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雄才大略的曹操,他的儿子有好几个却也是才华横溢呀!长子曹安民死于张绣的乱军之中,他最喜爱的非常聪明的曹冲又早亡,最后在立世子的问题上就只有在曹丕和曹植两人之间选其一!刚开始有此偏爱于曹植,因他的文章写的非常华美,这样就想让其到军中锻炼一下,以便培养他将来接班!当时汉中告急,曹操就让他随曹洪一起出征!结果此事让曹丕知道了,以请他到府喝酒送行为名将其灌醉了,到了天亮还故意不让下人叫醒他,以便延误时间,出征鼓都敲了三通还是不见其人,没法前方战事吃紧,曹操只能让曹洪先行去了,他看此子狂放不桀、喝酒无度,非立大事之主,自此对他就疏远了,不再信任!其实都是曹丕耍的一个阴谋,历来传位都是一个政治权力之争,文才很高的曹植在这方面不是曹丕的对手!最后曹操将大位传给了曹丕,之后因对曹植还不放心,想要杀他、在其母亲劝说之下,曹丕想了一法,都说曹子建文才高,他要试其一下,以兄弟为题让其在七步之内作一首诗,如能作出便饶其性命,如若不然便杀之!没想到他还真作出了这首传扬千古的名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在看到这首以兄弟为题的诗,曹植作的是这么感人,也是受到了感动,就饶了他的性命,将其流放到了外地!可怜一代文豪,因其不得志,最后落了个抑郁而终让人叹息呀!

最佳贡献者
2

谢上师玄月M邀答!

曹丕与曹植的太子之争,为何曹植败得如此凄惨?

翻开中国文学史,汉末三国时期的建安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彩浓墨的一笔,而创造建安文学繁荣,建树卓著的代表人物首推三曹。三曹是指魏武帝曹操极其建立曹魏的儿子魏文帝曹丕和陈王曹植。曹操纵横汉末,其文韬武略在汉末三国时期及中国历史上都占有一席重要的地位。他的两个儿子曹丕和曹植在文学上也有着非常高的造诣。但两人在性格上却有天壤之别。

曹植史称有八斗之才。文韬武略颇有父风,天资聪颖,善属文,文才尤为其父曹操所赞赏和宠爱,实为曹操心目中世子的不二人选。但最后为何却败给了兄长曹丕?而且败得非常惨呢?我想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引起:

一,曹操由赞赏曹植的文才而生宠爱之心,直接把曹植推上风口浪尖,成为世子争夺的众矢之的。因曹植对曹丕争夺世子形成严重的威胁,成为曹丕陷害打击的主要对象。但曹植却无意争夺世子之位,没有争王的野心,一如不拘小节的文人书生。

二,曹植不善于搞各种政治手段的投机。而曹丕为了世子之位,却将心机,手腕,权术玩的淋漓尽致。曹丕心知文才不如曹植,就扬长避短的从亲情上下功夫,设计让曹植在曹操面前屡屡出丑,成功的离间了曹操和曹植的父子感情,让曹操对曹植从心理上产生失望和厌恶。最终将曹植清理出局。

三,争夺世子的两大集团核心人物决策不同,核心人物决策失误也是造成曹植失败的原因之一。

曹植除本身有不自律,任性妄为,放荡不羁,嗜酒如命的文人缺点外,幕僚杨修自作聪明的从揣摩曹操心理上为曹植出谋划策的做法,不但对曹植没有帮助,反而为曹植的系列行为在曹操心目中形成了致命的硬伤。加速了曹植的失败。

反观曹丕,幕僚有荀攸,贾诩,毛玠,陈群,恒解为其出谋划策,处处从曹丕世子地位出发,为世子王位着想,约束曹丕稳重自律。以厚黑学权术之妙引导曹丕,行事从亲情出发处处合乎曹操心意。辅佐曹丕一步一步登上王位。

四,曹丕善于网络人才和笼络人心,并走后宫路线——笼络曹操晚年最宠爱的夫人曹干之母,不断在曹操枕边吹风,为曹丕加分。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曹植在与曹丕世子之位争夺的斗争中败给曹丕,除自身没有做帝王之心,只有文人自负,不注重形象塑造,率性而为的文人风格不利因素外,又遇到猪一样队友的谋划,不会心机,不懂政治厚黑的权术,凄惨的败给曹丕是必然的。玩政治靠得不是一腔热血和率真,没有一定的心机和手腕是不行的。

3

曹植才华横溢,他的文学成就也很高,曾也深受曹操的喜爱,但是在曹操选立世子的事情上,很有才华的曹植却输给了曹丕。

那曹丕和曹植的世子之争,曹植为什么会失败呢?

