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廖永忠有大功为什么被处死?

廖永忠有大功为什么被处死?

2020-11-11 16:01阅读(60)

廖永忠有大功为什么被处死?:明太祖为了巩固皇权,先后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政治屠杀,这就是明史上著名的“胡,蓝党狱。”实际上除了这两次集中的杀戮之外,他:-

1

明太祖为了巩固皇权,先后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政治屠杀,这就是明史上著名的“胡,蓝党狱。”实际上除了这两次集中的杀戮之外,他还采用比较隐蔽,比较温和的手段,除掉了不少曾建立过赫赫战功的忠臣,廖永忠(1323——1375)就是其中的一个。

廖永忠是楚国公廖永安的弟弟,随哥哥见太祖时,太祖问他志向,他就表示要“扫除寇乱,垂名竹帛”,得到朱元璋的嘉许。其后多次被委以重任,立下汗马功劳。他有军事才能,善于指挥。在进攻江州(今江西九江)的战斗中,巧妙地设计出“天桥”,利用江州临江的地理特点,按照城墙的高度,在船尾造桥,靠风力推动使船逆行将桥靠上城墙,士卒缘桥而上,很快攻下了守备森严的江州城。在鄱阳湖之战中,使用火攻,大败敌军。他“乘风纵火,焚敌楼船数百。又以六舟深入搏战,复旋绕而出,敌惊为神。”因此,朱元璋亲书“功超群将,智迈雄师”八字赐给他。他还先后平定两广和蜀地,攻城略地,所向披靡。在平蜀后,朱元璋撰《平蜀文》表彰战功,其中有“傅一廖二”之语,即认为他的功劳仅次于傅友德,给予极高评价。

除了这些战功之外,廖永忠还为朱元璋办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在元顺帝至正二十六年(1366),趁迎接小明王韩林儿到应天(今南京)之机,在船行到瓜州渡口时凿沉韩林儿的坐船而淹死他,为朱元璋解除了后顾之忧。

那么,这样一个对朱元璋忠心耿耿,屡建奇功的忠臣,为什么被朱元璋处死了呢?

关于廖永忠被处死的直接原因,按照《明史》中的记载,是因为违制。“八年三月坐僭用龙凤诸不法事,赐死。”朱元璋十分痛恨官吏违法,即使功臣如傅友德,周德兴等人因恃功乱法也是不能容忍的。但像所谓的“僭用龙凤”之类的事情类似于莫须有,完全可以说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因此廖永忠之所以被处死的真正原因,历来众说纷纭。但较为世人接受的说法是朱元璋为消除隐患,以免将来强臣压主。有一则宫廷秘闻,也许可以解释像廖永忠这样的功臣之所以被杀的真正原因:有一天皇太子劝说朱元璋不要杀人太多,朱元璋便把一根长满了刺的棍子丢在地上,让他去捡。皇太子一把抓住棍子,被刺扎破手掌疼痛难忍。朱元璋说:我是在事先为你拔除棍上的毒刺,难道你不明白我的苦心吗?由此看来,廖永忠因“僭用龙凤”而被处死,只是借口而已。

2

当初,韩林儿在滁州,朱元璋派廖永忠前去将他迎回应天,至瓜步时船翻而死,朱元璋因此归罪廖永忠。到大封功臣时,朱元璋对诸将说道:“廖永忠在鄱阳湖作战时,忘我抗敌,可谓奇男子。但却派与他要好的儒生窥探朕意,所以封爵时,只封侯而不封为公。”当杨宪为丞相时,廖永忠与他关系密切。杨宪被杀,廖永忠因功大幸免。

洪武八年(1375年)三月,因僭用龙凤等违法之事被赐死,终年五十三岁。南明弘光帝时,追封庆国公。

3

讨论廖永忠不得善终之前,先看一段唐太宗李世民曾对功臣尉迟恭说过的话。

贞观初年,唐太宗大宴群臣,席间尉迟恭与李唐宗室任城王李道宗因为座位排序而发生了争执。尉迟恭认为自己的功劳比李道宗大的多,但他居然坐在自己的上首,表示很不服气。两人在推搡中尉迟恭狠狠的给了李道宗一拳,李道宗的半边脸瞬间肿的像个猪头。

唐太宗大怒,宣布宴会立即结束,然后单独宣召尉迟恭说:“朕每次阅览史书时,总觉得汉高祖对付开国功臣的手段过于残忍,但今天我才知道他亦有迫不得已的苦衷啊!”

