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事物表象;空,事物本质。
这几句话,是写在观自在菩萨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描述事物的表象和本质之间的关系。
最重要的是最后一句咒语,跟着念就行了。
色,事物表象;空,事物本质。
这几句话,是写在观自在菩萨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描述事物的表象和本质之间的关系。
最重要的是最后一句咒语,跟着念就行了。
感谢邀请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此句出自于《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是在中国流行最广泛的佛经。据说这是观音菩萨和舍利佛的一段对话。在佛学界,对心经的评价是很高的,认为心经是佛经的总括,读懂了心经,读佛经就入门了。
这句话本身出自玄奘翻译的《心经》,这里重点是玄奘翻译的,因为《心经》的版本有很多,很多人都翻译过《心经》,但现在最流行的版本就是玄奘翻译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成了佛经里最为人熟悉的一句话。
《心经》只有二百六十个字,言简意赅,义理非常丰富。它把无著大师的一百法,弥勒菩萨的六百六十法,甚至释迦佛的八万四千法门,都统统包括在内了。真可谓“芥子纳须弥”呵!这就是说,《心经》所说的五蕴就能够统摄八万四千法门。仅色蕴所说的十一个色法,就这么完备、这么广阔。我们人呢,对于色法执着得很深,因为它有相可见,又可见又可对,故而把它提到最前面来讨论,让我们提高警觉,清醒深彻地觉悟到,色相与真空本来就没有两样。
所以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个真理是由妙慧觉照而来的,观自在菩萨所修的甚深般若法,就是彻底的妙智慧。这个妙智慧即真如无为法,比喻为镜光。假若我们以镜光、影子作比喻的话,那么,九十四个色法和心法就是影子,六个无为法就是镜光。“六种无为”是:虚空无为、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不动无为、受想灭无为、真如无为,其中的真如无为就是涅槃。无为妙智能够觉照,观见五蕴的发起,进而将其照空,故能够“照见五蕴皆空”。
假如我们不修行,怎么能够了然于真如实相,而不迷于妄识呢?舍离了妙智,就不能照空色蕴,更不能由此产生“度一切苦厄”的效果。色蕴看起来不容易破,因为有十一个之多。事实上,我们并不是一个一个地去破,只要知道一切本来是空无所有,而不去计度分别,不妄生议论,不胡思乱想,那么,虽有色也是无住的妙色,即“妙有真空”,也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翻译成白话文:物质世界的色本来就是与空是一样的,那是作为世间一切存在的本来之相,那作为存在之底蕴的空与任何物质形式也是一样的。其它四蕴也可以这样说: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想即是空,空即是想,行即是空,空即是行,识即是空,空即是识。
这里“色”是假有——因缘和合而有,这里“空”谓之不真——不是真空,不能有断常之见,认为“色”就是有,“空”就是什么也没有。《中论》云:诸法不有不无着,第一真谛也。
用现代科学打个比方,色即是物质,所有物质都是有分子,原子,电子,夸克组成,超弦理论认为弦是物质组成的最基本单元,所有的基本粒子如电子、光子、中微子和夸克都是弦的不同振动激发态。也可以说所有的物质都是由超弦组成,但超弦不是物质,只是一种波动。超弦不是物质不能说是没有,“空”也是这个意思,所有物质本性是“空”,也不能把空说成没有,佛学名词谓之“不真”。
“色不异空”,物质本性是空的,色和空是一样的。“空不异色”,世间物质都是由空组成,空和色也是一样的,所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当代人如何理解这句话,至少你的明白这句话在说什么,才能有自己理解。《心经》是般若智慧,也就是大智慧到彼岸的智慧,所以说的是最高真理。色指的是一切物质形式,包括人,动物,山河大地等等一切,你能看到的一切都叫色。但这些在佛教看来都是空,不仅这些是空,连五蕴全都是空,什么是五蕴,色受想行识这叫五蕴,所以说五蕴皆空。这里就不展开说了,五蕴皆空简单说就是佛教诸行无常这条根本原则下推倒出来的结果。
现代人理解这句话,大多数理解为美色,这样虽然不对,但也不能算全错,也算是对美色的另一种看法,如果不是佛教徒念诵一下心经里的这句话,至少会在智慧上多一点开悟,对于普通人也不能要求太高。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段话出自《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这里的“色”就是指我们平时所说的物质,“空”指的是宇宙间一切存在的真相,既包括精神的,也包括物质的,所有一切存在,它们的真相,类似我们平时理解的“空”,但也仅仅是类似,而不是真的就是我们认为的那个空无所有的“空”。