首先,曹植虽然很有才华,但他文人气过重,常常任性而行、不注意约束自己,最主要的是他不仅是文人,而且好酒,在曹操眼里,曹操本来就对文人狂士有一定的反感。

同时曹植喝起酒来也不节制,有几次很让曹操失望,比如有一次曹操让曹植担任职务,但当时曹植却喝的大醉而不能接受命令,从而导致曹操不在像以前那样器重于曹植。

其次,曹丕虽然在文学上比曹植稍逊一筹,但曹丕综合能力很强,他也会结交大臣,也知道取得曹操之心。

当曹操出征时,曹植都是说些赞美歌功颂德的话,这虽然让曹操听了很顺耳,但是他们是父子的关系,曹操最想听的是父子之间的话。

而曹丕在曹操出征时,也表现出很难过的样子,这样曹操很感动。

最后,曹丕是曹植之兄,前有袁绍、刘表因为立世子不当而导致很快失败的事情,这样的事还没有过去多久,曹操是深知其中厉害关系的。

曹操不愿他辛苦打下的基业,像刘表、袁绍那样的结局,所以最终曹操立曹丕为世子,就这样才华横溢的曹植就败给了曹丕。

4

乱世文学奇才,七步成诗

曹植,是曹魏开国皇帝曹丕的亲弟弟,也就是曹操的第三个亲生儿子。自小就是聪敏过人,而且为人正直豪爽,心直口快。

曾因才华卓绝,写的文章远远比同龄人优秀而被曹孟德怀疑,认为他是请人代写的,曹植当即就回应说,自己本就应试自如,下笔成章,如若不信可以当面考核,此便能够看出曹植的正直和自信。

随着年龄的增长,见识越加广泛,文笔也是进步神速。十五岁随父出征,其后所作《求自试表》和《白马篇》即是随父出征的真实写照。

在争储失败后,被魏帝曹丕的示意下所成的《七步诗》更是成了后世惊叹曹植才华和诟病曹丕构陷胞兄的小肚鸡肠性格的有力史料。

自幼随父出征

公元二零六年,时值曹植十五岁,第一次跟随曹操出征海贼,从管承打到了淳于,战事持续一年,于次年一月才凯旋归邺城。此即其于《求自试表》所述之“东临沧海”。

回邺城仅半年,曹植又于公元二零七年跟随曹操出征柳城,在《求自试表》中,即为“北出玄塞”,而在此次征战期间,曹植又作成了记录其征战过程的《白马篇》。

于次年又随父出征刘表,战至新野,更参与了历史著名的奠定魏国老大地位的“赤壁之战”,次年,也就是公元二〇九年,十八岁的曹植第一次回到家乡毫州。

虽然不比其兄曹丕出征早(曹丕于十岁开始便跟随曹操四处征战),但由于他是曹操三子,虽为嫡,却并非嫡长子,幼年不受曹操重视,没能从小跟随曹操征战。在其性格和才华都得以充分展示的十五岁,才真正受到其父曹操的赏识,开始带着他四处征战。

四年的征战,为曹氏江山立下了不少战功,直至争储开始的公元二一零年。

争储之中,初露锋芒

公元二一0年,铜雀台铸成,曹操号召了许多魏地有识之士,登台作赋,曹植也在众人之中,而他却是唯一一个略加思索便作成了《登台赋》,并且是第一个交卷的人,其才华可见一斑。

