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为什么满清八旗骑兵的战斗能力在多尔衮去世以后呈现跳水式的下降

为什么满清八旗骑兵的战斗能力在多尔衮去世以后呈现跳水式的下降

2020-07-22 12:03阅读(82)

为什么满清八旗骑兵的战斗能力在多尔衮去世以后呈现跳水式的下降?: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之前,建州女真人打仗其实很垃圾,完全是菜鸡互啄。举个例子,万历十三

1

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之前,建州女真人打仗其实很垃圾,完全是菜鸡互啄。


举个例子,万历十三年(1585年)四月,努尔哈赤率绵甲兵50人、铁甲兵30人,再加上他自己,一共81人征讨女真哲陈部。

出发不久后,消息泄露,跟努尔哈赤有仇的五个女真人寨子组成了一个八百人的联军尾随努尔哈赤,准备偷偷包围,一举消灭他。

努尔哈赤当时有一定的军事涵养,知道部队行军一定要留暗哨,以防被人偷袭,所以他就留了一个后哨。但是留了后哨也没用,当后哨发现敌人时,然后就发生了如下搞笑的事情:后哨看见了敌军,打算跑去告诉努尔哈赤,结果跑过头了,没找到人。而努尔哈赤认为安置了后哨,于是他就放心大胆地往前走,根本不管后面情况如何。当努尔哈赤发现自己被团团包围后,为时以晚,想跑都跑不了了。

努尔哈赤的两个远房亲戚札亲和桑古里见此情形,脱下身上的铠甲,直接就跑路了,其它士兵见状也是乱作一团,赶紧脱掉铠甲跑路。把努尔哈赤气的不行。

不过这场小规模战斗,努尔哈赤最终还是打赢了。因为努尔哈赤的部队菜,对面的八百女真联军更菜。努尔哈赤见敌军杀来,也知道自己跑不掉,就与其弟穆尔哈齐、近侍颜布禄,兀凌噶四人,以打群架的混战方式冲进敌阵,不要命的乱砍,打怕了敌军,最终击溃了八百追兵。

所以说,其实早期的建州女真人,打仗就像混混打群架似的,完全没有组织概念

努尔哈赤后来之所以能崛起,之所以能一统建州女真各部。除了他很能打以外,主要在于他建立了严密的军队组织结构,他的部队与其它女真部相比,更像是正规军,而不是如乌合之众一般的黑社会团体。


也就是说,早期八旗兵之所以能打,其实跟女真人的野蛮习性没有太大的关系。八旗军的横空出世,与其说是女真人比汉人骁勇善战,倒不如说是努尔哈赤把女真人按照明朝军队的架构稍作修改,制度化、正规化了

因为努尔哈赤长期在明军服役,熟悉明军的构架,而且他建立的八旗军事构架也有很鲜明的明军色彩,比如牛录和甲喇这两个职级都能在明军找到相应的如千户和卫所。包括八旗军整体组织,也是综合了金朝猛安谋克和明朝卫所制而来的。比如军户每户出一兵称谓正兵,其余称为馀丁,八旗中也是类似的抽丁制度。

明初的明军卫所之所以强大,其强大在于当时的卫所兵基本都是自耕农,每个军户都有一定的财产来置办装备,并且训练也好。而非明中期以后的军户大面积成为军官农奴的情况。

也就是说,相比于不断进步的八旗兵,明末的明军由于腐败问题,由一支制度化、正规化的军队,自甘堕落成了如乌合之众一般的混混团体

戚继光的《纪效新书》里曾经说过,一支军队有没有战斗力,主要看组织纪律性。一支令行禁止的军队,在对付散兵游勇时,完全可以达到碾压的程度。

明军在退步,努尔哈赤的八旗兵在进步,八旗兵打明军,完全就是军队吊打黑社会,岂有不胜之理?

搞清楚了八旗军早期为什么那么厉害,下面再来分析八旗军的衰退,就很简单了。

八旗军入关后,特别是多尔衮死后,清朝为了杜绝皇权沦落的现象再次发生,就采取汉化政策,逐步汉化,也就是明朝化。朝廷由科举出身的文人控制,军人地位下降,尤其是旗主王爷的地位下降,基本上杜绝了骄兵悍将不服管的情况。

当然,军人地位再怎么降,皇帝也不可能把八旗制度撸掉,毕竟清朝的统治基础源于八旗制度,八旗不存在,清朝也到头了。所以入关之后,八旗的地位不如从前了,但制度还在,也就是八旗子弟的特殊待遇还在,相当于是朝廷掏钱,把骄兵悍将养起来了。

然而,成也厚养,败也厚养,当铁杆庄稼导致八旗兵不用再玩命后,由厚养衍生出来的慵懒溃败文化迅速导致八旗子弟丧失了战斗力。这种战斗力的丧失不在于身体素质的退化,而是在精神层面上的腐化。

当时的八旗军,其实就可以看作是明朝中期之后的明军。底层人捞不到好处,不愿意为朝廷卖命,中间阶层的人在有一定物质保障的前提下,小富即安,也不想卖命。至于八旗的上层人,早就沦为皇帝的奴才了,想找出一个能单独领兵的名将都很难。

当然了,也不是说八旗兵一进关,战斗力就直接堕落成了渣渣,不是这样的。康熙时期的驻防八旗的战斗力还是很强的。这帮驻防八旗不比驻京八旗,他们远离老家,在外地驻扎,若是战斗力不强,很容易会被当地势力消灭,这也就是所谓的居安思危。所以驻外八旗的战斗力,保持时间还是比较长的。

不过,驻防八旗在八旗军中只占少数,大多数的驻京八旗到最后,都变成了渣渣。

乾隆初年,面对八旗子弟战斗力低下,生活娇生惯养的情况,乾隆帝深感情况危险,曾经下令整治,但是效果不好。后来乾隆在财力不足的情况下,又主张削减旗人规模,让战斗力或者工作能力不足的旗人出旗自谋生路,等于是想用末位淘汰制度,激励八旗军重整士气。

