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新盘资讯

北庄二――传说石岔山是二郎担山遗落

2019-12-11 14:01新盘资讯

简介" 今天继续讲述《黄岛村庄系列》――青岛市黄岛区薛家岛办事处北庄二村。 北庄二村,位于薛家岛街道办事处驻地以东7.5公里处,南与北庄一村相连,西濒小岔湾,东与甘水湾村接壤,北与后岔湾村毗邻。三面环山,一面临海。2006年,全村有200户,630口人;居民有...

"

今天继续讲述《黄岛村庄系列》――青岛市黄岛区薛家岛办事处北庄二村。

北庄二村,位于薛家岛街道办事处驻地以东7.5公里处,南与北庄一村相连,西濒小岔湾,东与甘水湾村接壤,北与后岔湾村毗邻。三面环山,一面临海。2006年,全村有200户,630口人;居民有薛、郭、肖、王、李等姓,皆为汉族。

据老人说,明朝嘉靖年间,薛姓四甲人中有兄弟二人携妻由原薛家岛村迁至东部山里,分住南北两端,住北端的一户逐渐繁衍成本村。因地处原南庄村以北,故名北庄村。1947年解放初,原北庄村分为北庄一、北庄二两个行政村。

北庄二――传说石岔山是二郎担山遗落

(石岔山)

王姓于1930年由诸城迁来,另一王姓于1996年从临沂迁来,他们同姓不同宗。郭姓于1939年由后岔湾村迁来,住在村后。肖姓原籍灵山岛,1925年去吉林谋生,因曾遭土匪绑架,于1939年由吉林迁来。李姓于1944年从十字路园村迁来。生姓于1950年从青岛挪庄迁来。汤姓因其妻为本村人,于1993年从安徽迁来。安姓于1993年从现胶南泊里迁来。任姓因其妻为本村人,于1996年从现胶南灵山卫迁来。

建国前,本村不足百户人家,居住点分为东胡同、西胡同、东沟崖、北墩子、桥北、西北沙等地。20世纪70年代中期,人们开始将古老的“海带叶子屋”拆除,逐渐建起宽敞明亮的砖瓦房。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居住条件不断得以改善。村里实行集中居住,按统一规划向村东北部发展,住房沿坡势成排成行,街道又直又宽,排水通畅。

本村周边主要有窟窿山、石人山、大团山、小团山、石岔山等山岭。据老人回忆,建国前タ,这些山上树木稀少,仅有少量的马尾松。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植树造林和护山育林,山上逐渐变得树木葱笼,还生长着丹参、柴胡、桔梗、车前草、地丁、黄芩等野生中草药材。目前,全村共有山林500亩。

窟窿山,位于村东1公里处,海拔165米,面积0.8平方公里。因山上多天然石洞,当地人称石窟窿,故名。据《胶州志》记载,明朝时山顶上曾设有烽火台。当倭寇来犯时,“昼则举烟,夜则举火”,“民躲粮匿,众戎相抗”,“百姓免受其害”。如今,烽火台只留下一座座小土堆。山上树木葱笼,荆棘丛生。窟窿山山顶界线以南部分属本村。

石人山,位于村东2公里处,海拔约100米。该山山腰有一奇石,高约2米,宽约1米,独石而立,其状如人,因曰“石人”,故名石人山。“石人”后被采石者毁掉。

大团山,位于村东,海拔约50米。其山顶为圆形,大于小团山,故名。

小团山,位于村东,海拔约30米。其山顶为圆形,与大团山相依,小于大团山,故名。

石岔山,位于村北0.5公里处,孤零零地矗立于小岔湾畔,海拔约100米。分为大石岔山、小石岔山,从远处跳望,山上有两条明显的白线印痕。《胶州志》中称其为青石山。峰顶上尖下宽,远眺似针,故亦称“尖山”或“针山”。山势陡峭,青石裸露。山常有雾气笼罩,景观奇妙,俗称“石岔戴帽”。昔日,山上空曾出现过海市蜃楼景观。

石岔山山顶北面有一天然岩洞,深不可测。传说,岩洞与东部5里之外的“艳缘洞”相通。若从此洞捅入一根扁担,可直通东海。

此山虽比附近的凤凰山等山峰矮,但在较远的黄海海面上却独见其高高凸起。历史上人们曾把石岔山当作航海标志。

传说,古时神仙杨二郎担山填海,路过小岔湾畔时,被这里的山海风光所吸引,便放下担子休息,顺便将鞋中的沙土倒出来。当他想继续赶路时,所担的两座山竟在这里生了根,再也担不起来了,便形成了大石岔、小石岔。山上那两条明显的白线印痕就是绳索勒过的痕迹。从鞋中倒出来的沙土,便形成了东葫墩、西葫墩。“二郎担山”的故事至今流传。

20世纪30年代末至40年代初,侵华日军在大石岔山采石,将山体毁去部分。建国初期,小石岔山也被采石人毁去部分。20世纪80年代以来,政府严禁采石,石岔山风景名胜得到了保护。

