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资讯 > 豫剧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各是什么?

豫剧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各是什么?

2020-11-10 18:41阅读(61)

豫剧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各是什么?:豫剧发源于河南开封,是我国五大剧种之一。豫剧以唱腔铿锵大气、抑扬有度、行腔酣畅、吐字清晰、韵味醇美、生动活

1

豫剧发源于河南开封,是我国五大剧种之一。豫剧以唱腔铿锵大气、抑扬有度、行腔酣畅、吐字清晰、韵味醇美、生动活泼、有血有肉、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著称,凭借其高度的艺术性而广受各界人士欢迎。

说到豫剧流派呢,那真是百家争鸣。今天咱们就着重讲讲常派,刘派。

首先我们来说常派,顾名思义就是常香玉先生创立的豫剧常派。常派唱腔字正腔圆,运气酣畅,韵味淳厚,格调新颖,以声绘情、以情带声,多彩多姿,雅俗共赏,表演刚健清新、细腻大方,内涵深邃、性格鲜明,在人物内在刻画上,细致入微,一人一貌,栩栩如生。代表作有《花木兰》、《拷红》、《断桥》、《大祭桩》、《人欢马叫》、《红灯记》等。常派代表人物主要有汪荃珍,党玉倩,虎美玲,常小玉,小香玉等。

刘派也就是豫东刘派。这是由豫东红脸王刘忠河先生创立的刘派。刘忠河老师唱腔激昂高亢、强劲沧桑、自然流畅,尤其擅长在传统戏中饰演帝王形象,并因此被戏曲评论家赞誉为“一腔清音,半壁江山。被誉为豫剧马连良。民间也有“三天不吃馍,也要看刘忠河”的说法。刘派代表剧目主要有《打金枝》,《血溅乌纱》,《三打金枝》等。

豫剧流派有很多,如马派,李派,桑派等等。大家有喜欢戏曲的朋友,可以在网上看看。

2

谢谢你的邀请!豫剧又称“河南讴”、“河南梆子”起源于河南开封,是中国的五大剧种之一。今天的豫剧影响非常之大,在全国各地都有专业的剧团,甚至河南豫剧院三团还走到了国外,深受广大戏迷朋友的喜爱。豫剧经过不断的发展变革,如今也形成了以不同派别为代表的各种唱腔,极大的丰富了戏曲本身,也丰富了传统戏曲文化的内涵。豫剧也分为五大行当“生旦净末丑”,由于“末”这一行当影响慢慢减弱,今天的豫剧主要以“生旦净丑”为主,而戏曲的派别又是在不同行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所以又有了“豫剧六大名旦”、“豫东八大红脸王”这些称呼。还有其他的像净角、丑角的代表人物,按照行当这个顺序我给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不同派别的主要代表人以及精彩的唱段。具体如下:

⑴豫剧六大名旦。当年响当当的人物常香玉大师,在抗美援朝中曾以个人的名义捐了一架飞机,常老师不但有着家国情怀,还有着精湛的表演艺术。除了常香玉老师以外,还有陈素真、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桑振君。这六位老师各自成派,各有特色。他们的代表作品有

常香玉老师的《花木兰》、《大祭桩》、《人欢马叫》等;

陈素真老师的《白蛇传》、《天地配》、《香囊记》等;

崔兰田老师的《桃花庵》、《秦香莲》等;马金凤老师的《穆桂英挂帅》、《花打朝》等;

阎立品老师的《蝴蝶杯》、《秦雪梅》等;桑振君老师的《打金枝》、《下陈州》、《八件衣》等作品。

“豫东八大红脸王”是指刘新民、张枝茂、索文化、刘忠河、陈传明、朱坤芳、谢庆军、洪先礼八位老师,他们代表了豫东调。最初八大红脸王的来历是因为黄河音像公司出品了这八个人的专辑,称为八大红脸王,因此得出此名。

刘忠河老师的代表作品是《打金枝》、《辕门斩子》、《十五贯》等;

张枝茂老师的代表作品是全本《刘公案》、全本《呼家将》、《二下南京》、《卧龙奔丧》等;

索文化老师的代表作品是《刘墉下南京》、《地塘板》、《斩红袍》、《下南唐》、《少国公》、《三下南京》等;

刘新民老师的代表作品有《刘公案》、《悬空案》、《反阳河》、《反徐州》等;

