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看到这个问题,豹眼有些晕,明宣宗与朱祁镇这爷俩究竟是个啥关系呢?

明宣宗与明英宗是亲爷俩,朱瞻基与朱祁镇也是亲爷俩,把明宣宗与朱祁镇放在一起称爷俩也没错。不过呢,按照潜规则,把明宣宗朱祁镇这样安排在一起,就有点乱套,好比说是汉高祖刘恒、唐高祖李世民一样,让一般吃瓜群众吃出了鸡毛一样哦。

不过呢,明朝这时候这点事,的确是一地鸡毛。

01

土木堡之变

宣德十年(1435年),三十八岁的明宣宗朱瞻基就驾鹤西游,其长子年仅九岁的朱祁镇接班上任,是为明英宗。

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宣宗死后十四年,明英宗朱祁镇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不顾群臣的反对,率领大军北征瓦剌。由于明军指挥失误、战术不当,被瓦剌太师也先击败,兵部尚书邝野、户部尚书王佐等六十六位大臣战死,朱祁镇也被俘获。

瓦剌本是蒙古人,被明太祖朱元璋赶回了漠北,后来分裂为瓦剌和鞑靼两部。到了明英宗正统年间,瓦剌逐步强大起来,不断南下侵扰明朝疆域。

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在怀来城外土木堡,被瓦剌击败,史称“土木堡之变”。

当时,明英宗看到突围无望,就索性跳下马来,面向南方,盘膝而坐,等待就擒。瓦剌兵看到朱祁镇,就一起上来抢夺他的衣甲,看到他的衣甲不同,就知道是个大家伙,便推拥着他去见也先之弟赛刊王。

赛刊王询问明英宗是谁,但朱祁镇反问道:“你是谁?是也先、伯颜帖木儿,还是赛刊王?”

赛刊王一看这架势,立马报告了也先。也先也不敢怠慢,立即前来请安磕头,行君臣之礼,献上各种野味美食。

到底是大明朝的皇帝,就是被俘获了,依然享受不同的待遇。

蒙古人抓住了朱祁镇,心中大喜,不敢怠慢,好吃好喝地伺候着,其目的就是以为奇货可居,可以趁机要挟明朝廷,想讨价还价。

02

明朝改立朱祁钰为新帝,朱祁镇失去了任何利用价值

不想瓦剌太师也先遇到了一个狠角色,那就是明朝大臣、兵部左侍郎于谦,他看透了蒙古人的伎俩,说啥也不同意他们提出的索要大批财物的要求。

当时,明朝群臣纷纷主张南迁都城。但于谦力排众议,坚请固守,并率领大臣们建议孙太后,以郕王朱祁钰为新帝,遥尊朱祁镇为太上皇。同时下令边关将领,不得私自与瓦剌接触,即便瓦剌以太上皇的名义,也不予搭理。

也先看到无隙可乘,留着明英宗也就没啥用处,一年之后,就释放了朱祁镇,把这个烫手的山芋送还给了明朝廷。

当初,朱祁镇北征时,把年仅两岁的皇子朱见深立为皇太子,令皇弟朱祁钰留守京城。土木堡之变后,于谦等因为皇太子年幼,就请求皇太后立郕王朱祁钰为皇帝,朱祁钰再三推辞。于谦大声说:“我们完全是为了国家社稷考虑,不是为了个人打算。”朱祁钰这才受命,继承帝位,是为代宗。

瓦剌也先看到明朝不接受他们提出的条件,就挥师攻打北京。但被于谦等连续击败,于是派人南下求和,说愿意放朱祁镇回来。

03

朱祁镇成了烫手的山芋

此时,瓦剌想放人了,而代宗朱祁钰却感到很不爽。

大臣王直等商议派遣使者,准备前往迎接明英宗朱祁镇。明代宗很不高兴地说:“当初俺本不想坐这个位子,是你们逼着俺才坐上的。现在屁股还没坐热乎呢,你们又想把俺拉下来,这不是弄着俺玩吗?俺想不通,没你们这么弄事的哦!”

没办法,还是于谦站出来哄着朱祁钰说:“木事木事,您就踏踏实实地坐着就行了。跟老皇帝说好,他愿意做太上皇的话,就把他接回来。如果他回来有别的想法,我们就办他。”

代宗也没有办法,无奈之下,便变了脸色说:“听你的,听你的。”

虽然蒙古人对待朱祁镇还算不错,但人家已经不稀罕,再呆下去也就无趣。于是,就把太上皇给接了回来。

《明史纪事本末》记载,朱祁镇与朱祁钰兄弟见面后,彼此嘘寒问暖,还相互谦让了一番。但《明实录》的说法就不一样了,只有一句:

"帝迎见于东安门,驾入南宫,文武百官行朝见礼。"

不管是嘘寒问暖,还是冷眼相对,事实上,太上皇朱祁镇回京后,从此就被锁在了南宫,整整七年。

在这七年里,代宗朱祁钰不但将南宫大门上锁灌铅,甚至加派锦衣卫严密把守,连食物都只能通过小洞递入。有时候,吃穿不足,导致太上皇的原配钱皇后,不得不自己做女红,托人带出去变卖,以贴补家用。

为了避免有人联络太上皇,朱祁钰甚至命人把南宫附近的树木砍伐殆尽,使人不能藏匿。就这样,朱祁镇在惊恐之中,渡过了七年的软禁生活。

虽然没有具体的历史记载,朱祁镇被蒙古人俘获之后的生活细节,恐怕也不过如此吧。

04

朱祁镇复辟,于谦被诛杀。

景泰八年(1457年),代宗朱祁钰病重,卧床不起。

此时,武清侯石亨等人密谋拥立太上皇。石亨、徐有贞率兵千人,控制了长安门、东华门,将南宫撞开,跪在太上皇面前,高呼:“请陛下登位。”

等到百官上朝时,徐有贞高声宣布太上皇已经复辟,群臣目瞪口呆,不知所从。

不知是慌乱还是兴奋过度,朱祁镇复辟后,居然忘记把朱祁钰废掉,哥俩共同作为皇帝各自主持工作。

几天后,朱祁镇才想起了这事。于是,朱祁钰被废,于谦等人被逮捕入狱,不久后被诛杀。于谦所推荐的大臣全部被处死。

明宪宗成化年间,于谦之子于冕被赦免回到京城,他上疏申诉冤屈,于谦才得以平反昭雪。

”天无二日,国无二主“,于谦在土木堡之变后,力挽狂澜拯救明朝于危难之中。但由于他性格刚强,与许多大臣不和睦。在朱祁钰身体出现状况时,权臣们趁机发动“南宫复辟”,控制了朝政。

朱祁镇苦尽甘来,重新过上了幸福生活,但作为拯救明朝的中流砥柱、民族英雄于谦,却就此倒下了。

这件事值得后世永远地反思。

最佳贡献者
2

瓦拉族首领也先,是有汉民族血统的蒙古人,他的母亲是江南水乡苏州的姑娘,因此他对汉民族乃至整个大明朝,其实是有别于其他瓦剌领袖的。

再加上瓦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从名义上是臣服于大明王朝的,因此当也先俘虏了明英宗朱祁镇以后,其实他对朱祁镇还是比较客气的。

那么身为俘虏的朱祁镇在瓦剌过得怎么样呢?这个我们不能瞎说,只能靠史料上的记载来说话。《明史》里就一句上北狩就完事儿了,这显然不合适。


也先的母亲,为保全朱祁镇做了不少工作。

也先的母亲本来是苏州人,她跟随丈夫一起到边疆戍边,结果在这里遭到了瓦剌人的袭击,她的丈夫在战争中死去了,而她则被瓦剌首领脱欢给俘虏了。

这个女人可不是一般的女子,她是有学问的,肯定是学过不少文化知识,所以后来她在教育自己的儿子方面,也有自己的想法。

也先和他弟弟伯颜帖木儿的汉文化知识,都是他们的母亲所教授。长大以后的也先,成为了瓦剌部落的首领,他对自己的母亲非常尊敬。

当明英宗朱祁镇被俘虏到瓦剌以后,身为大明子民的也先母亲,自然不能袖手旁观,所以她跑了出来恳请也先一定要善待朱祁镇。那么有什么证据吗?


