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鼓噪造车的都是汉奸丶间谍!目的就是分散华为的投资,减弱华为的主攻方向,干扰华为在5G技术上继续做大做强!

最佳贡献者
2

一、本身造车不是华为的专业,也不是华为擅长的事;二、华为目的是车联网系统,为整车企业提供系统服务,而不是自己去造车!

3

有所为有所不为!

4

一个公司的定位明确,才能不断地发展,并且走上巅峰。龟兔赛跑一样,过于留恋途中的诱惑,最后什么也得不到。做好本职工作,发展自身优势,在合作中求发展,在合作中建立完整的产业链体系,不香吗?

5

华为这样做是正确的,一个企业不能什么行业都作为,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结合企业自身的10年、20年长远发展规划,围绕自己的主业来发展。华为剝离荣耀手机业务,让它独立出去,也是一个重大战略决策。华为当前面临的困难,或者说急需解决的问题也很多。首先5G芯片要自已解决,不使用美国技术,发展芯片技术,包括设计,制造都要自己解决。其次物联网技术,要把鸿蒙系统应用到一切工业领域,推广智能制造系统,无人工厂,无人商店,无人汽车等。另一方面华为还要继续深耕5G技术,如智慧城市,智慧乡村,工厂,医院等,不断扩大应用场景;同时,还要布局6G研发,以及海洋,太空通讯问题;各种工控系统及硬件,芯片……,总之,华为放弃汽车整车的开发,而开发汽车的“大脑”_智能控制,驾驶的硬件与软件技术,是非常明智的。

6


这其实只是个路线之争:是走谷歌这种纯软件服务的路线,还是走苹果、特斯拉这种软硬结合的路线,抑或是高通这种产业链核心企业的路线?

从目前任正非的表态来看,很显然华为选择了高通这条线。

不过从这个文件里也可以看到几个很重要的信息:第一,鸿蒙系统看来是铁了心要适配全部汽车,要做智能汽车时代的“安卓系统”;第二,华为不涉足整车业务,但涉足智能汽车的“核心”制造;第三,华为的5G产品全景看来远不止汽车,盲目All in反而会让华为“因小失大”。



先说第一个,鸿蒙系统适配智能汽车。

我先解释一下什么是智能汽车。

参考“功能机和智能手机”的说法,我们可以把现在的汽车所代表的时代称之为“功能汽车时代”,将达到L4及以上水平的自动驾驶汽车的时代称之为“智能汽车时代”。

我们可以简单地定义一下,功能汽车它更注重“运输”,运人或者运物,它是一个交通运输工具,只不过在这个基础上会有不同的延伸。而智能汽车则是趋近于成为“生活场景”,大家其实可以想象一下,如果自动驾驶技术非常成熟,车子不再需要把人“困”在驾驶位,那么汽车是不是就可以成为办公、娱乐甚至休闲场所,而就说最近的L4,它实际上就是要解放“人”在驾驶这件事儿里的时间和精力。



就像智能手机一样,智能汽车也拥有一个操作系统,这个操作系统不同于智能手机的概念,它同时服务于乘坐者和汽车这两个“用户角色”,这就决定着这个智能系统具备不同终端的连接和共享数据能力,而鸿蒙系统作为华为推出的物联网系统,它必定能够适应多终端,而智能汽车因为其“智能化”而带来的消费电子属性,也就给鸿蒙系统施展空间。

在之前的猜测中,华为可能会走特斯拉的路线,那么鸿蒙系统就会如同苹果一样,只服务于华为的产品序列。但从现在任老的决策中,我们可以看到华为并不打算将所有资源押在汽车制造身上,而是围绕着它的未来“智能化”做战略部署。

那么鸿蒙系统想要做的,就是将系统开放给所有智能汽车产品,从而让鸿蒙成为5G时代智能汽车行业的“安卓系统”,甚至可能是所有智能产品自适应系统的最优选择之一。



第二点,华为只是不涉足整车制造行业,但涉足智能汽车最为核心的硬件——芯片。

汽车不同于手机,它是一个涉及工业种类繁杂、资源调动范围极广的超大型产业,所以中国智能手机想要超越国外的智能手机在一定程度上很容易实现,但是中国汽车想要超越国外的造车实力就要难得多。

在汽车制造来到新世纪之后,对于这个困局最大的转机就是新能源汽车的出现,新能源汽车在一定程度上重新定义了汽车,在能源、发动机及互联网应用方面都对传统车企带来了挑战,也重新划定了新赛道,给赛道旁边原先只能候选的中国玩家提供了一个新的参赛机会。



