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爱问

以铁血著称的俾斯麦为何反对德国开拓海外殖民地?问:如题

2021-05-04 15:27爱问

简介以铁血著称的俾斯麦为何反对德国开拓海外殖民地?:这是俾斯麦作为一个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俾斯麦深知,德国的地缘环境是腹背受敌,强敌林立,因此德国的核心外交利益,就在于防止:-俾斯麦,铁血,殖民地,著称...

1

这是俾斯麦作为一个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俾斯麦深知,德国的地缘环境是腹背受敌,强敌林立,因此德国的核心外交利益,就在于防止周边国家形成反德之共识,避免德国遭受周边一众列强的围攻,以至于尚未崛起就胎死腹中。



俾斯麦之所以反对开拓海外殖民地,是因为这将会触及海上霸主英国的核心利益:航道控制权,一旦英国因为核心利益被侵犯而参与到反德同盟中,德国将必败无疑。

2

俾斯麦,德国开国三功臣之一,有名的“铁血宰相”。另外两位是罗恩、毛奇,一个是战争部长,一个参谋总长。

1862年9月,他被任命为普鲁士首相和外交家,开始了他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长袖善舞的时代,这一年,他47岁。

他在首次议会演讲中,宣布了他的政治理念:德国需要的不是自由主义,而是权力。德国必须要统一,然而统一不可能通过讨论和选票来达到,不可避免的要通过铁与血的斗争。

铁血宰相因此而得名。

此后的十二年时间,俾斯麦左右逢源,纵横捭阖,多次忍痛出让了德国的核心利益,比如为了打击丹麦时奥地利不至于偷袭自己,他把荷尔斯泰因送给奥地利;为了打击奥地利时法国中立,他把卢森堡和洛林送给法国,甚至还承诺把威尼斯送给意大利;为了打击法国,他以跳楼威胁国王和将军们在和谈时给了奥地利相当优越的谈和条件,同时,他积极地经营与英国的友好关系。

3

俾斯麦反对德国开拓海外殖民地,也曾经在德国统一前发表过反对德国开拓海外殖民地的言论,但究其原因,“大正”认为要从当时的国际环境和历史背景来解析。

(一)德国崛起的时候太晚,世界殖民地开拓时代已经进入晚期,已经没有德国的位子。



铁血宰相俾斯麦在德国统一前是普鲁士王国的首相,其一生贯穿整个19世纪,也是德国统一的奠基人,曾经出任过驻俄公使,是个典型的欧洲老练的外交家,深知欧洲各国的政治态势,而普鲁士先后打败丹麦、奥地利、法国,获得德意志的统一,离不开俾斯麦的高超外交战术。

但俾斯麦知道德国的统一来之不易,而且欧洲多个强国都是世界殖民地大国,邻居法国注定是敌人,英国是如日中天的世界海洋霸主,如果德国在未统一前就开始叫嚣开拓海外殖民地,就意味着跟法国、英国展开竞争,而没有统一的德国将会遭受到欧洲两个大国——法国和英国联合打压,很可能面临统一进程就此打断,以后的世界赛场上就没有德国什么事了,这也是德国难以承受的后果。

4

谢邀,这是昭杨为您回答的第202道问题

我看了几个高赞的回答,大多强调了俾斯麦对德国国家利益的清晰定位,即孤立法国,避免惹怒海洋霸主英国。还特别比较了威廉二世开拓殖民地,发展海军政策对英德关系带来的不可扭转的损害。

但是这个解释过于强调和夸大了俾斯麦和威廉二世个人在德国外交政策形成中扮演的作用,没有看到他们所处的时代,以及当时德意志帝国的发展阶段和利益需要对政策制定者带来的影响。

比如,俾斯麦希望不要割让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以免和法国结仇,但是当时德意志民族主义者和军方要求吞并此地的意愿非常强烈,俾斯麦只能接受现实,开始孤立法国。

俾斯麦生于1815年,这一年英普联军在滑铁卢彻底击败拿破仑。英国从此确立了海外殖民霸权,在英法百年战争中获得最终的胜利。在1815年后的50年里,因为法国被削弱,美国和德国尚未崛起,英国是当仁不让的世界霸主,不仅是海军领先,工业,殖民地同样领先。大英帝国的强势肯定给青年俾斯麦留下了深刻的映象。

5

我觉得很多人谈了很多俾斯麦,但却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

为什么俾斯麦反对德国开拓海外殖民地,这个问题其实有一个非常简单明确的回答,那就是俾斯麦是一个普鲁士地主!

如果要给俾斯麦的平生功业贴标签,那么最好最准确的一个标签就是普鲁士地主,用我们更常见的一个音译词来说就是一个“容克”。

(俾斯麦身上最重要的标签是容克地主而不是什么白色革命者)

6

7

德国崛起的直接后果之一就是法国的衰败——事实上德意志第二帝国正是建立在法兰西第二帝国的废墟之上: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开国皇帝威廉一世的加冕典礼正是在法国巴黎凡尔赛宫的镜厅举行的。普法战争后德国从法国要走了50亿法郎的战争赔款,还割走了阿尔萨斯和洛林两处土地。更令法国人难以忘怀的是他们就此失去了欧陆第一强国的地位,这种挫折感令法国倍加屈辱。

法德之间的尖锐矛盾限制了德国的外交空间——德国必须千方百计防止其他大国和法国接近从而对自己构成威胁。德国的地缘区位进一步迫使德国不得不在欧洲各国之间施展合纵连横之术:德国的东面是疆域辽阔的沙皇俄国;西面是对自己充满敌意的法国;南面奥匈帝国虽已日薄西山,毕竟也是欧洲一个举足轻重的大国。正如俾斯麦所言:法国只会在东面受到德国的攻击,俄国只在西边会受到德国的攻击,而德国却有可能遭到来自四面八方的攻击。

