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回答这个问题很简单,不用旁征博引,打一个比方,某个电视节目主持人,很火的,还会跳舞的那个,过去是个男的,后来变成了女的,你说她还是男的,还是女的,肯定是女的,变性了。

汉正街不是没落了,汉正街是变性了,汉正街由过去小街小巷组成的街景,变成了大马路,好长好长的街,好高好高的墙,变成了车如虹,马如龙,大街上的人们越走越匆忙。

过去的汉正街,那是“扁担”的天下,有个争议很大的女作家,曾经写过汉正街的“扁担”,那时候的汉正街,人拉肩扛,地摊经济 ,摆一张竹床就是柜台,铺一张报纸生意就开了张,小商品市场,小摊小贩。

今天的汉正街转了基因,白菜变成了萝卜,高大尚,青石板的小路不见了,白墙黛瓦消失了,地摊、竹床被华丽的柜台取代了,人力扁担被运输工具碾压了,汉正街最最繁忙的集家嘴轮渡码头被滚滚长江东逝水了。

我的外婆曾经在汉正街卖冰棒,外婆的冰棒,一支支排列起来象雪神的仪仗,冰镇了七月流火的武汉,汉正街的大街小巷,把外婆的三寸金莲,一步一步地度量

外婆的叫卖声,盖过了汉剧大师陈白华高亢的唱腔,伴随着午后的热风,唤醒了梧桐树上,沉睡的知了,外婆青筋暴露的手腕,提携着一家人生活的希望。

似火的骄阳,仿佛上帝的调色板,把外婆的肤色,绘成了铜象,一路小卖,一路歌谣,岁月雕刻着外婆额头上的印章,外婆似街边流动的画卷,冰凉的雪糕,把人们燥热的情绪,悄悄地冷藏。

最佳贡献者
2

1、武汉居中中国,汉正街九省通衢,南来的、北往的人流物流必经之地,汉口为武汉之商贸核心,汉正街为汉口商贸之始发地。自明代成化年间汉水改道之后,两江汇合、河道大开、运输通畅了,汉口就成了商贩交集、货物周转的黄金宝地了;到了清代的嘉庆年间,汉口就发展成为了与河南朱仙、江西景德、广东佛山并称四大名镇之一了;500多年来,一直都是商贾云集、经贸繁华之地呀;从清代道光年间开始,以汉正街为商业主体的汉口茶市已经是“无数茶坊列市开,早晨开门夜深关”了。


2、一直到民国的中期,汉口茶市都是全国最大的茶叶交易中心和全国三大茶叶出口口岸之一,昔日的汉正街茶市空前繁荣。宣统元年,汉口共有茶馆250家,主要分布在汉正街一带;民国二十二年,汉口茶馆更达到373家。以至于全球的茶叶经销商中,都流传开了“茶不经汉口不香”的说法。在老汉正街里,曾经有一条巷子,因茶商云集而得名“茶叶巷”,这个“茶叶巷”就见证了老汉口在全国茶市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3、据《汉正街市场志》记载,200多年前,山西商人就通过汉江航道,从汉正街收购湖北乃至整个华中地区的茶叶远销到世界各国;然后,四川、湖南、安徽、福建等各地的茶叶源源不断地汇聚到了汉正街,再从汉口港出口,远销到了欧美市场。从汉口港出口的茶叶,一度占中国茶叶市场出口量的85%,占世界茶叶出口量的60%。



4、鸦片战争后,汉口开埠通商,在武汉市汉口沿江大道中段,江汉路以北、中山大道东南的滨江地段,有一块约2.2平方公里的土地,这里的哥特式、洛可可式、巴罗可式等欧式建筑一应俱全。这便是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上半叶汉口租界的遗存。当时,汉口的租界的数量仅次于天津,居全国第二,面积仅次于上海、天津,居全国第三,其影响力位列内地各外国租界之首。


5、民国时期的汉口市高度繁荣,包括汉阳人口曾达到百万之众,号称东方的芝加哥,1923年,汉口被设立为民国的第一个特别市,是整个华中地区的金融、商业、贸易中心,被誉为“楚中第一繁盛处”;刘献廷的《广阳杂记》称:天下四聚,北则京师,南则佛山,东则苏州,西则汉口。而旧时汉口则为天下四聚之首,其商贸之繁荣、交通之发达、人丁之兴旺,举国之下、无一能敌的。


6、然后,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近代以来,全球贸易开始转向海运为主了,海洋经济开始大规模兴起了。在中国,随着广州、上海、天津、宁波这些港口城市的崛起,武汉的地位、汉口的地位也就开始逐渐式微了,毕竟海运成本更低、运载的重量更多、辐射的范围更广了,特别是在九十年代以后,在三来一补带动下,沿海地区集聚了最广大的加工贸易、对外贸易集群了,武汉、汉口、汉正街为代表的内陆贸易就开始逐渐失去了往日的辉煌、昨日的荣光了。


