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结局

王世充简介,郑国的简介

2020-12-10 01:27结局

简介王世充  王世充(?~621)隋末割据者之一。  字行满,本姓支,出自西域。支颓耨,徒居新丰(今陕西临潼东北),早亡。其父收,因母改嫁仪同霸城人王粲,故冒姓王。王收曾官至怀、汴二州长史。世充卷发,利口 郑国的简介...

  王世充

  王世充(?~621)隋末割据者之一。

  字行满,本姓支,出自西域。支颓耨,徒居新丰(今陕西临潼东北),早亡。其父收,因母改嫁仪同霸城人王粲,故冒姓王。王收曾官至怀、汴二州长史。世充卷发,利口善辩,涉书传,好兵法,且明习法律。隋开皇中,为左翊卫,以军功拜仪同,转兵部员外郎。大业中,累迁江都(今江苏扬州)丞,兼领江都宫监。他窥测隋炀帝杨广颜色,阿谀顺旨,获得炀帝宠信,背地里阴结豪强,收买人心。杨玄感反隋时,朱燮、管崇于江南起兵响应,世充募江都万余人破之。齐郡农民义军孟让率十万众至盱眙(今江苏盱眙东北),世充又设计袭破之。大业十二年(616)迁江都通守,镇压河北格谦余部及南阳卢明月。次年瓦岗军(见隋末农民起义)占领兴洛仓,进逼东都。炀帝命世充为将军,统率诸军十余万屯洛口拒战。十四年,世充领兵数万渡洛,被起义军击败,只剩千余人,走保河阳(今山西沁阳南)。隋越王杨侗召令他还洛,屯含嘉城。炀帝死后,世充与元文都、卢楚等奉杨侗为帝(史称皇泰主),杨侗以世充为吏部尚书,封郑国公。同年七月,世充杀文都、卢楚,专制朝政。时李密虽破宇文化及,还屯金塘(今河南洛阳市北),但兵力损失很大。世充乘机进击,大败之,李密势蹙降唐。世充收集其余众,自为太尉、尚书令。唐武德二年(619)四月,世充废皇泰主,称帝即位,建元开明,国号郑。三年,唐高祖李渊遣秦王李世民攻郑,进逼东都,世充乞援于夏主窦建德。四年五月,李世民败夏军于虎牢(今河南荥阳西北),建德被俘,世充以洛阳降,郑亡。七月,唐徙世充及其家属于蜀,临行,为仇人独孤修德所杀。

  王世充

  [日期:2006-05-04] 来源: 作者: [字体:大 中 小]

  打完刘武周没多久,李世民再次披挂,率领着大军浩浩荡荡的奔赴战场,这一次唐军兵锋直指洛阳的王世充。可以说,攻打洛阳和后面的虎牢之战的才是唐初具有定天下意义的大战。因为隋末虽然反王甚多,但真正有实力能与唐争天下的,就是王世充和后面要写的窦建德。但是未等三足之势完全形成,这两人就在相同的一场大战役中,在相近的地方,同时败在了同一个人的手中。

  王世充说来有点“传奇人物”的色彩,他的母亲带着他改嫁,所以改姓了王。他对隋炀帝阿谀奉承,讨得了隋炀帝的欢心,后来让他去解洛阳的围困,可见不是一般的信任。瓦岗之围使洛阳城里极其困难,即使王世充到了,也一直就没怎么胜过,王世充来也了是三连败,情况糟糕的很呐。但眼看就要不行了,王世充祭起鬼神的法宝,安排了一个巫师来表演托梦,梦到了周公旦对他说会保佑王世充取胜。我们今天看来不光愚昧,而且可笑的紧,不想这招当时还真起了作用,他的部下多信鬼神,现在一看有周公相助,于是纷纷请战。就这样王世充率精兵两万、精骑两千出击,竟然获得了胜利,一下子摧垮了做着盟主大梦的李密。

  对付完李密,洛阳一下子轻松了好多。本来已经揽得大权的王世充自封为太尉、尚书令,又要加九锡,杨侗本不想同意,不过被派去的段达却说了一句大实话:“太尉欲之。”王世充就想这么干,谁也阻止不了。杨侗熟视良久,呆了半天说不出话来,一点办法也没有,最后只能没好气的说:“随便你。”加九锡是篡位的前兆,果然在李渊登基后的第二年,洛阳城内也上演了一出禅让的大戏。不过越王侗可不像代王侑那么好摆布,而且洛阳城中杨隋的势力相对于长安来说还是不小的,王世充也着实费了很大力气。篡位的程序都差不多,制造神话自是必不可少的,哪个皇帝登基都要弄出几个这种故事来,李渊不也是弄了个老子显圣吗?然后是推辞三次,最后逼不得已无可奈何王世充只得答应了皇泰主的让位请求。可是登基你就老老实实的当皇帝呗,王世充偏许了个可笑的牙疼咒,说以后等皇泰主再长大一点就把皇位还给他。不久,王世充就把杨侗杀了,杨侗临死之前,求祷以后再也不要生在帝王家里。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刚当上皇帝的王世充还是摆出了一副勤政爱民的样子,只是坚持的时间实在太短,还在他没杀杨侗的时候,他就已经懒得再演戏了。此外,王世充还有一个缺点,就是话虽多但是却没有要领,往往把大臣们听得晕头转向。于是有人提出来,王世充默然良久,倒是没有怪罪他,但始终也改不了。就是这个缺点,在程知节的口中,评价则是“老巫妪”,就是老巫婆了。在王世充还没当皇帝的时候,一次两军阵前,程知节拉着秦琼当众投降王的敌军(就是唐军了),临走前,程知节毫不隐晦的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不过没提那个“老巫婆”,不然就成笑话了。这样的叛逃光明磊落而且相当少见,可比演义里的暗中逃走有趣多了,当时肯定有很多人看的瞠目结舌。还有,王世充任人唯亲也是不怎么得人心的——李渊也是任人唯亲,不过能堵住人口的是,无论是李世民还是李孝恭,都是比较有才能的,尤其是李世民,这个不服不行。不过王世充倒是很轻视他,称他为“童子”,就是后来演义里常用的“唐童”。

