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为什么曹操不杀徐庶而杀了杨修?他们同样是未给曹操献过一计吗?

为什么曹操不杀徐庶而杀了杨修?他们同样是未给曹操献过一计吗?

2020-09-08 00:01阅读(67)

为什么曹操不杀徐庶而杀了杨修?他们同样是未给曹操献过一计吗?:曹操不杀徐庶而杀了杨修,是因为在曹操的眼里,徐庶和杨修不是一类的人才。这个问题实质上是曹

1

曹操不杀徐庶而杀了杨修,是因为在曹操的眼里,徐庶和杨修不是一类的人才。

这个问题实质上是曹操怎么对待人才的问题。

曹操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位性格复杂、被后世褒贬不一的多面人物。

单就用人方面来讲,曹操坚持唯才是举,所以在他的帐下聚集了一大批文臣武将。

曹魏在三国时期,之所以综合实力遥遥领先于东吴和蜀汉,除了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所具有的先天优势外,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广纳人才、人尽其才恐怕也是重要原因。

宋代文学家洪迈有一篇《曹操用人》:“曹操为汉鬼蜮,君子所不道。然知人善任使,实后世之所难及”。

译成白话文:“曹操算是汉朝的阴险的叛逆者,是君子所不愿谈及的。但他了解并善于任用他人,实在是后代所难以赶得上的”。

曹操不拘一格招贤纳士的事例,在三国史料中比比皆是,在此不再列举。

曹操不但爱惜人才,而且还有杀害人才的记录,譬如杀杨修。那么曹操为何不杀徐庶而杀了杨修?

曹操不杀徐庶,是因为在曹操看来,徐庶是这么一个人:

第一,徐庶孝道,人品没问题,如果曹操杀了徐庶,会坏掉曹操的名声,吓退天下欲投曹营之人。

徐庶在随着刘备南逃时还带着自己的母亲,当曹操俘获徐母后,徐庶日夜惦记母亲,即刻辞别刘备来到曹营。

尽管之前徐庶为曹操的敌人刘备服务,但曹操认为象徐庶这样的人才更应该为他服务。既然徐庶来了,就要以观后效,不存在即刻杀掉的理由。

第二,徐庶没有再背叛曹操,也没有做出不利于曹操的事。徐庶离开刘备,纯粹是因为曹操俘获其母的缘故,所以不算背叛刘备,离开之后也没有做出对不起刘备的事情。

徐庶本不是投机钻营之人,象他这种把名节看得比生命还重要的人,说啥也不会再回到刘备那里,曹操对此看得很清楚,对他也放心。

第三,在曹操看来,即便徐庶进了曹营,不再为曹操设一计一谋,只要养着他,使他不能再为刘备出谋划策,就等于砍了刘备的左膀右臂,就等于削弱了刘备的力量。

徐庶到底为曹操出没出计谋,正史并无记载,但在曹营平安度过余生却是事实。

以至于在魏文帝时,徐庶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最后病逝于曹魏(具体日期无可考)。

杨修是东汉末年的名士,文学家,丞相府主薄。曹操杀杨修,是因为杨修的言行踩到了曹操心中设定的红线,在曹操看来杨修是不得不杀。

第一,杨修爱耍小聪明,经常看破曹操的心思,并把自己的所作所为宣扬出去,这样就无形中损害了曹操的形象和威望,引起曹操的极度反感。例如有名的“鸡肋事件”、“门”改“阔”事件、“一人一合酥”事件等等。

第二,是因为杨修深度介入曹丕、曹植兄弟夺嫡之争,积极为曹植出谋划策,甚至连曹操对两个儿子的考试,杨修都提前把他猜到的题目和答案写在纸条上,让曹植背书。

随着曹植夺嫡失败,杨修也必然跟着倒霉。但是杨修并未和曹植划清界限,而是在曹植的拉拢下,继续和他保持交往。

曹操深怕将来曹家政权不稳,况且杨修又是丞相府主薄,知道的事情太多,曹操在世时杨修都敢如此放肆,曹操之后呢?曹操越想越觉得杨修不可留。

第三,杨修和袁绍有亲戚关系,有资料记载他是袁绍的外甥。曹操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初期,他的首要大敌就是袁绍。恨屋及屋,曹操也因此对杨修心存芥蒂。

曹操对杨修越来越反感,经过认真考虑,最后找了个罪名处死了杨修。

《典略》记载的罪名是“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

这个罪名的意思是:泄露国家秘密,结党营私。这个罪名很含糊,泄露了哪些秘密?与谁结党营私?没有具体说。

欢迎关注@品味书斋 谢谢!

