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农村人,七八十岁仍旧劳动种田种菜去街上换钱,我的邻居就是这样,我以为这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融入骨髓的信仰。

七八十岁这样的老人,大部分出生在解放前,赶上了60年代初三年的饥饿年代,活下来都是捡到了,你说他能够不干么?

我以为老人仍在努力挣钱原因有以下几个:

一、劳动换钱是觉得能干点活贴补家用

现代的社会进步,农村的脱贫攻坚工作接近尾声,现在农村很少有贫困的,但是农村人都致富还是达不到的,所以老年人干活的,忙碌的身影很多。因为生活,一些老人还要去劳动挣钱贴补家用。还有真的是家庭原因,不得不去挣钱,得吃饭得生存啊。

干字精神:毛丰美

二、劳动是一种生活惯性

生活的习惯很难改变,农村的老人们习惯早睡早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喜欢春天种下种子,秋天收获果实。农村的七八十岁的老人,其实是很长寿了,可能长寿的秘诀就是不停劳作吧。

努力向上的人

三、劳动是一种信仰

农民他们记事起就是不停的劳作,这一辈子不说经历了多少心酸和困苦,都已经是过眼云烟。劳动是一种深入骨髓的信仰。

四、劳动是融入社会证明自己的方式

谁都不愿老去,甚至不承认就这样老去了,都想归来仍旧是少年,然后生活别来无恙。所以劳动挣钱,即使去收破烂,也是证明这个世界老人的存在感。

努力向上的人

总之,看着七八十岁还在劳作挣钱的老人,我的心情是不平静的。

谁愿意在这蹒跚之老年,负重前行!

谁愿意在垂垂老矣的暮年,放不下生活的担子。

谁愿意在即将或者以后就离开的岁月,留下遗憾。

所以别轻易看不起肩头扛着担子的人,虽然他已壮士暮年。

最佳贡献者
2

农村七,八十岁的老人种地,打工,不稀奇。

在当地,不少上了年龄的老人除了种地外,还时不时的打零工,补贴家用。在农村有个特点,靠种地,没有发家的,种大栅菜的,在农村来说,还可以称为暴发户。养殖业坚持下来的不多,收入不错,虽说发财了,只是一个家庭而已。这些都不能为农民提供"打工"的机会。只有那些服装厂,手巾厂,毛巾厂,成了农村打工的地方。

一斤粮食,換不来一瓶矿泉水的价格,照实让农民头痛,年轻人,可以出外打工,现在招工的很精,以身份证为准,超过六十岁,一概不用。

这些上了年岁的老人,在农村,种地,打工一肩挑。我曾接触过不少的老年人,在毛巾厂,有兴见到了七,八个老人,每天的时间很自由,都是计件工,干的多,挣的多。这些上年岁的老人,在一起又说又笑,很开心。问起每月能挣多少钱?最少的一般在六,七百元,高的就是一千多点。都是手头活儿,一句话,种地是爭分夺秒,打零工是加班加点。

有些城市的人不明白,即然种地,为何还要打零工?在农村,老农民的养老金只有一百多元。不得病,一切都好。一得病,大厦倒塌。别说没钱,就是有钱,也无法填平的欠款!不干活儿行吗?

3

农村有一些七八十岁老人仍然种田种菜去街上换钱,要顺其自然,不可非议。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对土地的依恋。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出生的人,现在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了,他们长期生活在农村,对土地有特殊的感情,虽然老了,但他们闲不住,只要身体还行,舍不得让土地抛荒,仍然种田种菜,自给自足,吃不完了,他们就把多余的农产品拿到街上就换钱。这类老人不是缺钱而去种田种菜,而是对土地的依恋,舍不得让土地拋荒。

2、儿女不孝,为维持生计而种田种菜。

现在农村七八十岁的老人,结婚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时,没有实行计划生育,他们生育儿女较多。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有喝,儿女多了,互相推诿,谁都不愿意赡养父母,迫使七八十岁年迈的父母种田种菜去街上换钱。这类老人儿女不孝,不作为,又没退休金,每人每月只有一百元左右的养老金,他们为维持生计而去种田种菜。

3、儿女身体不好,没能力赡养老人。

农村七八十岁的老人,结婚早,他们的儿女都已经五六十岁了,若身体有疾病,挣不到钱,没能力赡养父母老人,孙子孙女又不承担赡养的义务,迫使年迈的老人从事体力劳动去种田种菜,把农产品拿到街上去换钱。

4、五保老人,不愿去敬老院生活,为补贴家用去种田种菜。

农村有些无儿无女的五保老人,在农村老家生活习惯了,不愿意去乡镇敬老院去生活。五保补贴费不够维持生计,他们为了更好地生活,在身体还行的前提下,他们还在种田种菜去街上换钱。

以上是我个人观点,若您欣赏,请在下方关注、点赞与评论。我是正能量者华斌,谢谢!(图片来自网络)




4

农村这样的人很普遍,你问的也好,我说几句,这些七八十岁的农民爸妈特别在冷天,和阴雨天满头花白的银发,一个是冷的可怜,一个是热的可怜,在他们的叫喊中满眼流者汗水,翻过来想想自己的父母,要是自己的父母你怎么说?

5

农村有一些七八十岁的老人,仍种田种菜去街上换钱,你怎么看?