尉迟恭听后吓得一句话也没说,当然唐太宗也没有杀他,事后尉迟恭不再掺和任何国家事务,关起府门炼丹事佛一直到死。

此事可以看出一个巴掌拍不响,功臣们的跋扈与皇帝的猜忌是同时的,必须得有个流血的结果。

廖永忠与其兄廖永安一起投奔朱元璋时,他的年龄最小,此时朱元璋已在元末的一众反王中崭露头角,因此他问廖永忠说:“你也想大富大贵吗?”

廖永忠说:“跟随明主,扫除寇乱,垂名竹帛,是我所愿。”朱元璋听了很高兴。

廖永忠兄弟的情况与冯胜兄弟十分相似,他们都深得朱元璋的器重,引为心腹,朱元璋尤为器重身为兄长的冯国用和廖永安,冯国用帮助朱元璋确立了一统天下的远大抱负,为朱元璋典亲军,保卫朱元璋的人身安全,帮助朱元璋脱离郭子兴走向独立。廖永安则帮助朱元璋兼并巢湖水师,铲除异己分子李国胜和邵荣。

攻下南京不久,冯国用病死,廖永忠则在与张士诚军的作战中被俘,不屈被杀,两人死后朱元璋都十分悲痛,建国后都被封追封为公爵。

廖永忠和冯胜一样,最初都生活在其兄的阴影之下,都在其兄死后取而代之,最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至正二十六年底,廖永忠奉朱元璋之命渡江至滁州迎接大宋皇帝韩林儿来南京,当韩林儿的船行至江中时,廖元忠命人将船凿沉,韩林儿稀里糊涂葬身鱼腹。

有些人认为这件事是朱元璋授意廖永忠干的,事实上是廖永忠揣摸圣意,自作主张之举。当初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后周政权,对柴荣的子孙尚且能够厚待,熟悉史书的朱元璋不可能不知此事,他的江山是自己打下来的,又不是从韩林儿手中抢来的,没有任何道义负担,况且韩林儿对他称帝构不成任何危胁。如果他想让韩林儿死,当初就不必救援他,或是于乱军之中将其杀害,而不必派人去接他,又让他死于途中,使自己背上杀人的重大嫌疑,这么做实在太蠢了。

所以朱元璋在得知韩林儿死去的消息十分生气,他向众人表白道:“如果韩林儿来了,我可以封他一个爵位,为什么要杀死他呢?”


廖永忠揣摸圣意,自作主张,企图为自己再立新功,结果弄巧成拙,朱元璋无端背负了害死韩林儿的骂名,十分生气。

洪武三年大封功臣之前,廖永忠还试图通过朱元璋身边的人为他说好话、表忠心,以期获得上赏,这件事同样适得其反,原本可以获得的公爵泡汤了。《明史·廖永忠传》记载,朱元璋对诸将说:“永忠战鄱阳时,忘躯拒敌,可谓奇男子。然使所善儒生窥朕意,徼封爵,故止封侯而不公。”
朱元璋讲话说所说的“所善儒生”,指的是宠臣杨宪,廖永忠与杨宪关系密切,洪武三年大封功臣之前,杨宪被杀,廖永忠很可能受到了影响。

洪武四年,廖永忠随汤和率水军征讨蜀夏,立了大功,朱元璋高度赞赏,在《平蜀文》中给予了“傅一廖二”的评价,还给了很多赏赐,但他内心深处对廖永忠己不感兴趣。

朱元璋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廖永忠害死韩林儿是一次名目张胆的弑君,有了这个先例,谁能保证他不会再干第二次呢?因此朱元璋在平蜀战役后虽然给了廖永忠极高的评价和丰富的物质奖励,但是没有给他更大的头衔。

廖永忠没有如愿封公,但他对功名地位的热忱却没有稍减,竟然偷偷穿用绣有龙凤图案的衣服来过瘾。

洪武八年三月,廖永忠被人揭发,以“僭用龙凤诸不法事,赐死,年五十三。”

