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董卿说:你不逼孩子,将来生活会逼他!你赞同这句话吗?

董卿说:你不逼孩子,将来生活会逼他!你赞同这句话吗?

2020-07-20 00:12阅读(82)

董卿说:你不逼孩子,将来生活会逼他!你赞同这句话吗?:我就以一个在加拿大的华人身份来回答吧。我这里有一对姐弟,姐姐在私利学校,弟弟在公立学校。姐姐每天

1

我就以一个在加拿大的华人身份来回答吧。我这里有一对姐弟,姐姐在私利学校,弟弟在公立学校。姐姐每天写作业到半夜,弟弟是快乐教育,天天3点下课。其实这里的竞争一点都不小,公立学校只提供基本的教育,如果父母需要给孩子更好的教育,就要自己花钱去买,往往公立学校的孩子下课后,很大一部分去补课班了,回家的都是一般家庭。这里用经济手段悄悄地把社会进行了分层,你没钱,孩子就是没办法进行精英教育。学校的经费来源于本地的房产税,富豪区的学校甚至有游泳池,这可是需要24小时恒温的。而穷的学校就只好画个篮球场即可。黑人区的房子都比较便宜,房产税少,所以学校建不起游泳池,大家也就理解为啥游泳美国运动员没黑人了,从小游不起!冰球运动员基本白人,因为也是需要24小时恒温,衣服器械随年纪而更换,穷人真心负担不起。还是中国好,政府就以行政手段让能力强的孩子得到精英教育,家长不必担心经济问题。而且一定告诉孩子好好学习英语!那是进入高层的基本条件之一,取消英语必修课是忽悠穷人呢!

2

“你不逼孩子,将来生活会逼他!”

不管这句话是谁说的,是董卿说的也好,是其他大文豪或者教育专家说的也罢,只要不是把孩子逼到去轻生的程度,那么我都赞同这句话。

隔壁学校有一位老师,她对自己女儿的要求非常严格:双休日或者节假日无论学画画还是练书法,无论是学舞蹈还是学古筝,这位家长都给孩子排得满满当当的。更为难得的是,这位家长的孩子不仅琴棋书画方面都有一定的造诣,而且在学习方面也能胜人一筹。

当这个孩子在弹古筝的时候,有一个部分内容谈得不满意,她就对她妈妈说:“妈妈,要不你打我几下,说不定你打我几下之后,我这一部分就能谈得更自然一些……”这样的孩子,她妈妈对她严格要求,同时她自己也对自己的要求相当狠。这孩子将来会不会成为传说中的“国民才女”我不清楚,但这样的孩子未来的路肯定会比别人走得更顺一些。

当然,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单单逼孩子是不够的,家长还要学会逼自己。“如果爸妈能够把逼迫我的狠劲用在自己身上,没准我现在已经是一个富二代!”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们可能会忍俊不禁,也可能会笑出眼泪。但是,家长在“逼迫”孩子的时候,有没有把自己逼迫成孩子学习的好榜样呢?我们羡慕武亦姝能够成为诗词大赛的冠军,羡慕武亦姝这一“国民才女”能够考上清华大学这样的最高学府,但我们何曾想过武亦姝的父亲从下午四点半开始就关闭手机——逼迫孩子不看手机,首先自己做到不看手机,这一点又有几个家长可以拍着胸脯做到呢?

从教17年,见识过形形色色的家长,也见识过各种各样溺爱孩子的家长。曾经有一个学生,智商不错,但语文成绩非常差,归根结底在于这位男生太懒,连作业都懒得做。而一个连作业都没做的学生,语文成绩比较“精致”是非常正常的事情。我联系过这位家长,这位家长对我说了一句非常经典的话,那就是“老师别太操心了,顺其自然就可以了!……”如今,这个孩子已经高中毕业了,听说现在已经在某个工地当普通工人。不管怎么样,但愿这孩子将来能够发大财,成为传说中的人中之龙吧!

