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窃格瓦拉现象”是什么?

窃格瓦拉源自历史人物——切·格瓦拉,他作为一名马克思主义革命家,出生于阿根廷,是古巴革命领导人,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活跃在历史舞台,始终在与帝国主义作斗争,最后带着一身钢骨为共产主义献身,他在古巴和阿根廷享有很高的声誉,是英雄般的存在,或许是格瓦拉的经历和爱好与众不同,后来切·格瓦拉的肖像还成为反主流文化的普遍象征。

窃格瓦拉是一个语出惊人的偷车贼,原名周立齐,屡次因盗窃入狱。

当记者采访他问,“你这么年轻身体健康为什么不选择找份工作,而要去偷窃呢?”

他沉默后,回答,“打工时不可能打工的,这辈子都不可能打工。做生意又不会做,就是偷才能维持生活,进看守所感觉回家一样,甚至比家里感觉好多了。”

这种极其反主流的语言,迅速在网络上引起了公众的讨论,还让周某成为一时的网红。或许是因为切格瓦拉是反主流文化的普遍象征,两人还有些相像,“切”又与“窃”同音,所以某些人把他称为“窃格瓦拉”,并把他这种行为称为“窃格瓦拉现象”。

“窃格瓦拉现象”折射出的社会心理

究其根源还在于底层工人的生活环境和待遇不佳以及歧视的问题,再加上媒体对工人负面形象的宣传,将打工和脏乱差联系起来。于是打工慢慢被贴上了没出息、苦力、底层、甚至是“二等公民”的标签。

看见他的言辞了吗?“做生意又不会做。”可见做生意在他眼里又是一个体面活,只可惜他没那个能力去赚那份钱。于是在偷和打工赚钱选择了偷,可见在他眼里偷居然还比打工更好,并且心安理得。

这也是社会贫富差距拉大后人们心中不公感的体现。因为现行的流动机制在固化,放羊的后代的理想也只会是:放羊、娶媳妇、生孩子教他放羊。对现状不满却无力改变,安于现状是主流,自暴自弃成为蛀虫的则成为了“窃格瓦拉”以及“赌格瓦拉”前者又成为了“窃格瓦拉”的看客,通过调侃他们来发泄心中的不满,甚至以此比较,来平衡心中的不满,“看窃格瓦拉多没道德”。

最后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周某身上的关注度还很高,一旦他借助现在的网络平台成为网红,捞到一笔钱之后,社会上的“窃格瓦拉”只会增多。

只要有利可图,哗众取宠、以丑态博取人关注的人从来不会少。以上图片均来自网络,侵删!

最佳贡献者
2

窃格瓦拉是一个拒绝被时代异化的悲剧人物,他本能的反抗异化的语言和行为,让他成了这个时代的英雄。

100年前,卡夫卡在其小说《变形记》中,描述了工业文明中,人类被社会分工异化,所导致的家庭悲剧。卓比林在其《摩登时代》中,更是把一个只知道拧螺丝钉的小工人悲惨的命运,刻画的淋漓尽致。

相比较饥寒交迫,给人们带来的生理、心理冲击,被社会分工异化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往往是柔和的、缓慢的,就像温水煮青蛙一样,渐渐的抹去身处其中的人的灵魂,使之最终成为一个只有躯壳的行尸走肉。

也就是说,一旦一个人被社会分工异化,他作为人的意义,就基本上消失。成为物质世界中的一个随时可以被替代的机器。但是,这些人的灵魂并没有真的死去,只是陷入了沉睡。

窃格瓦拉以一句:“打工、打工是不可能的,这一辈子都不可能打工的。”名扬四海。尽管贫困潦倒,游荡在社会的边缘。但是,依然享受着当下的生活。哪怕是身陷囹圄,依然不能阻止他对有血有肉的生活的欣赏。

尽管卑微,甚至有些无耻,但是他很清楚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而我们大部分人,每日重复着单调乏味的工作,像木偶一样,在人群中穿梭。每个人都在忙碌,却都不知道自己在为什么忙碌。每个人都在生活,却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生活。

所以,窃格瓦拉的视频一出,就引起了巨大的社会轰动,尽管大部分人都把他当成小丑一类的人物,加以嘲笑。但是,他之所以吸引我们,并不仅仅因为他那些在我们眼中的怪异行为。更是因为,他对于真实生活的追求,触动了我们久已沉睡的灵魂。

