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雍正王朝》邬思道建议四阿哥保举废太子复出,有何阴谋?

《雍正王朝》邬思道建议四阿哥保举废太子复出,有何阴谋?

2020-07-20 11:20阅读(68)

《雍正王朝》邬思道建议四阿哥保举废太子复出,有何阴谋?:邬思道建议四阿哥胤禛保举复立废太子,算不上是一个阴谋,但绝对是一个非常聪明并且正确的“夺嫡方略

1

邬思道建议四阿哥胤禛保举复立废太子,算不上是一个阴谋,但绝对是一个非常聪明并且正确的“夺嫡方略”。

这个方略就是“不争是争”。四阿哥胤禛就是遵照这个“夺嫡方略”最终胜出的。

我们先看看这个保举复立废太子的奏折的背景。当然这是一个电视剧虚构的情节,所以只能以电视剧《雍正王朝》为依据。

康熙四十七年,做了三十多年的太子胤礽被康熙给废了。太子胤礽的被废,完全就是这个昏庸,贪婪,失德的太子自己一手造成的。

自康熙四十六年黄河发水造成重大水患灾情牵扯出国库空虚这个令康熙震怒的重大问题。康熙就对他这些年把朝政托付给太子打理感到后悔,他怎么也没想到,这个太子把朝政打理成这个样子。

但这仅仅是开始,围绕着追比国库欠款的案子,康熙发现,在众多的拖欠国库银两的各级官员和王公贵族当中,原来自己的这个太子居然是欠款第一大户!这和“监守自盗”几乎如出一辙,康熙觉得颜面扫地。

太子胤礽为了尽快还清国库欠款,开始了疯狂的“卖官鬻爵”的勾当,当然这些个勾当没能逃过康熙的眼镜,看着这个贪婪的,胆大妄为的太子,康熙产生了深深地怀疑:这难道就是大清未来的皇帝吗?

太子胤礽的贪赃枉法胆大妄为不仅仅是卖官鬻爵这点事,为了搂钱,他还干起了“买卖人命”的缺德勾当,他的这个见不得人的勾当,终于被他的死对头八阿哥胤禩抓住了把柄,并以此威胁康熙,大有逼着康熙废掉太子的架势。

康熙非常厌恶八阿哥这种“假公济私”,用太子的把柄威胁自己的行为,按照他的想法,这就是“其心可诛”。这个时候康熙对八阿哥胤禩的厌恶已经超过了那个不成器的太子。

但是这个太子也实在是太不像话,他居然勾引了他爹的妃子郑春华,并且被康熙抓个正着。

本来就对太子十分失望的康熙忍无可忍,怒不可遏,一气之下他废掉了太子胤礽,同时也把那个对太子之位垂涎三尺,心急火燎的大阿哥也给废了(终身监禁)。

这个时候,最有实力登上储君之位的就剩下八阿哥胤禩了。

在康熙的诸多皇子当中 这个八阿哥胤禩是人气最旺,美誉度最高的皇子,人称“八贤王”,当太子被废,康熙宣布公开推举新太子的时候,八阿哥胤禩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

在公开推举太子的过程中,八阿哥胤禩的行为可以用“上窜下跳”和“志在必得”来形容。他不仅纠集自己的亲信党羽争取更多的选票,还争取到了号称“佟半朝”的上书房首辅大臣佟国维的支持。推举新太子呈现出了八阿哥胤禩的选票一边倒的压倒性多数的局面。

同时,八阿哥胤禩为了造势,也是为了试探康熙的态度,上演了一出“江湖术士”算命测字制造“八王大”的所谓“天意”舆论。

一时间八阿哥胤禩的人气如日中天。似乎是“志在必得”。

而此时的四阿哥胤禛尽管已经有了夺嫡的想法,并且也在努力的争取皇上康熙和朝野的重视和支持,但是他的势力和实力与八阿哥相比还是相差悬殊,眼看着这个有着“八贤王”口碑和绝大部分朝廷官员支持以及“八王大”的舆论的八阿哥胤禩似乎就要大功告成了,胤禛不仅仅是“忧心忡忡”,而是“心急如焚”了。

