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曹操为何不称帝?

曹操为何不称帝?

2020-10-04 10:31阅读(66)

曹操为何不称帝?:易中天老师在品三国时,曾经说过:小时候调皮的孩子,长大后更有出息。不过,一般老师都喜欢听话的孩子,但调皮的曹操却受到了老:-称帝,曹操

1

易中天老师在品三国时,曾经说过:小时候调皮的孩子,长大后更有出息。

不过,一般老师都喜欢听话的孩子,但调皮的曹操却受到了老师们普遍地喜欢。

体育老师喜欢他,因为他跑得最快,每次比赛都得第一,给老师和班级争得荣誉;

历史老师喜欢他,是因为曹操学得好,经传、典籍烂熟于心;

语文老师喜欢他,是因为每次诗歌比赛,他总是得第一;

但最喜欢他的是数学老师,因为曹操最精明,账算得好,从不吃亏。

曹操最喜欢曹冲曹仓舒,就是因为曹冲数学学得好,小小年纪就会称象。数学好的孩子往往都很聪明,所以,曹冲也就最讨曹操喜欢。

“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这是个数学问题,曹操深谙此道。

曹操之所以不称帝,不是因为他不想,而是因为称帝弊大于利,不合算。

没有人不想当皇帝,也就没必要用道德的标准去看待这个事,还是从利弊上分析一下这个事吧。

01

袁术、刘备这样的称帝,是曹操所不齿的。

袁术捡了个石头疙瘩,就以为天命在他,急急忙忙称帝,最终只能被人取笑。

刘备好一些,到现在还有许多人给他擦脂抹粉,其实,刘备的境界比老曹还是差了一截。

刘备小时候家里很穷,但他却喜欢华丽的衣服,喜欢犬马、音乐。这就说明,刘备从骨子里是贪慕虚荣、贪图享乐的人。当然,这并没有错,谁不喜欢呢?

一个老板穿布鞋那叫休闲,一个农民穿布鞋是没有钱。一样舒服,给别人的感觉却不一样。刘备没钱,就需要华丽的衣服满足虚荣心;曹操有钱,即便是粗布衣服一样很酷。

由此看来,刘备、曹操都有个性,也都是人,有一般人的品性。

刘备得到了益州、半个荆州、一个汉中,就憋不住称王了。比袁术是聪明的多,但与曹操相比,境界和格局就差了一点。

都清楚曹操的势力,是孙权的两倍,孙权又是刘备的两倍。就是说,刘备的势力仅仅是曹操的四分之一左右。

曹操之所以不急于称帝,是因为他有更大的格局和境界。就如他不穿华丽的衣服一样,不是他穿不起,是因为没有必要。

有没有感觉刘备、袁术称帝,就像“挣钱不多还穿个貂”一样,有点嘚瑟呢?

02

曹操的志向是一统天下

在《述志令》中,曹操说了很多的话,具体看一下他说了些啥:

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

曹操说自己本来的志向就是希望封侯,做个征西将军。死后,在墓碑上写上“汉征西将军曹侯之墓”,也就心满意足了。现在都做了宰相,人臣之贵已极,不敢再有任何奢望了。

这显然不是曹操的真心话,也不仅仅是曹操谦虚,是他有更大的企图,也可以说是更大的格局。

《论语》云:“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谓至德矣

曹操说,你看看人家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还在侍奉殷商,其意思是说:我也就占据了一半多一点的天下,怎能称帝呢?否则,在道德上不就不如周文王了吗?

据《武帝纪》注引《魏氏春秋》记载,曹操曾经对夏侯惇说过:“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

豹眼以为,这恐怕是曹操的真心话。第一,这说明了曹操还是想取代汉室的;第二,让曹丕取代汉室,自己做个周文王更好一些。

03

在曹操看来,自己称帝弊大于利。

曹操是一个务实的政治家,他不会为了虚名去做一些不利于自己霸业的事情。

曹操的父亲曹嵩,官居太尉,位列三公。曹操那就是响当当的官二代,足可以嘚瑟一下。但由于其父是宦官曹腾的养子,尽管地位显赫,但还是被人看不起。因此,曹操从骨子里就有大志,要做出惊天动地的事业,让天下人彻底服气,绝不会贪恋那些虚名。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已经成为事实上的帝王,他何必去做那些毫无意义的事呢?

