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楼市动态
父亲在青岛曾红极一时,如今她继承父业,成为青岛说西河大鼓的“
2019-12-06 19:21楼市动态
简介"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西河大鼓,曾经在青岛红极一时,曲艺名家刘泰清上世纪30年代和50年代在青岛演出,场场爆满。刘泰清的女儿刘书琴继承父业,成为青岛说西河大鼓的“三枝花”之一。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如今能说西河大鼓传统长篇大书的青岛艺人纷纷老了,只留...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西河大鼓,曾经在青岛红极一时,曲艺名家刘泰清上世纪30年代和50年代在青岛演出,场场爆满。刘泰清的女儿刘书琴继承父业,成为青岛说西河大鼓的“三枝花”之一。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如今能说西河大鼓传统长篇大书的青岛艺人纷纷老了,只留下曲艺世家的传说。对于刘书琴来说,根据西河大鼓长篇章回大书整理成书的《呼家将》,是她留给观众的纪念。
“盖山东”刘泰清自成风格刘书琴的父亲刘泰清在上世纪30年代,就已经在济南和青岛的听众中颇有人气。刘书琴回忆,父亲14岁学唱河间大鼓,18岁出徒。后来他接触到西河大鼓,非常喜欢,跟着一位师叔学了一段时间后,22岁时就独立挑班演唱西河大鼓。 1928年到山东济南挂牌演唱,他唱的《五代归宋》《呼家将》《杨家将》《隋唐响马传》《东汉演义》《西汉演义》等,深受济南观众喜爱,大家送他一个雅号叫“盖山东”。
1932年,刘泰清来到青岛,在劈柴院开起泰清茶社,唱西河大鼓书,并和大鼓艺人吴云喜喜结连理。当时正值日本侵华,青岛局势紧张,刘泰清带着家眷回了济南,直到1950年才再次带着妻子儿女移居青岛。
刘家是曲艺世家,刘泰清的妻子吴云喜是山东梨花大鼓演员;二弟刘泰喜是木板大鼓演员;三弟刘泰盛和三儿子刘济祥、大女儿刘立琴均是弦师;三女儿刘慧琴是中央广播说唱团的演员,谙熟多种曲艺形式,被誉为“青岛刘三姐”;四女刘爱琴是河南坠子演员;五女刘艳琴后来也成为业余演员。而继承父业,把西河大鼓一直唱下来,在曲艺界被公认唱得最好的则是二女儿刘书琴。
刘书琴告诉记者,自己6岁的时候就开始上台演出了。那是上世纪40年代,有钱人家过生日做寿喜欢唱堂会,父亲刘泰清晚上常被请去唱堂会,还是孩子的刘书琴经常被父母带去玩。有一次去堂会演出大人没带她,她生气了,三叔就逗她说,会唱的人才能去,不会唱的不能去。小小的刘书琴不服气,说:“你怎么知道我不会唱?《刘备过江》《樊梨花》,我都会。 ”三叔有心想听听刘书琴的嗓子,就拿出三弦伴奏让她唱。 “我唱了一小段《甘露寺》,板眼都能对上。三叔听后高兴得跳了起来。 ”
得知女儿会唱西河大鼓,刘泰清夫妻给刘书琴找了老师张泰容,开始正式学唱。以后再有堂会,刘书琴也会登台唱几个小段,算是最早的演出生涯。
刘书琴正式扛起说书大梁是在1954年。那年,刘泰清筹备在南阳大厦开唱新书《五代归宋》,忽然身体不适,到市立医院就诊后,医生要求他马上手术。当时海报已经贴出去了,更为难的是,父亲一旦住院,全家人的生活就没了着落。15岁的刘书琴知道了家中的困境,自告奋勇要替父亲说书。想来想去没有别的办法,刘泰清便把八回书的 “梁子”说给女儿。“‘梁子’是说书的故事主线,顺着主线,说书人可以即兴发挥出更多情节来。”刘书琴说,“父亲经验丰富,张嘴就是故事和词儿,对他来说八回的‘梁子’能说很久。换成我,可能很快就说完了。 ”
开演那天,刘书琴和弹三弦伴奏的三哥准时来到南阳大厦,280个座位已经没有空位,还有不少听众站着。看到兄妹俩上台,观众都愣了。刘书琴说了来龙去脉,观众没听过她说书,半信半疑地开始听。