尤其是胤禛听到了康熙的那句:“江湖术士的话,不可全信,也不可不信,因为他多少还代表一些民意”的时候,他甚至有些心灰意冷了。

这个关键的时候,他的师爷邬思道的作用就显现出来了。

邬思道做了两件事,就重新燃起了胤禛夺嫡的希望。第一件事就是告诉胤禛: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你爹康熙不是一个随便用一个“捉鬼放鬼”的把戏就能哄住的糊涂老头,你爹是一个古今少有的“圣主”,怪力乱神那一套他根本不会相信。至于江湖术士的拆字游戏,邬思道仅仅让不识几个大字的李卫把“八王大”倒着念一遍,就解开了胤禛的心里的疙瘩——李卫念的是“大王八”。

胤禛一下子就“茅塞顿开”,他很兴奋:就为这三个字就可以喝完一坛子酒啊!

通过邬思道的分析,四阿哥胤禛做出了一个正确的判断:这一次的公开推举太子,极大的可能是他老爹康熙皇上的“请君入瓮”,而且八阿哥胤禩以及佟国维已经进了那个“瓮”。这样一来,他的夺嫡的希望就打大的增加了。

事实上就在邬思道和胤禛分析形势的同时,康熙请佟国维共进晚餐,向佟国维摊牌,君臣之间达成了交易,老八被狠狠地坑了一把。

邬思道做的第二件事,就是替四阿哥胤禛和十三阿哥胤祥草拟了一个奏折,内容就是举荐复立废太子胤礽。

邬思道在拿出这个奏折之前,通过一个小故事,给四阿哥胤禛的夺嫡之路定了调子:不争是争。这是老子《道德经》里的主张“争是不争,不争是争,唯夫不争,则天下莫能与之争”。

这个原则是邬思道分析了康熙的心理和八阿哥胤禩“锋芒毕露”,“寸土必争”,“争锋相对”的行为带来的教训之后为胤禛制定的非常正确并且非常有效的“夺嫡方略”。

这个方略最重要的核心是要让满朝文武,特别是康熙皇帝深信胤禛这个冷面王是一心只惦记江山社稷的安危,一心只为康熙皇上排忧解难的“实干家”,对于储君之位毫无“觊觎之心”。

所以,邬思道草拟了一个保举复立废太子胤礽的折子,其目的是告诉康熙:我胤禛对太子之位不感兴趣,也不支持其他皇子觊觎太子之位,太子之位还是还给废太子胤礽为好。

康熙对四阿哥胤禛和十三阿哥胤祥的奏折感到非常满意,评价是三个字:好,好,好!这两份保举废太子的奏折加上张廷玉保举废太子的密折,给康熙打击八阿哥胤禩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邬思道对康熙的研究已经是深入骨髓,康熙所做的一切,邬思道基本上都是“洞若观火”,有这样一位师爷,四阿哥胤禛焉能不胜?

2

《雍正王朝》中,邬思道建议四阿哥保举废太子的情形是这样的,十三阿哥从理藩院被放出来后,与四阿哥团聚,期间他发出了“这样的太子值得我去保么”的感慨,并且让四阿哥去争取太子之位,听到这里,邬思道立马赞同并称在十三阿哥是“国士无双”,随即拿出了两份已经拟好的密折稿件交给了两位阿哥,要二位阿哥以各自的名义上奏康熙皇帝,内容当然就是保举废太子胤礽,复立二阿哥。

这一段剧情看似平淡无常,但是我认为在整部电视剧里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从这一刻开始,四阿哥胤禛才真正开始了自己的夺嫡之路,之前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辅佐太子,而这一刻开始,则完完全全不一样了。