不能统一天下就去称帝,除了招致骂名,几乎没有实质的利益。

虽然在三足鼎立局势形成后,献帝这个招牌已经失去了作用,但留着它没有任何坏处。

如果在曹丕时期能够一统天下,到那时候曹丕再称帝,曹操爷们那就风光了,真的堪比周文王父子。

但天意难违,曹丕最终不能一统天下,这也让曹氏父子遭受了诟病。

其实,曹操并不怕承担骂名,他不会去考虑这些虚无的东西。根本而言,还是为政治利益考虑,弊大于利,所以才没有称帝。

2

这个说法太多了,我也不清楚,可以这样认为,为什么没有称帝呢?

第一呢,你想呀天子在自己手里,汉献帝在曹操的手里,其实称不称帝曹操都可以用天子的名义去号令全国,历史上著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就是源于此!

第二呢可能是怕刘备,孙权等诸侯称帝

红色星河吧,他并不是不想称帝,你想前期是反对的力量强大,局势还不稳,都处于变化之中,所以此时曹操也不敢称帝,当时外有刘备,孙权等对抗实力枕戈待旦,内有孔融荀彧,程昱等拥汉派来不及清理,处理,后期曹操对内经过处理整合,内部已经稳固,曹操也基本做好了称帝的准备,但突然爆发的汉中之战和关羽发起的襄樊战役打破了曹操称帝的步骤!

也有人是这样说的,说在那时群雄逐鹿,魏蜀,吴天下三分的格局,其中曹操就控制着最强大的势力集团,拥有九州之地,最为庞大的人口,最巨大的经济实力和最强大的军事力量,但可惜曹操一生没来得及称帝,而实力弱小的刘备,孙权则先后称帝!

这期间汉献帝先后封曹操为司隶校尉,录尚书事,司空,行车骑将军事,百官总己以听,不久曹操又自封为汉丞相,当有了与袁绍对抗的资本后,曹操果断脱离袁绍,并将袁绍集团消灭,一统北方!

曹操还没有来得及整顿内部,还没有肃清内部的拥汉派,而且外部还有刘备孙权等力量的对抗,曹操也因此不敢称帝,怕拥汉派反对他,更怕刘备以此吸引人才而发展壮大!

看看赤壁之战,不仅粉碎了曹操一统天下顺势称帝的美梦,还造成了刘备的强大,让刘备英雄有了用武之地,使得天下三分,曹操自此再无机会统一天下,本来曹操开始实施称帝计划,但赤壁之战曹操惨败,自此天下三分!

在公元217年春刘备突然发起汉中之战,此战惨烈而又紧张,又耽误了曹操称帝,随后关羽于219年七月下旬又发起襄樊战役,并且水淹七军,威震华夏,迫使曹操差点迁都,这耽误了曹操称帝!

等到公元220年初结束时,曹操已经重病缠身,公元220年3月15日,一代奸雄曹操病逝,结束了其雄才大略!

公元221年四月刘备份称帝,国号依然是汉!

就这样,曹操生病去世,所以曹操还没来得及称帝!






3

曹操离皇位一步之遥,为什么不称帝呢?

这是一个很深奥的话题,曹操官进国公,魏王,丞相,加九锡确实是一人之下了,而疆土辽阔,军致大权在掌,说要废献计是一句话的事,着为曹操本人来说是奉天子以令诸侯,也有人讲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孙坚是凭自己的智慧及武艺高强打出江东一片天地,而刘备也弄出个早已被冷落的皇叔头衔来称帝,为的就是师出有名,而曹操是打着奉天子的口号来平定天下,演义上不是有一段虚拟的诸葛亮骂死王朗吗?王朗就讲诸葛村夫不识时务,反朝庭之类的话,诸葛亮呢说刘备是正义之师,争吵的目的就是谁是正义与非正义,当然王朗被骂气死纯属扯犊子的事。

那么曹操就这样一心一意的来维护一个腐败的烂摊子大汉朝,本人看也没有这样纯洁,他是要先平天下,安民心,可惜的是老天爷没有让他多活几年,天下没有统一,曹操不会称帝的,这就是为什么三国曹操能算第一人呢?他要的统一国家的理想,真正的大手笔,大家,如果国家统一了,曹操要称帝等于写个一字这样简单的事,曹操水到渠成时肯定会称帝的,反到不像刘备,孙权,弄块小地方自己做起草头皇来,曹操不想做一个一方霸主,还要落下骂名,不管怎么说曹操还是很注重名声的,再见!


