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唐皇家原来只是三等氏族?山东氏族到底有多大声望,连皇室求婚都敢拒绝?

在古代封建社会中,皇权是至高无上的存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就把古代皇权描述得淋漓尽致。

但是很多人可能不会相信,历史上曾经有一个阶层可以和皇权相抗衡,甚至还凌驾于皇权至上,它就是隋唐时期的士族门阀。

山东氏族是隋唐时期门第最高的家族,而大唐李氏只不过是三等氏族而已,所以唐朝的君主们都想把自己的公主嫁到山东氏族当中,是为了拉近皇族跟士族门阀的关系。

但是直到唐朝灭亡之际,这样的事情都没有实现,也怪不得当初李世民会发愁:“青年才俊都想娶山东氏族的女儿,为什么士族子弟不来迎娶公主,难不成皇家还比不上那些世家?”

所以,山东氏族到底有多大的声望,居然敢凌驾于皇权至上,连皇室公主都看不上眼呢?

门阀士族的崛起

要说这门阀士族的崛起,这得讲到东汉初期汉高祖创立察举制的时候。

因为当时汉朝初立,朝廷继续一大批有识之士来重建社会,察举制就是希望诸侯们能够贤良孝廉的标准来选出一些有德行有能力的人,推荐给朝廷给予官职。

虽然这个制度创立的初心是好的,人才能否得到重用要看选拔者是否看重他,既然要选拔人才,这些官员自然会推荐自己家中的子弟入朝为官了。

因此,大批的门阀世家子弟有了很便捷的入朝为官的机会,而家境贫寒的老百姓几乎没有任何进入的方式。

经过两汉察举制的影响,像山东崔氏、卢氏这些深受儒家学说洗礼的士族逐渐成为了顶级世家,甚至可以直接左右朝局。

到了三国时期,曹操之所以能够崛起,很大程度上在于他与山东崔氏家族合作,毕竟崔氏这类士族门阀历经几百年的积累,底蕴已经非常深厚。

可以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像崔氏这些门阀士族是一支不得忽视的力量,无论是乱世还是安定,要想坐稳江山就必须跟他们合作,看曹魏的崛起就可以见得了。

虽然说晋朝“永嘉之乱”的出现让北方士族开始南迁,但毕竟像崔氏这些大家族的根基都在北方,所以崔氏、卢氏这些家族的人就留了下来。

尽管在十六国时期,有很多人曾经入主过中原,但是崔氏、卢氏毕竟是北方地带的顶级士族,无论谁想在北方站稳脚跟,就必须跟他们合作。

所以,刘渊、石勒、苻坚这些入主中原的枭雄,一立国没多久就马上跟崔氏家族合作,崔氏家族的声望又再次大大加强。

在十六国的末期,北方崔氏又出了一个跟崔氏家族盛极一时的人物,那就是崔浩。

鲜卑拓跋氏之所以能够统一北方、入主中原很大程度上都是仰仗着崔浩这个人,依赖着崔浩背后的崔氏家族。

想当年,拓跋珪在参合陂之战中击败了后燕慕容宝这才得以成为中原地区新的统治者,而拓跋珪入主中原后第一件事就是要必须融入中原文化。

而学习中原文化要怎么学呢?第一件事就是跟世家合作,所以北魏请了崔浩的父亲崔宏参与立国大事,还有针对性地制定了很多北魏的法律,崔氏家族再度登上庙堂之高。

而崔浩也被北魏重视,进入了北魏朝堂,尤其是在时局的精确把控受到了北魏朝堂的看重。

无论在刘裕北伐还是拓跋焘发兵赫连夏,崔浩都有着自己准确的预测与见解,对于时局敏锐的观察力让北魏得以站稳脚跟,可以说北魏的立国,崔氏家族的功劳可以说是位列第一的。

隋唐时期门阀士族的衰落

隋朝建立之后,隋文帝杨坚创立“科举制”,打破了门阀士族垄断官途的局面,让底层的寒门士人也能够凭借学识得以入朝为官,世家大族的权势开始受到影响。

只不过以崔氏为代表的山东氏族的底蕴实在是太强大了,完全可以凭借与各大家族结亲的方式来形成同盟,共同抗衡皇权,这也是杨广和李世民想要打击山东氏族的原因所在。

唐朝为了更好地打击旧有士族力量,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度和建立了三生六部制,加速了门阀士族的衰败,直接削弱了崔氏、卢氏等山东氏族的地位与权势。

