教育培训 > 历史上真实的鳌拜,对清王朝一直忠心耿耿,又为何被康熙除掉?

历史上真实的鳌拜,对清王朝一直忠心耿耿,又为何被康熙除掉?

2020-09-23 18:01阅读(67)

历史上真实的鳌拜,对清王朝一直忠心耿耿,又为何被康熙除掉?:四大臣辅政顺治皇帝福临临终的时候,他的儿子玄烨年仅8岁,还没有亲政的能力。所以,福临在指定玄

1

四大臣辅政

顺治皇帝福临临终的时候,他的儿子玄烨年仅8岁,还没有亲政的能力。所以,福临在指定玄烨为皇太子的同时,选派了4名亲信大臣,辅佐幼帝。这4位大臣依次是: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

上图少年康熙

索尼隶属正黄旗,内大臣、一等伯;苏克萨哈隶属正白旗,侍卫内大臣、二等子;遏必隆隶属镶黄旗,侍卫内大臣、一等公;鳌拜也隶属镶黄旗,侍卫内大臣、二等公。4人当中,索尼虽居首位,总掌启奏批红等大权,但年老力衰。苏克萨哈居第二位,富有才干,但爵位却不如排在后面的遏必隆和鳌拜。遏必隆为人圆滑,遇事随声附和,不与人争锋。4人中权力欲望最强的是位于最后的鳌拜。在鳌拜眼里,索尼是不能与之相争的。索尼从一等侍卫累升至内大臣,是四朝元老,深受太后信任和赏识。问题是,一旦索尼归天,按照现有的排列顺序,苏克萨哈就可能取代索尼,这是他所不愿意看到的。为了防止苏克萨哈取代索尼,鳌拜竭力拉拢与之同旗的遏必隆,制造事端,打击苏克萨哈。

制造事端,假传圣旨,专横跋扈

康熙五年(1666 ),鳌拜蓄意制造了一起黄、白旗互换圈地的事件。这件事的起因可追溯到顺治初年。这年,当清朝统治者颁诏实行圈地的时候,摄政王多尔衮利用权势,将原定分配给镶黄旗的永平府一带好地分给了自己的正白旗,而将保定、河间等府低洼劣地拨给了镶黄旗。这种歧视和压制镶黄旗的做法,曾激起黄旗旗民的强烈不满,黄、白旗之间因此而产生了矛盾。

但时隔20多年,两旗旗民已各安生业,旧日的恩恩怨怨已经逐渐淡忘了。鳌拜为了打击苏克萨哈,又将此事重新提起,主张将两旗的旗地换回。这一计谋果然奏效,立即引起两黄旗大臣的共鸣。遏必隆站到了鳌拜一边,表示支持换地,索尼也对换地颇感兴趣。鳌拜得到索尼、遏必隆的支持后,气焰更加嚣张了。康熙五年(1666)正月,鳌拜指使两黄旗部分将领上疏户部,要求换地,挑起了互换圈地的事端。

上图鳌拜

更换圈地的提议首先遭到了户部尚书、正白旗大臣苏纳海的反对。苏纳海认为,康熙三年(1664)朝廷已发布过不许再圈地的法令,现在再来讨论和处理关于圈地的事,不太适宜。为了排除苏纳海等的阻力,鳌拜于同年三月称旨支持镶黄旗圈换土地,并开始着手换地,试图造成既成事实。正在丈量土地时,直隶、山东、河南总督朱昌祚,直隶巡抚王登联又同时上疏,反对圈换,理由是旗民已不愿意圈换土地,且自丈量以来,土地皆抛弃不耕,荒凉不堪。

鳌拜面对日益增大的反对势力,感到不施以武力,强制换地,目的就难以达到。于是,他假传圣旨,命吏、兵两部将苏纳海、朱昌祚、王登联等革职拿问,欲置3人于死地。玄烨知事态严重,亲自出面调停,召集四大辅臣共议此事。商议中四大辅臣出现了三比一的对立局面,即两黄旗站在一边,主张对苏纳海等应置重典,惟独正白旗苏克萨哈坚决反对。玄烨虽不同意重处苏纳海,但因年幼言轻,最后苏纳海3人还是依照鳌拜等人的意见被处死。这次事件中,鳌拜的专横表现得淋漓尽致,使玄烨对鳌拜有了十分清醒的认识,对他的言行倍加警惕。

康熙亲政,鳌拜不得不除

康熙六年(1667)六月,索尼去世。玄烨鉴于四大臣辅政体制已不能发挥积极作用,便上奏祖母太皇太后,请求亲政。祖母对四大辅臣的情况了如指掌,更知孙子其间的苦衷,立即允准。七月七日,玄烨举行亲政大典,从此,14岁的玄烨开始躬亲大政。

