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爱问

古代的一更天是几点?

2021-04-13 06:45爱问

简介1 古代的一更天是几点? 更点———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丑时为四,寅时为五更。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

1

古代的一更天是几点?


更点———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丑时为四,寅时为五更。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2

3

古代的晚上一更、二更、三更分别是现在晚上的几点?


古代晚上一更、二更、三更分别为:19-21点、21-23点、23-1点

我国古代把夜晚分为五个时段,在时段的交替时打击物件,提醒人们,叫打更,也有把五个时辰对应的时间称五更,具体时间如下:

时辰  五 更         时 间

戌时  一 更  19:00—21:00

亥时  二 更  21:00—23:00

子时  三 更  23:00—1:00

丑时  四 更  1:00—3:00

寅时  五 更  3:00—5:00

扩展资料:

古人把一个昼夜24小时分为12个时辰。分别是: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对应现在的时间是:每两个小时是一个时辰, 从晚上11点到凌晨1点是子时,以此类推。

参考资料:

二更——百度百科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4

古时候的二更天是现在的几点?


古代的更是按时间算的。

19:00-21:00为一更,

21:00-23:00为二更,

23:00-01:00为三更,

01:00-03:00为四更,

03:00-05:00为五更。

注:此处“更”在方言中读“jīng”,汉语规范化后读“gēng”。

拓展资料

古人说时间,白天与黑夜各不相同,白天说“钟”,黑夜说“更”或“鼓”。又有“晨钟暮鼓”之说,古时城镇多设钟鼓楼,晨起(辰时,今之七点)撞钟报时,所以白天说“几点钟”;暮起(酉时,今之十九点)鼓报时,故夜晚又说是几鼓天。夜晚说时间又有用“更”的,这是由于巡夜人,边巡行边打击梆子,以点数报时。全夜分五个更,第三更是子时,所以又有“三更半夜”之说。 

古代是以子时为一天的开始,就是说每一天新的开始就是子时。也就是说每天晚上的11点开始,就是属于第二天了。而不是以北京时间的晚上12点来分界的,如果你硬是要跟北京时间联系到一起,那么就是在北京时间的晚上11点来作为分界。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5

古代的一更天\二更天\三更天,分别代表什么时间??


更点———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丑时为四,寅时为五更。

前半夜11时至1时为“子时”,午夜1时至3时为“丑时”,后半夜3时至5时为“寅时”,早上5时至7时为“卯时”,上午7时至9时为“辰时”,9时至11时为“巳时”,11时至下午1时为“午时”,中午1时至3时为“未时”,晚上7时至9时为“戌时”,9时至11时为“亥时”。

古代人用的时辰

时辰

1、十二时辰制。

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2、二十四时辰制。

宋以后把二十时辰中每个时辰平分为初、正两部分,这样,子初、子正、丑初、丑正......依次下去,恰为二十四时辰,同现在一天二十四小时时间一致。

3、十时辰制。

出现于先秦。昼夜各五分。据《隋书.天文志》,昼为朝、禺、中、晡、夕,夜为甲、乙、丙、丁、戊(后用五更来表示)。

4、五时辰制。

其名称为晨明、朏明、旦明、蚤(早)食、宴(晚)食、隅中、正中、少还、铺时、大还、高舂、下舂、县(悬)东、黄昏、定昏。参阅《淮南子.天文训》。

5、百刻制。

即把昼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其产生与漏刻的使用有关。可能起源于商代。汉时曾把它改造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几经反复,直至明末欧洲天文学知识传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为正式的制度。

6、古代不一定具备严格的时间意义,而又常见常用的有关名称亦颇不少。

一般地说,日出时可称旦、早、朝、晨,日入时称夕、暮、晚。太阳正中时叫日中、正午、亭午,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偏西时叫昃、日昳。日入后是黄昏,黄昏后是人定,人定后是夜半(或叫夜分),夜半后是鸡鸣,鸡鸣后是昧旦、平明——这是天已亮的时间。古人一天两餐,上餐在日出后隅中前,这段时间就叫食时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后日入前,这段时间叫晡时。

------------------------------------------------------------------------------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6

古代的五更天、二更天都是指什么时候?


古代的五更天:3点-5点;二更天:21点-23点。

旧时打梆子或敲锣巡夜报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19点-21点,戌时一更,天干物燥,小心火烛;21点-23点,亥时二更,关门关窗,防偷防盗;23点-1点, 子时三更,平安无事;1点-3点, 丑时四更,天寒地冻;3点-5点, 寅时五更,早睡早起,保重身体。

打更是古代中国民间的一种夜间报时制度,由此产生了一种巡夜的职业——更夫,更夫也俗称打更的。打梆子或敲锣巡夜报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打更是个较为普遍的职业。在古代,人们缺少精确的报时手段,晚上的报时就几乎全靠打更的了。甚至很多农村城镇都有打更的。那时候大家晚上少有文化娱乐生活,基本上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们听到更夫的打更声,便知道了时间,按惯例该做什么。

扩展资料

随着佛教的传入,印度的一日六十的分法传入中国,与十时辰制配合使用,形成了更点制。常用表述方法有x筹y点、x鼓y点、x更y点。x筹y点,反映了十时辰制在历算中比十二时辰制更便于筹算。钟鼓楼授时,通常鼓声为更、钟声为点。

古代城市实行宵禁,定时开门、关门,早晨开城门时间并不是太重要,因此人们通常会注意到相当频繁的钟声;晚上关城门时间则需要关注(不注意就得睡城里大街上),因此净街鼓(起更)必然是关注焦点。注意点的差别,衍生了一个词汇“晨钟暮鼓”。

古代不一定具备严格的时间意义,而又常见常用的有关名称亦颇不少。一般地说,日出时可称旦、早、朝、晨,日入时称夕、暮、晚。太阳正中时叫日中、正午、亭午,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偏西时叫昃、日昳。日入后是黄昏,黄昏后是人定,人定后是夜半(或叫夜分),夜半后是鸡鸣,鸡鸣后是昧旦、平明——这是天已亮的时间。古人一天两餐,上餐在日出后隅中前,这段时间就叫食时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后日入前,这段时间叫晡时。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古代计时

百度百科-打更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

以上是关于一更天是几点的问答

Tags:一更天是几点,古代的一更天是几点?,古代的一更天\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