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个人见解,大家讨论。排第一是《走向共和》,第二《大明王朝1566》、第三《雍正王朝》。而《康熙王朝》不喜欢。

《走向共和》涉及一些意识形态问题,不适合过多讨论,但仅就历史剧的角度,是无可挑剔的。演员的表演非常到位,从语言、动作、到眼神,都在说话。不要把这部剧看做为李鸿章翻案,只是一个角度的解读。历史是四维的东西,不是非黑即白。

《大明王朝1566》同样很深刻,很多情节和语言都不直白,需要动脑子去看,分析人物之间的目的。所以有的朋友说看的很累。

《雍正王朝》并不是完全尊重历史,一些主要人物过于正面化高大上,而在其他重大事件和人物去世时间,都有篡改。这个是违背历史剧的基本原则。但相比之下,这部剧还是优秀的,剧中人物形象成功的标签化了历史。

《康熙王朝》一般,康熙和孝庄的角色都很做作,整体剧本改变更low。不如二月河小说。

最佳贡献者
2

这四部电视剧,我恰巧在上学的时候都曾经看过,而且看过不止一遍。

如果让我给这四部电视剧做一个排序,由高到低大概是:《走向共和》、《雍正王朝》、《大明王朝》和《康熙王朝》

先来说《走向共和》,我一直认为这部电视剧是迄今为止历史剧里最好的。

第一,它符合历史,串起了从1895年到1916年的屈辱近代史。

虽然现在有人认为,它里面很多细节有所杜撰。比如,将醇亲王之死从1891年挪到了1894年。甲午战争日本胜利之后,日本政府只拿出了战争赔款的30%用于教育经费,但是电视剧里面却说,将教育经费全部拿了出来。

但是,这些情节的虚构和杜撰瑕不掩瑜,前者是为了让电视剧情节更好看,也反映出慈禧这个人的政治手腕(电视剧里说,醇亲王是被慈禧吓死的。在历史上,醇亲王确实也很窝囊,还有人说他最后是被慈禧毒死的)。

后者,则是反映日本人在近代为何能打败庞大的清王朝,并成功的学习西方的军事、政治,最终走上扩张之路的。

第二,则是在保证历史真实的情况之下,把故事写得既精彩又好看。

现在为什么那么多历史剧,被人吐槽胡编乱造?原因就是,真实的历史可能并不精彩,或者因为人数众多,不容易凸显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因此,不得不进行虚构和杜撰。

像《贞观之治》这部电视剧,被称为迄今为止最符合历史的电视剧,但也被人吐槽拍得无聊,看着像纪录片,远没有完全杜撰的《贞观长歌》受欢迎。

《走向共和》则完全打破了历史真实与故事精彩的矛盾,里面每个人物,比如李鸿章、袁世凯、慈禧、光绪、孙中山等都被塑造得有血有肉,让你看了就不会忘记。

我认为,这得益于导演张黎的拍摄手法。张黎喜欢用特写镜头,展示人物的细节,从而反映出他们内心的变化。

此外,则是编剧通过故事选择,在选择史料方面,非常高明。每一个情节合理的为后面的情节做铺垫,让这部剧变得高潮迭起。

当然,我要说,这部电视剧的前26集(义和团运动之前),也就是盛和煜的本子要比后来的编剧柳建伟写得好。但是,正是由于盛和煜写得速度太慢,张黎才不得不让张建伟写作后半部分。

张建伟后期的本子,虚构成分就开始变多(比如,虚构了罗文和记者田沫的爱情)。

第三个,我觉得是这部电视剧内涵深刻,为历史人物“翻案”。

我一直觉得,如果这部电视剧放到现在来播,肯定会被各种骂。因为它完全是在长西方人志气,灭自己的威风。

在晚清部分,这部电视剧完全展示了清朝官员的腐败与贪婪,为了一己之私而不顾国家的命运(比如,黄瑞兰贪污海军经费,在炮弹里面装上沙子)。

日本则全国上下团结一致,天皇甚至还拿出皇宫的预算购买舰船。

电视剧里,展现的李鸿章、袁世凯等人物,都变得比之前正面。比如李鸿章,一辈子希望国家富强。但是政治腐败,自己无能为力。

袁世凯之所以最后当了皇帝,搞洪宪帝制,完全是被自己的儿子欺骗等等。这些说法,吸收了最新的学术成果,但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无法接受。这也是这部电视剧后来被骂的原因。

