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家装资讯

“青”史“影”存:见证历史变迁

2019-11-10 05:20家装资讯

简介" □ 于建勇 铁路,工业文明的象征。中国铁路的变迁史,既是一部交通发展史,也是一部时代进步史。而与千家万户联系极为密切的旅客列车,是观察社会发展变迁的重要窗口。 新中国成立70年,铁路客运经历了哪些变化?走过了怎样的历程?一场名为《“青”史“影...

"

□ 于建勇

铁路,工业文明的象征。中国铁路的变迁史,既是一部交通发展史,也是一部时代进步史。而与千家万户联系极为密切的旅客列车,是观察社会发展变迁的重要窗口。

新中国成立70年,铁路客运经历了哪些变化?走过了怎样的历程?一场名为《“青”史“影”存》的老照片展览会告诉您答案。近日,以“壮丽七十年 奋斗新时代”为主题的老照片展览,在百年老建筑胶济铁路博物馆举行。许多照片首次面世,极其珍贵。

“青”史,既有本意,也取谐音,指青岛客运段的历史。这些照片背后,有不少鲜为人知的故事。

山东开出首趟进京列车

1949年11月15日,青岛至北京116次列车开行,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山东开出的首趟进京列车。那时运行时间很长,全程停靠约100个车站,运行约30个小时。

那时的设备极其简陋。车厢连接处是露天的,渡板两侧是铁链子。列车没有广播,乘务员都是靠手持喇叭筒进行宣传。但铁路人艰苦奋斗,砥砺前行。经过一代代铁路人的不懈努力,青京列车先后获得“全国红旗列车”“全国精神文明建设标兵”等诸多殊荣,创出了全路首个品牌——“海之情”,先后荣获“山东省服务品牌”“中国驰名商标”等称号。

新中国初期,青岛客运段只有几对车、几百人;而现在,拥有近百对车、四千多人,其中高铁动车占了约80%,不仅跑出了中国速度,也跑出了中国骄傲。新中国初期,青岛客运段只有1对进京车,现在发展到15对,全部实现了高铁化。其中一站直达的G206次,全程仅需2小时58分,与70年前的约30个小时不可同日而语。70年,压缩了十倍。

青岛客运段的历史,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青岛铁路的历史、山东铁路的历史乃至中国铁路的历史。

在青岛客运段老照片中,最为珍贵的是秦维兰和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等第一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合影,长达6米,非常罕见。

秦维兰今年79岁,1958年参加工作,先后在张店车务段、张店列车段从事乘务工作。在担当八陡—济南227/228次列车员期间,她针对农民旅客多的特点,探索出“三帮”(拿行李、抱小孩、找坐席)、“三主动”(询问困难、解答问题、宣传旅行常识)、“六送”(送上车、送食品、送开水、送下车、送出站和为病人送药)以及“做一、问二、眼观三”服务法,受到旅客好评。她的经验和事迹在济南铁路局推广,先后被评为淄博市、济南铁路局先进生产者;路局团委授予她“五好青年”称号;1962年,她被铁道部评为先进生产者,授予红星奖章;1963年,被山东省政府评为先进生产者。

1963年,秦维兰被调到青岛列车段,成为青京第一女子包乘组列车员。同年,作为济南铁路局两名代表之一(另一名是路局团委书记任建民),出席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时间是1964年6月11日至29日。6月11日,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与会代表,并合影留念。

在青岛客运段征集的老照片中,还有周恩来、邓颖超、彭真、万里、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与青岛客运段乘务员的合影。每张照片的背后,都有着不同的故事。比如:

1984年8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万里、李鹏,在时任铁道部部长陈璞如、副部长李森茂的陪同下视察铁路工作,途经石家庄车站时与专列全体乘务员合影。照相的时候,两位副总理特意叫司机长坐在中间,于是留下了一张火车司机坐在两位国务院副总理中间的珍贵照片。

1986年4月24日,时任国务委员兼国家计委主任宋平乘公务包车到青岛考察工作,列车长刘鑫带队值乘。在青岛期间,宋平听取了刚起步不久的海尔首席执行官张瑞敏的汇报(当时刘鑫在场),为后来腾飞的海尔作出了指示。宋平还对乘务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到北京前与全体乘务人员合影留念。

