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民国时,一文钱和一个大洋大概等于现在多少钱?

民国时,一文钱和一个大洋大概等于现在多少钱?

2020-08-29 00:01阅读(76)

民国时,一文钱和一个大洋大概等于现在多少钱?:谢谢邀请。这个问题很混乱,整个民国时期社会动荡,物价非常不稳定,各地物价也不一而足,非要估算购买力的话,

1

谢谢邀请。这个问题很混乱,整个民国时期社会动荡,物价非常不稳定,各地物价也不一而足,非要估算购买力的话,我们就用民国时期发展相对稳定的“黄金十年”上海的生活水平做一个比较。

1926年—1936年间,上海白米一个银元能买16斤,猪肉4—5斤。以现在大米三元一斤算,折合人民币48元,以现在猪肉15一斤计算,折合人民币60—75元。

如果我们简单的用基础食品来推算,那一个银元在当时的购买力是被大大低估了的。所以我们要再通过其他方面来看一个银元的购买力,才能得到比较客观的数字。

胡适在任职北京大学文科教授的时候,他的一个月生活费为8块银元(包括洗漱等日常用品,结交请客等),他在校外租房每个月为六个大洋,而食堂的包月伙食每月5.6元,一个实习医生一个人吃穿用度只需三个银元。这样算下来,按北京现在的生活水平,一个北大教授一个月生活用度怎么也得一万左右吧,北大附近租一套房怎么也得五千左右吧,一个实习生在北京一个月的正常开销三四千怎么也是要的。这样综合算下来,一个银元的消费力折合人民币一千多点也在清理之中,要不然也不会有一个银元可以请几个人搓一顿涮羊肉了的消费记录了。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土地的价格,在内地落后地区,三四块大洋就可以买一晌地(相当于3亩),可以肯定,这地只会在城镇附近,换成现在,好家伙,你在三线城市周边买三亩地没有大几十万怕是买不下来吧(还得有关系)。这一块大样能换算成现在多少钱我就不说了,大家都是明白人。

最后再比较下奢侈品,民国时期,赵四小姐买了一只翡翠镯子花了八百大洋,现在这样的满绿的镯子怎么也得几百万,张伯驹花了四万大洋买下《平复帖》,现在是国宝,无价。

之所以举了上面的这些例子,是要说明一个问题,单纯的用基本的必须食品来换算古代货币值现在多少钱是极不科学的,很多专家用一种东西来换算而且信誓旦旦的说古代钱币值现在多少多少钱,我都觉得可笑。不过我们从民国的米价和肉价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米和肉这些基本生活元素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是十分值钱的,那时候的米和肉的价值是现在的十倍不止,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那个时候很多人吃不饱沦为乞丐了。

最后我们来看看民国时期一文钱到底有多大购买力吧。

民国时期并没有发行一文铜板,一文的铜钱也停止铸造,最低面额的铜板为十文,各省皆有铸造,样式各异,以湖南、四川铸造量最为庞大,基本上各省都有流通。

我们不妨以报纸的价格来换算,当时一份报纸为三分钱(各地基本一致),而一个十文铜板可以购买两份。一个银元为100分,也就是说一块银元约等于铜板180—190个铜板,也就是1800—1900文。

而一文当时的购买力到底怎么样呢,我们不妨看看鲁迅老先生写的《孔乙己》,从中一窥端倪:“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这篇文章鲁迅写于1918年冬,而当时的鲁迅已经37岁,而这篇文章是记叙他十五岁的事情,也就是说这篇文章的发生年代大概在1900年前后,当时用的是铜钱,而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就能买到一碗酒、一碟茴香豆,即使到了1920年,想必也不会涨了多少,我们就以这个例子来换算吧。到如今,一碗酒至少得五两,用最便宜的散酒计算也得二十左右一斤,这一碗酒差不多是十块钱,一碟茴香豆单买也得两块钱吧,这样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参考价,一文相当于现在的一元钱左右。
写了这么多,可以说古今钱币价值换算就是一笔糊涂账,就说银元吧,有人说值几十,有人说值几百。其实我说吧,这都是闲的蛋疼,替古人担忧,较真,你就输了。

2

我们经常会在民国电视剧中看到人们用几文钱或者大洋来买东西,那到底民国的一文钱和一个大洋大概等于现在多少钱呢?

