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新盘资讯

栈桥往事丨北伐军中将海外力争青岛主权风云录

2019-11-22 22:00新盘资讯

简介"海天一色,八大关摇曳多姿,天下太平,胶州湾康乐宁静。 有谁知道,曾有一位湖南人,在黑暗时代,为青岛,为华夏,为四万五同胞,在国外力争主权,为国人赢得自尊,为后世外交官立下楷模之风骨与气概! 王芃生(1893年1月17日—1946年7月17日),日本问题研...

"海天一色,八大关摇曳多姿,天下太平,胶州湾康乐宁静。

有谁知道,曾有一位湖南人,在黑暗时代,为青岛,为华夏,为四万五同胞,在国外力争主权,为国人赢得自尊,为后世外交官立下楷模之风骨与气概!

王芃生(1893年1月17日—1946年7月17日),日本问题研究专家;湖南省醴陵北乡七里山人;1910年考入长沙湖南陆军小学,加入同盟会,投身反清革命活动,参加过长沙新军起义,1916—1921年两次东渡日本留学,后步入外交界;1926年参加北伐,1927年任中将总参议,后致力于外交和对日情报工作,成为驰名中外的研究日本问题的权威,1946年因病去世。

栈桥往事丨北伐军中将海外力争青岛主权风云录

生如蝼蚁不废鸿鹄之志,一代俊杰崛起于草莽

1893年(光绪19年)农历正月十七日,王大桢出生在湖南省醴陵县北乡七里山的一个僻静山村,父亲名叫王昌治,清廪贡生,曾在山东巡抚衙门任职,去职后从事教育。

因为出生于耕读世家,王大桢自幼接受良好教育,虽“家道中落,日食颇艰”,学业中途短暂停止,但依靠半工半读,始终没有放弃。

6岁时,入私塾;11岁时,在醴陵参加清末最后一次童子试;12岁时,入醴陵县立高等小学第一期甲班;16岁,县立高小最后一期时,因家贫无力交学费,王大桢转入熊希龄倡办的醴陵姜湾瓷业学堂艺徒班,习陶画及陶业化学,是年底毕业。

王大桢在瓷业学堂虽仅有一年,但这段历史,对其一生的影响不容小觑。

对熊希龄倡办的瓷业学堂,1990年出版的熊希龄诞辰120周年纪念文集中有所记载。

1904年,欲振兴湖南实业的熊希龄赴日本考察后认为,湖南省实业要振兴,必须像日本那样,先从创办模仿工业开始;而要兴办模仿工业,必须以兴办学堂为先义。为此,他规划了应筹设的各实业学堂门类,提出拟在湖南物产相宜之区设立徒弟、染织、农林、陶器、图画等五校。当他将规划方案上呈新任巡抚端方时,后者颔首赞许:“次第施行”,但“事属伊始,先速办一二校以观厥成。”

“思前陈各校为湘所无,大皆主创,惟醴陵瓷器一宗,近夫因民之利而利,较易设法改良。”熊希龄遂决定,自瓷业入手。

1905年,依靠巡抚端方拨借的一万八千两善后库银,醴陵瓷业学堂开学,熊希龄自任学堂监督。“聘日本人安田乙吉、大凡里吉、松井弥三、八田安大郎为教师,分辘轳、模型、陶画各科”。

王大桢大事年表载,“其时,受日本教师安田乙吉、大元礼吉和松本影响,并闻本县留日归国诸先辈谈及明治维新,遂对日本问题开始注意。”

1910年,17岁的王大桢在熊希龄创办的醴陵瓷厂边做工边自修,以积累资金投考军校。次年,他赴长沙考入湖南陆军小学堂,开始参加反清革命活动,并加入同盟会外围组织——嘤鸣社,后经刘敦榘介绍加入该会。

1912年2月15日,进入复成桥军需学校学习。同年5月,该学校迁入北平煤渣胡同贵胄法政学堂旧址。

“学业稳定后,王大桢放弃学习英文、德文,转向日文,并利用课余学习外交史,练习阅读日本原著,着手研究日本问题。”陈尔靖说,为改变经济拮据之状,表叔还在课余时间为安徽法学堂翻译《日本物权》及《海上商法》,同时为武德杂志翻译日文军事小说。

1914年7月,王大桢以优秀成绩毕业于陆军军需学校,并被分派至北苑第七师见习三个月。“见习期未满,即提前返校任教。”

1916年冬,由校长张叙忠提名保送,王大桢王芃生东渡日本陆军经理学校高等科留学。

其时,一战犹酣,王大桢在课余投入大量精力搜集日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资料和欧美军事报告,认真研究日本与国际动态,并详读了日本禁阅的《乙种日露战史》。