  • 证据一:《罪惟录》里的记载。

刘太卿荣官,英宗土木之变几不免矣,也先之母告其子曰:“吾苏州人也,随夫戍边,被汝父掳回, 与之生汝。吾昔居中国,为今天子臣,臣无杀君之理。跪泣以请。也先从之。”

这一段就是记载了也先母亲搭救朱祁镇的过程。她说出了自己的身份,并且表示自己是臣子,哪有臣子杀害君主的道理呢?

不仅说道理,而且她还向也先下跪了。也先是个孝子,自然不能驳斥自己母亲的面子,所以也就答应了这件事。

《罪惟录》是明末清初査继佐先生所著,纯粹是私人所写。原名《明书》,看过《鹿鼎记》肯定知道对双儿有恩的庄家,满门被抄斩,其实就是因为有人揭发他们家藏有这本书。所以说在当时是禁书,真实性也就不被满清王朝所认可了。


  • 证据二:《蒙古源流》里的记载。

及其归也,乃传令曰: "谁若以擒此大明合罕之事先于我而告我母,则杀其人。"由是至,拥其母曰: "我母重生我矣。"其母对曰: "吾儿,汝此言擒大明合罕之事乎? "

这里就没有很明显说明施救的过程了,但是讲述了也先把朱祁镇抓回来以后,下令不准任何人告诉他的母亲,他抓了朱祁镇,否则就杀头。

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也先很在意他母亲的看法,而且也先母亲的汉人身份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证明,可见她对朱祁镇在瓦剌的生活,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蒙古源流》这本书,是在清朝初年由成吉思汗的嫡系子孙萨囊彻辰,结合蒙古多年留存的史料总结汇编而成的一本书,对研究蒙古历史有很大作用,瓦剌是蒙古的一部分,自然也就有了也先的记录。

由此可见,朱祁镇在瓦剌部落的小日子,应该是得到了保证。有了也先母亲的帮助,至少不会失去体面,虽然条件艰苦了点,温饱问题是不会解决不了的。


伯颜帖木儿成为了朱祁镇的好朋友。

伯颜帖木儿是也先的弟弟,至于是不是一个妈所生,这就不得而知了。朱祁镇这个大忽悠,到了瓦剌部落以后,立刻发现,整个部落上下,似乎只有也先和伯颜帖木儿两个人是懂得汉文化的。

总不能去忽悠也先吧?这一不小心可能就被宰了。于是朱祁镇挑了个相对轻松一点的对象去忽悠,那就是伯颜帖木儿。

他们俩聊着聊着就聊开了,居然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你说有这么一个王爷级别的好朋友在瓦剌部落,你的小日子能差吗?

朱祁镇虽然不是什么军事上的强人,但是在社交方面,的确有自己的套路。这在《明史》里也没有记录。

  • 证据一:《明史纪事本末》里有记载。

伯颜帖木儿再送驾出野狐岭口,上皇揽辔,慰藉而与之别,伯颜帖木儿大哭归,仍命渠帅率五百骑送至京师。既别去,行数里,复有追骑至,上皇失色。既至,乃其平章昂克出猎得一獐,驰使来献。受之,乃去。

这可真的是把人家给感动坏了,很显然从上面的记载里,我们得知,朱祁镇和伯颜帖木儿成为了很好的朋友。

在也先送还朱祁镇的时候,伯颜帖木儿一路相送,送完朱祁镇,他回来就大哭了一场。没多久伯颜帖木儿又派人追了上去,吓得朱祁镇以为也先反悔了。原来是伯颜帖木儿打了一只獐子送给朱祁镇,聊表离别之情。

《明史纪事本末》是明末清初学者谷应泰所编写,这本书比《明史》出版时间还早,研究明史有很大的作用。


  • 证据二:《明纪录汇编本》、《胜朝遗事》、《否泰录》等均有记载。

初八日,太上驾行,伯颜帖木儿护送。十一日,驻跸野狐岭,伯颜帖木儿数百骑皆恸哭良久。既别去,昂克于中路射麞,获之,驰十数里来献。十三日,至宣府。十四日,驻怀来。

这个故事其实很广泛,在很多明清时期的作品当中有记载。无非就是讲述了伯颜帖木儿对明英宗特殊的感情,可见除了所谓正史《明史》外,很多史料作者对这段历史是毋庸置疑的。所以我觉得有一定参考性。


总结:强大的社交能力,是朱祁镇得以存活的关键。

我认为朱祁镇在北边过得应该不错,如果过得惨不忍睹的话,那么我认为也先是不敢把他放回去的,放回去找他们报仇咋整?

后来朱祁镇在夺门之变复位后,也没有找他们报仇,可见瓦剌人没有亏待他。当然了,他强大的社交能力,是保证他活下来的关键。

甚至有史料记载,也先的妹妹也要嫁给朱祁镇,你说说这一大家子都围着人家转。母亲哭着为朱祁镇求情,弟弟哭着为朱祁镇送行,妹妹哭着要嫁给朱祁镇,你让也先咋整?

参考资料:《罪惟录》、《明朝纪事本末》、《明纪录汇编本》等。

3

先更正一下朱祁镇的庙号是英宗,宣宗是他父亲朱瞻基的庙号。朱祁镇是明朝历史上唯一一位被北方民族俘虏的皇帝,他的遭遇有点像北宋徽钦二帝被金人虏走,但结局却要比徽钦二帝要好,瓦剌人把明英宗关了一年便礼送回北京,徽宗二帝是一路被金人迁到天寒地冻的黑龙江五国城,这父子两皇帝最后都客死在异国。

少年天子,宠幸王振

明英宗朱祁镇的父皇便是明朝历史上最杰出的皇帝之一明宣宗朱瞻基,宣德十年(1435年)明宣宗驾崩,年仅8岁的朱祁镇即位,改年号为正统,主少国疑,幸有太皇太后张氏(仁宗皇后)主持朝政,再加上宣宗给小皇帝留下的以“三杨”为代表的一套领导班子,政局才逐渐稳定下来。正统八年(1443年)16岁的朱祁镇开始亲政,亲政之初表现还算可圈可点,但他重用宦官王振,在太皇太后张氏、“三杨”杨荣、杨士奇、杨溥先后去世后,失去约束的英宗更加倚重王振,王振由此开始崭露头角,愈加肆意妄为、兴风作浪,正统朝的统治开始走向下坡路。彼时的明英宗早已不是即位之初少不更事的懵懂小皇帝,成长为了一个热血青年,颇有一股安邦定国的雄心壮志。

正统年间,英宗共发动了三次大规模北伐,在南方,为解决云南麓川宣慰司思任发、思机发父子叛乱事,发动了四次征麓川之役,这四次对云南土司叛乱的征讨,出动数十万兵力,耗费无数粮饷,终未能彻底解决问题,反以盟约形式结束。导致的后果是国库空虚,南方兵力过盛,对当时逐渐崛起的北边蒙古瓦剌部的防御也变得空虚,为之后的土木堡之变埋下了祸根。

兴兵北伐,大败被虏

明朝的皇帝天生就勇于冒险,明太祖定鼎中原、统一天下后,为了一劳永逸解决蒙古问题,组织起五次北伐。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天子守国门,更是六次御驾亲征,最后还死在北伐回军途中。在明廷不断的打击下,北元一分为二,形成瓦剌和鞑靼两大部落。至正统年间,瓦剌部崛起,在太师也先的带领下不断南下骚扰明朝边镇,一心想要效法父皇明宣宗御驾亲征打败汉王的英宗,为了证明自己并不比父祖辈差,也想御驾亲征攻打瓦剌。