2

曹操为什么要杀杨修?

建安二十四年(219)秋天,曹操率军出征,结果并不是太顺利,随口说了句“鸡肋”。随军的杨修对大家说\"夫鸡肋,食之则无所得,弃之则如可惜,公归计决矣。\"也就是告诉大家曹操要退兵。结果搞得军心动摇,曹操震怒,便以此为借口将他杀掉。为什么曹操要杀掉杨修呢?这里面其实有着更深层的原因。

直接原因——抢了曹操的风头

在《世说新语》中记载了这么一段故事:曹操有一次看到了孝女曹娥的墓碑后有蔡邕写的八个字“黄绢幼妇,外孙齑(jī)臼(jiù)”八个字,他感觉这八个字很奇怪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但是旁边的杨修却说自己已经知道了。又走出好几里地后,曹操终于想明白了,于是就问杨修,果然答案是一样的。还有一次,曹操吃完点心后,在点心盒子上写了“一合酥”三个字后传给了众人,众人不解,只有杨修拿到手之后就开吃,他告诉众人“一合酥”拆开后就是“一人一口酥”。还有“阔”字谜的故事。这些事情使得杨修处处要比曹操高出一筹,显然让曹操不太喜欢。

重要原因——杨修的家世

杨修出身名门,《后汉书》有这么一段记载

\"自震至彪,四世太尉\"

啥意思呢?也就是杨修的高祖爷爷杨震、太爷爷、爷爷和他父亲,四辈人都做过太尉。不仅如此,杨修还有个舅舅叫袁术!因此,作为出身世家的杨修在当时的社会上有着一定的影响力,尤其是在知识分子中间。关键,杨修的政治理念和曹操还不大一样。这些,更加让曹操不放心。

根本原因——参与夺嫡

其实,最为重要的原因是和夺嫡斗争有关。杨修是曹植的谋士,参与了曹植和曹丕的夺嫡斗争。曹植参与夺嫡败于曹丕后,围绕在双方之间的士人势力还很大,如果这样发展下去势必会影响将来的政局。这是曹操不愿意看到的。

徐庶与曹操

徐庶也是一个牛人,他年轻时因替人出头而杀人逃命,后来见刘备比较靠谱,便做了刘备的谋士。建安九年(204),刘备趁着曹操带兵出征之际,想去他的后方捞点油水,结果被曹仁带着李典、于禁给拖住了。危机时刻,徐庶出奇谋,使得刘备反败为胜,从容退兵。曹操得知是徐庶的才能后,就想把他揽入麾下。建安十三年(208),曹操率大军南征荆州,刘备大败,而徐庶的母亲也不幸被曹军掳获。于是,曹操便派人伪造徐庶母亲的书信召其去许都,徐庶得知此讯,痛不欲生,含泪向刘备辞行。刘备虽不舍但也没办法,只得任其离去。

徐庶归曹以后,也不愿为曹操出谋划策,他在曹魏历时数十年,却从未在政治军事上有所作为,几乎湮没无闻。于是,就有了这么一句歇后语\"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徐庶一直活到魏文帝(曹丕)时期,官至中郎将、御史中丞,最终得以善终。

曹操为什么不杀徐庶呢?主要是徐庶为人低调、心思缜密,而且徐庶出身庶族,没有什么家族势力,对曹操构不成什么威胁。

3

所谓“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是小说《三国演义》里的说法,与真实历史上的徐庶并不是一回事。曹操是出了名的什么人都敢用,管你是降将也好、奸佞也罢,只要你有能力,曹操就敢用、而且敢重用!但是,曹操不用闲人也同样是出了名的,你如果没有真才实学,即便是出身世家,曹操也照样看不上眼……因此,所谓“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显然有些言过其实了。

