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青岛

港头陈村――陈玉增赤胆闯匪巢

2020-01-22 10:13青岛

简介" 今天继续讲述《黄岛村庄系列》――青岛市黄岛区辛安办事处港头陈村 港头陈村,位于辛安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南3公里,东临胶州湾,与前湾港相望;西与港头刘村一路之隔;北与港头臧村隔河相邻;南与长江路街道东于家河村、西于家河村交界。总面积5平方公里。2006年...

"

今天继续讲述《黄岛村庄系列》――青岛市黄岛区辛安办事处港头陈村

港头陈村,位于辛安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南3公里,东临胶州湾,与前湾港相望;西与港头刘村一路之隔;北与港头臧村隔河相邻;南与长江路街道东于家河村、西于家河村交界。总面积5平方公里。2006年,全村有1496户、4615口人,居民有陈、于、宋、张、薛、高等姓氏,多为陈姓,皆为汉族。

港头陈村――陈玉增赤胆闯匪巢


相传,明朝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山东沿海一带设立了很多兵寨抵御倭寇,又从内地人口密集的地方往此移民,故胶州湾畔的百姓多为山西“小云南”而来。这年,移民而来的于姓一家见这里东临海、西有山,便定居自立为村。因附近是座小码头,海湾里泊有很多小舟,故起村名为“于家港头”。

同年,陈姓一家从现胶南泊里红石头逃荒而来。陈家有4个儿子,在村中繁衍成4大支股。陈姓人口不断增加,而于姓人口却不旺,人们便习惯称此村为“陈家港头”。

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陈玉柱、宋明善等9户人家住在齐长城以北、距村1.5公里的东南岭,以后逐渐迁到村内。还有一户姓薛的,也在1952年迁到村内居住。1945年,村名被改为“港头陈村”,沿用至今。清朝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由胶州、现胶南松山子分别迁来张姓各一户。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宋、薛、高、刘等姓人陆续迁来。

据说,当年于姓先祖虽人口不旺,但很富有。为了宣扬他家的富有,麦收时便在场院里铺上木板打“响场”。以前,打场用的是“连枷”、“石滚子”。“连枷”一般由一根长木棍与四根细短的小木棍两部分相连组成。长木棍为柄,小木棍连在长木棍顶端。打场时,手握长木棍的一端高高举起,将项端的四根小木棍用力向下打,会发出清脆的响声。石滚子需用驴或者靠人力拉着滚动,碾压麦穗。村民平常“打场”是在整平的地上,于家在地上铺上木板后,响声在很远的地方就能听到。

关爷庙,位于村中心、沟北岸,占地20平方丈,坐北朝南,内供关老爷泥像。庙用青砖、小仰瓦建于高1米的平台上。两扇红漆小门朝南,门前有一长方形香炉。据传,为于姓第10代人于宝伦组织富户集资于清朝光绪初年建造。逢年过节,全村百姓都会前去祭拜。“文化大革命”时,此庙被毁。

港头陈村――陈玉增赤胆闯匪巢


沿村大街向西、距村300米处有座娘娘庙。据说建于清光绪初年。占地一亩,三间大殿坐北朝南,屋顶用海带叶子披盖而成。殿内供奉送子娘娘泥像。据说,当年村民于宝伦能写会画,娘娘泥像就是他塑造的。殿两旁有两根旗杆高高耸立。高高的红色院墙,两扇红漆大门。院内花草繁多,柏树参天。在西厢房曾住有两个和尚。1931年,村里曾派人看守过庙堂。1935年,村里有钱人曾捐款对庙进行过一次整修。1951年,娘娘庙改成小学校。1976年,扩建小学时此庙被拆除。

解放前,人们主要以种地为生,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地瓜、谷子、高粱、大豆、花生等。土地大部分为沙质,少部分为黏土。年亩产量只有160斤左右。小麦、玉米种得很少。大都以地瓜为主粮,只能吃黑面或地瓜干面。只有过年过节时,才有可能吃顿白面馍或饺子。生活用水靠村内的几口水井。住的是茅草屋或半瓦半草的“罗汉衣子房”。

农闲时,有少数农民外出经商。村内只有一家小铺子,卖烟酒等商品。还有一家烤“火烧”(即烧饼)的。其他生活用品,只能等货郎挑担下乡来才能买到。村后有一条河,发源于小珠山脚下,经上庄、下庄向东,顺村后流入胶州湾。河水长年流淌不断,水不深,清澈见底,部分村民还饮用过。但一到汛期,河水上涨,常常淹没庄稼,冲毁土地。1973年人民公社时期,将原河道取直加宽,形成现在的河道,避免了河水泛滥。