4

常言道:“聪明人不做傻事。”有些事情当自己达不到某种条件时,最好还是不要去做,否则,现世现报,让自己吃大亏,甚至贻害子孙,得不偿失。

曹操讨袁术,斩吕布,灭袁绍,降刘琮,一统北方,天下九州,已有其六,势力之大,无与论比,就当时情形,问天下英雄,谁奈我何?因此曹操以大汉丞相之尊,晋位魏王,加九锡,可以说与帝王只差一步之遥,然而曹操终没代汉自立,建国称帝,为什么呢?一是曹操久做汉臣,长期打着大汉丞相做事。曹操的父祖,都是食汉禄的汉朝重臣,食人之禄,终人之事,曹操的父祖们恐怕没少给曹操讲这些道理。更何况曹操以汉名相曹参后裔自居呢。曹操起事,又是打着讨贼诛逆行事的,后来更是挟天子以令不臣,以大汉丞相自居,都是打着汉家旗号,凭着汉家声威,一步步成事的,现在却陡然代汉自立,以前的诛贼讨逆,今天自己岂不成了大汉逆贼?曹操如此做,无法面对天下子民。二是曹操以前还没有权臣成功夺帝自立的例子。大汉建国四百余年,除暴秦安世乱,靖平寰宇,得国最正,当中虽有王莽篡汉,但没几年就被急风暴雨般的农民起义给推翻了,王莽不但断子绝孙,还被永远钉在了乱臣贼子的耻辱柱上。曹操害怕啊,人家汉家皇帝在自己手上,事事顺着自己,无过无失,岂可轻废?更不能代汉自立,去做乱臣贼子。三是内外不稳,没十足的把握。曹操势力的内部,拥护汉帝的大有人在,荀彧不是因不满曹操称魏王被曹操逼死了吗?汉室的大臣们恼恨曹操专权独断阴谋夺权的事件也时有发生,像懂承衣带诏事件,马腾事件,都让曹操防不胜防。外部呢?南征孙权刘备失败,致使这两股势力成了气候,北方马超韩遂,时刻待借口造反。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些心腹大患不除,曹操怎敢轻易冒天下之大不韪,代汉自立?为稳妥期间,为后代子孙计,还是做汉臣掌大权更心安。

曹操有没有代汉自立之心?当然有了,可以说,他逼献帝晋封自己为魏王时,就已有了取汉自立之心,已不再是汉朝忠臣。“非刘姓不得为王”,曹操早已违背了汉高祖的遗誓。王莽在称帝前,才只得了个安汉公,曹操却成了王。但曹操吸取了王莽的教训,到死终不敢代汉自立。儿子曹丕不理解曹操良苦用心,等曹操一死,自己就逼汉献帝禅位,自己就成了魏文帝。然而他哪里知道,曹魏尚未经过几代,就被司马氏以同样的手段给篡夺了,曹氏子孙也遭到了灭顶之灾。

5

谢邀。

一、历史评价

曹操,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从197~211年先后击败吕布、袁术、袁绍等豪强集团,征服乌桓势力,统一北方。他用人为才,抑制豪强,加强集权,使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发展。曹操是顺应历史潮流发展的大英雄。

上述评价只是区别于小说《三国演义》,演义把曹操黑成阴谋篡汉之汉贼,而刘备、孙权反而成为反汉贼之大英雄,殊不知刘备、孙权竟相迫不及待的称帝了!

