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三国中,诸葛亮七擒孟获,孟获的地盘今在哪里?

三国中,诸葛亮七擒孟获,孟获的地盘今在哪里?

2020-07-21 06:19阅读(65)

三国中,诸葛亮七擒孟获,孟获的地盘今在哪里?: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瞅着这题目,俺首先想到的是孟获这人。印象中这可是个猛人啊!那脑瓜顶上插一脑壳的鸡毛,

1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瞅着这题目,俺首先想到的是孟获这人。印象中这可是个猛人啊!那脑瓜顶上插一脑壳的鸡毛,一张四方脸,身材魁梧,这家伙走路都带着一股子风,呼呼的刮。摇头晃脑的,那张大脸蛋子就剩下俩字——不服!

而诸葛亮,摇着人家的鹅毛扇子,谈笑之间就把孟获七擒七放,把个孟获气的脑壳壳都冒青烟了,就差那火苗子往上窜窜了:“丫丫个呸!咋就老往你这个手无缚鸡之力的白面书生手里砸,一砸还七次,俺服了!”

“没关系!咱要心服口服啊,嘴上说说这不行,你回去,咱再来一次?”诸葛亮到不是很在意这事,摇着鹅毛扇子说道。

“还玩?你快拉倒吧!都七次啦,俺不服?俺手底下那帮人已经服了,你让俺拿啥玩意再来一次,再说俺累了,不和你玩了。这么玩还不如回家睡大觉去呢?老婆孩子热炕头,这比被你抓刺激多了!不打了!”孟获摇着脑袋瓜子,一脸嫌弃。

“真不打了!”诸葛亮笑着说道。

“不打了!真不打了!说死也不打了,你们汉人的弯弯绕俺整不过!再说你这人够意思,栽倒你手里边,不服都不行!搁其他人手里边,俺这脑瓜子早被摘下去了,当皮球的踢了。所以俺就是不要脸,他不也有个底线不是!七次就蛮可以了!”孟获掰着自己个比胡萝卜小不了多少的手指头说道。

好吧,七擒孟获这事,在咱这大华夏的地头,那算是家喻户晓了,基本上达到了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地步了。

所以大家伙对这孟获想要了解的更多一点,那也没啥稀奇的。

那么在三国演义里边,这孟获听着势力可不小,那么他的势力在哪里呢?

在那?

三国演义里边,一直在说南中,南中的?这到底是那块啊!

其实这块地,搁到现在包括了三个地方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就这面积不小了。

那么这么大一块地方,他分了七个郡,历史上叫做南中七郡。

这地到汉武帝手上的时候,先在这嘎达画出三郡,分别是牂柯郡,越嶲郡以及朱提郡。

那么牂柯郡其实就在贵州省贵阳市附近,管理十七个县。

越嶲郡这地就是现在的四川一部分外加丽江地区,大小也有数千里。

那么朱提郡这地大部分属于现在的云南,包括邵通市,曲靖市以及昆明市东川区,和贵州的一部分。

这时间到了汉明帝的手中,他又在这地划拉出一个永昌郡。

所以这地开头其实就四个郡,但后来刘皇叔进入了巴蜀地区,建立蜀汉政权。

接着后来诸葛亮来到这南中平定叛乱,来了个七擒孟获,为了方便管理,又把这四个郡重新划分,就形成了南中七郡牂柯、越嶲、朱提、建宁、永昌、云南、兴古。

所以这七个郡听着好像数目变多了,其实土地压根就没有变多,还是原来的地方。

那也就是说,诸葛亮掐着孟获脖子打的时候,其实南中应该只有四郡,而这四个郡都属于益州刺史部。

咱现在分析一下,这四郡都在谁的手里边。

想当年,刘皇叔夷陵之战中大败,搁永安这地就病逝。大家伙也知道搁过去,只要是一块区域的老大出了事,这块区域总得乱上一阵子,只要感觉自己脑壳够大的,这都想当个草头王嘚瑟嘚瑟。

这不这四郡里边有一个大姓,叫雍闿,这货蹦出来就想嘚瑟嘚瑟一番,他这就杀死了当地的太守,捎带还绑架了新上任的太守,这就号召南中四郡的人反叛。

这时间点上越巂酋长高定,也把他们的太守给弄死了,接着高定这就着急忙慌的给自己脑壳上按了一个王的字号,这就开始穷嘚瑟。

牂柯太守朱褒这一瞅南中有一半都乱了,他自己也想尝尝鲜,这不也就反叛了。

而永昌郡压根就不想闹事,人家集中火力搁城头上守住了这帮人的进攻,一直等到了诸葛亮的到来。

所以南中四郡,只有三郡反叛。

孟获的事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要说了:“这里边咋没有孟获的事,他去哪了?”