邬思道建议四阿哥和十三阿哥保举废太子,不能说是有什么阴谋,但是目的是非常明确的,就是为了日后四阿哥的夺嫡铺路:

其一,邬思道在之前“张五哥刑部冤案”的剧情中就提到,太子名分早定,三十多年的太子经历让各种关系错综复杂,谁让太子倒台“将不容于朝廷,不容于天下,最终也将不容于皇上”。康熙自己也提到,“一废皇太子”是在特殊情况下,为了稳定局面不得已而为之,并不是真的有废黜的打算,他心中的首选继位人还是废太子胤礽,所以保举胤礽正是应了康熙的心思,必然得到康熙满意。

其二,这个时候举荐太子,必然得到康熙的信任与重用,此时的太子党羽被俘获,满朝又极力保举八阿哥,即便是复立太子,太子的势力也是势单力薄,保举废太子,是对太子的支持,也是对于康熙的支持,必然得到康熙的重用以平衡朝中势力,事实上,四阿哥兼任了领侍卫内大臣的职务,十三阿哥监管了刑部,德妃被晋封皇贵妃,就连弘历都被安排进宫由康熙亲自教育,都是说明了这一点,正是以退为进,巩固自己的势力和成果。

其三,康熙对四阿哥胤禛的要求是做“孤臣”,而这次,面对满朝保举八阿哥的局面,保举废太子,就是与朝臣的意见相左,会进一步的为朝臣所“孤立”,在其他兄弟那里也会被另眼相看,但是这却迎合了康熙的想法,做了皇帝的孤臣,替皇帝分忧解难。

剧中的邬思道之所以“神”,就是因为他深知康熙心中的想法,康熙非常反感阿哥们与朝臣结党,这一点也有明珠和索额图的先例,而八阿哥就犯了这样的忌讳,倒台再所难免,而太子的心智和能力以及手段,比起四阿哥还是有些差距的,即便是复立为太子,也很难吸取教训,难免重蹈覆辙,再次被废就是在所难免了。所以,康熙给八阿哥来了一个“让其灭亡,先让其疯狂”,而邬思道也让四阿哥给太子来一个“让其灭亡,先让其疯狂”,如果是阴谋,可能阴谋就是在这里吧。

3

谈不上是什么阴谋,只是邬思道分析得当,掌握了主动,顺势而为,以得到康熙的信任罢了。太子被废后,康熙深知九子夺嫡的局势必将弄得朝廷错综复杂,到底是重新再立太子还是不立太子,如果立太子立谁,在康熙心中都有个基本考量。但是有一点是不容置疑的,太子必须立,只是怎么立,立谁的问题。因为如果不立,那皇位之争不知道要搅到什么天翻地覆的局面。所以:

1.太子肯定要立,这点毋庸置疑。邬思道知道,朝野都知道,康熙帝自然也会要实行立太子的规矩。只是一废一立,在朝野会掀起多大的波澜,会有多少人跳出来,康熙心里不是没有数,他要以此事为契机,来一个大清理。所以,康熙帝想到了佟国维,与佟国维吃了一顿饭后达成了一个协议,佟国维心领神会,把隆科多推出来大义灭亲,然后让康熙打压八爷党。

2.立谁很重要,那么,康熙会立谁呢?很多人都以为会立八爷胤禩,那只是表面现象,康熙在作出举荐新太子的时候也进行了误导,比如那个道人的事。这让朝廷上的很多人自以为是,加之佟国维是居中联络,都倒向的八爷党。但是邬思道一番“八王大,大王八”分析,得出了康熙对八爷胤禩根本就不感冒的结果,所以,八爷是没戏了。再就剩下老大,老三,老四、老八老九老十,十四和十三了。最蠢莫过老大,康熙都否定了,就不谈了,老三明显是心有余力不足,老九老十老十四是八爷党不说,老四和老十三是一伙的。现在朝廷就剩下老四老十三了。十三爷不可能,其实就剩下老四了。那么是不是推荐老四呢?这就是水平问题了。