我们平时对“空”的定义,大概可分为两类情况,第一类是“灭后空”,这个是与“有”相对的一个概念,一个东西刚才还在,但现在它坏掉了,消失了,那么相对刚才那个“有”而言,现在就是“空”了。
比如一块冰融化了,火灭了,刚才房间有人,现在都出去了,病好了,钱花光了等等,这些都属于“灭后空”,这是我们比较容易理解的“空”。
另外一种情况,是我们以目前所拥有的手段,无法感知到的存在状态,无法感知到,对我们而言,也相当于是空,比如分子、原子、病毒、细菌、细胞等等,这些东西在发明显微镜以前,我们是看不到的,所以在那个时候,这些东西对我们而言,就相当于是“空”。
之所以举这些例子,是因为虽然当时我们认为是“空”,现在随着技术的发展,我们知道了它们原来是“有”,只是我们当时无法感知到它们的存在而已,这样我们就可以以此类推,这个世界上,肯定还有很多我们无法感知到,但又决不能轻易否定的存在,虽然我们仍然可以暂时叫它们为“空”,但我们清楚的知道,这些所谓的“空”,并不是真的不存在。
色与空的关系
“色不异空”,这是说同一种物质,它的本身可以以多种形式存在,我们只可以感知到它的一部分存在形式,但在这些存在形式之中,只有一种是它的真相,但恰恰是这种真正的存在形式,我们是无法感知到的,所以它符合上面的第二种“空”的概念,即我们无法感知的不空之“空”。
“空不异色”,意思是说正是这种我们无法感知到的真实的存在形式,通过表面的不断演变,才出现了一些我们可以感知到的形式,从而捕捉到了它的存在。
“色即是空”,但是我们所能感知到的这些暂时的、表面化的存在形式,和那个我们不智能感知到的那个真正的存在形式,并不是两个,而是一个,只是这些不同的存在形式,我们只有一部分能感知到,虽然现在能感知到,但它们终究还是要回到那个真正的存在形式的。
“空即是色”,这是讲那个我们感知不到的真正的存在形式,它也是不断变化的,终究也是要演变成一些我们可以感知到的形式,但演变归演变,它终究还是它,演变的只是表面形式,内在的真相从本质上并没有任何的变化。
举例
我们可以举个例子,来帮助我们理解上面的内容,比如天上的云彩,有个成语叫“白云苍狗”,这是说天上的白云变化无常,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形状,有时候象一只狗,我们可能会说“看,天上有只狗。”这就是我们的认知习惯。
我们习惯从表面上认知事物,虽然我们知道那是云彩,但因为它表面上看起来象只狗,所以我们就会忽略了它是云彩这个真相,会直观的把它称为“狗”,如果一会它又变的象一匹马,我们也会说“天上有匹马”等等。
但不管这片云象什么,都只是暂时的存在形式,它是云彩这个事实不会变,而云彩又是由水汽构成的,这个本质更不会变。明白了这个,我们很容易就能理解“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段话的含义了。
总之
一切都是我们的认知能力在变化,而我们所认知的对象,它的本质不会变,而且按《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说法,这世间的一切,真相只有一个,所有的一切,包括能认知的我们,以及我们所认知的对象,统统都是一体的,这世间从本质上讲,原本没有彼此之分。
这就象是大海一样,本来是平静如镜,整个大海都是一体的,但由于海上起了风,吹起了浪,所以大海才起了种种变化,在这些变化中,就分出了彼此,分出了你、我、他,但等我们真正的觉悟以后,看到了这一切的真相,就会重新尘归尘,土归土,所有的一切又会回归到最初的平静。
佛教中的"色空"理论最初是出自唐玄奘所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其文言曰: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依《心经》所述,若修行者依般若智慧入禅定至极深层次时,便能体验到宇宙实相就是空相,此空相不仅是五蕴皆空,而且佛教教理、佛教智慧也空。我们在生活中常说四大皆空,可见佛教对我们的生活影响还是很大的。中华民族是一个包容的民族。佛教传入中国,经过岁月的沉淀已经被本土化,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勿庸置疑,"色空观"的思想内涵、审美意识、形式法无不体现着生活中和的精神与内涵。
