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要看你想钓什么目标鱼?鱼有上层中层和底层之分。钓上层或者中层鱼鱼钩就不需要到底,钓半水打
行程就可以。钓底部鱼时也要根据鱼情来定,天冷鱼沉底就可以钓双钩沉底,天稍微热点可以钓离底。
具体要看你想钓什么目标鱼?鱼有上层中层和底层之分。钓上层或者中层鱼鱼钩就不需要到底,钓半水打
行程就可以。钓底部鱼时也要根据鱼情来定,天冷鱼沉底就可以钓双钩沉底,天稍微热点可以钓离底。
钓友你好,很高兴能看到你的提问,我是渔具实验室,一名头条作者,也是一个钓鱼人。
你提出的问题提的好,相信很多初学钓鱼的钓鱼爱好者都有同样的疑惑,鱼钩挂饵之后在水里到底应该是什么状态的才是最佳的状态呢,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
首先你应该确定自己的垂钓鱼种,比如比较常见的鲫鱼,鲤鱼,相信很多地区的都是以这两种鱼为主要的目标鱼,鲫鱼和鲤鱼大部分都是底层鱼,这个时候我们垂钓的时候,鱼钩就必须要到底。当然偶尔受气压,水温等因素影响也会起浮,但是这种概率还是太小了。还有的鱼种喜欢在水里吃离底的饵料,这个时候我们就不必让鱼钩到底,可以使用铅坠到底钩柄浮球的方法让鱼钩在水里处于离底的状态或者直接钓离底,方便鱼吃饵。当然还有一部分鱼喜欢在水面进食,比如白条等上层鱼,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选择钓浮。
总之,垂钓的时候钩饵的状态要根据你实际作钓的目标来确定。了解目标鱼的生活习性,让它们能更舒服的把鱼饵吃到嘴里,相信这样你定能渔获满满!
先审题:
鱼钩落底,说白话就是底钓!台钓当中,一钩触底、一钩离底也叫底钓!题主问“钓鱼,鱼钩必须要落底吗”?很显然,肯定不是必须,浮钓的情况很多,题主的意思我想并不仅是这个字面意思!
那么,
鱼钩落底钓鱼效果好,还是不落底效果好呢?或者说这两种方式哪个适应能力更强一些?哪些情况应该钓底,哪些情况则不应该钓底呢?我想这才是题主真正要的答案!
自然水域钓鱼,也就是野钓的话,鱼钩落底作钓的适应能力要比鱼钩离底作钓的强太多,占绝对优势!
首先:大部分淡水鱼都是底栖鱼类
像我们最经常钓的鲫鱼、鲤鱼、嘎鱼、鲶鱼、鳊鱼等都是底栖鱼类,在自然水域,鲫鱼、鲤鱼很少会上浮活动,嘎鱼等几乎不上浮!而且野外水域可供鱼类藏身的地方很多,即使水底缺氧了,这类底栖鱼类也不会轻易上浮,它们总能找到一些更适合它们活动的地方游动,或水草边或浅滩等等氧分相对充足的地方,依然更喜欢沉底活动,所以,底钓更适合垂钓它们。
其次:所谓的中上层鱼类在野外水域也已习惯了沉底觅食
这一点我在以前的文章中也多次强调过,自然水域,水中的大颗粒食物几乎都是沉在水底的,不论是是植物、庄稼的果实还是小虾小螺等等食物都是沉底的,所以,长此以往,自然水域中的中上层鱼类也已经形成了沉底觅食的习惯,如草鱼等。
再次:特定水深下,鲢鳙这类鱼也是底钓效果更好
有一类鱼多以浮游生物、藻类为食,就是鲢鳙,它是滤食,多在水的中层或者上层活动、觅食,但是,如果作钓水域整体水深不是很大的话,即便是钓鲢鳙,也是底钓效果会更好一些,只是要尽量钓灵一些,一钩触底、一钩悬浮最好!
最后:野外水域环境多变,底钓更稳定
野外环境下,水中可能会有流水,水面可能会有风浪,如果鱼钩不落底的话,钓鱼观漂就可能会比较困难,钩饵也有可能会被冲走,也不易形成稳定的窝点,作钓效果也就不好了,只有鱼钩落底才能有效避免这种局面的产生。
综上:
鱼钩落底作钓,也就是底钓,更能适应淡水垂钓的需求,优势比鱼钩离底要明显的多,这也是我们野钓几乎都是钓底的原因,也是我们学钓鱼首先要先学找底的根本原因。
部分场合、鱼情需钓离底
当然,有些情况是需要钓离底的,跟作钓的场合、鱼情、水情都有关系!
第一:深水钓鲢鳙、翘嘴等鱼类时
上文说的是浅水钓鲢鳙,如果水比较深的话,钓鲢鳙就是浮钓效果更好一些了!翘嘴这类鱼大部分岸钓的情况都是可以钓底的,如果水深非常大,比如筏钓深水区,就需要钓浮、钓离底了。
第二:黑坑、养殖塘鱼起浮
虽然自然水域中的鲫鱼、鲤鱼不容易起浮,但黑坑这类水体里鱼起浮就太正常了,因为毕竟都是饲养出来的鱼类,平时吃食也都是浮在水面,很多都是网箱浅水里长大的,放入黑坑时,刚开始便有可能不沉底,而是溜边或者浮在水体的中上层,另外,在一些特殊的天气情况下,黑坑鱼也很容易起浮,所以,垂钓黑坑钓浮是必须要掌握的技能!