3.会不会有人举荐四爷胤禛?虽然前面我们分析是老四老十三,但是当时的朝廷见风人士不知道啊,老四追比国库欠款得罪的人可不少,所以要真正推荐起来,得票数估计还不如老大。康熙心里肯定明白,因为若要举荐四爷,那只怕也是个打水漂的事件,在康熙心里,也许肯定了四爷胤禛是接班人,但是时机不成熟,靠举荐上位为时尚早,所以,举荐四爷胤禛一定是个下下之策。

4.真正的新太子上位需要什么条件?邬思道分析得很正确,无论何时,八爷党需要的是一个乱字,而四爷上位需要的是一个稳字。邬思道知道,康熙更清楚,所以,康熙必须要保持稳定的朝局,才能铺陈真正的新太子上位。此时的废太子虽然被康熙否了,但是他不是没有作用了,加之太子出事也是事出有因,他的存在至少可以保持朝局的稳定,不会因为其他儿子觊觎太子之位而互相争斗,而现在扶持真正的新太子上位,即胤禛,看朝廷的风向,还真不一定坐得稳。康熙需要时间来度过这个稳定期。

那最后,就只有保举废太子了,以求得一个稳字。邬思道那是参透了康熙的心里,所谓知大势而为之,必成。就是这个道理。大势是什么?大势就是康熙的心思和朝局的变化。

4

(日尧居k古史答雍正王朝)

——之无限猜想200——061

主动保举废太子胤礽复出

清理户部亏空是在康熙四十六年前后,紧接着在康熙四十七年太子胤礽犯事第一次被废,这次的太子被废,彻底打破许久的沉静,彻底揭开了九王夺嫡的序幕,一时朝廷上下人心涌动,都对康熙皇帝提出的朝廷上下举荐新太子,到底会在哪位皇子阿哥中产生,发生了极大的兴趣。

(康熙帝闹出的笑话)

这次的举荐新太子风波,看似风平浪,静实则狼烟四起,一时政治风向晦暗不明。

可是康熙皇帝的皇八子,八阿哥胤祀却是高调行事,大有不做上这个新太子的位置,决不收兵之势。 此刻的邬思道彻底彰显出他做师爷和幕僚的本领,沉着冷静而又十分精准的分析出了康熙帝那高深莫测的帝王心术。

邬思道分析认为:

康熙皇帝虽然这次废黜太子胤礽的“储君”位置,但是并没有对太子胤礽彻底失望,而且当了三十多年的太子,废掉自己大量心血,不可能说废就真废。

太子胤礽不但做了“储君”三十多多年,经过苦心经营,他的门生故吏必然遍布朝野,即使有举荐出新太子人选,也绝无可能与太子胤礽相抗衡,这包括四阿哥胤祯及十三阿哥胤祥。

(阴险狡诈的邬思道)

由以上两条的存在,即使四阿哥胤祯与十三阿哥胤祥想脱离太子党自立门户,也切不可过于张扬,应该韬光养晦,低调行事,不可与任何一位阿哥兄弟分庭抗礼,以免过早暴露自己的实力,继续站在废子胤礽一边,康熙皇帝最反对的就是墙头草。

邬思道强调;无论谁举荐哪一位阿哥,我们保的仍然是太子。

继续举荐废太子复位没有风险可言,一个有情有义这四个字就值得康熙皇帝大肆夸奖,即使保举失败了也是各为其主罢了。
(康熙帝果然反悔了)

邬思道与四阿哥胤祯的预料果然没有错,康熙皇帝真的反悔了!出头的橼子早滥,八阿哥胤祀在新太子的竞争中不但出手太早,更是大张旗鼓招摇过市,这让康熙帝看了感到恐怖。

为了皇权不受于威胁,出于无奈的康熙帝只得反悔,反悔的说辞就是康熙帝说的那样:当初废太子是朕一人乾纲独断,太子也是一不小心犯了错,近些日子以来,太子已经知道自己做错了,毕竟做了三十多年太子,大概意思就是知错就改就是好同志。