如果说新能源汽车意味着未来,那么工业制造水平的逐渐拉近将会消除汽车制造上的巨大差距,甚至可能有一天汽车界会出现类似富士康这样的代工厂,而到时候真正决定新能源汽车产品力的可能就是其内置的人工智能芯片——就像手机Soc一样。

华为的切入点并没有错,在当前的背景下,直接切入整车制造除了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消耗之外,还会给华为树立不必要的敌人,同时会极大地分散华为的研发力量。

华为切入ICT,不仅仅能够成全其在未来智能汽车领域的布局,还能够兼顾华为对5G时代所有消费电子产品最核心的芯片的掌控。

如果说5G是华为的主航道,那么ICT设计及生产就是保持其在主航道领先的最主要动力。

而从战略角度分析,国内新能源汽车投入的资源已经够多,现在这个领域存在着过热现象,以及很大的泡沫,华为盲目进入其实就是在浪费资源,非但不能给现如今的局面带来什么直接改变——毕竟是跨了个大行业,而且还会连累其主航道。



第三点,华为5G全景产品不止汽车,资源“All in”会“因小失大”。

从目前来看,华为是把智能汽车定义成了跟“手机”地位相等的消费电子产品,那么在鸿蒙系统跟前,手机和智能汽车都是其适配对象,但鸿蒙的适配对象却不仅限于此,我们可以看到华为同时布局了XR(AR/VR)、工业机器人等其他领域的硬件产品。

可以说华为是为了适配鸿蒙系统,同时做出成熟的汽车智能处理芯片,但目前如果为了达成这两个目标而去将资源All in汽车,那么势必会引发华为大量资金向这里倾斜,还未必会有什么结果。

毕竟造车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无异于资金黑洞,这一点我们可以看看老贾,现在还在美国回不来,想喝瓶老家的老陈醋都困难,而FF到现在还没有实现量产。



最后想说,任正非的这个决定很符合当下华为所面临的困境,同时也表现出华为对ICT这一块的重视,但这个决定也未必永远不会改变。

只是说ICT目前是华为的当务之急,或者构成其未来一段时间生存基础的核心,华为即便知道押宝新能源汽车能够有一点成就,但是如果这种押宝危及到主航道的稳定,那就必须止住。这是一种极为冷静的生存智慧。

在这里希望华为这次能够潜的深一些,能够在智能汽车时代真正到来前实现在汽车智能芯片领域的巨大领先——就像两年前在5G领域对美国的领先一样。

智能汽车时代给经济带来的提升,可能将不亚于智能手机的出现,我们拭目以待吧。


7

五个字,术业有专攻

何况现在造车需要大量的成本和投入,其实华为目前不适合再去做大型实体产业。国内现在鼓吹造车的黄了多少。市值看起来很高的蔚来和小鹏,卖了多少,又有多少现金流,只有他们才知道!

而且这行业别看逐渐进入新能源时代,但是汽车的大格局其实变化不大,也算是红海,去一个没有把握的领域,是为了作死么?你会买一部华为的车,还是会选择奔驰宝马奥迪,或者日产本田丰田?不要又用爱国来说事,否则我们在大街上就看不到这么多合资品牌了!

老是鼓吹华为造车,不是傻X就是坏,就这么简单!

8

这两天华为不造车再次上热搜,而且还把建言造车视为干扰公司,将被调离岗位。这基本坐实华为不造车的事实。其实,华为造车不但内部有这样的声音,对于造车跃跃欲试,也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外部的声音,这主要也源于人们对于华为的一种美好期待,认为华为是一家科技驱动型的公司,如果投身汽车整车业务,假以时日,华为的表现也不会太差。

那么,我给大家分析一下,华为高层乃至任正非为何对于华为造车这么敏感且下了上述死命令呢?

首先,华为是一家科技驱动型的公司。经过多年的观察,我们发现,华为从来不涉足资本驱动型或商业模式驱动型的事情之中,这似乎已经成为华为公司成长的基因,这一基因甚至最终形成了对于其他基因的排斥性特征。因此,华为虽然拥有汽车业务,但显然其汽车业务是专注于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的业务,为专业的汽车企业提供智能及互联网解决方案和零部件。

第二,华为的核心竞争力是在ICT信息和通信技术领域,原则上华为的硬件都是为软件服务的。另外,在未来的三年时间里,中国处于ICT基础设施领域的攻坚阶段,华为创始人总裁任正非是一个极富使命感的企业家,在华为专注于攻坚克难,在ICT科技领域补短板、强技术的关键时期,华为不可能分散精力做一个竞争更加残酷的汽车整车市场。大家基本上可以这样理解,在任正非还能干得动的情况下,华为一定会将中国整体ICT技术水平提升到世界级的水平上,并且基本上不再受制于他国的科技卡脖子。