有史可考的,在魏文帝曹丕篡汉时,徐庶是联名上表劝进了的。后来徐庶还因为此时受到了曹丕的“提拔”、出任了御史中丞等职务。在此之前,徐庶似乎还曾经担任过曹操庶出之子曹冲的老师。怎么看,也不像是个“一言不发”之人……

曹操为何容得下徐庶

曹操的容人之量是中国历史上出了名的,连刘备这样野心勃勃之人他都能容得下,更何况是一个出身寒门、没有什么背景的徐庶?别说是徐庶并没有“一言不发”,就算他真的如此,曹操也未见得就容不下他!因为对于曹操而言,徐庶可用则用、不可用也不会造成什么较大的危害。

  • 出身寒门

徐庶这个人与荀彧、司马懿这些人不同,荀彧、司马懿都拥有很深的世家背景,包括那位后来被曹操杀了的杨修亦然。但徐庶却是出身寒门,在那个门阀政治盛行的时代,这是政治上的致命硬伤!而这个硬伤却最终成了徐庶最大的“保护伞”。

在那个世家大族左右朝局的时代,世家子弟才是统治者最忌惮的存在!因为长期的政治联姻和共同利益需要,世家大族之间“打断骨头连着筋”。这些人并不太关心谁来当这个皇帝,因为谁当皇帝都必须依靠他们,他们更关注的是自身和家族的利益。这就比较不好控制了,即便是权倾天下的曹操,对这些人也不得不礼让三分!这也是杨修的父亲杨彪虽然与曹操不对付,却能一直位列三公的一个重要原因所在。

对世家子弟不放心,却又不得不用,猜忌和防范在所难免……但是,徐庶不同,他出身寒门,与世家大族扯不上什么关系。在那个世家占据“垄断”地位的时代,像徐庶这样的人想要在朝堂之上立足,唯一能够依靠的只有赏识自己的“主公”。换言之,徐庶在曹魏政权内部唯一可以依靠的只有曹操、曹丕父子,否则他什么也不是!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徐庶会联名上表曹丕劝进的原因所在。因此,曹操、曹丕父子会猜忌荀彧、猜忌司马懿,却不太可能去猜忌徐庶,哪怕他真的“一言不发”,充其量也就是养个闲人而已,不担心他会翻出什么浪花……

  • 与刘备交往并不深

除了出身寒门之外,徐庶与刘备没有深交或许也是曹操、曹丕父子能够容得下徐庶的一个重要原因。说白了,徐庶投奔刘备也谈不上是什么冲着刘备的任何魅力,无非“良禽择木而栖”罢了,属于双向选择。在投奔刘备之后不久,徐庶便因为母亲被曹操俘虏而离开了刘备。这期间其实是一个非常短暂的过程,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磨合期”都还没有过,他根本算不得是刘备的“嫡系”。试想,徐庶和刘备之间的交往又能有多深?比起曹操麾下的那些降将与其旧主的关系,恐怕都不如。更何况徐庶还是一介文臣,连袁绍的旧部张郃曹操都能容得下并大加重用,他又怎会容不下一个徐庶呢?

既然曹操能够容得下刘备的旧部徐庶、袁绍的旧部张郃,为何偏偏就容不下一个杨修呢?《三国演义》给出的答案是杨修耍小聪明,可曹操手下耍小聪明的人恐怕也不止杨修一人吧?性格乖张、不按常理出牌者也不在少数,为什么曹操能够容得下他们,却容不下一个杨修?很显然,《三国演义》给出的理由根本不能成立!

世家背景

提起东汉末年的世家大族,人们首先想到的想必都是号称“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以袁绍、袁术兄弟为代表。但很多人或许并不知道,杨修所在的弘农杨氏家族也同样是“四世三公”的存在!自杨修的祖上杨震开始,弘农杨氏便逐渐成为了东汉政坛上一股强大的政治力量,而且杨修的父亲杨彪本身就官居太尉、位列三公!