本来这种精兵简政的思路没有问题,但是由于裁撤并没有一套明文规定的甄别标准,导致乾隆时期的裁撤仅限于汉军旗人和家族内已经没有做官近亲属的旗人,所以这次裁撤不仅没起到任何作用,反倒还加速了八旗的阶级固化。

有钱旗人越发有钱,更加沉迷享乐,穷光蛋旗人直接被取消旗籍,旗人集团的人才储备遭到严重打击。


到了嘉庆时期,嘉庆皇帝又想整顿旗务,他当时想出一招方法:让京师的八旗子弟前往满洲八旗的起源地赫图阿拉屯垦,希望通过让这些人体会传统的渔猎生活,提高这些人的意志品质和劳动能力。当然,为了吸引八旗子弟前往东北老家,嘉庆还开出来了利诱条件,即垦满五年者,授予五品顶戴,朝廷选官择优录用。

但让嘉庆没想到的是,圣旨下发后,应者寥寥无几,京师的八旗子弟从乾隆年间就开始沉迷玩乐,根本不想脱离京师。大量京师的旗人认为在赫图阿拉待上五年,足以要他们的命。因此这些人集结起来向嘉庆进言,希望嘉庆停止这种“危险”想法。

后来嘉庆被搞烦了,就下定决心,采取抽签的方式让八旗子弟去关外重地。最终有三千多八旗子弟被选中,送到了关外。

听到这个消息,直接负责管理赫图阿拉的盛京将军立马慌了神,因为这些八旗子弟家里在京城都是有背景的,万一他们真的在赫图阿拉种地累死了,则其在京师的家人必然会通过各种渠道向嘉庆告状,到时候自己肯定倒霉。所以盛京将军就把屯垦的地点改在了生活条件比较好的沈阳城外,并且他还雇佣了一批仆役,并设置了厨房,以满足京师来的八旗大爷的吃饭和洗衣需求。

不过尽管如此,来的这三千八旗子弟,还是嫌日子苦,用当时盛京将军的话说,从京城来的八旗子弟就是一群流氓,这帮人把朝廷给他们的土地租给汉人流民,而他们自己则拿了钱去吃喝嫖赌,变成了地方一害。关键是这帮人还都是家里有背景的人,盛京当地的官员还不敢管。

自此以后,嘉庆帝意识到八旗制度的崩坏是不可阻止的了。



而到了道光、咸丰时期,情况更严重。八旗腐化问题已经不能拿到朝上讨论了,因为谁再讨论八旗问题,谁就是在砸八旗子弟的饭碗。而八旗子弟或多或少在朝廷内都有一定关系,拥有更好的同皇帝的进言渠道,因此即便有一些比较有见地的满洲亲贵认为应该整顿八旗子弟了,也会立刻遭到既得利益集团的声斥,攻击这些人是在妖言惑众,动摇大清朝国本。

所以总而言之,八旗兵的战斗力之所以会迅速下滑,关键就在于八旗固化了,八旗子弟不用卖命也能吃香喝辣,而需要往上爬的人又挤不进八旗。再加上八旗子弟利益又是一致的,不允许外人议论,尤其是汉人对八旗的非议。因而八旗的堕落就不可避免了

2

谢谢邀请!满清八旗在入关之前,经历了将近60年的磨练,战斗力相当惊人。入关以后,更是先后消灭了李自成的大顺军、南明多方面军,包括张献忠的大西军。

可是在多尔衮统治后期包括他去世以后,满洲八旗的军力似乎再也赶不上过去的实力,这是为什么呢?

多尔衮领军入关的时候,正是打天下的好时机。

八旗军之所以能征善战,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的建制比较规整,由八个旗主来统领。其次就是他们的战斗是有目的的。

从努尔哈赤开始,一直到多尔衮带兵入关,其实八旗军这六十年来一直都在想办法夺取天下。而且他们一直都是在战乱中成长,战斗力惊人一点也不奇怪。

入关以后,八旗军打下的任何一寸土地,那都是满洲人的,这也是他们如此卖力的重要原因。多尔衮正是利用了这一点,不断激励将士们冲锋陷阵。

多尔衮带着大军击败了李自成的军队以后,他带着顺治皇帝入主北京城。在这之后,他便鼓励手下人开始圈地,而且将原来土地上的农民变成了自己的农奴,专门为自己家族从事生产。

明平西伯吴三桂自山海关来书乞师,王得书,移师向之。癸酉,次西拉塔拉。答三桂书曰:“我国欲与明修好,屡致书不一答。是以整师三入,盖示意於明,欲其熟筹通好。闻流贼陷京都,崇祯帝惨亡,不胜发指,用率仁义之师,沈舟破釜,誓必灭贼,出民水火!昔管仲射桓公中钩,桓公用为仲父,以成霸业。伯若率众来归,必封以故土,晋为藩王。国雠可报,身家可保,世世子孙,长享富贵。”---《清史稿》

这种政策不仅使得八旗军获得了丰厚的报酬,也让他们对整个天下充满了渴望。他们认为,天下打下来,那就是他们坐江山。

在这种鞭策力之下,满洲八旗军队自然是战无不胜,当时还有很多对手没有消灭,他们的战斗力不能减弱。比如说南明的李定国、福建的郑成功,都是非常不好惹的对手。

一旦他们松懈了,那过去打下来的江山,可能又要送还给人家了。所以他们必须要保证自己的战斗力。

多尔衮统治前期,有多铎、阿济格和豪格这些猛将坐镇。

多尔衮运气不错,他有两个好兄弟,阿济格是他亲哥哥,虽然阿济格的能力一般,但是被多尔衮委以重任后,表现也不错。

多尔衮还有一个好弟弟,那就是多铎。可以说大清的江山,有一半就是多铎打下来的。多铎带着八旗军从北京出发,本来准备南下灭明,后来被调回来对付李自成,他一路打到了李自成的老家陕西西安,潼关大战中彻底击溃李自成主力部队。