第三,华为将不造车的承诺定为三年,也就是说三年之后再看。如此一来,我们觉得至少目前,华为并不是特别看好汽车整车市场。并不是说汽车整车市场没有前途,而是说未来几年时间里,汽车整车市场会面临极大的竞争压力,而且会迎来一波世界范围内的大洗牌,洗牌的结果到底是什么,尚且不得而知,而且未来汽车进入到智能、无人驾驶、新能源阶段之后,汽车到底应该是一个什么样子,未来会发展出什么样的市场运营模式,都存在极大的变数。举例来说,如果智能和无人驾驶发展迅猛的话,不出三年,私家汽车将被智能无人驾驶汽车所取代,只要人们有用车需求,只需要下出行订单,就会有汽车来到你家楼下,栽你出行到目的地。

第四,未来10年是基于ICT技术的物联网和AI人工智能的时代,任正非也曾多次表述过,其看好人工智能技术的前景。除了华为所专注的网络基础设施之外,由新一代网络通讯技术所衍生出来的物联网技术和AI人工智能技术,将在各行各业拥有极大地发展和创新应用空间。在过去几十年当中,围绕着人们使用的电脑和手机的智能化互联网化,已经创造出无以计数的商业价值,那么,围绕各行各业、万事万物的智能化、互联网化,所衍生出来的商业价值将是数倍于此前的消费互联网,而且产业互联网、万物互联网加上人工智能对于人类将是革命性的,远超过乔布斯当年所称的改变世界。华为即便心无旁骛地做这些事情,也做不完,完全没有必要在汽车整车上瞎废功夫。

通过以上四点的分析,我们大概能够明白,为什么华为不造车。中国汽车产业一直处于追赶阶段,但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并不落后于美德日等汽车强国。然而,新能源汽车除了电池之外,同时也结合了互联网和人工智能,这恰恰是华为的强项,如果华为能够在汽车智能化互联网化解决方案上取得世界领先,那么中国汽车产业将实现弯道超车。尽管路上跑的没有华为汽车,但比亚迪、吉利等同样会在华为的助力之下,取得更大的成功。

9

現在又是進入了全民造車時代??哈哈??任總的思路清晰!華為有希望!

10

华为「重话」决誓不造汽车-合情合理

问题:

  • 华为公司是否会制造汽车?

近些年关于IT领域巨头造车的话题热度很高,网传信息包括华为造车、小米造车,甚至有传言说华为出售荣耀品牌就是为了建厂或换赛道。这些传言乍听起来真的是有鼻子有眼,然而沉下心来分析目前的两大行业格局,华为如果选择跨界转向整车厂那才是傻了。

因为稳扎稳打做实业的企业,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末班车”是不会提起兴趣的;华为的中型在于信息与通信技术,目前要面对的挑战已经不单纯是规则的行业竞争,而是涉及到技术层面的大国博弈!



转型成功概率

可以确定的说:IT与其他领域的企业转型汽车制造,自身都是没有准备「消泡剂」的;新能源汽车推广阶段出现了大批新品牌,业内称之为“新势力品牌”或“互联网造车”。然而数十个品牌目前还剩下多少?

似乎蔚来汽车在于多家传统车企合作后才有转机,车和家的理想汽车不温不火,小鹏汽车与这些品牌加在一起的交付量又是多少?这些企业的未来如何是可想而知的。剩下的珠海银隆在董明珠的炒作中仍旧破产收场,长江汽车也已经破产清算,威马要面对的问题是供应商破产,剩下的奇点、爱驰、正道、云度、电咖、新特,已经法拉第又怎样了,为什么这些品牌都是昙花一现呢?



