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西南财经大学和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发布《2015中国家庭金融报告》。报告指出:

“从储蓄的分布来看,家庭储蓄分布极为不均。。55%的家庭没有或几乎没有储蓄,而收入最高的10%的家庭储蓄率为60.6%,储蓄金额占当年总储蓄的74.9%。收入最高的5%的家庭储蓄率为69.02%,储蓄金额占当年总储蓄的61.6%。”

二,国际清算局数据显示:

高储蓄率数据或许只是被平均。

在北大金融学教授迈克尔·佩蒂斯看来,真正的问题并不在于中国消费者花钱太少,而是他们可花的钱太少。 中国虚高的储蓄率很大一部分并不是源自普通人的钱袋,而是源自政府和企业的储蓄。来自国际清算局的数据显示,在2000到2008年间,中国国民总储蓄增长中有80%源于政府及公司部门,并非来自家庭。

三,环球财经网称:

居民储蓄率雄居全球首位

第一“最”是全球储蓄金额最高,到8月份,我国居民储蓄余额连续3个月突破43万亿元;第二“最”是人均储蓄最高,13亿的分母,除下来人均居民储蓄居然还超过3万元;第三“最”是全球储蓄率最高,中国居民储蓄率超过50%。

?作为普通居民家庭财富的主要体现,目前我国居民储蓄余额已超过40万亿元,最近三个月更是持续站在43万亿元关口之上。

四,近期央行数据显示:

全国居民净存款人均不到两万。

截止2017年5月,央行公布的境内居民住户存款62.6万亿,居民住户存款月月攀升,不过,更值得关注的一个现象是,境内居民人民币贷款已经从2010年的8.8万亿飙升到现在的36.4万亿。把境内居民的人民币存款减去住户的贷款后发现,全国居民净存款仅剩26万亿,中国人手里已经没有大量存款了。

五,北京和讯网称

:虽然2016 年中国居民房贷大大增加,但整体杠杆水平(从贷款总余额来看)仍未超过全球其他国家,尚处“合理范围”内。

各项杠杆比率均未超过其他可比国家。

我们不否认,2016 年新增住房贷款的增速或许超过了合理水平,并有可能带来潜在风险,但我们不能夸大边际影响,因为中国居民目前的杠杆水平仍然是在可承受范围内的。

最佳贡献者
2

这句话有问题,第一个是55%的家庭没存钱。第二个10%的家庭拥有社会财富的61%。

这两个概念中有重叠,假如脑洞大开也可以这么想:10%的家庭拥有社会总财富的61%,但是其中大部分负债,占有没存钱的90%以上。或许这才是真相。

这是金融空转带来的产品,金融本来是给实业助力的,但是多年以来,金融并没有给实业带来多大的帮助,反而给“财富”在助力。于是就行成了这样的景象:谁拥有财富多,谁欠钱也多。

这个应该是财产和资产概念混淆带来的困局吧。在银行看来家庭的房子,车子都是资产,可以贷款多少年。而购买好设备就需要诸如联保,抵押等很多手续。其实大家都知道,车子房子(除开金融空转带来涨价以外)都是把钱带走的东西,而设备是把钱带来的东西。

混淆的后果就是豪车遍地,一套房动轨几百万上千万,而这些东西除了每天消耗钱以外,就剩下数字财富了,因为这些财富的流通途径仅限于这个10%的圈子,除了个别想负债混入这个圈子里面的人以外,买不起的还是买不起,没人接手。造成了不是阶层固化,而是财产虚化,因为变现太难,将来会越来越难。

从追逐GDP开始,大家对数据有着极度痴迷的爱,从而失去了寻找生活真正的内核的理智。

3

首先要说的是,任何机构都不能准确把握中国人的储蓄钱款总数。中国人对自己的钱一向都鬼得很,存在银行的钱是储蓄,密藏在自家墙砖缝里的现金也是储蓄,暂借给亲友急用的也算储蓄,换成黄金古董保值的也算储蓄。55%的家庭没储蓄,显然是不真实的屁话。就拿本人身边的朋友熟人的情况来说,许多人都有数额不小的存款,有预备子女读书的,有预备改善住房条件的,有准备子女结婚的。有时老同学见面了,顺便吃个馆子,争着买单,不都是上IO张往外掏?谁卡里没个几千上万?

换一种逻辑思路分析,用瞬时判断推理法。既然中国有2亿多辆私家小型乘用车,有1亿多辆私人跑运输的货车(不包括瞒报的报废车)。能买车的家庭通常会先买房,后买车。中国有房有车的人应该有3亿多人吧!3亿人意味着3亿个家庭吧?3亿个家庭至少有6到7亿人数。有房有车的人会没储蓄?母猪才这么想。此外,据国家旅游局和海关数据统计,中国年出境游1.22亿人次,国内游超过6.5亿人次。出境游没三五万,国内游没大几千,游个屁?中国人的观念,穷家富路,身上不多带点钱,敢出门游么?踩死人家的小鸡娃咋办?