  武德三年的七月,王世充口中的“童子”率领着大军来征讨他了。王世充一下子犯起糊涂来,不晓得为什么唐要出兵征讨他。于是两军阵前问道:“唐帝关中,郑帝河南,你们为什么要来打我?”让人想到“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这句诗,只不过王世充可不会“终日思君不见君”,他巴不得李世民永远不来侵犯呢。此问可说是智可及,愚不可及,统一天下征讨四方难道需要理由吗?这本身就是理由。李世民派宇文士及回答说:“四海咸仰皇风,唯公独阻声教,为此而来!”这当然是明显的借口,阻“声教”(其实就是指王世充阻挡了李唐王朝的统一)的并非只有王世充一个,只能说按进度是到了该消灭王世充的时候了。王世充仍不觉悟,又问:“那么和好行不行呢?”“我爹只教我来打你,可没说让我与你讲和。”反正我们就是要打你,你又能怎样呢?既然如此只好开战了。

  洛阳之战李世民采取了步步为营的比较稳的打法,一步步蚕食王世充的地盘。王世充有个不利的条件,就是他手下投降的人太多,最后所有的城基本上不是投降就是被攻占,只剩下洛阳了。尽管如此,李世民要想拿下洛阳也不是很容易的。他有一次勘察敌情差点被单雄信杀掉,因而最后他不顾徐世绩的劝告执意要杀单雄信,难免令人怀疑他的动机。但考单雄信之为人,并非如演义中那般英雄,历史上的单雄信,是个轻于去就的人,李世民杀他未必没有道理,否则后来的兄弟相争中单雄信能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实在不好说。

  围困洛阳,洛阳城中当然是不好过,人口锐减,最后百姓甚至到了用泥混米做成饼的地步。《围城》里有句话,“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洛阳城中曾有十三次阴谋献城的行动,都被王世充镇压住了,可见王世充的确是个厉害角色,绝不可小看。上一次对李密能够成功的反败为胜,就是一例。这一次王世充还想再续上一次的神话,带着二万人出来硬拼。这一仗果然够惨烈,就连李、王二人都很危险,一个差点阵亡,一个被刺了一槊,不过谁都没死,但对于王世充来讲,此仗平即是败,更何况真的败了。他没有让洛阳成为滑铁卢——李世民的滑铁卢。此后双方仍是胶着状态。洛阳的困难就不说了,李世民一方也十分艰难,将士思归情绪比较高涨,但他还是咬着牙挺住了,不管什么人反对,哪怕他父亲李渊来的亲笔信,他都不听,目的只有一个,攻下洛阳。而此时洛阳城中王世充的目的也只有一个,就是盼窦建德能够早早来援。

  最后王世充盼来的不是骑在马上指挥大军的夏王窦建德,而是被大军押解坐在囚车中的唐军阶下囚窦建德。两人相对而泣——王世充泪水中为窦建德流的部分不一定有多少,但是他肯定想到了自己惨淡的将来……

  没有办法只好投降,但条件有一个,就是要李世民保证他以后的生命安全,这里就不好说李世民也是在许牙疼咒,我认为如果是他的话真的不会杀王世充。唐营之中面对着当初自己轻视的“唐童”,王世充一恭到地,结果被李世民调侃了一番。到了长安,李渊一开始先是破天荒的没有杀这个反王——总归还是要照顾一下李世民的面子。然而王世充并没有因此而逃脱被杀的命运。就在王世充全家刚被发配到蜀地后,王世充就被仇人趁其接“旨”之际杀掉了——这自然是矫诏,本属大罪,可是李渊并没有怪罪那些人——可以想见,此事的幕后真凶到底是谁了。

  不过也不用为王世充叫屈,因为他也曾背信弃义的杀掉过很多人——或许这就是报应?

www.google.com

-

下面是更多关于王世充简介的问答

王世充(?~621)隋末割据者之一。

字行满,本姓支,西域。其祖支颓耨,徒居新丰(今陕西临潼东北),早亡。其父收,因母改嫁仪同霸城人王粲,故冒姓王。王收曾官至怀、汴二州长史。世充卷发,利口善辩,涉书传,好兵法,且明习法律。隋开皇中,为左翊卫,以军功拜仪同,转兵部员外郎。大业中,累迁江都(今江苏扬州)丞,兼领江都宫监。他窥测隋炀帝杨广颜色,阿谀顺旨,获得炀帝宠信,背地里阴结豪强,收买人心。杨玄感反隋时,朱燮、管崇于江南起兵响应,世充募江都万余人破之。齐郡农民义军孟让率十万众至盱眙(今江苏盱眙东北),世充又设计袭破之。大业十二年(616)迁江都通守,镇压河北格谦余部及南阳卢明月。次年瓦岗军(见隋末农民起义)占领兴洛仓,进逼东都。炀帝命世充为将军,统率诸军十余万屯洛口拒战。十四年,世充领兵数万渡洛,被起义军击败,只剩千余人,走保河阳(今山西沁阳南)。隋越王杨侗召令他还洛,屯含嘉城。炀帝死后,世充与元文都、卢楚等奉杨侗为帝(史称皇泰主),杨侗以世充为吏部尚书,封郑国公。同年七月,世充杀文都、卢楚,专制朝政。时李密虽破宇文化及,还屯金塘(今河南洛阳市北),但兵力损失很大。世充乘机进击,大败之,李密势蹙降唐。世充收集其余众,自为太尉、尚书令。唐武德二年(619)四月,世充废皇泰主,称帝即位,建元开明,国号郑。三年,唐高祖李渊遣秦王李世民攻郑,进逼东都,世充乞援于夏主窦建德。四年五月,李世民败夏军于虎牢(今河南荥阳西北),建德被俘,世充以洛阳降,郑亡。七月,唐徙世充及其家属于蜀,临行,为仇人独孤修德所杀。 呵呵,我想你是吧他当成计春华了,何况计春华演的不是王世充,是王仁则,王世充他侄子啊