虽然群臣的都强烈反对,但斗志昂扬的英宗依然在准备严重不足的情况下,短时间内在京师凑起一支20万人的军队,对外号称50万,携支持他的大宦官王振、还有英国公张辅等大将便誓师北伐。谁料,大军刚抵达大同附近,便连降大雨,前路难行,且粮草供应不及,军心有所动摇,英宗的满腔热血也瞬间被浇灭,有了撤军的想法。但王振却有自己的小算盘,他认为英宗如此草草撤军是一件很丢脸的事情,英宗脸面将无存。于是便建议英宗绕道蔚州,蔚州是王振的老家,他此举意思很明显,就是带着英宗回乡,足可以令自己光宗耀祖、在家乡人面前扬眉吐气。

瓦剌大军此时已逼近大同,蔚州又离大同很近,一旦被瓦剌大军追及后果不堪设想,英宗此举太过于冒险,因此随行群臣都极力反对。但向来宠信王振的英宗执意要给他露脸的机会,于是不顾群臣反对执意率领大军前往蔚州。结果明军在怀来城外的土木堡被瓦剌大军追上,英宗坐困于土木堡,水源断绝,也先一鼓作气发动总攻,20万明军几乎全军覆没,英国公张辅、兵部尚书邝埜等大臣战死,王振被愤怒的将士锤死,英宗也被瓦剌人俘虏,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变”。

阶下之囚,终获南返

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剌大军在土木堡之变中俘虏明英宗,这可让瓦剌太师也先是又喜有又忧,喜的是明军如此不堪一击,连皇帝都成了阶下之囚,忧的是明朝皇帝在自己手上就像是烫手的山芋,杀还是不杀可让也先犯了难。倒是他的弟弟伯颜帖木儿深谋远虑,认为明朝皇帝奇货可居,留下他,正好可做作为手上一张王牌,可以像向明朝索要财物,也先赞同伯颜帖木儿的意见,便留下了明英宗的性命。

谁料明朝这一边见皇帝被也先俘虏,国不可一日无君,在兵部侍郎于谦的建议和孙太后的同意下,火速立英宗之弟监国、郕王朱祁钰为皇帝,遥尊被俘的朱祁镇为太上皇,也先利用英宗胁迫明朝的计划落空,愤怒之下又发兵攻打北京,明代宗朱祁钰与于谦等文武大臣组织起轰轰烈烈的北京保卫战,瓦剌大军被击退回到漠北。

回到漠北的也先并没有迁怒于英宗,毕竟英宗对于将来明蒙和谈还是能起到重要作用的。可是,明朝皇帝既然成了阶下之囚,该怎么安置他才好呢。

也先先是将英宗安排到了苏武庙,并提供“牛车一辆,马一匹,以为移营之用。”另外,还给他安排了三个随从侍奉起居,分别是锦衣卫校尉袁彬,通晓蒙语的通事杨铭和负责打杂来历不明的卫沙狐狸。君臣四个人就这样相依为命。

进入十二月的漠北,冬天是寒风刺骨、大雪飘飘,英宗君臣四人就靠着一顶帐篷御寒,四个人也顾不得什么君臣有别,都挤在一起用各自的体温温暖对方。

在苏武庙驻扎了将近四十天后,迎来了汉地的传统节日春节。此时的英宗,胡子拉渣,头发蓬乱,一副落魄天子的惨象,想着北京城里现在应该是张灯结彩欢乐无比,如今自己却深陷敌营,心里的痛苦郁闷可想而知。

为了宽慰英宗的思乡之情,也先的弟弟伯颜帖木儿不仅经常请朱祁镇到家中做客,还带他游历塞外山水。同时,瓦剌的贵族们对这位已成阶下之囚的明朝皇帝还是很礼遇的,时常送来礼物并款待英宗君臣,史载“每二日进羊一只,七日进牛一只,五日、七日、十日做筵席一次。逐日进牛乳、马乳。”“也先每宰马设宴,先奉上酒,就自弹虎拨思儿喝曲,众鞑子齐声和之,得知院、赛罕王跪奉上酒。”可见,英宗的囚禁生涯并没有那么的清苦,至少是有肉有酒,身体上没有受到什么折磨。

英宗还差点成了也先的妹夫,也先有一妹妹,欲嫁给英宗做妃子,但英宗委婉的拒绝了,他心里还是思念着在朝中对他日思夜想盼着他回来的钱皇后。

虽然在漠北得到还不错的礼遇,但英宗归期却遥遥无期,明朝与瓦剌的谈判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进展,这让英宗感到非常的失望。

英宗俨然成了一个烫手的山芋,瓦剌没能靠英宗从明朝得到好处,却令本来就非常脆弱的明朝瓦剌边贸经济雪上加霜,瓦剌所需要的物资基本仰仗和明朝互市,如今两国关系因为英宗而变得异常紧张,为了结束这种长期对峙的局面,也先有意将英宗送还明朝,以实现和平。

另一边,英宗已在瓦剌囚禁了一年,生死未卜,众多明朝文武大臣频繁上表景泰帝,希望朝廷能遣使迎回太上皇。但已经坐稳了皇位的景泰帝,却生怕英宗南还会威胁的自己的皇位,欲效仿宋高宗事,推诿不受。最后还是兵部尚书于谦点破了景泰帝的心事,恳切的告诉他“天位已定,宁复有他。”景泰帝这才稍微放宽心,遣使迎回英宗。

景泰元年(1450年),被瓦剌囚禁了整整一年的太上皇朱祁镇终于得以南还。只是,他这次回来,不过是他之后长达七年又一个噩梦的开始,刚刚才与钱皇后夫妻团聚的英宗,很快便被景泰帝送往南宫,至此又开始了他长达7年的幽禁生活。明英宗朱祁镇这一生,可真是既传奇又坎坷。

4

险被扒光猪的皇帝

还是先说题主一个小失误吧,朱祁镇同学是明英宗,虽然这个庙号很嘲讽,但千万别再弄错了,因为宣宗是丫亲爹。吐槽机的故事得从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阴历八月十五日说起,那天的土木堡明军大营一片混乱。

被瓦剌太师也先诈和欺骗的明军蜂拥出营取水,乱做一团,瓦剌铁骑就在这个节骨眼儿上伏兵四起,他们一边呼喊脱甲弃兵者不杀,一边冲进营地。20万明军一败如水,很多士兵光着屁股被杀掉,大量勋贵文官死亡,朝堂精华折损过半。

次日某个冲锋的瓦剌士兵看到不远处雷家站高岗有个小青年在发呆,穿的倒是满华丽,于是他纵马冲了上去,薅住小青年的衣领准备来一次熟练的扒光猪行动。然而小青年没有配合他的动作,一屁股坐在地上,表示你不配和我说话,叫也先过来!有点懵逼的瓦剌士兵觉得这不是个普通人,跑去找也先的弟弟赛刊王。

吐槽机觉得历史好玩的地方就在这里,如果那个瓦剌小兵脾气暴躁一点,干脆来个手起刀落,大约就没有以后那些屁事儿了,吐槽机肯定少掉不少混饭吃的本钱。在小兵去找赛刊王这段时间里,其他瓦剌兵觉得这个小青年挺好玩,纷纷上来围观。

而雷家站的另一边,被俘的锦衣卫校尉袁彬也看到那头混乱的情况,仔细一看才发现那个倒霉的小青年就是大明皇帝朱祁镇陛下。袁彬赶紧连滚带爬的冲过去给皇帝叩首,随从已经四散的皇帝也就坡下驴的让袁彬跟在身边,一同渡过了那段惊心动魄的俘虏生涯。