这次四阿哥胤祯与邬思道的合谋又一次得逞,他更明白即使太子复位,他的下台是早晚的事儿,个给自己参与夺嫡自立门户,又增加了一个时期的缓冲时间,同时又打下了又一个对手,那就是八爷党的八阿哥胤祀。

(图片来自网络影视资料)

本人不是历史学家,不过是根据电视剧《雍正王朝》和一些清代历史资料的情节做出猜想,故事为主,欢迎网友吐槽! 请关注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坚持原创。

5

太子被废后,储君位置令人垂涎,康熙的其它儿子似乎看到了希望的光亮,都开始蠢蠢欲动。八阿哥胤祀素有八贤王美誉,他与人为善,群众基础好,是其它几个阿哥的楷模。连上书房的大臣马齐,佟国维都看好他,视为新太子的人选,其他大臣辩风识向后纷至沓来投其所好。
然康熙帝自有火眼金睛,他明察秋毫、洞察入微。深谙八阿哥是虚伪做作的人,众大臣为自己的利益,置江山社稷于不顾,都在蝇营狗苟。如不当即立断,大清危矣!事到如今必须考虑真正的接班人了,废太子虽难堪重任,但启用后能制造出一个过渡期。在这个时期康熙可以明辩谁在觊觎帝位,谁心中装有黎民百姓。


所以,康熙帝内心早有重新启用废太子的想法——这是满天过海的谋略。众官举荐八阿哥,而四阿哥却举荐废太子,四阿哥的举荐,符合康熙帝心意。

邬先生建议四阿哥推举废太子有何阴谋?

1.邬先生有大智慧,揣摩上意后,深知皇上这次要众人推举新的太子人选是权宜之计,他老人家这个举措不是要真正的接班人,而是要借此举动查出是谁在嫁祸太子。

2.谁是太子人选,不是推荐所能决定了的,最后的决定权在康熙。康熙是乾纲独断的人,这样的大事容不得别人插手。所以只能推荐康熙曾经欣赏过的废太子。 而只有推荐了废太子,才能表明雍正自己没曾经嫁祸于太子——无疑是向皇上表明了心迹!

6

邬先生举荐之前。特意讲故事。以不争而默默做事的儿子取得最后胜利为隐喻。为四爷指明方向。

而后邬先生让两位爷举荐废太子。我认为有以下原因。

第一,就是让四爷不要去争。八爷党现在势力太大。四爷只能选择做实事而不是去主动去争。唯其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就是这个策略。

第二,就是表现好印象。皇帝的态度晦暗不明。最稳妥点的选择就是废太子,无论结果如何,都证明了他们的忠义之心。可以给皇帝留下好印象。这也是先前故事里面做实事儿子所采取的方式来让老人最后醒悟。

第三,这点邬先生不好当面说。不过呢,封建王朝选举,说来可笑。皇帝独揽大权,怎么可能让外人弄权呢。无论结果如何,还不是皇帝自己说了算吗。这次选举就是骗局,来试探各个皇子的势力罢了。四爷和十三爷举荐废太子,几乎就是弃权票证明自己没有结党营私。

而结果也正是如此。康熙以结党营私为由强行结束这不公平的选举。八爷党落败,废太子重新上位。而举荐废太子的四爷,十三爷和张廷玉都取得了康熙的信任。

7

其实邬思道只抓住了一个核心问题。那就是皇储的废立乃是帝王家事,康熙公然提出议立太子人选,绝非真意。


当然我们若从剧情前后,以观众的视角,可以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康熙在引蛇出洞。因为此前在张廷玉的提示之下,康熙已经意识到“太子手谕”是假的,那么这背后何人兴风作浪,搅弄风云,康熙不能不查。

如何查?那就只能让这隐藏在幕后的人主动跳出来,第一个跳出来的是大阿哥胤禔,但很显然搞假太子手谕的人,必然不是胤禔,因为胤禔虽然垂涎储位,但没有搞阴谋的智商。因此此事必有隐藏得更深的其他人。

但是对于邬思道而言,他掌握信息再详细,必然不能如观众那般面面俱到。所以站在邬思道的角度,他只能从康熙的帝王心术着手。


既然此次公议太子人选,不是出于康熙真心。那么就必须考虑到康熙最担心什么?

