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射雕三部曲”的开篇有个共同之处,就是开篇出场时武功很厉害的人,却绝非是最终的绝顶高手,比如《射雕》中的丘处机,《神雕》中的李莫愁,《倚天》中的何足道同样也是这样的高手。何足道的出场不可谓不惊艳,昆仑三圣之名独挑少林,竟让少林合寺震动。不过,便是他这样的高手,在小说中的出场意义,也只不过是为后续故事情节的开展作服务,侧面忖托出小说中绝顶高手的水平境界如何而已,并没能继续留下他的传奇故事。



假如没有觉远师徒出现,少林武功不敌“昆仑三圣”的消息当会传遍江湖,何足道后半生会陷入被不断挑战的武学生涯。

何足道向来在昆仑山苦修,琴、棋、剑三艺皆绝,境能入圣,因而西域人送“昆仑三圣”的美称。他并非狂傲自大之徒,人送此称号,非他之所想,故而改名何足道,以显自己不敢自居不疑。但在西域武林,既然他能以一身绝艺,闯下这样的名头,本来就已说明他是西域武林中一等一的高手。虽说他挑战少林一节,事出有因,但也是有这样的实力,他才敢远赴中原,一探少林武学。

本来何足道只是受尹克西所托,到少林向觉远大师传话的,却因西域少林的三个俗家弟子潘天耕、方天劳和卫天望不服他的“三圣”名号,欲挑战他去他“剑圣”一名。何足道心想反正要赴少林寺一趟,西域少林武功也是出自祖庭的中原少林,秉着两番功夫一番做,因而才约他们到中原少林见面,见识少林绝技。可见他原非是要挑战少林,只是他到少林之后留书罗汉堂,约拜山门,却未能细说其中缘故,倒是给人大言不惭之感,也引得少林合寺震动。

见是一张诗笺,笺上墨汁淋漓,写着两行字道:“少林派武功,称雄中原西域有年,十天之后,昆仑三圣前来一并领教。”笔势挺拔遒劲。《倚天屠龙记?第一回》


能让少林合寺震动,上一次发生这样的事,怕是还要数七八十年前的那起“火工头陀事件”。不过,少林为何单凭何足道的留书便大为震动呢?这点小说中说得清楚。这罗汉堂固定有八名弟子轮值,日夜不断,何足道能在人不知鬼不觉的情况下,飞身入堂,并在离地三丈之高的降龙罗汉手上留下简贴,用无色禅师的话说,轻功之佳,已是实所罕有。在加上潘天耕等人到达少林之后,先于山下已败在何足道手下。料想善者不来,来者不善,合寺便即加紧防范,天鸣方丈由此传下法旨,五百里以内的僧俗弟子,一律归寺听调,更是将寺中辈分最高的“心禅堂七老”都请来压阵。

天鸣禅师一得讯息,心知今日少林寺面临荣辱盛衰的大关头,估量自己和无色、无相的武功,未必能强于潘天耕等三人多少,这才不得不请出心禅堂七老来押阵。心禅七老的辈分高于天鸣,至于武功到底深到何等地步,谁也不知,是否能在紧急关头出手制得住这昆仑三圣,在方丈和无色、无相三人心中,也只胡乱猜测罢了。《倚天屠龙记?第二回》

少林合寺震动,摆下这么大的阵势迎接何足道的挑战,但何足道在山门前画石为局的一个举动,小说中说得清楚,已让天鸣方丈、罗汉堂首座无色禅师、达摩堂首座无相禅师以及心禅堂七老等人面面相觑,心下骇然。天鸣方丈自知何足道这般浑雄的内力,少林寺中无一人能及,当下服输。可见何足道一人,已能胜过当时的少林一众苦修多年的武功高手。假如没有之后的觉远师徒出现,不久之后,少林武功败在“昆仑三圣”之下的消息便会传遍中原武林。少林作为天下武学之源,何足道此举,怕是会从此引来中原武林高手的无数挑战,自此不能再安心潜修三艺了。觉远师徒打败他,却也能说的上是救了他。



何足道单挑少林让天鸣方丈认输,只能说明他已是当世第一流的高手,败在觉远师徒手下,更证明了他的武功还未到绝顶高手的境界,金庸先生写他的武功另有意义。

不过,何足道单挑中原武庭少林,一出手就让天鸣方丈当下服输,他的武功就真的到了绝世无敌的地步吗?很明显不是,之后毫无外功基础却有一身深厚内功的觉远就让他顿感压力,仅跟杨过学过四招,又在一对铁罗汉中练就十招“罗汉拳”的张君宝,照样凭借这样的粗浅武功和一身深厚的内力,硬接了他十招,让他自觉狂傲。

