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即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咸丰帝的妃嫔,同治帝的生母。晚清重要政治人物,清朝晚期的实际统治者。
1852年,叶赫那拉氏入宫,赐号兰贵人(清史稿记载为懿贵人),次年晋封懿嫔;
1856年,叶赫那拉氏生下了皇长子爱新觉罗·载淳(同治帝),晋封懿妃,次年晋封懿贵妃;
1861年,咸丰帝驾崩后,叶赫那拉氏与孝贞显皇后两宫并尊,称为圣母皇太后,上徽号慈禧,是为慈禧太后。
从此,慈禧太后开始了垂帘听政,直到1908年去世。在近五十年的时间里,慈禧太后作为清朝廷实际统治者,主宰了中国半个世纪的命运。
此时,正是世界风云变幻莫测、日新月异的时代,慈禧太后的独裁,延续了清朝封建制度腐朽的统治,严重阻滞了中华民族的发展,称其误我中华一百年,并不过分。
01
此时,世界局势的变化。
18世纪60年代,以纺织业的技术革新为开始,以瓦特蒸汽机的改良和广泛使用为枢纽,以19世纪30-40年代机器制造业机械化的实现为标志,英国率先在世界范围内,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
为了配合工业革命的发展,在政治上,英国也最早实行改革,实现了君主立宪制,最终使得英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一政治、经济、军事强国。
这次革命大致经历了一百年的时间,影响范围不仅扩展到西欧和北美,推动了法、德、美等国的技术革新,而且还扩展到了东欧和亚洲。俄国和日本也出现了工业革命的高潮。
特别是我们的东邻、一向的小兄弟、小跟班甚至是附庸、傀儡的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迅速强大起来。
腐朽的清朝廷,却依然在闭关锁国,顽固地维系着其独裁制度,没有认清世界新形势,在夜郎自大中坐井观天。
02
清政府面临着内忧外困的现状
远的先不说,就从慈禧太后的老公咸丰皇帝说起吧。
道光三十年(1850年)二月,道光皇帝驾崩,皇太子爱新觉罗·奕詝继位,成为大清朝第九位皇帝,是为咸丰帝,也是最后一位具有实际统治权的皇帝。
此时,英国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世界各国的政治、技术变革如火如荼,这也激发了这位新帝王奋发图强的壮志。
咸丰即位后,便勤于政事,大手笔对朝政改革。为了挽救统治危机,咸丰帝颇思除弊求治。他任贤去邪,企图重振朝纲。重用汉族官僚曾国藩,使其训练指挥地主武装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起义,提拔肃顺进行革除弊政。
但其目的并非是要富民强国,根本而言,还是为了其封建统治的稳固。
大清帝国内忧外患不断,在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下,经过1840年到1860年,连续两次鸦片战争,国门被打开,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彻底把中国推入了苦难的深渊。
咸丰帝后期也企图通过开启洋务运动,重新扭转这个内外交困的局面,也取得了一些成效。
对于洋务运动,并不能否认其富国强兵的结果,但根本而言,还是想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维护其封建统治。
03
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几次打断了中国变革图强的进程。
1861年,咸丰帝驾崩,年仅六岁的皇子载淳继位,是为同治帝,其生母慈禧太后开始垂帘听政。
慈禧太后首先联合慈安太后、恭亲王奕訢发动了辛酉政变,逮捕了顾命八大臣,判处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自裁、肃顺斩立决,其他人革职。从此夺取了政权,形成了“二宫垂帘,亲王议政”的格局。
执政初期,慈禧太后在议政王奕訢的辅佐下,整饬吏治,重用汉臣,依靠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组织地主武装,在列强的支持下,先后镇压了太平天国、捻军、苗民、回民起义,缓解了清王朝的统治危机,使清王朝得到了暂时稳定。
出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重用洋务派,发展军民工业,训练陆海军以加强军事实力。洋务运动的后期,清王朝军事实力有所提高,工商业有了初步的发展,被称作“同治中兴”。
1873年,两宫太后卷帘归政,把朝政还给了同治帝。1875年,同治帝就驾崩了,年仅十九岁。慈禧太后的侄子、也是其外甥,年仅四岁的爱新觉罗·载湉继承咸丰大统,是为光绪帝,两宫再度垂帘听政。
1881年慈安太后去世,慈禧太后在1884年发动“甲申易枢”,罢免了恭亲王奕訢,开始独掌大权;1889年,慈禧太后归政于光绪,退隐颐和园,但依然控制着大清朝这艘破船的航向。
1898年,戊戌变法中的帝党,为了彻底摆脱慈禧太后的掌控,密谋围园杀后。慈禧太后先发制人,发动戊戌政变,囚禁了光绪帝,斩杀了戊戌六君子,再度训政。
1900年庚子国变,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火烧圆明园。慈禧太后被迫实行清末新政,对兵商学官法进行改革。
1908年,慈禧太后终于驾崩,再也不能折腾了。
04
作为封建制度的守护者,非凡的掌控能力,误我中华近百年。
慈禧太后主政后,无论是重用汉臣,还是发展洋务运动,包括一连串的针对皇族、帝王的政变,无非是为了铲除异己,镇压太平天国及义和团运动,维护其统治基础。
作为封建统治制度的守护者,慈禧太后的确是具有非凡的掌控能力。在整个大清朝的后期,没人能够撼动她的地位和权力。
这起码是几方面的原因导致的:
第一,慈禧太后的确是一位深通帝王之术的统治者,非凡的掌控能力是她能够一直独霸大权的前提。
第二,根深蒂固的奴才思想,无论是朝中大臣还是普通百姓,几千年奴隶、封建社会,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即便是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这样的人才,想实现自己的理想价值,也是以匡扶清朝廷、维护封建统治为己任,甘愿做清朝廷的帮凶和奴才。
第三,已经觉醒能够睁眼看世界,以求变法图强的仁人志士,总是势单力薄,得不到整个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第四,几千年的愚民政策,教育体制与理念远远落后于世界潮流,致使读书人一直处在读书为官的情结中,没有以天下为己任的理想抱负。
经济技术的落后,固然是清王朝落后的重要原因,根本而言,还是教育、思想、制度的落后。
这些问题不能绝对地全部算到慈禧太后老佛爷的头上去,但作为清王朝最后实际的统治者,不能高瞻远瞩,认清世界潮流的变化,顽固地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荒淫无道,独裁专权,致使中华民族与世界的差距越拉越大,最终变成了东亚病夫。
从慈禧太后近五十年的主政及导致地近百年积弱贫穷的后果来看,说她误了中华一百年,毫不为过。即便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且科技、军事实力进入了世界前列,但依然有许多没落的帝国大佬们,对于中国复兴的成就耿耿于怀,视若无睹,依然陶醉在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的优越感里。
这不得不说是老佛爷一手造成的恶果,她逃脱不了历史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