历史上帝王越到晚年,越是习惯性抓紧权柄,最担忧的便是大权旁落。所以此次议立太子人选,谁被公举,必然成为康熙的眼中钉、肉中刺。康熙虽不会除之,毕竟是自己的儿子,但是必然加以防备,也就是说这种人是不可能再次进入康熙的选嫡视线的。

在这个关键阶段,其实就是“争是不争,不争是争”的精髓阶段。

其实对于这点,不但但邬思道读得懂,张廷玉、佟国维都读懂了。但是出于各自不同诉求,每个人的具体表现是完全不一样的。


所以邬思道第一点提出的就是不同意四阿哥胤禛参与竞争,不允许十三阿哥胤祥保举四阿哥。

因为参与竞争,必然减分,甚至可能被排除出局。这是一心把胤禛推上皇位的邬思道绝对不允许犯的错误。

自己不参与,但也绝对不能随大流。要给康熙心目中对胤禛加分,必须表现出胤禛的忠直,让康熙放心。

如何做到这一点,很多人都忽略了康熙提出议立太子人选,却并没排除了废太子胤礽。胤禛和胤祥以前就一直都以忠直于皇帝康熙、太子胤礽的形象示人的。


所以既然没有排除胤礽,此次理应推举胤礽。

一来,表明胤禛忠介耿直,不忘本,这样对胤礽,自然可以这样对自己;

二来,表明胤禛顾大局,无夺嫡之心;

三来,表面胤禛敢于坚持少数派意见,兴利除弊,此人堪当大任。

这也是康熙对胤禛保举胤礽,一连说了三个好的原因所在。

但康熙一开始就是想复立胤礽的吗?非也!

他一开始只是为了揪出幕后真凶。因为只是议立人选,并非选中之后,便要立当选之人的。天子乾纲独断,最后决定权还是在于康熙本人。他不用担心结束后,要给谁交待。

但是张廷玉还意识到一个更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太子长期缺位,只会使夺嫡之争愈演愈烈,这样一来可能伤及真正的储苗。

于是康熙经过张廷玉密折的点醒,立马生出来复立胤礽,平息夺嫡之争。最后发现胤禛、胤祥的保举和自己不谋而合,这更体现出来了一种默契,自然又是更多的加分项。


所以全局来看,邬思道只是更聪明,想到的问题更为全面。至于阴谋还不至于。毕竟看到这一层深度的还有张廷玉、佟国维。要说阴谋,佟国维还真玩了把阴谋,而且是阴谋阳谋交叉使用,让人眼花缭乱,既让自己软着陆了,又把隆科多送上了关键位子,保住了佟佳家族的富贵。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8

《雍正王朝》邬思道建议四阿哥保举废太子复出,有何阴谋?(了解更多古代史,请关注长城说历史)

在雍正王朝中,邬思道算是比较了解帝王之术的,通过自己对康熙的了解,一步一步的把雍正辅佐到登基。可见,邬思道确实厉害,他所预料的事情,基本都应验了。所用的计谋都实现了,让雍正所做的事情都是对的。

邬思道在雍正王朝中,可以说上是料事如神。虽然邬思道在雍正王朝中是虚构出来,但是,他所起到的作用非常大。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废,乃是十四爷与八爷联合陷害所致。当时,康熙不知道,因此,才能这样做。当时,张廷玉认为太子的调兵手谕有问题,于是,康熙便仔细看了手谕,才发现调兵手谕是模仿的。