民国时期以中华民国的建立(1912年)开始一直到新中国成立(1949年)。宣统元年,清政府统一发行银元,这些银元也被成为“大洋”。1914年民国确立了银本位货币制度,一枚银元是壹圆。如今流传最广的银元是印有袁世凯头像的银元,也被称为“袁大头”或者“大头洋”。除了壹圆的银币,还有角币。一元等于十角等于一百分等于1000厘,一文钱等于一个铜板。

民国初期,5个银圆就可以买到一头水牛,一个银圆可以买到一担米。据现在的物价来看,民国初期一块银圆相当于现在的200多元人民币。

1926年-1936的上海,大米的平均市价大概在每市石10.2银元,也就是说1银元能购买16斤大米;猪肉当时每斤2角-2角3分钱,一银元可以买到4-5斤的猪肉。当时的棉布1银圆可以买6尺,白糖每斤1角5分钱左右,植物油2角每斤,食盐每斤3分-5分。折合成现在的物价来看,基本上一块大洋等于人民币30元-50元之间,

到了30年代的北平一块银元可以请一顿涮羊肉,或者在上海两个人的西餐套餐;能够买20个人的公园门票,10个人的电影票;一份报纸需要3分钱,整月订阅需要1块银圆。那时上海的物价比北平的物价大约高出10%-20%,所以上海的物价要高一些。

民国初期,鲁迅先生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师一职,一月工资是300大洋;普通工人的工资是5~10个大洋;毛泽在做图书管理员时是一月5大洋。

考虑到当时处于战争时期,通货膨胀严重,食品供不应求价格普遍较高。由此可以看出一块大洋等同于人民币150元~200元。

第二级是“铜元”,俗称“铜板”。这两种辅币,并不是十进制,是要跟着银价、铜价的上落而定,所以又称“小洋”,兑换店天天有市价牌子挂出,一元能换铜板多少?那时市价没有多大上落,银元一枚,可换铜元一百二十八枚左右。--陈存仁《银元时代的生活》

民国时期,一个大洋能换到120-180枚铜元。当时的一个铜元也就是一文钱可以做很多事,可以买到大饼油条各一份、糖八到十颗、梨子一两个、马蹄二串。五分钱能买到一份报纸、四个铜板能买一碗带肉的面条、两铜元一瓶汽水。

鲁迅先生在《孔乙己》中也提到:“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

由此可以推算出,民国时期一个铜板的价值平均相当于如今的1元-2元之间,但这也要根据当时的市场环境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民国时期,经济萧条,通货膨胀严重导致物价的不稳定,各地物价也不能一概而论。但是能看得出来,一块大洋和一文钱能够购买的东西还是很多的。

3


民国时,一文钱和一个大洋,等于现在多少钱?这个问题我不太清楚。我讲一个故事 ,请朋友们评一评看看到底值多少钱。我本家一个姑姑现在以经去世了,我姑姑活着的时候我经常去看姑姑,姑姑特别喜欢讲她过去的事情。有一天在聊天中我问姑姑,我说姑姑你结婚的时候需要多少钱,我姑姑就给我讲起了她结婚的往事,我姑夫比我姑姑大好多岁,人长的也不漂亮,当时的婚姻的父母说了算,本人没有权力选择。我姑姑结婚的时候,我姑父家里人,给了我姑姑父母八十块大洋,就这样姑姑就嫁给了姑夫,民国时候八十块钱可以找个老婆,现在结婚需要多少钱?这个故事也很难说清一文钱和一个大洋值现在多少钱。不过从故事中至少知道,民国时期的一文钱一个大洋可值钱了,不过民国时期生活水平低,现在生活水平比民国时期不知好了多少倍。

4

其实这个问题没有任何的可比性,如果说按照一定的汇率或者新中国刚开始建立的时候一个大洋可以换多少人民币来算,肯定是不行的,如果按照现在的收藏价格来算肯定更不行。如果按照购买力来算也有问题,因为购买力不光是和钱有关,还有货物有关,当时的货物想想能有多少,看看现在的货物了,不管是什么那都是多的不能再多了,而且很多都是供大于求了。就算是同等的一块钱,能买到的东西肯定也是一不一样的。当然最为可靠地还是要按照购买力来算。