说完《走向共和》,我们再来说一下《雍正王朝》。

我觉得,《雍正王朝》在反映现实和故事情节方面做得非常出色

《雍正王朝》是根据著名作家二月河的小说改编。这部电视剧杜撰的成分较多,因此,我一直说,这部电视剧不能当作历史来看。

但是,它却有着现实的意义。这部电视剧是1999年播放的,当时,我们国家正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很多国企进行改制,裁人。

因此,很多工人“下岗”失去了工作,开始产生怨言。这部电视剧展示了一个作为改革者的雍正,面对巨大的反对浪潮,初心不改,拼尽全力也要进行改革(摊丁入亩、“乡绅一体纳粮”),就如同主题歌所唱“也难料身后骂名滚滚来”)。

此外,它还是宫斗剧的鼻祖。《雍正王朝》前半部分展现“九王夺嫡”,皇八子胤禩、皇四子胤禛争夺皇位,每个人的手段都极其高明,层层布局。

后来的“宫斗剧”,无不是在这部电视剧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后来的“胤禛热”也完全是这部电视剧引起的。

下面再说一下《大明王朝》。

《大明王朝》展示了政治家的手腕,也让剧情不断翻转,超人意料

大明王朝也是由张黎导演的(其实《雍正王朝》也有张黎参与)。

这部电视剧的故事完全是杜撰的。但是,故事确实非常好看,可以说是把嘉庆皇帝、严嵩、胡宗宪、海瑞、杨金水等人写活了。

这部剧的故事完全是在不停的反转。人们都以为嘉靖皇帝只是一个不上朝不理朝政的皇帝,但是这部剧却写出了,朝臣之间的争斗完全是在皇帝的掌控之下。

嘉靖对严嵩的处理,不是因为它贪污,而是因为它后来威胁到了自己的地位,欺骗自己等等。揭示了皇权的可怕,也揭示了古代王朝的残酷。

最后说一下《康熙王朝》。

这部电视剧我认为,是既歪曲史实(还打着历史剧的旗号),故事又夸张不可信。

这部剧虽然也称改编自二月河的小说,但是除了一些人名之外,并没有借鉴什么。

电视剧里面掺杂了太多的爱情故事(比如苏麻喇姑和伍次友、康熙的感情,康熙和朱三太子的妹妹紫云的感情),历史故事编纂得也不好。如康熙擒鳌拜,完全没有体现出任何政治智慧,感觉就是一群布库和鳌拜打了一架就结束了(历史上,康熙擒鳌拜,还是用了很多智慧的)。

故事编的很假,人物之间的矛盾似乎也可以让人一眼看清。

这部电视剧当时之所以能火,除了陈道明等演员演得出色之外,就是场景很华丽,战争场面很精彩。

因此,我对这部剧评分最低。

3

其实,除了《康熙王朝》以外,其余三部剧各有特点:

雍正王朝则更多的宣传帝制下,一代帝王的养成,在这种体制下,如何替民做主;大明王朝,则更多的是老百姓根本无法跟皇权抗衡,即使有一两个官员想替老百姓办事,难;走向共和,则更多的是思考国家的未来,通过几代人的努力,走出一条适合中国的路。

但要讲哪部剧更有深度,我觉得大明王朝最有深度,但走向共和,有一个方面也超级有深度,下面我就详细讲一下:

《走向共和》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历史剧,虽然仅上映一次便被冷藏,但并未掩盖其优秀的光芒。

目前,《走向共和》豆瓣评分9.7分,在电视剧排行榜上跟《大明王朝1566》并列第一。

那么作为一部十几年前的电视剧,当年收视率又那么低,为什么评分还这么高呢?

一方面,《走向共和》这部剧写的是晚清到民国的这段历史,正所谓“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变化的不仅是日新月异的新事物,更是神秘莫测的人心,这段历史还从来没有像这部剧一样,从宏观到细节,一一还原。

更重要的是,这部剧的主线很清晰,那就是通过晚清到民国各类风骚人物的行为,探索国家的未来,以及对体制问题的思考,并从探索和实践中为中国找一条出路。

四大主角,慈禧、李鸿章、袁世凯、孙中山,各有特点,各有主张,并通过自己的实践来验证自己的主张,并最终“走向了共和”。

所以,这部剧评价之高,除了剧情精彩,人物特点突出外,更是因为给了人们很深刻的思考,而且这种思考,直到现在还在继续。

但,如果仅仅从这几个方面评价这部剧的话,还不足以表明该剧的强大。这么一部老戏骨云集,又集中了优秀导演张黎,及几位优秀编剧外,还有一个大家不易察觉的细节,那就是,这部剧几乎都是“真人”出演!

