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炮塔转一圈多久,而战斗机的转弯需要多久。在没有火控的一战和二战,人工要瞄准灵活的战斗机是非常困难。此外,一般而言一个方向上轰炸机只能有1-3挺自卫机枪,而战斗机可以把从7.7毫米机枪到20毫米机炮所有的火力集中到目标上,所以轰炸机一般而言也对空火力也不占优。

战斗机的核心是相对于轰炸机的机动性优势。从战斗机的角度上看,轰炸机基本上是个稳定飞行的目标,由于机动性差别太大,战斗机可以很容易瞄准轰炸机而后倾泻自身火力,相反,轰炸机的炮手瞄准上下翻飞、距离角度高度不断变化的战斗机则十分困难,很难预估提前量。而且,战斗机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角度进入攻击航线,比如许多战斗机抢先占领高空,而后背对太阳俯冲而下,此时轰炸机只能被动应付。在一对一的时候,轰炸机只有逃命的份,空战终究不是轰炸机干的。

美军在1942年年底研制了YB-40护航轰炸机,思路就与提问者一样,用凶猛的机枪火力和更好的装甲防护为其他轰炸机护航。YB-40马上出现了问题:加装的炮塔增加了阻力;装甲板增加了自重;B-17投弹后自重减轻飞行速度提高,而YB-40自重基本不变很难跟上部队等。结果只能不了了之。

不过,要击落一架重型轰炸机也非常不容易。

有脆弱的轰炸机,如日本的九六式和一式陆攻,几乎一被击中就迅速起火。也有兼顾的轰炸机,比如美军的B-17结构就非常坚固,7.92毫米机枪对其破坏力就十分有限,需要动用13毫米以上的重型航空机枪。

轰炸机动力更好,巡航高度比一般的战斗机略高,这点在B-29身上体现得非常明显,日军战斗机很难爬升到B-29的巡航高度。由于日本没有解决涡轮增压技术,严重缺乏高空发动机,因此在1944年开始的国土防空作战时非常被动。

另一方面,二战美军的轰炸机机群采用“箱型编队”战术,大量轰炸机组成类似立体步兵方阵一样的队形,实现相互支援。这给拦截的德军战斗机带来了巨大压力,因为他们确实可能会陷入自卫机枪组成的枪林弹雨中,被击落的概率大大提高。

还有一点是,至少在雷达技术成熟前,各国空军的空情感知能力是很差的。要知道对方轰炸机群从哪里以什么样的速度和高度进入这很多时候取决于运气。而即便有了雷达系统辅助,二战德国空军还不得不面临英美空军的战役欺骗行动,拦截机群到达后扑空是常见现象。

当然,这些优势只是相对的。如果没有护航战斗机,轰炸机在面对准确拦截的战斗机时依然会有非常严重的损失。1943年时,美国第8航空队重型轰炸机的损失率一度高达11%,而英国皇家空军夜间轰炸损失率曾经达到12%。按照这个损失率,基本上同一批轰炸机只能执行8次任务,这也可以看出德国战斗机在拦截作战上的出色战果。而有了P-51这样的远程护航战斗机,美军的损失率一下子下降到4%以下,尽管轰炸机有自己的一些办法,但事实证明还是需要有远程护航战斗机才能顺利实施战役任务。到了雷达技术、战斗机进入喷气时代以及高空防空导弹大量服役的冷战时期,大规模轰炸机机群强行突击已经变得十分困难,越战中美军的B-52便付出了不小代价。轰炸机更需要依靠整个体系作战才能完成任务。像二战时期那样单独轰炸机突击已经成为历史。

最佳贡献者
2

截止今日,要想在空中击落敌机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也就是凸显出空军这一兵种的军事价值。

二战时期以美军为代表的盟军空军大批量装备了B-17、B-24、B-25、兰开斯特等这样的轰炸机,除了自身的大容量弹仓携带航弹对地面目标进行地毯式轰炸之外,在其机身的头部、机腹部、机背部、机身两侧、机尾等配置了自卫机炮或者大口径机枪,在执行轰炸任务的飞行过程中,进行大编队飞行,从而能够与友军轰炸机在空中形成全面的自卫防御火力。不过即使拥有这样的防御措施,轰炸机编队在进入目标区上空之后,依然会遭受地面防空火力和战斗机的空中拦截,伤亡率还是非常高的。