玄烨虽然亲政,但辅臣所辖的内三院及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政治体制并未立即改变。为了使朝政尽早地归还年轻的皇帝,在玄烨亲政后的第六天,辅臣苏克萨哈上疏请求隐退。

上图《少年康熙》剧照

苏克萨哈的用意:其一,表明鳌拜专横,自己不愿与其同流合污;其二,用自己的隐退,来迫使鳌拜、遏必隆辞职交权。鳌拜对苏克萨哈的用心是非常清楚的,因此对其更是恨之入骨。在玄烨还没有对此做出反应之前,鳌拜便大做文章,陷害苏克萨哈,诬称苏克萨哈隐退是假,“不欲归政”是真,并编织了24条罪状,欲置之于死地。玄烨知两人积怨甚深,“坚持不允所请”,但是耐不住鳌拜攘臂强奏,数日不休,最后仅将苏克萨哈从磔刑改为绞刑,其他均按其原议行刑。

清除了苏克萨哈以后,鳌拜更加肆无忌惮了。本来,按照排列顺序,他列于遏必隆之后,但这时起坐班行,他居然列于遏必隆之前;朝廷所有的政事,他都先在家里商量好,然后再施行;如果有谁在奏事之前,未向他请示,就会遭到他的“嗔怒”。不仅如此,对于玄烨的有些诏令,他也敢抗旨准拜。鳌拜的这些行径使玄烨感到:鳌拜已经到了不得不除掉时候了!

2

谢谢邀请!康熙皇帝除掉鳌拜,是因为鳌拜有野心了。如果不处死鳌拜,康熙皇帝的政权,有可能落到鳌拜的手里。至于说鳌拜对于大清国忠心耿耿,那是鳌拜跟随皇太极、多尔衮转战南北,战功赫赫,当时确实忠诚。也正是因为有战功,又号称满人第一英雄,才居功自傲,专横跋扈,才有图谋不轨的野心。

顺治皇帝出家,康熙皇帝即位,年纪才8岁,正是玩孩时期,根本不能亲政,孝庄皇太后把治国重任交给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位大臣,要他们辅佐幼主康熙。这四人,索尼年龄最大,有实权,鳌拜位列第四,权利最小。前三年,有索尼掌舵,鳌拜没有大的动作,三年以后,野心毕现。他感到索尼年龄大了,死亡时间不会太长,苏克萨哈必然取代索尼,这是他心里不舒服的地方,政敌就是苏克萨哈了,所以他就拉拢遏必隆,以更换圈地为名制造事端,以此来排挤苏克萨哈,本来居民已经安居乐业,不想改变祖制而折腾,当时就遭到不少官员的反对。为了打击苏克萨哈,假传圣旨,处罚苏克萨哈和地方官员,因此苏纳海、王登联等官员被杀。因为康熙皇帝年龄小,还未亲政,虽看在眼里,也很无奈。

索尼死后,康熙皇帝已看清了鳌拜的真实面目,请求祖母,希望祖母答应亲政,孝庄皇太后于是就答应康熙皇帝亲政了。康熙皇帝亲政后,苏克萨哈感到日子不好过,害怕死在鳌拜之手,要求隐退,可是鳌拜却说苏克萨哈隐退是假,图谋是真,多次启奏康熙皇帝处死苏克萨哈,康熙皇帝此时才十三四岁,若不处死苏克萨哈,感到自己性命也难保住,于是答应处死了苏克萨哈。

苏克萨哈死后,康熙皇帝发号施令就不灵验了,满朝文武都趋向鳌拜方面了,鳌拜终日阳奉阴违,根本不把康熙皇帝放在眼里,康熙皇帝此时,再不想办法处死鳌拜,恐怕就晚了。所以康熙皇帝天天不安,时时刻刻都在想办法处死鳌拜。那天,以和孩童玩耍为名,引来鳌拜,使鳌拜落网。康熙皇帝这才保住了皇位!