第二个陪臣

朱祁镇和袁彬这被俘二人组被瓦剌兵押着去见了赛刊王,江湖传言见面后朱祁镇同学派头十足,未失体统。而赛刊王闻之面前乃是大明皇帝后纳头便拜,然后差人去请来了也先,瓦剌幕后老大也先见到朱祁镇同样纳头便拜,差点烧黄纸结拜。

反正史书这么写,吐槽机也就这么信,只是纳头便拜并没有让朱祁镇称霸八百里水泊梁山,相反还被人带着四处去宣大边境开关。同时为了能更好的跟朱祁镇沟通,也先给他送来了另一组被俘的锦衣卫——哈只和哈铭父子。

看名字就知道这爷俩不是汉族人,人家是根正苗红的蒙古人,只是一直在明朝为官,后出使瓦剌被扣押了。朱祁镇亲切的接待了他们,称呼哈只为老哈,叫哈铭的名字。最后他把老哈打发了回去,留下小哈在身边。这个蒙古族的锦衣卫就此一直陪伴着他,后来成了都指挥使,还赐姓为“杨”。

一个朋友

为了表示对明朝皇帝的尊重(主要是还有骗开城门的价值),也先把朱祁镇安顿在了另一个弟弟伯颜帖木儿帐中,伯颜出身准噶尔部(就是后来折腾清朝几十年那个),是个挺有趣的蒙古汉子。

这哥们接收朱祁镇后经常过去聊天,一来二去的两人成了朋友,关系好到朱祁镇给伯颜的儿子们起汉姓的地步。伯颜也不是口头安慰朱祁镇,经常为朋友的权益奔走,还几次救下袁彬和哈铭的小命,看得出是真拿朱祁镇当哥们处。

在哈铭的回忆录里记载着一件很有趣的事儿,有天伯颜放鹰抓了一只野鸡,之后连同一瓶酒托哈铭转交给朱祁镇,并带话说“我要是抓了两只野鸡就咱俩一人一只,现在只抓了一只,自然给你下酒解闷。我听说大海涨潮的时候总有大鱼留在沙滩上,但是沙滩是留不住大鱼的,下次涨潮它就回去了”。我不晓得朱祁镇面对这个安慰是怎么想的,反正我觉得大部分留在沙滩上的鱼都被人吃掉了......

还算过得去的俘虏生涯

咱们得承认也先同志算比较遵守国际法,他对朱祁镇未曾有虐待行为,三天两头的差人送牛羊肉食,出行有暖车,睡觉给炭火盆。双十一朱祁镇生日(真的是),也先送貂皮袄,还杀马摆酒给他庆祝。

最初被俘的朱祁镇被也先带着从山西到河北的四处叩关,然而明朝守军皆棒槌,开始时候躲着不出来,后来熬不过了干脆不承认那是朱祁镇。慢慢也先明白这招不灵,也就不怎么用了,朱祁镇被一路带着往北,安顿在苏武庙附近(我也不晓得是哪)。

朱祁镇经过人生大起大落之后似乎也学会了尊重,他对身边很随和,吃的东西经常分给袁彬和哈铭。患难的君臣三人之间似乎多了一些亲情之类的东西,比如冬天帐篷里冷,袁彬就用两肋给朱祁镇的脚丫子保暖。袁彬睡着时手压在朱祁镇胸口,小朱怕他睡不够,等袁彬醒了才动弹。

对于国事朱祁镇也开始有了一些反省,过完生日后,这个二十三的小青年拒绝了也先进贡的妹妹(这是什么套路)。在一个深夜仰望星空后,他开始让袁彬给明朝君臣写信,“以祖宗社稷为重,好生操练马军,谨守城池,不要顾我。

像很多的年轻人一样,在闯下大祸后他终于明白自己错了,可是已经太迟了。那二十万明军精锐尸陈荒野,再不能为国杀敌;那半朝文武精华,死伤殆尽,再不能施展抱负。此时知错的朱祁镇唯一的念想就剩下了回家。

并不完美的结局

明景泰元年阴历八月初二,在使臣杨善的斡旋(或者叫忽悠)下,也先释放了被俘一年的朱祁镇。他的朋友伯颜帖木儿送了一程又一程,一直把他送到野狐岭才大哭离去。四年后,伯颜被部下杀害,这对好友天人永隔。

在夺门之变中复位的朱祁镇派遣使者厚赏了伯颜的妻子,还给他四个儿子一一加封。同时如同亲人的袁彬被提拔为锦衣卫指挥同知,对他几乎言听计从。后来锦衣卫指挥门达构陷袁彬,朱祁镇虽欲法行却告诉门达:“任汝往治,但以活袁彬还我”。英宗去世后袁彬被起复,官至锦衣卫都指挥使兼前军都督府佥事掌府事,这对患难君臣终归没有善始善终。

哈铭回朝后被提拔为锦衣卫指挥佥事,赐姓杨,从此奔走于汉蒙两地,屡次出使大漠。成化年间接替袁彬掌管锦衣卫,弘治十六年在任上病故。死后弘治皇帝悯其为国尽忠,准世袭指挥使。


总结起来吧,这个故事的结局并不完美,老天给了朱祁镇改过的机会,然而他杀了于谦,宠信石亨、徐有贞等奸佞,等他开始给予李贤等正臣信任的时候又撒手人寰。朱祁镇不是个好皇帝,他只是个不停犯错的小青年而已.....扯淡完毕。

5

大明王朝一直奉行:不割地,不赔款,不称臣,不和亲,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明朝皇帝是最有血性的,明正统14年,即公元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误听亲信太监王振的话,率领大军五十万征战蒙古部落瓦剌。瓦剌也先率部与明军在土木堡展开非常激烈的战争。最后明军战败,五十万大军全军覆没,大明名将全部战死, 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内阁学士曹鼐、张益等护无一幸免,明英宗朱祁镇被俘,史称“土木堡之变”。在大臣于谦的主张下,群臣拥立朱祁钰为新皇帝,大明朝君臣绝不妥协,和蒙古瓦剌部战斗到底,最终取得北京保卫战的胜利。

由于大明王朝实力强盛,北京城之战,大败瓦剌部,也先觉得不可以彻底得罪大明朝。这时的大明王朝虽然已经经历了很多代的帝王,国力也是依然十分强盛。虽然这一次的战争失败了,但是对于大明王朝来说根本不算什么!如果直接杀掉大明皇帝,那就算是张大明朝给彻底得罪了,如果那时候大明朝为了给皇帝复仇而倾巢出动,瓦剌部还会不会存在都难说。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大明是百足大虫死而不僵。

也先可以用朱祁镇向大明朝廷勒索赎金。当时的朱祁镇的皇后知道朱祁镇被瓦剌俘虏之后,第一时间就向瓦剌寄去了一大笔财务,希望能用这些财务赎回自己丈夫。对于这些钱瓦剌十分高兴的收下了,但也表示想要将大明皇帝赎回,这一点钱是根本不够的!所以只要明朝的皇帝还留在瓦剌手里,那瓦剌就可以一直向大明敲诈大笔赎金,所以瓦剌为了赎金也绝对不会杀掉朱祁镇。

还有就是一开始也先想利用朱祁镇,拿下大同和宣府。想扩张领土,这样就可以兵不血刃的拿下这两个地方了。然后一路挺进,妄图通过以朱祁镇为人质,要挟沿途的官兵和各镇守将!于谦等大臣拥立朱祁钰为皇帝,使得也先的阴谋未能得逞。手上拿着过期的皇帝,杀又不能杀,放回去又怕失去赎金。犹犹豫豫地,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虽然朱祁镇被蒙古瓦剌部掠走当了俘虏,但是瓦剌人迫于大明朝的强大,只能好吃好喝招待朱祁镇,甚至瓦剌太师也先将他妹妹献给朱祁镇当妾,只是朱祁镇不接受,最后瓦剌把朱祁镇这个烫手山芋放了回去。

6

首先需要更正的一点是,朱祁镇的庙号应该是明英宗,明宣宗则是他老爹朱瞻基,也就是现在正热播的电视剧《大明风华》中朱亚文所饰演的角色,而明英宗朱祁镇则是由张艺兴所饰演!