公元二一一年,厌烦于欢饮作赋的悠闲生活,刚刚行完及冠礼的曹植主动请缨,随父出征。

当西征队伍到达帝都洛阳时,其多年战事后的一盘散沙的现状,让亲眼见到都城惨状的曹植心生感慨,并立誓要为国披甲,为民作战,还天下一个稳定安乐的国家。

储位之争人选渐少

在曹操的继承者人选里,本来有昂、冲、植、丕四人,按照先后顺序,曹昂作为长子,又文武双全,正常情况下理所应当他是曹操的继位者。

但命运弄人,这个第一顺位继承人,却在公元一九七年随父出征张绣的战事中,被张绣杀死,甚至因为此时,张绣虽后来为曹魏大臣,却因曹丕提及此事而最终自缢而死。

曹昂死后,曹操并不是就把次子曹丕作为继位的主要人选,而是小儿子曹冲得宠。

历史记载中,曹冲是个神童,说曹丕曹植是自幼聪颖,但比起曹冲却是逊色不少。

曹冲五六岁就拥有了成年人的心智,留下了不少流传下来的故事,比如曹冲称象、智救库吏等。但可惜的是,天妒英才,年仅十三岁的曹冲便因病病逝了,成了曹操最大心病之一。

文人之间的战争,不血腥?

此后,曹操的继位者,便只有曹植和曹丕了,而理论上来说,按照嫡长子继承制,曹昂死后,曹丕便是第一顺位继承者。

然而曹操却迟迟不肯让曹丕做世子,他更看好的是曹植,这便有了历史著名的曹丕曹植的储位之争。

历史记载,这段储位之争的过程,是相当凶险的,不逊色于任何其他任何争储。但这段历史,却并未出现兄弟残杀,杀父弑兄的血腥场面。

我想,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在这个过程中的三位主角,曹操、曹丕、曹植三个都是大文豪,尤其曹植,更是“建安文学”的主要代表,而文人是很少能做到惟利是图,杀人不眨眼的。

因此,尽管历史记载和一些专家分析中,都说曹丕是一个心眼很小的人,但他杀人的手段是很委婉的,甚至储位的最大竞争者曹植,都比他晚死六年。

与其说是失败,不如说是退让

夺嫡之争的过程中,难免会有权利的分治,也就是众所周知的党争。

由于曹植曹丕二人在夺嫡之争中优势不同,曹丕是理论上的嫡长子,按道理是由他继承的,因此对礼制毫不退让官员,以及在曹丕的手腕下,不少官员支持曹丕。

但既然会出现夺嫡之争,也就是说并不是曹操一个人在为曹植辩护,肯定也有支持曹植的官员,像丁仪和杨修这些重臣就是支持曹植的。

在夺嫡之争的过程中,可以说两者是不分上下的,但是曹植输就输在性格直爽上,没有他哥哥的政治手腕。

而且,曹植虽然立志要做一番大事业,但其内心之中并不一定真的有心要夺嫡,可能只是为了不辜负父亲的期望。

因此最后曹丕的胜利,与其说是曹操临死前的不得已而为之,不如说是曹植本就没有夺嫡的决心,这也许也是最后曹植没有被曹丕在明面上弄死的原因。

综上,曹植是三曹中文学的最高成就者,乱世大文豪,却在夺嫡中败于曹丕

其一是他没有真正的决心;其二是没有曹丕的手腕;其三是从嫡长子继承制的礼制规章来说,他不是第一人选,他只是在其父曹操的支持下才卷入夺嫡之争。

5

三国时期不仅魏蜀吴等各种势力之间争战不休,而且,在各派系内部也存在着激烈的争斗,其中,曹魏内部曹氏兄弟之间的继位之争也是非常激烈的。

在三国时期的杰出人物中,曹氏父子是备受关注的。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皆是杰出的文学家,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显赫,影响很大。曹操的诗,颇受后世文学家们的重视,传播很广;曹丕的《典论论文》在古代文论史上名闻遐迩,是“文的自觉”的号角,领一代文学新风;曹植的文采,深情风流,有非凡的影响力,比如,他的《洛神赋》和“七步诗”,卓尔超群,令人叹为观止。

曹植(剧照)