其实在内功为上的金庸武侠里,当时的少林,虽为天下武学之源,但除了练就“九阳神功”的觉远和同修九阳的张君宝,寺中武僧的武功修为是远远不足领袖于武林的。西域少林的潘天耕等三人在何足道手下过不了几个回合,天鸣方丈估量自己和无色、无相的武功,却未必能强于潘天耕等三人多少,可见此时的少林武学有多衰落。就连郭襄在初上少林时,也在疑惑为何两次华山论剑,皆未有少林高僧参与。

她望着连绵屋宇出了一会儿神,心想:“少林寺向为天下武学之源,但华山两次论剑,怎地五绝之中并无少林寺高僧?难道寺中武学好手自忖并无把握,生怕堕了威名,索性便不去与会?又难道众僧修为精湛,名心尽去,武功虽高,却不去和旁人争强赌胜?”《倚天屠龙记?第一回》


少林武学的衰落自然也是事出有因的,恶源便是之后小说中交代的“火工头陀事件”。火工头陀重创两堂高手,两堂首座一死一走,少林武学自此竟尔中衰。所以说,单从何足道单挑少林,让天鸣方丈认输一事,只能说明他是当世第一流的高手,却不足以显示他更深层的实力。而从他的内功不及觉远甚至是张君宝一节来看,他的武功修为也还不及当世五绝那样的境界,毕竟觉远的内功是能与郭靖和一灯大师媲美的。

实际上,何足道在小说中出场的意义,金庸先生就是把他的武功与绝顶高手的差距,作为一个参照对象,来忖托出“九阳神功”的威力罢了,也借此说明了为何后来的《九阳真经》,即便是残本也能助少林一派的武学实现复兴。不过何足道挑战少林一事,对中原武林的影响确实深远。他的出现,是觉远大师救张君宝和郭襄出逃少林的导火线,经此波折,觉远圆寂,临终前背出《九阳真经》,从此一经缘分三脉,造就了少林武学的复兴,峨眉武当两派的立派崛起,彻底改变了中原武林的格局。

总体来说,何足道的实力能够得上第一流高手的级别,以他三十来岁的年龄,在没有像杨过那般特别奇遇的情况下,能够练到这样的境界,也是极不简单的。实际上,从“射雕三部曲”的设定来看,真正要想成为绝顶高手,除非与最上乘最高深的武学功法有牵连,这也是三部小说中像《九阴》《九阳》等武学秘笈,还有像“降龙十八掌”等高深绝学出现的原因。不然未能窥探上乘武学,纵是苦练多年,也难有更大的作为。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是羽菱君,专注于“天龙时代”前、“射雕时代”前、“倚天时代”前,金庸武侠“三前”空位期前传的解读,欢迎关注,一起交流!

最佳贡献者
2

谢邀@问答。

小哥出品,必属精品!

“昆仑三圣”何足道是《倚天屠龙记》开篇出现的人物,他受伊克西临终托付,从西域前往中原少林寺,带一句话给觉远禅师,但是西域少林寺在当地名声也很大,但是其弟子多好勇斗狠,他们听到何足道的名号非常不满意,觉得这人太狂,要和何足道比试武功,目的就是何足道把“昆仑三圣”的名号去掉,至少也要去掉“三圣”中的“剑圣”,因为少林寺也有剑法。

但是何足道是一代狂生,他虽然表示对着“三圣”也有点不好意思,但是并没有不用这个名号,他是宁愿改名字,也不愿意去掉这个“三圣”,所以他改名“何足道”,意思是自己叫做“三圣”,实在是不足挂齿的。

何足道考虑到西域少林源自中原少林,因此中原少林的武功应该要比西域少林高,因此他告诉西域少林三人,自己要去中原少林寺,你们要和我比武,那就去少林寺吧,到时候我一起领教你们中原少林和西域少林的武功,结果西域少林的三人气不过,就和何足道约好日期,也从西域前往中原,在少林寺切磋。

那么,昆仑三圣何足道的武功到底如何呢?

