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袁崇焕在凌迟处死的时候是怎么表现的?

袁崇焕在凌迟处死的时候是怎么表现的?

2020-09-19 17:02阅读(64)

袁崇焕在凌迟处死的时候是怎么表现的?很多历史材料都表明袁崇焕是被冤枉死的,他在凌迟处死的时候是怎么表现的?:袁崇焕,字元素,广东东莞人,明末抗清名将。

1

袁崇焕,字元素,广东东莞人,明末抗清名将。

公元1619年(明万历四十七年),袁崇焕以赐进士身出任福建邵武知县。

其人生轨迹迎来巨大转变,有一介白衣书生自此开始进入仕途。

(袁崇焕)

袁崇焕初入仕途为人谦虚谨慎,为官规规矩矩,清正廉洁,故深受邵武乡民的赞誉。

袁崇焕生逢晚明,此时的明王朝已是一副夕阳西下的残景。对内,贪污腐败盛行,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对外,东北方向以努尔哈赤为首的建州女真日渐强盛,开始对明王朝的东北防御产生巨大威胁。

乱世出英雄。

眼见国事日衰、边境狼烟渐起,自幼接受儒家正统教育的袁崇焕很早就立下匡扶社稷,拯救国家危亡之志。

像宋时抗金英雄岳飞一样,知识分子特有的家国情怀在袁崇焕身上亦被深刻赋予。

袁崇焕虽偏据福建一隅,但其内心并没有忘记国家此时正面临的严峻形势。故其在邵武期间即时刻关注辽东方面的一举一动,也为自己有朝一日能够率军出征平定辽东早作准备。

1622年(明天启二年),袁崇焕北上京城接受朝廷政绩考核。

考核期间袁崇焕孤身一人,千里走单骑,出山海关巡视辽东。

后在京被御史恂请破格提拔为兵部一主事。

袁崇焕初生牛犊不怕虎,曾当满朝文武夸下“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辽东)”的誓言,引发朝野震惊。

后袁崇焕果不负朝廷重望,很快就在辽东前线崭露头角。并得到其上司孙承宗的器重与赏识,故让其镇守宁远城。

在以后的几年时间内,袁崇焕凭借自己高超的军事才能在同后金的战争中屡战屡胜,先后取得了宁远大捷、宁锦大捷。

袁崇焕虽屡获战功,但性情秉直,因此得罪了朝中不少人,故很快受到大太监魏忠贤等人的排挤,故愤而辞官归乡。

明思宗崇祯帝朱由检继位后即诛杀了宦官魏忠贤一伙党羽,并重新启用袁崇焕。

初期崇祯皇帝对袁崇焕很是宠信,委以守辽重任,且亲赐“尚方宝剑”,有临阵生杀大权。

人红是非多。

魏忠贤余党并没有放弃对其仇恨迫害,他们以“擅杀岛帅”、“与清廷议和”等罪名污蔑弹劾袁崇焕,此时崇祯皇帝亦开始对袁崇焕产生动摇。

后金大汗皇太极眼见此时的袁崇焕已成孤家寡人之势,故在大臣的策划下上演了一场反间计。

即故意向外放出风声说袁崇焕亦同自己私下签订降约。不料这传闻很快就传到崇祯耳朵里,这使得本来就刚愎自用、疑心颇重的崇祯帝立即信以为真。最终袁崇焕被崇祯即刻召回京师,以通敌卖国的罪名下大狱,不久即被除以磔刑。

——————————————————

(影视剧中袁崇焕受刑照)

据相关史料记载,袁崇焕服刑那一天,北京城人头攒动、百姓奔走相告,皆来目睹对这一“汉奸”的行刑过程。

袁崇焕被五花大绑,带于北京西市。

袁崇焕初面对刽子手大义凛然,一语不发,一副慷慨赴死之容。

在行刑的过程中,老百姓破口大骂其为汉奸,无不拍手叫好,称其合该有此下场!