朱子明扮演者是杜玉明,和计春华不是一个人,不过长得都挺像的

李世民(598年1月28日【一说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即唐太宗(626年—649年在位),生于武功之别馆(今陕西武功),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各路诸侯,自立为王,硝烟不断,遭殃。十三个平民百姓虽然出身不同,但都被乱世所害逼入绝境。经历了无数的腥风血雨,他们怀着家仇国恨,循入空门。但是黑暗势力依然不放过他们,死亡当头,他们为求自保,苦练武功。为了天下太平,这十三个和尚救护明君李世民,灭掉了凶残的王世充,演出了一曲英雄壮歌。

洛阳。太尉“王世充”野心勃勃企图篡位夺权,胁幼主“杨侗”,屠杀异己。他感到天下武林人士是他极大威胁,便下达“禁武令”;其侄子“王仁则”、义子“王仁义”武功高超,充当犬鹰。短短的一个月内,洛阳地区的武林门派如:神剑山庄、白猿圣手、霸王枪、龙爪派、银钩门等等,几乎被扫除殆尽!最后的箭头,指向与世无争,红尘不到的方外净地“少林寺”。

昙宗,是少林寺的武术总教头,武功冠绝武林,王世充为收归己用,命王仁则送请帖上少林,强邀昙宗前来,并设下“板凳阵”、“内功”、“机关”和“蒺藜阵”重重考验,欲聘之为府中“首席教头”;无奈昙宗一心向佛,淡薄名利,婉言谢绝。但王世充并不放过,他将自己八年前,谋害江都督造“张衡”一家的灭门血案,嫁祸给了昙宗;致使张衡的长子“张天保”,背负可怕的暗器箱,夜闯少林寺,暗放毒蛇、三番两次,要置昙宗于死地!他还买通卖艺人“佟锐”、“佟铃”兄妹,设下夺命陷阱欲害昙宗…… 

为了充填自己的金库,王世充又假公济私,抄了洛阳首富“高达”一家,杀掉高家36口人,吞没所有产业,唯独高家的浪荡公子 “高飞扬”侥幸逃过一死。为了报仇,高飞扬深山学艺。面对王世充的无情追杀,慌不择路的高飞杨闯入魏王“李密”的军营,结识憨厚的大块头“九斤”和一代袅雄程咬金。没想到李密又投向了王世充。高飞扬随“程咬金”、“秦琼”两位名将,以及九斤四个人,委曲求全,寄身于虎穴之中,危机环伺,他们随时可能送命……

佟锐、佟铃兄妹在洛阳城本以卖艺为生;怎知被性好渔色,蛮横的王仁则看中,处心积虑霸占佟玲,幸得朴实的农民“周锦福”相助,暂时躲过了一劫;佟玲和兄长失散,无依无靠,便住进周家,两人耳鬓厮磨,日久生情,论及婚嫁,却撞见了兄长。佟锐反对婚事,在这时候佟铃,再次被王仁则所掳,抵死不从,逼得她自杀身亡;王仁则的恶行,令佟锐、周锦福痛恨不已,两人武功虽然不济,却滋生报仇之心……

王世充疏于政事,听从江湖术士“桓法嗣”之言,残害忠良,欲夺权篡位;桓法嗣表面辅佐王世充,其实想加速其灭亡……

斯时,昙宗隐隐感觉到,烽烟四起,天下已经大乱,为了保寺济民,创立了“罗汉奇门棍阵”;此阵由“八卦”、“五行”组成,必须齐聚十三人。于是,昙宗边躲避王世充追杀,边寻觅可造之材,历尽艰险,收录农民周锦福、官宦子弟张天保、落魄大少高飞扬、江湖艺人佟锐、阴沉术士桓法嗣、嗜武如狂的“姚汉武”、憨直的马弁九斤、改邪归正的“王仁义”,以及少林寺的“僧丰”、“僧满”、“道广”、“智守”和昙宗本人组成了棍阵!

张天保与王世充的女儿王玉凤青梅竹马,自幼订有婚约。王世充为博得隋炀帝之宠,杀害了张衡一家。长子张天保侥幸逃脱。王世充却别有用心的留下弟弟张天永,并改其名为“王仁义”!……一场情人诀别、兄弟争斗更加残忍。让人刻骨铭心。

李世民为救民于水火,领兵讨伐洛阳城;王世充守城不出,两军隔河对峙!李世民为达目的,率秦琼、程咬金微服渡河刺探军情;不料被王仁义所擒。王仁义立下大功,野心勃勃,想先成为郑国驸马,再除去那王仁则,进而登上大位;最后,收拾王世充以报家仇!可惜事迹败露……

