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吕雉为什么不杀张良?

吕雉为什么不杀张良?

2020-08-28 08:05阅读(85)

吕雉为什么不杀张良?:吕雉:刘邦的结发妻子,为刘邦生有一儿(刘盈)一女(鲁元公主)。在汉朝的历史上她扮演的角色是杀功臣的罪人、杀后妃的妒夫、她:-吕雉,

1

吕雉:刘邦的结发妻子,为刘邦生有一儿(刘盈)一女(鲁元公主)。在汉朝的历史上她扮演的角色是杀功臣的罪人、杀后妃的妒夫、她是后宫干政的第一个皇后。

她的声名狼藉,不过她的所作所为虽然不能接受却可以被理解。

例如她将戚夫人做成人棍,那是因为戚夫人抢了她的地位还想抢她儿子的皇位。

至于她杀的功臣:季布、韩信、彭越,是不是有刘邦的指使虽然无法考证却不难推断。

她杀了这么多人为什么没有杀张良呢?

原因有三。

一,戚夫人夺权时,张良有谋划之功。

戚夫人是刘邦成为汉王后拥有的女人,年轻貌美而挪多姿;自古英雄爱美人,刘邦也不例外。

戚夫人自知自己在汉朝中地位都来自刘邦,她需要趁刘邦健在、自己任然受宠之时为自己谋划未来。

让儿子刘如意成为太子、刘邦死后成为汉朝的皇帝就是戚夫人最理想的选择。

刘邦宠爱戚夫人,同时又觉得刘盈太过软弱不适合做皇帝;所以私下同意了戚夫人的要求,换太子风波由此而起。

吕雉无计可施求助张良,张良献计请出“商山四皓”为太子刘盈助阵。刘邦看到商山四皓认为刘盈已经具备一定势力,从此不再提换太子之事。

在吕雉心中,此事张良首功,是吕雉的恩人

,张良从不居功自傲,为人低调懂得急流勇退。

刘邦平定天下之后韩信、彭越、季布都被封王,而且他们在楚汉争霸时所表现出来的实力是有目共睹的;说白了就是刘邦集团害怕他们,所以先下手为强,吕雉出面只是背黑锅而已。

张良与他们不同,虽然也被封候。但是他是文官出身,对于带兵打仗的事并不精通(至少在刘邦和吕雉的的印象中是这样);而且统一天下后张良急流勇退很少参加政事。

他知道什么叫功成身退、急流勇退,或者说他知道什么叫做“狡兔死、走狗烹”。

没有威胁也是张良没有被杀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见风使舵,明哲保身

刘邦死后,吕雉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依然杀了很多不听话的大臣。

吕雉垂帘听政时,杀了一批大臣;这些人认为应该是刘家的人做主,吕雉不能干预朝政;张良这时候的态度很明确――支持吕雉。

吕雉打破“非刘姓不王”的规矩时杀了一批人;这时候张良的态度依然很明确――支持吕雉。

这样一个有能力的识时务者吕雉又怎么会杀他呢?

不只是吕雉不会杀张良,如果我们做为领导也不会杀他吧。

张良定位清楚:他只是汉朝的一个臣子谁控制天下他就跟谁混,而且在跟随的时候总是尽心尽责为领导排忧艰难;于是乎他成功的保住了自己的性命,并且在汉朝混的如鱼得水。

2

我是“趣史杂谈说”,我来回答。

吕雉不杀张良,根本的原因在于张良的为人。虽然杀与不杀的主动权在吕雉,但作与不作的主动权在张良。用今天的话来说,张良做人是相当成熟低调的。

汉高祖刘邦对他的评价是:“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这是高祖对张良极高的评价,作为“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为汉王朝的建立那是立了大功的,就是这样一个功高而不震主,为人低调识时务的贵族,再嗜杀成性的吕雉也没有杀他的理由。