小哥从轻功、内功、招式、身法四方面详细分析。

昆仑三圣何足道的轻功

何足道的轻功可谓是《倚天屠龙记》中的顶尖水平,在原著中有明确的描述。

参考《倚天屠龙记》小说第一章《天涯思君不可》、第二章《武当山顶松柏》。

无色道:“这事我们也想过了,可是决计不会。降龙罗汉的手指离地有三丈多高,平时扫除佛身上灰尘,必须搭起高架。有人能跃到这般高处,轻功之佳,实所罕有。寺中纵有叛徒,料来也不会有这样好的功夫。”

这段描述了何足道亲自将挑战书,放在了少林寺罗汉堂降龙罗汉神像的手掌上面,而罗汉堂每天有八名弟子轮值,也就是说,何足道在罗汉堂有弟子巡视看守的情况下施展绝顶轻功,将挑战书放在了降龙罗汉神像的手掌上面。可谓是神不知鬼不觉。

何足道右手一挥,苦笑道:“何足道啊何足道,当真是狂得可以。”向天鸣掸师一揖到地,说道:“少林寺武功扬名千载,果然非同小可,今日令狂生大开眼界,方知盛名之下,实无虚士。佩服,佩服!”说着转过身来,足尖一点,已飘身在数丈之外。他停了脚步,回头对觉远道:“觉远大师,那人叫我转告一句话,说道‘经书是在油中’。”话声甫歇,他足尖连点数下,远远的去了,身法之快,实所罕见。

前面一段原文描写何足道轻功身法的轻和飞的高,这段描写何足道轻功的快,足尖一点,已飘身在数丈之外。

在《倚天屠龙记》中,杨逍的轻功也是非常好的,那么金庸先生如何描绘他的轻功呢?

左手仍是抱着杨不悔,伸右手拉起张无忌,也不见他提足抬腿,突然之间倒退丈余,一转身,已在数丈之外。

这一段描述非常精彩,因为杨逍不用任何动作就可以如僵尸一般后退丈余,而他一转身,必然是脚底下有了动作,然后就是“数丈之外”,但是我们看看何足道的轻功,他是足尖一点,就“飘”到了数丈之外,这份飘逸潇洒的身法是其他人万万不能及的, 同时要是他脚下发力,那么这个距离肯定要比“足尖一点”多的多。

所以说,何足道的轻功应该要比杨逍的轻功高。



昆仑三圣何足道的内功

关于何足道内功的描述有很多文字,小哥就以何足道“显露内功”“实战内功”两个方面来分析。

何足道显露内功

那三人见他压破亭顶而下,显非寻常,初时尚且忍耐,要瞧瞧这个白衣怪客到底是甚么来历。

这段描述了何足道躺在休息的亭子顶上面,他看到西域少林三人(潘天耕、方天劳、卫天望)难为郭襄,而郭襄又是他一见钟情的女子,因此果断出手,用深厚的内力压塌了亭子,从上面掉了下来。

何足道不答,俯身拾起一块尖角石子,突然在寺前的青石板上纵一道、横一道的画了起来,顷刻之间,画成了纵横各一十九道的一张大棋盘。经纬线笔直,犹如用界尺界成一般,每一道线都是深入石板半寸有余。这石板乃以少室山的青石铺成。坚硬如铁,数百年人来人往,亦无多少磨耗,他随手以一块尖石挥划,竟然深陷盈寸,这份内功实是世间罕有。

他这手划石为局的惊人绝技一露,天鸣、无色、无相以及心禅堂七老无不面面相觑,心下骇然。天鸣方丈知道此人这般浑雄的内力寺中无一人及得。

这段描述了何足道用一块尖尖的石子,在坚硬如铁的青石上面,非常快速的画了一个围棋棋盘,每道线都是非常笔直的(一气呵成),同时每道线都是深入大石半寸有余,为什么以石画棋盘能显示其高深内力呢?因为石子是小小的石子,之所以能花这么深,是因为何足道将内力灌注在手指和石子上面的缘故。

通过这两段描述,特别是何足道用小石子快速画了一副棋盘,我们可以看出来,何足道的内力是相当深厚的,少林寺众高僧都自认没有如此深厚的内力。



何足道内功实战表现

卫天望虽未受伤,但五脏翻动,全身骨骼如欲碎裂,一口气缓不过来,登时委顿不堪。那红脸矮子方天劳见师弟吃了这般大的苦头,暗自惊怒,脸上仍是笑嘻嘻的说道:“阁下掌力之强,真乃世所少见,佩服佩服。”

这一段描述昆仑三圣对战西域少林弟子卫天望,卫天望自付外功当世第一,但是和昆仑三圣硬碰硬三次,最后一次直接被打飞出了亭子,幸亏两个师兄同时出手,才化解了卫天望被打到重伤的危机。