据明《石匮书后集》记载:“刽子手割一块肉,百姓付钱,取之生食。顷刻间已沽清。再开膛出五脏,截寸而沽。百姓买得,和烧酒生吞,血流齿颊”。

另据《明季北略》记载:后(袁崇焕)“皮肉已尽,而心肺之间,叫声不绝,半日方止”。

袁崇焕在行刑过程中,忍受剧痛吟诵出了自己生前的最后遗言:

一生事业总成空,

半世功名在梦中。

死后不愁无勇将,

忠魂依旧守辽东。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一代名将便就此含冤惨死。

2

袁崇焕是被原本非常信任他的崇祯皇帝下令凌迟处死的。

其直接原因,是满州入侵,一直打到京城脚下;而此前,袁崇焕曾向崇祯夸口,五年可以平息边患。其间,他又因擅杀毛文龙而引发了崇祯的猜忌;再加上满州的离间之计,袁崇焕在带兵回京勤王时下狱。

从逮下诏狱到绑赴刑场,其间有长达九个月的时间。这九个月的时间足以说明,崇祯一开始并不打算把这位久镇辽东的名将处死,更没想到要施以凌迟。但最终袁崇焕不仅被处死,而且还是处以程度极重的凌迟,这又说明,崇祯对袁崇焕的仇恨已达极点——仅仅消灭他的肉体已难消解这位寡恩君王的心头之恨,袁崇焕必须死得很痛苦很难看,崇祯才会稍稍释然。

霜风凄紧的农历八月,北京城的深秋一派肃杀,凌迟袁崇焕的消息早就不胫而走。多次遭受后金军队骚扰的北京吏民无不欢呼雀跃,在他们看来,袁崇焕这个引狼入室的汉奸终于要遭到应有的惩罚了——袁崇焕是被加以勾结后金、阴谋叛逆的罪名被捕的。

关于袁崇焕在受刑时的表现,《明季北略》记载了两个细节,那是两个令人感慨万千的细节。

细节之一,袁崇焕被凌迟到“皮肉已尽”时,还没有断气,“心肺之间叫声不绝”;

细节之二,“百姓将银一钱,买肉一块,如手指大,噉之。食时必骂一声,须臾,崇焕肉悉卖尽”。也就是说,这位在辽东为大明王朝呕心沥血的国之干城,最终的结局是被他所保卫的同胞一人一口地吃掉了。

3

古代犯人被凌迟时的表现无非两种,一种是寻常的哭喊哀求,另一种就是不寻常的一声不吭。袁崇焕被判3543刀,虽然正史中没有记载袁崇临刑时的表现,但据其它的史料记载,袁崇焕从头至尾是一声没坑。

袁崇焕被下狱后,通敌叛国的罪行很快被确定,使得许多官员感到惊愕。面对袁崇焕即将被凌迟处死,祖大寿是辽东将领中替其求情最卖力的一人,愿以官阶赠荫换取袁崇焕的性命,但崇祯坚决拒绝。

此案在审理过程中,年逾古稀的大学士成基命,跪谏崇祯“敌在城下,非他时比”,望皇上慎重处置,同样被崇祯所拒绝。大学士周延儒的力保请求也被拒绝,之后求情的御史罗万寿被削职下狱,平民程本直被处死。

在袁崇焕下狱的半年时间里,孙承宗的官衙门前,为袁崇焕鸣冤叫屈人络绎不绝。而此时的崇祯杀意已决,求情的朝臣均遭诘责,或被下狱,或遭贬谪,有些还被处死。

袁崇焕最终以“通虏谋叛”、“擅主和议”、“专戮大帅”和“市米盗资”等罪名而被判处“诏磔西市”。只得一面之词的京城百姓,都认为袁崇焕投敌叛国的叛徒,个个都对其恨之人骨。

据《石匮书》所载:“见磔崇焕,时百姓将银一钱买肉一块,如手指大,啖之。食时必骂一声,须臾,崇焕肉悉卖尽”。袁崇焕在临刑前曾留下“身中清白人谁信,世上功名鬼不知”的悲壮诗句。

另在《明史》也有记载,袁崇焕被凌迟的那天,在通往刑场的街道两边,聚集了近万名百姓。这些百姓并不是来为袁崇焕送行的,而是来吃“汉奸”袁崇焕的肉的。

袁崇焕的肉被刽子手一刀刀的割下,每一片肉都遭到哄抢,然后被人生生吃下。每人在吃之前先要大骂袁一声,然后才吃。没多久,袁崇焕已经“皮骨已尽”,但他“心肺之间叫声不绝,半日而止”

在整个行刑过程中,袁崇焕既没有大声哀嚎,也没有喊冤鸣屈。面对这些疯狂愤怒不明真相的群众,袁崇焕只能默默承受。整个过程,史料中记载并不是很多,后来许多的传奇情节都是后世演义而来的。