石岔山东侧有一奇石,状似双鸟,称“鸳鸯石”。传说,该石能给人们带来美满的婚烟。多少年来,不知有多少男女来到这里谈情说爱,对着鸳鸯石海誓山盟。

天堂湾,位于村西0.5公里处,海岸线全长250米。天堂湾湾口向南,湾岸坡缓,由内向外逐渐延伸约100米。东至北嘴子,西到天堂码头,北依石岔山,西靠石岔嘴。因这里三面避风,湾内总是平静如镜。对于船只来说,这里就是“天堂”,故名天堂湾。昔日,附近村庄及江浙一带的船只常来这里避风。20世纪90年代,凭借其自然优势,人们在湾岸边建起了养虾池和海水育苗室。

石岔湾,距村北0.5公里。海岸线南起天堂码头,北至石岔嘴,长250米。湾口向西,湾岸坡陡。由于自然条件优越,薛家岛山里各村的大小马力渔船大都长年在这里靠泊。胶州湾内外的渔船多来这里销售海产品。在湾内逐渐形成了海产品供销与加工、制冰、船舶修造等“一条龙”作业。白天渔船条条,晚上灯火通明,一派繁荣景象。鲁海丰水产品公司也在这里设立了工厂。

20世纪50年代,石岔湾内可停靠小型木帆船。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石岔湾东岸建起了油港码头。码头向西伸入海中,长约100米,水深达10余米,可停靠百吨级油轮。同期,在附近新建了青岛渔业公司油库。

在这些海湾及附近海域生长着大量的海参、鲍鱼、扇贝、贻贝、牡蛎、海螺以及黑头鱼、鲈鱼、黄鱼、鳗鱼、海带、海藻等海产品。

以前,人们驾驶帆船开展海洋捕捞和海上运输。建国后,渔船逐渐机械化。20世纪70年代初,村里购买了12马力和20马力的机动渔船3只,在北至渤海湾、南到江苏、浙江沿海一带的广阔海域开展捕捞作业,捕捞方式主要为拖网、“放流”等。

近年来,机械化、大马力渔船发展较快。目前,本村有大小渔船100余只。其中,80-120马力的渔船10余只。船上通讯、气象、导航等设施实现了现代化。渔民作业的海域由近海逐渐发展到远洋,捕捞的鱼类主要有鲳鱼、黄鱼、鳗鱼、扁口鱼等。同时,还大力发展海水养殖,每年都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收入。

20世纪30年代前,村民外出到薛家岛办事或赶集,需经过道管山上一条崎岖不平的山间小道,交通十分不便。1932年,国民党青岛市政府修筑了一条从薛家岛至后岔湾的“薛一后”路。建国后,这条路经过了多次整修。1989年,开通了公交年。1999年,新修了由北庄到甘水湾的“北-甘”路。2001年,新修了薛家岛旅游环岛路。这些道路均由本村经过。

解放战争时期,村民们积极参军参战,出夫支前。村民薛春代,1945年参加了解放军,1952年复员回乡,为二等伤残军人,1998年病故。村民薛春志、肖维胜于建国初期入伍。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渔农并举,广造渔船,大搞海上捕捞和海水养殖,并开展经商等多种经营。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村普及了有线电视,村民吃上了自来水。本村现有耕地300亩,滩涂80亩,库容量8万立方米的水库1座。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9500万元,人均纯收入7254元。

《薛瑞五》

据《青岛档案资料》记载,薛瑞五,为本村薛氏四甲第20世人,1901年生于农民家庭。

幼时,他在村里上学。成年后,在青岛一商家当店员。期间,逐渐积累了一些经商经验。20世纪20年代,在青岛小港开办了一家土产店。

他的生意越做越兴隆,后相继开办了纺织厂、窑厂等企业。到20世纪30年代,已成为青岛市具有雄厚经济实力、在政界有一定影响力的大资本家。他曾任青岛市台西区商会会长、国民党青岛市政府常务参议员。他常驻国民党青岛市政府机关,与时任青岛市市长的沈鸿烈、曾任国民政府代总统的李宗仁等人有往来。

1936年,其父薛友伦病故。据老人回忆,殡葬规模在原北庄村前所未有。出殡时,抬棺的有16人,吹鼓手有4组共20余人。用绸缎做成的帐子300余架,各式灯笼不计其数。在出殡前,薛瑞五虽然派人在道路两侧拆墙数道以防拥挤,但前来看出殡的人还是把整个街道挤得水泄不通。无奈,只好派人撒钱开路,殡葬队伍才得以通过。为其父送殡的各界人士很多,国民党青岛市长沈鸿烈也乘快艇从海上前来。

据老人回忆,解放前,薛瑞五对找他求助的家乡人,不分贫贱,有求必应。建国后,他认真遵守党和人民政府对民族资本家的改造政策。“文革”时期,他由青岛返回本村居住。1982年病故。

后记,《黄岛村庄系列》中的文章,其内容资料来源于2006 年以前。涉及到的村庄,其面貌已发生深刻的变化,平房可能已拆除,人们或许已住进了楼房,所以读者切不可以按图索骥、想象依旧。

"

Tags:北庄,传说,石岔山,二郎,担山,遗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