由于当时无从查起,便没有宣扬此事。事后,康熙便在朝堂上宣布,要从众皇子中推选太子。当时朝廷有一大部分官员推荐八阿哥为太子,康熙看后非常生气,他已经知道,老八在朝廷中的势力非常庞大。其实,康熙不是真的推选太子,而是想通过推选太子,来看看,陷害的太子的人是谁。

当时,康熙看到奏折上名字,而官员们都推荐八阿哥。康熙说了一句话:乖乖啊!抱团了。这说明老八有可能是陷害太子的幕后黑手。

上折子推选太子时,邬思道给四爷与十三爷都写一份奏折,奏折主要是保举废太子胤礽为太子。

那么邬思道为何要让四爷保举废太子复出,其中有何阴谋。

长城君便一一分析。

其一,为了让康熙知道,四爷没有参与陷害太子。其实,邬思道肯定知道,康熙已经发现调兵手谕是假,也知道太子胤礽是被冤枉的。但是,康熙还不知道谁是幕后黑手,只能通过推举新太子,来试探谁有夺嫡之心。

这就是通过投票的方式,看看谁的票数多,而每个官员投的又是谁。这样康熙很轻松的,便知道哪些官员与那个皇子是一条心。如票数多的皇子有可能是陷害太子的,这是一条非常精巧的计谋。对于邬思道,肯定知道康熙的目的。

因此,邬思道便让四爷保举废太子复出,这样康熙会认为四爷没有嫌疑。会让康熙在心里给四爷加分,更会得到康熙的信任。虽然,老八精明,但这次被康熙下套了。因为八爷党的官员基本,都推举八爷当新太子。

虽然,康熙知道八爷的嫌疑最大,这只是表面现象。真正陷害太子的人是十四爷,这次八爷替十四爷背黑锅了。其实,八爷是被十四爷利用了,康熙并不知道。那么邬思道知不知道,他肯定知道。

平时,十四爷跟着八爷转,以八爷为首,其实,十四爷精着呢。

其二,掩盖自己没有夺嫡之心。长城君在上面提到,康熙这次推举新太子,是为了找出陷害太子胤礽的幕后黑手。康熙这一举动,邬思道知道,四爷与十三爷不知道,八爷更不知道。

但是,有一点四爷知道,那就是太子胤礽是被陷害的。为什么?试想一下,张廷玉都能推测出太子胤礽没有胆量调兵,只能是调兵手谕有问题。对四爷来说,肯定也知道调兵手谕上有问题。四爷多精明的一个人,他知道,只是不说而已。

话说回来,邬思道怕十三爷与四爷不知道,怎么给康熙上折子,因此,自己给他们每个人都写了一个折子。长城君认为,折子里面主要写了,太子胤礽的褒奖,以及为什么要保举太子胤礽复出。

因此,康熙会排除十三爷与四爷没有夺嫡之心,更知道四爷已经看出太子胤礽,是被某人陷害的。

长城君曰:邬思道让四爷保举太子胤礽复出,其目的是让四爷在康熙心里增加地位,更让康熙不要怀疑四爷,是陷害太子胤礽之人。邬思道善于帝王之术,对康熙掌握的非常清楚。俗话说: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邬先生虽然足不出户,对外面的事情了如指掌。说明他对人性非常了解,就像破案一样。一点线索就可以放大很多,只有这样,才能一一击破。不管怎样,邬思道的目的,是为了雍正更顺利的登基。

【文:长城说历史,图:来源网络,侵权必删,本文原创首发,请勿转载,侵权必究,了解更多古代史,请关注长城说历史,您的点赞,转发,评论是长城君创作最大的动力;因本人能力有限,如有不妥之处,欢迎批评指正,谢谢。】

