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资讯 > 二战中,一只部队突然被袭击,是怎么出现战壕的,现挖有那么快吗?

二战中,一只部队突然被袭击,是怎么出现战壕的,现挖有那么快吗?

2020-11-15 16:00阅读(59)

二战中,一只部队突然被袭击,是怎么出现战壕的,现挖有那么快吗?:胶东战役后的1947年11月,李弥的整编第8师被升格为“整编第八军”,下辖两个整编师,次年8月

1

胶东战役后的1947年11月,李弥的整编第8师被升格为“整编第八军”,下辖两个整编师,次年8月再升格为第十三兵团,所属整编师恢复为军级番号。在淮海战役打响之前,第十三兵团的驻地就是徐州以东地区,因为徐州城内放不下那么多的兵,同时也为了保障陇海线的畅通。




李弥这家伙在山东战场与华野周旋日久,作战经验还是很丰富的,尤其是南麻、临昫战役期间,整8师和胡琏整11师都是靠工事防守才免于被歼的,所以在修筑野战工事这一块,李弥丝毫不敢大意。该兵团司令部所在的碾庄圩,位于江苏境内的大运河西岸,陇海铁路北侧,地势平坦根本无险可守,所以李弥心里没底,督师大力修筑工事。


由于经常洪水泛滥,所以这里的民房以及村庄的整个地基,在修建时都特地略高出地面2到3米,当地称为“台子”。李弥兵团的防御体系,就是以这些台子为依托,以修筑的地堡群为核心,用战壕和交通沟四通八达相连,空旷带设置大量鹿砦,使每个“台子”都形成了独立的战术支撑点,而几个台子又连成了比较完善的防御体系。




李弥确实煞费苦心,在村庄与村庄之间也修建了地堡群,以防止战斗打响后我军对各村庄进行穿插分割,说明这家伙在临昫之战中积累了相当经验,就这样第十三兵团整整忙活了三个多月。结果华野大军南下前,刘峙根据中野的攻击行动判断,我军可能是要取徐州,遂急令第十三兵团向徐州城区收缩,也就是说,李弥修了很长时间的野战工事,一枪没放就放弃了。


然而却便宜了接防而来的黄百韬第七兵团,这也是黄兵团敢于在碾庄负隅顽抗的原因之一,因为有现成、完备和成体系的工事。而华野各追歼纵队在战役初期忽略了这一点,认为黄兵团不过是溃退之师,所以到达碾庄战场后试图趁敌立足未稳迅速消灭之,各部队遂猛打猛冲,结果被第七兵团依托工事和美式速射武器严重杀伤,攻击一度失利,伤亡颇大。




用这个战例是想说明,标准的野战工事包括齐胸深的战壕,在短时间内是不可能挖掘和修筑起来的,在缺乏大型机械工具的条件下,靠士兵的工兵锹挖出像样的战壕,必须在战前留足一定的时间。八路军115师在平型关战斗中,为什么要提前一夜进入伏击阵地?就是要预留时间布置阵地和挖掘工事,当日军第二天进入伏击圈时,绝大部分战士们已经在战壕里隐蔽起来了。


在二战期间的欧洲战场上,确实曾经遍布战壕和野战工事,这种情况的出现,需要分为东西两线来说明。在西线,1939年9月德军主力进攻波兰时,西线出现了英法联军和德军弱旅进行对峙的“静坐战争”,双方是麻杆打狼两头害怕,哪边也不主动进攻,于是大挖战壕工事来保护自己,因此除马奇诺防线外,沿着德法边界双方都挖了大量土石方,这些工事在1944年盟军反攻后,当然也被利用过,恐怕德国人用的更多些。




尤其是著名的“齐格菲防线”,又被称为德国的“西墙”,它由德国的托特组织负责修建,从德军武装进入莱茵兰的1936年就开始动工,至1939 年二战爆发前才基本建成。该防线从德国靠近荷兰边境的克莱沃起,沿着与比利时、卢森堡、法国接壤的边境延伸至瑞士巴塞尔地区,全长高达630公里。防线由障碍地带、主防御阵地和后方阵地三大部分组成,纵深35~75公里,其间充斥着雷区、铁丝网、战壕、防坦克壕以及著名的“龙牙”等等,可以得见,这绝非一日之功。


而在东线战场,除了苏军在战前修筑的“斯大林防线”等工事外,苏德两军从1942年起多次进入战场对峙状态,于是双方分头进行大规模的筑垒地带修建,比如苏军在库尔斯克、比如德军在第聂伯河,所以拉锯战的结果就是现在许多地域都有遗弃的战壕。就这一层说,苏德战场上部队被袭击时能够有条件躲进战壕的机率最大,因为部队的驻防地大多为战术要点,哪一方占领后都肯定进行了工事修筑。