孟获这人也是南中地区的大姓,他的威望要比那挑头的雍闿要高的多。

这雍闿闹事,感觉势单力孤,就找了孟获,让他出面说服南中的少数民族。

所以孟获是少数民族各个酋长的头,也就是说只要有少数民族的地,差不多就应该算是他的势力范围。

其实说道根子上,这些个少数民族的酋长,压根就不想闹事,就想平平安安的过自己的小日子这就得了。

结果孟获这货,别看五大三粗的,耍了一个小心思,把这些个酋长给忽悠了,说是汉人要他们交一些不可能交出来的东西,如果不交这就大兵要压境了,这才把这些个酋长给忽悠来了。

事就是这么个事。过程简单说一下,诸葛亮一来分兵三路,一路进攻高定,一路敲死朱褒,中路突进。

结果事还没开打呢?高定就被雍闿弄死了,这一家伙就少了一个敌手,诸葛亮更加的得心应手,三不两下就搞定了朱褒和高定,最后迎战的就是孟获。

说道这里,俺插一句嘴,这七擒孟获的事,在《三国志》压根就没有,在《三国演义》中有。

所以就有这么一说,说是孟获这人是虚构的一个历史人物而已,没有真人。

可孟获的事在地方上,却有很多的流传,你比方说嵩明县城盟台路存有一座古盟台,那里就有一块古石碑,到了明朝的时候,还在这古盟台上修了一座武侯祠,而药灵山上还有洗甲池,说那是孟获的练兵场。

这有点子矛盾,到现在到底有没有孟获这人,历史学家都分成两派,掰扯不清。

可您要问:“到底有没有呢?”

俺肯定的回答,应该有,不然少数民族那地咋就那么多关于孟获的传说呢?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点个赞呦!

2

诸葛亮七擒孟获是个好故事,那么历史上真实的情况又是如何呢?

01

南中七郡

历史上的南中,就是今天的云南、贵州、四川西南部大渡河以西、缅甸北部。

在三国时期,南中是蜀汉的一部分,包括:

牂柯、越嶲、朱提、建宁、永昌、云南、兴古等七郡。

元鼎六年(前111年),汉武帝拜唐蒙为都尉,设犍为郡,后从犍为郡分出牂柯郡。

同年,开邛都国,置越嶲郡。

犍为郡,治所在南广(今云南盐津县东),后移治僰道(今四川宜宾市),又移到武阳(今眉山市彭山区凤鸣镇);

牂柯郡,治所故且兰县(今贵州省贵阳市附近,一说在福泉市);

越嶲郡又称越隽郡,治所在邛都县(今四川西昌市东南)。

元封二年(前109年)以滇池为益州郡,分牂柯郡部分并入益州郡,并设置朱提郡。

益州郡是“南蛮”古王国滇国的领地,郡治在滇池县(今昆明市晋宁区);

朱提郡,由犍为郡属国改置,郡治朱提县(今云南昭通市)。

永平十二年(69年),汉明帝置永昌郡,相当于现在云南西部、缅甸克钦邦东部、掸邦东部等地区。郡治开始在嶲唐县,后迁到不韦县(今云南保山县)。

蜀汉建兴三年(225年),诸葛亮平定南中,改益州为建宁,分建宁、越嶲置云南郡,郡治在(今云南祥云县云南驿镇)。

后又分建宁、牂柯置兴古郡,郡治宛温县(今云南砚山县西北维摩)。

这就是诸葛亮南征南中时,大致的地域和行政区划。

02

诸葛亮南征南中

《诸葛亮传》记载:

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

章武三年(223年),刘备病逝,托孤诸葛亮。南中诸郡由于刘备病逝,全部叛乱。

建兴三年(225年)春,诸葛亮亲自率领大军南征,到了秋天就全部平定了叛乱。

对于平定叛乱的细节,没有更详细的记载。没有说明南中在哪里?孟获又在哪里?