总而言之,无论是逼迫孩子让孩子校准学习态度,还是通过引导的方式让孩子走上正道,对孩子的成长成才来说都是非常有用处的。

3

问:董卿一句话刺痛中国父母:你不逼孩子,将来生活会逼他!你赞同这句话吗?

我赞同这句话。

我和我哥哥从小几乎是“放养式”长大的,因为父母每天的工作特别忙,他们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就顾不上管我们。

由于他们养育孩子的观念还停留在“能把孩子喂饱,无病无灾地拉扯大就够了”的程度,所以他们的心里并不是特别重视教育,也很少会逼着我们去学习之类的。

我的哥哥自称“有字的书都不爱看”,一点都不爱学习,也丝毫没有学习的自觉性,后来到初中,他开始频繁逃课去网吧玩,最后没读完初中就辍学了。

而我对学习就自觉很多,但其实也并没有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必要的自律,于是到高中后,当学习的难度和强度相比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呈指数级增长时,我就越发力不从心了,最后也没能考上一所好的大学。

而我的表妹表弟他们,也都是在放养式养育中长大的,和我哥哥一样,他们早早辍学并从此开始打工的生活——如果不能干点什么别的小营生,他们唯一的就业选择只能是去工厂里当流水线上的工人。

我的两个表妹甚至还早早就嫁了人。其中一个表妹生完宝宝后告诉我,她特别后悔自己小小年纪就这样结婚生子了,身上肩负的巨大生活重担压得她喘不过气来。后来我得知她的丈夫家里特别贫困,心里不禁无限唏嘘。

“你不逼孩子,将来生活会逼他”,的确是这样的。

虽然对天性爱玩儿的孩子来说,被父母逼着去学习是件残酷的事,但如果父母不逼着孩子好好学习,而是任由ta早早脱离学校、进入社会的话,孩子这辈子可能就再也没有翻身的机会了。

你是愿意逼孩子一把,还是眼睁睁看着ta的后半生只能在底层里挣扎呢。

父母为什么需要逼孩子?因为很多孩子对生活的苦是没有概念的,他们没办法在小小年纪就领悟到奋斗对于人生的重要性。

他们在放弃学习的时候,不会懂得小时候偷的这些懒会让ta在今后碰多少壁。而当他们终于后悔的时候,前半生就已经赔进去了,想要再重来,也不会再有机会了。

如果父母在人生的前期能监管到位,逼着他们上进、努力,让他们不长歪,他们本可以有机会过上更好的人生。

这个社会本来就是残酷的,没有竞争力的人,很容易会被时代抛弃。

一个人的竞争力体现在哪里?无非是做人、做事靠谱。而逃避学习、草率放弃、没有远见、对自己的未来不负责任的人,从大概率上来说,是不会拥有这种“靠谱”的品质的。

孩子缺乏自制力,目光不长远,必然只会重视眼前的玩乐,这是孩子的特性,也是人类的天性,但社会需要的是能够自律的人。

家长有义务从小培养孩子自律的好习惯。

所以父母逼孩子关键是要“逼”什么呢?

——逼孩子成为一个自律、拥有必要的逆商、懂得为自己的人生负责的人。

4

赞同。


从董卿的个人成长经历足以应验这句话。董卿出生于一个高知家庭,父母双双毕业于复旦大学。

父亲对董卿实施的是魔鬼教育,对他要求极为严格:要求她主动从事家务劳动,董卿自7岁时每天刷碗;中学时寒暑假外面打工锻炼,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她做过服务员,宾馆清洁工,洗碗等工作;把她当男孩子培养,不准她总是照镜子,不让妈妈给董卿做新衣服...董卿曾这样回忆:“我爸爸有一句名言:马铃薯再打扮也是土豆,他说你每天花在照镜子的时间还不如多看书”董卿的父亲,格外注意培养她的文学素养,在她稍能识字时,爸爸就让她每天抄成语、古诗,大声朗读并且背诵,稍大一点是,让她抄古文。