刘书琴开书后,观众开始陆陆续续往外走,第一回书结束后,将近300人的场子里只剩下28个人。刘书琴没灰心,收完钱接着唱。第二回书开始后,有观众向里探头,看了一会儿进来坐下了。看到有观众进来,刘书琴心里高兴,唱得越发起劲。四回书唱完,场里有六七十人了。父亲给的八回书“梁子”,刘书琴四回就唱完了。她现在还清楚地记得,刨去场地费,第一天说书挣了2块8毛钱,“那时候玉米面9分钱一斤。”一周之后,刘书琴再说书,观众基本上能满场了,一天能挣20块钱,养家不成问题了。
得到父亲的真传后,又得益于西河大鼓表演艺术家马增芬的教诲,再加上学习刻苦、博采众长,刘书琴在艺术上精益求精,成长很快,逐渐形成自己的演出风格,嗓音清亮,吐字清晰,声情并茂,表情状物俱传神。1957年,在济南举办了山东省第一届曲艺会演,刘书琴获得了演唱二等奖,青岛的安庆萍、张莲霞也获演唱二等奖,她们三人被誉为青岛曲艺界的“三枝花”。刘泰清的《韩湘子上寿》获得演唱一等奖。
1958年,青岛市成立了文艺宣传队,刘书琴成为其中一员;1959年青岛市成立曲艺团,刘泰清和刘书琴父女双双入团。曲艺成为新中国文化事业的一部分,年轻的刘书琴和众多演员一样,意气风发,情绪高昂,多次随山东省人民慰问团赴福建前线、东北林区等地为工农兵演出,过年也不闲着。由于工作成绩突出,艺术精湛,她被评为青岛市劳动模范和山东省三八红旗手。
新闻故事
墨迹留痕 不留遗憾
上世纪六十年代,“文革”爆发,西河大鼓传统评书被停演。“传统大书没有人唱了,就好像这个东西从来没存在过似的。 ”刘书琴感慨道。
彼时刘泰清已经退休,身体多病,他不止一次对刘书琴说:“可惜了我这一肚子的货,就要带走了。 ”1977年刘泰清去世后,刘书琴始终放不下父亲的临终遗憾,她再一次有了14岁替父说书时那种冲动的劲头,决定尝试将父亲演出多年并传给自己的长篇章回大书《呼家将》整理成书。
唱书难不倒刘书琴,但写书对于没上过学的她来说,是一项艰巨的工程。为了写书,她特地去请教作家朋友如何设置故事结构;很多字不会写,40多岁的她学会了查字典;不认识拼音,就让家人在拼音旁写上中文,按图索骥。白天事情多,刘书琴就改成晚上写,“从10点写到凌晨6点。 ”一年零两个月时间,刘书琴写了100多万字,这期间几乎没下过楼,字典翻坏了好几本。
1984年,经过刘济祥、刘琳参与修改的《呼家将》由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94章100多万字,在全国引起反响。该书总印量达到了83万册,与《岳飞传》《杨家将》成为当年最受欢迎的3部长篇大书。
第二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以《呼家将》为脚本,出了一套20册的连环画,作者署名刘书琴。
后来,刘书琴又根据自己多年的演出,创作整理了第二部长篇章回大书《五代群雄演义》。刘书琴说,她是为了给西河大鼓书在世间留下点东西。
这些年来,刘书琴教过很多爱好者唱西河大鼓,但是传统长篇大书却无人传承。时代原因导致的中断、曲艺的大众娱乐功能渐弱、年轻徒弟耐不住寂寞……多种因素互为因果,导致西河大鼓传统大书渐成绝响。旁观者憾,但刘书琴却看得开,“我没有遗憾。 ”她说。
青岛早报记者 单蓓蓓 受访者供图
"Tags:父亲,青岛,红极一时,如今,继承,父业,成为,说西河,大鼓,
相关文章
随机图文
3种房子纳入拆迁,今年或许就会实施,你有机会成为“
在这一个时代要说大家比较看重的肯定就是金钱,虽然有人说钱并非是万能的,但是在这一个时代没有钱也同样是...PlayStation商店销售:7折PS4游戏现在购买
索尼的PlayStation商店现在有一些不错的交易,正在进行双重销售。首先是重拍和复古销售,正如标题所示,它...最好的无线鼠标在家工作,在库存
由于冠状病毒,我们很多人还在家里工作,你也许可以用些东西让你的一天更顺利。任何一天中大部分时间都在电...山东专项整治违法违规用地 挂牌督办5起案件
据山东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山东新闻联播》报道 山东省违法违规用地专项整治行动动员部署电视会议,今天(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