马谡(190年-228年),字幼常,襄阳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侍中马良之弟 ,三国时期蜀汉官员、将领。初以荆州从事身份跟随刘备入蜀,历任绵竹县令、成都县令、越嶲太守。

从诸葛亮的参军马谡的史料中,看到一些细节。

诸葛亮要讨伐雍闿,马谡送出数十里。由于马谡做过越嶲太守熟悉当地的情况,临行前再次征询马谡的建议,马谡就建议诸葛亮“以攻心为主”,希望能够使他们真心归顺。

诸葛亮采纳了马谡的建议,斩杀雍闿,赦免孟获,以使南中人心归服。诸葛亮在世之日,南方不再反叛。

从马谡曾做过越嶲太守及诸葛亮平定南中,设置各郡来看,蜀汉对南中地区进行过管理,诸葛亮出征也到过云南地区。

但史学界对于诸葛亮南征的情况,存在很大的争议。特别是孟获其人,及其所在的区域都没有定论,具体说一下相关的情况。

03

孟获其人

关于孟获其人,史学界争议很大。

民国时期云南地方志专家张华灿先生作《孟获辩》就说“无是公”,意思是查无此人。

黄承宗认为,孟获人还是有的,但生卒年不详,籍贯和家世,多与南中大姓有关。

在云南昭通第三中学内,有著名汉代“孟孝琚碑”,是清朝光绪年间出土的,记载着汉代孟姓是当时南中最著名的两个大姓之一。

对于孟获究竟是彝族人还是汉人也有争议。

一派认为孟获是南迁的汉族,一派认为是当地彝族。

认为孟获是汉族的一派认为,孟氏有朱提孟氏和建宁孟氏之分。朱提孟氏在西汉时期就有人在内地为官,而建宁孟氏是朱提孟氏南迁而来。

三国时期,有孟琰(朱提孟氏)、孟获、孟干、孟通等人。

但在彝族中有孟获是其祖先的传说,也有彝族人帮助诸葛亮打孟获的传说。

《三国志》没有记载孟获的事迹,史书《汉晋春秋》、《襄阳记》有记载。

陈寿曾经在蜀国为官,对于诸葛亮平南中,擒孟获,不管是几擒啦,总之这事不算小,何况是诸葛亮一生最出彩的事迹之一,陈寿一字不提,说不过去。

据《汉晋春秋》记载,孟获是“为夷汉所服”的首领,诸葛亮擒了孟获后,就把他带回了成都,任命为御史中丞。

御史中丞可不是个小官,《三国志》不见孟获的蛛丝马迹,的确说不过去。

由此看来,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的事,也别再去计较,就孟获有无其人还存在争议,更谈不上几擒几纵啦。

04

孟获地盘所在

在豹眼看来,孟获应该是有其人。

祭祀孟获的历史很久远,也有具体的实物资料。早在唐、宋时期就建有祠庙。在建国前西南诸省都还有祭祀孟获的祠庙,俗称孟获为“扫坛蛮主”。

这样看来,孟获活动的地盘,应该在彝族地区活动的范围之内。

目前,彝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广西、越南等地。

其中,广西、越南,在三国时期属于交州,是孙吴的势力范围,自然抛出在外。

孟获最大可能是朱提孟氏南迁建宁,是建宁孟氏的后人。

建宁原是益州郡,郡治在滇池县(今昆明市晋宁区);诸葛亮平定南中改为建宁郡,

朱提郡,由犍为郡属国改置,郡治朱提县(今云南昭通市)。

这就是说,孟获很可能是从朱提(云南昭通)孟氏,迁到建宁(昆明晋宁区)孟氏的后人。

那么,今天昆明附近就是孟获的核心地盘。

由于建宁后来又有部分划给了云南郡(郡治在今云南大理市祥云县云南驿镇)和兴古郡(郡治宛温县,今云南文山州砚山县西北维摩)

由此看来,孟获的地盘最大可能是在昆明附近,延展一下,就是大理祥云附近及文山州的砚山,再扩大一些就是昭通市。

基本上就是云南省彝族分布的地区,这是孟获的地盘。其影响力可能超出云南,辐射到四川、贵州、缅甸等彝族地区,这个没法具体确定。

这只是豹眼的了解和推论,敬请友友们指教。

3

关于孟获此人,历史上究竟存不存在,还是一个谜题。虽然《三国演义》中用了大量的细节,描述了诸葛亮与孟获的七次大战,最终使得对方心悦诚服。但是在正史《三国志》中却是查无此人,其中只是提到刘备去世之后,南中叛乱,诸葛亮率兵出征平叛。



而与孟获的精彩战争,却是找不到一丝丝的痕迹。

但是若是以《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与孟获的精彩对决,其实不难查访到孟获的老窝究竟在哪里!