在村周围有一些古老的地名,如长城岭、烟崮墩、泉子崖、营里、舍茔、西庙头等。在村南2公里处有丘陵,东起海岸,西到牛王庙山,村民称它为“长城岭”。其东端尽头海边,有一个高3米、宽10米的大土堆,村民称它为“烟崮墩”,是历史上有名的齐长城烽火台遗址。2000年,烽火台遗址被颐中汽车城征用。同年秋,区政府在原烽火台以西300米处,建设了纪念性的“烽火台”。“齐长城”路以北,就是齐长城遗址。当年,齐长城自小珠山进入黄岛区,从西经众多山头蜿蜒东来,在于家河村后往东入海。若站在高处向东山下看去,还能隐约看出齐长城的遗迹。

齐长城以北300米、江山中路以西200米处是“泉子崖”,有一眼不大的山泉。此处有一面积约40平方米的大石块,像个大盖。泉水即从此石缝中流出,冲出水面约10厘米高。清澈见底,水质甘甜。当年,住在附近的十几户人家就饮用此水。“泉子崖”后被高合公司征用。

港头陈村――陈玉增赤胆闯匪巢


从村中心大街向南200米有40余亩良田,土地肥沃,无论种什么庄稼都能获得大丰收。这就是有名的营里”。据说,“营里”是当年明朝大将军阳武侯、薛家岛人薛禄回乡探亲时暂住的地方,是专为他设的兵站。1996年,被轻骑城征用。在平整土地时,曾发现枯井,呈圆形,直径约2米多,用青砖砌成。据说,是当年供官兵吃水用的。

娘娘庙大门正对着一里之外的“舍茔”。据说,以前外地人、不知姓名的人、小孩等死后都埋在这里,故名。1966年,坟头被平掉。紧靠舍茔西面有一条羊肠小道,是港头陈一带儿个村南行的唯一通道。

在西南山坡、齐长城遗址北面有30多座坟头,占地约一亩,长着一人多高的茅草,为于姓人的坟地,称“于家岭”。2002年,被海信工业园征用。

在村东北海滩上分布着大、小两座岛子:大赶岛、小赶岛。大赶岛在北,小赶岛在偏西南方。20世纪30年代初,在两岛以西曾建有于兴盐场(由于家村人开办)、可珠盐场(由宋家泊子村人开办)、成泰盐场(由东盐滩村人开办)等四家私人盐场。40年代末,因经营不善,加上风大浪高,盐堤逐年被冲毁而倒闭。1956年秋,当时的胶南县在于兴盐场旧址建起了新的民办盐场,占地375亩,有6副斗子(盐田面积单位,一副斗子一般为20-30亩),年产量最高时达1200吨。1985年后,改为养虾池,属黄岛养殖公司。1999年,被嘉里植物油公司征用。

在民办盐场南面有一个小型盐场,由扒山营房某部驻军于1960年建成,占地10多亩。村里驻有一个班的解放军战士,专职晒盐。部队调离后,并入民办盐场,以后也改为养虾池。

20世纪40年代,村里有200多户人家,居住得七零八落。村内有一条小沟,50%的户住在沟两岸。小沟发源于牛王庙山脚下,流经港头李、港头刘村前,由村内向东汇入胶州湾。1976年搞规划时,小沟被填平。村内还有几条出名的胡同,沟南岸有张家胡同,沟北岸有宋家胡同、透胡同,胡同里最多住着十几户人家。还有一条胡同叫“马虎”流子(当地称狼为“马虎”)。据老人说,很早以前这里特别荒凉,长着一人高的野草,常有狼出没,故名。

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全村生产、经济得以逐步发展,人们的生活也逐步改善。1970年以后,村里开始改造以前的旧房,并通上了电。1978年,村里开始进行整体规划建设。1990年以来,村民的经济收入不断提高,逐渐把旧房改建成宽敞明亮的大瓦房,有的还盖起了三层小楼。2002年,村投资5000万元进行旧村改造,在村东建起了排列整齐的12栋居民楼,高五层,有40个单元,可住400余户。到2003年,村内有南北、东西大街6条,均宽16米、长500米。村内有商店20多家,还有夜市、超市,商品十分丰富。村民也逐步有了收音机电视机、摩托车等家庭用具。小轿车也开始进入部分家庭。

港头陈村――陈玉增赤胆闯匪巢


20世纪50年代,村周围的路都是羊肠小道。村西一条最宽的也不过4米。60年代初,先后修筑了一些生产路。80年代、在村东修了一条大道,宽30米,为土路。1995年,此路被拓宽到50米,为水泥路,两旁进行了绿化。后经再次拓宽改造,形成了现江山中路。同年,村前修有一条疏港路。后经拓宽改造,成为现前湾港路,直通前湾港。2000年,在村西建设有团结路,南至开发区行政商务中心区,北通胶州湾高速公路。

