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聚焦

父母过度的控制欲,会让孩子“精神死亡”,家长要“管”住自己

2020-01-04 11:41聚焦

简介" 文章纯属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控制欲极强的家长 前段时间电视剧《小欢喜》频频上微博热搜,其中,陶虹饰演的宋倩更是让观众又爱又恨。宋倩就是一个典型的对孩子有过度控制欲的家长。她自己这一辈子过得很不容易,所以更是想让女儿英...

"

文章纯属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控制欲极强的家长

前段时间电视剧《小欢喜》频频上微博热搜,其中,陶虹饰演的宋倩更是让观众又爱又恨。宋倩就是一个典型的对孩子有过度控制欲的家长。她自己这一辈子过得很不容易,所以更是想让女儿英子所有事情都按照她规划的去做,不允许有半点差错。

父母过度的控制欲,会让孩子“精神死亡”,家长要“管”住自己

英子想去参加天文馆的解说员,宋倩知道后极力反对,当她知道英子瞒着她偷偷去时,更是表现得近乎疯狂。还不惜在天文馆门口跟英子爸爸不顾形象地大吵大闹。

即使后来被女儿的表现所感动,但她始终不赞同女儿去天文馆参加活动。反倒为了表示出自己的支持,在家里准备了一个舞台。但反观,英子根本没办法接受妈妈所做的一切。

而生活中常见的例子还有这些:

"我妈非要我吃鸡蛋,她明明知道我不喜欢吃,但越是这样她越是逼我吃。有次早上起来饭桌上放着水蒸蛋,我吃了一口就发觉味道不对。问她,她说你自己去冰箱看,冰箱里没有鸡蛋。我打开确实没有,就又咬了一口,还是觉得不对。就去看垃圾桶,一眼就发现了鸡蛋壳,她就是骗我吃鸡蛋,不吃她就浑身不舒服。"

父母过度的控制欲,会让孩子“精神死亡”,家长要“管”住自己

"报考志愿的时候,我爸偏不让我去上海,还给我改到了本省的师范学院。理由是女孩子去那么远上学不好,毕业后当个老师多好;大学谈恋爱,我妈硬生生把我和我男朋友拆散,理由就是她第一眼看到他就不喜欢。"

……

德国一名心理治疗师曾说过:"幸福的家庭会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家庭中没有控制欲很强的人。"这个条件共同点看起来简单,但在很多现实中,父母却容易打着"对孩子好"的旗号对孩子加以控制。这样的教育方式,带给孩子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

家长过度的控制欲会让孩子"精神死亡"

早前震惊全国的"北大弑母案",凶手吴谢宇便是一个从小在母亲过度的"控制欲"下长大的孩子。这位母亲的教育方式属于严厉且专制,就是给孩子定下许多的目标规则,并要孩子全部执行。

父母过度的控制欲,会让孩子“精神死亡”,家长要“管”住自己

母亲通常使用惩罚或强制的手段去逼迫吴谢宇服从,尽管吴谢宇有着极高的智商,但在母亲的控制欲下,内心已慢慢变得畸形。

在英语达到了全球5%的水平,准备出国摆脱母亲控制的吴谢宇却被告知:母亲一辈子都要跟着他,最终形成悲剧。

父母对孩子的控制,本质上都是带着"偏执型人格",他们往往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却不小心就演变成了对孩子的过度控制,尽管父母的控制有时可以让孩子少走弯路,但却让孩子的自由完全被封闭起来。

而这时候大多数家长都不会意识到自己的"控制欲"已经升级甚至产生病变。自己所做的已经不是在为孩子好,而是一种变相地限制孩子的自由,囚禁孩子,让孩子必须照着自己脚印走。