从《三国演义》的记载中来看,孟获应该是属于云南一带,这里可以很好的与《三国志》结合探究。《三国志》中关于这次记载称叛乱方乃是南蛮土著人,而地点正是当时的南中,也就是如今的云南。

南中在汉朝之时,就属于汉朝的一部分领土。但是随着汉朝的国力衰弱,再加上边境自古以来就是动乱不断,天高皇帝远,东汉朝廷当时都是自顾不暇,对于少数民族的管辖自然就松懈了很多,后来曹操又挟天子令诸侯,更加给了南中地区作乱的机会。

所以在面对国力衰弱,蜀国更是无法与其他两国匹敌的局面之下,南中毫不犹豫的作乱来向东吴示好,以此来投奔。但是大家都知道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和孟获上演了七擒七纵,而每一次的地点都有着相应的描述。

一擒是白崖,今云南省弥渡县红岩;

二擒是邓赊豪猪洞,今云南省洱源县邓川;三擒与二擒的地点在一个县;

四擒是治渠山,今云南省永盛县境;

……

所以从这几个擒拿的地方,的确孟获的地盘是在云南不假。而既然得出了大体上的范围,再往精确的小范围划分,自然就容易的多。

从孟获的姓氏和民族入手,在当时孟姓在中原上还是非常少见的,但是在当时的少数民族区域内却不是这样.

史书《汉晋春秋》曾经记载过孟获此人,并且注明此人乃是夷汉所服的首领,这倒是与《三国志》记载的战事相对应。而当时的夷汉正是今日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之中的彝族,所以不难猜想,孟获的地盘更为精确的可以定在如今彝族所在的区域。

而《三国志》的记载中,提到这场叛乱的发起者正是建宁的雍闿,而孟获正是雍闿所联合之人,因此对于孟获的地盘地位更多了一点信息,正是云南颈内彝族聚集之地的建宁。结合地图分析,如今彝族正是居住在楚雄、玉溪和昆明一带,所以最终将孟获所在的地盘定位成以曲靖为核心,周围的城市昆明、玉溪、邵通为半径画圆,就是孟获当日的地盘。

这么来说,其实当时孟获所占据的地盘还是挺大的。也难怪,在蜀国国力有衰弱走向昌盛之时,有一半的功劳都是孟获在起作用。作为当时蜀国作战过程中的后援和补给仓,孟获的归降对于蜀国简直是如虎添翼,若是没有孟获,恐怕蜀国根本没有能力与其他两国共分天下。

4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历史上没有孟获这个人。所谓孟获,只是当地蛮族酋长的意思。

三国演义中的孟获,地盘是所谓南中,也就是云南保山昭通以西,昆明以北,迪庆以南,缅甸东部和云南腾冲、瑞丽、怒江一带。

南中名义上属于益州管辖,下属建宁郡、牂柯郡、朱提郡与永昌郡四个行政区。

自从东汉以来,这里天高皇帝远,交通不便,山高水深,当地少数民族就不断叛乱。

这次孟获的叛乱,其实源于建宁郡豪族雍闿起兵反蜀汉,裹挟了除了永昌郡以外其他2郡,一共3郡起兵造反,向东吴示好。

少数民族领袖孟获只是被雍闿拉拢,准备捞一些现成的好处而已。

然而诸葛亮2万大军杀到后,雍闿部下恐惧,将雍闿杀死归降。其他2个郡,也被诸葛亮轻松打垮。

但少数民族领袖孟获不愿意投降,他凭借地形,继续和诸葛亮大军为敌,最终被击溃。

孟获带着兵逃亡,一面要求其他部落参战,继续和诸葛亮对抗。

诸葛亮大军南下追击,连续作战,终于在云南曲靖将孟获彻底打垮,后者投降。

只是南中的少数民族,并没有因此老实。说白了,很多少数民族刀耕火种,生存困难,必须要靠抢劫汉人为生。

所以,直到蜀汉灭亡,南中叛乱不断。

其实,直到雍正时期,南中才废除土司制度,形式上归属中国控制。

真正彻底将这里控制,还是新中国建国以后的事情了。在这之前,红军长征通过这一代,尤其是彝族区,也是极为艰难,频繁遭受袭击。

5

结合史料分析,我所得出的结论是:三国时期孟获所盘踞的地盘主要在现今云南省楚雄,昆明,玉溪北部,曲靖,以及昭通南部这一带,其中曲靖为核心地带。

下面和大家具体谈谈我的观点。不足之处,还望大家多多指点!