还有袁崇焕被判处3543刀,有不少的人认为袁崇焕是被割了这么多刀。这个说法还有待商议,毕竟能挨过一千刀的犯人并不多。袁崇焕被处死后,弃尸于市,其部下佘姓义士偷偷为其进行了收尸。

佘义士趁夜色来到西四牌楼,爬上刑架取下了袁崇焕的尸骨,偷偷埋于广渠门内。之后还为袁崇焕修了墓,并用余生为其守墓。临终时,他告诫子孙要世代为袁将军守墓。佘姓后人遵守誓言,一守就是十七代三百多年。

现在的守墓人是一个四十多岁的妇女,名叫佘幼芝。她坚持每天为袁崇焕扫墓敬香,这种大义曾被央视在一代守墓人节目中报道过。这或许就是道义的力量,才能让佘家数百年来为袁崇焕甘心守墓。

袁崇焕被处死后,崇祯仍不解气,连续两次下旨对袁的罪行进行了提升,最终以“通虏谋叛”的罪名对其盖棺定论。这样才能符合律法中的凌迟之刑,崇祯也能避免背上冤杀忠良的千古骂名。

综上,史料中对袁崇焕临刑时的表现没有记载,大多是记载了群众争相抢食袁崇焕被割下的肉,目的是为突出人们袁通敌叛国的行为愤怒。因此,正史中也不会记载其慷慨赴死的英雄气概。

4


答:袁崇焕不是被冤枉死的,判决给他的十大罪状,白纸黑字,历历可查。

而且,这十大罪状,全都可以根据史书记载他的行为、事迹中找到印证,无一处属虚构诬陷,辩无可辩。

所以说,袁崇焕下狱后,是老老实实认罪的——其实,他在杀毛文龙的当天,血渍未干,就上奏疏向崇祯请罪,自称:“谨根据事实奏闻,席藁待诛,静等皇上之斧钺、天下之评说。”

显而易见,身诛伏法,袁崇焕自己是早有所料的。

那么,临刑就死前,他心中更多想到的,应该是悔恨,而不是悲愤。

又或者,恐惧已经塞满了整个身心,既没有悔恨,也没有悲愤了。

毕竟,死亡,乃是人生至为恐怖之事。

而他即将面对的又是千刀万剐的凌迟酷刑,太惨了。

话说回来,世界上虽然绝大多数人恐惧死亡,谈死色变,但也不能排除有视死如归的真英雄、真豪杰!

在明朝遭受凌迟酷刑的人远没有清朝多。

在清朝,尤其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太平天国的将佐高官,凡落到清军手里拒绝投降的,无一例外遭到凌迟。

这里说说太平天国两名悍将在面对凌迟时的表现。

先说太平天国北伐军首领林凤祥,其于北京菜市口西市被施予凌迟极刑。时人李桓在《宝常斋丛稿》记载了自己观刑的全过程,林凤祥硬气十足,“刀所及处,眼光犹视之,终未尝出一声”,且由于施刑过程极为惨烈,有观者竟被惊吓而死。

李桓的感叹是:“刽子手之心术狠矣!其手法则绝工矣!”

还有翼王石达开之死,时任四川省城成都保甲总局提调的周之翰目睹了石达开一行的受刑全部过程,后来将该过程详详细细地描述给了儿子周询,周询在《蜀海丛谈》一书中细致如绘地写:“三人自就绑至刑场,均神气湛然,无一毫畏缩态。且系以凌迟极性处死,至死均默默无声,真奇男子也。”

历史学家任乃强先生则在《记石达开被擒就死记》中写得更详细:“凡百余刀,剜全体殆遍。初流血,嗣仅淡血,最后仅滴黄水。刑终,气早绝矣。”

试看林凤祥、石达开等人意志之坚、胆量之大,实为超越生死、超越人世至痛的超人,现场目击者心凛胆寒,却又不得不敬服至五体投地。

周之翰、周询父子,直接就是石达开的死对头,身处两大不同阵营,睹之如见天神,心悦诚服、情不自禁地记载于文字。

前面说了,林凤翔、石达开之外,诸多名王悍将,诸如干王洪仁玕、辅王杨辅清、英王陈玉成、甚至幼天王洪天贵福等等,被擒后也是清一色遭到凌迟。那这些人在死前是什么反应呢?也许是死得没有林、石二人硬气;可能又也许有,但时人没有记载,但我更相信是前者。

一句话,面对死亡,尤其是凌迟酷刑,哪能人人对能如林、石一样轻松呢?就算是全身瘫软、面色惨白、大小便失禁,都是正常表现,谁也没有权利去嘲笑他。

想想看,那幼天王洪天贵福自小长于深宫,养尊处优,没经过什么风浪,当被押上刑场,打死我也不信他能如石达开一般“神气湛然”!