(朱亚文饰演的是明宣宗朱瞻基,张艺兴饰演的是明英宗朱祁镇)

公元1449年,年轻气盛的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结果因为指挥失误导致25万大军几乎全军覆灭,要命的是大明皇帝朱祁镇自己也被瓦剌军俘虏了。

不知道在被俘的时候,朱祁镇是否想起了靖康之变中徽钦二帝的悲催遭遇。但是据《明史纪事本末·卷32》记载:

“初,师既败,上乃下马盘膝面南坐”。

也就是说,知道突围无望的朱祁镇反而异常的冷静,下马坐在了地上等待最后时刻的到来。或许是因为朱祁镇的表现极为反常,反而使得瓦剌士兵也有点发怵,再看他的衣甲更是不一般,因此怀疑是个大人物,于是将他送到了也先的弟弟伯颜帖木儿那里。

(明英宗朱祁镇影视形象)

伯颜帖木儿在问朱祁镇时,朱祁镇反问道:你是谁?是也先,还是伯颜帖木儿,或者是赛刊王。”伯颜帖木儿感到朱祁镇说话的口气很大,因此立即报告给了他的哥哥也先。

也先得知大明皇帝落到了他的手中,一时间也是喜忧参半,喜的是抓住了大明皇帝,忧的则是不知道该杀还是该放,伯颜帖木儿则认为朱祁镇奇货可居,可以就此对明朝进行要挟。

也先因此立即去向朱祁镇请安,还行了君臣之礼,同时还献上了各种野外美食。

(朱祁镇影视形象)

朋友们可能会比较奇怪,瓦剌的首领为什么会向大明皇帝行君臣礼呢?其实这就和明成祖朱棣北征有关了,在经过朱棣五次北伐后,是彻底将瓦剌和鞑靼打服了,因此大明王朝成了瓦剌和鞑靼的宗主国。之所以会爆发土木堡之变就是因为瓦剌以进贡为由,虚报人数,冒领赏赐,结果两边闹的不可开交,最后才打了起来。

随后,也先就带着朱祁镇去敲诈勒索大明了,结果这个时候在于谦的提议下,大明王朝已经改立郕王朱祁钰为帝,遥遵朱祁镇为太上皇了,因此也先吃了闭门羹。

恼羞成怒的也先于是下令攻打北京,同时也带着朱祁镇。结果在北京军民的顽强抵抗下,也先大军再次败北,损兵折将的也先无奈又带着朱祁镇返回了塞外。

(也先影视形象)

经此一役,也先也终于明白,明英宗朱祁镇在他的手里成了一张废牌。但是也先还是有足够的政治智慧的,他最终选择了善待朱祁镇。

在吃的方面,据记载:也先每二日向英宗进羊一只,七日进牛一只,逢五逢七逢十作筵席,逐日进牛奶马奶。

在穿的方面,也先送来了皮袄,到朱祁镇生日的时候,也先又送了他一件皮袄御寒。

在住的方面,伯颜帖木儿专门送了一顶高档帐篷“窝儿帐房”给他居住。

虽然也先和伯颜帖木儿给朱祁镇送去的东西都不差,但是习惯了锦衣玉食的朱祁镇还是吃的很不习惯。而塞外乃是苦寒之地,虽然有帐篷,有皮袄,但是朱祁镇常常是冻的瑟瑟发抖,因此甚至臣子们都会和朱祁镇睡在一起给他取暖。

(明英宗朱祁镇画像)

也先还曾一度想要将自己的妹子送进朱祁镇的帐篷给他暖被窝,史书上记载是朱祁镇婉言拒绝了,保住了龙体清白。

朱祁镇在塞外待了整整一年后,于1450年八月初二从也先的驻地出发,开始返京。当天,也先和伯颜帖木儿率众送驾半日路程,临别之际,众将帅和朱祁镇挥泪告别。相处一年之后,双方居然难舍难分。正如当年明月所评价的一样,“朱祁镇不是一个好皇帝,但是他是一个好人”。

八月十五日,朱祁镇回到了阔别一年的北京城,旋即被送入南宫又一次过起了囚徒的日子。七年之后,在石亨等人的帮助下发动了夺门之变,朱祁镇又一次坐上了大明皇帝的宝座。

7

朱祁镇听信老师、死太监王振之言,在土木堡如小孩子办家家般和蒙古太师也先干了一仗,结果大明二十万精锐全军覆没,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内阁成员曹鼐、张益、兵部尚书邝埜等文武大臣殉囯,王振被爱国的樊忠用铁锤砸死,朱祁镇成了大绑匪、蒙古太师也先的肉票!下面苍茫大地给文友们介绍下朱祁镇在蒙古惊心动魄的传奇经历。

朱祁镇被带到也先弟弟赛刊王面前时,他问:“子额森(也先)乎?伯颜帖木儿(也先之弟)乎?赛刊王乎?"作为俘虏,这般从容淡定,让赛刊王大惊失色,他找来哥哥兼领导也先。也先和弟弟伯颜帖木儿等开会谈论如何处置朱祁镇。帖木儿直言:杀掉祁镇没好处,不如我们合伙做绑匪,带这个大肉票去向大明要赎金,去骗大明边关守军开城门!也先然之,并嘱咐帖木儿看管这个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人质!

23岁的朱祁镇温润如玉,沦为囚徒的他仍镇定自若、即便对敌人也有礼有节,长此以往,他的人格魅力使看管他的蒙古官兵竟也愿为他效力,帖木儿亦然。朱祁镇的情商堪称无敌了。

朱祁镇一生吃过两个太监的亏,第一个是王振,如上文所讲,我不再赘述;第二个是和他一起被俘的喜宁。喜宁一见祁镇被瓦剌人带走,立马改弦易辙,跪倒在新主子也先的马前。他成了地道的汉奸,他竟替也先出谋划策,透露大明边防详情,亲自为蒙古军队带路,也先对他深信不疑,他成了大明公敌。

喜宁背叛后,也先挑选了大明俘虏、低级军官袁彬来服侍祁镇,这是个大明的忠臣!也先从喜宁嘴里得知大明主力尽亡,率军直扑空虚的京城,奉旨监国朱祁钰在于谦等力挺下即位,大明军民在朱祁钰、于谦英明领导下,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打赢了北京保卫战!

从大同到宣府,再到北京,祁镇一直被也先挟持着来回奔走,心中的痛苦是旁人难以理解的:眨眼间,他由皇帝变成了囚徒,而弟弟却青云直上,由大明监国变成了大明新皇帝,特别是在北京城下,祁镇竟陪着也先大军饱受了臣民们的一通炮火。也先也对这位大明前皇帝失去了耐心,而大明新朝对他毫无赎身的兴趣。朱祁镇每天的最大担忧不是能否重做大明皇上,而是能否到第二天再见到太阳。

瓦剌囚徒朱祁镇也确实是个牛人,他竟用他的气度、风范征服了身边几乎所有的人。连帖木儿,也由开始的不正眼看祁镇,改变到对他礼遇有加,甚至时常带王妃去看望祁镇,会面时如见上级长辈般恭谨!更有甚者,在也先主持的一次高级贵族军中宴饮时,帖木儿竟公开对人质祁镇极为礼遇惹得众人侧目,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先宁可不要赎金,也要让祁镇在地球上消失!但公开杀掉动静太大,于是也先制订了周密计划。他决定趁夜深人静之际,派人潜入祁镇帐篷,把肉票喀嚓了!哪知动手前,突下雷雨,狂风大作,震死也先坐骑!古代科学不大发达,古人多迷信,也先以为天佑祁镇,不敢造次。可见学好自然科学,是多么重要!