3

忠心耿耿应该是始终如一、不忘初心使命,一心一意地维护统治者的利益,按这样的标准来说,鳌拜忠心耿耿显然是名不副实。

鳌拜是朝三代元勋、权臣,苏完部落首领索尔果之孙,后金开国元勋费英东之侄,八门提督卫齐第三子。

出身将门,精通骑射。跟随皇太极征战四方,攻克皮岛,参加松锦之战,平定农民起义,立下赫赫战功,成为皇太极最信任的武将,号称“满洲第一勇士”。皇太极病逝后,拥戴皇九子福临即位,成为议政大臣,位极人臣。顺治帝去世后,接受遗诏成为顾命辅政大臣,操握权柄、结党营私。

和历史上一些功臣一样,鳌拜在清朝的资历确实很深、地位崇高。可是人是会变的,地位不同人的思想和信念就不同;有的人能够束缚自己的欲望,始终如一守护自己的初衷、使命,抑制自己的贪心私欲膨胀。鳌拜显然没有做到这一点,致使晚节不保、身败名裂。

康熙和鳌拜之间的矛盾冲突,归结起来就是权力之争,但是鳌拜显然是不占据道德至高点。顾命大臣是辅政大臣,不是主政大臣,皇帝小你可以有担当,但是皇帝大了就应该还政于朝;说白了就是把权力交给皇帝,人家才是正主。鳌拜可能当政惯了,不愿意交出政权,甚至有超越皇权的意思。这就危险了,肯定有篡权夺位的想法啊,所以康熙为了保住自己的位置,肯定要除掉鳌拜。

鳌拜在四个辅臣中本来居第四,可是他拼命往前挤,处处强出头,想要取代首席辅政大臣的地位。他把自己的儿子和亲信都安插在内大臣、大学士、吏部尚书等重要位置上,国家大事多是先在家里商量好了,再拿到朝堂上宣布。

康熙八岁继位,现在康熙帝已经十四岁了。按照规定,他可以亲自管理国家大事了。这时候,辅政大臣索尼已经死去,苏克萨哈因为跟鳌拜有矛盾,被鳌拜诬陷为反对皇帝亲政,置于死地。遏必隆则处处附和鳌拜,听从他的支配。现在,皇帝已经宣布亲政了,鳌拜本来应该把权力交给康熙皇帝,可是他不但不这样做,反而比以前更专横了。可见鳌拜野心昭然若揭。

历史证明,能臣和功臣绝不等于忠臣。鳌拜是功臣,但不是忠臣;那么他过去的忠心耿耿就只有一种解释,就是一心追求权力,一心向上爬。一个人守住自己的本心很不容易,鳌拜的罪与罚就在这里。

4

鳌拜,对于满清政府有忠心。但是对于康熙皇帝没有忠心。这样的人,有哪个皇帝会喜欢?尤其是,象康熙皇帝那样的强势的君主,哪里能够忍受的了。但是也知道鳌拜罪不至死,所以才把他圈禁了。并没有处死!发扬跋扈的权臣,在最后的下场里面,鳌拜算是毕较好的啦??

5

天意是什么?即是普天下民众之意,天子是什么?普天下民众之骄子,即民众众望所归之人,代表民众意愿,鳌拜造事端,姝同僚,排异已,表面为国实则自私,康熙除他是天意,自然也是人间真理

6

鳌拜张扬跋扈,得罪了当时还算年轻的康熙,康熙当时也是小年轻,热血上涌就把他给除掉了,但是也正是因为鳌拜忠心耿耿,康熙才能把他除掉,要是鳌拜早有反心,恐怕早就会有防备,康熙可能就会被他推翻。

当时本来是顺治托孤给了四位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但是索尼、遏必隆为人软弱,鳌拜后来又害死了苏克萨哈,基本上等同于大权独揽。

鳌拜本人是满清的大功臣,因此也居功自傲,虽然确实对满清忠心耿耿,但是其张扬跋扈已经让康熙忍无可忍,康熙此时也是个小年轻,做事容易热血上头不顾后果,看到鳌拜如此张扬跋扈,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挑战,就认为鳌拜早有反心,想找个机会除掉鳌拜。

整件事情也可以理解成满清开国之后的杀功臣,只不过杀功臣的这个皇帝是个小皇帝罢了。历朝历代的开国功臣在建立新朝之后,因为功劳特别大而变得张扬跋扈,认为自己掌权是理所应当的,对皇帝也就不那么恭敬。皇帝认为自己的权威受到了威胁,自然要出手除掉功臣,此时开国时功臣和皇室的情谊仍在,功臣也不太好意思就谋反,所以还是有机会能顺利把功臣除去的。鳌拜被拿下和之前明朝朱元璋杀各种功臣也差不多。

当然鳌拜被拿下也确实比较冤,他给康熙看自己当年立功留下的满身伤疤,康熙就免他死罪,只是把他圈禁。康熙晚年就给他平反了。不过正是因为鳌拜自己的性格缺陷,觉得自己可以居功自傲,结果得罪了康熙皇帝,才让他被拿下的。

7

小康熙和他的父亲小顺治一样,都是还在吃奶尿床的节骨眼上就被人给抱到龙椅上来了,帝位的尊荣,对于别人来说绝对意味着一种享受,求之而不得。但对于康熙和顺治来说,这皇帝太没意思了,等于是别人强塞给自己的。多美味的东西,强往你嘴里塞,你也不爽……小顺治就是前车之鉴,正是因为这一切来得太容易了,缺少了一个必不可少的奋斗过程,结果居然把他活活郁闷死了。