《乙种日露战史》一书以极为翔实的资料,记载了日俄战争期间各战役情况,书中所附地图495张,绘制精准,详细记录和标注了每日的行军、作战情况,精细到几时几分、双方每支军队所在的位置、行军路线、交战地点等,“凡军旅之事,莫不备焉”。

1918年夏天,王大桢自日本陆军经理学校毕业,在日陆军被服厂、粮袜厂和千住制呢所见习三个月。不久,日本参与英、美、法等协约国出兵西伯利亚,他以见习日军后方勤务名义,是年冬随军经朝鲜、东北三省赴西伯利亚考察。

栈桥往事丨北伐军中将海外力争青岛主权风云录

这一年,为纪念日本将“德国旧胶州租借地”归还中国——青岛主权回归这一重大政治事件,胶澳督办公署将位于太平路海边的叶世克纪念碑改扩建成“青岛接收纪念亭”,并敬制铜质纪念碑镶嵌于纪念亭内。王大桢饱含真情,郑重命笔,撰写了《胶澳接收纪念碑铭》——铭文4字为韵,计112韵,展示了王氏出众的国学功底。

 受命赴会华盛顿,力争主权,收复青岛

1921年8月,美总统威尔逊发起召开华盛顿会议,分别向英、日、法、意、比、荷、葡和中国发出请帖,妄图谋取远东和太平洋的霸权。是时,王芃生在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学习,在校期间任东京留日学生学术研究会外交研究部部长。王芃生等留日中国学生鉴于“巴黎和会”的惨痛教训,认为这次“华盛顿会议”是翻案良机,于是由王芃生起草了《华盛顿会议之预测与中国应有之准备纲目》的长篇论著,送交中国代表团高等顾问汪大燮,得到汪的激赏:“汝辈均如此年轻耶?后生可畏,中国有望矣”。汪因年老多病,特向外交总长颜惠庆推荐王芃生代替前往赴会。

1921年11月12日,华盛顿会议开幕。会议讨论的中心问题是中国问题,美英表面支持中国收回山东主权的要求,实质是为了打击日本独占中国的野心。日本反对讨论山东问题,坚持通过中日双边谈判来解决。王芃生在会议期间做了大量资料工作。1922年2月4日,日本在美英的压力和中国人民反日斗争的形势下,同中国签订了《解决山东悬案条约》,规定恢复中国对山东的主权,日本撤出山东,归还胶济铁路,但中国要以铁路产值偿还日本。

王芃生由美回国后,经王宠惠介绍任鲁案调查善后委员会调查部副部长,行政处副主任,青岛接收准备委员会委员,细目协定起草委员。旋任接收青岛行政及公产两委员会主任委员,协助督办王正廷工作。1922年12月10日,中日在青岛举行了移交仪式,中国正式收回了已被德国侵占14年、复被日本侵占八年之久的青岛。这一年,王大桢仅仅29岁。

外交遗产,成为外交官的五大条件

作为一名出色的外交官,王大桢曾对人说:一个良好的外交家,必须兼备五个条件。

第一,要脑舌并存。他说:中国从前的外交家,有脑无舌,言语不通,与外国人交涉,需要专门的翻译人员,存在词不达意、沟通不畅的弊端。

清末民初外交家,又大多有舌无脑,虽然可以满口飚外语,也说得十分地道流利,但常常忘记自己是中国外交官,于是产生亲日、亲英的奴才外交家。

第二,要当情痴。外交官对自己的祖国必须有绝对的挚爱,而且是永远永久的挚爱,就算自己国家待自己不厚道,也要对祖国一如既往地爱护。

绝对不能因为他国示好,就移情别恋,甚至丧权辱国,成为别国的奸细和硕鼠。

第三,要当老寡妇。老寡妇特别吝啬,对家业守得特别紧。一个外交家对祖国的领土主权,必须是吝啬到分毫不让,绝对不能像阔老爷一样,摆架子充大方,将国家的土地和钱财抛散出去,决不能当“孙卖爷田不心疼”的败家子。

第四,要当老道僧人。外交家应当有老道士老和尚一样的定力和修为,不被他国的美女色诱,不为他国的金钱收买,总之当得了柳下惠,也做得了苦行僧。

第五,要当贪官污吏。这句话说起来很吓人,好像是贬义,其实这里是正话反说,外交家就是要多长眼睛多长耳朵,观察他国、分析情报、掌握情况,像贪官污吏一样贪婪,为自己的国家决策提供多多益善的支持信息。

距离青岛收复的1922年12月10日,即将97周年。

距离王先生离世的1946年7月17日,也过去了73周年。

如今,海天一色,八大关摇曳多姿;天下太平,胶州湾康乐宁静。

但不要忘记这份太平来自哪里,正是千万个王先生的爱国情怀,无数将士的浴血奋战,才挣得来这天下宁静。

让我们追忆这位力争青岛主权的英雄!

"

Tags:栈桥,往事,北伐,中将,海外,力争,青岛,主权,风云录,海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