但喜宁这个狗汉奸一心想毁掉大明江山,干掉祁镇。祁镇这双眼睛真是给屁烫了,没有识人之明哪!自己身边无比信赖的前后两名太监竟是自己的催命无常!在也先对侵略大明绝望之际,喜宁献计:另辟蹊径,带着祁镇骗开大明城门,从关外直击宁夏,绕开京城,向江浙一带攻击前进,先占南京,再夺天下。如喜宁谋成,祁镇必成蒙古大军的敢死队长,大明的冷箭、火铳均可能成为杀他的凶器。幸亏他身边有了原锦衣校尉袁彬和蒙古人哈铭。两人洞察喜宁奸计,分析给大哥祁镇听,祁镇茅塞顿开,对喜宁计划再三推托,还请出伯颜帖木儿等人多方活动,喜宁计划暂时歇菜。靠着袁彬、哈铭两位无私贴心朋友的帮助,朱祁镇转危为安。

沙漠昼夜温差大,寒冷时,袁彬以胁温帝足。后来在行军途中,袁彬中了风寒,祁镇也以身压其背,终于袁彬汗浃而愈。袁彬、哈铭、祁镇如生死兄弟,让喜宁对他们恨之入骨,他想杀祁镇,因有帖木儿保护,加之也先考虑犯罪成本太重,无果;想拿袁彬下手,又无借口,但天有不测风云,祁镇的灾难还是来了!绑匪头子也先为了缓和和明朝的关系,竟脑洞大开,想嫁亲妹于肉票祁镇,祁镇竟口念拖字诀,以“驾旋而后聘"为由婉拒了绑匪头子也先的盛情。也先对他恨得牙根发痒,但毕竟祁镇奇货可居,不舍杀之。喜宁趁机进馋言:祁镇没这么多花花肠子,都是喜宁、哈铭教唆的。不久也先趁祁镇外出访问帖木儿之际,把袁彬骗去了。祁镇回来得知后,深感袁彬的凶险处境,骑马冲进也先帐中,以死相逼。也先被迫放了待宰的羔羊袁彬!袁彬、祁镇认识到:喜宁不死,自己就不得安宁,于是设计干掉大汉奸。景泰元年,祁镇主动找到也先,表示愿配合太师向京城索要赎金,但必须让高某、喜宁为使。喜宁竟屁颠屁颠地去了。祁镇的意图是让接待使臣的明大臣领会祁镇诛杀喜宁意图而杀之。高某也是蒙古俘虏,原是低等武官,深得祁镇信任。在临行前,祁镇塞给他密信一封,上书八字:俾报宣府,设计擒宁!高使者一行赶到宣府,都指挥江福开始只以为他们来索要赎金,准备礼送出境,当高某告知实情,江福态度一百八十度转弯,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要在城外设宴款待!喜宁大喜,欣然赴宴,想再摆摆瓦剌大使的谱。谁知刚到约定地方,伏兵尽起,随行的瓦剌士兵尽降,喜宁想逃,被高大人抱住,喜宁最终被杀!

祁镇以为喜宁既除,回家日子不远了,也先见肉票不仅换不来赎金,还要二姑娘倒贴,多次派使臣向大明新朝廷表示:愿放祁镇回家!谁知,弟弟祁钰竟为了皇位,不愿接哥哥回朝。瓦剌使臣皮勒马尼哈马到大明京城上访,最终惊动礼部尚书胡濙,祁钰无奈,被迫临时拼凑个使团,让鸿胪寺卿、六十岁的杨善被从礼部侍郎突击提拔为左都御史,连车旅费也没给足,遑论大礼,煞有介事地去接祁镇。祁钰只想让杨善带队去蒙古免费旅游一番,费用大部由中央补贴,让接回太上皇的事歇菜!谁知官场老棍子杨善超级能忽悠,竟空手套白狼,从也先处把太上皇忽悠回了国!

也先派来迎接大明使团的人问杨善:土木之战,大明军队怎么不经揍?杨善说:我原本不想说的,但到现在,还是告诉你们吧!土木之战时,我们主力南征,王振又轻敌而入,我军才败。现在我大明南征军已回,有二十万之众,加之于谦大人新练成的三十万大军,随后可以和你Pk一番!我们在边界埋伏了许多火枪和带毒的弓弩,你们如被击中必死,我们还在交通要道上安放很多铁锥,你们的马蹄一踏上会被刺穿,根本无法动弹!你们每晚入睡时,可知道有多少大明的刺客在窥探自己营帐?可惜这些都没用啦!瓦剌人问其所以然,杨善说:我们大明已经同你们讲和,已是兄弟啦!兄弟一见泯恩仇!杨善又去见也先,杨善口吐莲花,让也先相信:大明不亏欠瓦剌。杨善忽悠也先:太师犯明,必有损失,不如送还太上皇,然后大明每年给太师赏赐,这样两国互惠,何乐而不为?!也先是个精细人,问:你们国书上怎么没写接太上皇?杨善又进一步忽悠:要写出来,太师您不就成了奉大明圣旨行事,那就对您不尊敬啦!也先感动得眼泪和鼻涕齐下!也先毕竟是老甲鱼,是个不见兔子不撒鹰的主儿:你们怎么不带钱赎人呢?杨善又秀自己的忽悠术:我们如带钱来,显得太师贪财!我们幸亏故意不带钱来,才亲见太师的仁义!他又进一步忽悠:太师不贪财物,真汉子,必定名垂青史,万世传颂!这马屁拍得也先全身三万六千个毛孔,没一个毛孔不舒服!难怪有人说:千穿万穿,马屁不穿!千臭万臭,马屁不臭!也先笑靥如花:好!好!

杨善立下了盖世奇功。正想带祁镇回国,谁料祁镇好友伯颜帖木儿竟来阻拦:必须保证祁镇能当上皇帝,才能放他走!他竟找到哥哥也先,提议先扣押大明使者,等祁镇复位再放他回国!也先说道: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帖木儿只得作罢!也先率全体部落首领为祁镇送行,帖木儿竟独自陪着祁镇走了一天的路,到野狐岭才停下,因此地靠大明居庸关太近,帖木儿无法继续前进,竟拉住祁镇马头,像孩子般号啕大哭起来,边哭边喊:今日一别,何日方得再见,珍重!良久,掩面上马向瓦剌方向飞奔而去……

朱祁镇终于回国了,归途心中心中忐忑,不知又有什么样的命运在等着他!

亲爱的朋友!这段真实的历史,是不是比现在的历史剧更精彩?欢迎关注苍茫大地顾炜斌!

8

在中国历史上,亡国之君也不算少。有些让人惋惜,有些让人愤恨,有些让人哀叹。

而在这些所谓的亡国之君当中,明朝的第六位皇帝,明英宗朱祁镇,绝对是一个历史上亡国之君当中,独一无二的奇葩!

之所以说他是独一无二,是因为这家伙打了败仗被俘虏后,丢掉了皇帝的宝座。但是七年之后,却又能再次登上皇帝宝座!

两次登基为帝,中国历史上仅此一人。

1.土木堡一战,打光祖宗三代家底

作为明朝历史上的第六位皇帝,朱祁镇即位时,可谓是明朝最鼎盛的一个时期。

朱祁镇的太爷爷,就是那位大名鼎鼎的永乐大帝朱棣。这位历史上少有的以藩王之身造反成功的皇帝,在去世的时候,留给子孙的是一大笔政治遗产!