1979年,北京电影制片厂在青岛拍摄《第二次握手》。当时蒸汽机车牵引已经淘汰下来的21型老式车厢,在与原胶济线南泉站接轨的棘洪滩专用线上来回运行。青岛铁路分局组织客运科、党委宣传部、调度所,以及青岛公安分处乘警队、押运队等部门参与拍摄保障工作。其间,著名电影演员谢芳、康泰与青岛客运段列车员、公安干警等站在蒸汽机车前合影留念。

这些照片,成为与山东省有关的珍贵历史资料。

青岛诞生首个女子包乘组

老照片中,还有青岛铁路首个女子包乘组。

1951年3月8日6时,青岛铁路分局和青岛市妇女界在青岛站召开大会,热烈庆祝青岛铁路第一个女子包乘组(即“三八妇女包乘组”)诞生,正式值乘济南—青岛间167/168次普客列车。当晚,女子包乘组第一次值乘到终点济南时,山东省妇联和济南铁路局党政工团领导到车站欢迎并祝贺。

值乘这趟车的列车长叫于大娟,是女子包乘组首任女列车长,1949年6月2日参加工作。那时青岛刚解放,她在青岛站当售票员。据她介绍,工资是30斤小米,折合人民币30元。青岛铁路成立首个女子包乘组,上级选拔她担任列车长。她至今清晰地记得:“开车前在青岛站开大会。列车到达济南那天,来车站迎接的领导很多很多,非常隆重!”

鲜为人知的是,值乘这趟车的检车员也是女的,一个叫李玉兰,已经去世;一个叫李秀兰,现住济南,今年87岁,因患有阿尔茨海默症,往事大多忘却,可她依然记得,从青岛出乘那天:“人山人海,非常隆重!”

淄博诞生首个运转“三八”班

淄博女运转车长是一道独特的风景,也是一个时代的背影。

运转车长是列车运行安全的监护者,工作地点在列车尾部。这项工作十分辛苦,一般都是男同志干。而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淄博却有一批女运转车长。那时有个响亮的口号“妇女能顶半边天”,男同志能干的,女同志也能干。

因运转车长人员紧张,当时的张店列车段决定,从列车员中挑选一部分优秀职工从事这项工作。1976年3月8日,张店列车段运转“三八”班正式成立。

她们是那个时代的佼佼者,也经历了常人难以体会的酸甜苦辣。

女运转车长胡爱国回忆:“在我印象中,最难熬的是遇到下雨天和站外临时停车。下雨天也必须把头伸到雨水里瞭望发车信号。虽然穿着雨衣,因为脸是侧仰着,雨水全部浇进脸和脖子里。特别是站外临时停车时,地点都是在荒郊野外,受当时的技术条件限制,只有信号灯和信号旗,运转车长无法得到确切的发车时间,只能将身子探出车厢外不停地瞭望信号,常常一望就是半个小时或一个小时。”

自1993年起,铁道部开始在列车尾部安装防护装置,运转车长开始逐步取消。运转“三八”班的职工也陆续转岗。她们在这个岗位上工作了约17年,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时光都献给了铁路事业。

女运转车长董茹辛回忆:“现在我虽然退休了,但还经常做梦,梦到段上又缺人了,又叫我们值乘了。要不就是梦到车开了,没有上去,漏乘,潜意识里还是没跑够车。风风雨雨近20年,我们没有辜负组织的教育和培养,没有辜负‘妇女能顶半边天’这句响亮的口号,我们战斗了,坚持了,奉献了,努力了,我为把终身献给铁路事业感到骄傲和自豪。”

济南铁路局首张五星红旗合影照

淄博老铁路耿加谟,有一张很特殊的毕业照,是1949年10月5日济南铁路职工学校第二期张店—坊子段全体同学毕业合影。这是目前发现的济南铁路局第一张带有五星红旗的合影照。

这天,学校给他们下发了毕业证。这张毕业证书也很特别,因新国号尚未来得及印制,落款尚有“中华民国”字样,于是就有了“中华民国1949年”的奇特表述。不过,学校在“中华民国”上面加盖了“公元”二字。