何足道在和潘天耕比试的时候,他用极短的断剑一边为郭襄弹琴,一边对战潘天耕,抚琴的时候,更是用嘴里吹出的气来代替手指,因为另外一只手要拿短剑和蟠天耕对战。而潘天耕的实力是不输少林寺无色、无相等人。

何足道自肩上受了他一掌,早知道这少年的内力远在潘天耕等三人之上,但自忖十招之内定能将他击败。

说到武功家数,何足道比之张君宝何止胜过百倍?但一经比拚内力,张君宝曾自“九阳真经”学得心法,内力绵绵密密,浑厚充溢。顷刻之间,何足道便知并无胜他把握,当即纵身跃起,让张君宝的拳力尽皆落空,反掌在他背上轻轻一推。张君宝仆跌在地,一时站不起来。

何足道为人热血轻狂,是名副其实的一位“狂士”,他用石子画棋盘,被觉远大师借助装满水的铁桶重量,再施加深厚内力于双足,用脚搽去了深入青石半寸的棋盘,所以何足道认为觉远大师的内力高于自己,但是真实情况如何?其实也是觉远大师取巧罢了,但是后面觉远大师用两个铁桶夹住何足道的软剑,何足道抜不出来,则是实打实的内功比拼了。

何足道对战张君宝,很多人认为张君宝此时的武功虽然高,但是并不是一流高手,其实不然,张君宝此刻的武功俨然已经成为了一流高手,因为他的罗汉拳法度严谨,同时他的内力更在潘天耕等人之上,前面也说了,潘天耕的内力和无色、无相等差不多。

但是何足道面对张君宝,目的要在十招之内打败他,虽然后来证明何足道确实轻敌了,但不可否认,何足道的武功要比张君宝高很多,因为最后一式出计谋把张君宝推倒了,张君宝一时三刻竟然站不起来,要是两个人性命相搏,何足道早以用剑刺杀了张君宝,这是没有任何悬念的。



何足道武功的招式、身法

何足道的招式有多么厉害呢?从前面一只手为郭襄弹琴,一只手持短剑对战用剑高手潘天耕,最终击败潘天耕。

文中也说了,昆仑三圣何足道相当于出了一半的力就击败了西域少林三人,可见他剑法的高超,那么,他在和觉远对战的时候,全力施展的情况下,剑法如何呢?

(何足道)叫道:“大和尚,可小心了!”长剑颤处,前后左右,瞬息之间攻出了四四一十六招。但听得当当当当一十六下响过,何足道这一十六手“迅雷剑”竟尽数刺在铁桶之上。

何足道使劲回夺,哪里动得半毫?他应变奇速,右手撤剑,双手齐推,一股排山倒海的掌力,直扑觉远面门。这时觉远已分不出手去抵挡,眼见情势十分危急,张君宝师徒情深,纵身扑上,使出杨过昔年所教那招“四通八达”,挥掌斜击何足道肩头。便在此时,觉远的劲力已传到铁桶之中,两道水住从桶中飞出,也扑向何足道的面门。掌力和水柱一撞,水花四溅,泼得两人满身是水,何足道这双掌力便就此卸去。

通过这两段描述,我们可以看出来,何足道的剑法确实非常高超,觉远大师凭借深厚的内力和硕大的大铁桶做挡箭牌,以静制动,致使何足道的剑招都被铁桶挡住,但是何足道立马弃剑,用双掌攻击觉远大师,“情势十分危机”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觉远和尚轻则受伤重则毙命,这个时候一流强高手张君宝及时出手,但是在张君宝偷袭(类似于偷袭)的情况下,何足道不过是向左退了三步而已。



通过细致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来,何足道的内功修为非常了得,最多稍逊觉远禅师(用铁桶夹薄剑,铁桶比较有优势),同时金庸先生描写一个人内力高深,用“排山倒海”四个字的并不是很多,其中就有乔峰、洪七公、欧阳锋和郭靖,在《倚天屠龙记》中,百岁张三丰曾推测张无忌的内力表现和觉远大师相近,而阳顶天的内力则比张无忌低了很明显的幅度,所以参考觉远禅师、张三丰、张无忌,何足道的内功要比阳顶天高,武功在《倚天屠龙记》中,早期基本上可以排第一(郭靖、杨过、周伯通等人不算),单挑少林寺这是阳顶天也做不到的事,后来昆仑三圣不再踏入江湖,也就不再做对比。