不是说美国人不爱存钱,中国人爱存钱么?如今中国人都懂点金融学,光听保险公司、证券公司、银行推销理财产品的业务员吹,都要多少学会一点。钱存在银行里,利息太低。你不理财,财不理你。把存款拿去理财炒股炒房或集资的人大有人在。中国的金融业GDP占比还很低,不到30%。美国金融业占比很高,接近70%,总值达I2.22万亿$。

有两种叫骂声颇值得注意,一个骂房价高,一个骂经济崩盘。骂房价高的人,基本上都是想买房却又手头拮据的人。想买房不是得先筹钱存钱么?这些人应该有些存储,总该有十几或几十甚至上百万吧?天天盼房价跌一点,好马上买进。不想买房子的人骂个什么?吃饱了助消化?骂经济崩盘的人,应该是炒股没赚太多甚至是亏了本的,他们炒股的本钱和利钱就是他们个人的财富呀!这些人未必懂经济学,可他们牛气冲天地叫骂,无非是在自己的切身利益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欲念。他们希望房价低下来,希望炒股能日进斗金。其实他们不穷,不至于没饭吃,没衣穿,没房住。但看到别人大把花钱,心里不舒服,小杂种二狗子小时候鼻涕成天挂在嘴巴上,如今当了老板,豪车开着,美女围着,这世道真他妈坏了!可不就是个红眼症么?眼白上满是血丝,气不打一处来,一大早睁开眼就想骂娘。富人屁大,穷人气大。尤其是又懒又穷的傻货,小时候要他读书他不读,非要去放牛。长大了不学无术,大事不能干,小事不想干,老想发财,不想搬砖。成天拿个破手机上网胡喷,从不反省自己就是个王八蛋。还穷得有理,懒得自豪。错的都是政府和别人,自己是全知完人。曾为我装修的在武汉搞装修工程的武穴老板和他的亲戚农民工,个个在老家都建有楼房,过年打牌,输赢上万,还说一年就一回,输就输了吧,眼睛都不眨一下,尽管老婆说起来就是气。他们说起国家社会来,通常也是一肚子怨气,骂骂咧咧。此等无脑无德之人,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

中国大部分人不穷,钞票大大地有。当然也有相对钱少的,有位表哥,夫妻二人工厂退休了,两个人的退休金每月7000多块,房子是老辈传下来的两室一厅一厨一卫的公房,每月交300多元的房租,花钱自然不会大手大脚,吃穿用度不成问题,每年还能存一两万块钱。女儿女婿在北京工作,年收入50多万,前年向我借2O万在北京买了房,去年就还清了。有个武汉郊区农村的姨妹,去年过年时去看了一下,三层楼的房子住着,门边小车泊着,鸡鸭鱼肉摆着,日子过得滋润着呢。或许真正穷的地方是老少边山区,也曾造访湖北革命老区红安山区,特意找了一家独户农舍讨食,虽已过用餐时间,咸菜鸡蛋炒饭花生米油炸小枯鱼,IO来分钟就到口了,还从冰箱里拿几瓶啤酒出来……他们或许还算不上小康,可衣食住行全然无碍,穷么?采菊东离下,悠然见南山。鸡犬时相闻,茶酒佐三餐。过客相与言,应答也怡然。不知小康意,情态唯大安。

4

谢谢邀请。说实话这个话题很敏感。这里只能以事论事粗浅谈一点个人感受。如果我们想深入了解为什么60%的社会财富会集中在10%的人手中。只要我们把这些财富拥有者的基本背景及构成作个大致归类,就可窥其一斑。这里我整理了几个问题,社会的财富占有为什么会呈金字塔,而不是橄榄球。为什么没有形成中产阶层。为什么财富分配两极分化日趋严重。要回答清楚以上问题,我确实只能以提问方式,让大家自行思考。

在这里就题说题,其实中国老百姓还是有一定的财产储蓄,只不过转化了形式,城市中的老百姓绝大部财产储蓄变成了房产,农村老百姓拥有土地使用权及宅基地。这些都是老百姓手中的存量财富。只是这部分财富被沉积了。所以造成老百姓手上无现金储蓄。简言之,在北上广拥有一套商品房的老百姓,就意味着有几百万的财富。在农村拥有宅基地和土地权证的老百姓,一但土地流转或撤迁,他们就能拥有一笔巨大财富。所以中国目前老百姓的现状,形象比喻就是拿着金饭碗讨饭。这是个很悲剧的社会现象,李克强总理多次谈到盘活社会存量资产。采取抑制房地产投资,防止资金沉淀,让这部分钱用于人们的日常消耗,拉动经济。农村试点土地流转,盘活土地资源,让它成为拥有土地权证人的红利,让老百姓手中的隐性财富,转化成显性财富。然而这是一个很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这个话题就不是本文讨论的内容了。以上回答仅能如此结束。不够深入,不够全面,请大家多多包涵。