随后多铎又带着大军南下,进攻苟延残喘的南明红光政权。部队一路前行,势不可挡,南明红光政权的兵马望风而降。

阿济格自以功多,告多尔衮曰:“辅政德豫亲王征流寇至庆都,潜身僻地,破潼关、西安不歼其众,追腾机思不取,功绩未著,不当优异其子。郑亲王乃叔父之子,不当称‘叔王’。予乃太祖之子,皇帝之叔,宜称‘叔王’。”多尔衮斥其妄,令勿预部务及交接汉官。---《清史稿》

他的军队打下了南京城,活捉了弘光帝朱由崧,彻底消灭了南京的明朝政权。从这个时候开始,长江以北的地区,全都成了大清朝的天下。

此外多尔衮还有一个好侄子,那就是豪格。豪格是皇太极的儿子,他能征善战,早在皇太极活着的时候,豪格的军功就不比多尔衮少,到了后期豪格更是成了多尔衮手里的核心人马。

多尔衮吩咐豪格前往四川,豪格带着大军击败了张献忠的人马,甚至还射杀了张献忠本人。有传言说张献忠是被豪格本人给射杀的。

有这么多猛将为作为八旗军的领袖,自然是能够成为八旗军战斗力的保障。可惜后来多铎不幸得了天花病逝了,豪格也因为与多尔衮争权而被处死。八旗军中的帅才相继离世后,战斗力自然不如鼎盛时期那么强大了。

多尔衮死后,满清一统天下,八旗军开始享受了。

可以说,满清打天下最激烈的那段时光,其实就是多尔衮时期。顺治皇帝当年还小,多尔衮活着的时候,帮助顺治皇帝首先灭了李自成,后来又灭了几个南明小朝廷,以及张献忠的大西政权。

所以等到多尔衮死了以后,大清朝已经完全统治了全天下,没有人能够是满清的对手了。就算南明还有一些小部队在与清军做抗争,那也是起不来多大作用了。

所以多尔衮时期已经把该打的仗全都给打完了,后来的八旗军压根就没什么仗要打。这个时候他们开始享受胜利的果实了。

他们选择在北京置办豪宅,不断扩大自己的圈地范围。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战场上舍身忘死,岂不就是为了后来能够享受荣华富贵么!

所以清政府最初也没有阻止贵族们圈地,甚至连多尔衮本人都主动圈地。到了顺治年间,这种行为就更加严重了。这就可以看得出一个现象,八旗军队开始享受了。

正是因为他们开始享受了,所以战斗力自然就下降了。再说了,也没有什么硬仗要他们去打,其实也体现不出他们战斗力是否下降了。

一旦他们开始为各自的私欲而努力的时候,自然就会忘记自身还是八旗的将士。再加上没有好领导的束缚,所以战斗力下降是可以理解的。

总结;多尔衮的死,对满清来说打击不小。

其实八旗军的战斗力到底有没有下降,这一点并没有具体的考量办法,这只是后人的窜揣测罢了。因为八旗军到了后期压根也没什么仗要打了,可能唯一得到印证的就是吴三桂造反的时候,康熙手里的八旗军不堪一击。

不过试想一下,吴三桂造反的时候,他都已经是六十多岁的老人家了,原先那一批上过战场的八旗军早就退休了。

康熙所领导的这支八旗军,其实是新入伍的人马,他们没有实战能力,所以自然也就谈不上什么战斗力了。

可以说多尔衮的去世,对八旗军来说,是非常严重的打击。因为多尔衮实在是太会带兵了,他能够将八旗军带入关内,能够一统天下,足以说明他是一个军事天才。

满清失去了这样一位具有远大战略目光的军事领袖,要想保持过去的战斗力,其实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参考资料:《清史稿》。

3

俗话说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早期的建州女真的战斗力的确不是吹牛的。原因其实也非常简单,就是因为他们都是光脚的。


说早期的建州女真过的是茹毛饮血鱼猎生活,生活水平极地,“半穴居”生活可以了解一下,就是挖个大窨子当房子,跟原始社会末期的生活方式差别不是特别大。

当年的努尔哈赤就是一个挖人参的马贩子,父祖给明朝当间谍,被误杀后。得到的补偿就是“敕书三十道,马三十匹,封龙虎将军,复给都督敕书”。


比起其它虚的,这个敕书最值钱,因为敕书实际上就是允许他们进北京做生意的通行证。整个女真一共五十道,就给了努尔哈赤三十道,所以这实际上就是李成梁太明白努尔哈赤要什么了,变相扶植他的,所以有了敕书,他就相当于有了一个稳定的賺钱渠道,所以聚拢势力就特别容易,反正建州女真有的是穷怕了的光脚汉。

而反观同时期的明朝,虽然朝廷总是财政赤字,但是官绅还是富得流油;而林丹汗死后,蒙古的寡妇们也是背着金银珠宝找前途;即便是海西女真的贵族们,也是过着相对安稳富足的小日子。

当时整个辽东唯一光脚的就是建州女真,所以那个场景就可以想象了。


建州女真家家等米下锅,全靠家里的汉子出门去抢。没伤没病躺家里超过两天,家里的女人就要拿着棍子赶去出去打劫了。因此努尔哈赤的八旗骑兵从内驱力来讲,都比同时期的其他军队更愿意出去打仗。

都知道在八旗擅长弓马,不喜欢用火器。那是因为在当时鸟铳弹药装填相对麻烦,且没有膛线,射击还不准。所以战斗效率远远没有弓马来得便捷。八旗选甲士的时候,拿鸟铳的都是弓马不娴熟的人。