这样的家世背景,足以让曹操忌惮了!但这还不是主要原因。因为出身世家、背景深厚,官居太尉的杨彪和曹操之间的关系并不融洽,杨彪处处以“大汉忠臣”自居,时不时还给曹操点儿难堪,让曹操心中颇为不爽。因为杨修的事,曹操甚至还曾经修书杨彪直言:“足下贤子,恃豪父之势,每不与吾同怀,即欲直绳,顾颇恨恨。”由此也足可见曹操与杨彪之间的关系有多不睦了,打狗还要看主人呢,更何况杨修还是杨彪的亲生儿子……

卷入储位之争

如果仅仅是这样,还不足以让曹操动杀机!毕竟连杨彪这样的“重量级大咖”曹操都容下了,为何偏偏跟他儿子过不去?原因其实并不复杂,因为杨修卷入了曹操两个嫡子曹丕与曹植之间的储位之争!说杨修是曹植的“嫡系”并不为过。如果杨修只是一介寒门子弟,投靠曹植并没有什么,毕竟谁都想要奔个锦绣前程,不是吗?可杨修的身份太特殊了,他代表的不仅是他个人,还有他背后的弘农杨氏家族和他的父亲杨彪!无论杨彪和整个弘农杨氏家族是否真的参与其中,至少在曹操看来,弘农杨氏家族是倒向了曹植。

如果曹操选择了曹植,给他留下一个弘农杨氏家族“看家护院”倒也不是不可以。可问题是,建安后期曹操最终放弃了曹植、选择了曹丕。那么,问题就大了。曹植失势了,可背后却依然有根深蒂固的弘农杨氏撑腰!曹丕的储位还能坐安稳吗?想要实现权力的平稳过渡,曹操就必须削弱曹植的势力,这是政治需要,与父子感情无关。曹操可以喜欢曹植这个儿子,但必须清洗曹植的势力,否则后患无穷!于是,在曹丕为立为魏王世子之后没多久,曹操便寻找借口杀掉了杨修。说白了,曹操杀的不是杨修这个人,而是要用他的脑袋震慑曾经倒向曹植的世家大族、杀一儆百,顺带着也是在给杨修的父亲杨彪上上眼药。

在杨修被杀之后,曹操甚至还曾经假惺惺地问杨彪:“公何瘦之甚?”这不是废话嘛,杀了人家亲儿子,难道还要人家满心喜悦、“膘肥体壮”吗?实际上,曹操这话主要还是在逼杨彪表态。儿子已经死了、再也过不过来了,“投资”的曹植也已经“破产”了……杨彪还能如何表态?最后只能以“愧无日磾先见之明,犹怀老牛舐犊之爱”回应曹操,表示认输、服软,最终换来了弘农杨氏家族和自己的“软着陆”、避免了曹操对弘农杨氏家族的进一步清洗。

综上所述,徐庶与杨修截然不同的结局与二人的背景是有着巨大关联的。徐庶寒门出身,在被曹操延揽之后,他代表的只有他自己,能依靠的也只有曹操、曹丕父子,无论他是否“一言不发”,都无关大局。杨修则不同,他背后是根深蒂固的弘农杨氏家族,而且他还卷入了曹丕与曹植的储位之争。世家大族卷入储位之争,不仅是在汉王朝,无论在哪个王朝都意味着会有无数颗人头落地!出身寒门者政治投机、奔一个锦绣前程,帝王们从来都不担心。可盘根错节的世家大族卷了进来,帝王们恐怕就要睡不着觉了,尤其是在门阀政治盛行的时代。说白了,曹操杀杨修并不是因为杨修本人,而是要借他的脑袋杀一儆百、震慑卷入储位之争的世家大族!很显然,在这方面徐庶的脑袋的确没有杨修的脑袋“值钱”。