毕业证上的毛主席头像也极其少见,与后来公众所见的毛主席头像大为不同。头像背后的红旗,隐约可见“CCP”三个字母,这是中国共产党的英文缩写。

这张毕业证的信息非常丰富。落款印章“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铁道部济南铁路职工学校”,表明铁道部归军委,学校直属铁道部。

毕业证上的校长桂蓬,1950年任济南铁路管理局(1958年更名为济南铁路局)党委书记兼政委,1953年调任铁道部党组成员、政治部副主任、部长助理,后任安徽省副省长。

耿加谟今年94岁,1925年出生,1941年参加工作,新中国初期参与铁路建设,转战湖北、云南、山西、甘肃、内蒙古、山东等地,20年足迹踏遍10个省,修了10条铁路。他的经历,是新中国铁路建设的一个缩影。因修建铁路风餐露宿,风沙常常灌进耳朵,他至今还保持着洗脸时不由自主地洗耳朵的习惯。

一张老照片牵出一段建制史

一些老照片,隐藏着一个单位甚至一座城市的变迁。

有一张青岛客运段职工上世纪七十年代在段内的合影,背景是青岛老天桥。这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一张从青岛客运段内看天桥的老照片,十分珍贵。

青岛老天桥位于云南路、泰安路之间,是老青岛人抹不去的历史记忆。

1924年,胶澳督办高恩洪根据市民强烈要求,修建了跨胶济铁路的“定庵桥”(高恩洪字定庵)。1931年,沈鸿烈就任青岛市市长,将“定庵桥”改名“国民桥”。1940年,该桥垮塌重建。1947年,时任青岛市市长李先良在原址南侧新建一座木质天桥,更名“泰云桥”。

1968年底,青岛市人民政府拆除木桥,改用钢筋混凝土结构。1970年5月,一座新式天桥正式竣工启用,定名“跃进桥”。1991年,该桥拆除,在原桥稍北位置,开挖地道,建成了今天的泰云地下通道。

还有一张张店列车段工作人员在段门口的合影。这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一张带有“张店列车段”大门木牌的照片。

张店列车段,后改名淄博列车段,后划归青岛列车段。在历史上,两个段分分合合,不止一次。

1960年5月,张店列车段成立,与青岛列车段分别承担青岛铁路分局管内西部、东部的列车乘务。

1961年,张店列车段撤销,其业务归入张店车务段。

1963年,分局管内列车乘务,恢复统归青岛列车段管理体制。

1965年10月,成立张店乘务队,归青岛列车段。

1973年1月1日,张店乘务队移交张店车务段。

1981年6月,张店乘务队独立出来,成立张店列车段。

1987年5月30日,张店列车段更名淄博列车段。

2000年6月14日,淄博列车段撤销,划归青岛列车段。

一张老照片,牵出一段建制史。

“张店列车段”更名“淄博列车段”,背后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1972年4月27日,“文革”期间,淄博市革命委员会向山东省革命委员会提交申请报告,将张店火车站改为淄博火车站。无果。

1978年8月17日,再打报告,依然无果。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淄博市政府先后4次向铁路部门申请更名。由于更名牵涉面广,车票、货单、运行图、示意图等都要改变,很麻烦,因此也一直没有解决。

1986年,淄博市政府商请济南铁路局,再三陈述更名意图,路局终于同意,并上报铁道部。市政府又派人到铁道部催办。其间,还争取已离休的铁道部原副部长马千里同志支持,马老抗战期间在淄博地区战斗过。11月上旬,铁道部运输局下达了自1987年7月1日起更名的命令。但淄博市要求更名时间最好在1987年元旦,铁道部运输局又于11月24日重新下达命令,调整了更名时间。

1987年1月1日9:00,淄博市在车站广场隆重举行了更名大会。

此后不久,张店铁路单位名称均冠名“淄博”,也就有了淄博列车段。

一个名字的背后,一段城市的历史。

历史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是将来对过去的反映。历史是一条流动的河,一切皆流,无物常住。一切过往,皆为序章。只有回看走过的路、远眺前行的路,才能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

历史是一面镜子,能让我们更好地看清世界、参透生活、认识自己;历史也是一位智者,同历史对话,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历史,让我们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

唯有不忘初心,方可告慰历史。

唯有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

"

Tags:见证,历史,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