所以在辽东能挡的住八旗的,也只有城墙和大炮,然而李成梁教的,努尔哈赤一个都没拉下,间谍用得好,往往很多重镇,城门都是从内部打开的。

后来那些会大炮的辽东军投降后金之后,八旗入关就真的所向无敌了。但是进了关以后得了北京,八旗贵族们比起去打仗,自然更愿意“跑马圈地”。


要知道出关打仗是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富足安逸的生活吗?原来没鞋子,现在有鞋子了,性质就完全不一样了,至少没有以前不怕死了。

更加上顺治朝的一个政策,可谓把八旗骑兵的武功就全废了。

这个政策虽然和多尔衮有关,但是因为是顺治朝,所以这个荣誉要算到顺治头上。这个就是给了所有八旗子弟一个铁饭碗(世袭职位),有着旱涝保收的俸禄。这样一来谁还去拼命打仗?都过上了提笼架鸟的悠闲日子了。


和朱元璋当初的想法一样,八旗股东们套现成功以后,想的就是旱涝保收,万世无忧。这种日子只要几年不打仗,这些人骑不了马,拉不开弓。

吴三桂起兵的时候感叹到道:“满兵向皆勇猛,今衰弱矣。”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4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原因很简单。

试问,现在让王思聪拿一把匕首,同街头1个连饭都吃不上的无赖流氓单挑,大家觉得谁会赢?

当然不可能是小王同志了。

他的命可值几十亿,会随便去拼吗?他不是死,还有无边的幸福去享受。

而无赖反正烂命一条,横竖死了也无牵无挂,拼了就拼了。

之前八旗兵就是那个无赖,穷的就剩下一条命了。

所谓,光脚的不怕穿鞋的,一个什么都没有的人,拼命说不定能够过得更好点。

他们不怕拼命。



但是多尔衮的大军入关以后,开始圈地、分钱了。

一瞬间,满清将领基本都是大地主,每年什么都不做,也有几千几万两白银收入。他们好吃好喝,妻妾成群,欢乐无边。


就算普通的八旗兵,也是都有封赏,随后还有顺治赏赐的铁杆庄稼,直接由国家养起来,根本不需要工作。

名义上八旗兵还要训练,其实也就是应付应付差事,其他世界就吃喝玩乐,遛鸟斗蟋蟀,看戏喝茶,日子爽到极点。



金庸的小说《碧血剑》里面,袁承志抓住一个满族的布库逼问。由于不会满语,袁承志就打手势。

谁知道,这个布库说汉语比他还流利(袁是广东人)。

为啥?整天同汉人一起混,早就混油了,吃喝玩乐都一学就会。

5

这个问题搞笑的很,既然是如题目中所说的跳水式下降,那为何很多硬仗从来都是以八旗兵为主力?其实你还不如换种说法,为何入关之后清军战斗力下降。

第一是清军入关之后,由于八旗兵给爱新觉罗氏出力最多,因此从上到下都获得了很多利益,最基本的就是每个旗丁(清初旗丁几乎人人披甲当差)都有份地,可以有军饷之外的经济收入。但是正所谓饱暖思淫欲,因为一旦一个人生活条件变好其奋斗的意志就会打折,对于军人来说,战斗力自然下降。这也是为什么今天的解放军在提高官兵待遇的同时,还要用大量的军事训练以及体力劳动、内务整理等来让官兵时刻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

第二是清军入关之后,其内部组成不再根红苗正。因为由于八旗兵力不足,清朝大量吸收剃头归顺前明降兵,虽然清朝没少整顿这些降兵,比如裁撤老弱,分编作战部队和治安部队,但是其整体战斗力较低,导致清军整体战斗力下降。

但是这个战斗力下降没那么夸张,因为相比于做困兽之斗的南明军和农民军,清军在编制上更为合理,举个例子,清军当中不管八旗绿营都编制了轻重步兵、轻重骑兵、火枪兵和炮兵、工程兵等,远比清军的对手合理的多。同时相比于对手,清军也有统一的指挥,八旗绿营兵将能做到统一行动,不存在南明那种见死不救甚至互相拆台的行为。

另外由于八旗毕竟人少,因此清军往往把八旗当预备队和救火队使用,而且大多数情况下只有在大规模会战当中才会使用。因为清军的战术就是集中兵力火力进行快去突击,尽可能多的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以及抢占更多的交通节点。这种战术的实施前提就是清军有一支精悍的机动部队,而八旗恰恰能承担这一重任。

同时,就全国战略而言,清朝采取东攻西守的策略,即东边发动快速突击,消灭敌军并夺取城市之后进而再转向西南。这套战略解放战争时期也用过,迂回方向几乎是一模一样。

所以,南明军和农民军顶多是利用清军轻敌冒进或者打伏击才能取得战术胜利,而战略上一直处于被清军压制的状态。

清军能保证这套战略战术的实施,正是以清军整体战斗力高于对手为前提。如果真如题目所说的跳水下降,那么如何能保证这套战略战术的实施?如何笑到最后?