4

三国时期虽战乱不断,但是人才辈出,同为曹操部下的徐庶与杨修胸怀锦绣,腹有良谋为时人称道。尽管两人并未给曹操献上一计,但是两人的命运却截然不同,究其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杨修机敏过人,窥一斑而见全豹,有见微知著之能,锋芒毕露不懂韬光养晦之道。例如,曹操曾巡视新落成的花园,嫌门太宽,门楣写一活字并不解释,后来发现工匠们在收窄院门,一打听才知道是主簿杨修提示下重建的,心虽不悦却不好说什么;在后来的一人一口酥、故弄玄虚的梦中杀人等等多次看穿曹操用意。再加上后来曹操为传位于曹丕和子曹植犹豫不决之时,在试探儿子们才干时他多次帮助曹植屡次惹怒曹操,使得曹操早有杀修之心,后借“”鸡肋”之事以扰乱军心斩首,真可谓“身死因才误,非关于退兵”; 第二,徐庶不似杨修喜欢卖弄与显摆,知道顺势而为的潜藏,其次徐庶乃是与诸葛孔明,博陵崔州平,颖川石广元,汝南孟公威同为当时的名士,素来为曹操所仰慕。虽因曹操逼死其母而终身不为曹操献上一计,但是身为部下也是忠于职守尽心竭力,唯一一次献计曹操也是为避免赤壁之战灾难脱身而想出的金蝉脱壳。杨修其才外露,恃才傲物,放荡不羁;徐庶胸有城府,随机应变,谦虚谨慎,修因才被杀,庶则不忘不为曹操献上一之初心,全身而退。

5

曹操为什么要杀徐庶?曹操拉拢还来不及呢,为什么杀杨修是因为他姓杨。

徐庶是谁?

曾经跟随刘备,最后因为母亲在曹操一方手中,所以弃刘备而从了曹操,最后怎么样了,史书也没有明确的记载。据说后来在魏国建立之后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这种官职在诸葛亮权倾蜀汉的眼中是一个不大的官职,所以诸葛亮感叹难道魏国谋士太多,连徐庶都得不到重用吗?

杨修是谁?

杨彪的儿子,曹植的好朋友,学问渊博,极聪慧,任丞相府仓曹属主簿。这些身份不足以使得杨修死。

徐庶和杨修两个人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徐庶是寒族,董卓,吕布,刘备,曹操,孙权等人也是一样。有人说曹操不是吧,曹操的父亲当过太尉,问题是曹操的爷爷是太监。

东汉晚期宦官和名士之间斗的很厉害,所以很多名士情愿跟着袁绍等人,也不愿意跟着曹操。

很多人看不起曹操,孔融,司马懿等人都这样。所以唯才是举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形成。

杨修姓杨,杨家是世家大族的代表,他的父亲杨彪就是曹操欲除之而后快的。曹操曾经将杨彪下狱,但很快就受到很大的压力,最后放了杨彪。这一次让曹操见识到了世家的厉害。

杀不成杨彪就杀掉杨修,这就是曹操的第二次挑战世家大族,不过问题是杨修杀掉之后,曹操还是向杨彪道歉。

曹操为什么最后无法称帝,那就是因为世家大族的反对,最终曹丕世家化了,自然就没有了压力。

世家大族的模式直到唐末黄巢之乱后才正式退出舞台。

徐庶为什么没有被重用,因为魏国世家化后,寒族的徐庶自然很难有出头之日。

6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对于这个问题和是否献计无关的,曹操手下养了那么多谋士,不可能每个都会向曹操献计的,曹操也决不会因为谁没有献计而杀掉谁,那么他为何要杀掉杨修而不杀徐庶呢?

首先徐庶在刘备阵营的时候,帮刘备出谋划策,是曹操的敌人,可当曹操用不光彩的手段把徐庶骗进自己阵营后,只要牢牢控制住,对操来说徐庶已没有了威胁,即使徐庶不出一计,对操来说无非多养个谋士而已,另外他本身用不光彩手段把徐庶骗进曹营,再杀掉他,那对曹操的政治美誉度都是极大的伤害,所以只要徐庶不做出格的事曹操是决不会因为徐庶不出计而杀他的。