我们没有资格嘲笑他,或许若干年后,回过头来看这段时间的历史时,我们会感激那个叫“窃格瓦拉”的小偷。正是他在社会的夹缝中,给我们空虚的生活,吹来了一丝别具韵味的真实。总有一天,这份真实会如燎原之火,重新回到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中来。

3

广西男子周某,别号“阿三”,原本在一家酒店打工,因盗窃电动车,被发现,和对方打起来,并打伤了对方,数罪并罚,锒铛入狱。凭着一句“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能进去的都是人才……”而迅速在网络上走红,由于其外表和古巴革命领导人切·格瓦拉相似,加上其盗窃行为,被网友戏称“窃·格瓦拉”。

周某已经是第四次因盗窃被捕了。第一次是2007年,入狱9个月;第二次是2012年,入狱6个月;第三次是2014年,入狱8个月;这次,是2015年10月19日到2020年4月18日。

在此期间,网上流传着不少关于他在餐馆、马路上打工的视频,有网友说他疑似背叛了信仰,而开始对他进行批判。

窃·格瓦拉现象折射出了一种歪曲认知

当周某还在服刑,有人冒充他,或以他之前打工的视频传到网上,一些网友看到的第一反应,不是说“他改邪归正了啊”,而是说他背叛信仰,背叛何种信仰,“不可能打工”的信仰。

这世上,没有谁生来就愿意打工,但没有人打工也是不现实的,即便你坐上了企业高管的位置,本质上还是在给人打工,除非你拥有自己的产业,自己当老板。但放眼望去,这个社会上能自己当老板的寥寥无几,即使是网络直播,也不都见得是每个主播都是自己当老板。社会资源的分配本就是不平均的,人所要做的,是怎么充分运用自己手中的资源,为自己谋求生存的必需,而不是好高骛远,做着没有基础的不现实梦。

那些说周某背叛信仰的,有真心希望周某改邪归正自己当老板的;有看热闹不嫌事大的;也有认知歪曲希望周某继续以盗窃卫生的。后两者,显然本身价值观有问题,一个偷窃卫生的人反而成为一种正能量,不知道是在侮辱自己的智商,还是在拉低整条街的智商,或者两者皆有

窃·格瓦拉现象有时是一种情绪发泄

现代社会发展很快,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伴随着经济发展而来的,是人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工作——家庭——工作来回循环,几乎没有什么时间放松自己或娱乐,更不要说锻炼身体了。

在这种情况下,长此以往,人们变得容易浮躁、烦闷、焦虑、抑郁、情绪低落……各种慢性疾病随之而来,加重了生理和心理负担。这时,如果有一个什么社会事件唤起了人们内心的共鸣,发泄就随之而来。窃·格瓦拉现象就是其中一种发泄方式。

在很多人眼里,发泄,就意味着找个地方大吼大叫;找个商场大肆购物;买些零食大口吃;找个地方拼命喝酒;找个KTV尽情K歌……发泄的方式有很多种,自嘲、调侃有时也能起到宣泄情绪的作用,窃·格瓦拉现象就属于后者。人们通过对“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戏谑一番,来发泄自己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因为,有些情绪越是被压抑,潜意识就感觉越痛苦,越是痛苦,窃·格瓦拉现象就越受欢迎。

窃·格瓦拉本尊的不成熟思想

从周某的言论上,可以发现周某本身存在一些认知上的偏差。

“能进去的都是人才”?能进监狱的都是人才吗?这是一种以偏概全、自欺欺人的心理防御机制,在心理学上称为“自欺”,即将自己的一些不合理的言行,歪曲的描述为合理,以此来达到缓解心中的焦虑、自卑和愧疚。长期使用这种防御机制,使人不思进取,思想停滞不前,有时候甚至出现一些幼稚行为和思想。

“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往好的说,是有志当老板;往不好的说,是不切实际的空想。联系周某自己的说法,进监狱有饭吃,待遇还不错。国内现在监狱的待遇的确比以前好了不少,因此也有人为了衣食无忧刻意犯罪。以进监狱为目的的做法,从某种程度上,是一种不肯吃苦、不愿奋斗努力的巨婴思想