在这样的战略格局下俾斯麦决定紧紧抓住和法国之间的主要矛盾,积极发展和沙俄、奥匈和英国等大国之间的外交关系,从而将法国孤立起来,进一步挤压法国的战略空间,使德国成为真正的欧陆霸主。这时俾斯麦的全部外交政策都为谋求欧洲霸权而奋斗,这一外交政策被俾斯麦自己称之为”大陆外交“。俾斯麦深刻洞悉到德国是一个资源并不充裕的国家,又处于四战之地,如果要贸然加入到瓜分世界的行列其实德国并不具备这样的实力。

德国作为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当其加入到开拓海外殖民地的行列时世界上绝大部分地区都已被英、法等老牌帝国主义列强瓜分得差不多了。这意味着德国如果要在海外开辟殖民地将在很大程度上和英、法爆发冲突。然而此时的德国其实并不具备战胜大英帝国的绝对实力——尽管此时的大英帝国正在日益走上下坡路,但毕竟仍拥有遍及全球的殖民地,这意味着英国可以利用来自全球的各种战略资源支撑自己的发展;而德国作为后来者难以在短时间内消化吸收海外殖民地,恰恰相反由于海外殖民地和德国本土地缘距离上的极端疏离会大大增加德国对其的管治难度,成为消耗德国财力和兵力的无底洞,一旦德国爆发和英、法的冲突根本无暇顾及这些殖民地——具有海上优势的英、法可以轻易切断德国同自己殖民地的联系,这在后来的一战中得到了验证。

8

作为德意志统一的领军人的俾斯麦的确不是殖民主义的热衷者。

在普鲁士不断壮大的过程中,德意志境内对于海外殖民的要求日益提升,为此俾斯麦在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前夜还发表了针对海外殖民的看法。他说过:“我根本不想要任何的殖民地。”

作为国家利益的理性观察者,他认为德国基于以下两点考虑不应进行海外殖民:首先殖民需要付出的成本远高于所谓的殖民带来的对贸易和工业的好处,并且认为这种好处部分上说是一种幻想。其次,殖民意味着通过各种手段剥夺了他国主权,其后果就是更大的冲突,而这很可能并不是宗主国想要的。

作为政治实用主义者,俾斯麦在建立德意志帝国后,考虑到德国海军孱弱的现状,对国内殖民呼声明确表态:只要我一天身为总理,我们将不推行殖民主义。——简直就是和平崛起的典范有没有!

俾斯麦的理念还阐发了一种考量,即德意志帝国不应像法国那样给地球远方带去痛苦。同时,俾斯麦对现实的认识是非常透彻的,尤其是对于新成立的德意志帝国在欧洲所处的位置,所以其关注点不在于殖民,而是如果在欧洲内部维持与大国的正常割据,避免冲突。这点在他1878年召集的列强调停会上表现的最为明显,针对英法俄对奥斯曼帝国分解后巴尔干势力范围的争夺进行调解,避免了一次欧洲范围的战争。同时在法国意大利争夺对突尼斯的殖民利益时,考虑到德国占据阿尔萨斯洛林给法国带来的伤痛,支持法国获得了对突尼斯的殖民。

9

谢谢邀请。

徐弃郁老师在《脆弱的崛起:大战略与德意志帝国的命运》中已经对该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解析。在此,对其大意予以归纳叙述。

帝国主义浪潮在19世纪下半页日益兴盛,该潮流要求进行海外扩张,更多地攫取殖民地。传统的德国人本来对海外殖民表现冷淡,但是,海外殖民地被塑造为一种促进社会发展经济繁荣民族崛起的灵丹妙药,因此德国也开始对海外殖民地异常渴望。

10

首先我们得搞清楚一件事情,对于英法列强来说,第一次是大战开始之前,他们抢夺殖民地抢的是什么枪,人吗?不可能!那人比他们还穷抢什么东西?抢的是原料,还有市场。

但是对于当时的德国人来说。这两样东西恰恰是他们最不紧迫的东西。

当时全世界都在推行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血液是什么?是煤,工业革命的骨骼是什么?是钢铁。对于德国人来说,自己有鲁尔工业区进行煤的生产,至于说铁矿,一开始是从法国的洛林地区进口铁矿,到最后这个地方不生产铁矿了,他们改向瑞典进口铁矿,总的来讲,资源要多少有多少,并且德意志第二帝国刚刚建立,这个时候德国整个市场并没有饱和,还是有很多富裕空间的。

对于比赛来讲只是知道,如果说德国真的想外围扩展石名第抢不抢的到资源和市场这一点,另外俩说。对于德国人更加重要的是如何打败英国人。两个国家之间国力对比靠什么?综合国力什么东西支撑起了综合国力的基底?工业总产值,但是由于德国之前是一个松散的联邦,所以之间内斗不断,对于德国人来讲,这个时候。他急,需要时间来消化他经过三次王朝战争得到的那些赔款,以此来增加自己的工业总产值来追赶英国人的脚步。

这一点恰恰是俾斯麦在经历过三次王朝战争之后,一直尽力去做的事情,利用普法战争得到的赔款,德国工业革命推向了最高潮,乡村人口的大量涌入,使得整个德国的城市化人口急剧增加,工业产值一直在提高,德国一直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正是有俾斯麦在这段期间打下的工业总产值,这个底子,所以德国皇帝威廉二世才有勇气跟英国人发起挑战,否则他连一艘军舰都造不起,大炮都造不起。

Tags:俾斯麦,铁血,殖民地,著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