这种影响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生活中它的佛教色彩淡化,成为一种能够指导人生活的哲学。在佛教理论中,凡有形的东西称为"色",看不到的非物质皆为"空",生活中也是如此。在生活中色和空不是那么遥不可及,存在于书本上,而是真实的存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们本来是一体,因此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色空之间是一元的,密不可分,故称之为"不二法门"。就"色空"之间的关系而言,"色即是空",是不空为空; "空即是色"又是空为不空。就像在生活中我们讲求话不要太满,就是要留有"空",这空白之处虽空无一物,却又承载着天地水这样的万事万物。当我们达到一种"色空一体"的忘我境界之时,便可以进入一个全新的世界,不被万事万物所困扰,能够活的通透明白,洒脱自然。但这一切还是要建立在对"色"的充分认识的基础之上的,看不到"色"的变化也就看不到"空"的存在。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出自唐玄奘(就是《西游记》的唐僧)翻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部经文才260字,概括了大般若经的主旨,最要紧的就是“观自在”。自在是不可说的,可以粗解为自然而然的本来面目。如何以般若智慧达到解脱的彼岸?佛陀教导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即知道“色”(现象)的本质是“空”,万事万物都是“缘起性空”的,皆因缘和合而成,缘聚缘散皆是虚妄。如果按照科学术语来说,一切物质都是由基本粒子组成,而且可以无限地分割下去,至大无外,至小无内,到达量子级别,哪里还有具体的物象。但是,现象还是存在的,只不过我们要看到一切现象包括受想行识,三千大千世界最终都是虚幻无实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空”并非什么都没有,也表现为梦幻泡影,正如浪花浮云、霓虹白露,尽管异彩纷呈,归根究底都是水的各种形态(色)而已。只有这样观察世界,考量人生,修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不二法门圆融的菩提智慧,才能够“因无所住而生其心”,才能“心无挂碍”,才能“自在”,解脱苦海到达彼岸。《心经》告诉我们,菩萨是因此究竟涅槃的,三世诸佛也是因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证悟正等正觉)的。依法修行可以“度一切苦厄”,“能除一切苦。”这是“真实不虚”的。
谢谢!这个大家都很熟悉,但是想要理解还不是那么容易。我也就斗胆谈谈自己的一点点认识,请大家多多指教。
1、这句话出自《心经》,是佛对他的弟子舍利子说的。在这里顺便提一句,佛有10大弟子,舍利子就是其中之一,之所以佛要对舍利子说话,主要是因为舍利子读这个问题的时候最为精辟,最为深刻。
2、我们来说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是什么?不是今天我们理解的男男女女,如果你这样理解就太狭隘了,这里的“色”指的是宇宙中一切的物质,当然包括男男女女。比如在我的桌子上放着一个水杯,水杯就是色,表示它是存在的。
3、为什么佛说存在就是不存在呢?我们看这个杯子,之所以能装水,是因为它的密度比水大,它就能把水装进去,否则就装不了水。而且这个杯子的主要成分是石英,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把它做成了杯子,但是这个杯子是没有自性的,它会被氧化,会被打碎。所以佛在这里是想告诉我们世界上一切的东西没有不被氧化的,没有一个东西是坚固不坏的,万事万物都会坏掉的。
4、上面都只是从表面上来讲的,比如我要开办公司,可不可以?可以,但是不能在精神层面执着于它。也就是不要太陷入名和利了,掉进去就无法自拔了,那么当下你就是烦恼,你就会很痛苦。所以佛通过讲这些抽象的道理,就是要告诉我们人类要从物质的利益中把自己解脱出来。
5、我们再来说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句话就是告诉我们色和空是一体两面,就好像是手心和手背一样。代表了物质的存在和不存在,空和有是物质的一体两面,或者说一个是现象,一个是现象的本质,色是现象,空就是现象的本质。
6、这句话佛到底想要告诉我们什么?我们要经常去打理自己的心灵,在社会中,不要被名利迷恋太深了,有人在名利里头难以自拔。佛要给我树立一个正确的名利观:立竿见影,我们就拿做功德,就像是立了一个竿子,它自然就会有一个影子存在,但是影子永远不会影响到竿子的高度,而且竿子走到哪里,影子就会跟到哪里。
7、“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具体如何理解?如果大家学过物理就知道,如果物质无穷地分割下去,就是质子、中子、夸克,还有暗物质,它都有一个东西存在,就算我们继续分割下去,它永远有3/4的空间,有1/4是它自己的存在。所以这就是色和空的一体两面,自古以来物质都是如此。就好像人有生就有死是一样的道理,永远不可分割开。佛通过这个是想告诉我们:不要执着于有,执着于有就是凡夫,你就有烦恼,痛苦;也不要执着于无,执着于无就是偏见,或者叫边见,等于说是否定了人间,那么人间你就无法生存。我们应该持有第三种态度:空有不二,也就是说在有跟无之间,如果一个人领会了空有不二时,也就领会了佛法的真精神。
8、最后,这句话表面上看是在讲一个哲学道理,其实是佛在教众人如何解脱的方法。大家有时间可以看看天台教义上讲的一心三观(空观、有观、空有不二观),还有《华严经》上提到的体相用,这都是告诉我们具体的方法。
谢谢!