有无孟获其人

关于有无孟获其人,一直以来还是有所争议的,主要原因便在于孟获这个人竟然在《三国志》中没有半点记载。

公元223年四月,刘备于白帝城病逝,同年六月,蜀国后方便发生了一场大动乱,史称“南中叛乱”,据《三国志》记载:

“先主薨,高定恣睢于越巂,雍闿跋扈于建宁,朱褒反叛于牂柯。”

这场叛乱持续了两年有余,由于当时刘备刚逝,蜀国内政不稳,直到公元225年春,诸葛亮才亲往南中平叛,于225年秋才彻底平息。

南中叛乱的主要发起者是蜀汉大臣雍闿,后来又带动了高定,朱褒等人,但却并没有提到孟获之名,不过《三国志》中也提到了“雍闿恩信著于南土”,说明当时雍闿确实是策反了南中少数民族与之一同反叛的,至于南方土著人民的领头人是谁呢?《三国志》里却并未明说。

而在史书《汉晋春秋》中则明说了这位蛮族首领便是孟获。那种更可信呢?当然说三国史一般以《三国志》为准,不过《汉晋春秋》是东晋史学家所著,离三国时代也不远。《三国志》中也写到了南蛮土著人,如果要说当时的南方各个少数民族没有各自的首领,这是不可能的,所以一定存在着这么一位蛮族首领,至于是不是叫孟获呢?我觉得这个到没必要去纠结,既然《汉晋春秋》明说了那个首领叫孟获,我们就暂时叫他孟获吧!

探秘孟获的地盘

关于孟获,《汉晋春秋》中记载了他是一位“为夷汉所服”的首领!(这里的‘夷’主要指现今的彝族),现今多认为孟获是彝人,彝族中也有祖先是孟获的传说。

所以要说当年孟获的地盘在现今何处,我们大致可以从现今云南彝族人民的聚居地进行探索。

再有一个我们可以从孟获的姓氏入手,孟姓是南中历史上的大姓,有朱提孟氏和建宁孟氏之分,(虽孟姓本为汉姓,但经过数代与当地民族融合,所以彝人有孟姓也不足为奇),据《三国志》,《汉晋春秋》记载,雍闿便是当时建宁人,他也是联合了当地南方少数民族而发动叛乱的,所以孟获应属于建宁孟氏这一支。

而三国时期的建宁郡便在现今云南省曲靖市内,而现今云南彝族的居住地主要集中在楚雄,玉溪,昆明,曲靖。结合地图分析,我大致得出的结论便是以曲靖为核心地带,包括楚雄,昆明,玉溪北部,以及昭通南部这一带应是当年孟获的活动地盘。

“品历史人文,悟真理人生。”专注历史文化的探索,我是灵魂的感触!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哦!

6

在南中挑起叛乱的人并非孟获一人。第一个在南中造反的人是益州郡的汉族豪强雍闓。所谓益州郡,并非是在四川,而是在云南。益州郡所在的地方原为“南蛮”古王国滇国的领地。汉武帝派唐蒙平定西南夷,设立益州郡,治所在滇池县。东汉时期,益州郡的治所在今天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县的晋城镇。到了蜀汉时期,郡治则到了平夷县。

雍闓在刘备夷陵战败,病逝白帝城之后,趁着蜀汉新主登基,国势衰颓之际,策动了牂柯郡太守朱褒、越嶲郡叟王高定以及益州郡少数民族头领孟获等一起叛乱。他们杀死了益州郡太守王昂,又把接任的太守张裔抓起来送往东吴,越嶲郡则杀死了郡将焦璜,而牂柯郡则杀掉从事常颀,一起反对蜀汉政权。

公元225年春3月,蜀汉丞相诸葛亮亲率大军从成都出发前往南中平叛。大军先由水路进发,从成都到达僰道,即今天四川省宜宾市。诸葛亮以僰道为大本营,兵分三路发往叛乱地区。以马忠为首的东路军进攻牂牁郡朱褒部。以李恢为首的中路军则进攻益州郡孟获部。诸葛亮、杨仪率领西路军,主要进攻盘踞在今天四川西部凉山州一带的高定主力,在消灭高定之后,随即南下益州郡进攻孟获,并在今天云南省曲靖市境内生擒了孟获。从四川凉山到云南曲靖,需要渡过泸水,也就是现在的金沙江。这就是诸葛亮《出师表》中所谓的“五月渡泸”。

可以看到,诸葛亮平南的战争规模并不大。3月从成都出发,5月便已经打败了叛军中最有实力的高定,而且此时叛军内部出现的内讧也帮了诸葛亮的大忙。挑起叛乱的汉族豪强雍闓被高定部将所杀,因此雍闓这一路的平定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到这一年的秋9月,蜀汉三路大军会师于滇池,整个南中叛乱被彻底平息,诸葛亮也就班师回朝了。