而从政治史的角度看,曹氏父子在魏晋时期的历史地位和历史经历也是非常显赫的,曹操迅速崛起,以弱胜强地击败了袁绍强大的势力集团,挟天子以令诸侯,平定中原,挥师南下,成了三国时期一霸主,而曹丕和他的儿子曹叡继承了曹操的政治事业,曹丕巩固了曹魏政权,使魏国更强大;曹睿在位期间指挥曹真、司马懿等人成功防御了吴、蜀的多次攻伐,并且平定鲜卑,攻灭公孙渊,稳定了曹魏政权,曹丕、曹魏在政治上也颇有建树。

曹丕(剧照)

值得注意的是,在曹操晚年,曹氏内部的继位之争十分激烈,曹氏兄弟在争夺太子问题上的明争暗斗,特别是全方位的较量,一直是爱好历史的人非常兴趣的话题。就才学而言,似乎曹植更胜一筹,那么,为何在太子之争的问题上,曹植反而败给了曹丕呢?

这还得从曹操创造曹魏的政治事业谈起。在东汉末年,宦官干政,外戚专权,天下大乱,各地割据势力纷纷崛起。曹操乘打败起义军的机会,积累家底,逐步做大,先是依托袁绍打董卓,接着,挟天子以令诸侯。他以汉献帝刘协的名义征讨四方,消灭袁术、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特别是在官渡之战击败了强敌袁绍,之后,扫平乌桓,镇压燕地,平定中原,成为统一北方的军事霸主。

后来,曹操虽在赤壁大战中败于吴、蜀,但在三国鼎立中,他依然是很有实力的一方势力。到了晚年,已成为魏王的曹操染上重病,不得不考虑曹氏政权的接班人问题。作为权倾朝野的魏王,曹操虽不是皇帝,但却是掌握着不逊于皇帝还大的实际权力。曹操之所以没有称帝,一是担心被后世骂他篡权;二是担心在他称帝之后,群王并起,再次卷入战乱。所以,曹操宁为魏王而不称帝。但是,曹操已经预料到,在他之后,曹氏的继承人一定会称帝的。曹操曾说:“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以前,周文王坐拥天下三分有二,但仍臣服于商朝,到其子周武王才灭了商纣王而建立周朝。曹操自比周文王,显然,他一定得选一位类似于周武王的继承者,因而,选太子的问题对于对曹氏家族来说至关重要,选一位能胜任的储君对于曹魏政权是极为关键的大事。

所以,在继承人的选择题上,曹操十分仔细,作为果断的政治家,他在选继任者的事情上却犹豫了很长时间,足见他对此事高度重视。曹操必须在他的儿子中,精心选择一位最能胜任的继承者来继承他的宏大事业。

曹操早年娶一妻两妾,其妻丁夫人无子,妾刘氏生曹昂,卞氏生曹丕、曹彰、曹植、曹熊。长子曹昂早逝。后来,卞氏继夫人位,据记载,曹操“使丁夫人母养昂,昂死于穰,丁夫人哭泣无节,操怒而出之,以卞氏为继室”。卞氏成正室之后,她所生的四个儿子自然成了继曹操之位的候选人。而在此四子中,曹熊年幼,还缺乏继位的能力;曹彰“好为将”,是一位勇猛的武将,他对太子之位不感兴趣,剩下的只有曹丕和曹植两人进入继位的角逐之中。

在建安二十一年(公元115年),曹操不满足于当丞相了,他晋爵为魏王,而曹丕和曹植争夺继承之位便进入了白热化的竞争阶段。曹操对他的这两个儿子,一时也拿不定主意让谁来继承王位,他一直在犹豫之中。他在考察比较他这两个儿子,而这考察的过程使曹丕和曹植的争夺更为激烈了。

曹氏一门,不乏大才,曹操的这两个儿子,皆是非同寻常的人物,两个人都很聪明,很有文采,也都很有想法,两人各有不同的优势, 而且,他们两人在朝中都有杰出的大臣拥戴,两人可谓是势均力敌。