导致这种原因的背后,大体上有下面几种:

1、轰炸机本身的机炮或12.7/7.7mm防卫机枪,均是由人工方式进行操作,对目标的发现、瞄准到射击都是全程人工方式进行,没有计算机提供射击诸元的解算,因此这种射击方式就决定了命中率不高,而是极低的水平。轰炸机本身的机枪与其说击落敌机,倒不如说是干扰了敌机的攻击,延缓了被击中的风险,这样为机组完成轰炸任务赢得了时间,只要投弹完成,立即爬高返回,脱离战场,这才是最安全可靠的方式。

2、虽然轰炸机一般集体行动,并且通过合理的编制队形,在360度方向上可以集中编队的火力进行全面性防御,从而有效的避免单个轰炸机自卫火力的死角区域。不过相对于轰炸机而言,战斗机的机动性实在是太高了,况且轰炸机各个战位的枪手本身射击角度有限,这样一来战机稍纵即逝,可能就那么一秒钟的时间可以瞄准射击,这样的射击有时候真的需要运气。

3、火力集中度的问题。

二战时期的战斗机,普遍都是6门12.7mm机枪或者或者4门12.7mm机枪+2门20mm机炮,面对轰炸机时战斗机的火力集中度相当高。一旦被其抓住战机一顿射击,那就是相当于六门大口径机枪或者机炮对轰炸机进行近距离的射击,这就会导致轰炸机机体发生严重性损伤,一旦关键部位中弹,比如发动机或者舵面,那后果就更严重了。负伤之后还能返回基地的,都是奇迹。

所以,在没有战斗机护航或者拥有制空权的情况下,对深入战区进行轰炸的轰炸机而言,每一次轰炸飞行都是一场严酷的战斗。

这个问题就回答到这里了。

对航空方面感兴趣的朋友,不妨来关注老鹰航空吧。

3

很简单,天空如此之大,战斗机飞行如此之快,那么。你的炮塔,即使再灵活也打不中,在天空之中,如图脱缰的野马一般的战斗机。

其实关于轰炸机上装炮塔,这件事情,用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这有点不伦不类,因为现代战斗机普遍有超音速飞行这一种状态模式。而且加上现在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空对空武器,轰炸机上装炮塔这个行为,反倒显得有些不伦不类,而且还有些多余,毕竟战斗机不会跟你玩脸对脸的格斗,你装一个炮塔,你还得考虑一下你的气动外形,这样的话整个飞机的设计上来讲就有点儿过于繁琐。

不过在二战初期的时候,很多飞机的性能都特别低,比如说,日军侵华战争的时候曾经使用的各种型号的飞机除了比较先进的零式战斗机以外,其他的飞机都为老旧的机型。而法国,波兰等一系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阵亡的那些国家,它的飞机技术更是只停留在一战的时候,德国人之所以闪电战能够快速地推行其原因与他们空军上的优势密不可分。能够从二战初期一直延续到二战末期的战斗机。屈指可数。

那个时候飞机的大部分性能都十分相近,因此,很多飞机改一改就可以变成其他的飞机,比如说著名的美国的雷电战斗机,俗称的奶瓶。飞机上如果挂在炸弹,它就是轰炸机,如果。去掉炸弹,然后挂上机枪,这就是战斗机。当时的飞机的话,它的区分性还并不是那么强烈。然后斯图卡俯冲轰炸机,很多德国的斯图卡佛中轰炸机的飞行员都不是选择用炸弹把敌人的目标给炸死,而是用。斯图卡轰炸机上的几炮把敌人的坦克车辆给打爆。有的时候,斯图卡俯冲轰炸机,甚至能跟敌人比较旧的战斗机掰掰腕子。

在这种情况下,发展大型的轰炸机,那么它的机动能力就会受阻,他没办法像战斗机一样能做出各种各样的规避动作和机动动作,这个时候针对各国的战斗机性能不高,因此有的人就提出在战斗机上组织机枪阵。通过火力上的交叉封锁来个打击来犯的那些战斗机。因此,只要条件允许,当时的重型轰炸机上是尽可能多的装炮塔。