也就是说,诸葛亮南征到达的最南端就是今天云南省昆明市的晋宁县。而到了小说《三国演义》里,在罗贯中的生花妙笔之下,这场战争主要成为了诸葛亮与孟获的对抗,围绕着七擒七纵的故事,战线一路向南拉开,最后竟然到了乌戈国境内,也才有了战象、兽兵、藤甲兵这样的特殊兵种。

诸葛亮明明在云南北部连昆明都只是最后的终点站,却又在七百里开外的盘蛇谷火烧藤甲军大败兀突骨,成为结束南征的关键一战,成就七擒七纵的美谈。不得不说,在故事的精彩面前,方位是完全可以忽略不计了。

7

蜀汉是割据西南的汉族政权,占据的是今四川,云南,贵州等地。按照地缘特点来说,经济最为发达的为成都平原和今重庆靠长江水路一带。而长江以南云贵高原等地,自然环境较为恶劣,也是西南各个少数民族聚集区。其实是历来的中央王朝都难以控制的地区,有的时候勉强纳入大统一政权的版图也基本是默许其地方政权相对自治的状态。

孟获就是这样一个情况,他所在的地区旧称“南中”,实际就是今四川南部彝族以及云南大部,贵州西北部的其他少数民族聚集区。

对于诸葛亮是否七擒孟获,史学家无定论。包括对孟获是否为少数民族也无定论,更多人偏向于他为彝族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诸葛亮有卓越的治国才能,在蜀汉不断征伐的情况下,西南少数民族没有大规模骚扰汉族地区,诸葛亮在当地推行了先进的农业生产,起了稳定的作用。孟获的后代应该在西南地区繁衍生息,生儿育女。现在,他们都融入我中华血脉。

一首《情深意长》本是彝族同胞歌颂刘伯承小叶丹友谊的歌曲,我觉得其实也适合诸葛丞相。

8

孟获的主要盘踞地点是古时的南郡周围,就是现在云南省西部,楚雄、昆明、昭通、曲靖一带!真实历史上有没有孟获还存在争议,但是可以确信的一点是,在正是历史中首先起兵造反、诸葛亮南征的首要目标,并不是孟获,而是雍闿、高定!

真实叛将雍闿、高定

雍闿,建宁(今云南曲靖)人,汉什邡侯雍齿之后,三国时期地方豪族。刚开始的时候,雍闿投刘备。但是在刘备病死之后,雍闿杀蜀太守正昂,投降东吴。吴任命雍闿为永昌太守。本来刘备的死就跟东吴有着密切的关联,雍闿这样做无异于火上浇油。事发之后,诸葛亮毅然决然决定南征。可是在南征途中,雍闿就被高定的部下给杀害了。在《三国演义》中,雍闿在攻打永昌郡是被诸葛亮设下反间计斩首,其部下归顺。

高定,三国时蜀越嶲夷王。建安二十二年时,高定就想要吞并蜀地新道县,结果被蜀将李严打败。刘备逝世后,高定与朱褒、雍闿、高定等叛乱。诸葛亮南征之后平定叛乱。

从《三国志》中关于南中地区作乱的记载,我们不难看出当时作乱的方位大致就是现在的云南东部地区。雍闿本人就是云南曲靖人,所以我们可以大致推断出当时叛乱地区的势力范围在楚雄、昆明、昭通、曲靖一带!

孟获

正史上有没有孟获上有待计议,但是《三国演义》中关于“七擒孟获”一章节到是写的有滋有味!其实还有一种说法,说诸葛亮南征雍闿等叛将,雍闿也并非等闲之辈,颇有伎俩,他为了在南中广泛区域能能够形成一股势力,便派遣夷人四下挑拨地方大员与蜀国的关系,孟获就是被派遣的挑拨之人。

蜀汉经过长期的对魏战争,好不容易才腾出手,决定在建兴三年征讨南中。此时的蜀军面对南中叛军势如破竹,雍闿也被叛将高定所杀,但是孟获作为新生势力,逐渐拉拢起被击溃的闲散反蜀国势力,继续猖獗。最后,诸葛亮平定高定等人,孟获却揭竿而起,与蜀国作斗争,这也便是“七擒孟获”之初衷。当然,这只是一种说法,看官姥爷们大可以当做一处笑谈。