曹植机警聪敏,才华横溢,据说,他年少时很像小时候的曹操,长大后,他的文艺才能十分突出,多才多艺,才藻敏瞻;他的反应特别机敏,文章写得极快,又写得极好,他有非凡的文才,在当时,几乎是无能可比的。所以,从才学方面看,曹植更受曹操的喜爱,初期,曹操就有立他为储的想法。

《洛神赋》图

此外,曹植的杰出的才华以及他能写出十分出色的文章,这使得他还得到了朝中的大才子们的青睐。如丞相主薄杨修,便是当时很有名的聪敏才子,他和曹植经常在一起吟诗作赋,切磋文章,他一心想辅助曹植登上太子之位,一直在为曹植出谋划策,尽心尽力辅佐曹植。

除了杨修之外,极力支持曹植继位的还有另一位大才子丁仪。原来,曹操因丁仪的才气,曾想把他的一个女儿嫁给丁仪,但曹丕却嫌丁仪一只眼睛不好,极力反对,曹操只好作罢。丁仪因此而怨恨曹丕,他与其弟丁廙,利用各种机会,多次在曹操面前称赞曹植的才华,努力劝曹操立曹植为嗣,一次来报复曹丕。

曹操为了考察曹丕和曹植的文才,曾多次举行“征文比赛”,而曹植才华横溢,文章写得快,写得好,经常在比赛中获胜,因而,曹植备受大臣们的称赞,也让曹操对他很喜欢,在这些方面,曹植比曹丕占有更大的优势。

可是,曹丕也不是一般人物,他具有曹植不一样的优势,也得到了朝中一些大臣的支持。

在曹操的长子曹昂死后,曹丕便成了曹操的长子,这是曹丕的最大优势。在传统封建社会,自古以来,长子继承权是被宗法制度所认可和倡导的,长子继位,理所当然。在立储的问题上,曹操也曾秘密征求亲信大臣的意见。尚书崔琰认为:“《春秋》之义,立子以长。加五官将仁孝聪明,宜承正统,琰以死守之。”(“五官将”即曹丕,当时曹丕任五官中郎将)尚书仆射毛玠更是尖锐指出:“近者袁绍以嫡庶不分,覆宗灭国,废立大事,非所宜闻。”东曹掾邢颙也说:“以庶代宗,先世之戒也,愿殿下深察之。”朝中大臣们的意见对曹丕十分有利,也对曹操的决策倾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后来,曹操特别召来太中大夫贾诩,他屏退左右,很严肃地问贾诩关于立谁为继承人的问题。颇有谋略的贾大夫对曹操的问话默然不答,曹操很急,又问逼问贾诩:“与卿言,而不答,何也?”贾诩这才回答说:“属有所思,故不对耳。”曹操急忙又追问:“何思?”贾诩狡诘地说:“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

曹操一听贾诩的说法,他哈哈大笑,心里立即明白了贾诩的意思了。作为了解时势和权谋的杰出政治家,曹操当然知道,贾诩是在以袁绍和刘表的例子来劝说曹操立长子曹丕为继位者。

太中大夫贾诩是一位很有谋略的文臣,他是在用历史的经验教训来说服曹操立长子为继位者。

当年,袁本初承继着“四世三公”的家业,辉煌一时,他三子;袁谭、袁熙、袁尚。袁绍偏爱小儿子袁尚。袁绍死时,未立嗣,逢纪、审配与袁谭不和,伪造遗命立袁尚为主,结果造成袁氏兄弟分裂,袁谭、袁尚互相攻杀,其内耗最终彻底削弱了袁氏的实力,袁氏这一特大家族最终完全衰败了。

此外,刘景升有两个儿子:刘琦、刘琮。他先是偏爱刘琦,后来又不喜欢他,临死前,他立刘琮为嗣,刘琦十分失落,曹操南征时,刘琮投降,而刘琦却投靠了刘备,兄弟俩分道扬镳。刘表的荆州事业,也彻底毁了。

贾诩对曹操说他深思着“袁本初、刘景升父子”,这非常明显地在提醒曹操,袁绍、刘表在立储问题上的前车之鉴,是深刻的教训:及时立嗣,极为重要;嫡长继位,极为关键,只有这样,方能避免像袁绍、刘表那样的悲剧再发生。