但是,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行,世界航空科技迎来重大的变革和与革新,飞机的马力,飞机的布局,以及飞机的技术创新都迎来了质的飞跃和发展,飞行速度,飞行高度,飞行马赫数越来越高。同时战斗机的机动能力也开始提升轰炸机面对的并不是那些老旧的老爷机了,而是崭新的,从飞机的制造厂里面出来的那些先进战斗机,这个时候有些战斗机,甚至能跟后来低端的那些喷气机一较高下。

轰炸机为了完成他多样的轰炸任务和繁重的投弹任务选择越做越大,比如说美国人把轰炸机从空中堡垒一下子升格成为超级空中堡垒,从b25到b17,再到b29。飞机的尺寸大了一大圈儿,这样的话,整架飞机,他如果说做机动动作的话,对于整个飞行机组人员而言,简直就是一场噩梦,更何况机腹里面塞满的都是炸弹,而且整个轰炸机群是成群结队的行动的,如果此时此刻你的一架飞机发生变动发生激动动作的话,很有可能会撞到旁边的轰炸机。

轰炸机无法做过多的机动动作,使得整个庞大的轰炸机在空中简直就是一个活靶子。你可以通过你的炮塔相机上的战斗机设计,但是更多的时候就是敌人的战斗机,通过做一些规避动作,直接规避掉你的弹道因为子弹射击的轨迹是有迹可循的。大多数时候都是战斗机飞到高空,然后俯冲下来,打完一套之后直接拉起机头就飞走,从云层里面钻出来打你一套,然后再拉走,不会跟你发生正面的火力接触。你这样根本就没办法打到人,而且当时飞机上缺少一个现代空战所必需的一个因素,那就是雷达。作为一个空军,你只能够通你过你的眼睛看到敌人的飞机在哪里,或者是自己的友军通报敌军在哪里,等到你反应过来你人很有可能已经一套打完,已经走人了。而且你面临的敌人很有可能是训练有素的德国空军。一开始所有人都抱有幻想,说一个轰炸机群飞机,多所有的机枪组成一个子弹阵,拦住敌人,但是事实证明这一点根本就没办法做到。在云端之中,在高空之中的战斗机,就好像一个个猎人一样,看着自己所要猎杀的那些大象,究竟是如何死的。

因此,在美国人和英国人尝试,一开始的对德国的战略轰炸的时候,很多的轰炸机都不可能飞回来。因此,被逼无奈之下,美国人和英国人选择,每次轰炸机出航之前为轰炸机配合一个护航战斗机群,一开始的是雷电,后来野马挂上副油箱,之后更是伴君走天涯。

之后轰炸日本的时候,由于轰炸日本的后期日本人失去了必要的抵抗能力。当时轰炸日本东京的指挥官李梅直接命令将轰炸机上能拆的东西全部拆掉,全部改装炸弹,也许是那一次给了美国空军一个教训,弄掉那些不必要的东西吧,是轰炸机,就让他去做他该做的事情。

4

因为...轰炸机上的那些自卫机枪实际上是用来...骚扰和驱赶为主,目的是让飞上来咬你的战斗机不能毫无顾忌的把你当活靶子打。

你就这么想,比如上边B17上虽然看起来前前后后的有个10挺.50 Cal老干妈机枪,包的和刺猬似的。但实际上能同时打到的位置也撑死了4~5挺...而那些相对专业点用来拆炸B的战斗机火力是这样的——Fw190 A-6,机头两挺MG17是渣渣,别管他。然而机翼上那四门MG151/20机炮+德棍专属薄壳弹超凶的,B17很害怕的。

外加战斗机体型小,攻击的时候又只暴露一个较小的正投影面,轰炸机的炮手本来就很难击中。而轰炸机那么大一坨,飞的也不算快,关键是为了投弹效果和命中率,即使挨打都不能机动规避。这也让战斗机可以花式体位随便射(???)