第三:浮窝钓草鱼
还一种情况比较特殊,就是我们在钓草鱼这类鱼的时候,有可能会扎草做浮窝,也就是说窝子就做在水的中上层,自然,鱼引来以后也是在水的中上层活动,当然就不能钓底了,钩饵就落在窝子的附近才最好。
第四:野钓小杂鱼
不可否认,有些钓鱼人还是比较喜欢钓小鱼的,比如,就有人专门喜欢拉白条,对付这类小杂鱼,讲究的就是钓水皮,把鱼大量聚集在水表,作钓效果才更有效率,底钓也可以,但明显没有浮钓效果好!
综上:
在一些特定的鱼情、水情以及作钓场合下,鱼钩离底作钓,也就就是钓浮或者说钓离底会有更强的适应能力,但,这只是特定情况,并不是最常见的!
有些钓法鱼钩是尽量要求离底的
还有一些钓法鱼钩是要求必须离底或者尽量离底的,比如:
路亚:
这种钓法大家想必都不陌生了,通过模拟鱼类的猎物来垂钓目标鱼种的一种钓法,靠的就是假饵在水中的各种运动姿态来钓鱼,很显然,鱼钩是不能落底的,这种钓法垂钓的多少一些攻击性的鱼类,有很强的掠食性,常见的如翘嘴、鲈鱼、马口、黑鱼等。
珠珠钓:
珠珠钓是流行于我国四川地区的一种钓法,采用鱼钩上串带有浮力的假饵珠珠来作钓,钩饵是反向离底,悬浮在水中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反向离底,下文说的欧鲤钓也有这方面的内容,珠珠饵一般会比较醒目,鱼钩也是离底的,但离底高度一般不会太大,呈短距离离底的状态!
欧鲤钓:
欧鲤钓最近几年在我们国家的玩家也越来越多,以其很具科学性的钓组著称,细节研究很有工匠精神,笔者也很欣赏这种钓法!这种钓法也是钩饵反向离底的,只是离底高度多变,钩饵即可以带浮力躺底,也可直接漂浮在水面,大部分情况下都是轻微离底的,是野外守钓大鱼的一种好方法,能适应不同水底环境。
可见:
在钓法上,有些钓法是要求鱼钩尽量离底的,文章只列举了几种耳熟能详的钓法,我国民间还有很多种土味钓法都有这方面的内容,也都能很好地适应一方水土!
最后,补充说明
所以,这个问题不绝对,但对于我们大部分的淡水钓鱼人来说,底钓绝对更有优势,适应能力更强!鱼钩落底,是目前淡水钓鱼领域的主流钓法,尤其是在我国,从古至今都在延用这一钓鱼习惯,是我们钓鱼文化的中心内容,各式的传统钓都在这个基础上发展、演化。
现在,各种钓法百花齐放,路亚、台钓、欧鲤钓等等这些引入的钓法都有鱼钩离底钓鱼的内容,也受到了越来越多钓鱼人的青睐,在针对某些特殊鱼种、特殊鱼情方面确实很有优势,但整体而言,底钓仍是主流、仍是潮流!
-END-
以实战经验传递知识,为钓友解答疑问
对于楼主的问题:钓鱼时鱼钩必须要落底吗?
鱼钩落底是常规思路,也就是说在日常的做钓过程中都是基本上以底钓为主,但是对于鱼钩必须落底吗?这个不能一概而论,得适鱼情和外界因素影响而定
一:辨证鱼钩落底时对做钓的影响
二:鱼钩是否落底得依据鱼情和外界因素影响而定
三:如何将鱼钩落底快速切换不落底的几点技巧
对于鱼钩是否落底,不能说必须,但可以说大部分情况下做钓可以采用落底的钓法,对于鱼钩落底情况只是做钓选择中的一种,不能将一种方法贯彻所有情况,对于做钓时一些特殊情况的产生,鱼钩到底的状态有时候就要相对应的改变
对于鱼钩是否要必须落底,笔者就以自身实战经验来解析一下
辩证鱼钩落底时对做钓的影响
对于大部分对象鱼来说,基本上都是处于底栖的状态,当然也有一些非底栖的鱼类,最为代表的就是鲢鳙
鱼钩落底说明我们的调钓也相对较钝,鱼钩能够在水底呈现一些比较缓和的状态,能够更加利于底栖鱼的摄食
鱼钩落底,如果在挂饵的情况下,饵料在水底的情况更加自然化,能够最大限度的吸引鱼的注意力,特别是鲤鱼这种靠拱食觅食的鱼类,鱼钩在挂饵落底的情况能够更利于鲤鱼的饵料搜寻和吞食
鱼钩落底并不是必须,而应该依据鱼情和外界因素影响而选择
鱼钩是否落底,自主判断只是第一步,对于是否要鱼钩真正的落底,还得依据情况而定
一:鱼情决定鱼钩是否落底
1:鱼钩带饵下降过程中无信号产生且鱼钩到底后浮漂才开始产生信号
对于这种情况来说,对象鱼就处于在底部觅食的情况,这个时候我们就应该选择鱼钩到底的情况做钓
2:鱼口比较少且只有底钓有口
如果做钓时遇到鱼口比较少的情况,我们就可以选择鱼钩到底的情况,尽可能的将我们的饵料聚集在一点,尽可能的发挥饵料诱鱼的功效,进而诱鱼进窝
那什么鱼情下鱼钩不应该落底呢?