昙宗为了早日天下太平,便自告奋勇率领弟子,冒死潜入了洛阳城营救李世民;他们师徒十三人,冲进固若金汤的天牢,里面机关遍布,处处要命……昙宗请缨率领弟子们,施展少林绝技,攀越城头来到王宫劝王世充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王世充执迷不悟,命大队的禁军狙杀……好一场恶战。历史证明。没有十三棍僧就没有大唐王朝。

唐军获得空前胜利,李世民封昙宗为“大将军”,请他与十二僧随之征讨!昙宗清心寡欲,不愿为官,他情愿回少林寺,重整寺院,振兴少林武学,其高超的情节,不仅受李世民钦佩,也令世人永远景仰! 王仁则,唐初郑国王世充的哥哥齐王王世儿子619年,被王世充唐王。王世说王世充杀死隋朝的皇泰主杨侗,王世充派王仁则及家奴梁百年毒死皇泰主。杨侗临终前说道:“愿从今以后,不再生在帝王家!”620年,唐朝秦王李世民攻打洛阳,王仁则驻守辕州,少林寺13武僧生擒王仁则,李世民派上柱国李安远到少林寺奉上《告柏谷坞少林寺上座书》。这个事情后来衍生出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

裴元庆是因为后来遭到王世充的猜疑,结果被杀掉了。我们都知道隋唐朝都是有很多很出名的历史人物的,其其中就有隋唐英雄十八好汉,而裴元庆就是其中之一,那么裴元庆到底都有什么功劳呢?

在传说中,裴元庆是哪吒的化身,他的武器是600多斤的锤子,坐骑是一匹千里马,但现在现在这是我们看起来很不可思议的事,毕竟人怎么能可能举得起600多斤的锤子呢?在他12岁的时候,就曾经一个人跟瓦岗寨进行了一场名扬天下的大战,而且在当时还有一个力大无穷的人物,他就是李元霸,就连宇文成都都不敢跟他过招,但是裴元庆可以。

在真正的历史上,裴元庆是在瓦岗寨,战败之后,被王世充俘虏,但但是王世充也没杀掉他,而是看上了他的才能,并且把自己的女儿都嫁给了他,裴元庆也十分感谢王世充,为他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后来因为遭到了王世充的怀疑,他感觉到了,所以试图先把王世充杀掉,但是计划却失败了,所以就被王世充给杀掉了,不得不让人感到惋惜。

总之裴元庆最终还是死在了王世充的手里,这就是为什么,人们一直流传的一句话就是,古代的帝王是最无情的,可能你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就是因为他的猜疑,你就得被处死了,这也是封建王朝的一种悲哀,历史上不知道多少风流人物都死在了自己的帝王手里。

郑隋末政权,王世充。唐武德二年(619)四月充废皇泰主帝即位,建元开国号王世充即位后,当了一阵好皇帝,遂即占领豫州。三年,唐高祖李渊遣秦王李世民攻郑,进逼东都,世充乞援于夏主窦建德。四年五月,李世民败夏军于虎牢(今河南荥阳西北),建德被俘,世充以洛阳降,郑亡。

武德三年七月,唐军在李世民的率领下,出关进攻王世充。王世充在刘武周、宋金刚被歼灭时就已预料到唐将以郑为下一个目标,因此早已做好了动员准备。按照当时唐郑的军事对比,郑虽然稍弱,但胜在本土作战,又采守势,原本应该会出现比较惨烈的拉锯场面,不料才一开战,王世充的局面就迅速恶化,郑国各地守将竟然纷纷不战而降。七月,张公瑾降;八月,邓州降;九月,田瓒以所部25州降,时德睿以所部7州降;十月,大将张镇周降,郭庆以管州降,魏陆以荥阳降,王要汉以汴州降。才三个月的时间,洛阳周围郡县全部落入李世民手中,洛阳成了一座孤城。

七月,李世民凯旋回到长安,将王世充、窦建德献于李渊,窦建德被处斩,王世充则因主动投降,而且李世民曾答应饶他全家性命,因而逃过一劫,李渊对他的处分是贬为庶民,全家发配四川。至此,持续了三年的郑国灭亡。

  唐代皇帝简介

  唐高祖--李渊唐高祖李渊(566年出生於长安,635年逝世于长安)是唐朝的开国皇帝。

  李渊的父亲李虎是西魏的太尉,死後被追封为唐国公。李渊七岁时他父亲逝世,他世袭为唐国公。李渊是隋炀帝的姨表兄弟,他的母亲和隋炀帝的母亲是鲜卑贵族独孤氏的亲姐妹,他曾深受隋炀帝的重用。

  615年李渊被调任到太原,太原也是他起家的大本营。在太原李渊成功地解决了北方突厥的威胁,同时他成功地战败了多支反隋军队,并通过受纳败军而不断地扩大了自己的力量。617年7月,李渊正式开始起兵反隋。名义上他并不直接反隋,而只反隋炀帝。他从太原出发进攻长安并很快(617年11月)就占领了长安。他拥代王杨侑做皇帝,自封为大丞相和唐王。618年隋炀帝被叛军杀死後,李渊命令杨侑将帝位传给他,建立唐朝。

  唐朝建立,隋朝灭亡後李渊开始著手消灭其他反隋力量,在他的儿子李世民的帮助下他用了十年的时间先後消灭了薛举、薛仁杲、李轨、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萧铣和梁师都等割据势力。最後一个梁师都是在628年被平定的,这时他已经将皇帝位让给李世民了。同时他又利用东突厥和西突厥之间的分裂稳固北部的边界,这是他有力量能够夺取中原的主要条件。

  在官僚制度上李渊基本上使用了隋朝的制度。在农业方面他颁布均田制,将田地平等地分配给农民。对绢税他也做了调节,减轻了受田农民的负担。在法律上他废弃了隋炀帝的许多苛政,修订了唐律。李渊对中国的管理和政策为李世民「贞观之治」打下了非常重要的基础。