所以说...轰炸机的自卫机枪在面对正面火力极猛,而且灵活的战斗机面前实际上作用并不大。但一整个轰炸编队密集飞行时候,自卫机枪拉出的火力网还是能起到一定驱赶战斗机的作用。但想击落还是困难了些。

所以,保护轰炸机最好的东西还得是护航战斗机

5

关于二战的轰炸机拥有多个炮塔的情况下,还打不过战斗机的问题,可以为大家进行一下侧面的解释。

1.二战轰炸机,主要作战方式是针对地面目标进行定点或者地毯式轰炸,而战斗机的作战方式主要是制空权的争夺,二者作战的领域不同确定了无法同台进行竞技。

2.二战轰炸机由于需要搭载大量的炸弹、人员及自卫武器,机体比较大,飞行速度和机动方面都要大打折扣;而战斗机主要是空中决斗和护航任务,机体小,并且灵活机动。

3.二战轰炸机在空中的自卫武器只有搭载的炮塔,只能进行必要的自卫还行,如果作为制空与战斗机角逐的时候只能任其碾压,很少有能力击落机动灵活体形较小的战斗机。

4.二战时期,轰炸机的主要武器是航弹和机载人员控制的炮塔,都是比较笨重的,而且不能做大载荷的机动。而战斗机则是以机载航炮为主要作战模式,机动灵活。只要在飞行包线内就可以进行相应的大载荷机动格斗。

5.机载炮塔在空中打机动目标,打较大飞行速度相对稳定的还行,对上灵活机动的目标就只能大炮打蚊子,全靠蒙。而战斗机打轰炸机,只要在有效射程范围内,对准飞过去找到提前量就可以十拿九稳的把对方击落。

以上五点是二战时期,轰炸机与战斗机空战区别与特点。

6

二战轰炸机满身是炮塔,美国B29炮塔有大约10座吧,机身、机尾、机腹都是炮塔。虽然轰炸机的炮塔很多,其主要作用恐怕仅仅是限制战斗机的走位,提升自己的生存能力,如果要靠炮塔去火拼战斗机?在没有火控的二战,所有炮塔都是人工瞄准,首先轰炸机是运动的,对方的拦截战斗机机动性更强,很多时候打中战斗机靠的不是炮塔机枪手有多厉害,而是瞎猫碰到死耗子。而且轰炸机的炮塔对一个方向的射角只有1~3挺机枪,而战斗机所有的机枪、火炮都是集中火力打击轰炸机这个大目标,所以轰炸机个头更大,而火力并不占优势!

战斗机面对轰炸机核心优势就是机动性。轰炸机个头太大,一般都是平稳的飞行,在战斗机看来就是一个稳定飞行目标,机动性几乎为零,战斗机可以很轻松瞄准轰炸机狂泻火力;相反轰炸机炮手则是面对上下翻滚,左突右突,距离、角度、高度都在不但变化的战斗机,很多时候击中靠的是经验和运气。而且战斗机完全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攻击航线切入,比如很多战斗机飞行员抢占高空位置,背对太阳俯冲而来,这时候炮手们面对刺眼的阳光只能靠着经验射击了。因此二战轰炸机出动很多选择在晚上,就是利用黑夜的掩护,还有就是利用战斗机护航,如果轰炸机面对战斗机的拦截只有逃命的份,毕竟他的专业是轰炸而不是空战!

美军在1942年前的B17轰炸机轰炸德国过程中,被德国战斗机屠杀损失惨重,于是用B17改装成YB-40护航轰炸机,思路更疯狂,就是拆除炸弹仓全部改装成炮塔,火力超猛,外形和B17一样,但是又有什么用呢?装甲板和炮塔增加了自重和阻力,跟不上B17轰炸机部队的速度,最后只生产了25架效果并不好,最后下马了!

不过,要击落一架重型轰炸机也非常不容易,首先轰炸机很多利用夜晚的掩护,降低了战斗机的战斗性能;其次轰炸机重要部位装甲进行了加厚,比如B17轰炸机就很坚固,7.92机枪对其破坏力就非常有限,需要动用12.7mm以上重型航空机枪才行,而且很多轰炸机都被打成马蜂窝了,但是还是坚持了非回去修修补补又飞回战场战斗了!

而且轰炸机动力更好,巡航高度也比战斗机高,特别是美国最新的B29轰炸机更明显了,日本战斗很难爬升到B29的巡航高度。到了后期李梅将军甚至发现日本战斗机抵抗已经很弱了,更是大胆的拆除防御炮塔载更多的凝固汽油弹,因此在轰炸日本过程中取得了硕大的战果,整个东京85%的建筑被烧为平地,完全成为了一座死城!