1:浮漂缓慢下降且快要到达钓目的时候有明显的信号产生,很有可能窝点的鱼出现了上浮抢饵的情况
2:有明显的截口信号
3:对象鱼是上层鱼,如:做钓白条,翘嘴,鲢鳙
二:外界因素影响决定鱼钩是否落底
对于鱼钩不落底的外界因素影响常见得有以下几点
1:水底属于淤泥底或者酱层底
2:做钓水域整体水深比较深,无法正常底钓
3:水底杂物比较多,如:石头底,暗水草底
那么什么外界情况下鱼钩该落底呢?
如果说我们做钓的水域水底比较平坦,无杂物,且水深处于一个正常标准(1—3m),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可以选择鱼钩落底,然后我们在鱼钩落底的情况下再根据鱼情的变化做出调整
如何将鱼钩快速从落底状态转变为脱底状态?
很多时候鱼钩落底并不能一直持续,当遇到一些鱼情和外界因素改变的时候我们的鱼钩状态也要相对应的改变
对于鱼钩状态改变最常见的就是从落底状态转变为脱底状态
那么该如何选择改变方法呢?
1:更换稍微吃铅量大一些的浮漂,增加上牵引力
这种方法是最直接也是最普遍有效的,因为我们鱼钩落底后我们的调钓都处于一个平衡的状态,这个时候想要改变鱼钩状态,就可以选用吃铅量大的浮漂,一旦更换吃铅量大的浮漂,原有的铅皮重量无法和大浮漂形成一个平衡点,大浮漂因为上牵引力增大,进而带动鱼钩改变原有的落底状态,转变为脱底状态
2:下拉浮漂打破平衡点,鱼钩挂饵剪铅,使浮漂露出想要的钓目
当达到平衡点的时候,鱼钩落底会给浮漂一定的支撑作用,这个时候下拉浮漂,打破平衡点,浮漂很大概率的会出现消失钓目的可能性,一旦消失钓目这个时候我们鱼钩挂饵开始剪铅,露出想要的钓目,一旦浮漂露出我们想要的目数,这种情况下鱼钩就会从落底的状态转变为脱底的状态
总结一下
对于钓鱼时鱼钩必须要落底吗?这个不一定,虽然大部分情况下都是落底底钓,但是我们也要认清鱼钩落底后对做钓的影响同时也要依据做钓时鱼情和外界因素影响来做出相对应的改变,同时也要掌握一定的快速切换鱼钩在水层状态的方法,只有多方位考虑,才能收获更佳
我是野钓手小孟,一个专注于野钓的钓鱼人
以上是笔者的一点个人经验,希望对楼主和广大钓友有所帮助
承解答问题,尽量细致,明了的宗旨为钓友解惑。钓鱼“留大用放小”,“垃圾带走,分类放置”。
钓鱼,鱼钩必须要落底吗?对于这个问题,个人认为还是要看具体作钓情况的。
钓鱼,鱼钩要落底的情况
钓鱼,鱼钩不需要落底的情况
钓鱼时,钩饵在水底的状态是很重要的。因为钩饵的状态是我们诱使鱼儿咬钩的根本。那问题来了,钓鱼时钩饵的状态什么样的才是较好的呢?个人认为,不管是鱼钩落底还是不落底,只要把握住一个标准就行了:如何让鱼儿进食更顺利。基于这点,个人对于问题的观点如下:
钓鱼,鱼钩要落底的情况
目标鱼是底层鱼时
底层鱼,顾名思义常年在水底栖息和觅食的鱼种。它们往往耐氧性较好,主要以水底的水底的动植物,各类藻类,杂屑等为食,它们一般情况下不会离开水底的。钓此类鱼种时,就需要鱼钩到底。
底层鱼比如:鲫鱼,鲤鱼,鲶鱼,黄鳝等等。
目标鱼是中下层鱼种时
此鱼种,生活在水域中下层。它们有时会在水域的中层栖息,有时会在水域的下层觅食。另外,此类类鱼种耐氧性没有底层鱼种那么好。它们常常根据水温,食物及溶氧量来选择不同的水层栖息和觅食。作钓此类鱼种是需要鱼钩落底的。
中下层鱼种比如:草鱼,鳊鱼,青鱼,黑鱼等等。作钓此种鱼种,很多钓友会放大钩距来兼顾不同的水层,也就是钩饵处于一钩到底,一钩悬浮的状态。
小结:
处于上述2种情况时,鱼钩是需要落底的。因为想要钓获底层,中下层鱼种,找到它们才是能把它们钓获上岸的确前提。
钓鱼,鱼钩不需要落底的情况
目标鱼为中上层鱼种时
此类鱼种生活在水域的中上层,它们一般耐氧性不高,对于水质的要求较高。主要是以水中水中的杂屑,浮游生物,各种藻类,小昆虫等等为食。由于其耐氧性不高的特点,它们一般情况下都会在水域的中上层栖息和觅食的。如果作钓此鱼种时,就不需要鱼钩落底了。
中上层鱼种比如:白条,翘嘴,鲢鳙等等。
水底溶氧量低时
这里所指的鱼儿上浮,主要是指中下层鱼种。虽然中下层鱼种耐氧性要好些,但是当水中的溶氧量低至一定程度时它们也会上浮的(水越浅,溶氧量越高)。而导致水中溶氧低最为常见的就是在气压低的时候。
就比如石头我所在的江浙地区,如果气压低于950百帕一般情况下是都不好钓鱼的(一方水土养育一方鱼哈!)