对外,五次北伐,将当年成吉思汗留下的黄金家族,彻底打得烟消云散,让北方游牧民族数十年不敢再犯。对内,永乐一朝国力蒸蒸日上,被视作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盛世。

朱祁镇的爷爷和老爹,则共同开创了历史上有名的仁宣之治,将明朝初期常年征战而亏损的国力,彻底修养了过来。

所以,当朱祁镇从前辈们手中,接过皇帝宝座的时候,他接过来的,是一个正处于最鼎盛的盛世

朝堂上,有三杨这样的治世名臣;武力上,永乐一朝留下了战力强大的京城三大营;后宫里,有张太后帮忙压阵……

但是,除了这些优势之外,朱祁镇登基之初,却又有一个致命的缺陷!

年龄太小。

朱祁镇登基的时候,年龄只有九岁。

正是因为年纪太小,朱祁镇自幼接触最多的,便是太监。这也为后来的土木堡之变,埋下了祸根。

客观的来说,朱祁镇刚刚即位的十年时间里,大明朝还是一副风调雨顺的景象。因为内阁有三杨支撑,负责辅政的张太后又是出了名的贤明。所以,就算朱祁镇每天除了吃就是睡,国家一样能治理的很好。

但是,当朱祁镇长大以后,尤其是开始逐渐掌权之后,这种状况开始发生了变化。

三杨年岁渐大,逐渐逝世;张皇后同样年岁愈高,撒手人寰。

这个庞大的帝国,开始逐渐由朱祁镇一个年轻人独立承担。

朱祁镇和他的前辈们不一样,自幼没吃过什么苦,想要承担这样的重担,自然是很困难的。在这种前提下,自然也就难免会开始依赖身边最亲近的太监。

于是,明朝自建立以来,最危险的时刻,就此到来。正统十四年(1449年),因为轻信太监王振的谗言,朱祁镇毅然决定,亲征瓦剌。

客观来说,朱祁镇之所以会被鼓动,也是出于崇尚先辈们的战绩,想要同样建功立业。但他大概忘了,他的太爷爷朱棣,是在战乱中出生的。而他这个重孙子,却是从小到大没出过皇宫。

知道自己能吃几碗饭,好像真的是一件挺重要的事情。

因为自身没有任何军事才能,加上当时明军指挥混乱,真正的指挥权,大都被朱祁镇交给了根本不懂打仗的太监。这一战,朱祁镇彻底输光了家底。

25万大军,全军覆没。朱棣当年辛辛苦苦攒了一辈子的京城三大营,彻底被打没了。这一战之后,明朝精锐尽丧。而且一直到明朝灭亡,都再没能建立起永乐朝那样的强大火器军队。

这一战之后,朱祁镇不但输光了前辈们留下的家底,也把自己给输了进去。

作为明朝的第六位皇帝,朱祁镇被瓦剌给俘虏了。

2.同是被俘虏的帝王,待遇却截然不同

提起被俘虏的帝王,我们最容易想到的,肯定是北宋的徽钦二帝。

这两位亡国之后,被金人父母的宋朝皇帝,可谓是丢尽了国家的脸面。被金人俘虏后,这对爷俩被当做奴隶一样对待。就连原本后宫的妃子,也被金人直接瓜分抢走。最后在某次陪人家打马球的时候,死在了马蹄之下,死无全尸。

皇帝做到这个份上,真是让后人有一种想把他们从坟墓里拖出来,然后再鞭尸一顿的冲动。

不过,同样是被俘虏的帝王,朱祁镇的待遇,却是截然不同。

被瓦剌俘虏之后,朱祁镇的日子,倒是也还过得去。在待遇上,几乎可以媲美一般的瓦剌部落首领,也算是相当够意思了。

之所以会这样,倒不是因为瓦剌人多么心善,而是背后另有隐情。

首先,是对明朝的惧怕。

众所周知,朱祁镇的太爷爷朱棣,曾经五次北伐,几乎将整个草原杀绝。到了朱祁镇被俘时,时间才仅仅过去不到四十年,瓦剌人心底还有着对明军的恐惧。

而且,土木堡一役后,统领瓦剌的也先,不是没想过再次达到当年元朝的高度。在土木堡打垮了25万明军之后,这位老兄也是信心爆棚,带着两万人精锐,就直接冲到了北京城下。

但是,在这场北京城下的大战当中,也先遇到的对手,再不是完全不懂兵法的王振,而是深谙战事的于谦。

这一战,明军大胜,是也先打光了半数家底。

正是因为北京城下这一战,让也先彻底意识到,自己先前在土木堡能够胜利,完全是出于侥幸,重新恢复了对明军的忌惮。

其次,也先善待朱祁镇,也是希望能够用朱祁镇为筹码,好好勒索一下富饶的中原王朝。也先大概是觉得,既然你们皇帝都在我们手里,那你们掏点钱给我,然后赎人回去总行了吧?

但结果,也先同志的算盘显然是打错了。

在朱祁镇被俘虏后,北京方面,马上拥立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为帝,遥尊朱祁镇为太上皇,愣是半个铜钱都没给瓦剌人。

事实证明,过期的皇帝,确实是一文不值的。

另外,和很多人想的不同的是,当时的草原部落,并不是统一的,瓦剌只是其中几个大部落之一。而作为瓦剌首领的也先,也只是一个太师,而不是真正的首领。

就好比是曹操对于东汉,司马懿对于曹魏。

当时草原诸部,彼此之间亦是争斗不息。瓦剌虽然强大,但也要防备其他部落。出于这些原因,也先当然不敢杀朱祁镇。生怕把强大的明朝真的惹急了,给自己带来覆灭之灾。

所以,在白养了朱祁镇一年之后,也先同志终于决定,放朱祁镇回去。

当然,也先这么做,也是为了让朱祁镇回去以后,和已经登上皇帝宝座的朱祁钰争权,然后明朝最好内部大乱。这样,他的瓦剌才有机会乱中取利。

3.二次为帝,史上唯此一人

朱祁镇的囚徒生活,严格意义上来说,还算过的不错。除了没有自由,其他方面,至少在史书上,我们也找不到瓦剌人虐待他的记载。

可是等到朱祁镇回到北京之后,却发现,天下已经不属于他了。

至少,皇位已经不属于他了。

过了期的皇帝,比过了期的食物还要不受人待见。在回到北京后,早已登基做皇帝的朱祁钰,自然不希望再看到自己的哥哥。于是接下来的六年里,朱祁钰便又被囚禁了六年。

只不过这一次,他是被自己的亲弟弟囚禁的。

如果就这样被一直囚禁到死。朱祁镇也算是为自己当年的失误赎罪了。但很戏剧性的是,朱祁钰同样不是个命长的,而且还没有儿子。在朱祁钰病重的时候,石亨、曹吉祥、徐有贞等人,悍然发动夺门之变,帮朱祁镇重新登上了帝位。

朱祁镇在失去皇帝宝座七年之后,再次成了皇帝。

这个记录,不但前无古人,而且也后无来者。

对于朱祁镇这个人,《明朝那些事儿》里面的那句评价,大概是最为贴切的。

他是一个好人,但却不是一个好皇帝。

9

这家伙,命 好,纵使成为了俘虏也有小康生活水平。除了尊重感被降低了,生活习惯有所改变以外,在异国他乡并没有被虐待过。

朱祁镇成长于宫中,自幼受过良好的教育,当皇帝后也一直在政治舞台上表演,心理素质稳定,个人魅力相当突出,有处变不惊的风范。

由于一心想建功立业,在奸佞王振等人的蛊惑下,他身体力行了御驾亲征。结果,弄得明朝二十万大军与部分精英将领都丧失了。他在土木堡被包围后,自知大势已去,无力回天。却并不慌乱,还镇定如常, 盘腿静坐,等待对方首领也先的判决。

也先自是能征惯战的将领,看了这位帅哥淡定从容的气势,内心也被震憾了。当时就手下留情,没有让他牺牲在战场上。而是费心巴力地把他带回了蒙古。这与也先要利用他向明朝索取利益有关,与他个人的魅力是也有点关系。