所以这个问题可笑的要死。

全文完

6

努尔哈赤利用八旗制度,将为数不多的女真人拧成一股绳。八旗制度建立以后,女真男人亦兵亦民,发挥了强大的活力,八旗军也可以称为当时最具有战斗力的部队之一。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依靠八旗兵南征北战,成功的扫除了明朝在辽东的势力,也大大增加了清朝的疆域范围。多尔衮则依靠八旗劲旅成功入主中原。


八旗最小的单位是牛录。一个牛录满员为300人,设一名牛录额真。牛录中包括巴牙喇(精锐)、马军(骑兵)、步卒(步兵),还有供驱使的包衣奴才。五个牛录为一个甲喇,一个甲喇满员为1500人,设一名甲喇额真。五个甲喇为一个固山,一个固山满员为7500人,设立一名固山额真,设立一名副职。一个固山也就是一旗,八旗满员一共60000人。八旗兵丁是世袭制,父死子继,兄亡弟代。八旗制度是一种寓兵于民的军事行政单位,每一位兵丁后面其实就是一户人家,还有供他们驱使的包衣奴才。包衣奴才战时负责准备兵器,运送粮草;平时负责种地和其他工作。


八旗设立之初只有满洲八旗,皇太极时期又设立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旗制与满洲八旗一样。满洲八旗和蒙古八旗以骑射见长,汉军八旗以火器见长。八旗的旗主一般由王公贝勒担任,八旗为皇帝、诸王、贝勒控制。八旗制度最初根据旗帜的颜色设置了黄、白、红、蓝四个旗。后来又在四旗的基础上,增设了镶黄旗、镶白旗、镶红旗、镶蓝旗,其中正黄旗、镶黄旗和正白旗为上三旗。八旗兵丁平时为民、战时为兵,军队战斗力超强。随着清朝统治范围扩大,八旗的规模也在扩大,战斗力并没有因此减弱,反而和汉军八旗取长补短。明朝末年,清朝依靠八旗屡屡击溃明军,征服蒙古,征服朝鲜。


1644年,多尔衮率领八旗军进入关中。八旗军击溃了李自成农民军,依靠马和弓箭击败了装备火器的南明军队。清朝依靠精锐八旗军顺利入主中原,顺治皇帝成为天下主宰。顺治皇帝定都北京之后,八旗军又南征北战统一了大半个中国。甚至有“八旗不满万,满万不可敌”的说法。正当世人真正见识到八旗军威力的时候,八旗军却快速衰退,战斗力呈现了断崖式下跌。清朝完全灭掉南明实际上靠的是绿营兵,到了康熙皇帝时期八旗兵则进一步衰落。

如此骁勇善战的八旗军为什么会在短时间内战斗力衰落如此严重呢!借用两句老话便可以知道具体原因:“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八旗军保持战斗力的根本原因在于战事不断、奖惩制度和相对艰苦的生存环境。

满清政府没有入关之前长年生活在东北地区,当时的东北是严寒、贫苦之地。在这样的环境下生存需要时刻保持忧患意识,否则就有可能被自然吞没,也有可能被明朝击败。所以当时的八旗子弟需要为了生存而战,他们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体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战斗能力才能获得生存空间,才能保证家人的安全。

满清政府给予每一位八旗子弟极高的待遇,同时妻儿、父母也可以享受一定优待,而且可以终身享有这些待遇。家里的男丁战死之后,父母、妻儿由政府供养,作战时可以没有后顾之忧。当然也有相应的惩罚措施。比如牛录额真战死,他的亲兵要全部处死。甲喇额真战死,牛录额真则要被处死。


满人入关之前人口非常少,总军队人数也非常少,即使加上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军队人数也远远少于明朝和李自成军队。当时满清政府却一直处于战争状态。清政府(后金)建立之后和明朝的战争就没有停过。女真族未统一之前也战争不断。此后清政府又发动了征服蒙古的战争,发动征服朝鲜半岛的战争。对于当时的八旗子弟来说,他们一生的任务只有三个:打仗、生产、生孩子。当然生孩子和生产的目的也是为打仗。由于八旗子弟生活于这样的环境中,他们每一个人都具备极强的战斗素养,也具备极强的身体素质。所以造就了战斗力超强的八旗军。


清政府入关之后,情况则发生了变化,锻炼八旗军的土壤发生了变化。天下大定之前,打仗和骑射是八旗军的主旋律,而到了和平年代八旗军的生活环境突然间发生了变化。一是八旗军没有那么多仗可以打,二是八旗军需要在北京和各地驻防。这样八旗军就失去了打仗和骑射的土壤,他们就成了失去土壤的植物。八旗军失去了战争年代的土壤,等于来了一个釜底抽薪,八旗军的没落也成为必然。

满清入关之后,也没有忘记这些“有功之臣”,给予八旗子弟丰厚的待遇。八旗军中的巴牙喇每个月大概有四两俸银,四十六斛稻米,折合人民币大约15000块(税后)。这还是只是固定工资,此外还有相当丰厚的绩效奖励,逢年过节还会有一定福利待遇。一位普通巴牙喇一个月的收入至少也得在25000元人民币(税后)。此外,政府还提供一定的田地、住宅等福利待遇。


满清入关之后,为了体现自己的身份地位,有意抬高旗人的身份地位。八旗子弟随着清政府也来到了关内。八旗子弟在关内看到了完全不一样的世界,他们被关内的富庶生活闪瞎了眼睛。八旗子弟本来就已经失去了战争的土壤,拥有较高的福利待遇,还有可以消费的花花世界,再加上八旗子弟只能当兵不能从事其他职业。所以这些八旗子弟干脆就放纵自己吃喝玩乐。八旗子弟的身份地位本来就高,拥有一定特权,不用打仗,又不用为生活发愁,他们就想着法享乐。一个好习惯养成需要经年累月,而坏毛病养成则只需要极短的时间。


更为严重的是,八旗子弟的主旋律价值观也发生了变化。入关之前,八旗子弟的主旋律是打仗与骑射,以战争为荣。哥几个在一起讨论的话题是战争,比较的是军功、战伤等。入关之后,八旗子弟的主旋律变成了享乐。哥几个在聚在一起的时候讨论的话题则是各种娱乐,他们比较的是谁更会玩、谁的鸟更漂亮、谁的蛐蛐更勇敢。如果仅是生存环境发生变化倒还可以扭转,价值观发生变化之后则很难扭转。清朝皇帝也曾经试图扭转这种局面,但是结果都毫无效果。比如,清朝曾经划定几块牧场让八旗子弟练习骑马射箭,结果八旗子弟竟然把战马都卖了。乾隆皇帝曾经希望八旗子弟回到东北老家重新历练一番,结果八旗子弟把土地卖了之后拿着钱又逃回了北京。