而这个真人,可不是张真人哦!

以下多图警告————就按人物出场顺序来吧:

李鸿章,北洋大臣,外貌神似,再上一张对比图:


慈禧太后,吕中扮演,跟李鸿章的扮演者王冰,号称剧组两宝,为了拍好这部戏,每天五点就爬起来背台词,进入状态:

光绪帝,晚清还算是开明的皇帝,但一辈子活在了慈禧太后的身影之下:

醇亲王载沣:我大清不能就这样完了……

南洋大臣张之洞,一心创办汉阳铁厂,号称“钱屠”:

光绪帝的老师,一心跟李鸿章过不去的翁同龢:

大太监李莲英,一个长脚气的大总管,慈禧身边的大红人:

李鸿章的小跟班,后来坑了张之洞的盛宣怀:

张之洞的幕僚,晚清怪才,辜鸿铭:

民国大总统,辛亥革命后,维持中国大一统的人物,袁世凯:

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

一代狂人,康圣人,康有为:

类似的对比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

各种人物刻画圆满,整部剧从君主走向共和,从专制走向民主,总结起来就是讲了一个体制问题。

那么这部剧为什么后来会被封呢?

还是跟时代有关,一方面剧中有一些史实错误,存在人为洗白某某历史人物的嫌疑,容易误导人们。

另一方面则是洋务运动的兴起及失败,跟当前有雷同,比如同样啊开国门、引外资、寻合资、可民办、建特区、开口岸……

再到后来的戊戌六君子,作为知识分子寻求体制改革的努力,最终也失败,容易让人联想到某某事件。

但不管怎么说,当今的中国仍然处于探索阶段,虽然已经走向了共和,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那么就需要大家集思广益,努力解决了。

《走向共和》真的值得一看,在疫情当前,我们就像那里面的人物一样,正处于历史浪潮之中,我们正在见证历史,但,我们已经不是清朝!

4

除了《康熙王朝》,其它三部应当是我国历史剧的巅峰之作。

《大明王朝1566》和《雍正王朝》的编剧是刘和平

《走向共和》的编剧是盛和煜

《康熙王朝》的编剧是朱苏进

一部历史剧的好坏,除了导演,最重要的就是编剧了,有时候编剧或许更重要。

不可否认,《康熙王朝》是一部成功的古装剧,但它不是一部成功的历史剧。

简单来看,从女性角色的多少可以看出一部历史剧的深度,这不是贬低女性,历史上女性地位本来就低,这是事实,过多的儿女情长、卿卿我我只会拉低历史剧的层次。

《大明王朝1566》《雍正王朝》《走向共和》,都是我最喜欢的历史剧,优点已经被说的太多……说点小瑕疵:

《大明王朝1566》的服装过于花哨,直接导致我看第一眼的时候判断是一部普通古装剧。

还有就是,这部剧需要沉下心来看,如果只想看热闹怕是会失望。

《雍正王朝》有点矫枉过正,雍正形象过于伟岸,不过这部剧可看性最高,喜欢历史剧的不可错过。

《走向共和》据说有完整版,可惜没看过,这部剧可以说是对重新描述近代历史的一个尝试,颠覆了教科书中历史人物的形象,不一定完全符合史实,但提供了看历史的另一个角度,打开了另一扇窗,其严谨的历史态度值得每一个喜欢历史剧的去看。

最后,没有一部历史剧完全符合历史,比如《大明王朝1566》除了名字外,几乎时一部架空剧,但却精准的还原了大明皇帝――太监――内阁之间的关系,这是《康熙王朝》所不能比的。

另外,马跃的《贞观之治》同样值得推荐,这部剧优点是最大程度还原了初唐,只是故事性弱了些。

还有陈宝国的《汉武大帝》也不错。

大明王朝1566、雍正王朝、走向共和、贞观之治、汉武大帝应当算是最好的历史剧了,如果一定要选一个,我还是喜欢大明王朝1566。









5

康熙王朝比其余三部剧差的太远了,大明1566、雍正王朝、走向共和可以说是国产历史剧3大巅峰之作!其中焦晃、王冰、陈宝国在三部剧中的出色表演,可以说是电视剧中无可超越的高峰。康熙王朝跟这三部剧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上,粗制滥造而已。