另一方面,二战轰炸机在编队过程中讲究编队支援飞行,大量轰炸机飞行中组成一个立体多层次的飞行编队,这样至少在面对战斗机袭击时可以相互支援,加强防御火力,让拦截的战斗机陷入轰炸机机炮的枪林弹雨中,极大的增加了击落的概率,这样的拦截特别在德国战斗机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还有一点就是二战时雷达技术还不是很成熟,探测距离也有限,各国空情感知能力都很差,甚至很多空中预警还靠着在山顶设置瞭望塔来提前预警,特别是晚上。即使有了雷达发现对边也不知道到底是己方机群还是敌方机群,而且雷达体积大也容易被干掉等等,甚至英美空军在多次战役中采用机群欺骗德国雷达,等拦截机群起飞却多次扑空甚至可能被埋伏。

当然如果能够有战斗机护航,轰炸机的损失就会减小很多。二战证明英国、美国空军轰炸机出动轰炸德国过程中,当轰炸机独自行动时轰炸机的平均损失率高达12%~15%,而当有战斗机护航时损失率仅仅为4%。而二战后冷战时期,战斗机进行喷气时代,雷达也越来越完善,防空导弹更是异军突起,如果没有绝对的制空权情况下,轰炸机要想突防已经变得非常困难,像二战时期那样单独执行轰炸突袭后方的任务基本已经成为历史了!

7

图注:B-17轰炸机密集编队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机动性的差别,轰炸机为提高载弹量和航程,基本上都是又大又笨,再加上拦截攻击通常都发生在轰炸途中,这时候轰炸机装满了炸弹和燃油,灵活性就更差了,很难进行机动躲避。即便轰炸机可以装10个炮塔,火力看起来似乎很强大,但这些炮塔是分布在机身四周的,分到每个方向可能就只有一个,而且这一个炮塔还是由人来操作的,要独自完成警戒、距离估算、瞄准射击等动作,面对行踪飘忽不定,机动灵活,且射程更远、火力更加强大的来袭战斗机,很难能起到什么作用。所以,单独的轰炸机面对战斗机就是“送菜”,这是机动性上的压制,靠增加炮塔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图注:FW-190掠袭B-17轰炸机编队

为解决这个问题,美国航空队发明了箱型编队战术,就是用几十架甚至上百架战斗机组成多层密集编队,从远处看过去就像是一个大箱子一样,每架轰炸机只负责一到两个方向上的防御任务,火力密度大大提升。别的方向交给其它轰炸机负责,并要求编队成员严格按照编队指令飞行,哪怕被击中也不许随意更改,以免搅乱编队。

图注:笨拙的轰炸机面对机动灵活的战斗机就是“送菜”

如此一来,敌方进入攻击的战斗机无论从哪个方向来,都要同时面对很多架轰炸机上炮塔的射击,技术再好的战斗机飞行员面对这样的弹雨,也不敢说一定能全身而退,所以很难进入合适的射击位置,拦截效率大为降低。

8

这个问题有点假。攻击采用集中箱型编队的轰炸机群绝对是歼击机的噩梦。例如1942年8月17日,在美国轰炸机群袭击里昂的战斗中,德国战斗机连一架“空中堡垒”也没有击落,相反自己却遭受了惨重的损失。1943年2月4日德军JG 1联队和IV./NJG1联队的战斗机在哈姆上空拦截美军解放者轰炸机。总共有来自JG 1联队的7架的Fw-190和来自IV./NJG1联队的8架Bf-110投入了战斗。JG 1总计损失了5架战机,IV./NJG 1的8架Bf-110都被击伤。而他们仅只击落了一架美军轰炸机。德国人被迫想出了在轰炸机群上方扔炸弹的奇葩想法,或者用大口径火箭弹攻击轰炸机。除非战斗机数量大大高于轰炸机数量,例如黑色星期四的500战斗机对291无护航轰炸机,否则轰炸机编队绝不是任战斗机宰割的鱼肉。记住一点,美国人敢搞白昼轰炸,有时候还没护航。