譬如彩蝶飞蛾,在它迎来生命的振翅高飞之时,都要破茧而出,软弱的蛹,从坚硬的茧壳中奋力地挣扎着,拼斗着,一点一点地挤出来。如果有人看着飞蛾破茧的过程是如此的吃力,在一边抱打不平,替飞蛾撕开茧壳的话,那么这只飞蛾可就惨了。它飞是飞出来,却飞不高,也飞不快,没有任何生存能力,哪怕一阵微风吹来,也会吹得它“啪嚓”一声撞在墙壁上,活活撞死……

大清帝国第三届皇帝顺治,就是这么一只活活撞死在墙壁上的小飞蛾。因为他没有奋斗过,也没有磨炼过,当他面对人生课题的时候,也就没有任何勇气与能力与之对抗,郁闷地蹬腿死掉,这是小顺治的运气。如果他没有死,那么他肯定会在心理严重扭曲的状态下,成为一个暴君,历史上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现在,摆在孝庄皇太后面前的严重问题是:如何让小康熙这只没有磨炼过的小飞蛾,迅速地成熟成长起来,成为一个人而非又一个失败者。儿子的家庭作业

可以确信,孝庄皇太后对于小顺治的不争气,肯定每天都在心里琢磨:这小家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我费了这么大劲才帮他弄上一个皇帝……可他自己一点也不当回事,天天吵着要去当和尚……和尚哪有皇帝日子过得舒服?你看香山庙里的和尚,见了皇帝就因为没有磕头,惨遭那个叫华亦祥的汉人暴打……咋回事呢?这到底是咋回事呢?

月白风清之夜,孝庄皇太后独立中庭,满脑门子就是琢磨这个问题。开始时,她还真不明白原因之所在——如果她明白的话,小顺治当然也不会吵着去当和尚了——但是琢磨来琢磨去,老太太一辈子不干别的正事,就琢磨这么一个问题,再加上西洋来的洋鬼子汤若望在一边提醒,终于有一天,老太太寻思过味来了:“噢,原来是这么一回事,我说呢……”

孝庄皇太后发现,如果要想避免让小康熙重走小顺治的老路,那么,就必须要考虑到给小康熙一个人生课题,让他自己来独立完成,一旦完成了这个课题,那么,小康熙就如同破茧而出的飞蛾,想往哪儿飞就往哪儿飞了。

给小康熙安排道什么题目呢?孝庄皇太后的目光,终于落到了正在鞍前马后替爱新觉罗家族打工的鳌拜身上。

为什么孝庄会盯上鳌拜呢?很简单,因为这厮现在正干着当年多尔衮的活儿。

想当年,多尔衮费尽力气,推翻了“集体领导制”,让孝庄坐享其成。而现在,鳌拜也和当年的多尔衮一样,被领导班子的各个成员掣手扯脚,忙得两脚朝天,累得吴牛喘月……这可是一个再也忠诚不过的老员工了,最适合拿来给少帅康熙磨刀用,只是因为他忠心,所以让康熙干掉他,就不会有什么危险……鳌拜这厮的悲剧,也就注定了。

有句话叫“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这是因为思路决定出路,办法总比困难多……但办法再多,也不过是旧有的人生经验的重新组合;甭管问题多么新颖,但解决的方案,却多半是老办法。这种思维的惯性,也有一个说法,叫做穿新鞋,走老路。

一旦孝庄琢磨拿鳌拜下手的时候,她的思维惯性所起到的作用,不知不觉地推动着事态向多尔衮时代行进。

鳌拜冤案的来龙去脉

由于香港大作家金庸先生的一部《鹿鼎记》所起到的作用,再加上电视连续剧的推波助澜,小康熙扳倒权臣鳌拜的故事,在坊间不胫而走。但是这种骗局,也只能是糊弄糊弄不懂历史的人,但凡有谁站出来问一个究竟,事情一下子就露馅了。

史书上说:鳌拜这厮,忒不像话,他欺君罔上,横行霸道,广结党羽,剪除异己……此前小顺治留下来的经营班子,除鳌拜之外,另有正黄旗的索尼。他是负责内务府的,主要是统领秘密警察,朝中的政治斗争轻易插不上手,所以成了四朝不倒翁。

领导班子中第二位,是正白旗的苏克萨哈。他以前曾犯过严重的政治路线错误,是多尔衮的心腹,后来多尔衮“反皇帝集团”被一举打掉,苏克萨哈与多尔衮划清界限,反戈一击,重新赢得了朝廷的信任,并进入了本届经营班子。