陈传明老师的代表作品是《小红袍》、《铡太师》、《界牌关》、《御裘引》、《双开铡》等;

朱坤芳老师的代表作品有《斩红袍》、《高平关》、《取荥阳》、《两狼山》、《斩黄袍》等;

谢庆军老师的代表作品有《刘墉下南京》、《回北京》、《煤山恨》、《扒墓》、《单刀会》等;

洪先礼老师的代表作品有、全本《刘墉下山东》、《回北京》、《状元媒》、《大保国》、《二进宫》、《刘公案》等。

⑶豫剧净角代表人物是李斯忠老师。其次就再说兰力,以及青年演员张钰东。代表作品有《下陈州》 、《跪韩铺》、《包龙图坐监》、《司马茅告状》等。

豫剧丑角代表人物牛得草。代表作品有《七品芝麻官》《卷席筒》《做文章》《三不愿意》等。还有现在的李天方老师,他的代表作品有《李豁子离婚》《刘全哭妻》等。

我只能帮助大家到这了,还有很多的经典作品的优秀派别,大家可以在评论区接着往下推荐。

本文只代表个人观点,转载请注明来源。(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3

旦行:陈素真,常香玉,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桑振君等。生行:豫东调唐玉成,豫西调王二顺,沙河调刘发印,唐喜成,刘忠河等,小生王素君。净行:李斯忠。丑角:牛得草,高兴旺等。另外豫剧三团现代戏闻名全国。还有各行当老一辈艺术家和领军人物虽然没写但是都为了河南豫剧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后辈应缅怀纪念。

4

豫东调:刘忠河:打金枝丶十五贯。唐喜成:三哭殿丶南阳关。还有洪先礼的刘墉下南京等。 豫西调:王善朴:朝阳沟丶人欢马叫。李树建:大登殿丶程婴救孤。还有郭建民丶杜启太的倔公公与犟媳妇等。 沙河调:刘发印(原南阳县豫剧团,现已故去。)丶阎中强(黄鹤楼中演周瑜,刘发印演刘备)等。豫剧还有很多没有流派的名家:任宏恩的《倒霉大叔的婚事》丶孟祥礼的《香魂女》丶贾文龙的《山里的汉子》等。

5

要说豫剧流派,人们最熟悉的是常、陈、崔、马、闫、桑,现在的生角代表人物是唐喜成、刘忠河。像常香玉大师演唱的花木兰、破洪州、大祭桩等陈素真大师演唱的春秋配、大甩辫,三上骄等崔兰田大师演唱的秦香莲、桃花庵、卖庙朗等,马金凤大师演唱的穆桂英挂帅,花枪缘等闫利品大师演唱的秦雪梅吊孝,藏舟等,桑振君大师演唱的白莲花、对绣鞋等唐喜成大师演唱的三哭殿、南阳关等,刘忠河大师演唱的十五贯、打金枝等。以上各位大师的拿手好戏,都是非常受人民喜爱的正能量剧目,这些大师们为了发展壮大豫剧都立下了汗马功劳!

6

我知道豫剧发源于河南开封,但是湖北等地豫剧非常盛行,尤其是和河南隔壁的襄阳,更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南派豫剧风格,其代表人物就是湖北省豫剧团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湖北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全国戏剧梅花奖得主李喜华。

湖北省豫剧团隶属于襄阳市襄州区(原襄阳县),成立于1959年,60年来,该团为弘扬我国艺术事业,培养优秀艺术人才作出了积极有益的贡献,曾为原国家主席李先念、原政协主席李瑞环专场演出,并受到亲切接见和高度赞扬。豫剧名旦李喜华获梅花奖,剧团先后排练演出了《秦雪梅》、《大祭桩》、《蝴蝶杯》、《清风亭》、《三哭殿》、《花打朝》、《儿大不由爹》、《老子·儿子·弦子》等优秀剧目。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喜爱和好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南派豫剧风格。1994年挂牌为湖北省豫剧团。