所以这也就给出了结论,只有在两种情况下才有现成的战壕可以利用,第一是交战任何一方曾经的筑垒地域,提早修建的野战工事肯定完备;第二是曾经发生阵地战的战场,遗弃的战壕也可以运用,稍加改动和修整即可。而在短时间内挖掘非常标准的战壕是不现实的,给你把工兵锹,两小时都未必挖好一个散兵坑,鬼知道下面什么土质。


但战壕肯定不是随处可见,在没有军事意义的地区挖战壕干吗?如果影视里在这样的地方出现随时可以跳进去的战壕,那肯定是导演下雨天鼻孔朝上了呗。


2

战壕挖掘起来很快的。当突然遭遇敌人时候,以近迫作业模式,按我军要求,优等只需要4-5分钟而已。

而在实战中,因为主力部队前方都有侦察力量,和哨兵存在,所以,真正完全无防护被敌人突袭,可能性是极小的。

而正常情况下,一支部队到达指定地域后,都会挖掘单兵掩体,不紧急的情况下,卧射掩体也只需要15分钟而已。然后,就是把单兵掩体用交通壕和掩体连接起来。见下图:

注意战壕不能是平直的,而且拐弯处要有隐蔽处。

其实真正的战壕和散兵坑要复杂的多,除了站立射击台和水沟以外,最重要的就是要挖掘很深的手榴弹洞,万一敌人的手榴弹投入战壕,那么可以立即将其踢入手榴弹洞,防止其造成杀伤。

挖好了掩体,隐蔽处,最后就是交通壕的建设了。

这也分很多种。

最后说一句,虽然这玩意不值一提,当过兵的都会,但是我估计这发不出来,所以就不费劲打字详细解释了。

3

情况呢,比较复杂,但一般来讲,如果真的情况允许,也会立刻脱离战斗,寻找一处有利于防守的地形进行防守,都不是凭空依靠着无险可防的地形,进行就地挖掘战壕来防守的!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当时为了修建各种各样的战壕,毕竟那个时候是静态战争,把阵地与阵地之间的建设是比对两支军队战斗力的一个基本的衡量标准!所以就会有专门的工兵部队负责挖掘战壕,这些人的通常来讲都是编制内的人员,但是不负责正面的作战!而这些人很多都是来自于一些祖传的行业,比如说挖煤的,挖矿的,或者是园林的园艺工人!

如果去普查一下现如今英国方面的资料的话,就会发现这些挖矿挖煤的工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是一些抢手的人员,因为这些人可以在前线否则挖掘战壕!

但说实话,作战部队挖掘战壕这种事情还真的挺少见的,虽然挖战壕土工作业是每个士兵的必修科目,但是平白无故去挖一条战壕出来这一点。确实有一点儿难为你的士兵了!鬼知道下面到底是什么,土质,如果硬一点,那最起码还能挖得下去,可你要遇到那种岩石或者石头,那里是真的绝望!

所以在当时的抗美援朝时期,当时有人就总结,为什么美国人在太平洋战争时期打仗那么厉害,而到了当时的抗美援朝时期,会打的处处制肘的!厨艺方面,我志愿军士兵作战灵活的特点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美军他没有时间去布置战地的公式!自之前在太平洋战争期间岛屿争夺战的时候,用美国工兵进入,然后挖掘出战壕,然后美国大兵舒适的在战壕里面和工事里面防御即可!尤其是瓜达卡纳尔岛战役的时候!但是到了抗美援朝时期,朝鲜多山的地形,再加上当时,志愿军的灵活作战,也使得美国人处处和志愿军比较土工作业的时候,就落于下风!

那么是否就证明如果在平地上面遇到敌人就是一筹莫展,或者说只能束手待毙呢?这倒也不是一个唯一的答案!

怎么讲呢,在平地上面组建起来一条防线其实并不困难。但重点看你到底愿不愿意去这么做,比如说黄维兵团。大家都知道,在被窝解放军攻击的时候,(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问答)黄维把整个兵团3000辆汽车装上沙子连起来一条防线,这也算得上是临时构筑了一条工事吧,至于说到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那东西可就有的总结了,比如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当时正。遭受前苏联冬季冷风追击的德国部队想要撤兵,希特勒就严厉要求他们必须在就地。修建战壕!