到了乾隆皇帝时期,八旗子弟已经彻底丧失了战斗力。乾隆皇帝检阅八旗军的时候,八旗兵骑马直接摔下马,射箭连箭靶都射不到。鸦片战争期间,八旗军上前线竟然需要老百姓抬着。八旗子弟由此前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铁甲劲旅,变成了纨绔子弟、登徒子的代言人。到了清朝中后期,八旗子弟给人的印象就是:拎个鸟笼,攥着一个茶壶,手里把玩着两颗核桃,然后到茶馆里面喝喝茶、吹吹牛。

7

一直以来,对于八旗战斗力在康熙时期呈现跳水式的下降的论点不绝于耳,认为清军自从进关之后,尤其是在多尔衮去世后,完全是不堪一击,实际上,八旗的战斗力还是保持得不错的,一支世袭的军队能够保持到晚清时期,至少在英法入侵八里桥战役时,还敢于以骑兵冲击英法联军的枪阵,是很不容易的事情。

今天就来讲讲清朝的八旗战斗力究竟如何下滑的。

多尔衮作为清朝早期实力最强的军事统帅,他的死亡对八旗的影响是很大的,但是并不能因为说多尔衮去世了才导致八旗战斗力下降,而是历史的必然,多尔衮的去世也只是代表第二代八旗人的落寞,此后的八旗逐渐丧失了战斗力。

如果把没入关之前的清朝当作“前清”阶段,那清朝的战斗力绝对是杠杠的,尤其是八旗制度的建立到完善,更是吊打明军。

在1619年的萨尔浒之战中,明朝调集11万精锐展开对后金的围剿,当时后金能够集结的兵力不过6万人,为了防止后金在战败后溃逃,明廷主帅杨镐采取分进合击的策略,以三路大军对后金进行包围式的围剿,企图将后金主力一网打尽。

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干的,努尔哈赤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仅仅5天时间就将明朝三路大军打崩,歼灭明军5万余人。

很多人将萨尔浒之战的败因完全归咎于杨镐带兵太菜,其实是忽略了当时后金强大的军事实力,如果不是藐视后金,竟然打起了包围战,战果绝对不会这么惨。

萨尔浒之战后,明廷在辽东战场精锐尽失,丧失军事主动权,由过去的进攻态势转变为防守态势,但也架不住清军一路攻城略地,将整个辽东都纳入囊中。

这让明廷镇守边疆的统帅得到一个共识,明军如果跟八旗打野战,那是必死无疑,在这样的作战思想指导下,从孙承宗到袁崇焕,明廷都致力于构筑城墙,防止八旗的进攻,尤其是袁崇焕在防守战中,创造性将舰载炮架到城池上,成功取得了宁远大战与宁锦大战的胜利,使得后金也意识到,想要攻城也不能靠蛮力,也要靠火器。

努尔哈赤在宁远大战后不久病逝,皇太极登基后,积极改良八旗制度,培养了包括多尔衮在内的许多优秀统帅,既然宁远城短时间内无法攻克,皇太极则指挥八旗以骑兵优势从遵化突入关内,吓得崇祯皇帝是心惊肉跳,最后斩了袁崇焕以泄愤。

可以说,在野外交战这一块,八旗军队可以说是当时亚洲最强的军队,等到1640年,八旗掌握充足的火器时,开始对锦州实施进一步的打击,在这样的情况下,清廷派洪承畴调集明朝9边精锐共计13万大军,企图与清军进行战略决战,当时洪承畴深知无法与清军在野外开战,因此采取步步为营的策略,无奈崇祯催促洪承畴出战,结果被再次被八旗打了个惨败。

清军以5万兵力,直接杀掉明军5.5万人,只有吴三桂部三万残军以逃窜速度较快得以较为完整的建制撤退到宁远。

有人认为吴三桂的关宁铁骑完全能够防守住清军的进攻,其实根本就是扯淡,以松锦大战的情况来看,在拥有强大火器的情况下,清军已经有了能够攻取大型城池的实力,为何在松锦大战后清军没有进一步发动对明廷的进攻,主要是因为皇太极在这一阶段暴毙,清廷短暂陷入统治者的权力争夺中,并且进行了松锦大战以来的整合。

等到1644年,清军调整过后,入关作战更是所向披靡,整体来说,八旗军队的战斗力一直到入关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保持了极强的战斗力,尤其是在明廷降兵的配合下,最终彻底推翻明廷,建立清朝并在康熙时期完成了统一。

八旗在清廷中军事力量的下降,的确是在多尔衮死后的康熙时期,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方面进入关内后,八旗士兵开始圈地运动,迅速腐化,营务废弛,日趋腐败,但是一直到平定三藩之乱到收复台湾,抗击沙俄,收复准噶尔的过程中,八旗都取得了不错的表现。

只不过由于战事过大,不足二十万人的八旗难以承担国防的重任,清廷不得不依靠绿营,绿营是仿照明军的体制进行组建的,从康熙平定三藩之乱到乾隆时期也取得了不错的战果,顺利将八旗战斗力下降的这个军事薄弱时期给过度过来。

可以说,八旗作为清朝的顶梁柱,从1619年努尔哈赤起兵到1688年康熙率领清兵大破准噶尔,八旗坚挺了大概70来年,此后虽然腐化,但是并不代表一点战斗力没有,只不过将只有20万多的八旗,要撒向全国,影响力自然就弱了,清朝中期之后,不得不依靠绿营。

在乾隆和嘉庆时期,虽然有整顿旗务的打算,但是终因阻力过大而没有取得成效,但是这个绿营其实也没好到哪去,绿营从清军入关开始组建,到1796年镇压白莲教的时候就已经不行,但是也坚挺了大概150多年。