曹植虽然在机敏和才华方面,远胜于曹丕,在文章比赛上,皆胜于曹丕,但是,在涉及政治事务的较量上,却常常败给了曹丕。曹植的落败有几个原因:

一是曹植是弟弟,而曹丕是哥哥,在曹昂死后,曹丕是曹操的长子,曹丕自然更有资格成为魏王的继位者,而且,朝中注重传统德政的大臣也都支持立长为储,所以,曹植在竞争继位的问题上,处于竞争的被动位置,居于下风之位。

二是虽然曹植比曹丕更有文学才华,但是,曹丕却曹植更有心机,更有政治头脑,所以,热衷于写优秀文章的曹子键,但他太过于沉醉于文学艺术方面,太过于天真,在韬略和计谋上,他不是曹子桓的对手。

三是曹植善于结交文友,在他身边的人,多是当时的一流的才子,极为聪明,但却皆具有文人气质,太自负,太自信,太轻敌,在切磋文章方面,他们是行家里手,但在参谋政治、玩弄权术方面,皆隔靴搔痒,不太靠谱,比曹丕身边的文臣们在玩弄权谋方面,要逊色得多,出的多是馊主意,所以,曹植在竞争中落败。

曹植与曹丕(剧照)

下面的几个例子很能说明曹植败给曹丕的一些具体原因:

有一次,曹操领兵要出征,曹丕只知才学不如曹植,而他却能聪明地装得很孝顺,以此来博取曹操的欢心。

当时,曹操出征前,文臣武将和曹丕、曹植兄弟们都到路旁去恭送。曹植在送别的场面上,出口成章,文辞华丽,为其父歌功颂德,表现地十分出彩。而在场的大臣们听了都无不佩服曹植的出色才华,曹操听了,也十分很高兴,为曹植大有出息感到很自豪。

曹丕与曹植同在一个场所,看此情景,他感到很失落,很无奈,想不到有更好的办法来赢得其父的欢心。此时,曹丕的谋士吴质在他耳边悄悄说:“王当行,流涕可也。”聪明的曹丕随即醒悟,面对着即将出征的曹操,跪拜告别,泪流满面,依依难舍,犹如生离死别一般。他以泪流满面来表达一个孝子对父亲出征的难别之情,曹丕的诚孝样子,使“操及左右咸欷歔”,众人都觉得虽然曹植极有才华,但曹丕更为孝顺,在十分讲究忠孝的古代社会,曹丕在曹操和大臣们的严重,得了更高的赞许分数。

曹植狂饮

还有一次,曹丕采用吴质之计,将计就计,害得极力辅佐曹植的杨修失去曹操的信任。

曹丕在与曹植的争斗中,屡屡取得上风,这让一些大臣猜测皆是谋臣吴质在背后出谋划策所取得的,于是,有人开始注意吴质的行为,他们发现吴质经常到曹丕府中去,此事报告给了曹操,曹操也开始怀疑吴质在教唆曹丕。曹丕不方便公开让吴质进入府中,便将他藏在车上的大簏里,载进曹丕府中,结果,这藏簏藏吴质的事被曹植的谋士杨修探知了,杨修马上跑到曹操面前打小报告,说吴质藏车里进曹丕府。而曹操一时不及派人追查,不知是真是假。曹丕知道了很害怕,他怕引起他父亲的反感,但吴质对却让曹丕放心。次日,吴质让人用大簏装着绢,大摇大摆地运入曹丕府中,杨修见了,又去打小报告,曹操马上派人去搜查,当场抓住运簏的车,但在车里面发现只有绢布,根本就没有吴质。对此,曹操开始怀疑杨修心术不正,是有意陷害曹丕,从此,曹操不再听信杨修的话。