9

云南地区为多民族杂居之地,在历史上存在过一些相对独立政权,例如以洱海为中心的南诏国、滇池为中心的滇国和大理国等。元朝以后,云南一直是中国版图内牢不可分的一部分。公元223年,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蜀国南方反叛,面临分裂的危机。此时又遭遇对吴战争的失败,奉“托孤”遗命主持政务的丞相诸葛孔明,必须处理这些难题。

一、“隆中对”的战略部署,因失荆州,被彻底打乱。

大家熟知的“隆中对”,他向刘备详细分析当时局势,并提出暂时不能与曹操、孙权争锋;但需把握时机夺取刘表的荆州与刘璋的益州,形成三分天下的格局;再利用皇家后代的名分,处理好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联合孙权,北伐曹操,复兴汉朝。后来的历史进程基本按照“隆中对”的战略设计发展,但在北伐的过程中战略执行出了问题,没能最终实现最初构想。

按他当初的设计,三国局面形成后,蜀国应兵分两路,从湖北和四川北伐曹操,但有一前提,一定要与孙权结好。偏偏蜀国大将关羽在从湖北出兵时没有重视巩固与孙权的联盟,反而采取傲慢的敌视态度,以致在蜀魏相争的关键时刻,孙吴军队袭取关羽后方,导致关羽北伐失败。荆州一失,彻底打乱他的部署。

刘备不甘心失去荆州的失败,倾巢出动,采取先伐吴后伐魏的策略,完全违背了原来“联吴伐魏”方针,在作战时又犯了战术僵化的错误,面对孙吴的坚守战术,没有寻求运动中歼敌,反而连营七百里大打阵地战和消耗战,被吴国的陆逊用火攻击败。夷陵之战失败后,不仅刘备命丧白帝城,蜀国也面临内忧外患的崩溃危险:外有大军压境,内有各地叛乱,当前最急迫的问题是如何维持本国的统一安定局面。

二、一边“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的“和抚”政策,一边准备打仗。

刘备死后,这些豪强认为独立的时机到了,于是兴兵作乱。最早举兵反叛的是蜀人雍闿,他请孟获帮助游说各部族酋长。孟获是彝族人(一说是汉族人),是当时的大姓豪强,在当地较有名气,在他的煽动下,参与叛乱的人越来越多。南方叛军势大,造成边境不宁,人心浮动。诸葛孔明冷静应对:

1.具体做法:一是继续坚持其在“隆中对”中提出的“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的“和抚”政策,不急于派兵平乱;二是派人到南方实地调查事件原委,弄清叛军的反叛原因及意图;三是力争以和平手段维护国家统一;四是全力做好军事平叛准备。为此,他前后给叛军首领雍闿六封书信,晓以统独利害,但雍闿只回了一封信,说:“当今天下三国鼎立,魏蜀吴都自称正朔( “正统”的意思,象征着一个王朝统治、的合法性与唯一性),我们地处偏远的人就感到惶惑,不知该归属哪个政权。这封信的言外之意,是既然你们没有能力统一天下,也不见得能让我们臣服。”

2.出兵的理由:一是政治上需要保持政权的统一安定,而和平统一的尝试又未能成功,为避免出现分裂势力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必须武力平叛;二是经济上南中地区物产丰富,是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蜀汉与魏、吴政权相比,本就国力最弱,民丁最少,再失去大后方就更无法争雄天下;三是社会稳定需要平息叛军的挑战,并给予该地区那些愿意接受领导的各族人民以支持。

3.平叛前的准备工作:一是恢复“联吴”战略,派“名嘴”邓芝带蜀锦、名马等礼品去与孙吴政权和好,签署和平协议,吴蜀联盟得以恢复,蜀汉东部威胁得以解除;二是派遣赵云和马超分别坚守北部和西部边境,防范魏国和西戎的侵袭;三是稳定农业生产,增加粮食储备,用两年时间完成军粮囤积;四是训练军队,休养民生,养精蓄锐,巩固后方。

三、“七擒孟获”,攻心为上,平定南方叛乱。

公元225年春,诸葛亮率军南征。但其战略方针依然是“和抚”政策。蜀将马谡对该政策有较透彻的解释:用兵的办法,最好是攻心,攻城则是下策。因为城虽攻下来,如果当地人心不服,蜀军一撤可能又反叛了。如果杀光叛军以绝后患,短时间内难以做到,而且也不是仁义之师的作为。因此平叛的关键是令他们心服。

除此而外,还预先考虑了取得军事胜利后,如何维持战后统一安定局面的问题。取得军事胜利的同时,必然带来当地人的死伤,如果派兵驻守维持安定,地远路险,粮食供应困难;如果派官而不驻兵,他们可能因战争遗留创伤,找委派的官员寻仇,从而再次引发叛乱。因此,他认为最好的解决办法,不从成都派官,而是任用当地精英治理该地区,并建立起当地精英对国家统一的认同,这才是维持统一安定的长久之道。