李喜华,1952年生,女。艺名李品梅。湖北襄阳黑龙集人。1970年从艺,1970年考进襄阳县豫剧团,曾在《杨玉环》、《儿女春秋》、《血溅鸳鸯镜》等20多台大中型剧目中担任主要角色,她的表演既有北方的粗犷奔放,也有南方的委婉细腻,形成了自己典雅,俏丽,清新,细腻的演唱风格。代表剧目《秦雪梅》、《蝴蝶杯》、《大祭桩》被湖北省电视台录制成电视戏曲片多次在中央和省市台播放,唱腔被中国音像出版社录制成《李喜华豫剧唱腔精选》在全国发行。《人民日报》、《湖北日报》等报刊先后登载评价其艺术成就的文章达百余篇。1981年主演的《秦雪海》获湖北省首届中、青年演员比赛主演一等奖,1987年主演的《大祭桩》获湖北省第二届中、青年演员比赛金牌奖,同年9月该剧参加了中国首届艺术节展演;1988年主演的创作剧目《杨玉环》获湖北省创作剧目比赛主演一等奖,同年又获全国戏剧梅花奖。1982年湖北电视台把她主演的《秦雪梅》拍成电视艺术片。同年拜师,师从阎立品,习青衣和闺门旦。被阎老称为状元弟子。1998年4月因车祸去世。

7

豫剧.京剧.……等舞台上的老剧种。即将消失在未来的舞台上。强弩之末。马上就要变成古董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老艺术家们的离去很块就会被人们忘的一干二净!这也是不可抗拒的!已经无力回天了!

8

说到豫剧流派:按地域有祥符调:豫东调:豫西调:沙河调:陈素真:闫立品:桑振君唱的祥符调马金凤花桂荣唐玉成∴唱的豫东调常香玉崔兰田王二顺:王善朴唱的豫西调∴安金风:刘发印:唱的沙河调:唐喜成的唱腔祥符调借沙河调自成一派:唐派唱腔:

9

希望以下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豫剧, 也被称作河南梆子。因河南简称“豫”,故称豫剧。其流派的划分说法不一。


按照地域来划分

豫剧应分“豫东调和豫西调”两个派,或细分为作“祥符调、西府调、豫东调、沙河调、高调”五个流派。

“祥符调”即指流行于祥符(现开封)一代独特的豫剧腔调,其中以王絮亭当时在开封演的《对花枪》、《劝夫》等被称为祥符调三绝最为出名。

“豫东调””即指流行于河南商丘一代独特的豫剧腔调,这一流派的主要代表人是蒋扎子。

“沙河调”即指流行于沙河流域的一种豫剧腔调。这种腔调是“祥符调和南阳梆子相结合的产物,已至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豫剧流派”。

“祥符调”、“豫东调”和“沙河调”都是从祥符调衍生出来的,因此,人们一般把这三派统称为“豫东调”


豫西调”指流行于洛阳一带具有独特风格和特点的豫剧腔调。在于“豫东调”相互学习和竞争中逐渐壮大。代表人物如“常派”常香玉和“崔派”崔兰田等人物。

按照个人流派划分

旦角流派:

“常派”常香玉,代表作品《花木兰》、《白蛇传》、《红娘》等;

“陈门”陈素真,代表作品《洛阳桥》、《女贞花》、《春秋配》等;

“崔派”崔兰田,代表作品《桃花庵》、《三上轿》、《秦香莲》等;

“马派”马金凤,代表作品《穆桂英挂帅》、《花打朝》、《花枪缘》等;

“阎派”阎立品,代表作品《秦雪梅》、《游龟山》、《西厢记》等;

“桑派”桑振君,代表作品《白莲花》、《桃花庵》、《对绣鞋》等;

还有其他的就不一一列举了。

生行流派:

豫东“唐派”唐玉成,代表作品《反徐州》、《杨河堂》、《闯幽州》等;

沙河“唐派”唐喜成,代表作品《辕门斩子》、《三哭殿》、《洛阳令》等。

净行流派:

“李派”李斯忠,代表作品《司马矛告状》、《下陈州》等。

丑角流派:

“牛派”牛得草,代表作品《七品芝麻官》、《十八扯》、《卷席筒》等。

10

豫剧产生于明末清初,原名河南梆子,俗称靠山吼、土梆戏,后因河南简称“豫”,故而改名为“豫剧”。河南素有“戏曲之乡”的美誉,地方剧种众多,如:豫剧、曲剧、越调、道情、二夹弦、河南坠子等等。豫剧流传地区广泛,戏迷朋友众多,在全国所有剧种当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民间曾有一种说法,京剧、豫剧和越剧被人们誉为“中国戏曲三鼎甲”。