但窃·格瓦拉还是吸引了一堆人,由于他的“与众不同”、“语出惊人”。每个人都很平凡,当大家都相安无事的时候,谁也不会特别去注意谁,一旦群体中出现了不和谐的声音,就会引起人们的关注,甚至被无限放大。比如疫情下某些留学生和外籍华人,其实他们只是群体中的少数,但因为突然出现,打破了社会的和谐,加上疫情下人们的恐慌心理尚未结束,于是波及其他无辜。

从某种程度上说,窃·格瓦拉之所以吸引人,引起人们注意,正是因为他触动了人们内心对单调生活的不满和对丰富生活的渴望

以上是我的回答,如果您还有其他疑问,欢迎下方评论区留言,共同探讨。


这里是心理咨询师里外雅堂,码字不易,如果您赞同我的观点,请点个赞;如果我的回答对您和您的朋友有帮助,请转发给他们。谢谢!

4

他说的是所有无产阶级都向往的生活,然后其他人却无法像他那样直面惨淡的人生。大家都知道人不可能不劳而获,但道德制约着我们,他之所以能成为我们的精神偶像,正因为他呐喊出了我们的内心!想想人这辈子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我们有多少时间是在为自己而活,工作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如果为了工作而工作,那么人和机器还有什么区别呢!

5

没人喜欢打工,可也没人不喜欢回家。

当今社会的‘窃格瓦拉现象’让初次听说的我们,先是失笑,继而震惊,最后陷入深深的思考!

究竟是怎样一种心态,才让一个人说出‘不想打工想回监狱’的话来?

是教育缺席,是社会风气使然,还是人性中好逸恶劳的天性凸显?

什么是“窃格瓦拉现象”?

周某某从2007年开始,四次盗窃,四进四出,将于2020年4月18日出狱。

2012年6月,因偷窃电动车被民警抓获的犯罪嫌疑人周某,在接受广西当地媒体采访时,用不思悔改的语气进行了如下表述:

“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这辈子都不可能打工。做生意又不会做,就是偷才能维持生活,进看守所感觉像回家一样,甚至比家里感觉好多了。”

牢狱生涯没有改变周某在世界观上的偏见,反而,因其言论中隐藏的各种现实中暗地滋长的社会现象,引起了许多殚精竭虑抓取‘奇谈怪论’的媒体眼球,从而一举扬名。

由于周某在外貌上和前古巴运动领袖切·格瓦拉十分神似,世人为了调侃这种反主流世界观的言论,就改成了“窃.格瓦拉现象”。既能说明周某原来的不当行为,还借助名人切·格瓦拉炒作一些话题。

切·格瓦拉1959年起任古巴领袖,领导了美洲第三世界反对帝国主义的游击战争,1967年在玻利维亚被捕杀害。死后,他的肖像成为西方反主流文化的普遍象征。

周某无意间的心迹袒露,折射出当前社会涌动着一种‘惰性思维’和‘逃避心理’结合的社会现象,现代社会称之为‘鸵鸟心理’

遇到危险时, 鸵鸟会把头埋入草堆里,以为自己眼睛看不见就是安全。后来,心理学家将这种消极的心态称之为“鸵鸟心态”。

一个人要想自如地周旋在社会环境中,体现成功价值,依靠的是什么?

其实每一个成年人的心中都有正确的答案,即奋斗、平衡和承受!

一个人,只有充满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锻炼出在社会浪潮中的自我平衡能力,以及甘于承受普遍存在的功利环境压力,才能在当今社会上牢牢立足。

可当外界压力过大时,却有相当一部分人承受不住内外挤压的心灵痛苦,就会像鸵鸟一样去逃避,把自己埋在封闭的环境里,寻找孤守的虚妄快乐。

“在看守所里的感觉呢…在看守所里的感觉比家里感觉好多了。”—周某言论

分析周某的这种行为下的本质现象,需要知道他什么偷、逃避什么、向往什么?然后,才能得出现象结论!

他为什么要去偷?

因为不想打工那样辛苦,只有靠偷窃才能维持在外面社会中的生活。

可是,偷窃并不是他要坚持的‘道路’,只有回到‘看守所’才是他最快乐的!

所以,周某其实很向往在看守所里呆下去

他在逃避什么?

在大部分人心中,家庭应该是最想回去的地方,而周某却选择了看守所。下面是记者采访时的原话摘录:

记者:你觉得进看守所感觉怎么样?

周某:进看守所像回家一样。

记者:那你觉得在家里好还是在看守所好?