此外,曹植才华横溢、任性而为,而这却是政治家在选继承人时所不喜欢的。

曹植虽然才华横溢,文章出众,但他凭着自己的才情,“任性而行,不自雕饰”,有时,他很不守规矩,喜欢自行其是。这一点,他很像年轻时的曹操。可是,曹植经常做得太过分了,连曹操对他都有些反感。有一次,曹植喝多了酒,乘车马行至邺宫司马门,喝令守门者开门让路,这司马门是只有曹操才能出入的,不是一般的门。曹操知道曹植的不轨举动后,勃然大怒,把曹植狠狠地训斥了一番。此外,曹操一贯提倡节俭,不准妇女穿绸衣,有一次,曹操在铜雀台上却看见曹植的妻子穿着绣花着绸衣在园林中游逛,他马上下令对其严惩。曹植的妻子违背禁令,在曹操看来,是曹植治家不严所致。

最后,曹丕抓住了曹植的弱点,常常利用曹植喜欢喝酒并任性而为的弱点,阴毒地算计曹植。

有一次,曹操想让曹植到边疆去历练,让他和一位将军领兵出征。曹植出行的前夜,曹丕假惺惺地带着酒去为曹植送行,并大大地夸他,祝贺他出征能凯旋归来。他装着为预祝他弟弟出征获胜,频繁敬曹植喝酒,让曹植在当晚喝得烂醉,一睡不醒。第二天,出征队伍已整装待发,领兵的武将在点将时,曹植还在熟睡中。曹植误过了出征的时间,这可是大罪,曹操立即取消了曹植的统兵资格,并对他非常失望,他觉得他这位才华横溢的儿子难堪大任。曹丕的此类阴招让曹植失去了竞争的优势,曹丕最终在竞争中获胜。

曹植在竞争中落得惨败,曹丕获胜,这其实是古代官场的潜规则所致,有才华有文人气质的继位争夺者,常常太天真,过于自负,太过轻敌而被善用权术、擅长于搞阴谋的竞争对手所打败。在官场,特别是在争储的问题上,阴谋家比大才子更有胜算,曹植败于曹丕,这是必然的。

首先,曹植和他的谋士们所组成的竞争团队,虽可算是由当时的顶级才子组成的,但是,他们这些极有才华的人,往往热衷于展示自己的才华,在众人的夸耀声常常自鸣得意,容易飘飘然,容易理想化,对自己的弱点没有能清醒认识到,因而在政坛的角逐中,常常败给对手。

其次,曹植极有才华,文采一流,任性而为,洒脱自得,不循规蹈矩,在诗坛、文坛,他是出类拔萃的人物,但是,在政坛上,在尔虞我诈的朝局争斗中,却是致命的弱点,才华出众容易自以为是,容易轻敌;忽视规矩常被视为是大逆不道,在政坛的角逐中,必败无疑。

再次,曹丕虽然在敏锐、才华方面不如曹植,而他虽也是文坛高手,但却颇有谋略,熟知官场潜规则,而且,他手段阴毒,常能伪装作假,富有欺骗性。他对曹操周围的人,谦和与之相处,对其智囊人物,敬重有加,而对曹植,他善于攻其弱点,击其要害。在曹氏这两兄弟中,曹植更多地继承了曹操的潇洒、敏锐和才华,而曹丕更多地继承了曹操的狡诈、心机和韬略,最终,在继位之争中,曹丕打败曹植,获得全胜。

最后,曹植身边的谋士杨修等,作为极具才情的大文人,他们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于吟诗作赋,论文品酒,谈天论世上,洒脱而务虚,看似聪明绝顶,但却不懂官场权谋,曹植由他们辅佐,失败是不可避免的;而曹丕的谋士吴质等,几乎全部心思都用在权谋上,能深谋远虑,计周策全,敢于搞阴谋而从来没有天真的想法,他们不讲道德原则,敢于使诈弄假,惯于不择手段,所以,曹丕由他们辅佐,最终获胜了。

其实,老谋深算的曹孟德心里也很清楚,在政坛的无情争斗中,真正能将曹魏政权发扬光大的,不是才华横溢的文人曹子建,而是不失文才,但却颇有心计、政治手腕娴熟的曹子桓。曹操虽然更喜欢曹植,但他知道,曹丕才是曹魏事业更合适的继承者。自古文人多是天真的,很难斗得过谙熟权谋的政客,曹植也一样,斗不过他的哥哥曹子桓。