当太平天国起义的时候,不管是八旗还是绿营,都已经丧失了战斗力,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清廷允许地方团练,曾国藩创立湘军立了大功。

以前总认为湘军实力很强,最近看了唐浩明的《曾国藩》才感觉,其实湘军也只是草创时期战斗过猛,到后期的时候已经不行了,太平天国剿灭以后,湘军在攻打捻军的时候,更是一败涂地。

可以说,湘军是第一代人还没死光,已经暮气沉沉,八旗和绿营好歹还坚持了好几代人。

其实,军队战斗力强弱还是跟军制有关系,明朝的卫所制度也好,清廷的八旗和绿营也好,都是世兵制,军队世世代代都是打仗的,第一代的时候最能打,然而两三代之后战斗力就不如以前了。

当然,世兵制应该也是养兵最省钱的兵制,自然是有可取之处的,宋代时期的募兵制是中国有史以来最烧钱的兵制,结果对外战争也不给力,这就让人比较苦恼了。

其实,如果能够将世兵制与募兵制相结合,倒不失为一个计策,常规军也就要一些世兵制的,在大战的时候再募兵,不知道这种想法在古代有没有可行的空间。

8


八旗战斗力在多尔衮执政后期没有呈现跳水式下降啊。


比如清朝敬谨亲王尼堪在衡阳城下已经击败李定国了,但是见李定国撤退,贪功率领少量精锐骑兵追击李定国,结果被包围,左右都劝尼堪突围,但是尼堪表示自己是宗室,宁愿战死也不能撤退,结果就这么战死了。而且史料记载,尼堪追击李定国,“昼夜疾趋二百三十里”,可见八旗骑兵军事素质无论如何也没有“跳水式下降”的地步。


而与此同时,当时在郑成功军中的西方传教士利胜的日记里也记载了郑成功部被清军击败的惨状:


“只有他(郑成功)和一些人从狂烈的洪流中逃生而出。……其余的入都死了,他们被残忍的鞑靼人砍成碎片。”


以上案例都证明八旗士兵战斗力在入关后有下降不假,但是要说“跳水式下降”就太夸张了。


而且清朝非常严苛的军法制度也使得八旗战斗力下降不可能特别快,因为衡阳一战,尼堪被李定国杀死,清朝对此的处理方案是随尼堪追击李定国的八旗士兵“弃主崩溃者,即就彼处正法。”


当然入关后,清军战斗力是有所下降,除了自身腐败堕落以外,客观原因也是因为八旗分兵的缘故。


事实上按照《满文老档》史料记载,我们大致可以把八旗中普通士兵、战兵和精锐士兵比例估算出来,按照《老档》,每100人,40%是战兵,10%是精锐士兵,也就是互联网所说的“白甲兵”,而当时八旗最基础人数单位是“牛录”,一个“牛录”出兵300—100不等。


也就是说清军入关时十五万军队里,大约有战兵6万,精锐士兵1万5千人。这7万5千人当然已经是东亚最强的军事集团,但是清军入关后收编明军、农民军,军队数量一下子就扩大了何止十倍。



而此时八旗士兵就从战争主力变成了军队里的督战队或者监视者,可能入关后清军一位将领领兵十万,但是这十万人里9万8千人是之前的明军和大顺军改编,只有2000人是原来的八旗士兵。


这么一来,南明军、大西军与这样清军交战时自然感觉清军战斗力下降了。


这是有实例的。


大家知道江阴抗清运动,但是可能不了解江阴抗清运动是怎么发生的。


最开始江阴其实是没有经过抵抗就投降了,而清朝只派了一个县令以及两名满人士兵就基本控制住了整个江阴县城。



无论是士绅还是老百姓都非常惧怕传说中的“满洲兵”,剃发令下达后,江阴满城老百姓都不愿意剃发,于是大家去求县令收回成命,结果清朝任命这个县令对江阴求情的士绅老百姓破口大骂,还威胁要清廷派军队过来收拾江阴刁民,江阴老百姓忍无可忍,终于抗清起义了,一直到江阴老百姓处死县令,抓住那两个满兵才知道那两个所谓的“满洲兵”根本不是满人,是苏州衙役假扮的。


从这个事例大家就应该可以想象当时清军里八旗士兵被“稀释”到了什么程度。


我再说一个事例,明朝萨尔浒之战主将杜松,他手下军队有两万多人,可是明朝史料表明,这两万多人里杜松真正依靠冲锋陷阵的不过1000家丁。


假设杜松突然军队数量达到十万,可他的家丁数量还是1000,那么这是不是等于杜松军队战斗力下降了?


明白了这一点,我相信就能明白为什么清军入关后看上去好像军队战斗力下降了。

9

八旗的战斗力下降,有满清贵族主观上的恶政和驻防八旗制度导致,也有客观上八旗兵丁减少所导致。

主观上的恶政和驻防八旗制度

八旗属于以打仗为营生的军事组织,打仗目的就是为了掠夺。掠夺的对象包括,财物,土地,人。这也是入关之前支持着满洲八旗以劣势兵力能屡次歼灭明军主力部队的重要因素,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完全将上层乃至下层的军官士兵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出来。

然而入关之后,明朝政府垮台,这回清朝成为了江山的主人,这时候顺治、康熙才理解到治理天下的不容易。既然是天下之主,那么八旗也理应负有维持秩序为天下表率的责任。然而多尔衮从顺治元年开始,三次颁布圈地令,虽本意是将“无主之地”分封给八旗将士(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的十五堂课》),但很快就演变成八旗在京畿强占民家良田的恶性事件,后来又发生了各地驻防八旗强占当地民田的情况。圈地令也和剃发令,投充法,逃人法,禁关令,屠城并成为清初六大弊政。

摄政王多尔衮

其实这就是八旗没有完成身份定位的转变,觉得费这么大劲打下了江山,就是为了抢土地,过上地主的生活。由于此时天下初定,已经没有可以和清军匹敌的势力,所以这些八旗兵也很快就失去了目标,而把抢掠财物和土地作为人生第一目标,说白了相当于重蹈了李成梁治下辽东军的覆辙,这个是封建军阀自身的局限。既然地有了,人生目标满足了,那还战斗个啥?