领导班子中排第三位的,是镶黄旗的遏必隆。这是一个郁闷人,最不善于和同事们搞好关系,老是遭受排挤,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小顺治临终前提拔了他,他当然得竭诚效命。

领导班子中,鳌拜排在第四位。但他却是皇太极家的元老,把他放在领导班子里,目的就是监视另三位领导,对此,鳌拜是非常清楚的。

这四个老头,曾经在顺治的灵前发誓,要齐心协力、同舟共济、不计私怨、团结一致地辅佐小康熙,等发过誓之后,领导班子里的班长索尼就找了个没人地方躲了起来,谁也找不到他了。老三遏必隆一瞧这架势,老大躲了,那我也把嘴巴拿麻绳扎起来得了。于是他在以后的领导班子会议上,除了举手支持之外,多余的一个字也不说。另两位班子的成员,鳌拜和苏克萨哈,两人一看索尼和遏必隆都躲了,心里顿时发毛,要知道他们两个以前可是生死仇敌啊。当年鳌拜在议正王公大臣会议上挥舞刀子,他的对手就是苏克萨哈,这仇结得年头太久了……看明白了吧?小顺治只是郁闷,却一点也不傻,他故意将这两个生死对头拴在一个槽子上,能不引起乱子来吗?

鳌拜和苏克萨哈,都害怕因为自己的暴脾气,在班子里引发冲突,影响到班子的和谐与稳定。于是鳌拜就和苏克萨哈商量说:“老哥,我现在越看你越不顺眼,真想一刀宰了你……这样下去可怎么行啊,要不咱们想个办法,解决一下吧。”

想个什么办法呢?联姻吧,你把女儿给我儿子,我把丫头送给你家小子,这一招,应该不会不管用吧?于是两家联姻,俩老头坐在一起喝喜酒……多美,这样多和谐。

喜酒喝了之后,乱子就来了。史书上说,就在小康熙13岁那一年,由鳌拜主持,将20年前多尔衮的正白旗从皇太极家的正蓝旗里那里抢过去的地,再划拨过来。这件事构成了鳌拜与苏克萨哈彻底决裂的因由,鳌拜这样做,实际上是有着充足理由的。一来他是皇太极家里的老人,当年正蓝旗的地被多尔衮抢走,现在正蓝旗的兄弟们都眼巴巴地等着他主持公道呢,他要是不管这事,正蓝旗的兄弟们不乐意不说,孝庄皇太后和康熙也不乐意……养条狗还知道看家呢,养了你鳌拜,就任由皇族被人欺负,你连个屁也不敢放?

可以料想的到,在鳌拜的案头上,要求返还被多尔衮抢走土地的诉状,铁定是堆成了小山堆。而且上访的人员,估计也少不了,这让鳌拜能不考虑这事吗?

在其位,谋其政。那就给正蓝旗平反吧,鳌拜想。

没承想,这一平反,乐子可就大了。正白旗的户部尚书苏纳海、汉军镶白旗的直隶总督朱昌祚,以及汉军镶白旗的保定巡抚王登——这些人都属于多尔衮当年冤案的受益者,蓝旗被抢走了的地,都在他们家里呢——三个人合伙跳起来,坚决反对鳌拜平反冤假错案。说明白了,一是维护他们自己的利益;二是防止拔出萝卜带出泥,万一平反的政策一落实下来,自己迟早也是个吃不了兜着走。

鳌拜当时一瞧这哥儿仨,顿时就乐了,“这可倒好,找还找不到你们几个呢,想当初多尔衮得势的时候,你们把我们皇太极一家都给欺负成啥样了……斩!”

史书上说,鳌拜公然“矫旨”,以藐视上命为由,将多尔衮时代的旧党一并肃清。

“矫旨”又是个啥意思呢?意思是说,这不是康熙的意思……可康熙刚刚13岁,还没有亲政,鳌拜是有处置权的,这又怎么说成“矫旨”了呢?