  由於李渊对他的继承人的问题一再反覆,这导致了他的儿子李建成、李元吉和李世民之间的冲突。玄武门之变後李渊受软禁,被迫将皇帝位让给李世民,自己退位为太上皇。

  李渊死後谥号太武皇帝,葬在献陵。

  2、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的名字意思是「济世安民」。太宗是他死後的庙号。他还是唐朝军事家,政治家、书法家。他开创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将中国封建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唐太宗生於开皇十八年(公元599年)在京兆武功(今陕西武功西北)出生,是唐高祖李渊与窦皇后的次子。公元615年娶妻长孙氏,(登基後称长孙皇后)。公元617年,李世民随父亲、刘文静起兵反隋,攻入长安,并且灭隋。李世民被封为秦王。

  此後,李世民经常出征, 逐步消灭各地割据势力:破李轨,杀薛仁杲(薛举之子),败宋金刚、刘武周。在虎牢之战中,一举翦灭中原两大割据势力:王世充和窦建德。李世民自此威望日隆,尤其是在虎牢之战後进入长安时,受到部分军民以皇帝的礼仪招待。被李渊封为「天策上将」。

  此後,李世民与自己的哥哥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的猜忌日益加深。大臣间互相倾轧,分为两派。宰相裴直、谋士王珪、魏徵、东宫卫士将领薛万彻等跟随李建成、李元吉为一派,谋士杜如晦、房玄龄,将领秦叔宝、尉迟敬德、段志玄、王君廓等跟随李世民为一派。大臣长孙无忌等暗中支持李世民。将领李靖、徐世绩、大臣宇文士及等保持中立。公元626年,李世民在长安城宫城玄武门发动政变,杀了李建成、李元吉和侄子,强迫高祖让位,自己即位为帝,次年改年号为贞观。在李世民统治其间,唐朝国力强盛,被称为贞观之治。晚年著《帝范》一书以教戒太子,其中总结了他一生的政治经验,也对自己的功过进行了评述。

  他在位期间,推行府兵制、租庸调制和均田制,并积极推行科举制。

  630年,击败东突厥,被尊为「天可汗」。641年嫁文成公主给吐蕃的松赞干布。

  公元649年,唐太宗得了痢疾,医治最终无效,命太子李治到金液门代理国事。李世民于649年5月病死於长安含风殿。葬於今中国陕西礼泉县东北50多里的山峰上的昭陵。谥号为「文皇帝」。

  唐太宗善於听从大臣的批评和见解,魏徵直谏200多次直陈他的过失。

  3、唐高宗--李治(628 ~ 683 )

  唐代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字为善。贞观五年(631)封晋王。十七年立为太子。二十三年即位。高宗即位,贬房遗爱(房玄龄子)为房州刺史。永徽四年(653),房遗爱、荆王李元景及吴王李恪等谋反。事发,房遗爱被杀,李元景、李恪及高阳公主(太宗之女,房遗爱之妻)等均赐死,高宗帝位由此得到巩固。朝鲜半岛高句丽和百济攻新罗,应新罗之请,高宗曾先后派兵出击高句丽和百济。并派兵大败援助百济的倭国军,破百济。高宗即位不久,西突厥阿史那贺鲁自号沙钵罗可汗。永徽六年,唐西击沙钵罗可汗,从此连年用兵西域。显庆二年(657),唐大将苏定方等大破西突厥,西突厥亡。次年,徙安西都护府于龟兹(今新疆库车)。唐代的版图,以高宗时为最大。高宗即位后纳武则天入宫为昭仪,不久欲废王皇后,改立武氏为后。对此,长孙无忌及褚遂良等元老重臣表示反对。高宗在李义府等人的支持下,终于在永徽六年立武氏为皇后。长孙无忌及褚遂良等均遭贬斥。显庆末年,高宗患风眩头重,目不能视,难于操持政务,皇后武则天得以逐渐掌握朝政。从此武则天成为掌握实权的统治者,高宗处于大权旁落的地位。高宗去世后,葬于乾陵。

  武则天(624年-705年)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尊为武周圣神皇帝。本名武媚娘,即位后改名武曌,取意;日月当空;(有另一种写法,瞾,取其;双目当空;之意)。并州文水人(今山西文水)她的国号为周,不是唐。

  她是唐太宗的才人,太宗死后入感业寺出家为尼姑。但宫中权斗使她成了唐高宗李治的昭仪,655年立为皇后。号;天后;,参与朝政,时与高宗并称;二圣;。她是唐中宗李显、唐睿宗李旦的母亲。高宗死后,她把持朝政。

  690年,废睿宗,自称圣神皇帝,改洛阳为神都,国号为周,史称南周或武周。

  武氏执政其间由于宠信酷吏,加上后世史学家不齿于她供养男妃嫔,所以史书内都对她的所作所为大加鞭鞑。但也是她开创了科举考试的殿试制度。

  武氏晚年希望儿子李显改武姓可以继位,但李显的软弱使她放心不下。直到后期武氏病重,朝臣推举李显继位,并复辟唐朝,武周亡。

  705年去世时发遗诏:

  ;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

  4、唐睿宗--李旦(662年—716年),唐朝第五位皇帝(如不将武则天算为唐朝皇帝),他的在位时间是684年-690年和710年-712年。其父为唐高宗李治,母为武则天,唐中宗是其兄长。