董卿的父亲之所以对董卿如此严格,是因为董卿的父亲自幼在艰苦的环境中长大,董卿爷爷英年早逝,是董卿的奶奶一手将她的父亲拉扯长大,供他读书,董卿的父亲课余时间还要帮家里干农活赚取生活费,生活十分艰难。但是父亲从未自暴自弃,凭着自己的不懈努力考上了复旦大学新闻系,改写了一生的命运,所以他对女儿也怀着同样的期望,希望女儿也能通过读书来改写命运。


而董卿也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和严苛教育,凭借自己的努力,从上海卫视到央视,一步步摸爬滚打成为当之无愧的“央视一姐”,在《中国诗词大会》中流露出深厚的文学底蕴,言行举止之中透露着的知性优雅的气质,这与她父亲从小对她的魔鬼式教育是分不开的。


如果董卿的父亲没有“逼”她,相信她也不会有今天的成就和气质吧。


生活是残酷的,要想孩子以后长大出人头地,父母需要对孩子严格要求。当然这里的严格并不是一味采取强制的手段,必须采取健康的引导方式,所谓的“逼”要讲究方式和方法。


1.观察孩子的天赋与特长,尊重孩子的兴趣。

2.当孩子对学习有负面情绪时,家长应该采取同理心倾听方式,体察孩子情感。

3.注意培养孩子的成就感,让孩子在学习中找到成就感,自觉的爱上学习这件事。

以上是我的回答,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5

你不逼孩子,将来生活会逼他,董卿的这句话没毛病。

董卿就是被父亲逼大的,父亲对她的要求到了极端严苛的地步。

刚开始识字,父亲就督促她每天抄成语、抄古诗,再背写下来检查。上初中,父亲每天都会给她开书单,要求她必须读完多少页名著,并摘抄好词好句。

那时,董卿有个小台灯,台灯下压着10几张纸条,那是父亲每天要检查的功课。

父亲甚至不让董卿照镜子,买新衣服。

正是因为父亲的严格要求,才有了今天优秀的董卿。而且到现在董卿还保持着爱读书的习惯,即使再忙,每天也要坚持读几页书。“腹有诗书气自华”,董卿气质如兰,举手投足间优雅尽显,与小时候父亲的严格要求不无关系。

可以说董卿是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总结出来的经验之谈,值得所有家长借鉴。

不过,这里所谓的“逼”,是对孩子严加管教,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读书、学习习惯。在生活中对孩子不娇惯、不纵容,有缺点及时纠正。宽严相济才能真正教育好孩子。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要用心陪伴,积极引领,让孩子沿着正确的轨道,稳步向前。

如果家长对孩子不管不问,放任自流,孩子的学习肯定好不到哪里去。因为孩子毕竟是孩子,缺乏自觉性。未来社会,没有知识,没有文化寸步难行,所以孩子如果不努力,现在不吃读书的苦,长大了必然要吃生活的苦。你说是吗?欢迎留言,欢迎评论!

6

我是山村老师,每天为您解答教育领域里的疑惑!关注我,走在教育领域不迷路!


作为农村孩子,我个人非常赞同董卿老师所说的这句话。因为出身农村,从小就过着条件艰苦的生活,父母一直灌输给我的一个思想就是“今天不吃学习的苦,明天就吃生活的苦”。大体意思和董卿老师这话意思差不多吧!

如果父母一直溺爱孩子,一直把孩子当宝贝一样养着,什么事都亲力亲为,总担心孩子这出问题,那出问题。对于孩子总是捧在手心养。总觉得孩子长大后会懂事,会学会本领。但父母可能忽略了孩子从小生活在安逸的环境中,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等父母老去,没有能力为孩子遮风避雨时,孩子步入社会才发现自己没有能力立足于社会,这时生活的重担对于孩子而言是一座大山。

小时候虽然父母对孩子狠一点,那么孩子的能力强了,在以后步入社会后才不会显得那么狼狈。对于这话,你又是怎么看待的呢?欢迎各位留言吐槽了!