为确保武力统一的同时能够切实执行“和抚”政策,他亲自带兵南征。蜀军兵分三路,诸葛亮率西路军,李恢率中路军,马忠率东路军,分进合击,斩杀雍闿等人,平息各处叛乱,三军会合时只剩孟获率雍闿余部负隅顽抗。他利用南人的仇汉心理及云南山地的有利地形和蜀军打起游击战。诸葛亮认为可以为己所用,就下令蜀军不得杀害孟获,而将其作为未来管理南部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加以引导和培养。在战术上采取诱敌出战的围歼策略,活捉孟获。由于屡战屡败,七纵七擒(“七”泛指其多),终于心服口服,当年秋天,肃清所有叛乱。孟获等人也被委任地方长官,管理南方地区。后来,他官至御史中丞(相当于副部级官员)。

四、发展经济,稳定蜀汉后方,增进民众福祉。

平定南方叛乱后,继续贯彻“攻心为上”,为该地区长治久安打下坚实基础。

一是重新划分行政区域,进行政治改革。他将原来的南中四郡重新划分为六郡,分别任命在南征中立有显著战功的李恢、吕凯、马忠为建宁太守、云南太守和牂柯太守,并大量起用少数民族上层分子,留用董萘那、渠帅、爨习、孟琰等当地将领,一起授予官职,基本实现“以夷治夷”。

二是引进先进生产技术,恢复经济发展。该地区因交通闭塞而生产落后,于是他推广内地已普遍采用的铁犁牛耕等先进农业技术,并派匠人教织锦的方法,并兴修水利。云南保山县至今有三个能灌溉几千亩农田的堤堰,名为“诸葛堰”。

三是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维护社会安定。按照习俗,设香案,铺祭物,列灯四十九盏,亲自临祭泸水,平息在战争中丧失亲友的当地民众的情绪。此举令蛮人感动,甚至为其立有生祠,四时享祭,皆呼之为“慈父”。

结语

平叛后重用地方势力,保障他们的利益,一反过去委官统治、遣兵屯守的政策,既不用留人,又不留兵,赢得了当地民众的支持,获得了地方首领的真心效力,维持了蜀国统一,巩固了蜀汉后方,为日后北伐奠定了基础。同时,可以从该地区得到了金、银、丹、漆、耕牛、战马等特产,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为以后的北伐提供了大量物资。他还在该地选拔优秀士卒参加蜀军,号为“飞军”,非常勇猛,是蜀军中很有战斗力的一支队伍。

历史证明,南征治乱是成功的,其攻心战略是有效的,政治经济效果是显著的。直到诸葛亮辞世,南夷始终未再叛乱,维护了蜀国统一,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和蜀国南北的经济交流,有利于增进当地民众福祉。

10

诚邀,如题。这个问题有点意思,众所周知,孟获是明代小说《三国演义》中的角色,作为南中之地的蛮王,孟获起初不服蜀汉,多次起兵叛乱,而后被诸葛丞相七擒七放,终于心服口服效忠蜀汉,由此南中也成为了蜀汉的大后方,那么三国时期孟获的地盘在哪里呢?

其实孟获其人是否真实存在还有待考究,虽然《三国志》本传中未记载孟获事迹,但是史书《汉晋春秋》和《襄阳记》却有过记载。据云南地方志《滇元纪略》记载,诸葛亮南征后多次打败孟获,所谓一擒于白崖,今赵州定西岭。一擒于邓赊豪猪洞,今邓川州。一擒于佛光寨,今浪穹县巡检司东二里。一擒于治渠山。一擒于爱甸,今顺宁府地。一擒于怒江边,今保山县腾越州之间。一以火攻,擒于山谷,即怒江之蹯蛇谷。不过此书的真实性还有待考究

但是南中地区确实是有孟姓大族的

据《三国志》记载,东汉益州的南中地区在历史上指今天的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蜀汉建立后,南中自然也就归于蜀汉治下,在这块广袤的土地上,蜀汉政府共设立了牂柯、越嶲、朱提、建宁、永昌、云南、兴古等七个郡。但是孟获只是个首领,其地盘应该没有这么大,《三国演义》中提到诸葛亮五月渡过泸水,随即与孟获开战,所以小编以为孟获的地盘应该在泸水之南,也就是今天的曲靖一带。

以上就是小编的回答,如有出入还请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