周某:在看守所里的感觉呢…在看守所里的感觉比家里感觉好多了。

记者:为什么?

周某:在家里一个人好无聊,都没有朋友玩,没有女朋友。进了里面去个个都是人才,说话又好听,超喜欢里面的。

从两人的采访对话可以发现,周某在逃避外界,因为无聊没朋友一起玩(朋友们要么去打工了,要么有自己是事业,而他又是不愿意打工的!)。

他乐意回看守所,是因为这里的人都‘会说话’、有周某认为的‘有才华’(经常进出看守所的人,哪一个不学会了殷勤奉承?到了外界,披上社会的外衣,谁又会给你说好话听呢?)。

所以,周某不仅在逃避打工这条千万人都不得不走的路,还在逃避现实社会里功利眼光之下的处事之道

这一点很像为了逃避学习压力而沉迷于游戏的学生,乃至成人!

因为,只有在虚幻的世界,才能自我主张,才能找到他们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他追求的是什么?

他追求的是‘做生意’这种体面、富裕的生活

在现代社会里,普通人的眼中成功的途径除了官路、学路,就是财路了!以周某对社会的认知,做生意是一条发财之路,也是成功的标志

他希望自己能有做生意的头脑、情商和财力支持,但显然,他忘记了所有这些‘做生意’的基础都离不开自我奋斗这个大前提。

所以,他偏执地得出一条自己的逻辑:“不会做生意,更不想打工,所以才去偷!

结束语

李嘉诚曾说:“人生自有其沉浮,每个人都应该学会忍受生活中属于自己的一份悲伤,只有这样,你才能体会到什么叫做成功。

在这个社会中,我们每一个都不是单独的个体,都不应用伤害别人作为走上成功的踏石,更不能用社会压力来为自身的违法行为找借口。

教育,是全社会的事情!

周某的世界观明显走了形,但没人引导、鼓励和帮助他认识这种错误!导致他的价值观和主流社会认知出现了很大的偏差,而这种偏差在现实中又不只是个例!

走正途,是每个人自己的责任!

好逸恶劳自古为人不齿,可扩大周某错误言论的却是很多的媒体和主播。甚至有人不惜拿1500万的年薪来聘请他,为的正是周某言论中的‘惰性思维’,而这种思维催发的‘鸵鸟心理’又恰恰契合了现实社会现象!

所以,“窃格瓦拉现象”的本质是“鸵鸟心理”,表现了一种面对压力不敢承受的责任逃避现象。在现实中,这种现象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普遍,这也是周某的“言论”能火起来的根本原因!

6

“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这辈子都不可能打工的。”周立齐的至理名言,大家的“精神领袖”

我相信大部分的信仰,只是调侃。但也有人相信,将他的话奉若神明,为自己的懒来解释。

于是各种社会现象层出不穷,头条里一堆莫名其妙的问答,总之是不可能打工的。社会慵懒急躁的趋势已无法逆转,历史的进程,有你有我。

最后,即使今天没有周立齐,以后也会有不一样的周立齐。



7

在我看来,“窃·格瓦拉”现象是特定时期,年轻人为主体的社会“颓”心理的一种投射,但99%的人只是抱着一种调侃和玩笑的态度参与的群嘲,并不会将其严肃化或正式化到价值观与劳动观的层面上去,所以大可不必将其作为一个正式话题讨论。周某言论之所以广为流传,主要还是因其话语片段内容的底层世俗性、低智特征、以及其需求的易得性,让众多年轻人找到笑点的同时,自然而然产生一种价值观上的慰藉,感到:“原来我还不是最好吃懒做的啊”这样的五十步笑一百步心理,因而对周某产生天然的好感。

8

努力干活的老黄牛,只配吃到干草;巧舌如簧的鹦鹉,却能住进黄金笼,吃到各种花样的粮食。你觉得不公平,但这就是现实。

很多人在年轻的时候,也曾踌躇满志,想凭借自己吃苦耐劳的本事,靠自己的努力改变人生。结果废寝忘食地工作多年,却在35岁被扫地出门。你觉得这些人,还会相信“努力改变人生”这种鬼话么?