唐初的几大家族在当时被合称为“五姓七望”,这五姓是指崔、卢、李、郑、王,七望是指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

这“五姓”之中被认为天下第一姓的是崔姓,而唐朝皇家的李姓只不过是当时的三等姓氏罢了。

唐太宗对崔氏这些山东氏族的影响力既极度又畏惧,因为他是靠着世家门阀的底蕴来获得天下的,所以他们知道世家组联盟的力量到底有多大。

所以从唐太宗时期开始,朝廷不能容忍山东氏族凌驾于皇权至上,所以唐朝皇家开始了对山东世家大族的各方面打压。

唐朝采取了哪些措施来打压山东氏族呢?

  • 第一招,就是直接修改《氏族志》重新排序姓氏的地位。

唐朝初期,虽然经过科举制的推出与战争的动乱,山东氏族的势力得到了虚弱,但他们根深蒂固的影响力是不容小觑的。

上面也说了,像房玄龄、魏征这些朝中大臣居然争相想跟崔氏、卢氏等家族联姻,却没想着娶唐朝的公主,这着实让李世民觉得恼怒。

所以唐太宗让吏部尚书高士廉等人来编纂新的《氏族志》,想着是重新制定不同士族之间的等级。

也不知道这些人是读不懂李世民的心思,在最初完成的版本中,山东崔氏家族居然还排在第一等当中,这直接让李世民大发雷霆,还大骂了高士廉等人一顿。

李世民大发牢骚之后,他直接跟编纂人员表明自己的要求:

“我今定氏族者,诚欲崇树今朝冠冕,何因崔民幹犹为第一等,只看卿等不贵我官爵耶!不论数代已前,只取今日官品、人才作等级,宜一量定,用为永则。”

从此以后,李唐皇族排为第一位,外戚第二位,而山东氏族降至第三等,哪怕以前排名靠后的关陇集团的地位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这一招直接从姓氏地位上削弱氏族的影响力。

李世民编纂《氏族志》这个行为其实有两个目的,其一就是上面说的想要打击山东士族的地位,来提升皇室的权威,从而获得更强的统治合理性。

这其二,其实是为了拉拢关陇集团,毕竟李世民得以崛起,关陇集团是有很大的功劳的,可以说是跟随他一起打江山的存在。

《氏族志》的重新编纂加强了统治核心集团的凝聚力,这对于李唐初期稳定局面来说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 第二招,通过“废王立武”来提升庶族满门士族,打压世家大族

唐高宗即位之后立刻提出“废王立武”,而这却在朝堂上掀起了巨大的争论。因为王皇后的支持者是世家大族,而武则天这一方则是庶族寒门。

因为唐高宗将武则天立为皇后是没有得到门阀士族支持的,所以武则天为了巩固自己的皇后地位,她开始笼络一大批的寒门士族。

长孙无忌可以说是“废王立武”之中最大的阻碍,因为他是唐太宗亲自封赐的齐国公,在朝堂之中地位显赫,他的权力可以说有了与高宗平行甚至隐隐超越。

高宗想利用废后来削弱以长孙无忌为首的世家大族的权力,从而巩固皇权。而结果很明显,武则天在这场斗争中赢了,也标志着寒门子弟地位的提高。

  • 第三招,科举制度的完善

这一招可以说是从仕途上对门阀士族的进一步打压。

科举制作为古代隋唐以来最为重要的人才选拔制度,是唐朝削弱门阀士族地位,为寒门子弟提供入仕为官最为直接的方法。

而到武则天时期,因为武后没有得到世家大族的支持,所以她进一步发展科举开创“武举”,一大批贤能之士成为皇权对抗旧有势力的重要武器。

不仅如此,武则天也没有阻止门阀子弟参加科举,但是当时的门阀士族已经抛弃了以往的名士风气,不思进取的思想让士族内部早已腐朽僵化。

所以,即便这些门阀子弟参加科举选拔,他们那种骄奢放荡的生活作风也不能够让他们入朝为官,随着门阀士族入朝为官数量的减少,声势也随之降低了。

结语

门阀士族的出现虽然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文化的繁荣与历史的进步,但是士族门阀所衍生出来弊端是不符合历史进程的,所以它的结局必然走向灭亡。