4

廖永忠有大功而被处死,谈古论金个人以为:既不是笼统地因为朱元璋清除功臣,也不是因为他曾经(疑似)暗杀小明王知道朱元璋的私隐并以此要挟。

关键的原因在于廖永忠是巢湖水军中最重要的统帅,除去廖永忠是朱元璋进一步通过摧毁其原有组织架构整肃清洗并完全掌握这支部队的重要步骤。

巢湖水军是朱元璋麾下的两大主力之一,在朱元璋取得天下的过程中,无论是能够渡江南下,还是打败陈友谅、张士诚,巢湖水军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被朱元璋称为:

当朕开创之秋以舟师来附,从渡大江所向克敌,东征西讨厥绩尤著。

巢湖水军功高,但是和朱元璋的私人从属关系先天存在缺陷,这是因为巢湖水军归附的时候朱元璋并不是这支部队的第一把手而是第三把手,郭子兴的儿子郭天叙和妻舅张天祐是比朱元璋地位高的统帅,虽然他们两人很快因为“战死”给朱元璋腾出了位置。

而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邵肆、邵荣、廖永安(廖永忠的兄长)是红巾军攻克集庆路(今江苏省南京市,朱元璋攻克后改名为应天府)前后军中地位仅次于朱元璋的高级将领,这固然说明巢湖水军的重要,同时也说明巢湖水军可能受到的朱元璋的忌惮猜疑。

从这个角度看,疑似暗杀小明王如果是真,不但不足为廖永忠病,反而是必要的投名状。

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朱元璋遣廖永忠迎接韩林儿返回应天府,途径瓜洲时,韩林儿沉入江中被淹死。9年前的至正十七年(1357年),廖永安随徐达收复宜兴,深入太湖时为张士诚部将吕珍俘虏,在1年前的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廖永安在囚牢中逝世,廖永忠在巢湖水军中的领导地位得以最终落实,如何进一步表忠心,变得尤其重要。

其实,廖永忠参与干脏活已经不是第一次。

朱元璋部队在至正二十二年(1362)忽遭莫名重创,年初苗军在浙东叛乱,三月陈友谅部降军在江西叛乱,每次叛乱都诛杀了朱元璋部大批高级将领和官员,使得其元气大伤;而就在此时,朱元璋部内部又发生重大内讧。

《明太祖实录》记载:

秋七月……丙辰,平章邵荣、参政赵继祖谋反,伏诛。荣粗勇善战,与上同起兵濠梁,上待之甚厚。自平处州还,益骄蹇,有觊觎心,常愤愤出怨言。部将有欲告之者,荣惧不自安,与赵继祖俟间作乱。至是,上阅兵三山门外,荣与继祖伏兵门内,欲为变。……上不欲即诛,系于别室,召诸将曰:“吾不负邵荣,而荣所为如此,将何以处之?”常遇春曰:“荣等凶悖,一旦忘恩义,谋为乱逆,不利于主公,将害及我等。纵主公不忍杀之,我等义不与之俱生。”上不得已,命具酒食饮食之,涕泣与诀,皆就诛。

根据记载,朱元璋得知邵荣所谓“异谋”之后,

平章廖永忠、都护康铎邀饮,擒之。

廖永忠是继承廖永安位子的巢湖水军主要将领,康茂才是渡江后降将的首要将领(康铎是康茂才的儿子,此时只有2岁,是误记),常遇春是以卓越战功出头的只身投靠者,用这三个和濠州红巾军没有渊源的人来运作此事,既是煞费苦心震慑濠州系统红巾军旧将,也是通过干脏活让巢湖水军和渡江降将等交投名状。

记载中此时的廖永忠被称为平章,但是实际上廖永忠拜中书平章政事是在“伐士诚,取德清,进克平江(今江苏省苏州市)”之后,当时廖永忠的官职情况是:

永安陷于吴,以永忠袭原职,为枢密佥院,总其军。

可知,廖永安被俘后,廖永忠代替其成为巢湖水军的主将,也是巢湖水军的灵魂人物。

廖永忠在洪武三年(1370)年封爵的时候本该封为公爵,却被朱元璋打压只封为侯爵;之后又成为第一个被朱元璋拿来开刀的开国功臣,说到底正是和他这种“嫡系中的杂牌、杂牌中的嫡系”的特殊地位有关——