说了这么多,该说回袁崇焕了。

《明季北略》和《石匮书》倒是记录有观刑百姓的表现,“皮肉已尽时,还没有断气,心肺之间叫声不绝”、“百姓将银一钱,买肉一块,如手指大,噉之。食时必骂一声,须臾,崇焕肉悉卖尽”、“刽子手割一块肉,百姓付钱,取之生食。顷间肉已沽清。再开膛出五脏,截寸而沽。百姓买得,和烧酒生吞,血流齿颊。”

这些文字里,全是写百姓的表现,我们根本看不出袁崇焕的任何反应,当然也无从惴度他的心情和心理。

时人没有记载他的反应和表情,那么,他就不应该是如石达开一般“神气湛然”,也非林凤翔一般从容自若,很可能是如干王洪仁玕、辅王杨辅清、英王陈玉成、甚至幼天王洪天贵福等人一样的乏善可陈。

倒是《东莞县志》载有李觉斯《旧抄本袁督师事迹?小引》一文,谓郑著《存斋诗注》载有袁督师《临刑口占诗》一首,诗如下:

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

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

实际上,郑彦其人是谁,至今未考。

且《存斋诗注》是何书,今也未现世。

史学家从诗风上考辨,大多认为这首诗是后人托袁崇焕之名的伪作,并不可信。

最后我想说的是,袁崇焕在临刑前的表现是从容还是惊慌失措,其实并不会过多影响史学界对他的评定,史界虽对他的个人能力存在争议巨大,但把定位为忠烈千秋的历史人物,却是没有问题的。

5

囚车缓缓前行,袁崇焕的心在流血,他坚强地挺着。

刑场上,刽子手动作娴熟地从袁崇焕身上割下一块肉,鲜血霎时流了下来。袁崇焕“啊!”的一声,然后紧咬牙关。刽子手手拿滴血的肉块,去和手举银子的人交换。

反复几个回合后,袁崇焕也就没了声音,他昏死过去。



交易在继续进行。得到肉的人就着酒吃着生肉块,嘴唇染得鲜红。一边吃一边骂,看他还通敌卖国,祸害百姓不?

华老栓得到用夏瑜的血蘸过的人血馒头,只是暗自庆幸。这里吃袁崇焕肉的人却是在泄愤。

袁崇焕通敌叛国,袁崇焕引来了清兵。袁崇焕让老百姓遭殃。

刽子手一刀刀割下袁崇焕的肉,身上的肉没了,心脏还在跳动……

“但留清白在,粉骨亦何辞?”这是袁崇焕死前的表白。

忠心报国却被杀,赤胆之心受冤枉,

置身度外真英雄,千古留名受爱戴。

6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


袁崇焕这个人,最后被凌迟,都是自找的。

袁崇焕像

诛杀毛文龙,虽然说手里有尚方宝剑,但是没给皇帝打报告,就砍了大将的脑袋,可把崇祯皇帝吓了一跳。

之后袁崇焕又和皇太极秘密议和,最终并没有换来和平,反而被清军围了都城,袁崇焕的一系列军事行动又很奇怪,以至于崇祯皇帝动了杀心。

被下狱之后的袁崇焕,知道自己的时日无多,就留下一首绝命诗:

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将勇,忠魂依旧守辽东。

袁崇焕被处以极刑——千刀万剐的磔刑。

袁崇焕上了刑场后,刽子手就开始割他身上的肉,先从左乳开始割,第一刀的时候,袁崇焕叫了一声, 随后便紧闭牙关,任由刽子手下刀。

史书记载,当时的北京城里,百姓都认为是袁崇焕把清军引来的,所以非常痛恨他,人们争着出钱买刽子手割下来的肉,然后生吞以解恨!