尽管唐朝一直用各种手段来打压士族,但世家大族的社会影响力依旧没有被彻底削弱,这也是晚唐时期唐文宗依旧希望跟世家大族联姻的原因所在。

不过唐朝也是因为对士族的打压,这才打破了士族一直以来垄断的知识壁垒,为古代封建社会选拔出了很多有才华的寒门子弟。

最佳贡献者
2

士族的崛起

其实所谓士族这东西还得从世家说起,秦代以前华夏应该算贵族天下,秦代大一统后贵族阶层被大洗牌了一次,可新的体系还没形成后秦朝就崩溃了。出身不高的刘邦建立了西汉,在初期布衣将相很多。

可是什么玩意就怕放任和累积,西汉前期奉行黄老之术,对能帮忙的官僚很照顾,二千石的官员可以指定一个儿子直接做郎官,时间长了官僚世家出现;同时皇帝对乡间的土地兼并也不上心,豪强世家自然开始登场。

后来董仲舒不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了嘛!掌握儒家经典解释权的儒生也开始把学问家传,形成了学术世家。著名的弘农杨氏就是靠家传《尚书》混成的一流世家,汝南袁家似乎对《易经》比较有心得。


这三种世家在汉代数百年的时间里不停的融合,比如豪强世家都比较有钱,可以让族中子弟读书,混成学术世家;学术世家掌握着不错的知识,可以让族中子弟做官,混成官僚世家。三种世家逐渐融合成一个庞然大物,或者说形成了新的贵族阶层。

曹丕篡汉时需要这些世家支持,弄出了九品中正制,选材的中正官全是世家大族,世家和寒门的差距越拉越大,寒门士子被逼无奈只能依附世家生存,门阀时代开始降临。垄断了官职、土地、知识的士族集团成形,这帮家伙必然将华夏拖入黑暗。

三国归晋后,先天畸形的西晋根本无力开战统治,反复内耗又引来外族后彻底灭亡。一部分士族带着司马家的新傀儡去了长江以南,形成以琅琊王氏、陈郡谢氏为首的侨居士族,只是他们注定只能苟延残喘,天下无望。


何谓山东士族?

最终决定天下归属的是留在北方的士族,但是他们随着北魏的分裂被切割成两支,一支经西魏到北周,又吸收了胡人转化而来的虏姓士族,在宇文泰的关中本位政策下形成了“关中士族”。

关中士族积极参与政治,与西魏八柱国长期合作,未来隋唐的建立都有他们的身影,把天下牢牢握进手中。几番合流之后,他们形成了一个胡汉混血、文武合一的庞大集团,陈寅恪称之为“关陇集团”。

而另一支经东魏到北齐,仍然保持汉代讲经学、重儒术的传统,牢牢掌握着知识解释权和舆论权,社会地位极其超然。因为郡望都在崤山以东,故此被称为山东士族,与关陇集团相比,他们是士族中的保守派,一直拒绝胡汉通婚甚至本支士族外通婚,只是因为掌握着经学解释权和儒学正宗,关陇集团拿他们办法不多。


拒绝皇室求婚并非因为强大

最后说说山东士族拒婚的事儿吧,其实无论李世民本人也好,后来的唐文宗也罢,他们求婚不得的原因很简单,不是山东士族看不起他们,起码人家的借口不是这样,只是因为山东士族不外婚而已。

有人总结过三大支士族的风格,大致上江左士族重个性、关中士族重功名,山东士族重姻亲。人家从魏晋时代就摆明不和外人通婚,你没事跑人家那要孙女属于找抽,搭理你才怪。

而且唐朝皇家选的人家也不对,如果选博陵崔氏没准还有点门,人家二房即是关中士族也是山东望族,可唐文宗非得选最保守的荥阳郑氏,不被人家拒才是怪事儿。另外山东士族确实也和李唐皇室有点心病,唐高宗时候下令不准他们互相通婚,这仇人家可一直记得呢。



总结起来吧,其实山东士族虽然枝繁叶茂,但并没有强大到颠覆王朝的地步,只是他们掌握着社会舆论和知识解释权,乃至可以源源不断的输出人才,皇家毕竟要顾忌一些,单以军事和政治权利上看,他们真不如关中士族,扯淡完毕。

3

在李世民那个时候,并没有士族拒绝过皇室求婚。拒绝皇室求婚的事,发生在唐朝后期。

开玩笑?李世民是何许人也,是能直接篡位的狠人,他想做什么事,你士族能把他如何?