古德里安曾经就问希特勒就这东西到底怎么修,人家那是冻土,根本就挖不了!希特勒义正言辞告诉他说,你拿炮弹给我炸!反正后面的情况他也都知道炮弹不够,军队准备不足,那只能撤退,但是下士同志却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那就是你如果钱挣的多,那你确实可以这么玩儿!

可是一般来讲,军队手头都不富裕,真的要被敌人包围的,那个时候,那只能一分钱一分钱,精打细算。所以能够选择有利地形,那就只能够选择去有利地形!也别跟人家在平原地区死磕了你,比如说孟良崮战役的时候,张灵甫看见人家。解放军围上来二话不说丢下手里所有的重装备,直接上了孟良崮,为啥我这些武器我要使用,他们必须在平原地区使用,可我是就地挖战壕,这可能吗?我与其使用这些重武器的话,不如躲山上去,但这一招也确实能够被返利,比如说粟裕就直接料到了这一点,山上缺水,你去吧……

所以说,对于地形地势的掌控,对于几部队行军速度与敌人接触时间等等一方面的计算,都是一个优秀的将领必修的科目!如果你学会了这一点,做事情事半功倍,等敌人过来进攻的时候,你早就已经做好了万全的准备,等你过去进攻的时候,敌人都还没有修建好战壕,这一点可能美国将军巴顿特别明白这个道理!但是你如果这东西学不会的话,也确实会一将无能,累死三军!

4

我们在看抗战题材电影和电视剧的时候,经常出现两支部队狭路相逢,不期而遇,双方部队眼前会天降一道壕沟,大家都在战壕里从容不迫进行对射。

看到这里的时候,很多人会非常困惑,短兵相接时间很短,战壕是天生就有,还是现挖的,现挖来得及吗?

电视剧是艺术,战争是生活,艺术来源于生活。如果我们当真就会被导演骗了。导演在创作的时候,为了画面好看,往往会虚构、想象、无限发挥,绝对不能当真。

我们先说第一个可能:战壕是不是原来就有?

二战时期,交战国军队天天在打仗,有的地方还是拉锯战,你来我往,交战时间很久。比如斯大林格勒战役就打了6个月,莫斯科战役打了4个月;中国战场的淞沪会战也打了整整4个月。

在交战中,双方都会挖战壕。因此当双方再次交战的时候,很多地段都会有现成的战壕,大家也会不管三七二十一,因地制宜就利用原来的战壕进行交战。

可是遭遇战的时候,出现战壕的概率非常低。因为是不期而遇,即使当地有废弃的战壕,也不可能大家刚都到了战壕边。

如果距离战壕较远,当你奔向战壕的时候,恐怕早就被对方用枪一一点名,送回老家。因为遭遇战是大家都发现对方,哪能跟你从容钻战壕的机会。

至于现挖,更不可能了。

现在我们回答第二个问题,二战时候现挖战壕来得及吗?

说到这个问题,有人就会煞有介事进行论证,挖一个多大的战壕需要多少时间。

比如挖一个卧射单人掩体12分钟,跪射单人掩体18分钟,立射单人掩体36分钟。他们得出结论是:“对训练有素的部队来说,还是来得及的。”

这样的假设必须要有两个前提:一是挖战壕的地方土质非常松软,最好是沙滩;第二挖战壕的工具必须是农民伯伯的铁锨,那种柄长1.3米,铁锨长40厘米,宽30厘米的

二战时候,苏、德、美、日德国士兵都随身携带有工兵铲,那是步兵单兵必备用品之一。但是大家别忘了,二战德军随身携带的工兵铲长25厘米,铁锨头体长20厘米,宽15厘米;跟我们农村儿童玩过家家的玩具铁锨差不了多少

不过这种工兵铲决不是玩具,因为它是锻造的,前端两侧还有很小的弧形过渡,锹体前端和两侧均开有刃口,刚出厂时刃口被打磨成波浪状,非常锋利,比较适于劈砍。

但是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这样工兵铲非常厚重,全重量不低于两公斤。

德军士兵行军的时候,要带一支4公斤的步枪,子弹重量4公斤,军用刺刀两把重量1公斤左右,M24长柄手榴弹约1.5公斤,防毒铁罐重量约2公斤。军用水壶重量1公斤左右;这些东西是必备的,形影不离的,已经13公斤,所以工兵铲不能太重了。也就是说,一个工兵铲可以设计得非常锋利,什么样的土质都挖的动,但是它的重量就要增加,这就限制了它的体积,也就限制了工兵铲的效率。