随着豫剧不断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四大流派。

“祥符调“又称“中路调”。因“河南梆子”之名始于开封,因此多把祥符唱法视为豫剧的正宗。

其中心在开封,它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早期培养这一新兴剧种人才的两大科班“天兴班”和“天盛班”。天兴班在清河集(原祥符县东北),天盛班在朱仙镇镇(原祥符县南偏西)。清道光年间黄河决口,朱仙镇遭遇灭顶之灾,天盛班被迫东迁(后发展为豫东调)。原在开封传承豫剧的两大基地,仅剩下清河集的天兴班继续承担起培养和输送祥符调人才的重任。

天兴班创始于清嘉庆初(1800年左右),由当地首富许润生主持创建,后来许长庆接任管主,聘请豫剧表演艺术家孙延德任教,培养出了数百名演员和乐手,其中豫剧皇后陈素真便是他的高徒。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40年代,汴梁城以天兴、义成、公义、公兴四个班社为主的剧苑精英,大多出自天兴科班,其规模和影响达到顶峰。

祥符调的板路及唱腔、唱法大概形成于清嘉庆、道光年间,1914年进入开封之前,各角色一般都用本嗓演唱,只在某些唱腔尾部使用“赝腔”。当时大部分为男演员,女演员很少,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女演员才大量涌现,唱腔才有了细腻、典雅的特点。1934年范粹庭先生在开封组建“豫声戏剧学社”,对豫剧进行改革和创新,把祥符调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范粹庭为这一时期祥符调的代表人物陈素真量身创作了多部剧本,如《凌云志》、《三拂袖》、《涤耻血》等等。

祥符调的代表人物有:旦行中的陈素真、马双枝、阎立品、桑振君、宋桂玲、张岫云、王敬先等人,生行中的唐喜成,丑行中的牛得草、高兴旺等人。

“豫东调”又称“下路调”或者“东路调”,是豫剧流传地域最广的一个唱派。

其中心在商丘。清道光年间,黄河两次决口,彻底冲垮了朱仙镇天盛班的班址。天盛班被迫东入归德(今商丘)。天盛班的学员带去的“上路”(开封)唱法与当地的“下路”(商丘)唱法融合后便形成了新的唱派豫东调。

豫东调的曲调基本特点为徵调式,调式主音为“5”,并以“5”为终止音。唱腔多用假嗓(二本腔)演唱,所以又称作“上五音”。豫东调女声花腔具有俏丽、明快的特点,男声表现则挺拔、亢奋。

豫东调代表人物有:生行中的唐玉成、杨启超、刘新民、刘忠河、索文化、谢庆军、洪先礼等人,旦行中的马金凤、花桂荣、王润枝、司凤英、董芙蓉、黄爱菊等人,净行中的李斯忠、吴心平等人。

“豫西调”又称“上路调”或“西府调”,其中心在洛阳。

清乾隆、嘉庆年间,流行于河洛一带的“十字调梆子腔”与传播在伏牛山麓的“靠山吼”相结合便形成了现在的“豫西调”。

豫西调的曲调基本上是宫调式,调式主音为“1”,有时也以“1”为终止音。唱腔多用真嗓(大本腔)演唱,而其韵脚音又多落在豫东调主音“5”的下五度音“1”上,因此又称“下五音”。女声唱腔具有哀怨、悱恻、柔婉、缠绵的特点,男声唱腔表现则苍劲、悲壮、深沉、浓厚。

豫西调代表人物有:旦行中的常香玉、崔兰田、苏兰芳、汤兰香等人、生行中的贾宝须、王二顺等人。

“沙河调”又称“南路调”,主要流行在漯河、周口附近的沙河沿岸。

调式及旋律主干音和豫东调一样,而风味略有差异。其音乐形态在唱腔板路中似乎多了一点儿坠子和越调的成分,但也强化了一些粗犷、豪放的风格。女演员的出现相比豫东调和豫西调要早,清光绪二十五年,女演员蔡玉贞12岁登台,初露锋芒,16岁便声名大振。

沙河调代表人物有:生行中的顾锡轩、刘法印、曹彦章、张三旺等人,旦行中的刘玉梅、安金凤等人。

随着时代的变迁,各大流派之间相互交融和吸收,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后,这种以地域划分流派的方法逐渐被淡化,逐渐被以演员为中心的唱腔风格流派所代替。如:常(香玉)派、唐(喜成)派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