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社会

即墨这个记忆馆里面的物件已有百年历史,你看过吗?

2018-11-29 14:40社会

简介近日,新装修过的大欧乡村记忆馆重新开馆,513平方米的展馆分三个展区,每个展区内都有独立主题。馆内陈列着一百余种鸟笼制作工具和各式各样鸟笼。据了解,这些工具大都是村民无偿捐赠,年份最长的已有百余年历史。 走进记忆馆,浓郁的乡村气息迎面扑来,一...

近日,新装修过的大欧乡村记忆馆重新开馆,513平方米的展馆分三个展区,每个展区内都有独立主题。馆内陈列着一百余种鸟笼制作工具和各式各样鸟笼。据了解,这些工具大都是村民无偿捐赠,年份最长的已有百余年历史。

走进记忆馆,浓郁的乡村气息迎面扑来,一幅幅老照片、一件件老工具、一个个精致的鸟笼,无不在诉说着大欧村“笼腾雀跃”的历史……

村民无偿捐赠,让村史更有温度

雕刀、刮刀、钢锉等100多件雕刻工具整齐地摆放在展柜内,一道道划痕,都是岁月的印迹。大欧鸟笼的制作始于明代,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由于受条件限制,不少工具和机器都是村民自己制作而成,“大厅展示的钻孔机已有60多年历史,至今可用。”大欧村党支部书记吴希童表示,大部分工具都是村民无偿捐赠。记忆馆里,从事鸟笼制作40多年的老手艺人吴洪柏正给外孙细细讲解着雕刻工具的作用,“这里有十多件是我捐赠的。”吴洪柏告诉记者,每每看到这些工具,思绪总会回到当年父亲使用它们给自己演示鸟笼制作的情景,他说,记忆里,爷爷和父亲都会做鸟笼。

“这里的每一幅展示图片都在诉说着鸟笼的故事。”记忆馆解说员李飞雪告诉记者,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清朝的还是现代的,鸟笼的历史都被记录在这个记忆馆中。


百年手艺,期待传承


在展厅二楼,大到1.8米、小到几厘米,各种不同形状的鸟笼让人眼花缭乱,“不少村民从十几岁就开始做鸟笼,手艺都是祖传的。”吴希童说,养鸟玩笼之风始于京城,明清最盛,大欧村的鸟笼制作工艺正是建村时一位吴姓老手艺人从京城带到村里后逐渐流传开来,成为村民的集体技能。如今村内460户中有320多户从事鸟笼制作,年产50万套,价格从数十元到上万元不等。

体验区内,工作人员正编织着手中的鸟笼,“大欧鸟笼制作步骤繁琐、复杂,总共将近200道工序,简单的鸟笼一天可以完成,复杂的要忙活一个多月。”吴希童说,单一的工序让很多年轻人避而远之,现在从事鸟笼制作的大多是村里的老人,但是随着大欧鸟笼的知名度越来越高,相信会有更多年轻人来传承。

“有时候孙女班里做手工,我就给她做个小鸟笼,很多家长和学生都特别感兴趣。”吴洪柏幽默地说,说不定鸟笼传承人就在孙女的同学中。

借“网”发力,走向世界

“虽繁不能简其工,虽小不能改其精”是鸟笼制作的祖训。2009年大欧鸟笼被列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5年被纳入第一批山东省乡村记忆名录,逐渐被人们熟知。

“目前全村将近五分之四的村民从事鸟笼加工,大欧是名副其实的鸟笼加工专业村。”吴希童说,随着电商的发展,全村已经成立淘宝网店近80家,年营业额过千万元,产品远销美国、法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2015年-2017年,大欧村连续三年被阿里研究院评为“中国淘宝村”。

来源:《新即墨》报

Tags:即墨,这个,记忆,馆里,面的,物件,已有,年历史,看过,近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