他是吕雉依靠的人,保全了刘盈的太子之位。

我把这一条放在第一点来说,是因为这件事对吕雉来说是头一等的大事。吕雉和刘邦只生了两个孩子,一个是太子刘盈,一个是鲁元公主。假设刘邦改立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为太子,那吕雉的一切也就到此为止了。这是皇权争夺过程中的必然,吕雉比谁都清楚这对她来说意味着什么?她嫁给刘邦所经历过的苦日子,在楚军营当三年俘虏所受的屈辱统统都没有了意义。

在这危急的时刻还是张良帮她出的主意,请出了“商山四皓”,断了刘邦改立太子的念想,保全了刘盈的太子之位。

他是贵族之后,却志不在荣华富贵。

就这一点来说,在历代的开国功臣和将领之中确实是少有。无论是参加起义,或是被逼造反,谁不是为的荣华富贵和高官爵位?可是我们的这位张良公子,始终保持着恬淡的追求,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对跌宕起伏的人生泰然处之。反观他的人生,主要是两个阶段:作为韩国曾经的贵族,一直的目标就是推翻暴秦的统治;在追随刘邦以后,辅佐刘邦建立大汉王朝及维护其统治,他功不可没。但难能可贵的是他所做的这些,从来不是他恃功而骄的理由,也从来不是他贪图荣华富贵的理由,因为他志不在荣华富贵。

他是刘邦的救命恩人。

如果没有张良,鸿门宴的结局不是这样,历史也将会重写!围绕着鸿门宴,张良是各个阶段的重要结点:如果不是他与项羽的叔父项伯有旧交,而且关系那么铁,怎么能知道鸿门宴的险恶?如果他不够仁义,得到项伯的消息后和他一起逃走,刘邦真不知该怎么办?在鸿门宴上的危急时刻,没有张良的统筹安排,局面瞬间就会失控。总之,没有张良,几个刘邦都不够死。

他居功不自傲,功高不震主,识时不恋权。

张良不愧为谋略大师,很多重大战略均出自他手。在刘邦受困时的“下邑之谋”一举改变了刘邦被动局面。在刘邦先入关中时,也曾放纵过,但是张良能从侧面友情提醒他,而没有让刘邦感到不舒服,这就是他做人的厉害之处。他自己在秦皇宫中收集文书史册加以整理,他默默地这样做了,对于刘邦来说,却是一种警醒和鞭策。包括后来对刘邦的劝谏,他总是能够把握尺度。特别是他对权位的不留恋,借口生病不愿再参与权力纷争,追求雅致,清心寡欲。

张良近乎完人,他恪守为臣的职责,低调行事,再加上吕雉有自己的野心,张良的谋略和智慧以及他的影响力,对她接下来的统治还有大用,吕雉当然没有任何理由去杀张良。


大家好,我是“趣史杂谈说”,一个历史爱好者,在学习历史的路上让我们一起前行,是有趣的历史让我们有缘“相识”,真心希望得到您的点赞、评论、关注、转发,不胜感激!

3

吕雉为什么不杀张良?

吕雉为什么不杀张良?

一个绝顶聪明之人怎么可能给别人留下把柄,看张良生前所作所为就知道了。

刘邦在历史上是非常传奇的一位君王,早期本是一个无业游民,因为秦国的法制原因才坐上了一个亭长的位置,最终天下大乱,凭借着亭长这个身份开始起家,最终成功一统天下。

在刘邦成功路上有不少贵人相助,而这些贵人之中又属张良为最。但是在刘邦功成名就之后没少处决曾经的功臣,并且刘邦之后的吕雉也处决了一些大臣,但是两次清理都没有张良的事,这是为何呢?