因为是嫡系中的杂牌,有清洗整肃的必要;又因为是杂牌中的嫡系,清洗整肃之后起部下也不至于生变,反而能够换血成为纯嫡系。

草蛇灰线,我们可以从下面两个历史记载看出朱元璋暗中的布局:

洪武四年(1371),廖永忠以征西副将军的身份随汤和率水师伐在蜀地的大夏政权;洪武六年(1373),廖永忠督率水师出海追捕倭寇。

洪武元年(1368),张赫晋升为福州卫都指挥副使,担任本卫同知,复命署都指挥使司事等官职。张赫负责海防,对抗倭寇,追敌至琉球大洋,活捉斩杀倭寇首领数十人,缴获倭船十余艘,弓刀器械不计其数。朱元璋嘉奖张赫的战功,任命他为都指挥,后又晋升为大都督府佥事,督管与辽东之间的海运事宜。再后来,论功行赏,张赫被封为航海侯,病逝后追封为恩国公,谥号庄简。

(航海侯恩国公张赫墓志铭拓片)

汤和是朱元璋的发小和老部下,张赫是朱元璋的淮西二十四将之一,朱元璋在部署上正是这样逐渐用自己嫡系中的嫡系代替嫡系中的杂牌成为负责水军事务的将领,进而将巢湖水军及其后身逐步从杂牌中的嫡系改造成为嫡系中的嫡系。

(明朝海军的前身就是巢湖水军)

廖永忠死得早,但是朱元璋还是让其子廖权袭爵,说明此时朱元璋还多少有所收敛,待到1390年赵庸(与廖永忠、俞通源、华高同为二十八侯中代表巢湖水军的功臣)被杀,已经是胡惟庸案之时,画风就是斩草除根、靡有孑遗了——之前华高早死且无子,俞通源因已死不论,但爵位被废除,从这个角度,廖永忠家族比起战友傅友德、赵庸等人的家族,还算是幸运的。

5

廖永忠的大功应该是凿船溺死小明王韩林儿,帮朱元璋除去了登基称帝的最大阻碍,按理说立下这样的殊世之功,廖永忠应该是位极人臣,一生显贵,却为何在洪武八年(1375年)坐罪赐死,他到底犯了什么错惹怒了朱元璋呢?



说到廖永忠,名气虽不及徐达、常遇春和蓝玉等明初开国大将,但也算是为明朝的建立出了很多力,立了很多功。廖永忠此人英勇善战,曾随汤和同讨方过珍,平定浙东;俘虏陈友定,平定福建;与朱亮祖兵进岭南,平定广东广西;在夔州之战中大破夏军,为明朝消灭大夏政权铺平道路,鄱阳湖大战中奋勇杀敌,力挫汉军,一生战功卓著,因此深受朱元璋的器重。

不过在名将云集的明初,廖永忠虽然英勇善战战功卓著,但也算不得是有多起眼的耀星,不过,倒是有一件事,反而令他名垂青史。

小明王韩林儿之死



小明王是元末农民起义领袖,红巾军创立者韩山童之子,大宋政权龙凤皇帝,朱元璋在龙凤政权混的风生水起后,便自称吴王,仍奉龙凤正朔。龙凤十二年(1366年)十二月韩林儿离奇死去,他的死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他杀,而且还牵扯到廖永忠,《明史》里面就有这么一段记载:

明年,太祖为吴王。又二年,林儿卒。或曰太祖命廖永忠迎林儿归应天,至瓜步,覆舟沉于江云。

朱元璋自称吴王后,在应天府置百官大封功臣,已经基本上是架空了小明王韩林儿,小明王在安徽屡受张士诚的攻击,处境艰难,安丰被围,朱元璋率军救出小明王,准备将他安置在应天府,刘基却反对说:“彼牧竖耳,奉之何为!”密陈“天命”所在,朱元璋当然明白他的意思,于是便将小明王安置在滁州,安插亲信之人遥控监视小皇帝。小明王已经形同傀儡,但朱元璋要想称帝建国,仍需想办法除掉这个自己称帝路上最大的绊脚石。