  684年,武则天废中宗帝位,立其为帝,改元文明。不过由于是武则天操纵朝政,睿宗毫无实权。690年,武则天自己登皇帝位,于是废除睿宗。705年,武则天去世,唐中宗复位,710年,中宗被毒杀。于是睿宗再次即位。与其子李隆基(后任皇帝唐玄宗)一起铲除了杀害唐中宗的势力。712年,让位于唐玄宗,自称太上皇,716年病逝,享年55岁。其并无特别的治国才能,晚年也受其子李隆基的左右。

  5、李重茂(695年—?),唐中宗幼子,为韦后所生,前身为温王。710年中宗被毒死以后,韦后立时年仅16岁的李重茂即位,改元;唐隆;。李重茂即位后1个月,韦后被杀,太平公主和李隆基联合废掉了李重茂,并将李重茂赶出长安,恢复其温王爵位。后事不详。

  李重茂号;少帝;或者;殇帝;。

  6、唐玄宗--李隆基(685年~762年),唐朝皇帝(712年~756年在位);李隆基为睿宗李旦第三儿子,庙号「玄宗」,得名「唐玄宗」,又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故亦称为唐明皇,後封元圣文神武皇帝。玄宗在位年间,是唐代由盛变衰的关键时期。

  [唐] 李昭道明皇幸蜀图

  即位前李隆基曾与太平公主合谋发动宫廷政变,杀韦后拥其父睿宗即位,被立为太子。

  开元之治

  延和元年(712年),受禅即位,改元为「开元」;开元初年,励精图治,任用姚崇、宋璟等为相,革除弊害,鼓励生产,经济发展,史称「开元之治」。

  杨贵妃与安史之乱

  晚期因骄奢淫逸,终日只顾与杨贵妃玩乐。杨贵妃原为他的儿子寿王的妃子,但玄宗竟不顾礼教,把她纳为自己的妃子。他又倚信奸宦如李林甫、高力士和安禄山,任由他们把持朝政,引发「安史之乱」後出逃,从此唐朝由鼎盛时期转入衰弱时期。

  文学作品上的李隆基是感情很专一的皇帝,他和杨贵妃的故事,透过《长恨歌》和《长恨歌传》在中国家喻户晓。

  7、唐肃宗--李亨(711年-762年),唐玄宗第三子,唐朝第七位皇帝(去武则天以外,757年——762年在位),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六月镇守潼关之大将哥舒瀚受杨国忠逼迫出兵讨叛,结果大败,潼关陷落,长安震动,玄宗携太子、宠妃仓皇逃往成都,行经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县西),军士哗变杀杨国忠,并逼迫玄宗缢死杨贵妃。马嵬民众拦阻玄宗请留,玄宗不从。太子李亨留下,随即前往朔方节度使所在地灵武(今宁夏灵武西南),同年七月,李亨即位于灵武,尊玄宗为太上皇,改元至德,庙号肃宗,在位6年,死于762年,时年52岁,死后谥号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

  8、唐代宗--李豫(726年-779年),唐肃宗长子。初名俶,封广平王,唐朝第八位皇帝(去武则天以外,763年—779年在位),在位17年,享年54岁。天宝十五年(756年),安禄山叛军攻占潼关,玄宗逃至马嵬驿,当地民众揽留肃宗,于是护送肃宗北上灵武即帝位。安史之乱中,以兵马元帅名义收复洛阳、长安两京。乾元元年(758年),被立为皇太子。宝应元年(762年),宦官李辅国杀张皇后,肃宗受惊吓而死。代宗即位。次年,安史之乱平定,唐朝开始转为衰落。当时,东有诸多藩镇割据,北方又有回族不断勒索,西面有吐蕃侵扰,甚至在广德元年(763年)占领首都长安十一日。代宗又迷信佛教,寺院多占有田地,国家政治经济进一步恶化。779年驾崩,传位于唐德宗李适,死后谥号睿文孝武皇帝。

  9、唐德宗--李适(742年-805年)(适发音为Kuò),唐代宗长子,唐朝第九位皇帝(去武则天以外,780年——805年在位),在位26年。享年64岁。广德二年(764年)被立为皇太子,大历十四年(779年)即位。次年,为了改善财政,听从杨炎的建议,废除庸调制,颁布;两税法;。另外,也试图削弱藩镇割据实力,加强中央集权,但由于措施失当,反而引起节度使的反抗。建中四年(783年),泾原兵变,仓皇出逃到奉天(今陕西乾县),朱泚称帝,后朔方节度使李怀光叛变,再逃到汉中。于是发布了《罪己诏》,声明不再约束节度使,对其姑息迁就。从此,唐朝的中央权力进一步削弱。

  其在位期间,时局稍为稳定,但任用宦官为统帅,并且勒索地方官进奉物资,在长安施行宫市,征收间架、茶叶等杂税,民生更加困苦。虽有人称之为;中兴之治;,但并没有特别显著的成就。

  唐德宗于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死,死后谥号为神武孝文皇帝。

  10、唐顺宗--李诵(761年-806年),唐德宗长子,唐朝第十位皇帝(去武则天以外,805年在位)。大历十四年(779年)立为皇太子。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即位,改元永贞。任用王伾、王叔文为翰林学士,在韩泰、韩晔、柳宗元、刘禹锡、陈谏、凌准、程异、韦执宜等人支持下,从事改革德宗以来的弊政,贬斥贪官,废除宫市,停止盐铁进钱和地方进奉,并试图收回宦官兵权,史称;永贞革新;。不久患中风。同年八月,宦官俱文珍等勾结部分官僚和藩镇,逼其退位,传位于太子李纯,贬王伾等人,史称;永贞内禅;。又贬斥韩泰等八人,史称;八司马事件;。次年病死,一说被宦官杀害。死后谥号为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