目的明确不恋权

张良本是韩国贵族,但是因为秦国的征讨导致一夜之间变成了平民,所以张良选择帮助刘邦的目的很明确,就是推翻秦国为韩国报仇,从早期秦始皇东巡时就敢行刺秦始皇可见其对秦国的恨,于是推翻秦国就成为了张良心中唯一的念想。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张良在刘邦阵营中一直是没有什么职位的,以至于到了刘邦称帝,张良都没要什么封赏,如果一个贪恋权力的人会这样做吗?自然不会,所以对于没有权力的张良,刘邦和吕雉为什么要杀他呢?就算想杀也没有一点把柄。

与世无争明哲保身

张良的为人处世其实最值得我们学习,观其张良的一生我们就会发现此人一生都是非常的中规中矩,不曾与谁有什么恩怨,如果非要说的话就是恨秦国。

这样的人你说你要杀他,恐怕大部分都是不同意的,刘邦和吕雉处决的人中大多都是黑点一大堆的,虽然找几个就够了,但是张良呢,找都找不到,而且还帮助过很多人,于情于理都不合适。

多次解救刘邦于危难之中

张良救过刘邦多少次命?恐怕刘邦自己就记不清楚了,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鸿门宴,虽说是项伯深夜拜访汉军告知秘密,但是不要忘了,项伯还是念及跟张良的旧情才选择去报信,如果张良此时没有跟随刘邦,那刘邦可以说在鸿门宴中必死无疑,并且刘邦在鸿门宴中逃跑以后,是张良留下来谢罪的,这份恩情谁能忘了?

帮助吕雉劝说刘邦成立太子

上面是张良帮助刘邦的,吕雉也曾有求于张良,曾经刘邦非常宠幸戚夫人,为此甚至还差点要立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为太子,这让吕雉不得不求助于张良,张良就让吕雉去请商山四皓给刘盈说说情。

商山四皓一出马,刘邦就再也没有换太子的心了,因为商山四皓这样的人都信任刘盈,并且刘盈现在也确实没有什么过错,在朝堂之中也深入民心,这就没有理由换太子了。

而刘盈当上皇帝之后吕雉的权力才随之大了起来,这才有了后来的权倾朝野,而基础就是张良为吕雉出的一计,在这样的情况下,吕雉为何要杀一个没有权力没有威胁并且于自己有恩的张良呢?

结语

张良能够成功报仇并且成为刘邦称帝之后少数获得善终的功臣之一,这都是因为张良的目标明确没有杂心,一生都在为抗秦做斗争,功成之后选择隐姓埋名,如果在抗秦抗楚中张良有了其他思想,那么最终必然不会如历史上记载的那般安逸。

(网络配图,侵权删除)

原创不易,感谢阅读,文青只希望朋友们能留下一个关注足矣,谢谢。

4

张良在帮刘邦打完天下后,就把自己搞成半隐退的状态,而且他对汉朝皇权威胁最小。从几个方面来分析,第一,他是在刘邦身旁出谋划策,帮忙出主意的角色,自己无做最高决策权力,第二,他不像韩信,英布等打完天下有封国,有带兵打仗过掌握军权,第三不像萧何掌握行政权力,治理全国行政,负责军队后勤保障。他想造反,无法自己做老大,必须联合其他想做老大的人,而且他已经联合刘邦干掉项羽统一天下,功成名就了,他也没有动机威胁到皇权统治。所以吕后只设计把韩信杀了。况且他还帮吕后出主意让自己儿子请商山四皓出山,稳固自己儿子太子位置,要不刘邦想废太子,立戚夫人儿子为太子,所以张良对吕后还有功。一个对自己没有威胁,而且替自己关键时刻帮忙的人,吕后怎么会杀那。

5

个人认为吕雉为什么没有杀张良,总结起来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

第一、吕雉没必要杀张良

史书所记载,吕雉所诛杀的人可以归纳为三类:

第一类人,是以韩信、彭越为主的异姓诸侯王。吕雉之所以迫不及待的眼诛杀这些异姓诸侯王,是担心刘邦去世后,她和年幼的汉惠帝无法压制这些功高又权重的功臣。

在这件事情上吕雉和刘邦的目的是一样的,刘邦是为了大汉的长久传承,吕雉则是为了自己和儿子的权利。

所以,吕雉是因为担心权利受到损害,担心就盈的帝位,所以拿起了屠刀。

第二类人是以戚夫人为代表的仇人。刘邦去世后,吕雉将戚夫人等一干刘邦的宠妾全部关了起来。

因为戚夫人的原因,吕雉母子差点失去一切,这个恨一直被吕雉深埋在心里,等到没人能制约她时就爆发了出来。

史书虽然只记载了她对戚夫人的残酷诛杀,但通过吕雉的手直接或间接杀掉的后宫女人不会只有戚夫人一个,尤其是最得刘邦宠爱的那几个。

第三类人是刘邦的儿子们。杀刘如意是为了斩草除根,杀其他的几个也是为了权利。刘盈的早死,让吕雉很被动,虽然她强势立了两个少帝,但毕竟名不顺。

刘邦的亲儿子们比刘盈庶出的儿子更有帝位的继承权利。所以吕雉直接出手或间接的除掉了刘邦的儿子,唯一幸存的两个,一个是吕雉抚养长大的,另一个就是一直低调的刘恒。

吕雉并不是一个嗜杀的人,但绝对是一个护蛋的老母鸡,不惹她没事,谁要敢动她护着的蛋,那绝对会发飙。

张良并没有威胁到吕雉的权利,完全没有杀张良的必要。吕雉倒是在刘邦刚死的时候,有过动功勋们的念头,不过周勃带着二十万大军在燕地,吕雉不敢动手,所以打消了这个念头,后来吕雉和功臣派们相处的还比较融洽,再没必要杀人来给自己增加骂名。

张良一直在明哲保身

张良做事都会给自己留余地,西汉建立后,朝堂上很少见到张良的发声。

他自己也没有权利欲望,也乐的清闲。吕雉想杀张良也找不出由头来,再者杀了一直在退让的张良,让其他功臣们怎么看。连张良这样不争不说的人都被清算,谁还觉得自己是安全的?只会影起功臣派的抵触和反弹。

这样做是得不偿失的,政治智慧极高的吕雉岂能不明白?所以吕雉掌权后没有杀过一个除了异姓诸侯外的功臣。因为她明白,杀一个,就会惹到一堆。

吕雉的智慧不低,对于张良,杀掉没多大意义,反而会惹来很大的麻烦,况且张良曾经帮过她。

女人大多都感性一些,夏侯婴救过刘盈和鲁元公主,一直被吕雉感激,帮过刘盈保住太子之位的张良,吕雉心里还是感激的。

另一方面,吕雉虽然手段残酷,但她并不是无缘无故就会杀人的人,一切手段都是为了权利。

6

吕后为何要杀张良?吕后的确协助汉高祖刘邦除去了不少异姓诸侯王,如韩信、彭越等等。但是,请注意,吕后仅仅是协助刘邦。说白了,她只是充当了刘邦手里的那把“刀”而已……甚至包括那位被逼叛逃匈奴的燕王卢绾,如果不是他的“发小”刘邦猜忌,一个吕后怎么可能动得了与楚元王刘交“平起平坐”、不经通报便可随意进入刘邦寝室的卢绾?

再看汉高祖刘邦去世之后,吕后又诛杀了哪些汉王朝的开国元勋?几乎没有!萧何、曹参、陈平、周勃……只要摆正了自己的位置,不都得以善终了吗?那位曾经救下吕后一双儿女的夏侯婴,更是被吕后善待有加。这么多有权的、没权的,有兵的、没兵的开国元勋吕后都能容得下,为何偏偏容不下一个张良呢?更何况,张良从来都不是吕后的敌人,想反还是吕后的大恩人!吕后这个人虽然弄权、也的确杀过不少人,但她杀的绝大多都是威胁到自身和儿子汉惠帝刘盈地位之人。汉王朝的开国元勋中,只要及时改换门庭、倒向吕后者,基本都得以保全了。

张良其人

张良这个人与汉高祖刘邦早年间的那些个“微时好友”,如卢绾、樊哙、周勃、夏侯婴等人不同。那些人跟着刘邦,靠的主要是草莽义气和共同利益。后来,同样是为了利益,这些人中的很大一部分又纷纷倒向了掌权的吕后,彻底“抛弃”了刘邦选择的继承人汉惠帝刘盈。但张良不是,他出身六国旧贵族,是见过世面、见过利益的!他跟随草莽出身的刘邦除了报灭国、灭家之仇外,更多地还是为了成就个人的理想和人生价值。