小明王死的很离奇,一来他死时还很年轻,自然病死的可能性不高,他杀的可能性反而更高,屠寄在他的著作《蒙兀儿史记》就直截了当的记载:“朱元璋弑其主韩林儿,伪宋亡。”而《明史》其实也是偏向于是朱元璋秘密杀害了小明王,而执行这个任务的,正是廖永忠。


(剧照;小明王溺水身亡,百官劝进朱元璋)

由于滁州屡受攻击,小明王在这里非常危险,已经称吴王的朱元璋再不接他到应天府,恐为大宋政权其他将士寒心,于是命廖永忠过滁州接小明王韩林儿,结果船到瓜步时,韩林儿因船翻沉入江中而死,这个说法也很隐晦,没有具体交代因何翻船,给了后世不少遐想的空间,我比较认同的一种说法是廖永忠提前安排人下水凿船,导致船进水而翻沉,活活把不懂水性的小明王溺死了。

廖永忠到底是经朱元璋授意还是揣测朱元璋的意思擅自出去小明王且不说,但是小明王终究是在他护送过程中出事而丧命的,帮朱元璋出去了称帝路上的最大绊脚石,这样的大功劳按理说应该会得到极为丰厚的赏赐,按照廖永忠的资历、战功,是完全可以封国公的,但他最后却仅封了一个德庆侯,朱元璋对此的解释是:“永忠战鄱阳时,忘躯拒敌,可谓奇男子。然使所善儒生窥朕意,徼封爵,故止封侯而不公。”意思是说廖永忠在鄱阳湖作战时,忘我抗敌,可谓奇男子。但却派与他要好的儒生窥探朕意,所以封爵时,只封侯而不封为公。”当杨宪为丞相时,廖永忠与他关系密切。杨宪被杀,廖永忠因功大幸免。

廖永忠为何被处死



洪武八年(1375年)三月,拥有免死铁券的廖永忠获罪被杀。关于廖永忠的死有两种说法,一说他被朱元璋赐死,二说他是被朱元璋打死的。关于第一种说话,说的是朱元璋之子宁王朱权旧事重提,说廖永忠害死小明王,朱元璋“恶廖永忠之不义,后赐死”,也就是说,当年廖永忠护送小明王过江,帮朱元璋凿船沉死小明王反而成了他的一大罪名,看来,廖永忠好心办了坏事,杀皇帝罪无可赦,给自己带来了杀身之祸。不过,赐死这一说法虽然同样为《明史》说认可,其原因却是“坐僭用龙凤诸不法事”。而第二种说法则实际上和《明史》差不多一个意思,是由朱元璋近侍俞本揭发的,说廖永忠使用了代表天子身份,有龙凤图案的物品,这是属于明显的僭越行为,自然令朱元璋大发雷霆,令锦衣卫逮其下狱,重打四十大棍,廖永忠回家数日便死了。

通过以上分析,廖永忠的死因其实不难理解,首先,他在瓜步沉杀小明王,应该是经过朱元璋暗示的,毕竟杀皇帝这样的罪名他是不敢承担,只是自己圆满的完成了朱元璋交代的任务,却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封赏,心中自然感到不满。其次,廖永忠与丞相杨宪关系很好,朱元璋平生最恨结党,杨宪被诛,廖永忠虽逃过一劫,但朱元璋猜忌心越来越重,早晚会对廖永忠下手。最后,廖永忠确实有僭越行为,而且问题还很严重,不管是赐死还是打死,他最终的结局都是比较惨的。

6

众所周知,朱元璋称帝后诛杀了不少功臣宿将。这中间,廖永忠不是一个特别引人注意的人物,因为他的功勋既不能和宰相李善长比,其殒命又不如蓝玉一案株连那么深广。可是从这样一个人物的命运中,未必不能读出一些很有意思的蕴涵。

廖永忠是朱元璋水师统帅,朱元璋和最大劲敌陈友谅于鄱阳湖上作生死决战,廖永忠立有殊功,朱元璋称赞他“忘躯拒敌,可谓奇男子”。这个“奇男子”,在朱元璋霸业将成的时候,一手制造了史籍上有名的“小明王被弑疑案”。