  11、唐宪宗--李纯(出生于778年,逝世于820年),唐朝第11位皇帝(去武则天以外),他的统治时期是从805年到他逝世。唐宪宗是唐顺宗长子,先被封为广平郡王,805年初顺宗即位后,李纯被立为太子,顺宗试图进行改革,威胁了宦官的利益,被俱文珍逼迫退位给宪宗,同年八月,宪宗继位,顺宗被尊为太上皇。

  宪宗继位后,开始对割据的藩镇开展了一系列战争,他继位次年就开始对西川节度副使刘朋开战获胜,同年杨惠琳不肯交出他的兵权,宪宗也对他作战,杨惠琳战败被杀。807年讨伐镇海节度使李锜,813年魏博节度使田兴规伏唐朝,813年他开始对抗拒唐朝的成德节度使王承宗作战,但没有能够获胜,从815年到817年他平定了淮西吴元济的叛乱。这些成果被称为;元和中兴;。吴元济被平定后,全国所有的藩镇至少名义上全部规伏唐朝。

  但同时宪宗的皇位是由宦官逼迫获得的,因此他信用宦官,他的军队中有许多将军是宦官,而且有些拥有很高的军权。820年他自己被宦官陈弘正杀害,享年43岁,在位15年,死后谥号为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

  12、唐穆宗--李恒(795年-824年),原名宥。元和七年(812年)被立为皇太子,改名恒。他是唐朝第12位皇帝(去武则天以外,820年-824年在位),在位4年,享年30岁。在位期间荒于朝政,奢侈放纵,措施不当,导致河北三镇再度背叛,直到唐朝灭亡。朝廷内宦官权势日盛,官僚朋党斗争剧烈。使唐宪宗的;中兴;局面完全丧失。后服长生药而死,死后谥号为睿圣文惠孝皇帝。

  13、唐文宗--李昂(809年-840年),唐穆宗第二子。唐敬宗之弟。敬宗宝历二年(826年),被宦官王守澄等拥立为帝。他是唐朝第十四位皇帝(去武则天以外,827年-840年在位),在位14年,享年32岁。在位期间,朝臣朋党相互倾轧,官员调动频繁,政权甚至皇帝的废立生杀,均掌握在宦官手中。后起用李训、郑注等人,意欲铲除宦官。大和九年(835年),李训引诱宦官参观所谓;甘露;,企图将其一举消灭,但事情败露,反而导致宦官大肆屠杀朝官,史称;甘露之变;。事后,文宗更被宦官钳制,慨叹自己受制于家奴,境遇不如汉献帝。开成五年(840年)抑郁病死,死后谥号为元圣昭献孝皇帝。

  14、唐宣宗--李忱(810年 ——859年),唐朝第十六位皇帝(847年——859年在位,除去武则天以外),初名怡,前身是光王,在位13年。唐宪宗李纯十三子,唐穆宗李恒的弟弟,唐武宗李炎的叔叔。

  李忱登基之前,为了逃避唐武宗的迫害,传说他当过和尚,曾作过《瀑布联句》一诗。会昌六年(846年),唐武宗被道士上供的长寿丹毒死。李忱被迎回长安登基做皇帝,是为唐宣宗,改元大中。

  唐宣宗登基后,唐朝国势已很不景气,藩镇割据,牛李党争,农民起义,朝政腐败,官吏贪污,宦官专权,四夷不朝。唐宣宗致力于改变这种状况,他先贬谪李德裕,结束牛李党争。宣宗勤俭治国,体贴百姓,减少赋税,注重人才选拔,唐朝国势有所起色,阶级矛盾有所缓和,百姓日渐富裕,使十分腐败的唐朝呈现出;中兴;的小康局面。宣宗是唐朝历代皇帝中一个比较有作为的皇帝,因此被后人称之为;小太宗; 。另外,唐宣宗还趁吐蕃、回纥衰微,派兵收复了河湟之地,平定了吐蕃。

  由于宣宗曾当过和尚,所以对佛教极力推崇,据说曾在大中七年(853年)大拜释迦牟尼的舍利。

  大中十三年(859年),唐宣宗去世,享年50岁。谥号圣武献文孝皇帝。

  15、唐懿宗--李漼(833年11月14日~873年),唐朝第十七位皇帝(除去武则天以外,860年——873年在位),在位14年,终年41岁。李漼初名温,是唐宣宗的长子。宣宗病死后,被宦官迎立为帝,是为唐懿宗,改元;咸通;。死后葬于简陵,谥号昭圣恭惠孝皇帝。

  唐懿宗是一个昏庸无能、奢侈无度的君主。他即位后,不思朝政,沉湎于酒色之中,政治十分腐败,藩镇割据重新兴起。他将唐宣宗中兴的果实损耗殆尽。此时唐朝已无可救药,病入膏肓,大动乱正在酝酿之中。当时赋税刻薄,百姓无法过日子,于是出现人吃人的惨剧,百姓被逼得无路可走,只好起义。859年,袭甫在浙东领导起义;868年,庞勋领导徐泗地区的戍兵在桂林起义。唐懿宗派遣王式、康承训等残酷镇压了这两次农民运动,但是对人民的剥夺并没有停止。

  此人乃唐朝间接之亡国之君也。

  16、唐僖宗--李儇(862年——888年)(儇发音为喧Xuān),唐朝第十八位皇帝(去武则天以外)。唐懿宗第五子,初名俨。873年-888年在位,在位13年,享年27岁,死后谥号为惠圣恭定孝皇帝。懿宗咸通十四年(873年)由宦官拥立,时年十五岁。政事全交给宦官田令孜掌握,自己却玩物丧志。当时灾害连年,人民生活困苦,官员盘剥沉重。干符元年(874年),濮州王仙芝发动起义。次年,黄巢也起兵于冤句,唐末农民大起义爆发。王仙芝失败后,起义军由黄巢率领,百战百胜,并于广明元年(880年)占领长安,他仓皇逃亡入蜀。中和四年(884年),黄巢起义失败,次年三月唐僖宗返回长安,唐朝已接近灭亡的尾声。