3

在中国古代能够称为圣人的人并不多,比如孔子被称为孔圣人,关羽被称为武圣人,到唐朝时期,皇帝喜欢自称为圣人,在李治与武则天共同执政时期,被称“二圣”,到宋徽宗和宋钦宗被金国俘虏的时候,岳飞打出的旗号就是“迎回二圣”。

而在金庸武侠中,何足道一个人就敢称“三圣”,可见其自负到什么程度,虽然名号是别人冠的,但是他依然很受用,为了表示自己谦虚,还改名叫何足道,意思是自己被称为西域第一,没啥了不起的。

在金庸武侠中,何足道倒是有点像东邪黄药师,都是喜欢琴棋书画这样的文艺青年,而且都很自负,明明想要当天下第一,却还要表现出不在意的样子。

作为接替欧阳锋在西域地区武学扛把子的少年,何足道在遇到武学瓶颈的时候,到中原武林去开开眼也未尝不是一件展示自己武功的机会。

当时正好遇到从少林寺偷走《九阳真经》,逃到西域后与同伴发生争抢最后奄奄一息的伊克西。伊克西在临终之前,良心发现,决定把《九阳真经》还给少林,就让何足道给少林传一句话,就是“经在猴中”,大概是由于何足道是西域人,没有听清楚,理解成“经在油中”,于是何足道带着这句奇奇怪怪的嘱托到了少林,趁机也想领教一下功夫。

由于地域文化不同,昆仑三圣的领教,被少林寺理解为踢馆,郭襄的出现,让何足道一见倾心,更想要在郭襄面前表现一番,阴差阳错之下爆发了一场莫名其妙的比试,按照他的预想是横扫少林,然后俘获郭襄的内,从此人生走上巅峰。

这场比武,如果抛开神雕后期的伪五绝,应该算作是西域武林与中原武林的正式对决。

有一说一,在挑战少林寺这块,何足道的表现还是很惊艳的,作为天下武学正宗的少林寺竟然无一人能够抵挡住何足道,直到无意中习得九阳真经的觉远大师的出现,严格意义上来讲,觉远大师不能算作是少林寺的武力担当,何足道应该是横扫了少林的。

金庸喜欢用这种反差描写来刻画戏剧冲突,比如在西域神一样的人物,到了中原连少林寺的一个打水和尚都打不过,这才有意思。

可以说,何足道在神雕后到倚天前的这个时间段中,应该算是年轻一代中顶尖的新秀,只要神雕的五绝一死光,妥妥的超一线一样的存在,在郭襄和张三丰开宗立派之前,何足道应该算是天下第一的水平。

然而,金庸武侠世界其实是一个动态的世界,就像几次华山论剑,每次的天下第一都不是同一个人来说,人的武学还是逐渐成长的,昆仑三圣当时虽然年轻,但是后劲增长不足,最后在巅峰时期,实力应该是不如郭襄和张三丰的。

当然,除了个人武功有变化外,实际上门派的武功也是动态变化的,何足道横扫少林的这个节骨眼很好,正是少林寺最虚的时候,我们知道少林寺在《天龙八部》(北宋)时期就已经是天下第一门派,然而在射雕和神雕中,却丝毫没有少林寺的影子,反而是全真教成为天下第一门派,丐帮始终活跃,少林寺去了哪里呢?难道少林寺还不如丐帮?

应该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少林寺销声匿迹了,为何会销声匿迹呢?按照倚天中的说法是,当时少林寺中有一个在厨房中烧火的头陀偷学武功,后来竟然重创少林多名高手,逃到西域,开创金刚门,经此事件,少林寺内部也四分五裂,其中少林罗汉堂的苦慧禅师出走西域开创西域少林,使得少林的处境更为艰难,这样就是几十年都没有影响力。

所以,何足道去挑战少林的时候,也是少林的虚弱期。

但是何足道回到昆仑后,虽然开创昆仑一派,但是影响力实在有限,昆仑虽然也是六大派之一,但是在实力上,少林、武当、峨眉属于上三派,昆仑、华山、崆峒属于下三派。

之所以会有这番变化,主要原因还是得益于《九阳真经》的传播,如果说射雕和神雕天下武学的基础构架是《九阴真经》,那么倚天时期的武学构架就是《九阳真经》。

在世纪新修版中,一位斗酒僧从王重阳手里借得《九阴真经》一看,结果就创出了《九阳真经》,伊克西和潇湘子虽然将此经偷走,藏入猴的肚子里,却并没有使得《九阳真经》失传,背会《九阳真经》的觉远大师的表现就惊到所有人,两次出场,一次是在华山之巅,惊到新华山五绝;第二次出场是在何足道技压少林时,以一己之力击败何足道。