在功成名就之后,张良的目的已经达到,所以他并没有贪恋权位和富贵,而是选择了“隐退”。坚决辞掉了三万户的食邑,仅仅保留了一个留侯的名分,过起了“闲云野鹤”的生活。很多人或许又要说了,既然张良要“隐退”,他干嘛不直接消失?还有保留一个留侯爵位,让刘邦随时可以看得见、召得来自己?这就是张良的聪明之处了,如果他彻底消失了,以他的本事和能耐,刘邦还能放心吗?那张良恐怕就真的离死不远了……只有收下留侯的爵位,让刘邦随时可以看得见、召得来,刘邦才能放心。只有刘邦放心了,张良才真的安全了。曾经那么受刘邦信任的卢绾为什么落得个叛逃匈奴的下场?不正是因为超出了刘邦的视线、刘邦不太看得见了,所以才猜忌的吗?再者,张良一介文士,既不识耕种、也不懂经商,没有了留侯的封邑,张良靠什么养活自己?因此,他必须给自己留一个“基本生活保障”。

张良“隐退”了,不再掺和朝中的权力斗争,手中也不再握有实权,而且还将自己置于了刘邦的监视之下,刘邦又为何要置张良于死地、背负一个屠戮功臣的恶名呢?连刘邦都对张良放心了,吕后又为何要诛杀张良?这显然不符合正常逻辑,不是吗?

易储风波

张良这个人不仅不会威胁到吕后的权势,在当年的易储风波中,他还实打实帮了吕后的大忙,说张良是吕后的大恩人恐怕也并不为过。当年,因为认为刘盈性格懦弱、难当重任,加之戚夫人吹枕头风,汉高祖刘邦曾打算废黜刘盈,改立戚夫人所生的儿子刘如意为储。在丰沛系群臣反对无果之后,吕后想到了张良,让自己的哥哥吕泽出面,请张良出山为自己和儿子刘盈解围。

因为是吕后邀请,加上吕泽的面子,张良也不得不考虑拒绝会引发的连锁反应。彼时丰沛系几乎是一边倒,萧何、曹参等人全都倒向了吕后,刘邦易储基本上已经在无法实现,他不可能把自己的整个丰沛系旧班底全部得罪光,不是吗?这个时候张良如果拒绝、得罪了吕后,等于是葬送了自己的未来!将来再想得以善终,恐怕就很难了……

但张良显然比萧何、曹参等人高明多了,他知道,这会儿去找刘邦求情,自己的面子未见得比萧、曹更大。他深知刘邦的心理,自古君王永远无过,即便是错了、也不能认!彼时的刘邦已经打算放弃易储了,只是缺少一个可以体面下台的台阶。张良贸然去找刘邦说情,无济于事,甚至还可能把自己折进入。“你一个隐退之人,跟着掺和什么?难道你不是真心隐退?”这不是徒增刘邦的疑心吗?

最终,张良没有卷入朝中的任何政治势力,而是请来了早已归隐山林的“商山四皓”。这四个老头儿的意义不在于将来能够辅佐汉惠帝刘盈,而是代表着一种所谓“民意”。连“商山四皓”这样的隐士都出山“辅佐”刘盈了,正所谓“民意不可违”,这是刘邦借坡下驴、体面结束易储风波最好的台阶!“我不是迫于群臣的压力、更不是出尔反尔,而是遵从民意。”多么冠冕堂皇!而且,对于刘邦而言,张良此举不仅不是掺和朝中的政治斗争,反而是在帮自己解围,自然不会怪罪张良,张良仍然可以继续当他的“闲云野鹤”。后来刘邦那句“羽翼已丰,难动矣”实际上并不是觉得刘盈羽翼真的丰满了,而是在给自己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虽然丰沛系支持吕后和刘盈也的确是事实,刘邦想要易储难度也的确颇大,但非要硬来应该还是可以做到的,远没有到“难动矣”的份上。

综上所述,张良这个人用现在人的话说,是“人畜无害”的一种存在。他不仅威胁不到汉高祖刘邦和吕后的权力、地位,也不会危害到朝中元老、如萧何、曹参等人的利益。相反,如果用得着,张良还可以为随时刘邦和吕后所用,刘邦和吕后真没有理由去找他的麻烦,就更别说是杀了他了。连萧何、曹参、陈平、周勃这样的人吕后都能容得下,又为何容不下一个张良呢?