一定要说成“矫旨”。不说成“矫旨”,到时候康熙有什么理由干掉鳌拜?鳌拜就这样入套了。

说到底,错就错在他对于康熙一家,太过于忠诚,但凡他有一点心眼,也不会沦为康熙掌上的玩物。但孝庄皇太后分明觉得这还不够,还要再给鳌拜上点儿眼药。……尝托病不朝,要上亲往问疾。上幸其笫,入其寝,御前侍卫和公托见其貌变色,乃急趋至榻前,揭席刃见。上笑曰:“刀不离身乃满洲故俗,不足异也。”因即返驾。这一瓶眼药,是后世的史学家们必须要引用的,以此来证明鳌拜这厮不是个东西。你看看他,皇帝去他家串门,这是给他多大的面子,可他都干了些什么呢?他居然在枕头下面藏起一把刀来……鳌拜他想干啥?砍了小康熙吗?砍了之后呢?鳌拜自己当皇帝?他有这么缺心眼吗?坦白地说,鳌拜这个人,最大的毛病就是缺心眼。早年多尔衮争夺皇位,皇太极养了多少家将,虽然大家都愤愤不平,可没见有谁公开站出来,都是在背后私下里嘀咕……偏偏鳌拜跟着多尔衮较劲,结果差一点儿没让多尔衮宰了。但凡鳌拜有一点点心眼,也不至于出这种头,站在人堆里跟大家一块嚷嚷多好?挑头站出来,让人家当首犯重点打击,这真是何苦来着……孝庄太后正是瞧准了他这一点,才将鳌拜这可怜的老员工当做一道家庭作业,布置给孙子来完成。史载:康熙小皇帝与其祖母孝庄太皇太后,秘密商议铲除鳌拜的计划。

康熙说:“老奶奶,鳌爷爷玩得真痛快啊,什么时候,轮到我也玩一玩呢?”

孝庄:“孩子,你想什么时候玩,就什么时候玩,这由你来决定。”

康熙:“可是我怕鳌爷爷不依。”

孝庄:“孩子,你听说过猎人是怎么训练他们家里的孩子的吗?”

康熙:“……猎人……孩儿……不晓得。”

孝庄:“是这样的,猎人是这样一种人,他们敢在深山里与最凶猛的老虎搏斗,胆气是一等一的惊人。可是,猎人在小的时候,也不过是小孩子,他们见了家里养的猎犬都害怕,更不要说遇到老虎了。要想把一个连狗都害怕的孩子训练成有胆气的猎人,那是需要一整套的训练技巧的。”康熙:“……啥技巧啊?”

孝庄:“很简单,就是给孩子一把刀,让他把家里最凶猛、最忠心的狗宰了……”

康熙:“可是狗会咬他的呀。”

孝庄:“咬主人的狗,还叫狗吗?”

康熙:“……也有道理……可这跟我有什么关系?我又不是猎人。”

孝庄:“错了,你就是猎人,这世界上的每一个男人,都是猎人,他们必须要以大无畏的血勇胆气,行走在险恶的人世间,他们要同数不清的强敌搏斗。大人物就是因不断战胜强敌的人,才被称为大人物的。如果你没有敌人,那么你已经失败了,因为这意味着你不过是别人的猎物,只能任人宰割,丝毫也没有还手之力。而大人物是主动寻找敌人、创造敌人并打败敌人的人。但你如果想成为大人物,就必须像训练猎人一样,先从自己家里的狗杀起,孩子,杀了这条狗,你就成熟了,就成为男人了,就有勇气有信心挑战你人生的任何难关了……去吧,孩子,杀了那条狗,杀了它!”康熙:“……狗……哪里有狗?”

孝庄:“就是你鳌拜爷爷!”

康熙:“不是吧,鳌爷爷一直保护我,爱护我……”

孝庄:“正因为他太过于忠心,你才必须要杀了他,他的忠心已经构成了你人生成长的最大障碍,如果你不能够冲破这层保护网,破茧而出,你就永远也不可能成长为一个男人,充其量不过是像你父亲那样,只不过是皇家的一匹种马,除了配种繁衍,别的用处,一概也没有,我想你肯定不希望自己也这样吧?”康熙:“……这个……好像也蛮好……”r> 孝庄:“杀了他!”

康熙:“老奶奶,你听我说,咱们家不是讲仁义吗……”

孝庄:“杀了他,杀了那条狗,就是最大的仁义道德。”杀了他!”

……和祖奶奶孝庄商量过后,康熙回到宫里,琢磨过来,琢磨过去,一想到鳌拜那粗胳膊粗腿,他的头皮就发麻,有没有个什么好办法呢?有了!他找来一堆少年子弟,每天让他们在宫中练习摔跤。鳌拜进来看看康熙,被这伙小朋友群拥而上,将他放翻……开玩笑吧?鳌拜想,等到他的双手双腿都被捆绑起来,他才知道自己的麻烦大了。