  17、唐昭宗--李晔(867年-904年),原名杰,又名敏,是唐朝第十九位皇帝(去武则天以外,889年—904年在位),在位16年,享年38岁。他是唐懿宗第七子,唐僖宗弟。葬于和陵,死后谥号为圣穆景文孝皇帝。

  唐昭宗即位后,藩镇趁着平定农民起义的机会逐渐扩大,唐政府已经名存实亡,唐昭宗根本没有实权。后来,唐昭宗被当时最大的藩镇朱温控制着。朱温为了灭亡唐朝,自己做皇帝,先杀掉宫里所有宦官,再不顾大臣反对迁都洛阳,接着镇压各地藩镇,最后又于天佑元年(904年)杀害了唐昭宗。

  唐昭宗在他即皇帝位以来16年间,一直是藩镇手中的傀儡。

  18、唐哀帝--李拀(892年-908年),原名祚。唐昭宗第九子,唐朝末代皇帝(第二十代,去武则天以外,904年—907年在位),在位3年,被废。次年死,享年17岁,葬于温陵。

  唐哀帝即位时,不过是藩镇手中的一个傀儡皇帝。唐天佑四年(907年),朱温见废帝灭唐时机已到,便先将唐朝朝臣全部杀光,接著又废哀帝为济阴王,自己做皇帝,建国号「大梁」,史称「後梁」,改元「开平」至此,立国290年、传20帝的唐王朝灭亡,中国进入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又一次大分裂时期——五代十国。

  唐哀帝也在被废后次年,即开平二年(908年),被朱温毒死。何太后(唐昭宗皇后)也被杀。

  唐哀帝死後谥号为昭宣光烈哀孝皇帝。

  高祖 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 李渊 618年-626年 武德 618年-626年

  太宗 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李世民 627年-649年 贞观 627年-649年

  高宗 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李治 650年-683年 永徽 650年-655年

  显庆 656年-661年

  龙朔 661年-663年

  麟德 664年-665年

  干封 666年-668年

  总章 668年-670年

  咸亨 670年-674年

  上元 674年-676年

  仪凤 676年-679年

  调露 679年-680年

  永隆 680年-681年

  开耀 681年-682年

  永淳 682年-683年

  弘道 683年

  中宗

  (为武后所废) 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 李显 684年,

  (以及705年-710年) 嗣圣 684年

  睿宗

  (为武后所废) 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 李旦 684年,

  (以及710年-712年) 文明 684年

  则天顺圣皇后 武曌 684年-705年光宅 684年

  垂拱 685年-688年

  永昌 689年

  载初 690年

  武周(690年-705年)

  则天大圣皇帝武曌 684年-705年天授 690年-692年

  如意 692年

  长寿 692年-694年

  延载 694年

  证圣 695年

  天册万岁 695年-696年

  万岁登封 696年

  万岁通天 696年-697年

  神功 697年

  圣历 698年-700年

  久视 700年

  大足 701年

  长安 701年-704年

  唐朝复辟

  中宗(重祚) 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李显 (见684年,)

  705年-710年神龙 705年-707年

  景龙 707年-710年

  少帝 李重茂 710年 唐隆 710年

  睿宗(重祚) 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李旦 (见684年,)

  710年-712年景云 710年-711年

  太极 712年

  延和 712年

  玄宗 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 李隆基 712年-756年 先天 712年-713年

  开元 713年-741年

  天宝 742年-756年

  肃宗 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 李亨 756年-762年 至德 756年-758年

  干元 758年-760年

  上元 760年-761年

  代宗 睿文孝武皇帝李豫 762年-779年宝应 762年-763年

  广德 763年-764年

  永泰 765年-766年

  大历 766年-779年

  德宗 神武孝文皇帝 李适 780年-805年建中 780年-783年

  兴元 784年

  贞元 785年-805年

  顺宗 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 李诵 805年永贞 805年

  宪宗 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李纯 806年-820年 元和 806年-820年

  穆宗 睿圣文惠孝皇帝李恒 821年-824年 长庆 821年-824年

  敬宗 睿武昭愍孝皇帝李湛 824年-826年 宝历 824年-826年

  文宗 元圣昭献孝皇帝 李昂 826年-840年 宝历 826年

  大和 827年-835年

  开成 836年-840年

  武宗 至道昭肃孝皇帝 李炎 840年-846年 会昌 841年-846年

  宣宗 圣武献文孝皇帝李忱 846年-859年 大中 847年-859年

  懿宗 昭圣恭惠孝皇帝李漼 859年-873年 大中 859年

  咸通 860年-873年

  僖宗 惠圣恭定孝皇帝 李儇 873年-888年 咸通 873年-874年

  干符 874年-879年

  广明 880年-881年

  中和 881年-885年

  光启 885年-888年

  文德 888年

  昭宗 圣穆景文孝皇帝李晔 888年-904年 龙纪 889年

  大顺 890年-891年

  景福 892年-893年

  干宁 894年-898年

  光化 898年-901年

  天复 901年-904年

  天佑 904年

  哀帝 昭宣光烈哀孝皇帝* 李柷 904年-907年 天佑 904年-907年

  李柷原谥曰哀皇帝,后唐明宗李嗣源改谥曰昭宣光烈哀孝皇帝

Tags:王世充简介,王世充简介,郑国的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