7

你不逼孩子,将来生活会逼他,这个是事实。

小的时候,都说好好学习,以后找个好工作,小的时候不懂,现在懂了晚了。

你看看下岗的失业的有几个是硕士博士的。。。全是没上过大学的。。。颠沛流离买不起房子的,全是没文化的。。。

现在的社会,是大学普及了,但是也不值钱了。。。

有一技之长的,发不了大财也有口饭吃。。。

综上所述。。。要么你有文化要么就是时下热门的一技之长。。。要么动脑要么动手,你想坐在办公室里吹空调工作还是在工地烈日下搬砖???就看父母和子女谁能提前觉悟了。。。

要想人前显贵必定人后遭罪。。。

为什么好多人哭着喊着跑去万恶的美帝国主义,不是不爱国,是现实生活逼迫的,没有本事没有能力没有关系,关键还拼不起爹。。。要么一辈子受穷要么出去闯一闯。。。还能有条出路。。。是吧???就是出力。。。所以好好学习和体力劳动。。。无非就是看你什么时候吃苦。。要么小的时候要么大了。。。杯具啊。。。。

8

董卿一句话刺痛中国父母:你不逼孩子,将来生活会逼他!你赞同这句话吗?

这句话有道理,但不能这么说,尤其不能用“逼”字。

不错,如果孩子现在不好好努力,不认真学习,不掌握一定知识,不学习一些技能,将来生活会对孩子实施倒逼,会让孩子在社会上很难立足,会给父母增添很多烦恼和不快,会成为父母的负担。

但是,让孩子成才,让孩子有生活的本领,让孩子学习知识与掌握技能,决不是用“逼”字,而是引导,引导他们好好学习,引导他们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他们主动适应社会。否则,就会在将来寸步难行。

这也意味着,在现实和将来面前,父母必须要认真思考,认真地研究如何教育孩子,如何才能让孩子学到真实本领,如何才能给孩子织网,而不是给鱼。

9

这句话我完全赞成,但是有些用词不当。好孩子不是逼出来的,是教育和培养出来的,一味的逼迫也是行不通的。好的孩子不但有一个严格要求的父母,自己也能很好的自律,有着很强的自控能力。



董卿是主持界的台柱子,有着央视一姐的称号。她的成功也绝非偶然,记得前几年在一个访谈节目里,董卿谈了她小时候的故事,她的父亲从小对她就非常严格。每天早上都要让董卿在操场跑7圈,一年365天雷打不动,直到现在董卿依然保持着每天跑步的习惯。董卿说,家里每次吃过饭的碗筷,都是由她来洗的,从小父亲就让她养成了分担家务的习惯,这些都对她未来能当好一名主持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经历风雨,如何能见到美丽的彩虹。一个优秀的孩子不单单要学习成绩优秀,更要培养坚韧不拔的品格,要有逆水行舟的毅力,这样才能在未来的生活中立足于不败之地。

10

这是很容易被误读,断章取义的一句话,和“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一样。

有些家长会解读为:一定要逼着孩子学习,再苦再累也要逼着孩子多上几个补习班、兴趣班,不然以后生活会逼他。

逼=给予孩子压力=给予孩子外在动力,以刺激其内在动力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这其中的关键在于:意志。

举几个例子来说明,容易理解些:

小明因为兴趣,报了吉他班,但这天天气太热了,家里的空调太舒服了,小明觉得不想去上吉他班了,这时妈妈需要给予他压力,逼迫他去上学;

小红完全不希望上任何的补习班,去了也不认真上课,她之所以去,是因为如果不去妈妈就会生气,就会不断叨叨她,让她产生自责的情绪,上补习班不过是她逃避妈妈叨叨和情绪的方法。

两种不同的逼迫,取决于孩子自身是否愿意去做,是否具有内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