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青岛

青岛建国后是如何援建山东的

2019-10-20 16:20青岛

简介" “上青天”一词,来源于纺织服装业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到六、七十年代。作为当时中国工业支柱的中国纺织业,一直有"上青天"的说法。“上青天”是对中国当时的“三大纺织工业基地”——上海、青岛和天津的简称。解放前三地都是中国经济的台柱,当时GDP总量...

"青岛建国后是如何援建山东的

“上青天”一词,来源于纺织服装业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到六、七十年代。作为当时中国工业支柱的中国纺织业,一直有"上青天"的说法。“上青天”是对中国当时的“三大纺织工业基地”——上海、青岛和天津的简称。解放前三地都是中国经济的台柱,当时GDP总量相当于全国50%。三地之间也有着广泛的经济合作和交流。

解放后,国家撤销了青岛直辖市的地位,将其划归山东,青岛的经济实力当时是毋庸置疑的,但山东其他城市的经济实力相对薄弱,差距太大。所以青岛开始援建山东。“十万纱工出青岛”,华北各地的棉纺几乎都来自青岛,更奠定了山东工业的基础。青岛在1949年,市区人口98万,高居全国第7位。建国后,随着工业项目援建人口大量外迁,后又支援三线,到1970年,人口已降到85万,当青岛人口再次达到98万时,已是1977年了。

下面,最青岛小编就带大家一起简单来了解一下,青岛建国后是如何援建山东的?

1966~1973年,青岛纺织抽调人力、物力和财力,在枣庄、平阴、临清、北镇、诸城、蒙阴、惠民、济宁和泗水等地建起10个棉纺织厂、2个针织厂、1个印染厂、1个纺织器材厂、1个纺织机械厂等共15个分厂。

1964年7月,青岛第三棉纺织厂在原临清棉纺织厂的基础上扩大规模,兴建青岛第三棉纺织厂临清分厂,1971年,分厂与老厂脱钩,交聊城地区管理,恢复临清棉纺织厂旧称。

1966年1月,青岛第九棉纺织厂在菏泽市东郊筹建青岛第九棉纺织厂菏泽分厂,1971年,分厂与青岛第九棉纺织厂脱钩,更名为菏泽棉纺织厂,由菏泽地区直接管理。

1966年2月,青岛第七棉纺织厂在济宁市太白楼东路投资225万元建设青岛第七棉纺织厂济宁分厂。1970年3月,分厂交给济宁地区管理,更名为济宁棉纺织厂。

1966年4月,青岛第五棉纺织厂投资121.29万元,在诸城县河西兴建青岛第五棉纺织厂诸城分厂。1971年,分厂交给昌潍地区管理,更名为诸城棉纺织厂。

1966年3月,青岛第四棉纺织厂在惠民地区北镇(滨州)兴建青岛第四棉纺织厂北镇分厂,1972年分厂与青岛第四棉纺织厂脱钩,交给惠民地区管理,更名为国营滨州第一棉纺织厂。

1967年3月,青岛第二棉纺织厂在平阴县兴建青岛第二棉纺织厂分厂,1973年1月分厂与青岛第二棉纺织厂脱钩,由泰安地区管理。

1967年1月,青岛第一棉纺织厂在枣庄市齐村区兴建青岛第一棉纺织厂枣庄分厂。1970年12月,分厂与第一棉纺织厂脱钩,更名为国营枣庄市棉纺织厂。

1967年11月,青岛第八棉纺织厂援建临沂分厂,1971年7月,青岛第八棉纺织厂将临沂分厂交给临沂地区管理,更名临沂棉纺织厂。

1968年8月,青岛东方红棉织厂在惠民县城东选址筹建青岛东方红棉织厂惠民分厂。分厂于1971年12月交给惠民地区直接管理,更名为惠民棉纺织厂。

1970年3月,青岛第六棉纺织厂在蒙阴桃花沟筹建青岛第六棉纺织厂蒙阴分厂。1975年5月,分厂与第六棉纺织厂脱钩,更名为蒙阴棉纺织厂。

1966年9月,青岛印染厂在济宁市西郊兴建年产印染布设计能力为3000万米的青岛印染厂济宁分厂。1970年12月,青岛印染厂与济宁分厂脱钩,分厂更名为济宁印染厂。