可见《九阳真经》的实力还是很可怕的,在觉远大师圆寂之前,曾背诵《九阳真经》,当晚郭襄和张三丰、无色大师都在场,他们三人根据吸收的不同,再加上自己所悟,最终都以此创立“少林九阳功”“武当九阳功”“峨眉九阳功”,少林得以重振雄风,新创立的武当和峨眉可以比肩少林,最终奠定了倚天时期六大派的基础。

这些都不是何足道自己一个人在西域所能创造出来的,尤其是何足道输给觉远后,发誓从此不踏入中原武林一步,实际上这是一个对自己武功成长不负责任的誓言。

何足道最后吃亏就吃在,自己在西域没有高手切磋,无法吸收新的武学,不能交流,最终被中原快速发展的武学生态所超越。

所以我说何足道最像黄药师,做事偏颇,喜欢自己研究,结果缺乏交流,不求进步,武学终究难有突破,出场时候什么样,结局的时候还是什么样。

何足道最应该做的就是向欧阳锋学习,虽然早就做到了西域第一,但还是积极融入中原武学圈,没事找这个五绝切磋,找那个五绝练练手,年轻的小辈也教训教训,在第二次华山论剑之前,竟然逆修《九阴真经》,如果不是把脑子练坏了,已经是事实上的天下第一了,这就是一种态度的问题了。

可以说,何足道的缺乏大局的眼界,颇为自负的性格等等因素,都导致何足道可能在出场之后一直到死,武学修为都很难有更大的进步。

4

一剑西来,天外飞仙。昆仑三圣何足道的武功当有准绝的水平,大致相当于《倚天屠龙记》里的阳顶天、《射雕英雄传》里的裘千仞水平。


首先,不要拿何足道的内力不如觉远大师和张三丰说事。

这二人觉远的内功是绝顶水准,张三丰九阳神功已有小成,本身又是未来的天下第一,一代宗师。

令狐冲即使没有内力,以他的独孤九剑,照样能打败沖虚道长。


其次,何足道要是寻常一流高手或者超一流高手的话,少林寺方丈和达摩院首座等几个人就足以对付了。

可事实上,少林寺如临大敌,天鸣、无色、无相惊慌失措,要搬出七位老家伙出来坐镇。

这种情形堪比《天龙八部》里大轮明王挑战天龙寺和少林寺的情形一样。

第三,同样身为准绝高手的裘千仞“铁掌歼衡山”,一个人挑了衡山派。大轮明王是绝顶高手,差点让天龙寺和少林寺声名扫地。



综上,只有准绝水准以上的人,才能有如此实力和威慑力。

昆仑三圣何足道因为内力原因,比绝顶高手尚差一个档次,当为准绝高手。

5

谢谢邀请!


昆仑三圣何足道,想必大家听到这个名字之后,都会认为这是三个人,其实三圣是一个人,既然如此,为何称为昆仑三圣呢?



何足道是昆仑派掌门,平生有三大嗜好,分别是琴、剑、棋,故而绰号为昆仑三圣,这三种爱好,可谓让他如痴如醉,无论走到哪里,都会身带琴、剑、棋。


昆仑三圣武功什么水平呢?


琴和棋与武功无关,故而我们避而不谈,何足道的剑术,可谓相当高明,尤其是迅雷剑,曾经逼退觉远大师,虽然觉远大师招式不纯,但是内力尤为深厚,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何足道的剑术。连刺一十六招,密不透风,令敌人难以招架。



何足道的内力,也是相当浑厚的,曾经捡起一个小石子,划地为局(地上划棋盘),此等内功,身怀九阳神功的觉远,也不敢小觑。我们都知道九阳神功是绝顶武学,而何足道却没有修习,只是凭借自己的昆仑派内功,就能与觉远大师一较高下,这侧面反映何足道的内力,绝非泛泛之辈。



除了觉远大师之外,何足道还与张君宝比试,张君宝是俗家弟子,也就是后来的武当创始人张三丰,张君宝十二三岁,便练习九阳神功中的武学,可谓勇猛精进,他与何足道过招,论巧劲,自然是何足道取胜,但若论武功基础和内功,张君宝更胜一筹。