大雨过后
这点在夏秋两季表现的较为明显。大雨过后,由于新水的不断注入,导致水底浑浊。这个时候,水底的溶氧量降低,底层鱼种就会感觉到不舒服,会选择上浮来寻找舒服的水层。这个时候也是需要鱼钩不到底的。
石头我在这个时候,如果钓底没口的话,一般就会钓离底十几,二十几公分的,往往效果还是不错的。
水底有杂物,淤泥时
当水底有杂物,水草,淤泥时,也是不需要到底的。因为鱼钩到底的话,很有可能出现这两种情况。1,挂底。2,钩饵陷入其中,而出现这两种情况对于作钓的影响都是很大的。
实际上,判断水底也不很难的。如果作钓的时候,经常出现挂底,鱼钩上有杂物,或者钓目到位后,钓目还会再减少这些情况都很有可能就是有杂物和淤泥的情况。
饵料诱使鱼儿离底
这种情况,一般多出现在发窝(窝子里聚满很多鱼)的时候。这个时候窝子里已经聚满了鱼,如果你的饵料雾化较好,鱼儿会被你饵料的气味诱使上浮。此时想要更快的上鱼,就可以选择鱼钩不到底的。当然了,使用钓行程方式也是可以的。
小结:
上述这5种情况,鱼钩是不需要到底的。因为此时鱼儿没有待在水底或者水底的环境不利于作钓的。
引申一点:
在台钓时,为了鱼钩到低和不到低兼顾使用,我们可以利用好钩距这个因素。根据具体鱼情,合理调整好钩距,可以更好的兼顾不同的水层。
我曾经就见过一个钓鱼老者钓草鱼时,他把钩距放到20多公分,就是为了这个目的。
写到最后:
综上所述,鱼钩到低和不到底都是有不同用处的,并不能绝对的说鱼钩必不必须到低的。实际上,做钓的时候判断鱼钩什么时候到底,什么时候不到低,就一个原则就行:怎样样鱼儿吃钩更方便就可以了。
备注:图片源于网络,侵权通知必删。
码字不易,如果您感觉我说的不错,就请点个赞,添加个关注呗!我会继续分享自己的钓鱼心得。谢谢您的阅读。
大家好,“钓鱼鱼钩必须落底吗?”落底的意思同时也包含了钓底的一层意思。在常规的钓鱼中,我们调漂找底都是以底层鱼作为对象鱼来进行浮漂调钓,同时也经常以底钓为主。而实际上,生活在水中的鱼类却是分布在水域的上中下不同层次,还会因天气变化,气压随时改变生活水层。因此,如果说鱼钩必须要落底,这是不正确的。回答题主的问题,有必要作一个全面的归纳和解释,我准备从如下几个方面来逐一阐述。
回答要点
一、我们只是以底层鱼来进行浮漂调钓,钓鱼时鱼钩不一定要落底
在日常作钓中,我们习惯性的是以底层鱼作为一个参照来进行浮漂调钓。通过调漂找底,我们才知道钓位有好深,在此基础上才能鱼钩落底来作钓底层的鲫鱼、鲤鱼。并且通过找底,我们还可以以水底为参照点,根据鱼情,对象鱼来调整浮漂的位置,让鱼钩离开水底去作钓中上层鱼类。
所以,如果鱼钩必须落底,只是钓鱼中的一个方法而已,也仅仅只能针对底层鱼而言。而实际作钓中,鱼钩到底落不落底,受鱼类的活动水层,以及各种环境条件的影响。
二、鱼钩落不落底是依环境条件而定
野外环境复杂,气候多变,一天24小时鱼情都在发生不同的变化。正常情况下,鱼钩落底是钓鲫鱼、鲤鱼等底层鱼。但是如果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呢,我们只有根据这些变化去进行调整,因此鱼钩落底与环境条件大有关联。
1、天气闷热气压低,溶氧度低时,鱼儿上浮,鱼钩就不应该落底
当遇到天气闷热,气压低时,水中溶氧度低,鱼儿就会离底上浮。我们作钓时,鱼钩就不应该继续落底底钓,要下移浮漂,将钩饵拉离水底,钓离底或钓半水,变等鱼为主动寻找鱼层。反之,如果天气正常、气压高、溶氧度高,肯定就是鱼钩必须落底。
2、水下是淤泥、酱层、青苔、水草等底子时,鱼钩也不应该落底