处于城市集镇郊区的七八十岁老人,他们是农村户口,人老了没有退休金生活,他们离市区乡镇菜市场近,利用土地种菜去街上换钱,是为了减轻子女负担,自己解决自己的生活和零用钱的问题。

生活在城市,我每天上菜市场买房,乡下的一些七八十岁的老人,早已来到市场集市门口,在不影响交通的情况下,把自家厂的蔬菜鸡蛋和一些农产品摆在市场上出售,我喜欢买农村七八十岁老人的菜,这些七八十岁老人的蔬菜虫眼多,就是很少用药防治虫害的纯绿色蔬菜,有些人在市场上选购看着光鲜无虫眼的疏菜,说农村老人的蔬菜不卫生这就是外行了,也是对农村老人的不尊敬。

我认为:"农村一些七八十老人离城镇菜市场近,在家种菜上街出售是生活所必,这些老人都是心地善良的人,他们有儿有女,儿女又有儿女,深知儿女负担重,自己在有生之年,搞不了生产种不了庄稼,在家种点季节性的蔬菜,补贴家用。

如果农村七八十岁的老人每月能拿2000~3000元退休金,这些年纪大的老人是不会上街卖菜的。

上述是我的观点,不知大家是否赞同?欢迎留言评论分享~

6

国家正在完善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农村七、八十岁的老人,目前享受的养老金待遇,可能离生活保障还有一定的距离。有些七、八十岁的老人,身体强健闲不住,就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劳作,在自己供求有余的情况下,他们会选择出售来增加收益,为养老积累一些资金。

7

旧社会的中国人,90%都是农民,他们全部都是辛辛苦苦劳动,到老也是同样劳动过来的!就在五六七十年代,我的外公也是农村里的,一直干到九十多岁,没有人强迫他干,他说干起活儿是混时间,说实在话,那时见到农村老人到街上卖菜的大多数都是老人,没有几个不辛勤劳动的。现在国家强大了,好了,希望国家能够多一些关心农村老人生活,让他们也感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胜利成果,给他们必要的关心和经济补助。

8

没有什么好奇怪的,这是很正常的现象。

我有个亲人90大寿的那天,还下田劳动,亲人们都阻止他,他却说“你们阻止我劳动,就是阻止了我的长寿”亲人们说:“那也要吃完大家给您拜寿的饭菜后再去劳动呀”,他又说“劳动后再吃才香哦,这就是我的习惯啊”。从而说明了一条道理,《生命在远动中》!

民间有句不成文的俗语,说:“人若果能行,就不要乘车,能站就不要久坐,还能到活动的,最好的长寿礼物就是多活动”。因此在农村的一些七.八十岁的老人仍然还在劳动着,自吃其力,种菜担去卖,这些都是老人一生的劳动习惯与生活乐趣,因为,老人到了那个年龄,就会感到孤单,必需要以劳动增添快乐感,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劳动是福”的人生实情。所以说:到了金年的老者还能劳动的,证明老人身体健康长寿的表现。这也就是所谓的“天道酬勤增寿福”的天理!

9

谢谢邀请[玫瑰][玫瑰]。

我是三农工作者,根据我的所见所闻,来回答这个问题。

我认为这是一种社会现象,很正常,而不是子女对老人不孝,和不赡养老人问题,因此,大家不要大惊小怪,而应该给予支持和理解。我的理由有一下三点:

一、住的离街近。街上摆地摊卖菜的老人,多半是离街近或住在街周围的农民,平时种地种菜去街上卖,一是方便有这个条件,二是来回时间不多,早起早归,卖完就回,不会耽误家中的其他事情,子女也安全放心。

二、经常种菜的菜农。这些老人种了一辈子的菜,懂得各种蔬菜的种植技术,施的是农家肥,很少打农药,因此他们卖的菜,既新鲜又环保,吃了让人放心,而且价格不贵。

三、已经成为一种生活习惯。这些老人,已经把卖菜作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虽然挣钱不多,但自享快乐,偶尔也可以弥补家庭,既减轻子女的负担,又有从中锻炼了身体,所以子女都是比较支持的。

但同时也存在一种不好的现象,因为这些老人年纪大,多在菜市场周围买菜,会造成交通拥挤,因此市场管理人员会经常驱逐他们,有的甚至没收他们的菜。每当遇见这种情况,我总会过去替老人说好话,尽量争取宽大处理,为他们寻个方便。

总结:全社会都应该形成一种共识,来多关心这些老人,支持他们的行为,他们是淳朴善良的农民,是他们为我们这些消费者多了种选择买菜的机会,因此,在我们买菜的时候,尽量去买他们的菜,同时当老人遇到难处时,我们要站出来支持他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最后,真心祝愿全天下的老人幸福安康、生活愉快!







10

主要是勤劳。

我接触并认识一些这样的农村老人,其实不做也不愁吃不愁着,儿女收入很好,自身也有不少的田租收入房租收入,平时根本不缺钱,但是却宁愿费力气费功夫种点青菜毛豆艾白拿出来沿街叫卖。其实,一大堆青菜,一大袋毛豆,才卖个几十元钱,但是他们很乐意这样做。

看到他们,我不由想到,待这批勤俭的老人们老去以后,大约再也见不到如此街景,再也难买到这样新鲜的蔬菜了?因为,现在的年轻人们,远离了田间地头的劳作,好吃懒做,哪怕沒钱花,情愿游手好闲,绝不愿去种点蔬菜换点钱的。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