6

《大明王朝1566》最有深度。

1.首先看一下豆瓣评分,《大明王朝1566》9.7,《走向共和》9.6,《康熙王朝》9.0,《雍正王朝》8.9,不过说实在话,我对《康熙王朝》真的没有感觉,只不过在拍摄时期有它的政治含义在里面,这里就不多说了。说其他三个。

2.《大明王朝1566》,再过80年,明朝就灭亡了,《明史》及《明朝那些事儿》里说的很详细,就如同《万历十五年》,虽然截取的是短短的一两年时间,但是对研究明朝灭亡的必然性而言,已经够了,可见编剧及导演对明朝历史有多么深厚的功底,可以说是比肩历史学家,当然陈宝国、倪大红等众多演员的演技在别的电视剧很少出现过,真的很高!剧本好,故事好,演技优,有深度,有力度,有温度。

3.《走向共和》,历史跨度大,人物出现众多,演员表现简直过犹不及,经典台词层出不穷,很多耐人寻味,即使放在现在,也很现实的,在众多表现清末及民国体裁的电视剧中,各个方面几乎无出右者。就如同《西游记》,一说孙,第一想到的就是六小龄童,而一说袁世凯,首先就想到孙淳,说孙中山,就想到马少华一样,演员选的精准,表演无可挑剔。尤其电视剧末尾孙中山的一段话,真是一针见血,入木三分,强烈推荐大家去看。

4.最后说《雍正王朝》,最大的特点是情节紧凑,故事可看性高,以唐国强、焦晃、王绘春为代表的演员同样演技高超,该剧在电视台重复播出的频率在这四部剧里不说第一,也得第二,主题曲也广为传唱。《雍正王朝》,开辟了正剧里清宫宫斗戏的先河,以后的《甄嬛传》,《如懿传》,今年的《延禧攻略》都是沿着它的套路在开展。

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欢迎评论。

分享不易,点赞鼓励,码字辛苦,关注鼓舞。

7

相对而言,电视剧《走向共和》更有深度。

电视剧《走向共和》讲述的是旧的封建制度和新思想的碰撞,其实就是5个人的历史演绎:慈禧,李鸿章,袁世凯,孙中山。

慈禧太后是清王朝最后一个统治者!,垂帘听政好多年,闭关锁国,认为清王朝固若金汤,拒绝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极力废除戊戌变法,独断专行,唯我独尊。





李鸿章是一个很具争议的人物,被称为‘卖国贼’,其实,北洋水师,洋务运动,他也是做了一些事情的,他曾经主张革新,但是无奈大势已去。

袁世凯就是一个土皇帝,妄想推翻慈禧,自己继续做皇帝,无奈还是被历史所淘汰。

国父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为了人民的利益呕心沥血,领导辛亥革命,为新中国迎来了曙光。共合才能共赢,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一部电视剧很好。

本片演员阵容强大:著名演员吕中饰演慈禧,演技炉火纯青,气场强大;王冰饰演李鸿章,演技老到,让人佩服;孙淳饰演袁世凯,袁世凯的狡诈,狭隘被他演活了;马少骅饰演国父孙中山先生,扮相传神,演技一流。

这么多的优秀演员在一起飙戏,看起来酣畅淋漓,所以,《走向共和》是一部有深度的好剧。

(图片来自网络)欢迎大家点赞关注。

8

第一 走向共和 第二 大明王朝 第三 雍正王朝 全是张黎的作品 至于康熙王朝只是个戏剧 不可以前三者相比 走向共和被永久禁播 大明王朝被限制播放 只有最开始的雍正王朝还可以播 一个历史正剧可以让统治者感到畏惧大家想想吧 走向共和最开始是央视首播的 可发现了这部剧的深度后 用一个星期加速播完后便永久禁播了 张黎的很多作品都很有深度 被多次重点审查后 张黎也学到了隐晦 在 人间正道是沧桑里我们就能看的到他的深度隐喻 只可惜我们只能看到走向共和的剪切版 另外大明王朝的深度也是很强烈的 放到今天的社会一样映射 建议大家去看看张黎的作品 中国需要的是张黎姜文这样的人 再去看看他作品中的人物吧 全是老戏骨 那叫一个精彩 我们的走向共和被禁 反过来看看日本的坂上之云 同时代的作品 两边政府的对待态度大相径庭 可悲啊 当一国统治阶级害怕民众不愿民众聪明起来拥有民主人权意识 不正视自己历史 这个国家是没有发展的