二、已经是魏王的曹操面对称帝的诱惑已经是一步之遥,虽近在咫尺,但曹操却始终没有再跨进一步。

称帝最大的挑战就是自己的权利欲望,所以已位极人臣的曹操非常清楚,不能慕虚名而处实祸。

(1)据《三国志》载:219年,孙权上书曹操俯首称臣,表示愿尊奉曹操为帝。曹操当即识破了孙权的阴谋诡计,他说:“是儿欲使吾居炉火上耶!”

曹操作为一个大政治家,其一生以匡扶天下为己任。正像他所说:吾起义兵,为天下除暴乱,仅此而已。不忘初心,岂能称帝?实际上,不称帝是曹操的高明之处,曹操清楚的认识到,只有高举汉献帝这杆大棋,挟天子以令诸侯,凭曹魏的实力,谁也奈何不得。曹操被封为魏公、魏王之后,军政、生杀大权在握,只是无皇帝之虚名而已!何况天下大势,吴蜀只占四洲之地,而曹魏占九州之地,满朝文武多是其心腹亲信,一呼百应,篡权称帝易如反掌,所以说他并不愿意背负篡汉之罪名。

(2)陈群等人又劝曹操称帝,曹操只回了一句饶有深意的话:“若天命在吾,吾其为周文王矣。”

曹操是一枭雄,目光如炬,他非常明白称帝之举,是大逆不道之事,在外有吴蜀之患,内有顽固士族势力,称帝势必成为千夫所指。作为一位十分有为的政治家,曹操是绝对不会做这样蠢事的。210年,献帝封给曹操10万人口作 为魏国封国人口,曹操拒绝了,写下一篇《让县自明本志令》,曹操说他曾经的志向是为国家讨贼立功,期待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死的时候,墓碑上题写“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吾愿足矣。明确地表明自己并无代汉之意。

曹操深知物极必反的道理,不想把事情做绝,而要留有余地。所以他说:‘’苟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至于儿子曹丕怎么做,那是曹丕的事。历史大潮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总要新桃换旧符,所以曹操把能否称帝之题留给了儿子曹丕去解了。 

6

谢邀请,首先肯定的说曹操是敢称帝,而没有做而已。曹操始终把自己看做天下英雄,在与刘备煮酒论英雄时曾说:夫英雄者,脑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也。玄德曰:谁能当之?操手指玄德,复自指,曰:今天英雄,惟使君与操耳。(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

这段话说明曹操有统一天下的雄心与当天下第一人的野心。事实证明曹操也是这么的,他在平定了北方的割据之后,长江以北广阔地区基本统一。而东吴与西蜀各自为政,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势力最大的是曹操。曹操除了经济基础强大以外,最有力的政治基础是挟持了汉献帝,一切政务全由曹操把持,虽称孤而不道寡,成为皇帝只差一步。如登基称帝轻而易举。曹操很清楚现时称帝必然引起吴蜀强烈反对,特别是刘备成曹操心头大患,不管怎么说刘备还带着汉室宗亲的光环。如果曹操称帝则名不就,言不顺。另外朝野上下因惧曹操权势不得己而服之。一旦曹操称帝后果可想而之。外有吴蜀联合讨伐,内有朝野反对,做为聪明而有远见的政治家曹操来讲能这么做吗?曹操称帝是早晚的事,对他来说只是换个名头而己,可惜曹操终生没有实现皇帝梦。

7

用历史来编撰文学是充满色彩的。

用文学来诉说历史永远是模糊的。

就用文学的笔触来侃侃:

说那曹操不称帝,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你看,曹操小名阿瞒,大人起的名,瞒什么?

曹操本姓汉姓夏侯,他自姓曹,其意若何?

生性多疑,从不信人,宁负天下人,什么人才能做到这点?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去的地方不少,为何在兵盛之时,露出悲秋之颓意?酒后吐真言,以杀人掩其言失。以兵败成其真意尔。