先来看看当时铜板和大洋,也就是袁大头或者银元的之间的换算吧,当时国家比较乱,所以中央也没有制定出决定的是换算多少,每个地方的换算都不一样,比如在民国四年,一个大洋在天津可以换1279文,奉天1180文,长沙1500文,广州1011文等等。

那么再说当时的工资情况,在民国三年(1914)当时一个私塾老师的月工资大概是12个银元左右,我们现在的一般城市的老师工资怎么也有四千左右,那么换算一下的话,大概一个银元就是相当于现在的400块左右。但是如果按照民国六年的米价来说就又会不一样了,当时的米价大概三个半银元为一石,一石大概也就是125斤,那么也就是一个银元可以买40斤大米,按照现在一斤大米大概3块,那么当时的一块银元就相当于现在的100多块左右。但是前面说了当时的货源少,购买力即使是同等的钱,买的东西也肯定是不一样的。不过如果综合来说的话,当时一个银元大概相当于现在的400块左右。

5

193几年,家父少年时期,在烟台做杂役,月薪2个银元,比文登城高出数倍。同期2个铜板买一个火烧(胶东一种面食,)普通非体力劳动成年人每顿吃2——4个。197几年,一个铜板可以在供销社换2块果糖。一个袁大头可以到银行(也只能)换2元人民币。

6

陈存仁(1908—1990)原名陈承沅,出生在上海老城厢一衰落绸缎商人之家,早年丧父。

·从学校毕业后,又拜国学大师章太炎,名中医世家丁甘仁、丁仲英父子为师。1990年9月9日,因突发心脏病,于美国洛杉矶寓所去世。 他留下一本自传《银元时代生活史》,里面谈到了大量银元交易等等,可以最好的回答这个问题。

现在我把书里的情节抄下来大家看看:


银元每一个,是用白银七钱三分铸成,库秤是七钱二分, 银元之下,还有两种辅币,第一级是“银角子”,南方称为“毫子”;第二级是“铜元”,俗称“铜板”。这两种辅币,并不是十进制,是要跟着银价、铜价的上落而定,所以又称“小洋”,兑换店天天有市价牌子挂出,一元能换铜板多少?那时市价没有多大上落,银元一枚,可换铜元一百二十八枚左右。

在民国初年。

当时一个铜元,用处极大,可以买糖十粒八粒,可以买大饼油条各一件,或是买生梨一二枚、马蹄二串。城隍庙的酒酿圆子,是每碗铜元二枚,吃一碗肉面是四个铜元,一块肉又大又厚。汽水称为“荷兰水”,每瓶二个铜元。鸡蛋一块钱可以买到一百五十余只。

绸缎铺中薪金最高的掌柜先生,每月的薪水不过八银元;普通的职员,不过六银元、四元,刚满师的学徒每月只有一元。

大绸缎铺去当总账房,月薪十元(总经理)

电影院座券大人收铜元十二枚,小童收六枚

米价,每担是四元左右,小家庭一夫一妻的话,每月三四斗就够了,子女多的人家,一个月也不过吃一担米而已,所以银元的地位还是相当稳定。

综合起来看,按购买力来算,在民国初期的上海,一银元的购买力相当于今天300-500元人民币。

7

大家好。银元是一种银币,从明朝到解放前,它在我国货币流通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甚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我国最早流通的银元,以及从明朝到清代宣统前的几百年间,一直使用外国输入的舶来品,所以当时人们把银元叫做“白洋’或“现洋”,有的则干脆称它为“洋钱’。

关于历史上的银圆的购买力,各个地方不一样的。民国时期上海的物价比北京(1928年以后称为北平)高出大约10%-20%,一般说来,南方的物价比北方高些,城市的物价更比乡镇要高得多。

1918年(民国七年)清华学校的外国教员狄登麦(C. G. Dittmer)在北京西郊第一区调查居民195家,其中100家为汉族人、95家为满族人。从这个调查结果,狄登麦计算北京市郊平均五口的人家,每年至少需收入100银圆,才能维持最低生活。

到了30年代,在北平,一块银圆(大洋)可以请一顿“刷羊肉”;在上海,一块银圆可以请两份西菜套餐。要逛公园,一块银圆可以买20张门票;要看演出(戏剧或电影)一块银圆可以买10张入场券。至于精神食粮,一份报纸零售3分,一块银圆可以订阅整月的报纸;一部《呐喊》售价7角,一块银圆可以买一本较厚的书,或者两本较薄的书。