如果还相信,证明他的脑子被驴踢了,而且踢得不轻。

当一个人尚且年轻,还能为公司奋斗的时候,老板会热情洋溢地说:“每一个和我一起奋斗的人,都是我的兄弟。”可当这个人的利用价值没有了,年岁大了,薪水成本也逐渐增加上去了。他就会成为老板的眼中钉、肉中刺。因为他不像年轻人那样容易压榨,反而还要付出很高的成本来养着他,这简直太不划算了。

工作了五年以上的人,都知道“工作经验”是个多么不值钱的玩意。除非是最前沿的技术,否则所谓的工作经验,是屁用不顶的。

所以,这样的人最容易被扫地出门。而且再找工作,都特别难——很少有人能接受腰斩的薪酬,这连房贷都还不起的。

这个时候,老板说不定还会补一刀:“我这个人脸盲,认不出谁是我兄弟。”



在如今这个时代,努力奋斗与世俗的成功,根本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所以人们对前浪的那一套说辞,早就产生了怀疑。与其相信前浪们的鬼话,还不如去选择相信窃格瓦拉。

一个小偷能红成这样,绝不能是无缘无故的事情。只有厚重的畸形土壤,才能开出这样的奇葩花朵

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这辈子都不可能打工的。

说的好,老子真的不想打工了,一天也不想打了。

话说回来,我们这些在职场上挣饭吃的人,为公司付出无数心血,却只能换来极少的报酬。归根到底,所谓的为公司奋斗,不过是老板的谎言,画出来的虚幻大饼而已。越早醒悟的人,就越就会越早去寻找副业,从而尽快找到自己活着的意义。

为了迎合人们不想打工的梦想,当下的这些自媒体人,真的是花样百出,用尽浑身解数,也要圆大家一个不打工的梦想。

比如在办公室里各种作死,就是不认真工作的办公室小野,便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



打造出田园牧歌风光,让无数身在工厂,或者身在城市中的打工人心向往之,恨不得立刻甩掉自己身上的重担,去享受几天梦幻一般的乡间生活。没错,这位造梦人便是李子柒



谁的生活朴实无华且枯燥?他的名字叫做朱一旦。他看谁不顺眼,就能把对方送到非洲劳动改造。看到什么想要的东西,花多少钱也能买下来。这样的人,肯定不用给别人打工,所以自己开公司,当总裁,生活也是无比的惬意,看谁不顺眼了,就能把对方整个半死不活。

很多人,表面上淡泊名利,看不上自己的领导,但内心深处,却无比渴望自己成为那样的人。而朱一旦的幕后团队,简直把这些人琢磨得透透的。



归根到底,这些人所营造的精神世界,完全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窃·格瓦拉的那句话:“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这辈子不可能打工的。”

没有无缘无故的爆红,只有恰到好处的扎心。古今中外,那些广受支持的人,全都是精准的“扎心高手”。

而我们要靠自媒体变现,也必须要为粉丝设身处地地着想,想想他们到底需要什么,我们又能为他们,提供什么样的价值?如果我们能把这两点融合起来,你便打通了自媒体变现的“任督二脉”。

这是窃·格瓦拉教给我们的道理。


我是@渭水徐公老李校长&朝闻道写作社群mcn主理人,带领400+作者靠写作实现副业变现。

关注我,你将在我的主页,看到更多写作变现的独门秘籍。

9

“窃格瓦拉现象”折射出来的是一种“在审丑群嘲中发泄自我以达到自嗨”的消极心态,说到底还是一种“丧文化”的体现。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大概事件:事情起源自一广西周姓男子,原在酒店打工的他,因为偷窃电动车被捕入狱,其在回答警方关于自己偷窃的原因时说“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这辈子不可能打工”,正是因为这句话,经过新闻报道和各种演绎,最后成了网络红人,因为近期即将出狱,周某再次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

我看到很多人在评论周某时,赋予了他很多含义,有了多种解读,更可笑的是,有人居然从他身上找到了励志的影子,把他看成是一种不向现实生活妥协的勇敢者。看到这种论调,让人哑然失笑,这个周某一句戏谑之语,一个偷窃为生的人,居然成了正能量,我不知道是在污辱周某的行为,还是这些人在贬低自我的智商。

对于“窃格瓦拉现象”,我更倾向于他是一种情绪表达的载体,很多对于现实工作不满意,又迫于生活需要不得不工作的人,将自己的浮躁和怨气,借助周某的话语发泄出来。说白了,周某就是一个情绪表达的工具而已,人们把他拿过来戏谑一番,开开玩笑,自嘲一番,对于生活和工作无益,笑过侃过之后,还是得老老实实上班,越是被压抑,越是想倾诉,“窃格瓦拉”就越容易被欢迎。