书中原文:何足道正自全力与觉远比拚,顾不得再抵挡张君宝这一掌,噗的一下,肩头中掌。岂知张君宝小小年纪,掌法既奇,内力竟也大为深厚,何足道立足不定,向左斜退三步。



从何足道反映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他的防御能力,不亚于少林空见高僧,须知此时的张君宝,内力绝非凡品,打在何足道的肩头,也只是斜退三步而已。


虽然何足道年龄要比张君宝大出许多,但是论内力,自然张君宝更加精湛,同时他的罗汉拳,也是技惊四座。许多人说何足道与张君宝切磋,并未使出全力,其实并非如此,何足道挑战少林,已经用出本门绝学,也尽了全力,书中早已给出答案。



这时少林寺前数百人声息全无,人人皆知这一拳是何足道一生英名之所系,自是竭尽了全力。


虽然张君宝倒地,但是在场的少林高僧,都已看出何足道不敌,而何足道也自认少林武功名扬千载,绝非浪得虚名。随后何足道展开轻功,连跃数丈离开少林,口中说道:觉远大师,那人让我转告一句,说“经在油中”。



何足道的绰号昆仑三圣,并非自诩,而是江湖中人往他脸上贴金,而且何足道非常自谦,并非无中生有,厚颜无耻的的小人。


原著中何足道轻功描写,也是相当霸道的,少林高僧见到之后,都认为他的轻功卓越,绝非籍籍无名之辈。



书中原文:他足尖连点数下,远远的去了,身法之快,实所罕见。


何足道虽然不敌少林张君宝,但是他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何足道放在张无忌时期,他的武学水平,又该如何呢?


小编认为倚天屠龙记中,武功最强的是张三丰、张无忌、三渡神僧、明教四大法王、光明左右使,何足道武功至少持平四大法王和光明左右使。毕竟能够独闯少林,自然不容小觑,只是运气不佳,碰到身怀九阳神功的张君宝而已。

6

别看何足道在少林寺耀武扬威不可一世,把少林派几千人吓得屁滚尿流,要不是觉远和张君宝及时救场,少林上千年的名头也就毁于一旦了。其实放眼当时武林,何足道根本不堪一击。能把他打趴下的大有人在。

第一,中原大侠郭靖。郭靖当时五十多岁,正处于武功的巅峰时期,第三次华山论剑其实他是第一,只是郭靖为人谦厚,没有当这个虚名而已。郭靖的降龙十八掌冠绝武林,就何足道那两把刷子,根本不够看。



第二,神雕大侠杨过。杨过的黯然销魂掌跟郭靖的降龙十八掌在伯仲之间,他还学到了独孤求败的无敌剑术,练成十二层龙象般若功的金轮法王那么厉害,都被杨过一掌拍死,区区一个何足道,就是使出他最拿手的剑术,也是干不过杨过的。



第三,东邪黄药师。黄药师的短板是年龄大了,如果不能短时间之内打倒何足道,陷入持久战的话,估计黄药师够呛,毕竟拳打少壮。但是黄药师那么多武功,实战经验又比何足道强出那么多,应该能把何足道打的满地找牙。还有周伯通一灯大师,武功更在黄药师之上,何足道根本不够看。



张君宝只是被杨过指点了几招,就能跟何足道打成平手,何况这帮大拿亲自出手。

7

在《倚天屠龙记》中,“昆仑三圣”何足道被塑造成一位很厉害的高手,他只身挑战少林居然令少林无比紧张,甚至搬出心禅堂七个老古董来坐镇,少林方丈天鸣禅师和罗汉堂首座无色禅师及达摩堂首座无相禅师皆不是何足道的对手,他们甚至只有接何足道十招的信心。为何少林众僧如此害怕何足道,原因在西域少林的潘天耕、方天劳和卫天望这三位天字辈身上,这三人本欲上嵩山少林扬威,结果被何足道轻松碾压,而三人武功不比天鸣、无色、无相差多少,所以少林众人才对何足道如此忌惮。何足道与神雕大侠杨过算一个时代的人,

他与杨过之间共同相关的人物有青灵子、天鸣、无色、无相、郭襄、觉远、张君宝,青灵子、天鸣、无色、无相、郭襄与杨过之间并无准确比较,所以只能从觉远、张君宝身上来进行推测。