5

这样的数据没有统计分析过,只能假设这是一组真实的数据。55%的家庭没有或者几乎没有储蓄,说明大多数家庭仍处于贫穷状态。10%的家庭拥有社会总财富的60.6%,说明社会财富已集中到了少数人手里,社会已出现了严重的财富不均现象。

没有财富积累的人往往没有资产性收入,这在财富的构成中少了很大一部分。所以,这部分人往往入不敷出,挣多少,花多少,甚至不够花,没有任何剩余的财产用于积累。这种家庭当遇到临时性的变故或困难时,其财富就会陷入窘迫,从而使整个家庭陷入贫困化或极端的贫困化。

有财富积累的家庭就有资产性收入,如存款有利息,理财有收益等,这部分收入穷人家庭是没有的。我们可以将有财富积累的家庭称为富人或富人家庭,没有财富积累的家庭称为穷人或穷人家庭。富人由于有资产性收入,又有多余财富可供办厂等进一步投资,所以,富人就会有多通道的收入,于是富人更富了。穷人没有任何资产性收入,只能靠输出自身的劳动力赚取收入,而这种收入往往仰仗于别人,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所以,穷人的生活充满风险。穷人由于一直处于缺钱的状态,用于家庭成员及自身的健康投入相对较少,当自身健康出现问题时,就会影响劳动力的输出,就会减少或断绝收入的来源,家庭就会陷入困境,这就是所谓的穷人更穷的缘故。

一个和平、稳定的社会,人民都在和平地劳动和生活,社会经济财富在不断地积累、增长,在这种持继不断的经济发展中,个人家庭财富也在不断地增长。由于个人智力、能力、性格和机会的不同,有的人财富积累极快,又善于又有勇气投资,于是这部分人就会在极短的时间内暴富,成为了所谓的新富阶层,也就是成为了富人。而大多数人,小富即安,不愿意也不敢冒险投资,这样家庭财富处于缓慢增长或停滞的状态,久而久之,便相对地成为了穷人,并最终成为了真正的穷人。

这就是富人、穷人成长的历程。当富人数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形成富人阶层。富人阶层有财富、有能力、有智力、有机会,很容易形成财富垄断,这样富人更富了,穷人更穷了,这就是社会的现实。

穷人的出路在那里,只有社会学家能够清楚地阐述。在社会财富的有力调控下,在养老、医疗、教育、住房等民生问题社会保障化后,穷人也许会改善经济状况,慢慢地成为中产阶级的,这就是理想的状态了。

6

别人家有没有存款我不知道,也没有权利去知道人家有多少积蓄,我老鼠人历来喜欢存钱积蓄财富,为了将来万一有个什么天灾人祸而不至于手脚无措,没有办法应付旦夕祸福,所以现在我家没有货款.没有外债,小孩自己成家立业了,我告戒小孩们做事不要太贪婪狂妄,干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要借钱,尽可能不要贷款,所以小孩们也生活的还可以,我们多少是有些存款的,足以应付突发的灾祸而心不会荒乱的,不说了,说多了有些人不爽了。

7

谢邀!我只是一个普通人家的孩子应该算是那55%的家庭,没有什么大的数据做依撑,仅说明下个人观点。

从房价上来看,首先我觉得房价永远不会降,而且永远有人在买房,穷人要买房,为了自己,为了孩子;富人买房,为了自己,为了盈利。说到底,总觉得不论什么政策,还是卡在这55%的家庭身上,无疑就是买不了的还是买不了,能买的政策并没有什么影响,买不了的注定就在为10%的那部分增加着收入,而自己这边一面为10%买单,一面为自己买单。

这个例子就不难看出这也是为什么10%的家庭拥有60.6%的财富,因为55%的家庭都间接的为10%的家庭做创收,这样的支出已经占据了大部分家庭收入,所以这部分人也很难成为那10%的人,所以穷的一直在穷。

8

实话:看了白看,说了白说!中国如此,美国更甚!

自己还是老老实实该做什么,做什么?争取先超过55%的人是上策!成功是努力和拼搏出来的,不是看、听出来的!细品自己的短板,好好学习,端正心态,不要动不动羡慕嫉妒恨,脚踏实地的工作、学习,自然会有好的回报!

9

低收入者消费占收入比高,高收入者消费占收入比低。久而久之,积蓄差异越来越大。所以,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是趋势。各国都是。发生经济危机时,低收入者度日艰难,但高收入者财富损失比例更大。

10

现在社会经济情况发展不均匀,有的富得人听了不相信,但极少数就象晨星,有的村民每年靠贷款度日,二月份贷,十月里还,过年心中有熬煎,下种开资没贷款下不上种子,农村信用社在农村是个香饽饽,没有信用社百分之八十村民生活艰难,村民对乡镇干部没什么感觉,但对银行,信用社感恩戴德。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