小明王,就是在元末最初拉起造反大旗的韩山童的儿子韩林儿。韩山童死后,红巾军的一帮将领们诡称韩林儿系宋宗室的后裔,拥其在毫州称帝,建国号曰“宋”,又称小明王。

在韩宋政权里,虽然照例是谁有兵权谁作主,但小明王系宋宗室后裔的名声毕竟传播已久,在人们不满蒙元异族统治的情况下,有凝聚人心的妙用,所以,各大军头还是愿意拥裁他的。而且成本小得出奇,只要养着他,让他好吃好喝,自己干什么又不受他限制,岂非一举多得?

然而此一时彼一时,等到朱元璋已消灭几大劲敌,霸业可期的时候,小明王的存在除了让人感觉麻烦,其价值显然已趋近于零。廖永忠奉命迎接小明王到南京,行到江苏一个叫瓜步的地方,船翻了,小明王“沉于江”。小明王之死,是否出于朱元璋授意,《明史》闪烁其辞。朱元璋即帝位后的第八年,廖永忠因为“僭用龙凤诸不法事”被赐死,《明史》又说,原因在于朱元璋对廖永忠当初私弑小明王不满。

当然,朱元璋对杀死小明王的廖永忠不满未必全是假的,然而有人也说:“永忠之死,乃由沉舟之功自挟,非以沉舟之罪见诛”。廖永忠摸准了朱元璋的心思,替他办理了一件棘手的事,而自己把“不义”、“弑主”的恶名背起来,本来是很好的,可如果你以此自挟,就太不对主子的脾胃了,结局也就可想而知。

7

刘秀曾经说过,皇帝杀臣子,无非是自己的能力不够,对镇住臣子没有信心,如果能力足够强就不会诛杀臣子(这方面我比较佩服秦始皇,刘秀,赵匡胤);朱元璋屠戮功臣,归根到底是自己的能力不够,一个没念过几天书,整天为吃喝发愁,皇觉寺的一个小行僧,这样的人患难时可以为了自己的利益同你结交,到了到了真正应有江山了就不会跟你同享乐的,心胸比较狭隘,再说臣子又功高震主,肯定会有一些骄横,皇帝畏惧他们的能力,借着为后代之君铺后路的幌子大杀功臣,其实就是怕他们造反威胁我的皇位!既然我可以当皇帝,那么在你们心里也有会产生当皇帝的念头,所以举起屠刀,杀杀杀!

8

皇帝要坐稳江山,开国皇帝都明白,皇帝根本不是什么真名天子,人人都可坐,只要有军队,有人才辅助,有环境,背后有财力势力支持,你就可以,放牛娃朱元璋更明白,跟他出生入死的兄弟更知道。

打完江山,大封天下,出生入死的兄弟都封王拜将,封侯封爵了,但是他们难保不会也有想坐坐龙椅的打算,因为放牛娃都可以坐,况且从始至终打江山的兄弟最了解你,也最了解皇帝根本不是什么真名天子,都是这帮兄弟吹嘘的,或许跟自己打江山的兄弟有可能不会有想坐龙椅的打算,但是他的后代说不准了,况且做皇帝就怕武官造反,因为他们有实力,做皇帝要做的稳牢,那就得把兵权什么的拿到手,最好让开国功臣都去花天酒地去,别粘上军队

所以从古开国的将领没几个有好下场的,跟刘邦的几个呢,韩信,樊哙呢 宋朝的杯酒释兵权,等等,唐朝的军神几个都藏起来当了宅男,根本不同兄弟走动

所以立大功的军将才最危险,那些大嘴暴脾气的,在你兄弟当了皇帝你还不尊重还讲兄弟义气情的,损及皇帝颜面情的通常没好下场。

举个例子,你的发小,当了县长了,你还对他吆五喝六,说话没上没下的,你就要倒霉了,朱元璋在反元期间或许跟兄弟义气相投,说话可能没上没下,但是坐了天下后,最有可能目无尊卑,没上没下的,最有可能是这些从战场上退下来的大头兵了,身份不对等,等等,所以开国立大功,受皇帝兄弟猜忌的唯有他们了,他们不死谁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