7、其实,一直在改革开放初期,汉正街的优势还是非常明显的,那是年代中后期都是雄踞全国小商品交易的头把交椅的,1989年,有个叫钱五一的导演,还拍了一部电视连续剧《汉正街》的,当时的国家领导人还专程到汉正街视察过的。汉正街的前店后厂模式当时也是风靡一时、快进快出的典范的。


8、就是现代,武汉的经济,最早也是不输人后的。第一个外聘德国人格里希做的武汉柴油机厂厂长;最早诞生出了大名鼎鼎的荷花洗衣机、莺歌电视、长江音响、鸳鸯床单、大桥味精这些全国有名的大牌子,还有马应龙、健民药业这些百年老牌子;更有周边城市的活力二八、沙市日化、沙松冰箱、石花大曲、白云边、美尔雅这些老品牌的。但是,时不待我、商机的出现也是稍纵即逝的,中国的产业集聚沿海以后,武汉的发展,一直就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的的角色了。


9、汉正街的没落也是同样的道理,义乌的小商品、柯桥的轻纺城、成都的荷花池、广州的白马服装、杭州的四季青、江阴的食品城、织里的轻纺秀,等到全国各地的交易市场风起云涌、遍地开花的时候,汉正街也就失去了原有的优势、固有的地位了。汉正街的进货渠道、进货价格、区位交通、汇聚人流就都逐渐落后于珠三角、长三角那些城市了,而且,渐渐的拉开的距离、减少了份额了,成了现在的二流、三流的地位了。

3

这是个好问题,也是个大问题。一言难尽啦

先看汉正街怎么起来的。汉正街位于汉口,当时出名,正是计划经济往商品经济转,市场需求巨大,而供应严重不足。

武汉是中部最大城市,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便利。湖北当年轻纺工业发达,下游的上海(长江航道),南方的广州(京广线)距汉都不足千公里,货源都很方便汇集汉口。然上海偏东,并且当年上海作为全国老大哥还比较难转变。广州偏南,改革之初,珠三角主要办厂,因为产品供不应求。

武汉正好成为了集散中转之地。不要小看地理交通的优势,当年交通并不发达,火车是绿皮的,京广线都没几趟,几乎没有高速公路,全国只有到汉正街打货是最快捷的。

然而武汉和湖北并没有抓住这次机遇,也没有珍惜。在沿海开放优势越来越强大的时候还没找准自己定位,最后迷失了方向,错过了机会。

随着交通通讯飞速发展,广东及华东,东南沿海工业商业发展迅猛。汉正街中转的必要不大了。如服装广州先后有白马,沙河等市场兴起,还就是湖北那帮人开发的。布匹有柯桥(浙江),中大(广州)市场。小商品有义乌(浙江)强势崛起。这些市场就是在强大的加工基地上发展壮大的。

汉正街的优势不在了,随着交通改善,物流发展,货源就近发货比较方便,中转显得多余了,所以汉正街也就没落了。

4

汉正街的没落是社会进步的表现,现在社会生产力更加发达,商品更加丰富多元,商品流通更加便利通畅,网络销售越来越普遍,已经走出了局部繁荣的初级阶段。

由此上溯,可以回想到当年香港中英街令人艳羡的商品,可以回想到北京王府井如何令人向往,可以回想到友谊商店外汇券购买大件商品的特殊,这些,与汉正街的繁荣一样,是中国一路走来的标志性记忆。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为什么狗不理的包子没有以前那么好吃?因为现在肉包子太普通了,为什么德州扒鸡、四季美汤包、南京板鸭、等等,似乎也没有从前那么珍贵了?因为现在的食物太丰富了。一一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社会进步了,物资丰富了,人们通过互联网+商业网点方式,在自己的家门口就可以买到中意的商品。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倒不希望再有那种局部过度的繁荣。

现在应该向前看,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交通网,互联网及中枢物流+末端物流布局,让我们所有的城市乡村,都成为宜居宜业的幸福家园。

要达到理想的境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现在的建设,应该朝着网络化、全局化、便利化、普惠化的方向进行。

5

汉正街是响应号召,自我了断了。本来就是小商小贩的资本主义运营,没有中国特色,走得是资本机会主义路线。

6

汉正街当年是名副其实的全国最大小商品批发市场,各地商客来此打货,各类商品应有尽有,然后分发到全国各地和县乡村,因为依靠码头,再加上公铁路发达,变成万商云集的地方,扁担,小推车,货车川流不息,汉正街的老板成为那个万元户都稀奇的年代的一个传说,赌钱都是用尺子量之类。

后来中国加入WTO,外贸转向广东江浙,浙江义乌用前店后厂的方式开启了新的小商品批发形式,而且内外贸越做越大,期间还有福建的石狮,汉正街因为地理处于闹市中心,很难扩展前店后厂,原有前店后厂因为安全,火灾等各种原因也倒闭或者外迁,本地现在也只有老人还有去汉正街打货的传统,后来武汉市整体将汉正街搬迁到了汉口北,开通了轻轨,但是辉煌已经一去不复返,需要有新的业态设计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