6

曹丕继承他父亲的特点,乱世枭雄也,有心计,有野心,是个十足的政治家,而曹植个像一个诗人,两人走的路线完全不同

7

我是三国历史爱好者,喜欢的可以关注我哦!让我们一起品味三国。

首先中国封建社会的太子继承制度分为两种,一种是立嫡,另一种是立贤;嫡就是指正妻所生的孩子,特别是嫡长子,可以说就是默认的太子;贤那就不一定了,也许是正妻的孩子,也许是小妾的孩子。天有不测风云,如果嫡长子出现意外,那就嫡次子,以此类推;小妾所生的孩子几乎是无缘太子位的。在封建社会里立嫡的呼声要远高于立贤,因为在他们眼里这才合乎体统。

曹操的嫡长子曹昂战死,曹丕做为嫡次子就占据得天独厚的优势,而且大臣们几乎都是站在立嫡这一边的。曹植虽然也是嫡子,但他排行老四,中间还有个老三曹彰,立嫡几乎没他啥事。想立曹植为太子可以说只是曹操一厢情愿。曹植是一位优秀的诗人,压根不热衷于权谋之术,自己起初也并不想挣什么太子之位,只是他老爹却偏想要立曹植为太子。曹植是迫于无奈才和自己的二哥曹丕争太子之位。

说到太子人选,曹操也曾经问过两位大臣,一位是荀彧,别一位是郭嘉。但是他们两个人都以这是曹操的家事不愿正面回答,曹操只好让他们分别写出来,而这两位大人也没有直接写出名字,荀彧写的是立嫡,说白了指的就是曹丕;郭嘉写的是立贤,这就不好说了,曹丕和曹植哪个更贤这就不好说了,曹植虽比曹丕聪慧,但他爱好作诗饮酒,而且喝醉之后还犯浑。曹丕更热衷于权谋,似乎没有任何爱好,也能更好的约束自己。

曹操本来就对曹植给予厚望,但曹植却经常干出一些酒后犯浑的事,让他彻底无缘太子的就是醉酒夜闯白马门(又称司马门),此时的曹操已是魏王,住在洛阳宫殿;而曹植在许都,由于父母思念幼子便让他来洛阳,到洛阳之后的当晚曹丕为曹植接风洗尘,不知是否有意为之,曹植喝得大醉,之后就有了醉酒夜闯白马门;白马门只有天子和天子使者才能走,曹植这是犯了死罪。为了保全曹植性命,他就也彻底无缘太子位了。

曹操在临终前对曹植说:是为父错了, 不该让你挣太子之位;应该让善为君者为君,善带兵者带兵,善作诗者作诗。说的就是曹丕曹彰曹植三人。所以综上所述,曹植争太子之位注定要失败的。最后也欢迎各位留言评论,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

8

其一曹丕本来就是长子,其二曹植有文才,但论心计远非曹丕对手。

9

恃才傲物狂书生,只有败。

10

曹植从来就没想过要争这个太子之位,在曹操称魏公开始,曹家就已经走上了篡汉自立的不归路,曹植却并没有当皇帝的野心也没有篡位称帝所需要的厚脸皮,从头到尾他的理想就是当一个流芳后世的名臣良相,作为汉丞相的继承人辅佐皇帝复兴汉室是他第一目标,退而求其次辅佐新朝皇帝平定天下统一全国的贤王也可以,但要背负篡位自立的名声来自己做皇帝就超过了他的底线;当曹操还是大汉司空大汉丞相时,曹植表现得才华横溢,而从曹操称魏公开始,曹植就在自我放纵自我堕落的路上策马飞奔,但即便如此,曹操在临终前仍想立他为继承人,甚至不惜让自己儿子兵戎相见,但曹植仍坚持了自己的矜持,拒绝了曹彰的协助而放弃垂手可得的王位,也放弃了至高无上的皇帝位;反观曹丕,除了野心和脸皮厚外也就小心眼这一点常人难及了,刘备评价他只有诸葛亮才能的十分之一都是抬举他了,最大的优点就是短命,难怪曹操到死都不放心让他继承自己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