当遇到水下是淤泥底、酱层底、厚厚的青苔底和一些浅草的底子时,如果鱼钩落底底钓,鱼儿会只在窝子逗留,而吃不到钩饵。这时也不应该继续落底,而应该适当的下移浮漂,钓离底5-10公分,将饵料浮出这些底子,便于鱼儿发现咬钩。反之,没有这些底子时,则是鱼钩落底作钓。
3、水下有障碍物,偶尔挂底时,鱼钩也不应该落底
还有一些水底,存在一些没有腐烂的树根,在作钓中,偶尔还会挂底,损失钩线,遇到这样的情况,也不应该继续落底,同样可以采取钓离底的办法来减少损失。反之,水下平整,无挂底现象,当然是保持鱼钩落底作钓。
小结:这类不落底钓鱼的例子非常多,上述只是具有代表性的几种。从这些例子中看出,在特殊的环境条件下,鱼钩还必须离开水底作钓。
三、鱼钩落不落底是依对象鱼而定
鱼钩落不落底,更多的是以我们作钓的对象鱼而定,不同的鱼种分布在不同水层。我们不可能始终按一种方式来鱼钩落底钓鱼。
1、以鲫鱼、鲤鱼为代表的底层鱼
底层鱼非常多,如鲫鱼、鲤鱼和鲶鱼、青鱼等,我们作钓时,一般都以鲫鱼、鲤鱼为对象鱼来作钓。既然是底层鱼,那么,鱼钩落底钓就是必须的。
2、以草鱼、鳊鱼为代表性的中层鱼类
其实,草鱼和鳊鱼属于中下层,只是更多的时候生活在水中层,偶尔也会沉底游弋觅食,但是草鱼、鳊鱼的沉底,与鲫鱼、鲤鱼这些底层鱼完全不同,草鱼、鳊鱼只会贴近水底而已。所以,如果以草鱼、鳊鱼作为对象鱼,大多数的时间里,就不应该鱼钩落底作钓。
3、以鲢鳙、白条为代表性的上层鱼类
除了中下层的鱼类,还有部分鱼类一直生活在中上层,如鲢鳙是中上层鱼类,而白条却是典型的上层鱼类。但是它们偶尔也会沉底,只是从生活区域来讲,更多是生活在中上层而已。如果以它们为对象鱼,绝大多数时间里,鱼钩都不应该落底作钓。
小结:因此,从鱼的活动水层来看,我们作钓时,也是以对象鱼来确定鱼钩落不落底。只有根据鱼的生活习性去作钓,采用正确的钓法,才可能让我们鱼获满满。
四、鱼钩落底还是不落底,需要灵活掌握
通过上边的两个段落分析,我们更加清楚了,鱼钩是不是必须落底的答案。那么,我们在实践作钓时,除了依据这些理论作为一种基础作钓知识外,更多的时候是结合实际情况来作钓。
比如,有些鱼儿,同属于上中下,多水层生活,最为典型的就是黑鱼。黑鱼到了春季时,当水温达到8-10度左右,风和日丽的时候,就可以在草边经常钓到,此时黑鱼生活在中上层。而到了夏季,由于气温高,则基本生活在上层水域。秋季时,气温逐渐转凉,它又生活在深水区;到了冬季后,当气温接近0度时,它还会藏于淤泥中过冬。如果针对黑鱼作钓,在不同季节里,都应当依据这些规律做出相应的调整。
又比如,我们经常作钓的翘嘴,虽说是中上层鱼类,但是不同的水深时,不同的季节里,不同的温度下,它们生活的水层也不同。因此,作钓深度也不同。
所以,环境条件、对象鱼是决定鱼钩落不落底的主要因素。我们需要根据实际作钓情况来灵活运用。
五、总结
综上所述,题主的问题,“鱼钩必须落底吗”,我们进行了一些归纳分析。通过这些分析,我们获知了,鱼钩不一定要落底,落底更多的时候是以底层鱼来作为一种参照对浮漂进行调钓。而在实际作钓过程中,还必须根据鱼情,地形,鱼的生活习性来灵活运用。因此,鱼钩是不是必须落底,由环境条件和对象鱼而定。希望这个问题对钓友有所帮助,我是筏无止境。
非常高兴来回答您的问题。
作为钓鱼人,鱼钩是一个重要的配件,别看体积小,却是直接和鱼接触的,鱼钩能挂住鱼嘴,才能实现正口中鱼,作钓才是正确的。而鱼钩在水里所处的位置同样重要,一般情况下,鱼钩是需要落底的,因为鱼通常生活在底层,所需的食物最终也会沉底,所以鱼在觅食的时候也是以水底食物为主。但什么事情总有特殊情况,尤其是钓鱼,不管是野钓还是竞技比赛,鱼钩在水底的位置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1,水底障碍物情况