朱祁镇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行军打仗是外行。倾大明精锐北征的重大战役,他的准备工作只用了三天时间就仓促上阵了。他不懂车马未动粮草先行的道理也就算了,主要是他还不懂得把指挥军队的权力交给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军中高级将领。而是让自庵入宫的宦官,并无军事常识的王振瞎指挥。北上途中,似乎不是为打仗而行军,绵延数公里的队伍似乎游山玩水唱信天游,无所谓时间,无所谓纪律。所以,失败是必然的,他没有死于战场也就是万幸了。

也先狡黠,懂得活着的朱祁镇是有价值的,他要把朱祁镇当砝码,迫使明朝屈服。甚至认为只要手握这张王牌,迫使大明灭亡也指日可待,所以,并没有为难他。

朱祁镇身边的太监喜宁厚颜无耻,投靠了也先。他卖主求荣,给也先出谋划策,妄图谋害朱祁镇,这个喜宁真他妈不是东西!但也先没有听他的话。

在茫无际涯的大草原,经过了一番惊吓后,过的日子却风平浪静,没有严刑逼供之类的。

每二日进羊一只,七日进牛一只,五日七日十日做筵席一次,逐日进牛乳、羊乳。

两天一只羊,七天一只牛,还有周期性的筵席,瓦剌给他的待遇是不低的。但,身为中原人,没有水果疏菜茶叶,只有牛羊肉食品!他的胃口如何,就不得而知了!

朱祁镇根本没有因个人的失误给我国家造成了损失而愧疚,他面貌如常 ,精神上也没有受到任何折磨。并且,在日常生活 中他是和颜悦色、平易近人的。因为,后来,看守朱祁镇的人都与他无话不谈,情好日密了。甚至也先的弟弟也屡次三番地照顾他,连也先也想把自己的妹妹许配给朱祁镇!

做俘虏,能当到这个份上,朱祁镇算是有福之人了!而南方,在于谦等的主持下扶了朱祁钰上位。让也先利用朱祁镇作筹码来威胁明朝的如意算盘落空了!既然如此,白养着他花费成本,杀了他又会增添大明将士同仇敌忾的气势。

于是,在关了朱祁镇一年以后,也先把他放了回去。朱祁镇就这样被送了回来,之后又被弟弟朱祁珏圈禁了七年,最后在“夺门之变”中复辟,杀了于谦。这家伙,命怎么这么好呢?

10

明英宗朱祁镇差点把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炽和明宣宗朱瞻基三代打下的明朝的大好江山给葬送了。这三人分别是他的太爷爷,爷爷和父亲。

1449年,朱祁镇在大太监王振的怂恿下,也想学他的太爷爷朱棣那样五次北伐,御驾亲征。只不过朱棣那时候打的是瓦剌的对手鞑靼,而这次朱祁镇要打的是瓦刺。

瓦剌和鞑靼是蒙古分裂后的两个部落。后来,不地道的瓦剌依靠明朝的实力打击鞑靼,令鞑靼一蹶不振之后,又不断地来骚扰明朝边境。

当时,二十岁出头的毛头小子朱祁镇为何御驾亲征呢?历史漫谈君觉得原因如下:

  • 一、朱祁镇太小看瓦剌了,觉得他们是毛贼,不足惧,打他们就像是大人打小孩子一般容易,所以,不把瓦剌放在心上,不惧怕。他觉得自己五十万大军,瓦剌才区区两三万人,打他们不就像是毛毛雨,小菜一碟吗。

  • 二、朱祁镇想一展雄风,让大家看看她朱祁镇也不是吃素的,能力很强,让文武大臣都对他刮目相看。

  • 三、被朱祁镇一直当做心腹的大太监王振的怂恿。即使是于谦等一帮忠臣极力反对,也挡不住被洗了脑的朱祁镇向瓦剌进发。

  • 四、朱祁镇考虑事情单纯,没有想到会失败。否则,他也不会带上一些文臣去一睹自己的风采,害得他们因此送了性命。

结果,朱祁镇是输得非常惨烈,差点把大明江山给输没了:

“庚申,瓦剌兵大至,恭顺侯吴克忠、都督吴克勤战没,成国公朱勇、永顺伯薛绶救之,至鹞儿岭遇伏,全军尽覆。辛酉,次土木,被围。壬戌,师溃,死者数十万。英国公张辅,奉宁侯陈瀛,驸马都尉并源,平乡伯陈怀,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陈埙,修武伯沈荣,都督梁成、王贵,尚书王佐、邝野,学士曹鼐、张益,侍郎丁铉、王永和,副都御史邓棨等,皆死,帝北狩。”

这次,又是于谦等人把朱祁钰推上了皇上的宝座,然后重整旗鼓打败了瓦剌。导致瓦剌没了脾气,最后把朱祁镇给送了回去。

那么,朱祁镇在瓦剌那里,被俘虏大约一年的时间里,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总体来说,朱祁镇的日子还过得去,不算好也不算坏,马马虎虎。但是,比起他在明朝当皇上的锦衣玉食来,那是天壤之别了。

比如在吃上,在明朝,朱祁镇作为皇上,那是想吃啥吃啥,燕窝鱼翅都有,荤素搭配,水果点心,正餐加小点,真是吃出花样来,普通老百姓估计都没有听说过。但是,在大草原,又是经过了一个寒风凛冽的秋冬季,蔬菜肯定是没有了,主要是以牛羊和其奶制品为主:

每二日进羊一只,七日进牛一只,五日七日十日做筵席一次,逐日进牛乳、羊乳。

上面是朱祁镇被抓住后,瓦剌的也先给他的食物的供给情况。毕竟,也先是想把朱祁镇当作敲诈大明朝的一粒棋子,是来要挟大明朝用的。所以,得好吃好喝待承着,如果出现了闪失,那就得不偿失了。

当时,朱祁镇住的自然是蒙古包,不是一个人住,如果一个人住的话,孤独寂寞,内心的愁苦无法排解,估计人早就挂了。和朱祁镇在一起的,是对他忠心耿耿的几个侍卫,比袁彬、杨铭和卫沙狐狸都对朱祁镇忠心耿耿。他们一起席地而卧,相互依偎着取暖。朱祁镇冻得瑟瑟发抖,袁彬就把朱祁镇的脚放在自己的怀里,令其取暖。

朱祁镇非常感动,说等自己以后回去了,发达了,一定厚待他们。并常对他们说“唯赖三人,” 最后,朱祁镇复辟之后,果然对待他们非常好。

而也先的弟弟伯颜帖木儿一开始就建议厚待朱祁镇,因为他看到了先机。所以,他待朱祁镇也不错,生活上,很是照顾。后来,还成了朱祁镇的“粉丝”。不过,伯颜帖木儿短命,还没来得及等朱祁镇给他的承诺,就一命呜呼了。临走,他还不忘嘱咐他的哥哥也先善待朱祁镇。

在行动上,朱祁镇是没有自由的,并且还会胆战心惊,说不定白天黑夜,刮风下雨的,就被瓦剌军簇拥着去明朝边境敲竹杠。如果被敲诈的一方,稍稍有点不从,立即朱祁镇就不会有好果子吃。

而且,朱祁镇心灵最煎熬的是,在也先铁定主意送其回大明的时候,无论是守城的将军还是士兵都打马虎眼,说是看不清,或者不明白,总是是拒绝开城门,毕竟后边是乌压压的瓦剌人马。

历经波折,朱祁镇终于回到了明朝,等待他的是七年的南宫的囚禁生活。不过,虽然日子过得不济,但是他也应该感恩弟弟朱祁钰的不杀之恩。当时,如果朱祁钰想杀死他,还是非常容易的。这就是养虎为患吧!

七年后,朱祁镇复辟,朱祁钰不明不白地死去!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