而杨修则不同了,有两个致命的原因,导致杨修必被杀,一是过早的站位,参于了两个儿子夺储之争,爸爸还在,你就开始考虑新的主人了,让操情何以堪?其二,参于夺储之争,这还不是杨修之死主要原因,自古以来,这种事太多了,英明的统治者决不会为此而滥杀的,导致杨修必死的根本原因是他的小聪明,他自以为看懂曹操,懂他的心思,殊不知对于一个强权统治的独裁者,是决不会让一个对自己心思洞如观火的人存在的,这样的人在身边,对领导来说毫无神秘感,杨修挑战了他的权威,他的政治独裁,他的忍耐极限,所以杨修必死。

7

曹操(155年-220年),太尉曹嵩之子,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216年被封为魏王后,曹操坚持\"荐贤任能,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多方延揽人才。

徐庶,寒门子弟。刘备屯驻新野时,徐庶前往投奔。徐庶南下时因母亲被曹操所掳获,徐庶不得已辞别刘备,进入曹营。魏文帝时,徐庶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

从以上简短的叙述可以看出徐庶为人谦卑,做事自我保护意识强烈,没有进入曹操核心权力层,可以想象所面临的勾心斗角也不会多。既然与人无害又无明显过失,曹操尽管多疑,徐庶也不会面临曹操的死亡威胁。

杨修,世代豪门,太尉杨彪之子,是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杨修聪敏过人,其曾担任曹操主簿,却在夺嫡事件中引起曹操猜忌,被曹操以“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罪名收杀,年仅44岁。

曹操首先是政治家、军事家,然后才是文学家。而杨修只是文学家,还是大文学家。在家世和文学领域的较量曹操有挫败感。而杨修却在曹操手下办事,整天琢磨曹操的心思,恃才放旷的杨修一定压抑得不行。同时时不时在曹操面前耍小聪明,显摆虚头巴脑的东西,务实的曹操也很反感。

和曹操政见不同,在杨修的父亲杨彪(142年-225年)就开始了。汉献帝时,杨彪遍历三公(司空、司徒、太尉)之职,深受皇恩。献帝东迁时,杨彪尽节护主,和曹操有冲突。曹操挟献帝定都许县后,曾将杨彪下狱,治罪未遂。

作为杨彪之子,杨修价值取向也不会差很多。杨修担任曹操的主簙,相当于秘书一职,了解好多曹操内幕,和曹操走得太近。刚开始曹操选择太子倾向于才华横溢的曹植,也寄希望杨修能辅佐曹植光大事业。

谁知曹植因喝酒误事。尤其是在217年,在曹操外出期间,无视曹操的法令,借着酒兴私自坐着王室的车马,在只有帝王举行典礼才能行走的禁道上纵情驰骋。曹植也因此事而失去曹操的信任。十月,曹操召令曹丕为世子。

在219年,曹仁为关羽所围困,曹操让曹植担任南中郎将,带兵解救曹仁。命令发布后,曹植却喝得酩酊大醉不能受命,于是曹操不再重用他。

立嫡是大事,背后有庞大的利益集团。曹植靠边站了,那么和曹植情投意合的才高八斗的背景复杂的杨修会不会带头从中作梗呢?多疑的曹操向来信奉“宁肯我负天下人”,于是用杨修的死来对其背后的利益集团杀鸡儆猴成了一种选项。

曹操是爱才,但才不为曹所用,或者走到曹的对立面去呢?还是找个理由杀掉吧。即使别人会骂一阵子,即使杨修有害只是一种假设。

8

曹操不杀徐庶,而杀杨修,其实没有可比性的。

徐庶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这只不过是小说之言,在历史上并不存在。《三国演义》和《三国志》对徐庶记载有许多不同。首先,徐庶投降曹操,并不是曹操用徐庶母亲威胁他投降,而是在长坂坡兵败后,刘备方面有很多人被曹操俘获。而这么多人就包括徐庶母亲以及刘备的两个女儿。刘备是一世枭雄为了大业,可以不顾女儿,徐庶却不能不顾母亲,听闻母亲被曹操俘获,他就告辞刘备投奔曹操。