1966年4月,青岛第二针织厂在泗水县泉林镇建起青岛第二针织厂泉林分厂。1970年12月,分厂与青岛第二针织厂脱钩,更名为山东泉林针织厂。

1967年5月,青岛第一针织厂到临沂市临西八路兴建青岛第一针织厂临沂分厂。1971年5月,分厂交给临沂地区管理,更名为临沂针织厂。

1966年9月,青岛第一纺织配件厂在济宁市改建青岛纺织配件一厂济宁分厂。1972年1月,分厂与青岛第一纺织配件厂脱钩,改由济宁地区管理,1973年更名为济宁纺织配件厂。

1966年10月,青岛纺织器材厂在济宁市太白楼东路占地16923平方米,兴建济宁分厂。1971年9月,青岛第一纺织配件厂根据山东省轻工业局1970年6月的决定,将木梭、木管两个产品的机械设备全部搬迁济宁分厂。1979年1月,济宁分厂与青岛第一纺织配件厂脱钩,更名为济宁纺织器材厂。

1956年8月,山东大学医学院独立建院,称青岛医学院。1958年调出一部分骨干教师支援建立昌潍医学院。

1956年,由青岛医学院抽调出5名骨干教师支援烟台地区莱阳卫生学校。

1965年根据省人委指示,负责为临沂地区筹建沂水医学专科学校,并调出教职员工120余人到该校工作。1970年秋,学院迁往惠民地区北镇(现滨州市)办学。1976年学院迁回青岛原址,留1/3的教职工和物资设备在北镇成立青岛医学院北镇分院,应该是现在的滨州医学院。

1958年青岛筑港工程处于合并到山东省交通厅海运局。1961年,再次更名青岛港务局筑港工程处。自1961年到1972年,筑港工程队以维修山东省交通系统沿海小港口为主。同时,由于国民经济处于调整阶段,港口投资日趋压缩,筑港工程队把相当一部分力量转入内河航运工程及修造船滑道,完成了山东省小清河航道梯级开发的3座船闸,京杭运河山东境内、黄河南岸到微山湖段的梯级开发的枢纽工程,完成新建港口10处,码头18座。

10年浩劫期间,国民生产计划遭到破坏,农、轻、重比例失调,过度强调发展重工业,轻工业投资减少,从而导致一轻产品产量缩减,市场供应紧张。为缓和供需矛盾,青岛市根据有关指示精神,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组织了各种会战,并将青岛造纸厂、青岛造纸三厂等骨干企业一分为二,迁出部分设备,抽调部分技术人员,支援山东省的小三线建设。

1970年“备战、备荒”进入高潮,青岛造纸行业抽调部分设备迁往枣庄成立分厂,1972年分厂与青岛脱离关系。

1965年青岛工具厂调整为刃具专业生产厂,1968年响应国家号召,迁往山东省泗水县,1970年利用留下的厂房和部分维修设备及63名职工组建成青岛刃具厂。

1966年,青岛内燃机厂为支援山东省“三线”建设,抽调127名员工、100余台设备,在聊城建分厂,1970年与总厂脱钩。

1964年,青岛电器元件厂为支援山东省“三线”建设,抽调技术力量和设备,在济宁新建山东硅元件厂(今济宁第二电器厂)。

1966年,青岛电线厂由公私合营转为国营企业并改名为地方国营青岛电线厂。同年,为支援山东省“三线”建设,抽调人员和设备赴新泰县建立分厂。

1981年以青岛汽轮机厂为主,组建了由山东省内13家企业参加的“齐鲁发电设备公司”,积极开发适销对路产品,青岛汽轮机厂(今捷能集团)(青岛档案信息网记载共派往各厂技术人员69名进行技术指导与革新。)

从1961年开始,青岛市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降低重工业发展速度,矿山机械制造大规模压缩。青岛重型机械厂于1963年4月实行停产保点,精减职工全部调出。

1970年5月,为支援三线建设,青岛缝纫机厂开始筹建邹县分厂,并派工程技术人员到现场指导,1975年年产能力达5万架缝纫机的青岛缝纫机厂邹县分厂建成,并于当年10月移交给济宁地区轻工业局,称鲁南缝纫机厂,同时与青岛缝纫机厂正式脱钩。

1985年,青岛食品厂对口援建山东省沂水县青援食品厂。青食青援食品想必很多人都知道。

以上只是部份青岛建国后援建山东的项目记录。为了山东的工业建设,青岛的企业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可以说山东的发展离不开青岛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

Tags:青岛,建国后,如何,援建,山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