有人算过,历史上一块银圆与人民币(2009年)的实际价值,大概如下表

个人意见欢迎拍砖。

8

你好,民国时期一文钱一个大洋等于多少钱不知道,那个时候我知道的就是我外婆的嫁妆钱是3000个铜钱压箱底,外公家出了一百个大洋,1927年左右,当时外公家开盐井的家里有钱,后来3000个铜钱给我小时候耍完了现在失悔惨了。

我是跑一线农村收老古董的经常接触农村老年人就是说我现在出300元买一个袁大头银币一元的,在当时民国后期解放当天可以买8斤花生,另外一个老人家告诉我说自贡市解放当天一个袁大头银元可以买20斤甘蔗,这个数据应该比较真实,这样算出来当时的物价有多高,40块钱一斤的花生,15块钱一斤的甘蔗。

这样就可以算出来一千文等于一元银币,现在8斤花生算50元人民币,一文钱就相当于现在五分人民币,一个银元就是50人民币,所以现代人还是幸福的,不知道对不对,不对之处谢谢指正,互相学习了解。

9

首先看一个钱币能值多少钱?就应该分析当时的消费能力和购买水平以及当时工人的工资,这样才能从中推算出一文钱和一个大洋到底值多少钱?

1块银元仍然可以购买16斤大米,4或5斤猪肉,6尺棉布和120个鸡蛋。按照现在二师兄涨价的价格,大概100多元左右。

从生活方面来说,普通工人的工资仅有六块大洋,基本就可以维持生活,那么按照现在平均人的工资3000来说,一个大洋呢,在现在能值500元,从他的这个生活和购买能力上来计算,那会儿的消费水平是很低的!主要原因还是赚不到钱,比如说那会儿一个行体面的工作图书管理员,这月才八个大洋。

1大洋=1两白银=1000文钱=人民币300元,按照刚才的这个计算来说的话,研究是个五角或者一块钱,但是按照当时的购买力度来说,他的这个价格应该在一块钱到两块钱之间,以上都是我个人的观点,希望我的回答能够给你带来帮助

10

大家在看电视的时候应该都有注意到,民国时期的银元是非常受欢迎的。小编第一次看到银元的时候,还以为它和我们今天的硬币差不多,但是在看到那些人面对银元时的反应,才明白过来那个时候的银元要今天的硬币值钱的多。那么,当时的银元如果放在今天的话,大概相当于多少钱呢?

首先我们来说一下大洋的由来。比较留心的小伙伴,在看电视的时候应该可以注意到,那时候的银元有着不同的名称,比如说大洋和现洋,这两种到底有什么区别呢?先来说一下大洋。大洋其实不是我国铸造的银币,而是从欧洲等地流传到我国的。那个时候我国正在积极地借鉴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所以都决觉得欧洲的银币是一个稀罕物,价值也比较高;而现洋是后来我国在受到欧洲银币的启发之后,自己制作出来的银币。

在民国时期的银币当中,影响力最大的就属于袁大头了,也就是上面刻着袁世凯的头像的银币,它是在袁世凯统治时期统一发行的银币。因为这套银币的影响力非常大,所以后来即使袁世凯已经死了,它依然在继续流行。

按照当时的经济水平来说,一枚袁大头可以买到八斤猪肉,三十斤的大米以及十尺棉布,这要是放在现代的话,差不多就将近200块钱了。再来看当月平均的工资水平,中学的教师每个月月薪在七八十元上下,校长的月薪在一百到一百六十元之间不等。可见在那个时候,一枚袁大头还是非常有分量的。

除了在当时有不小的购买力之外,那民国时期的银元到底有没有收藏的价值呢?还是以袁大头来举例,袁大头在当时发行的数量非常多,估计不少朋友在自己家里都见过,所以它目前的收藏价值还不是很高,如果要卖的话,也只能按照银价折算。但是也有例外,不同版本的发行量也不同,有一些版本的发行量极少,所以价钱非常高,有些袁大头现在已经可以卖到上百万了。

这些银元虽然现在已经不流通了,但是它们到底是历史的见证,我们可以在它们身上捕捉到一丝历史的痕迹。所以说,比起它们到底值多少钱,它们自身的文化以及历史意义还是更为深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