当作钓区域的水底比较平坦干净的时候,建议以钓底为主,就是钓的钝一点,以调几钓几或者调低钓高为主。这样鱼钩至少一钩躺底,甚至双钩躺底,对钓大鱼来说是必要的。
而当水面或者水底有障碍物的时候,比如:有水草,乱石,或者水底不平的话,为了减少挂底的几率,就建议钓灵敏一点,此时鱼钩不能深落底,只能是轻触底,或者轻离底的状态。最好的状态是鱼钩钩底部轻落于障碍物上面,也可以使用单钩通线减少50%的挂底概率。
2,水里食物分布情况
不同的天气或者时间段,水中的食物在水里所处的状态是不一样的,通常情况下,鱼类所需的食物都是分布在水底的,所以鱼要想吃到食物,就必须在水底觅食,那么我们就得钓底。
当然也有特殊情况,就是在天气发生变化的时候,有外力对水影响的话,食物就分布的比较分散。比如:在下大雨的时候,新鲜的雨水会带着额外的食物流进水中,那么食物就分布在各个水层,主要是受水流影响最大,所以鱼钩就要设定在食物所分布的水层。
根据鱼情决定是否落底
1,根据对象鱼决定
虽然同属于淡水鱼类,但是鱼种的不同,就会有不同的生活习性,像鲤鱼,黄辣丁,鲶鱼等鱼类正常情况下都属于底栖鱼类。而鲢鳙,草鱼,翘嘴等鱼一般都喜欢生活在半水处,属于中上层鱼类。鲫鱼虽然属于底层鱼类,但也会根据水情而改变生活水层,所以我们的鱼钩是否要落底,还是要有针对性地由对象鱼决定。
2,根据鱼层决定
上面是根据鱼种本身生活习性的不同,大致决定了它们所处的水层,但是当外界发生变化的时候,鱼也会跟着发生改变,这就是鱼类所处的鱼层的变化。
比如:当气压发生变化,最典型的就是三伏天,气压降低会使得鱼上浮,但是鱼口并不好。再比如:冬季连续晴天的时候,上层水温最先上升,鱼具有趋温性,所以就纷纷上浮,只要它们适应了环境,就会吃钩的。此时鱼钩就不能落底了,就要钓浮,钓半水,甚至是钓水皮。
根据钓法决定是否落底
1,正常调钓
不管是使用台钓法,还是使用传统钓法,一般都是以钓底为主的,这就属于正常调钓的范畴,此时鱼钩肯定是要落底的,尤其是在钓鲤鱼等大体型鱼类的时候。
2,飞铅钓法
顾名思义就是将铅坠往主线上面飞,也很简单,一般把铅坠和上下两个太空豆整体上移15公分即可,目的在于增加子线的长度。而最终的效果是让子线在水里的摆幅半径更大,下降速度更慢,虽然最终鱼钩是会落底,但速度比正常钓法要慢,兼顾了钓半水的情况。
3,跑铅钓法
一般把铅坠上面的太空豆上移15公分左右,目的是让铅坠能在主线上自由移动,一方面是加快铅坠带着钩饵下沉速度,在避小鱼方面效果不错。另一方面,就是在钓极钝的情况下,当铅坠完全躺底的时候,效果就显现出来了,鱼在吃饵的时候能更好的反应在浮漂上。这种情况下,鱼钩肯定是落底的,以钓大鱼为主要目的。
最后总结
钓鱼使用的鱼钩每次都必须要落底吗?我想这是一个因人而异,因水情,鱼情,以及钓法而异的问题。水情主要是指水底的障碍物情况,水中食物的分布情况,鱼情主要是指所钓的对象鱼,以及鱼层的具体分布情况,而使用钓法的不同,鱼钩所处的位置就不同。当然,一切都是由施钓者决定的,需要做出变化的时候,能否做出改变,鱼钩在水里的状态就不同。
我是大别山小农人,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欢迎各位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观点,大家共同进步!