现在看看这些记载,还是让人不寒而栗。

张岱《石匮书》:“刽子手割一块肉,百姓付钱,取之生食。顷间肉已沽清。再开膛出五脏,截寸而沽。百姓买得,和烧酒生吞,血流齿颊”。
《明季北略》(卷5):“江阴中书夏复甦,尝与予云:昔在都中,见磔崇焕时,百姓将银一钱,买肉一块,如手指大,啖之。食时必骂一声。须臾,崇焕肉悉卖尽。”。

袁崇焕死后,有佘氏收其骨骸,葬在北京广渠门内广东义园,并世代为其守墓。


更多历史类原创内容,欢迎关注@历史宝藏。

7

看着侮辱他的回答很无语,如果穿越过去估计他们照样要买袁督师肉吃的人,如果说袁是汉奸罪该万死那他在宁远城所抵抗和坚守的又是什么?难道他不能像洪承畴一样投降并甘为鹰犬?英雄身死而负冤负怨千年何其悲乎?依此逻辑既然被他为之保护的国家和人民如此对待,那何为为国家为民族?如遇强敌举手投降不是来的更轻松?如今网上有人引导质疑民族英雄,难道还要歌颂杀害他们的奸臣昏君不成?如此颠倒黑白洗刷磨损背后真正的用意是什么?其心当诛!

8

历史犹如一个人的记忆,人如果忘记了所有的事情,那也就成了失忆人。如果历史被人遗忘,那这个国家将无法有前车之鉴,从而进步。中国古代各个朝代的更迭都有其自然的发展规律。所有的兴盛与衰败必然和当朝者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很多人都说正是清朝鞑子统治中国,才让国民受到八国联军的侵犯。

可是,如果还是当年那个贪腐盛行,太监作乱,昏君当道的明王朝统治下,中国又真得会进步,百姓又真得会安居乐业吗?明末抗金名将袁崇焕的惨死就是明朝走进衰败的征兆之一。

袁崇焕,字元素,是广东东莞人,出生于万历十二年,他本是一介书生,十年寒窗苦读,终于在35岁的时候考取了进士,成了福建一地的知县。袁崇焕因为熟读兵书,自身又特别喜欢兵法,所以经常会和那些退伍的老兵聊边疆战事,久而久之袁崇焕自己就有了想去边关驻守的报国之心。

当山海关外的努尔哈赤起兵攻明之事成为明末一大重要朝政时,袁崇焕毛遂自荐,说只要给足兵马钱粮,他一人即可镇守山海关。这对于腐败的明末朝廷来说,有人接这个烫手的山芋,自然是好事。

袁崇焕投笔从戎,这一守就是八年,他在军事上的才能得到了很多将领的夸赞。彷如英雄有了用武之地,连连高升。他成功抵御了努尔哈赤的进攻,如果不是袁崇焕的不投降,誓死守住关内,恐怕明朝灭亡的速度就更加快了。袁崇焕在努尔哈赤死后,曾派使者去吊唁,并写书文表达要和后金议和之心。而皇太极当时也答应了议和。袁崇焕在这短暂的休战和平时期,修缮了边关的三座城池。

不管袁崇焕后来是不是功高为傲,自恃而高,他在拼死守住关城,保住关内外百姓的那段和平岁月都可以将他视作民族英雄。愚昧的明末统治者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以叛国罪的罪行让袁崇焕入狱,并处以历史上最惨烈的死刑--凌迟处死。

袁崇焕在面临死刑前应该是淡定从容且心如死灰的,他的内心应该知道大明朝即将会被新的统治者所代替,就算他个人再怎么拼死守住大明江山,历史必将也是无法改变的。他不后悔保家卫国,戍守边疆,只可惜生不逢时,没有遇到明君。

据历史记载,袁崇焕被凌迟了3500多刀,皮肉完全模糊,刽子手都已经无处下手。当朱元璋将凌迟之死上升到3000多刀时,就代表整个大明朝是个让人恐怖的王朝。没有哪个人的罪恶多到让你割他3500多刀,更何况还是曾经保家卫国的督领。

而且让人更加震惊的时,那些围观袁崇焕被凌迟的百姓竟然向刽子手花一钱买袁崇焕的一块肉就这样生吃下去。鲁迅先生曾在狂人日记里说这是个人吃人的社会。而袁崇焕这个民族英雄真得就被百姓吃进了肚里。多么愚昧的朝廷才会教导出了一群愚昧的百姓。