出自般若心经。般若心经,全称叫做《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也称为《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心经是般若经系列的总纲,是一部言简义丰、博大精深、提纲挈领、极为重要的经典,为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诵的佛经。我曾经按照我的理解,对它进行了全部的翻译。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既是色。这里面涉及到两个概念一个是空一个是色。很多人把这个事理解成好色的色。理解这句话的话,先把什么叫空,什么叫色讲清楚,那么就很简单了。
空就是你看破色相,解脱了皮囊,眼耳舌鼻等对你的束缚,看到的那个真相,就像济公大师说,酒肉穿肠过,佛祖在心中。到了济公大师那种境界,酒肉不是酒肉了。简单的一句话就是,空就是指的是真实的世界。
色就是你目前看到的,感知到的这个世界。
确定好这两个概念之后这句话就可以进行翻译了。
色不异空,你现在看到的世界和我跟你讲的那个世界是不一样的,因为这是跟舍利佛的对话。
空不异色,就是我说的那个真实的世界,你现在在色界是感受不到的。
色即是空 其实你感受到的这个世界,是真正的世界的一部分。
空即是色,等你真正参悟的时候,你就会发现真实的世界,也就是你现在的世界。
这是我个人的理解,欢迎批评和指教。不过受垂直度的限制,全文的翻译没有发表在今日头条 知常容 号上
这句话出自“心经”,它代表了佛教文化的“核心世界观”。无论大乘佛教还是小乘佛教文化,“色、空”都是绕不开的“核心内涵”。“空”是汉语对梵文的意译。至于原意怎样,咱也不懂“梵文”,也不知道到底是什么。不过,从“心经”及其它中文佛教经典的上下文看,显然这“空”是“不空的”。这个“空”更像是万事万物(一切)的不可言说的最源始的“本源”。????
这句话出自《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简称《心经》,是一部几乎家家都念诵,人人皆知的佛经。这句话的意思是:世间存在的色本来就与空不是异质,作为存在之底蕴的空也与任何物质形式没有什么区别、不同。那么,物质的本体就是空,空的现象就是物质。色,即物质。空,指虚空。空的意思并不是说没有色就是空,或者说色灭为空,因为空并不是空无所有,不是虚无。空就是色,色就是空。色又不是空,空又不是色。空有时是色,色有时是空。空与色是永恒不变的,又是随时在变化的。空与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符相承的,不可分的,又各有不同。是一个,又是两个。所以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这就好像《易经》的阴阳学说。一阴一阳之为道。阴阳代表了两种力量。阳,代表了阳刚积极一面的事物。阴,代表了阴柔,消极一面的事物。乾坤是易经的两扇门,参透了这两卦,其它的六十二卦就好理解了。阴与阳的关系,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即是一体,又各有不同。只在你以何总方式,何总角度看它?你只看正面,在眼前的就只是阳,只是色;你只看被面,在眼前的就只是阴,只是空。所以有时你见到的未必就是真的,你没见的未必就是假的。假做真时真亦假,真做假时假亦真。世间本没有什么是真,什么是假?又什么都是真,什么都是假!真假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对于真假的态度,生活的太度,事物的太度,智慧的太度!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句话出自于《心经》,说的是我们心的训练,要能够在色与空之间如去如来。这里,分享一期萃辰天心书院印竹、印安老师《如是我说》中有关这个话题的探讨:
印安说:
人生之路,既要前行,又须回归。“前行”是责任,是担当,是修福;“回归”是归真,是归心,是修慧。
印竹说:
心之训练既需要色又需要空。色可以让我们借相观心,借假修真,勇猛精进;空可以让我们从假入空,空一切相,成万法智!