原因很简单:汽车整车制造是巨大的工程,即使电动汽车也不例外。

1:核心三电系统有成熟的供应商,比如电机有精进、电驱、大洋等,动力电池有宁德时代,电控系统有联合电子等;而且还有提供平台化解决方案的比亚迪汽车,选择这些供应商似乎就解决了技术问题。

然而各大车企面对的供应商相同,那么技术优势的概念就不存在了;同时成本也基本在同一水平线上,这要如何体现出产品差异化的竞争力呢?答案显然是基本找不到,那就只能通过操控、设计、智能以及营销等方式来决胜了,但是并不现实。


2:国产汽车一线车企经历了技术飞速发展的30年,很多整车厂只是在近十年才做到了平台化或模块化造车;底盘的研发技术难度要远高于内燃机或变速箱,因为底盘涵盖动力系、传动系、行驶系、制动系,每项核心总成都要与底盘做到足够理想的兼容,否则也就谈不到行驶品质与操控水平。

参考长城长安吉利三大品牌,其单纯底盘研发部门就涵盖了多国建设的研发中心;比亚迪汽车以技术交换,以及重资收购的方式才获得了奔驰汽车的研发技术团队。这些投入就足够创立一串“新势力品牌”了,那么还能期望这些体量极小的新势力品牌能造出好车吗?



为何转型

再次确定的说:初期雨后春笋般出现的新势力品牌,主要目的是骗取汽车补贴!国家为了推动各大车企进行电驱技术与动力电池的研发,以打下应对石油危机,做好替代能源转型技术储备是下来大本钱的。

而这一举措也必然会让一些滥竽充数的投机分子看到机遇,制造出来的汽车哪怕没有销量,即便是送都没有问题;只要刷出来里程再回收电芯,少量的成本可以源源不断的拿到补贴,这就叫做骗补。


初期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说任何企业只要参上一脚都能获利,所以也就有了大批新品牌的出现;而为了不影响真正在研发的优质企业的积极性,这种现象也几乎被默认了,不过最终都是要“秋决”的。

所以具备战略眼光的企业是不会来蹚这趟浑水的,当然也有些重量级的企业比较特殊,比如恒大集团的恒驰电车;然而最终的泡沫会有多大,也许参考“恒大冰泉”也能够得出答案。那么在目前新能源汽车补贴已经几乎削减到归零的阶段中,华为还有必要造汽车吗?



华为的艰辛

关键词:

  • 麒麟芯片
  • 代工问题
  • 5G受阻
  • 出售荣耀
  • 孟晚舟事件

不能否认华为是「科技领域民族企业的脊梁」,在通行设备领域已经成为全球的标杆,曾经的风光无限的爱立信等品牌也早已走下神坛。5G技术更是令其他国家艳羡并感受到了危机,于是也招致了供给。

以美国为首的“海盗国家联盟”(加德法英日等),对于华为技术进行进行了无所不用其极的强盗手段;从限制5G的建设,到通过台湾问题控制台积电和联发科的芯片代工,华为承受的打击还能更大一些吗?再加上孟晚舟为非法拘押,哪个民营企业要面对压力如此之大的问题。

所以目前的华为需要做的是稳定核心业务,在信息通信与智能领域稳扎稳打而渡过难关,与国内具备芯片研发能力的企业深度合作;而不是做一些投机的造“快车”的事情,这不是一位民族企业家的格局——不客气的说,认为华为需要制造整车的人,本身就是有些投机思维的。


而且华为与比亚迪同为深圳和全球的知名企业,也都面对过美国的强盗手段;比如比亚迪出口的电动大巴涵盖欧盟、日韩与美国等70余个国家和地区,但就是在美国频频“被出现问题”。

所以这两家企业倒是有些惺惺相惜,而比亚迪又不单纯是家整车厂,而是具备IT研发与代工,IGBT研发到22纳米级别的芯片研发技术储备的多元化企业,华为要造电动汽车首先就得想象如何面对比亚迪,这个品牌的电驱技术已经领跑全球了。


结果:华为与比亚迪进行了深度的战略合作,比亚迪未来理论上具备为华为进行全面代工的基础,而华为则可以为比亚迪Dilink系统进行升级,在汽车智能网联、智能(接近L5)自动驾驶,以及云轨系统的智能系统和无人驾驶,以及智慧园区等多方面进行技术支持。

这对于两方而言都是最佳模式,华为不造整车但是可以在更多车型与领域中使用其技术,创造的价值只会更高,同时规避了太多潜在的风险。而比亚迪也能够通过华为实现智能化升级,两家企业的合作绝对是双剑合璧!


总结:华为放出重话说明不再造车,如果再讨论华为制造汽车话题的话,其员工都是要被调岗的;这就说明了华为不仅具备战略发展眼光,同时对于企业形象也是非常重视的。

所以不要再提华为要去制造汽车了,这其实是对华为的藐视;但是华为会在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ICT信息通信技术领域,帮助其他车企做好智能系统生态,与其合作的整车厂也有几十家,这才是华为的正确选择——术业有专攻。



编辑:天和Auto-汽车科学岛

天和MCN授权发布

欢迎转发留言讨论,保留版权保护权利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