9

保举废太子发生在太子首次被废以后,康熙下旨让群臣推举新太子人选,就在雍正犯难的时候,邬思道提议:保举废太子。

太子刚刚被废,却又主动保举,看起来不合常理,但这里边却大有文章。

作为《雍正王朝》中的大智囊,邬思道和张廷玉可谓最了解康熙的两个人,后者常伴君前,对康熙一举一动洞若观火,而邬思道虽然没有张廷玉那样的条件,却能通过蛛丝马迹猜到康熙的心思,的确是了不起。

邬思道建议雍正保举废太子基于两个判断:

第一,康熙是一代圣主,立储这种大事必然乾纲独断,不会因为百官推举谁而做出改变,让百官推举不过是引蛇出洞的计谋,如果随大流必然被皇帝打压。

第二,康熙是仁孝之人,不愿意看到兄弟阋墙,所以在选择接班人的过程中不仅看重能力,还要考察人品,雍正属于太子一派,如果太子刚刚被废就急吼吼提出新人选,必然被康熙看做寡恩薄情,影响印象。

第三点,邬思道认为康熙对太子依然未死心。太子是嫡长子,地位远高于其他皇子,且从幼年开始就被立为储君,可谓倾注了康熙半生心血,只要有一线希望康熙也不会愿意放弃太子。

邬思道的判断十分准确,康熙的心思被他完全猜到了,当然除了他以外,还有一个张廷玉。一心想着推举八爷上位的佟国维马奇等人却调入康熙设好的陷阱,彻底失宠。而置身事外的隆科多则趁机凶猛上位,成为康熙为新君留下的一道保险。

不能不说,康熙太老谋深算了!


我是历史达人日慕乡关,欢迎关注!

10

此事发生于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废之后。

胤礽被废后,康熙准备遴选新太子。这时候,所有迹象都似乎表明:康熙心中的太子人选必定是八阿哥胤禩。

四阿哥胤禛也是这么认为的,所以,他情绪低沉。这时候,邬思道找到他,一番谈话,令他茅塞顿开。

四阿哥胤禛为何觉得八阿哥胤禩会成为新太子呢?因为此前发生了一件事。

这件事,就是所谓的“术士事件”。十阿哥请了一个江湖术士,到八阿哥胤禩的府上,说了一堆诸如“八王大”“八大王”“王上加白是为皇”等等昏花,暗示八阿哥胤禩天命所归,将是新太子,未来则是新皇帝。

这件事,当然是八阿哥幕后操纵的,为的就是为自己造势,顺便探一探康熙的态度。但为了把戏做全,他假意把这个江湖术士送到了康熙面前,以妖言惑众之罪请求康熙处置。可康熙不但没有处置,还说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有时候江湖术士的话也是代表一点民意的。

正是这件事,让四阿哥胤禛觉得自己夺嫡无望了。

可邬思道呢,一直以来都在研究康熙的心理,而且自认为研究得极深。以他对康熙的了解,他觉得康熙不可能看不透八阿哥胤禩的这点小把戏。因此他断定,康熙绝对不可能选八阿哥胤禩做太子。

于是,当时的情况就变成了这样:大家都会推举八阿哥胤禩做太子,但康熙并不会让他做太子。而其他的阿哥,也没有迹象获得康熙的特别青睐。

在这种情形下,康熙会怎么做呢?

邬思道认为,最简便的办法有两个:第一个就是临时不立太子——但是,康熙在此前已经下旨让大家推选太子,若是忽然又说不立太子,有点出尔反尔,因此这一条临时不能实行。

那么就只剩下第二个办法了:复立被废的太子胤礽。

于是,康熙便让四阿哥胤禛迎合康熙的心意,保举废太子胤礽复立。

而且,四阿哥胤禛一直是太子一派的,此次推举太子复立,也给康熙留下一个忠诚不二、没有野心的印象。

其实,这只是因为四阿哥胤禛夺嫡的时机尚未成熟,一旦成熟,在邬思道看来,不管面对的是废太子胤礽还是八阿哥胤禩,那都是绝不会相让的。

所以,这谈不上是阴谋,只是一次正确的选择而已,或者叫做阳谋。主动害人的,那才叫阴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