《心经》中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里所说的“色”就是相状,就是我们眼睛能看到的所有人、事、物。从整体上来说,“色”就是指的所有有形、有相的客观物质世界。训练我们这颗心,是要借助于相的,借助于我们身边的人事物来观照我们内心的起伏。如果遇到一个人、一件物品和一个事情,如果我们的心情还是会出现很大的起伏,说明我们的内心还有执着,而这种执着是会让我们的心又结了新的心结。我们每一天,如果就这样一个一个的心结布满我们新的周围,我们就会感到无形的压力、郁闷,却不知为什么。
所以,借相观心,就是在训练心的过程中,随时随地觉察我们在遇到一件事情、看到一个人,心的起伏会不会小一些,会不会慢慢训练到“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如果可以做到这样,我们的心便如如不动了。
当然,我们的修行有的时候还是要借助于相的,这便是所谓的借假修真。因为所有的相都不会恒常不变,所以佛家把它称为假相。但这些假相有的时候对我们的修行是很有帮助的,暂且不说出世间法,就说从世间法的层面,无论是学生还是员工,我们所制定的学习成绩的标准和完成工作业绩的标准,虽然是一个假相,也许它只是个数据,它并不具备实际意义,但它却是我们修行的目标和对境。
学生考试把满分定为一百分,那便是一个相。虽然它只是一个数据,但我们以此为目标,可以衡量我们的学习达到了什么程度,我们是不是在努力、在精进。我们可以借由考试成绩的高标准这个相,来修习我们的真本领。工作也是一样,所有的企业都会给员工制定任务目标、绩效考核,这个绩效考核的结果虽然只是一个相,但它同样是我们要借由这个标准来打造团队、发展企业的一个修真的过程。这便是借假修真。
借相观心、借假修真是我们前行和发展的动力,借由这些相、这些榜样的力量,能够让我们更加勇猛精进,让我们有了更高的目标,有了前进的动力。但只有这些是不够的,我们还要随时从相中抽离出来,这便是从假入空。从假入空,是让我们不要执着,不要与某种相有过为紧密的粘连。
比如说,我们一次两次的成绩没有达到很高,也许因为身体的原因,也许因为临场发挥的不好,我们心里要很清楚它并不能代表什么,它只是一个假相而已,我们不要太执着于这个成绩,更不能为了成绩而不择手段去作弊、去想方设法地来提高成绩,以为这样我们就真是好学生,这便是本末倒置了,这便是我们不了解成绩这个相是用来帮助我们修真的。如果我们执着在那个相里,而并没有培养出自己的真本领,那个成绩是没有意义。企业中的员工也是如此,如果我们只是为了追逐完成目标而弄虚作假,不择手段,钻政策空子,想方设法的就是把那个目标的数据提上去,团队是一盘散沙,企业也不能因此得到良性的发展,如果是这样,那个业绩目标的数据又有何意义?所以,如果真正懂得了借假修真,我们就能够做到从假入空。
从假入空,便是做了、过了便放下。无论你曾经有多么的辉煌,你得到过多么高的分数、创造过多么大的业绩,那都仅仅代表着过去,其实所留下的是你的成长、是你的开智慧,并不是那些数据。如果我们能非常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不会总沉迷于过去,总是想当年我怎样怎样;我曾经为企业创造了这么大的价值,我应该怎样怎样。如果总这样想,这便是烦恼的根源。我们所有的烦恼都是因为我们会住在某一个相里不能自拔,这增添了我们很多的怨气或者是傲慢心。我们只有一点点地把我们人生中经过的所有人、事、物一一的放下,直至空一切相,我们才是真正最有智慧的人。
而这种智慧之所以叫“成万法智”,是说明这种智慧能生万法。不要以为我们空了就什么都没有了,正因为我们真的空了,我们才能生妙有;我们才能拥有更多,我们才能做到随时拥有,随时放下;随时需要用,我们就借用过来。但要记住,那是借假修真,用过了,便放下它,这样的人生才能够得大自在啊!所以,《心经》中所说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是在讲我们心的训练要能够在色与空之间如去如来。
萃辰天心书院,愿国学智慧走进千家万户……
《如是我说》是萃辰天心书院两位极具智慧的老师的对谈,从中能让我们学习更多人生智慧,丰富我们看待世界的角度。您可以到喜马拉雅关注“印竹”老师,收听音频,也可以关注萃辰天心书院官方订阅号“萃辰天心国学传播”(cctxgxcb),收听完整图文、音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