再者说,张良在易储风波中对吕后母子是有大恩的,此举无形中也等于是给吕后递上了一纸“投名状”——“我老张是你吕后的人”不是吗?吕后又有什么必要杀了张良呢?而且,吕后这个人虽然有怨必报,但她同样是个有恩必报之人,这一点从后来夏侯婴的待遇也能看得出。如果是这样,吕后就更加没有理由杀了张良了……

7

吕雉为什么不杀张良?吕雉不但不会杀张良,她反而对张良非常信任,而且当张良隐退后,学习黄老,欲轻身成仙时,吕后还强迫他恢复了正常的饮食。那么,吕后为什么这样对张良呢?我认为原因有以下几个。

张良对吕后有恩

刘邦宠爱戚夫人,于是就想废掉太子刘盈(刘盈为吕后的儿子),立戚夫人的儿子如意为太子。大臣极力反对,纷纷进谏,但是刘邦都不为所动。张良深知“此难以口舌争”,于是他给吕后献计,让吕后以刘盈的名义,厚礼请东园公、角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为客。这四个人都是刘邦十分敬仰的,并且多次派人邀请却没有请到。吕后派人拿着太子的书信,卑辞厚礼,竟然把他们都请了过来。高祖看到四个老者和太子一块,并得知是东园公等人后,惊奇地问:“吾求公数岁,公辟逃我,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四人说:“窃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四人走后,刘邦便打消了废除太子的念头。刘盈能保住自己太子的位子和张良的计谋有很大的关系。

张良为人低调谦逊

张良在汉高祖刘邦打天下的过程中,虽然没有战功,但是他屡出奇谋,帮助汉高祖度过难关,所以高祖称他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在汉初大封功臣的时候,高祖让他选黄河下游的肥沃土地“齐三万户”,但被他拒绝,“封留足矣”。所以,张良作为一个军事家,却没有军权,作为一个政治家,在国家中也不掌行政权力。这样的人,对统治者来说基本无害。所以,不论是刘邦还是吕后都没有杀他。

而他的晚年,也是表示愿放弃人间之事,学习导引、轻身等成仙之术。最终在吕后元年(公元前187年)死去。

8

汉朝建立后,刘邦找各种理由除掉了很多像韩信、英布这样的功臣,但奇怪的是,张良并没有遭到清算,一直活到了汉惠帝时期,得以善终。这是什么原因呢?

一、身份:张良并不是异姓王,他只是一个没有实际领地、没有兵权的留侯

刘邦夺取天下后,一共封了八个异姓王(燕王封了两次,臧荼和卢綰),其中七个异姓王,皆因各种罪名被杀被废。只有吴芮及其子孙世袭的长沙王善始善终,成为其后仅存的异姓王(历五代因无嗣而止)。

当然刘邦对吴芮也不放心,只不过吴芮和张良是好友,在张良给他谋划的韬晦之策下,才得以保存。刘邦杀这些异姓王,同时又立了好几个同姓王,原因无非就是为了刘氏江山的稳固,剪除潜在威胁。

韩信、英布这些异姓王既有兵又有地。如果不除去的话,刘邦生前或许还能压制住,继任之君估计就够呛了,很容易回到战国割据的情形。

而张良并不是异姓王,他只是一个没有实际领地、没有兵权的留侯,享受一万户的食邑而已。在某种程度上看,张良只是一个家产丰厚的书生,虽然善于谋划,但基本上没单独领兵作战过。