钓鱼,鱼钩必须要落底吗?通常情况下,底钓是大多数钓鱼人的选择,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钓鱼本身就是钓无定律,所以灵活运用,上鱼才是硬道理。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常见淡水水域,鱼类的生活习性以及所在水层,就明白这个问题了,淡水水域生活着上层、中层、底层鱼类。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鱼类并不会固定在某一个水层,它习惯在某一个水层生活觅食,呆的时间最长决定它是某一水层的鱼类,但不同情况,它们也会为了觅食往返水域的每个水层,寒冷季节,中上层鱼类也会进入深层水底避寒。
1、上层鱼类主要有白条,但鲢鳙觅食也常会来到水面,他们主要以浮游生物、藻类植物、树上掉落的树叶、小虫、果实、各种飘落在水面的种子等为主要食物。
2、中层鱼类主要有鲢鳙鱼、草鱼等,在晴好天气,浮游生物聚集,鲢鳙鱼才会来到水面觅食,草鱼是以植物性食物为主要食物,有时也会来到水底觅食。
3、底层鱼类,生活在底层的鱼类最多,鲤鱼、鲫鱼、鲶鱼、青鱼、甲鱼、黄辣丁等等,它们是杂食性、肉食性鱼类,主要以生活在底层的小鱼、小虾、螺狮、软体动物等为主要食物。
以上对鱼类生活习惯及水层有了初步了解,底层是鱼类生活最多的水层,选择底钓,是有更多的鱼可钓。还是那句老话,钓无定律,鱼也不会固定在某一水层,根据天气、鱼情适时调整变化,才会有更好的收获。
鱼钩落底是属于钓底,而悬在半空叫钓浮。早在二十多年前,在当时钓鱼鱼钩大多数都是躺在水底的,因为当时钓鱼的技术相对落后,尤其是乡下农村使用的垂钓方式,几乎都是统一的“传统钓”。记得第一次使用台钓线组时,当时还觉得很麻烦、不好用,所以更别说调漂、钓技了。
传统钓七星漂大多数只能钓底
但随着钓鱼产业的快速发展,如今钓鱼不管是钓底还是钓浮,只要根据鱼情和想要垂钓的目标鱼而定即可,所以钓底和钓浮都是可以钓到鱼的。那么,在钓什么样的鱼时需要钓底,以及什么样的鱼情需要钓浮呢?下面,我就结合自己钓对底和钓浮一些看法,和钓友们一起交流一下。
一、需要钓底才能钓到的鱼种。
鱼在自然水域里栖息时,通常都是区分自己的泳层,通俗来说就是底层、中上层和水皮表面这三种。要想钓鲤鱼、青鱼、昂刺、鲶鱼等几种鱼时,是需要鱼钩躺在水底才能钓到的,因为根据这几种鱼的习性来看,昂刺、鲶鱼和青鱼、鲤鱼都是典型的底栖鱼类。
昂刺鱼都是栖息在水底所以要钓底
所以排除特殊天气情况下,它们都是栖息在水底的,只有钓底才能钓到。虽然这些底栖鱼类,有时也会离开水底,但大多数都是因为水底氧气不足,导致缺氧它们才会上浮,但此时它们基本上是不开口的,即便是钓浮也非常难钓到。
鲤鱼通常都是贴近水底栖息
二、根据鱼情需要钓浮。
现在钓浮是非常常见的一种垂钓方法,一方面是根据鱼的习性,比如说鲢鳙、翘嘴、鳊鱼等,这些鱼都是需要钓浮才容易上钩的,因为它们本身就栖息在水域中上层,所以必须要钓浮。但像鲫鱼、草鱼这种,钓底钓浮都能钓到,至于钓底还是钓浮,这就要根据季节、天气、鱼情。
钓浮时钓获的鲫鱼
夏天,白天钓鲫鱼、草鱼几乎都是钓离底,但仲秋以后,排除特殊天气的情况下,大多数都是钓底。根据鲫鱼、草鱼、鳊鱼这几种鱼的习性和摄食情况来看,即使因季节、天气原因导致上浮,只要将钓法调整一下,也是可以钓获的。
草鱼是属于中上层鱼类
最后:有些底层鱼,在钓浮时虽然也能碰到,但这种情况毕竟是少数,或者是也就那一两条,要想钓的多、钓的好,就必须要了解鱼在自然水域的习性。现在钓鱼已不再是几十年前那种模式了,鱼钩在水底、在半空都能钓到鱼,但具体要根据相应的季节和天气而定。
你有钓浮的经历吗?
通过对问题的解读,问题的重点在于,对鱼钩是否需要落底的判断。
通过对问题的解析,从发问角度来说,基本可以归纳为,初级钓手的问题,接下来,我将以一个新手的视野,解答今天的问题。
在实际作钓中,我们常听到钓友谈论,钓离底、打浮、钓底、钓一漂深,其实这些都是在谈论,判断对像鱼的作钓深度,因为对像鱼的品种不同,它们活动的水层也不同,那钓鱼的作钓深度就自然不同了,引入今天问题的主题,从对象鱼的角度,来判断是否要鱼钩落底。
我们熟悉的大部淡水鱼,它们都喜欢在那些水层活动,我们作钓又需要如何选择水层。
- 白条,这个是比较常见的,有时候白条密度太高的时候,我们想钓底都不行,它就在上层或是表层等着我们的饵料入水。鱼钩不需要落底,中上层。
- 翘嘴,这也是我们常见的,可以接触到的品种了,它以小白条或是小鱼虾为食,是吃活饵的猎食性鱼种,有时候我们看到水面炸水,有可能就是大个体的翘嘴。一般情况下鱼钩不需要落底,中上层。