10

周某某,四次因盗窃被捕入狱。第一次是2007年;第二次是2012年;第三次是2014年;第四次是2015年;2020年4月18日,也就是前几天,刚被刑满释放。


若只是一个普通的惯偷,他此生注定是寂寂无名的,不可能跟“网红”挂上边,可这个世界,有时候就是这么奇炒。名不见经传的周某某,刚刚出狱,就传出被网红包装公司高调接走的消息,在风云变幻的舆论场,立马掀起了惊涛骇浪。


一、他的成名,归纳起来,来源于两点:

第一、来源他不同凡响的金句: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这辈子都不可能打工;能进去的(指进监狱)都是人才!......


第二、因为一些共同特征,他跟一位赫赫有名的名人挂上了钩,无形中,他变成了被逗乐、被玩笑、被发泄情绪的好素材。


这位名人,就是切·格瓦拉,他作为一名马克思主义革命家,出生于阿根廷,是古巴革命领导人,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活跃在历史舞台,始终在与帝国主义作斗争,最后带着一身钢骨为共产主义献身,他在古巴和阿根廷享有很高的声誉,是英雄般的存在。或许是格瓦拉的经历和爱好与众不同,后来切·格瓦拉的肖像,还成为反主流文化的普遍象征。


一个是上世纪外国革命领导人,一个是中国现代社会底层惯偷,两人本来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大众之所以将两人串联在一起的缘由是:


1、初看之下,两人的长相和发型相似度极高;

2、两人的观点,层次虽然完全不同,格局也完全不一样,但两人的共同特征是:都有些反主流文化;

3、切·格瓦拉的名字开头有个切,刚好对应周某的犯事起因——盗窃的窃同音,于是,被网友戏称“窃·格瓦拉”。

这么多细节的巧合,中国版“窃格瓦拉”便名声远播了。

二、他说的话算得上是“金句”吗?

较真的人,可能会问:从周某的言论看,他说的话算得了金句吗?

严格来说,周某某的话,不但算不上主流意识的金句,更存在着认知上的浅薄和偏差,让我们分析下他主要的代表句:


1、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这辈子都不可能打工。

解析:表面上看,这句话似乎没有什么大问题,不但没有大问题,初看之下,更像个不甘于寄人篱下的有志青年说的话。殊不知,说话者的潜台词是:宁愿偷盗进监狱,也比靠干活挣钱强,从某种程度上,恰恰反映的是一种不肯吃苦、不愿奋斗的巨婴思想。


2、能进去的(指进监狱)都是人才!

解析:按照心理学的术语讲,这叫“自欺”,是一种以偏概全、自欺欺人的心理防御表现,即将自己的一些不合理的言行,歪曲的解释和描述为合理,以此来达到缓解心中焦虑、自卑和愧疚的目的。

三、“窃格瓦拉”现象如此受关注,到底折射了什么样的社会心理?

1、周某某的形象、气质、及在镜头下说的话,是如此地充满喜感,充满着对主流价值观的颠覆和解构;

2、这是社会贫富差距拉大后,人们常常对现状不满却无力改变,通过调侃比自己更弱的人,来发泄心中的不满情绪;

3、撕开了一个残酷的社会现实:很少人甘于为他人工作,因为没有技能、没有资本、没有学历、没有背景,却也无可奈何;

4、偷电瓶,比起那些贪污腐化、瞒上欺下、作奷犯科之流比起来,算不上太大的社会危害行为,反而显得有那么一点可爱和洒脱;

“窃格瓦拉”现象,变成了一时的社会热点,不少人开始担心:一个囚犯,被炒成了网红,会不会给大家树立了一个不劳而获学习模仿的标杆?


个人认为:“窃·格瓦拉”现象,之所以成为热门话题,一定程度上,确定反映了年轻人为主体的社会“颓废”心理,也反映了人们对这个社会依然存在不少顽瘴痼疾的不满情绪,但是,绝大多数人,只是抱着一种调侃和玩笑的态度,怀着喜剧感十足的心理,参与的一种搞笑群嘲,并不会有多少人将其雷人雷语,真正渗透到自己的“三观”层面上去。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