而且他只是韩国王室的旁系子弟,在韩人中的号召力远不如韩王成和韩王信。无论是曾经的身份还是汉朝建立后的身份,都对刘邦对大汉构不成什么威胁。

除了张良以外,剩下那些封侯的功臣,也基本上都被刘邦放过了,包括曾经背叛他的雍齿都安稳地活到了惠帝年间才病逝,原因基本和张良类似。

三、做法:张良懂得如何收敛锋芒

张良不愧智者之称,既善于谋兵、某国,又善于谋人、谋己。有秦始皇这种独裁者“珠玉在前”,因此汉朝建立后,大一统的王朝已经是大势所趋了。

同时,伴君如伴虎,鸟尽弓藏这些历史上反复上演的桥段,实际上并无什么新鲜感了。但是,韩信、英布这些人还想着春秋战国那一套,想关起门来当大王,过自己的小日子,并没有看清形势。

对于鸟尽弓藏这种事,他们也不是不知道(就算他们真的不知道,他们的僚属也会提醒的,比如蒯通),但是异姓王的诱惑让他们视危险而不顾,总想着刘邦会仁慈地放过他们。于是既不主动削去王爵封号,也不想失去兵权,结果到头来,连命都丢掉了。

再看看张良在统一天下后都干了什么,先是推掉了三万户的食邑,然后打感情牌要求食邑留县(二者初次相遇的地方),以示忠心不忘本;除了刘邦遇到难题的时候出出主意外,基本上借着体弱多病的原由,常年在家辟谷修道,以示无野心,对权力不感兴趣,只想修道成仙。

被吕后逼到躲不掉的时候,出谋划策稳定了刘盈的储位,相当于交好了继任之君和吕氏家族。这样一个无野心的人,刘邦怎么会对付他,而刘邦死后,他同样高枕无忧。

此外,张良在确保自己无虞的同时,还顺便搭救了一下老友长沙王吴芮,他的韬光养晦之计使得后者成为大汉硕果仅存的异姓王。用人精来形容张良已经不够了,他的确当得起“谋圣”的称号。

9

其一,张良不恋权。

张良这个人很有计谋,连刘邦都说他“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可见张良的神算是出了名的,不过此人没有做官,在刘邦手下一直是借士,意思是借来的谋士,张良本是韩国的司徒,后为刘邦做事,虽然参与军机,可惜没有什么职务。这让刘邦很放心。

其二,张良功虽高,没有重要职位。

和其他连个重要人物相比,张良基本上属于无职无权的,不像韩信是齐王,而且是自己伸手要的;萧何是丞相,刘邦对于有权利的大臣一直不放心。

甚至对自己的连襟樊哙还心存杀戮之心。没有职务的人,不会有一呼百应的感慨。刘邦也不会顾及到此人会阴谋夺权。

其三,张良帮助刘邦,主要是复仇。

推倒秦国的暴政,帮助韩国复仇,这是张良的夙愿,从小时候张良结交刺客,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阳东南)狙击秦始皇,误中副车,失败之后,张良在一直默默寻求推翻大秦的良方。

后来遇到刘邦,这是两个有缘之人相遇,最后协助刘邦完成开国大业,当然自己也报了仇,雪了恨。

刘邦坐了天下,张良只做了留侯,留就是最初与刘邦相遇的地方,希望刘邦记住当年的第一次邂逅。

其四,张良多次救刘邦的性命,这让刘邦没齿难忘。

鸿门宴上,刘邦危机四伏,项羽的利刃随时悬于刘邦勃项,张良曾劝刘邦在鸿门宴上卑辞言和,保存实力,并疏通项羽叔父项伯,而后极令樊哙劝谏项羽,使刘邦得以脱身。

其五,张良洞察人性。

大汉朝开国之际,因为分封大臣,群臣怨声载道。

张良见刘邦封故旧亲近,诛旧日私怨,力谏刘邦封夙怨雍齿,释疑群臣。如果不是张良的妙计,群臣很难驾驭得了。

其六,吕后见刘邦宠幸戚夫人,害怕立刘如意为太子,自己的儿子沦为一般皇子,曾向张良问计。

张良帮吕后请出商山四皓,刘邦一见这么优秀的人才都为刘盈说情,自己觉得刘盈羽翼已封,不可撼动,于是打消了立刘如意为太子的念头。

10

前言:张良汉初三杰之一,在功成名就之后他的“曝光度”显然要比萧何,韩信两人要低得多,也正是因为他的无欲无求,低调的做事态度,完美地让刘邦与吕雉放心。那么,吕雉为什么没有对张良下手?仅仅是因为张良低调?事实上远不止于此。