- 草鱼,在野外有茭白的水域,或是有水草长在水中,并且可以露出水面的水草,或是荷叶的水塘,这种地方多可以看到,水里面有鱼拖动水草或是荷叶,拖拽拉扯,这最大的可能就是草鱼在吃食。鱼钩可以不落底,中下层。
- 鲢鳙,这种鱼在夏季,会比较常见,有些特定天气,它们还会跃出水面,一般作钓鲢鳙都是钓上层。鱼钩不需要落底。中上层。
- 鳊鱼,这也是我们熟悉的一种鱼,有些水域,会有机会见到,它们成群的在水表,吃浮面草,一般大大湖漆道闸口比较常见,并且密度为最大的时候。鱼钩可以不落底,中下层。
- 鲫鱼、鲤鱼、青鱼、鳜鱼、皇姑鱼、鲶鱼等等,我们野钓可以遇到的,基本都是底层鱼,也就是说,鱼钩需要落底,下层。
这里我们只罗列了一些,我们常见的淡水鱼,通过鱼的习性来分类,也就是说如果你要钓一种鱼,需要先了解它,喜欢在什么水层活动,这样我们选择这个深度,就最有几率钓到这种鱼,这也是我们需要选择,鱼钩是否落底的最主要原因。
实际作钓环境判断是否落底
但是实际作钓中,我们可能没有机会,作过多的鱼层选择。听到这里感觉有和上面的结论有点矛盾,其实这也是和作钓环境有很大关系的。
比如我们钓大平摊的时候,在春季,有时候5.4米长竿,水深都钓不到2米,以钓翘嘴为例,既然我们将它归类为上层鱼,那我们钓底的时候,也很容易连竿,并且钓半水的时候,上几条就需要等很久。这就是我们要说的,作钓化境导致的,水层选择差异。
夏季在一些小闸口,我们钓底的时候一条鲫鱼都钓不到,反而钓离底,比如离底30公分,鱼口却狂拉不停,这是因为闸口放水,水底环境复杂,如果堆积产生刺激性味道,或是水青苔,鱼也是不太喜欢贴底活动的,这也是我们要说的,作钓化境导致的,水层选择差异。
还有我们在一般的水塘钓鲢鳙,有经验的钓友,当水深浅到一定的程度时,钓浮水更本就钓不到鱼,唯有钓底才可能有鱼获,这也是我们要说的,作钓化境导致的,水层选择差异。
但是实际作钓中,我们以岸边作钓为例,这也是绝大多数钓友的选择,即便知道鱼是中上层或是中下层,但鱼来到岸边,即便是在水底,但是有可能一个转身,它就回到它的中上层,也就是说来到岸边吃饵的鱼,基本还是会保持在底层,也相当于他在深水的中上层。
所以岸边作钓,基本都是钓底的情况,即便你可以在岸边,作钓的相对半水的情况,但钓的太浅,无论什么鱼,都有可能炸窝,导致停口时候间隔太久,也是不利于作钓的。
岸边作钓,钓底也可以算是,作钓对像鱼的中上层。
针对问题回答
通过上面的举例说明,我们基本可以明白,虽然鱼是可以区分上中下层品种的,但实际作钓的过程中,鱼游到我们手竿可以触及的范围,钓底的情况基本也就相当于,它们平时活动的鱼层。
所以从这个层面来说,新手钓友,我们野钓绝大多数情况下,钓底基本可以涵盖,所有作钓品种,推荐鱼钩落底。
但也有一些鱼,更换作钓鱼层后,比如钓鲢鳙、白条,它们吃饵,基本保持在它的活动鱼层,如果你一定要作钓底层,或是其他鱼层,那凡是也是有个万一,即便万一你钓到鱼了,也不能证明是最适合作钓的情况。有些对像鱼是不适合,试探性的更换鱼层的,就必须作钓它适合的鱼层,才可以保证作钓效果。
作钓环境也是影响,作钓鱼层决定性因素,先前我们是通,过水底环境来说明,还有些情况,比如天气,气压变化时,鱼层就会有,应急性的鱼层短时调整。这个时候我们稍微变动一下,调整一 下作钓深度,那效果就会很不错。
所以鱼钩是否需要落底,我们只能说绝大多数作钓,都是从钓底开始,是最佳的选择。
最后总结
以一个新手的视野,如果我们刚开始钓鱼没多久,或是没有能力针对性的,作钓对象鱼目标鱼,我们只以有鱼获为目标,那我们基本可以断定,我们的鱼钩需要落底,也就是钓底层,这样可以最大程度的钓到鱼。
如果你需要针对钓一些中上层鱼,但岸边水深不到2米,即便这个鱼是上下层鱼,那我的建议也是钓底,因为作钓水深,也是决定鱼钩,是否下底的重要因素,因为这种情况下的钓底,基本可以保证,比钓中层鱼获效果会更好,因为水太浅,如果将窝子作在中层,当上鱼后,就很容易炸窝。
但今天的问题中,还涵盖另一个层面的问题,那就是鱼钩需要落底:指的是钓灵钓顿的情况。
那对于新手来说,基本钓灵钓顿,都是没有办法绝对保证的,并且钓的太灵,浮漂的吃口,也是不太熟悉的,有些假口信号,也容易会提竿刺鱼,导致空竿不上鱼的情况,所以根据这种情况,建议落底钓的顿一点,这样一来鱼钩落底钓顿,可以过滤绝大多数,小口假口或是一些前奏吃口,在看浮漂经验不足的情况下,当浮漂产生信号时,基本就是吃死口,或是吃死口开始走线的情况,对新手上鱼来说,提竿就可以上鱼,也是很有帮助的。
以上就是我今天的回答,希望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