古代士族的势力确实很强,但在南北朝以来,门阀士族无论是在政治地位、社会影响力上都急剧下降。入唐以后,唯一剩下的体面就是婚姻。例如,当时人们以娶五氏女为荣。

五氏是当时很有名望的崔氏、卢氏、李氏、郑氏、王氏等五大氏族的并称。而想要与这些家族联姻,需要很高的聘礼,这种风俗被唐朝视为弊端,所以采取了许多打击五姓家族的措施,编订李世民编订《氏族志》,打压山东氏族的等第。

那么,是谁拒绝过皇室的婚姻呢?

这件事发生在唐朝晚期。根据《新唐书》的记载:

开成初,文宗欲以真源、临真二公主降士族,谓宰相曰:“民间脩昏姻,不计官品而上阀阅。我家二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耶?

在唐文宗时期,他想要把临真公主、真源公主这两个姐妹嫁给士族,但鲜有人相应,所以文宗感叹:我家二百年天子,难道还不如崔、卢家吗?

总的来讲,由于婚姻是士族最后的体统和面子,有这种情况也很正常。但是,这不能推导出士族的势力很强大。

4

门阀士族,在巅峰时刻甚至可左右皇帝人选,传承时间甚至超过皇朝,有着“千年的世家,百年的皇朝"之称。

特殊的选官制度造就了门阀的慢慢崛起

汉朝的官员选拔采用的是察举制,即下层官员选拔乡里之间有名望之人推荐给上级和中央,过了实习期之后,就可以正式授予官职。

这种选拔方式的初心是好的,通过地方官员官员的考察,选取有名望的人做官,然而这种选取人才的方式实际上却掌握在了地方官员的手中,人才能否被挑选,完全取决于地方官员。这种选拔方式在刚刚实行时,或许能够真正的贯彻落实,然而随着时间的延续,人都有私心,这些官员在举荐人才的时候,肯定是会优先举荐自家子弟或者亲近自己的人。

而这样的结果则是造成了各地形成了一个个的小团体,也就是所谓的豪强势力。地方豪强是官僚,商人,地主三位一体的存在,家中官员掌握地方政治,家中经营庄园,随后慢慢的发展壮大, 就成为了所谓的名门望族。

而门阀的真正发展时期,却是在魏晋时期,随着曹魏采用的九品中正制度的选拔方式,这种选拔方式则成为了这些世族们大量的培养自家势力的利己工具,彻底的使得这些门阀势力能够凭借自家的出身而参与政事,也就形成了后来的门阀势力。

这些门阀势力的巅峰时刻甚至能够与皇权并立,甚至超越了皇权,皇帝都需要依赖这些门阀势力,才能更好的维护自己的统治。比如东晋时期,比较流行的一句话则是“王与(司)马,共天下”司马,则是指东晋政权,而王,则是当时的门阀之一,更何况“王”排在了前面,由此可见当时门阀势力的强大。

然而随着这些世族的权利越来越大,更多的世族子弟慢慢的腐朽于繁华的生活,与生俱来的世族特权使得他们不用操心自己的前途,他们每日里需要做的只是吃喝玩乐以及斗富,比如史书上比较出名的王石斗富事件就是这些世族之间斗富的一场游戏。

武帝每助恺,尝以珊瑚树赐之,高二尺许,枝柯扶疏,世所罕比。恺以示崇,崇便以铁如意击之,应手而碎。恺既惋惜,又以为嫉己之宝,声色方厉。崇曰:“不足多恨,今还卿。”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树,有高三四尺者六七株,条干绝俗,光彩曜日,如恺比者甚众。恺怳然自失矣。——《晋书》

而在东晋时期由于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使得庶族有了机会,在爆发了侯景之乱后,对于世族们又是一次惨烈的打击,然而这些尽管让世族损失惨重,却并没有动摇他们的根基,因为只要他们还牢牢的把持着选官制度,靠着自己的家族,他们就能够重新崛起。而一直到了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实行开始彻底的动摇了世族们壮大的根基。