觉远、张君宝皆与何足道交过手,内力方面何足道不如觉远也不如张君宝,在神雕结尾杨过与觉远和张君宝有交集,觉远的内力与杨过相当,而张君宝的内力在杨过眼里只能算略有基础,如此可见何足道内力在杨过眼里也只能算略有基础。何足道与觉远大师交手,一通操作连觉远衣袖都没摸到,由此可见身法方面何足道远不如觉远,而觉远虽然健步如飞、内力充沛,他的身法与杨过比起来又相当于入门,所以何足道身法在杨过面前尚未入门。内力只能算略有基础,身法又尚未入门,光靠一手花里胡哨的剑法,如何在神雕大侠杨过面前立足?所以何足道与杨过比起来差了很远,大概比潇湘子、尹克西与杨过的差距还要大。潇湘子与尹克西绝非庸手,依然被杨过当做皮球和黄老邪你一掌我一掌打来打去毫无还手之力,而何足道若是在杨过面前,杨过只怕用一只空袖子就足以让他毫无还手之力了。

所以说,何足道尽管在《倚天屠龙记》中是高手人物,仅仅一人就吓得少林如临大敌,但他在《神雕侠侣》中却不值一提,杨过、郭靖、黄药师、一灯大师、周伯通等高手都能轻易碾压他。


8

在《倚天屠龙记》中,何足道的出场主要是为了衬托张三丰的光芒而存在的。

何足道号称是“昆仑三圣”,琴、棋、剑举世无双,因受尹克西临终所托,前往少林传达有关九阳神功秘笈的所在,并想趁机挑战一下少林派高手。

本是一番好意,顺便切磋一下武功,却被少林派误认为他是想打败少林扬名立威。

何足道也不为自己辩解,将少林众高手一一击败。没想到,半路杀出来一个张三丰,以杨过指点的几招和少林的伏汉罗虎拳就和何足道打了个平手,最终何足道留下一句“经在油中”离开少林。

何足道是在西域成名,在西域武林可算得上顶级的高手,如果没有张三丰的存在,他能够以一人之力横扫少林派。

为了显示张三丰作为《倚天屠龙记》中武学第一人的存在,所以何足道的武功之高就常常被人忽略了。

可以这么说,在《倚天屠龙记》中,除了张三丰、张无忌之外,几乎没有高手可以打败他。

9

答:《倚天屠龙记》中昆仑三圣就是何足道,昆仑三圣是何足道一个江湖外号。何足道是昆仑派掌门青灵子的徒弟,习得一手好剑法,加上他喜欢玩琴加下棋,这三样本领在西域都是无人能及,所以西域的江湖人士送称昆仑三圣。

这个何足道到底武功如何呢?算起来何足道与武当张君宝张三丰、少林觉远大师是同一辈人。所以从这年龄上看在屠龙记中武功修为也是顶级高手,他离开西域只身来到中原挑战少林,一时让少林众僧捏了一把汗。少林方丈天鸣禅师、达摩堂无相禅师以及罗汉堂无色禅师为啥如此忌惮,原因是在西域的少林有三位天子辈的人物被何足道轻松解决,这三位分别是天耕、天望、天劳。从这来看中原少林众僧才觉的何足道是个厉害角色,其实在倚天屠龙记中对何足道武功修为多少是有点塑造了。


何足道一直在西域,一直与中原武林高手没有过什么正面的交集。只能从一些相近的人物推测一下何足道的武功修为到底有多高。何足道,张君宝是有过正面的交锋,内力方面何足道都不如上述二人,何足道在神雕侠侣中武功修为只能说一般,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倚天屠龙记中武功修为又不一样与张三丰,觉远大师是一个级别了。所以从这些方面综合考虑,在倚天屠龙记中何足道也算是一位顶级高手。

10

是我非常喜爱的一个人物。

何足道武功如何并不重要,肯定是第一流的,或者更高一点,但又肯定比主角们差一些,在小说里,他不是一个重要的人物。

但他是金庸小说里,少有的,让我感受到人格魅力的角色。

有的人狂,只是为了掩饰他内心的自卑,比如杨过。

有的人狂,仅仅因为他就是狂。比如何足道。

即使聪明睿智如郭襄,也看不清,或者不想看清,那个令她情窦初开的偶像,其实至始至终都在被少年时的自卑阴影所折磨,不得不戴上一个“狂者”的面具和盔甲。而真正的狂士,则如高山流水一般。

每次读到二人的分散,都有许多遗憾。但遗憾本身就是一种“美”。

纵横十九对影弈,

深山鸟语凤来栖。

天涯曲散微余憾,

缘自相识不相依。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