一代英雄人物竟然不是死在沙场而是以这样的方式惨死,实在让人痛惜万分。

9

可怕的表现。

袁崇焕受到的是凌迟的刑罚,据说被割了3543刀还才痛苦的死去。

我们现代人就是不小心被刀花了一下,流点血都痛得不得了,更何况是那一刀一刀把肉切下来的疼痛呢,这样的刑法小编不敢想也不愿想。

《明季北略》里是这样记载的。

“皮肉已尽时,还没有断气,心肺之间叫声不绝”。 “百姓将银一钱,买肉一块,如手指大,噉之。食时必骂一声,须臾,崇焕肉悉卖尽”。

等到袁崇焕的皮和肉全部被切掉的时候,他还没有断气,惨叫的声音从来没有停止过老百姓用银子买肉,一钱银子可以买手指大的一块肉。买了肉就马上吃掉(生吃),吃的时候一定会骂的,袁崇焕一声卖国贼或者别的。一会儿,袁崇焕的肉就卖光了。

《石匮书》中同样记载了袁崇焕的悲惨状况。

“刽子手割一块肉,百姓付钱,取之生食。顷间肉已沽清。再开膛出五脏,截寸而沽。百姓买得,和烧酒生吞,血流齿颊。” “骨肉俱尽,止剩一首,传视九边。”

筷子收割一块肉,老百姓就付钱买,买过来就直接生吃掉。没一会儿就卖光了,再取出五脏按寸来卖。百姓买来五脏就和烧酒一起生吞掉,血流在牙齿和脸颊上。就连骨头也被敲碎掉,只剩一个头颅四处传看。

我们来看看袁崇焕到底做了些什么,会被处以这样的极刑,并且还被老百姓买他的肉来吃掉。

主要是因为当时传出袁崇焕卖国的谣言。

在1926年的时候,皇太极率领十万骑兵绕道辽西,很快就攻破了长城防线,快打到北京了。

而这个时候,在关外的袁崇焕得到消息之后,马上带领人来保卫北京。

但是,他来到北京附近之后却没有采取任何行动,只是眼睁睁的看着皇太极带领军队攻占北京东面的几个县城。

而皇太极深深地知道,袁崇焕的厉害,所以使用反间计。皇太极大肆散播袁崇焕之所以不来跟清军交战,是因为收了皇太极的好处,勾结满清。

当时北京百姓都认为袁崇焕勾结满清,是个汉奸。所以老百姓都非常痛恨袁崇焕。

其次是因为当时民军不断战败,需要一个怒气的发泄口。

在清军入关以后,北京城不得已开始在老百姓家里拉壮丁参战,很多家庭里面的男性都被抓了壮丁,而且参战的士兵大规模的死亡。

这个时候民怨已经达到了顶峰,如果不及时的让老百姓有一个发泄口,那么可能清军还没有攻破皇城,老百姓就已经要造反了。

对于袁崇焕是不是勾结青军?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他的结局却是无比悲惨的。

被处以凌迟,割了3543刀,还落得一个遗臭万年的名头。

10

崇祯皇帝处死袁崇焕,无异于自毁长城。倘若袁崇焕还在,大明江山是否会被推翻还很难说。袁崇焕多次打退满清的进攻,让满清损兵折将十分头疼。

崇祯皇帝之所以杀袁崇焕,是因为中了满清的计策。清兵保卫京城之后,袁崇焕率军马不停蹄的赶往京城,依靠他的老方法攻击清军,从而大败清军。

清军正面战场打不赢袁崇焕,便使用反间计。他散布袁崇焕想谋反的罪名,恰逢袁崇焕那时候擅自毛文龙,这让生性多疑的崇祯皇帝开始怀疑袁崇焕。其实崇祯很纠结,所以很长时间一直没有下决定,后来东林党纷纷上书,一一列举袁崇焕罪名,这才让崇祯有杀袁崇焕的决心。

袁崇焕被处以极刑被千刀万剐,行刑之时京城百姓纷纷围观,面对这位曾经保卫他们的将军,他们反而破口大骂袁崇焕为卖国贼。不仅如此,刽子手每割下袁崇焕一块肉,百姓们便争相购买,蘸酒直接食用,袁崇焕的肉便这些曾经拼死保护百姓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