隋炀帝的荒诞,本质是为了消灭门阀

隋文帝杨坚建立皇朝,依靠的也正是这些门阀势力,同样的,隋帝姓杨,本身就是出自于门阀世家——东汉时期的著名大姓华阴杨家,然而在建立隋朝之后,杨坚也是认识到了门阀政治的危害,于是开了科举,削弱门阀势力。

随后隋炀帝登基之后,开凿运河下江南,大损民力,看似是贪图享乐,但是实际上当时江南地区的门阀势力多次反叛,隋朝为平叛因为路途遥远花费颇多,因此隋炀帝开凿运河,在经济上有好处,但是最主要的则是加强了朝廷对于江南地区门阀势力的监督以及统治。

隋朝的亡国是由于三次远征高句丽的惨败,使得国内民怨沸腾,农民起义数不胜数,但实质上这三次的高句丽之战,其实是隋炀帝为了消耗这些门阀世家的武装力量,高句丽只是当时隋朝边境上的一个小国,三次百万大军的惨败,这其中的原因惹人深思。然而隋炀帝却低估了百姓的忍耐力,使得导致了亡国。

新一任门阀势力的崛起——大唐李氏

隋朝时期,除了隋帝的华阴杨氏之外,还有太原王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陇西李氏、荥阳郑氏这五大顶尖门阀势力,而其中的陇西李氏,正是借助了关陇世族以及山东世族的支持,成功的创建了唐朝,也同样是在此之后,李氏皇族开始了如同隋朝一样的行为,那就是削弱门阀。

而在唐朝统治者的眼中,山东世族对于自己政权的统治无疑是最大的。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当时起兵之时士兵来源多是关陇地区百姓,再加上李氏本身就属于关陇贵族的一部分,所以双方要亲密一些。

在唐朝建立之后,统治者依然采用了科举的方式选拔官员,但是古代能够读书的多是这些世族子弟,尽管科举定义的是不限门第,但是这些世族子弟,却在起点上远远的领先于寒门子弟,因此,当时在朝堂之上的官员,世族子弟仍然是占据了非常大的比例。

而经学传家,重视封建礼仪正是山东贵族的特点之一,而正是凭借这些文化底蕴,人才辈出,牢牢的占据着大量的官员位置,而一些寒门子弟,更是或多或少与这些世族有所联系。而这些山东世族更是以衣冠正统自居,在天下间享有清名,相当于掌握了舆论。

而使得统治者对于这些门阀势力难以入手的则是他们的联姻,通过联姻,这些门阀势力之间构成了一张紧密交错的网,使得统治者牵一发而动全身,难以下手。

山东贵族靠着自己的文化资本,并且通过联姻,政治交往等方式,提高着自己的声望,在朝堂之上有着非常高的政治影响力,同时在百姓之间也有着非常大的声望。

当时这些门阀势力相互之间更是缔结婚约,不与外姓人联姻,从而保证血统的正统,而这些门阀势力甚至对于皇室宗亲都不屑一顾。唐高宗时期宰相薛元超,可谓地位超然,然而它晚年也曾自述自己人生有三大憾事,其一就是不曾娶得山东五姓女子为妻。而五姓女指的就是山东贵族崔,卢,李,郑,王五家,在当时,娶这五姓女的难度甚至是高于娶公主。

当初唐朝统治者想要下嫁公主给清河崔氏,然而崔氏却嫌弃大唐皇室有胡人血脉,于是因此拒绝。唐文宗向丞相郑覃求婚,希望让其孙女嫁给皇太子,然而郑覃宁愿将孙女嫁给九品官的崔某,也不愿意嫁给皇太子。使得唐文宗也只能感叹:“民间脩婚姻,不计官品,而上阀阅,我家两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耶!”然而,唐文宗也只能发牢骚,却无能为力,也曾另一方面山东世族的影响之大,连皇帝求婚也不行。

因此,无论是隋文帝隋炀帝的隋朝,还是唐太宗的唐朝,削弱门阀势力一直是他们的政治目标,然而门阀势力的真正消除,却一直是到了晚唐时期的黄巢之乱,朱温对门阀势力进行了大清洗,这次毁灭性的打击彻底摧毁了门阀存在的基础,从此之后,门阀势力退出了政治舞台。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