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青岛

青岛记忆:这条街上不止有小商品,还曾诞生过中国第一家制针企业

2019-12-05 01:00青岛

简介"追溯利津路 说起青岛利津路,人们首先想到的,大概是位于路南段的小商品批发市场,这里有各种小商品,从结婚用的酒、茶、糖果、各种喜庆用品到家庭生活用品、小家电等应有尽有,琳琅满目,丰富多彩。 这里的大小商铺有100多家。小商品市场横跨滨县路、诸城路...

"追溯利津路

说起青岛利津路,人们首先想到的,大概是位于路南段的小商品批发市场,这里有各种小商品,从结婚用的酒、茶、糖果、各种喜庆用品到家庭生活用品、小家电等应有尽有,琳琅满目,丰富多彩。

这里的大小商铺有100多家。小商品市场横跨滨县路、诸城路、昌邑路等街道,有文具街,文化用品,市场就业培训中心等。

青岛记忆:这条街上不止有小商品,还曾诞生过中国第一家制针企业

利津路南起辽宁路,北与沈阳路,洮南路相接,期间经过滨县路、诸城路、昌邑路、雒口路、埕口路、营口路、长春路等,全长约1100米。路上有宾馆酒店,汽车维修店等,北段有长途汽车站,长途车可发往全省40多个县市,买票乘车十分方便。

笔者对利津路的记忆可追溯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记得当时周边有轧铁厂,自行车厂等,大炼钢铁过后,许多铁球像小山似的堆积在曹县路上,小伙伴们常在上面打闹玩耍。利津路南头距第二面粉厂不远,靠近青岛第二粮库,那里常有一些拉粮食的大车(地板车),利津路坡陡路长,拉车的常俩人合作,一人在前面拉,一人在后面推,而放在坡下面大车上的货则会遭孩子们的“暗算",有一次看到几个孩子,用铁片把车上的麻袋划破了,摘下帽子盛着淌出来的地瓜干,转身离开,被拉车的大爷发现,追得他们满街跑。

青岛记忆:这条街上不止有小商品,还曾诞生过中国第一家制针企业

以前,利津路上因有几家著名的民族企业而知名。今天我们一起走近利津路8号。

利津路8号是青岛制针厂,先前叫冀鲁制针厂,是我国制针工业创始人尹致中创办的,它是中国第一家制针企业 。

20世纪初期,德国和日本针垄断了中国的制针市场,国人用的缝纫钢针,几乎全部依靠进口,南方用德国针,北方用日本针。1926年山东莱阳人尹致中东渡扶桑,到日本制针厂当学徒,后来进入广岛高级工业学校学习。

青岛记忆:这条街上不止有小商品,还曾诞生过中国第一家制针企业

目睹洋针的垄断,尹致中暗下决心,成立中国人自己的制针企业。1928年他回国策划,当年又返回日本,购买制针设备,然而,设备运到下关时,却被日本海关以禁止制针机器出口为由没收了。后来,他再次购买设备时,将机器拆卸散装,避开了日本海关的检查,运回青岛。经多方游说募资,筹得天津、济南等商号4万元股本,在利津路8号筹建了冀鲁制针厂。因为有天津(河北人)、济南两家针商的股金,所以称“冀鲁”,尹致中任厂长。

青岛记忆:这条街上不止有小商品,还曾诞生过中国第一家制针企业

冀鲁制针厂的开办,填补了我国制针工业的空白,结束了仰赖洋针进口的历史,当时,在国内外引起很大的反响。国民党山东省主席韩复榘、青岛市长沈鸿烈,都到厂参观题词,国民党的大人物宋子文、孙科也到厂参观,并拍成电影,大力宣传。

1938年冀鲁制针厂被日商果分壮介以10.1万元联银券强行购买,改称青岛冀鲁制针厂株式会社。1946年,尹致中以归还财产所有权的名义,购买收回,并恢复原名。尹致中1949年去台湾,在台湾创办大东公司。后去香港,任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副主席、名誉主席,又创建多家公司,1984年在香港病逝。

青岛解放后,市政府派人参加青岛冀鲁制针厂管理委员会,参与管理。1955年,查出尹致中有隐瞒敌产行为,将青岛冀鲁制针厂收归国有,成为地方国营企业,改称国营青岛冀鲁制针厂。1966年,改为青岛制针厂。1979年针厂工业总产值达2279万元。后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产品的需求发生了变化,九十年代,经济效益下滑,1998年厂子进行改制,2007年厂房拆除,厂旧址用于了房地产开发。


来源:青岛故事

"

Tags:青岛,记忆,这条,街上,不止,小商品,曾诞生,诞生,中国,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