1994年,村里投资200万元,在村东建起了三层的办公楼。1999年,村投资300万元,建起了占地10多亩的幼儿园,为二层楼,有8个班,20多名教师。教室、活动室、食堂、办公室、储藏室、玩具等设施齐全,现已达到青岛市农村示范幼儿园标准。2000年春,在村北设立了新港农贸市场,占地25亩,每月逄“二、七”为集日。后又投资400多万元,扩建了农贸市场网点房。方便了群众,增加了集体收入。2002年,村投资700多万元,在农贸市场东侧建起了村小学,占地25亩,为三层楼。有24个班,学生1000多名,教师30名。

本村地理位置优越。周边有多条公交线路经过。先后引进外资项目2个,总投资1.5亿美元;内资项目5个,总投资10亿多元人民币。如轻骑、高合、大明玩具、森森木业、嘉里植物油等企业。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亿元,人均纯收入7667。

《陈玉增抗匪》

解放前,港头陈流传着一段顺口溜:“陈玉增是英雄,练就一身好本领。土匪听了他的名,闻风而逃心胆惊。他能组织搞团练,能保咱们永太平。”陈玉增,当时三十出头,个子不高但很结实,家庭富裕。从小习枪弄棒,练就了一身本领,枪法百发百中,在小珠山以东很有名气,威信也很高。

1913年前后,各村都开办团练,维护治安。他联络附近十几个村的几百名群众组织团练。当时,军阀割据,互相混战,部分地痞流氓也乘机到处抢劫、绑票,百姓称他们为土匪、“红胡子”。但土匪路过港头陈村时,一听到陈玉增的名字都吓得绕道走。

有一年,一股土匪窜到薛家岛,听说陈玉增的情况后,半信半疑,就想试探一下。一天,土匪头子派人给陈玉增送去请柬,请他去薛家岛“赴宴”。陈玉增知道他们没安好心,就决定去会会。到了约定时间,陈玉增对下属说:“我走后,明早鸡叫时若在村东南方听到枪响,就表示我平安地回来了;若听不到枪响,那我就水远也回不来了。”说完,他拿起枪独自走了。到了薛家岛后,众土匪早在村口等候。土匪头子假装客气地说:“今天喝酒,咱们去弄只鸟来做菜肴。”两人在一帮土匪的簇拥下向前走。不多时,土匪头子见一房顶上落着只鸽子,便用枪瞄了一会儿,将其打了下来。众土匪直伸大拇指,齐声为他喝彩:“好,打得好!”又向前走了一会儿,见一烟囱顶端有两只麻雀,陈玉增把枪一伸,只听“嘭”的一声枪响,那两只麻雀应声掉了下来。陈玉增说道:“兄弟们,酒肴够了吧。”众人一看,一枪二鸟,目瞪口呆。土匪头子连连点头道:“够了,够了,快回去喝酒。”其嚣张气焰顿时消了一半。

宴席上,土匪头子把陈玉增让到上座,两边则站着十几个满脸横肉的彪形大汉(他们想在喝酒时把陈玉增杀掉)。酒过三巡,土匪头子用匕首扎起一块肉,送到陈玉增嘴边,说道:“兄弟,来,我敬你一块。”陈玉增毫不犹豫地张开大口,用力咬住比首,使其欲扎不能、欲拔不得。把肉吃了后,陈玉增也照样扎起一块大肉,说道:“兄弟,来,我也敬你一块。”土头子一看,目瞪口呆地说:“兄弟,我、我、我这几天吃肉吃腻了,我还是不吃的好。”陈玉增见他不敢吃,说道:“你不想吃就算了,还是我吃了吧。”说完,随手把肉放进口里。一直喝到五更天,陈玉增站起身来,说道“我该回去了,家中兄弟们还在等着我呢。”土匪头子站起来说道:“你回去告诉港头陈的兄弟们,我们绝不去打扰,百姓就是敞着大门睡觉,我们也不进去,只要兄弟们能借条路给我们走就行了。”很客气地把陈玉增送出村外。

陈玉增回到齐长城遗址处后,朝东南岭方向开了两枪,其兄弟们便知道他平安地回来了。

陈玉增为港头陈村长了志气,也使他的名声远扬方圆几百里。东北等地还根据这个故事排演了《陈玉增大闹戴家庄》的地方戏,大概是当年本地闯关东的那些人为家乡人感到自豪吧。

后记,《黄岛村庄系列》中的文章,其内容资料来源于2006 年以前。涉及到的村庄,其面貌已发生深刻的变化,平房可能已拆除,人们或许已住进了楼房。但是,那些还没有拆迁改造的村庄,现在看来弥足珍贵,期待着读者朋友拿起笔、举起相机,把这段历史记忆下来。

"

Tags:港头,陈村,陈玉,赤胆,匪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