9

二战时期的轰炸机被战斗机吊打?开什么国际玩笑?在机炮空战时代,驾驶战斗机拦截轰炸机绝对是一个高风险的技术活儿,除了需要素质过硬、胆大心细以外,还要具备把自己的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觉悟。在二战欧洲战场上,美英两国对德国实施了长达五年之久的战略轰炸,出动轰炸机144万架次,战斗机268万架次,投弹270万吨,对德国的战争能力造成了沉重打击。美英也付出了损失4万架飞机,死亡10万人的代价。

美英在前期主要采用夜间轰炸的方式,后期战斗机护航能力增强以后扩大到昼间轰炸。从多个基地同时起飞近千架轰炸机组成大机群编队,每架轰炸机都有几个乃至十几个炮塔,自卫火力十分强悍,并且辅以干扰防空雷达、诱敌机群佯动等战术,使得德军战斗机部队疲于奔命,难以集中兵力进行协调一致的统一拦截,不得不经常依靠少量战斗机迎战来袭的庞大轰炸机机群,很多优秀的战斗机飞行员都白白损失掉了。

这是因为当时的空战武器射程有限,战斗机只能冒着轰炸机密集的炮火抵近射击。战斗机的优势是轻巧灵活、行动敏捷,轰炸机却胜在机体坚固、火力凶猛。如果数量众多的轰炸机摆好阵型,形成互相掩护的交叉火力网,战斗机要想抢占攻击阵位再全身而退是非常困难的。从理论上来讲,战斗机从6点钟位置咬尾攻击是最有效的,这时双方的运动轨迹相对固定,更容易精确瞄准射击,但是这个位置也是轰炸机自卫火力的重点照顾方向。

你如果不想直接被轰成零件状态,最好尝试侧向切入或者迎头攻击,这就需要具备高超的空战技巧,才能把握稍纵即逝的射击窗口。为此德军战斗机还专门配备了机载对空火箭弹,虽然这种无制导武器命中概率极低,但是可以在轰炸机自卫火力射程之外发射,扰乱对方的飞行编队,己方的战斗机就有更多机会能够趁虚而入。所以每一次拦截作战都是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较量,轰炸机固然损失惨重,战斗机同样也是代价不菲。

再加上后期美英大航程战斗机的出现,可以对轰炸机实施全程护航,德军战斗机性能落于下风以及优秀飞行员损失严重,彻底丧失了抵抗能力。至于美国对日本的战略轰炸那就更加轻松愉快了,B29轰炸机这种妖孽能够在万米高空精确投弹,日军不仅高射炮够不着,就连战斗机也只有望尘莫及。就算个别精锐飞行员能够勉强把战斗机拉到这个高度,也基本丧失了机动能力只能飞直线,沦为B29机群集火扫射的活靶子。美军战略轰炸机在日本本土基本上如入无人之境,干脆把机炮都拆了,以便多装一些炸弹。直到空空导弹的普及和成熟以后,战斗机才具备了对轰炸机单向打击的能力。

作者:刻雨无痕

10

你好,欢迎关注飞趣,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

首先我们应该搞清楚二者装备机炮的用途,二战轰炸机搭载的炮塔最终的目的还是处于防御为目的的,其10个甚至以上更多的炮塔最终的目的是在飞机周围形成一个弹幕,并配合大编队的轰炸机组合形成一个让战斗机难以靠近的火力网。这就像是刺猬长了很多刺一样,并不是为了去捕猎。



而战斗机所准备的机炮,目的是在于攻击,对于攻击而言,最重要的不是说火力有多猛,而是能否快速的占据攻击战位发动攻击。那么在这样的诉求下,战斗机的机枪向前射击就是一个唯一项目。前向射击一来可以使得攻击朝向永远指向机头,另外飞机的重量也可以大为降低。实现快速的共计。这就像是狮子或者老虎一样,发动攻击的时候靠的是腿部的力量快速奔跑,然后以牙齿一招制服猎物。



这就是二者的差别。事实上不仅仅是飞机,对于大部分的武器装备而言,机动性的诉求都会比皮糙肉厚的诉求更好的。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二战后期德国的鼠王坦克,虽然很成功,但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它只能当做一个可以缓慢移动的炮塔。纵使装甲再厚活力再猛,也敌不过一轮又一轮的攻击。也就是我们老话讲的,一圈难敌四手。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