吕雉睚眦必报的做事风格

上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大臣多谏争,未能得坚决者也。吕后恐,不知所为。人或谓吕后曰:“留侯善画计筴,上信用之。”

这是刘邦被戚姬的枕边风吹的效果,越发觉得小儿子刘如意比较符合自己的继承人标准,在多次表露改立太子后,吕雉与嫡长子刘盈的处境显得颇为尴尬,得不到丈夫的心更要失去父亲的信任,这对吕雉母子而言显然是最为无情的打击。但是彼时的刘邦已经贵为天子,如果真的打定主意改立太子,那么以戚姬恃宠生娇的个性,未来的路恐怕要比现在更为凄苦,多年的颠沛流离,让吕雉母子备受人间冷暖,戚姬一来就把本属于自己与儿子的东西都拿走,这样的残酷现实,如果吕雉不反击,那她就不是吕雉了。

但是面对刘邦执意要改立太子,大臣们选择站队吕雉的数量显然要多于戚姬。这也难怪,谁叫人家吕雉是正房,而且与沛县出来的老班底都熟稔。可眼下的问题是,没人能劝说刘邦打消改立太子之念,在吕雉苦苦寻求出路之时,是他人的话语让她想到了张良,张良的建议请求外援,于是推荐了商山四皓。在吕雉低姿态请得四老前来之后,刘邦果然打消改立太子之念,在刘邦驾崩之后,吕雉的儿子得以继承皇位,而吕雉本则是吕后,这份昔日的举荐之功,吕雉显然是记住了。而对于昔日的对手,吕雉也不会姑息,刘如意被毒杀,戚姬被制成人彘,韩信被处死于钟室等等,都是很好的例证。

张良对权力欲望比较寡淡

留侯乃称曰:“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雠彊秦,天下振动。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於良足矣。原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

这是张良的谦逊之言,意思是昔日就是韩国的相国之后,对于荣华富贵看得比较淡,自己能从落魄的韩国贵族之后,到大汉的侯爷,现在还是帝师,这份尊荣绝对是至上荣耀,现在自己只想云游四方,寻求自在。这点对于刘邦与吕雉而言,能做到这样的人都是极难的,毕竟奋斗一生都是想跻身富贵荣华之家,而张良自大汉初定封赏之时,就表现得比较低调,在帝师加身之后依旧低调,不结交权臣勋贵,不与皇室过多交集,这份坦荡足以让他能安稳度过一辈子。

吕雉么有杀张良的理由

张良在大汉初定之后,便开始渐渐淡出朝堂,这给了刘邦与吕雉一个自觉,那就是张良是属于那种输出才华之人,当才华得以施展之后,金银财帛对他而言只是一种身外物。从封赏时的排名再到所接受的赏赐,张良给人的感觉更为立体,那就是光干活不要工钱,这样的打工者会有老板不喜欢?况且从刘邦打拼天下时的屡屡献计,再到太子之位的稳固,张良属于出谋划策的军师角色,虽然留有侯爷之名,却是实际上的挂名侯爷。他无庞大的府邸,无军政要员的交际圈,更没有军队实际把控的权力,这样人畜无害的张良,刘邦在世便对他礼遇有加,难道会对帮助过自己的张良下狠手?简单地说没必要!

结语:刘邦与吕雉虽然都经手处理过昔日的有功之臣,但是绝对不是滥杀之人,张良作为汉初三杰之一,虽然身名显赫,但是为人做事低调,能在刘邦与吕雉两大猛人的手里安然度过,不得不说张良确实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