工兵铲是很好用,熟练的老兵几分钟就可以挖一个掩体,但这个掩体只能藏下一只兔子或者一只小狗。

农民伯伯的铁锨挖土速度快,是因为他们是用脚往铁锨上用力的。

工兵铲不但脚使不上劲,臂膀也用不上劲,只能用小手臂,效率大打折扣,用它挖战壕,跟愚公移山有的一拼。

即使是按照有的人推测的,36分钟挖一个立射单人掩体,这个时间对方可以行军3公里。也就是说,只能提前挖,发现敌人或者已经交战,再挖就不挖掩体,就是给自己挖坟墓了,敌人不会等你挖好就干掉你了

事实上,交战的时候,挖一个单人掩体根本不适用,试想挖一个单人掩体不能变换位置,老在那一个地方射击,还不是成为活靶子,会分分钟就让敌人把你干掉

实战中,战壕必不可少,单兵掩体很少见。

二战中美军是最“懒惰”的,挖的临时战壕非常简单,喜欢挖散兵坑,但是一个坑至少要能掩藏3个人,坑长3米,宽至少在1米。因为战壕里还要有放弹药的地方。

如果挖一个只能猫一个人的单兵掩体,子弹很快就打完,没有人给你补给弹药,只能缴枪投降。事实上用工兵铲挖战壕是个世纪工程,士兵们有劲使不上。

我军的205工兵铲,大小跟农民伯伯的铁锨基本相近,只是柄 短了一半,挖战壕效率不错的,但是随身携带根本不可能,因为体积太大了。

在苏联电影《他们为祖国而战》中,苏军一个团齐上阵,奋战10几个小时,才勉强挖了几条交通壕和散兵坑,即便如此,指挥官还说太浅了,连脑袋都藏不住。

因此交战的之前现挖战壕,纯属导演忽悠,跟裤裆藏雷差不了多少。

5

简易战斗工事构筑很简单,到达防御区域后,根据作战需求,把整个防御作战工事分段分节,分配到连排班个人,有的部队执行重要任务,会配备有工兵部队战士,工兵部队是构筑作战工事的专业队伍,他们有专业的施工工具,速度与标准都符合时间要求。普通作战部队如没有时间要求,通常是构筑简易作战工事,如不符合要求可在战斗间隙补充完善。




6

你说的这种情况,有可能出现,一般在防守的时候,有所准备,挖掘战壕,突然被袭击,就利用战壕进行反击。而部队在行进中或行进途中休息的时候突然被袭击,是不可能出现战壕的,只能利用眼下的地形、地势、壕沟、岩石、树木隐蔽来进行反击。还有你说的这种情况可能是在影视剧中看到的吧,那就不奇怪了。

7

这个问题很复杂

首先部队是在什么情况下被袭击,是在行进中还是在宿营时,或者其他什么别的情况下?

其次,如果是袭击,那也要分情况,部队首长的决心是什么?是歼灭还是骚扰,或者就是个佯攻什么的?这决定了对方是否有时间去挖战壕,

类似我军伏击日军时,占据人数和地形优势,但是火力投入不足,无法快速消灭敌人,这时日军是有机会挖战壕的。

但是,苏联战场的前期战斗中,大批苏军在撤退途中遭遇德军,这个时候挖不挖战壕没什么区别,德国人不在乎,他们需要包抄的目标更大。

第三,从技术上说,士兵遭到敌人袭击,第一反应不是挖战壕。

而是爬下找隐蔽物开始反击,在反击无效或者双方进入相持时,才会开始挖战壕。

因为挖战壕,以为着交战双方开始进入相持阶段了。

而挖战壕其实很快,只要随便挖几铲土堆在自己面前,就可以视为战壕的雏型了,然后才是深挖,形成散兵坑,然后互相联系起来形成战壕。

其实,一战才是堑壕战的高峰,二战是属于机械化战争的。

8

据我所知,现挖是来不及的,现场建立的简易工事称不上战壕,战壕的出现一般是防守或者两军对阵时才有用,突然被袭击的时候,直接去弹坑里趴着不香吗?

建立防御工事的时候,基本就是人力挖,挖多快就看土质和人数了,二战时英国有专门的挖壕车,但普及少。战争时人多,又没事干(我想战争时两军对峙没事干的时间比开火的时间多的多),战壕是拿来保命的,你会不会挖?

目前的中国影视剧里,看过的比较标准的战壕就是《我的团长我的团》,里面也有遭遇突然袭击时的场面,就是往石头后面,树后面躲啊,那来得及挖啥战壕。而在祭旗坡里的阵地也比较真实,有的影视剧,尤其是抗日神剧里,那战壕才半人高,有的甚至就是两石头挡着,我有幸没有经历过战争,但我知道战争里的阵地工事绝不是如此。

愿世界和平,不要有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