《清史稿》上说:“……庚申,王大臣议鳌拜狱上,列陈大罪三十,请族诛。诏曰:‘鳌拜愚悖无知,诚合夷族。特念效力年久,迭立战功,贷其死,籍没拘禁。’其弟穆里玛、塞本得,从子讷莫,其党大学士班布尔善,尚书阿思哈、噶褚哈、济世,侍郎泰璧图,学士吴格塞皆诛死。馀坐谴黜。其弟巴哈宿卫淳谨,卓布泰有军功,免从坐。”一条忠心的老狗,就这样被成长中的少年除掉了,从这一天开始,康熙再也不是一个小孩子了。他的人格已经形成,心理迅速成熟。而且这一事件,构筑成了他此后的心理模式。他此后的一生,将是在找一条忠心的老狗并将之杀掉的过程中行走。

8

清廷三朝元勋鳌拜,以其伯父费英东早年投靠、拥护努尔哈赤的功勋,获得了满清镶黄旗的身份,以此为敲门砖与垫脚石,登上满清外姓大臣群雄角逐的政治舞台,飞黄腾达。


鳌拜到底是有真本事的,文能安邦,武能定国,彪悍勇武,在皇太极年代可谓是战功赫赫,为清廷立下过不世功勋,后又在福临与多尔衮的皇权角逐中,率兵拥护福临登基,可谓丰功至伟。

清廷对其赏以高官厚禄,世袭罔替,一时,除索尼之外,位极人臣,群臣莫能出其右。

康熙三年既公元1664年,索尼病逝,自此鳌拜居功自傲,竟一时莫忘了人臣身份,肆意妄为,贪污受贿,横行霸道,鱼肉百姓,无所不用其极,甚至对康熙也总是耳提面命,行举事事开口闭口扬言为清廷好,为康熙好,实则权欲熏心,以权谋私,对康熙推行的国政也是多加阻拦、干扰,颇有微词,每在康熙面前以首辅大臣,太师自居,毫无君臣之礼,倒像老子对儿子的态度。但是,鳌拜只是骄横专权,其对满清仍是忠心耿耿,类索尼无异,这一点康熙还是知道的。

但,作为一个皇帝,康熙觉得自己成人傀儡,与咸鱼何异?康熙乃千古一帝,颇有谋干,他表面顺从鳌拜,内心却敷衍鳌拜,实际上绵里藏针,笑里藏刀,暗里做着各种准备意图诛杀鳌拜。

康熙韬光养晦,暗中蛰伏,提拔培养满清贵族子弟为自己心腹手足,以索额图与明珠为代表,最终以计擒执鳌拜。

康熙擒拿鳌拜后,对其列出拢共三十罪状,桩桩属实。

鳌拜之死,在于其忘了自己人臣的身份,天下乃爱新觉罗的天下,皇权不容威胁、侵犯,并且自己过度轻视了康熙的才能。

后人渐渐以讹传讹说康熙以意图篡位才诛杀鳌拜,实际上别说懂点历史的人不相信,就连康熙自己也不相信鳌拜谋反,在剥夺了鳌拜一应职位,诛杀鳌拜并抄收其一应家产后不久,康熙念及旧情,感念鳌拜当初为满清三朝所作丰功伟绩,恢复其一应职称、爵位。

但是,鳌拜早已身首异处,埋身荒郊,人死了,就什么都没了,皇图霸业,功名富贵,江山美人于生命而言,浮云耳!

点击关注,了解更多精彩回答!

9


问:历史上真实的鳌拜,对清王朝一直忠心耿耿,又为何被康熙除掉?

答:历史上真实的鳌拜与小说、影视作品所塑造的形象相差甚远,其本身无大战功可表,不过是在豪格与多尔衮争立时站对了队伍,平空得居高位,后来被康熙擒杀,其实无辜,纯属误杀。

很多人对鳌拜此人印象深刻,主要是受金庸先生武侠小说《鹿鼎记》的影响。

《鹿鼎记》里说鳌拜号称“满洲第一勇士”,是大清朝的开国功臣,在大清朝入关过程中建下赫赫战功,成为了顺治帝临终前指定的四大辅政大臣之一。

其实,即使您翻遍翻烂清初各种史料,虽然可以在皇太极征讨察哈尔部、征朝鲜、攻皮岛、以及松锦会战这些战役中找得到鳌拜的身影,但很难说得出他到底建立过什么战功。

究其原因,入关之前的鳌拜只是军中偏陴之将,只知拎着刀子跟随着大军冲冲杀杀,完全是龙套角色。

但鳌拜应该是很能砍的,因为,从未建过大功劳的他,在皇太极时代末期,居然混成了镶黄旗护军统领,这说明,他是多年媳妇熬成了婆,积无数小功终成大功。

鳌拜是个粗线条的人物,做任何事都是一根筋,象老黄牛一样,认准了方向就不回头。这也让人觉得他就是个“忠心耿耿”好汉。

鳌拜跟着皇太极从小兵混到了镶黄旗护军统领,自然对皇太极感激不尽。

皇太极死,当野心勃勃的多尔衮与皇太极长子肃亲王豪格争立,鳌拜一门心思认死理,与两黄旗大臣盟誓于大清门,非先帝(皇太极)之子不立。先是拥戴豪格,后来又拥戴福临。结果福临(顺治帝)继位了,即鳌拜飞黄腾达的机会就来了。