黄袍,红袍不见得都是真袍。以谋后世矣。

以上是推测,不能全真其是。

中国人并不排外,本身就是多民族的融合体,但往往来的都是灾害,真义者少有尔。

8

谢谢邀请!曹操是东汉人,是东汉的臣子,《三国演义》的作者对曹操是贬斥的,虽然说他挟天子以令诸侯,而实际上,他是想兴复汉室的。曹操之所以有这样的权利,说明在朝中支持他的人还是不少的,如果没有多少人支持,他不可能无忧的领兵在前方打仗,他要称帝,必然遭到多数人的反对,这些曹操是非常明白的。同时封建时代的忠君思想在人们的脑海里根深蒂固,曹操虽然权利之大,突然废了汉献帝,要用什么借口向天下人交代,才能使天下人服气,这些曹操也是考虑到的。虽然汉献帝在位,而权利在曹操的手中,做不做皇帝也无所谓了,还能落个忠臣的名誉。这一点曹操师非常精明的。曹操还有一个精明的地方,他选好了继承人。他已经很明确的知道,这继承人将是未来的皇帝,各方面的工作已经被他做得差不多了,禅让比篡位的名称好多了,让儿子做个名正言顺的皇帝吧!

9

从公元196年迎接汉献帝建都于许昌以来,曹操历任司空、丞相、魏公魏王,经营权臣霸府统治二十余年,东汉百官形同虚设。曹操改朝换代可以说是顺理成章,但他为何没有称帝。

其原因可从两方面考察:

一、刘汉皇权的合法性。东汉开国以来系统性地灌输“尊崇节义、君尊臣卑”等理念,忠君思想被深深植入东汉普通民众和士人头脑中(曹操早年也深受影响),任何废立篡逆之举都不能获得道义支持。

董卓废掉汉少帝,倒行逆施,无数官僚士人欲密谋诛杀,军阀豪强也结盟讨伐,董卓最终死于吕布之手。袁术不自量力称帝,手下谋士皆消极敷衍,孙策、吕布和曹操纷纷征讨,袁术兵败后,走投无路最后吐血而死。

袁绍等人曾打算推举汉室宗亲刘虞称帝,被有自知之明的后者严词拒绝。袁绍灭掉公孙瓒之后志得意满、也放风试探称帝的可能性,结果遭僚属一致反对。

二、对篡位阻碍最大的荀彧自杀后,曹操已经封魏王、建魏国,距称帝只有一步之遥,最终放弃,还是因为现实的政治阻碍。

曹操去世前两年发生了两起反叛,一次在东汉许都爆发,一次在曹操魏王府所在地邺城。曹操魏王府重臣的子弟、僚佐、青年名士都卷入其中,甚至他倚重信任的谯沛集团里也有人带头谋反。

两次反叛期间,曹操正与刘备在西线和南线两线作战,如果冒然称帝,致使内外交困,矛盾激化,曹魏天下或许不保,故而曹操死前放弃称帝。

10

谢谢邀请。

曹操究竟为何不称帝,在他的《让县自明本志令》就已经说的很明白了。

当时,建安十五年(210年),56岁的曹操完成统一北方大业后,政权逐渐巩固,继而图谋统一全国。孙权、刘备两大军事势力仍然是他的巨大威胁,在政治上则抨击曹操“托名汉相,实为汉贼”,“欲废汉自立”,在这种形势下,曹操发布了这篇令文,表明他的本志。

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大致这样说:一个人的理想是逐步建立起来的。刚开始我最大的梦想是做一个郡守;后来做了都尉,梦想就成了希望能够封侯,当个征西将军,死后在墓碑上题字说:“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再后来担任兖州刺史,击败了黄巾农民军,击败袁术、袁绍,做了丞相,就已经超过原来的愿望了。现在有人说我拥兵自重,欲废汉自立,这怎么可能了,我的愿望都已经实现了,没有更高的要求了。

认真分析曹操的言行及当时的形式,潜夫认为曹操不愿意称帝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①就像《述志令》中说的,曹操当时已经位极人臣,达到自己事业的顶峰,称帝已经不是他希望的追求了。

②可以猜测曹操不愿意称帝,可以说为曹氏家族考虑,为后辈进步留下了足够的空间。

③曹操代表的东汉末年大士族、豪强的利益,他们心目中还认为汉朝是正统王朝,也就所谓的汉朝气数未尽。

④曹操本身也是士族出身,爱好名声,现在他已经达到权利顶峰,所追求的就是名声了,一个谋朝篡位的魏国皇帝和一个中兴大汉的忠臣相比,曹操更喜欢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