除了这个原因之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八旗驻防制度。顺治年间,清朝还没有形成系统的驻防制度,但是已经出现了在全国多个要塞和重要城市驻守八旗的习惯。其实这种制度相当于把八旗兵化整为零,像洒胡椒面一样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大城市中。但是这样一来,兵力得不到集中,而且驻防军负责的是城市的治安维持,渐渐的也失去了野战能力。不过总的来,康熙之前的驻防八旗兵还不算多,属于次要原因。

北京城内的八旗分布和荆州的八旗满城


不可忽视的八旗兵丁减少问题

一直以来,其实大家还忽视了一个重要事实,那就是满洲八旗在入关后,兵丁反而呈逐年减少的态势,也导致了八旗兵力严重不足从而导致和南明的作战中力不从心。这个就不是多尔衮的问题了。

据《清初编审八旗男丁满文档案选译》记载,入关前,满洲八旗三百一十个牛录,按每牛录二百丁计,当有六万二千男丁。顺治五年时减少到五万五千三百二十丁,减少了六千六七十丁,顺治十一年的八旗编审男丁册载称,满洲八旗只有男丁四万九千六百六十丁。作为条件优厚的统治阶级,这样的人口减少是非常惊人的。这其中主要是长年累月的战争和入关后的大规模天花瘟疫导致。也许瘟疫这个东西对于汉族这样分布广泛人口众多的民族算不得什么,但对于满族这么个人口较少的民族,可以算一次毁灭性打击了。相比之下蒙古八旗的人数也在减少,顺治五年有二万八千七百八十五丁,顺治十一年只有二万五千八百三十七丁,也减少了百分之十。和平时期,这种人口不增反降的态势实属罕见,也极大降低了八旗兵的战斗力。恐怕后来将绿营兵从60万裁减至20万也是出于统治便利的考虑,因为这么多绿营兵如果和八旗汉军一起反了,那可真是死无葬身之地。

10

八旗兵分为了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这种兵制是由努尔哈赤所创建,而清朝的军队主要又分为了八旗兵和绿营兵,在清初的时候,八旗兵战斗力很强,入关时大约有二十多万人,清军就凭借着这些八旗兵,和陆续投降的汉军打下了江山。

清军入关

努尔哈赤组建八旗兵后,八旗兵逐渐发展强大

从公元1601年开始,努尔哈赤在女真牛录的基础上,对军事制度进行改革,逐渐形成了八旗制度,这种军民结合的制度既提高了部落生产力,另外一方面也加强了八旗兵的作战能力。经过了十五年的不停征战,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了后金,在这之后努尔哈赤开始向辽东扩张,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继位。

努尔哈赤画像

皇太极在位的十七年里,后金不断扩充自己的军事实力,袭扰明朝边界,为入关做准备,在1632年到1642年十年期间,皇太极建立了汉八旗和蒙古八旗扩充兵力,1636年皇太极正式称帝,建国号大清,不久皇太极病逝了

皇太极死后,福临继位,为顺治帝,多尔衮摄政。1644年多尔衮和吴三桂勾结,迅速击溃了李自成,满清入关,清朝对中原的统治开始了,事实上,也正是在顺治皇帝执政,多尔衮摄政期间,八旗兵的战斗力达到了顶峰,而顺治九年是一个转折点,在这之后八旗兵的战斗力逐渐下滑。

多尔衮画像

顺治皇帝亲政,执政思想的转变,导致八旗兵战斗力下降

因为在这一年,清军先后镇压了几次大规模的反清运动,虽然清军实力也受到了一定损失,但是在这之后,南明和反清势力开始节节败退,几乎再也没有了大规模的反攻,清军也逐渐开始由进攻阶段转向了防守阶段,开始巩固在各地的统治。

顺治八年多尔衮去世之后,顺治皇帝开始亲征,顺治皇帝的统治思想主要是安抚汉人,收买人心,减轻百姓的反满情绪,让国家逐渐稳定下来,所以他开始尊孔,提倡忠孝节义,在顺治九年,顺治皇帝亲自带着大臣们去祭祀孔子,清政府的执政思想也开始发生了转变。

顺治皇帝画像

八旗兵在清军入关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作为满清的功勋阶层,清政府对这些人及其后代是有非常优越的抚恤待遇的,即便不用干活,满清政府也养着,经过了几十年征战,最初的那些八旗兵死的也差不多,有优越的待遇,谁还去卖命呢?清朝也组建了大量的绿营兵,主要驻防,打仗还是靠绿营兵,八旗兵也逐渐荒废了训练,变成了一群老爷兵。

俗话说“忘战必危,久战必亡。”清政府统治逐渐趋于稳定后,八旗兵的职务绿营兵也可以替代,慢慢荒于训练,又没有生存的压力,八旗兵的战斗力也开始直线下滑,在康雍乾三朝都还勉强能打仗,到了嘉庆皇帝继位时,很多八旗兵连祖传技能射猎都生疏了,更别说是去打仗了。

满清八旗兵画像

结语

所以八旗兵战斗力开始断崖式下滑,应该是在顺治皇帝亲政之后,国家逐渐稳定下来,战事也明显减少了,清政府对八旗兵又有优厚的待遇,时间一长没有生存压力,荒于训练八旗兵的战斗力自然也就下降了。

我是玄坤,一个热爱并不断学习历史文化的求学者,每天一点分享,期待着朋友们的关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学习,感谢各位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