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社会

青岛人防警报“走”过四代

2014-11-15 08:21社会

简介市人防办人防指挥信息保障中心工作人员介绍,新中国成立后,根据信号的不同可将青岛的人防警报分为四代。 “最早的是上世纪50年代,当时是手控警报,即每个警报鸣放点都有工作人员看守,大家根据规定的时间统一按下开关,让警报发声。 ”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

市人防办人防指挥信息保障中心工作人员介绍,新中国成立后,根据信号的不同可将青岛的人防警报分为四代。 “最早的是上世纪50年代,当时是手控警报,即每个警报鸣放点都有工作人员看守,大家根据规定的时间统一按下开关,让警报发声。 ”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青岛由手控警报变成了由电话线控制的警报器,每个警报器都与主机用电话线连接,通过线路统一控制警报。 “这时每个警报器前就不用再安排专门开关警报的人员了,但有线警报由于线路较长,维护十分困难。 ”到了上世纪90年代,青岛开始实行无线电控制警报器,由全市统一发放无线电信号,警报器接收信号之后自动开启开关。这种警报器虽然没有了“有线”的烦恼,但也容易受其他信号的干扰,准确率比较低。从2000年至今,控制警报器的信号从无线电变成了数字无线信号控制,通过数字短波通讯系统,便于传输和加密,不容易被干扰。

多媒体警报器将“入地”

随着青岛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地下区域的防空防灾警报系统也将逐渐建立。 “现在青岛部分地下人防工程会鸣响警报,但都是将地面上的警报声音通过广播在地下空间播放,下一步我们将在地下空间安装警报器。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与地上较为空旷的环境相比,地下空间比较封闭,如果采用传统的警报,密闭环境里声音较大,声压也增加,可能会引发其他问题。 “目前我们初步打算在地下空间使用多媒体警报器,安装之前需根据不同人防工程的特点选择设置警报器的地点。 ”

青岛三种警报器优缺点

电动警报器

主要依靠电动机旋转模拟出警报声后再扩散出去,但这种警报维护成本较高,周期较短,易受外界自然环境的影响。

电声警报器

目前青岛使用最多的警报器终端,警报器自身带有扩音喇叭,还可插入人声进行语音提醒,这种警报器维护成本相对较低,周期较长,抗外界腐蚀,但由于只有声音,辨识度不高。

多媒体警报器

除了能播放人防警报之外,还能显示图文信息。不必安装在楼顶,设置在小区路边等人员密集的场所。受雷电影响较小。鸣放时声音由小渐大,听起来更加缓和。此外,维护成本更低,维护人员无需东奔西走挨个调试,只要坐在办公室里,通过软件进行远程调试即可。

专业提醒

警报试鸣要听“门道”

今天上午10时至10时20分,全市将举行防空防灾警报试鸣,市民可仔细辨别预先警报、空袭警报、解除警报和灾害警报信号。预先警报为鸣36秒,停24秒,反复3遍,时间3分钟;空袭警报为鸣6秒,停6秒,反复15遍,时间3分钟;解除警报为连续鸣放3分钟。灾情警报鸣15秒,停10秒,再鸣放5秒,停10秒,反复3遍为一个周期,时间2分钟。试鸣时,四种警报信号之间间隔3分钟。

据了解,今年我市将人防组织指挥信息化系统全面升级,使用抗干扰更强的无线跳频技术。搭建的信息化平台能够与我市各个部门联网,出现紧急情况时可及时对接,同时也便于各部门的应急方案的管理。另外,今年市人防办还新成立了网电防护、心理防护、伪装防护等人防专业队伍,针对战时可能出现的情况,由专业人员进行网络电路、心理干预、重要经济目标伪装等工作。

新闻内存

青岛警报试鸣日期源自德军登陆时间

据了解,我市之所以选择在每年的11月14日试鸣防空警报,是因为1897年11月14日德国侵略军在青岛栈桥强行登陆,武装占领青岛,青岛从此沦为“殖民地”。从1993年开始我市会在每年11月14日鸣放防空防灾警报,一方面是唤起市民的国防意识,另一方面也是让市民牢记国耻、居安思危、警钟长鸣。


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琴岛搜http://www.qindaosou.com

Tags:青岛,人防,警报,四代,人防办,人防,指挥,信息,保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