9

《走向共和》绝对是历史剧中的巅峰造极者,原因就在于跳脱了历史剧的范畴,转而通过各个人物的命运和沉浮,来诉说那个时代的悲哀。

从最深处、最底层,来反应封建统治的黑暗,以及举国面对列强入侵的无奈,一个民族的屈辱,先行者的鲜血和怒吼。

这些杂糅在一起,就是从人性深处剖析了清末那个悲催的年代,而且淡化了对和错,淡化了矛盾的冲突。

使人觉得在那个年代,即便是自己生活在其中,大概也只能做到如此了吧!

依稀记得里面李鸿章说了一句话,那就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事要做。这句话大抵就能道出李鸿章这一生所为,也能解释李鸿章为什么不能像伊藤博文那样。

相比于《大明王朝1566》,《走向共和》更加注重对封建制度黑暗的挖掘,以及对于人性的考量。

而《大明王朝1566》则是从权谋的角度出现,上演着宫墙之内的黑暗斗争,揭露了皇权的不易和巨大局限性,以及其冷酷性。

我最喜欢的历史剧,就是《大明王朝1566》和《走向共和》,这两部巨著,绝对是难以逾越的存在。

这不同于演义式的《康熙王朝》和《雍正王朝》,所以无论怎么看,《走向共和》和《大明王朝1566》,都更加具有厚重感。

《走向共和》从洋务运动末期开始叙事,开头就是李鸿章和翁同龢的一番较量,准确的来说这是慈禧同光绪之间的较量。

当时李鸿章想要朝廷拨款,给北洋水师一定经费,从而可以购买炮弹和更换老旧的炮位。

但是在此之前,慈禧便已经扬言,谁要是让她的六十大寿过的不舒坦,他就让谁过的不舒坦。

如此一来立刻形成了强烈的矛盾冲突,同时又引出了慈禧权谋的厉害之处,慈禧明明不想给李鸿章钱,但不明说,只是让翁同龢去管户部。

而翁同龢素来与李鸿章不和,同时他也是光绪的老师。翁同龢眼光短浅,直接连六十万两的炮弹钱都没有给李鸿章。

这种权谋博弈之下,李鸿章显得十分的无奈和被动,甚至不惜好言去求翁同龢,但是却被翁同龢一口回绝。

在这种开篇之下,立刻就展开了清朝末年可悲的官场状况,加上后来北洋舰队腐败的体现。

一一不道出清朝末年的那些不堪,同时也反应出来,封建制度之下,处处被掣肘的现象。

正所谓刚有一个想要往前走一步,但是却发现背后有十几个人拉住了他。

而结尾时,清政府也意识到了不立宪不能得民心,然而此时立宪,国民已然麻木。

这意味着非是革命不能改造这个国家,也道出了当时的不易!

10

《康熙王朝》、《雍正王朝》、《大明王朝1566》和《走向共和》相比,显然是走向共和更有深度!

一方面,是由于《走向共和》描述的是李鸿章所言的“三千年之未有之变局,三千年未有之强敌”,因此该剧描述的中国部分历史显然要比前几部要复杂的多的多。无论是对待列强如何自救,还是世界形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从而使得该剧要比《康熙王朝》、《雍正王朝》、《大明王朝1566》更有深度!

另一方面,由于《走向共和》,描述的场景有甲午海战、戊戌变法、八国联军侵略北京、满清立宪、袁世凯小站练兵、孙中山同盟会起义、辛亥革命等等。这些都使得该剧动用的演员整容要更为豪华。而实际上演员的演技也对得起其演绎的历史人物,比如李鸿章、比如慈禧、比如袁世凯、比如孙中山等,很多演员不仅长相与历史人物形似、甚至演出了历史人物的思想,达到了神似的境界!从而使得只要看过该剧的人,就能对这个时期的错综复杂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总之,《走向共和》其深度要比其他历史剧要强的多!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