当然,多尔衮没有倒台前,鳌拜也很是吃过一些苦头。但这些苦头,在多尔衮死后,全部转化成丰厚的政治回报,他因之成为了顺治的心腹重臣。

顺治十八年(1661)正月初八,顺治病危之时,鉴于多尔衮专权的恶例,不再选宗室亲王担当辅政大任,选择了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个异姓大臣为辅政大臣。

这四个人之中,索尼年老多病,无力视事;苏克萨哈则是从多尔衮阵营投诚过来的,人望低,没有什么话语权;遏必隆为人庸懦,遇事无主见,是鳌拜的跟屁虫。如此这一么来,就凸现出了鳌拜的“权臣”形象。

但是,没有任何资料可以证明鳌拜对新皇帝康熙有过不臣之心,更没有任何资料可以证明鳌拜想过要篡位自立。

但长大成人的康熙却把鳌拜想象成了曹操、王莽一类野心家,处心积虑、精心设置,布了一个局,让众多少年侍卫同时发难,把鳌拜捆成了个大粽子。

在《鹿鼎记》里,“擒鳌拜”情节被写得惊心动魄,让人紧张得喘不过气来。

事实上,历事三朝的鳌拜已年近古稀,体弱力衰,连挣扎的力气都没有,被擒全过程乏善可陈。

康熙一开始给鳌拜定了30条罪状,拟处以革职、立斩。但是,根本查不出鳌拜任何篡弑的证据,只好悻悻然终免其死罪,宣布禁锢终生。

年事已高的鳌拜不久被折磨死于禁所。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康熙追思旧事,觉得鳌拜对自己的祖、父忠心耿耿,只因自己先入为主,将之设定为篡位弑主的假想敌,施辣手置之于死地,心生内疚,追赐其一等阿思哈尼哈番,以其从孙苏赫袭。苏赫卒,仍以鳌拜孙达福袭。

可叹的是,现在很多专家、很多吹捧康熙的书籍,为了突出康熙“千古一帝”的光辉形象,在对康熙的平生功绩进行汇总时,总是不忘提擒鳌拜事,将之与削平三藩、统一台湾、六下江南、驱逐沙俄、大破准噶尔等大事件相提并论。

要我说,擒鳌拜事其实是康熙办的第一大丑事,非但不能为他贴金,反而让他丢份。

10

对于这样的事,历史上总是有些说法不清,也会引发种种猜测。鳌拜是大清的重臣。对大清也是忠心耿耿。战功赫赫。从本意上讲,鳌拜不应该反大秦。那么康熙为什么要除掉鳌拜呢?

书上说是鳌拜欺君罔上。有谋逆之心。当然,这些盖棺定论,只能出自胜利者之手,在这里,我们先不去探讨是否有谋逆之心,我们可以看看我们身边的人。在一个企业里,一个群体里,或者是一帮同学里。凡是特别有本事的人,多多少少都有些脾气。都有桀骜不驯的性格。凡事都想插手。说他们自以为是也好。说他们飞横跋扈也罢。反正那些特别有本事的人凡事都想参与,都想展示自己,都想自己说了算。我想,这点大家都会深有感触吧。由此我们就可以联想到鳌拜对于国家的做法。作为一个能臣,他肯定也会独揽朝纲。凡事都想自己说了算。特别是玄烨八岁继位的时候,作为一个儿皇帝,是根本不能主持政事的。鳌拜更会大权独揽,喂我独尊。他这样做实际上未必就是反大清。但在康熙皇帝看来,不听自己的节制。就是有悖于朝廷和国家,康熙当然不会容忍这个,当然要除掉他。

所以在我看来,鳌拜未必是反大清,而是自持劳苦功高,有些狂妄过头。因此被杀,其实在历史上,类似后代的例子还有很多。像多尔衮,死后坟墓被掘。和珅大权独揽,被嘉庆所杀。恭亲王奕欣,自己觉得扳倒八大臣。有恩于慈禧,就没把慈禧放在眼里,结果也被贬。宋朝的岳飞,自己觉得抗击金兵无人可敌。不顾及皇帝赵构的感受。提出请二帝还朝,结果被杀。前面所说的这些人,其实都是能人,也正是因为能人,他们才没有把别人放在眼里,才有骄傲的资本。所以,从他的身上,我们也应该吸取为人处事的教训。那就是,高调做事,低调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