父母过度的控制欲,会让孩子“精神死亡”,家长要“管”住自己

这时候的孩子不仅仅身体上被控制,思想上也同样得到囚禁。长此以往,就会导致孩子"精神死亡",既失去了做选择的能力和权利,也看不到未来人生的方向。

家长只有"管"住控制欲,才能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人格

前段时间出现这样的一则新闻:青岛一个女孩一直被母亲圈养在家中。女孩不被允许出门,更不能去上学。八岁了却不会开口叫爸爸,甚至连爷爷奶奶都不认识。

这背后的原因是女孩母亲担心女儿在外面受伤害,害怕老师让孩子受委屈。对于女儿的状况,这位母亲甚至表示自己并没有限制孩子的自由。

人终究是生活在社会群体中的动物,也只有在群体中才能形成适应社会的独立能力。 但新闻中的女孩在妈妈"爱"的圈养中,不旦失去了童年的快乐,也失去了独立自主的能力。

伦敦大学的科学家在研究中发现:父母的控制行为与孩子未来的心理健康存在着紧密的关系。家长过度的控制欲,只会造成孩子长大后的独立性变差,对他人的依赖性也会更强。孩子就像鸟儿,需要宽广的天空自由翱翔。一旦被父母过度控制,就好像被剪断了翅膀,怎么飞,都飞不出父母"爱"的牢笼。

父母过度的控制欲,会让孩子“精神死亡”,家长要“管”住自己

家长只有"管"住自己的控制欲,才能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人格。心理学中有"足够好的妈妈"的概念。但足够好的妈妈并不指:家长时时刻刻将孩子囚禁在眼皮子底下,而是当孩子需要时及时出现,而孩子需要独立的时候则适时退出。父母只有适时放手,孩子才能感受到属于自己独特的精彩人生,也才能够有能力去面对人生路上的风霜雨雪。

改善"控制欲"并非一蹴而就,家长可以这样做

"不控制孩子"这五个字说起来简单,对于爱孩子的父母来说做起来却很难。但我们可以一步一步慢慢改善情况,因为,这对于家长还是孩子,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1、先学会放弃"不合理期望"

研究发现:在"控制欲"较强的父母给孩子提出的要求里面,57%是出于自身的意志,企图通过孩子的服从来满足自己的控制心理。但这恰恰与孩子的真实想法背道而驰,反而变成了强加在孩子身上的"不合理期望"。

父母可以利用一天进行实验,记录下自己在一天中对孩子提出的所有要求。并在晚上进行回顾,或许就会知道自己提了多少强人所难的要求,就像"牙刷和漱口杯的把必须放在同一侧""每天必须学习到12点"等等,发现出自己的问题就是改善"控制欲"的突破口。

《亲密关系》一书中写到:"如果你想提出不合理的期望,不妨先提醒自己:别把满足这一需求当成对方必须履行的职责。"

父母过度的控制欲,会让孩子“精神死亡”,家长要“管”住自己

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并非是父母的附属品,更无须对父母所有要求的买单。所以作为父母,应该学会的是放弃对孩子的"不合理期望",停止将自身的控制情绪转移到孩子身上。

2、克服想象的焦虑与失控

心理学研究发现:父母的控制欲越来越强的原因之一是孩子的不服管教,带来的内心的焦虑和失控。这会让家长们觉得自己的教育很失败,从而沉浸在痛苦中,于是越发想利用身份控制孩子的行为。

而在《身体知道答案》一书中则写道:实际上并不会出现失控或失败,而是控制型的父母在孩子不服从管教之后形成的想象,从而造成了自身的焦虑。因为他们会认为,不服从控制的孩子是在挑战父母的权威,最后只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但这一切说白了都只是家长的想象罢了。

 所以,如果家长认为孩子的不服从是失控,那并不是孩子出了什么问题,而是父母心理产生了疙瘩。若要改善"控制欲",家长就必须克服内心想象的焦虑和失控,学会转移自身的注意力,更要学会相信自己的孩子。

3、自身不断成长与修行

克鲁普斯卡娅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对父母来说,家庭教育的前提是保持对自我教育。"

改善"控制欲",需要父母改掉把不合理的期望强加给孩子的习惯,并学会克服想象的焦虑和失控。这是一个十分困难的过程,于是就需要家长们在家庭教育中,能够时刻保持头脑清醒,同时也要沉下心,不断地进行自我修行,在保持自我教育的同时与孩子共同成长。

我是尼莫妈妈育儿师,也是4岁宝宝的妈妈,在养育和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可以来问我,希望我的一点建议能有助你解决带娃过程中的困惑与烦恼,让我们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长!

更多育儿母婴知识请关注我们,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

"

Tags:父母,过度,控制,孩子,精神死亡,家长,自己,文章,纯属,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