先主在樊闻之,率其众南行,亮与徐庶并从,为曹公所追破,获庶母。庶辞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於事,请从此别。\"遂诣曹公。


到了曹操处,徐庶历任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我们看一下徐庶担任的两个官职,中郎将是曹丕曾担任过的官职,相当于副丞相;御史中丞,西汉末年将御史大夫改为大司空后,御史中丞就成为御史台长官,也可谓位高权重。

当然,在身为蜀汉丞相的好友诸葛亮看来,依徐庶才能他还应该更高一些,以致感叹魏国人才众多,徐庶没有被重用。

诸葛亮出陇右,闻元直、广元仕财如此,叹曰:\"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

他这也恰恰说明,徐庶投降曹操后,绝不会是一言不发、不合作。否则,以曹操善于用人不会授予他要职,也不会让他安享晚年,比如,曹操对待不合作的孔融、华佗都是杀之而后快。诸葛亮也不会感叹徐庶不被重用。徐庶没有被杀的原因,就是徐庶不仅没有被杀,而是专心在曹操做事。

杨修

传统认为杨修之死,是他聪明反被聪明误。与曹操斗志的故事,虽然风头占尽,但是,却被领导嫉恨,最终在“鸡肋”的故事中,被曹操借假传军令杀死。在这些故事中,杨修虽然机变无双,但是一些小聪明与国事无补,他也好像曹操手中的“鸡肋”。但是,在历史中,杨修之死,还有更深层的原因。据《三国志》记载,杨修之死,主要是因为陷于曹丕与曹植兄弟之争。

至二十四年秋,公以脩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乃收杀之。脩临死,谓故人曰:\"我固自以死之晚也。\"其意以为坐曹植也。脩死后百馀日而太祖薨,太子立,遂有天下。

同时,杨修还有着显赫的家世,他出自弘农杨氏,“自震至彪,四世太尉”。震是杨震,彪就是杨修的父亲杨彪。杨修背后强大的弘农杨氏这样的世家大族背景。在《后汉书·杨彪传》还记载这样一件事,建安元年(196),天子新迁,大会公卿,时任兖州刺史的曹操,上殿见杨彪颜色不悦,恐杨彪于此图己,于是托疾如厕,趁机返还自己的军营。从这件小事,可以看出曹操对杨彪是非常忌惮。此时,曹操更担心的自己死后,曹植凭借杨修背后弘农杨氏世家大族,东山再起,扰乱魏国。因此,曹操杀死杨修也是敲山震虎,来震慑那些世家大族,最终下狠手,杀死了杨修。

因为身陷兄弟之争,杨修也是自知不能幸免,后来曹植被曹操疏远后,杨修也已经没有了退路,所以在临死前感叹,\"我固自以死之晚也。\"

植后以骄纵见疏,而植故连缀脩不止,脩亦不敢自绝。

9

杨修一直在作死。

杨修好出风头,与孔融、祢衡臭味相投,一路货色,三人又皆为作死而死。

颜之推评价三人:孔融、祢衡,诞傲致殒;杨修扇动取毙;

杨修掺和曹植争太子位,令曹操心生厌恶,而且,杨修自作聪明之时,并不知自己的心智不如曹丕身后的司马懿。

10

很难讲杨修未给曹操献一计,或者说换个说法,未对曹魏集团有贡献:

是时,军国多事,脩总知外内,事皆称意。

杨修被杀的原因《三国志》也给出来了:

太祖既虑终始之变,以杨脩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於是以罪诛脩。

至于徐庶,人家在曹魏都做到御史中丞了,虽然没有详细事迹的记载,也很难说毫无贡献吧:

庶先名福,本单家子..........及荆州内附,孔明与刘备相随去,福与韬俱来北。至黄初中,韬仕历郡守、典农校尉,福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

哀帝元寿二年,御史中丞更名御史长史。后汉光武复改为中丞,两梁冠,铜印青绶。与尚书令、司隶校尉朝会,皆专席而坐,京师号为\"三独坐\",言其尊也。凡中丞以下,并文官,属少府。魏初,改中丞为宫正,举鲍勋为之,百僚严惮。后复为中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