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 > 佛教如何看待抑郁症,佛教是如何看待抑郁症的?

佛教如何看待抑郁症,佛教是如何看待抑郁症的?

2020-10-20 15:30阅读(61)

佛教如何看待抑郁症?不了知身体和精神,不了知“世界是无我注一、无主宰的”这一自然规律等,这些问题是佛教所要探讨的“不了知”问题。执着于身体、精神和世界

1

佛教如何看待抑郁症?

不了知身体和精神,不了知“世界是无我注一、无主宰的”这一自然规律等,这些问题是佛教所要探讨的“不了知”问题。执着于身体、精神和世界的是我,而我为快乐幸福所有。当我们因为“我得到了承认”或者“我得到了某些事物”而快乐时,就必然会出现身心和世界的无常变化或无法主宰的状态,也就意味着,我被否认或我失去了某些认为是自我的事物,因此而走向悲伤、烦恼等等。所以,佛教只有教导人类洞察这一无我的自然规律,人类才能放下自我的执着而解脱。当然这需要有精神上的训练和实践——止禅和内观禅注一。

而至于一般的生命的反复出生和成长的动力,就来自于“我执”,由于“我执”产生欲望,一般个体为了满足其自我的欲望,而反复在世间中作为,以求得快乐或回避痛苦。这样生命的轮回才得以延续。快乐和痛苦也因此同时得以继续。

正是长时间在执着力量的引导下,心灵的压力逐渐积累,当达到某一零界值时,由于人体神经的局限性,将会被这种心灵压力所扭曲。导致特殊的病变,比如焦虑症抑郁症。

那么,佛教如何看待抑郁症呢?在佛教看来,贪、嗔、痴是我们造业的恶因,并不是和心理疾病有直接的关系。佛教强调静,就是为了明了知性。你安定了,真正的静了,就能明了一切,就是“不知而知”了,就把生命的大问题通了,就生出智慧了,这个智慧是人类归宿的大智慧。如果你不能静,被物质役使,就要消耗心力。没有知性,全部是胡思乱想、妄想,升起无数无明,那就会很痛苦,烦乱、抑郁、分裂。

静涵盖了很多无穷的力量。但是不要去压制,如果我们有一个念头,就像看着小孩子,远远的看着它,跟着它,直到它安静下来,直到妄想消尽,直到我们的心能够涵盖这个世界,一切的一切,这就是佛教追求的“契入虚空,圆成法界,遂成种智”。所以,当我们的心足够大时,光明将消尽黑暗,安乐将破除抑郁。

大宝法王回答“佛教如何看待抑郁症?”

大宝法王说,近来全世界各地,特别像是在中国台湾香港等华人地区,出现了忧郁症的疾病,这些人的内心变的紧绷慌张,很不快乐!

这种疾病的产生当然不是无缘无故的,这是有某些各种不同的原因造成的。要想办法不要得到这个疾病,首先要探讨原因是什么,这是非常重要的。根据我的经验来推论的话,我们的内心变的紧绷慌张、不快乐、出现自杀等等的恶业,主要是自己内心不能够知足的缘故而造成。在任何方面,我们不管做什么事,怀着强烈的期望,有时期望太强烈,而不能够实现,这样的痛苦强烈折磨下所以导致了自杀。

同样的,现在这个世界,经济发展非常繁荣的缘故,许多大都市变的非常忙碌,因为非常忙碌之故形成了一种压力,影响了我们的内心,内心变得烦躁不安,所以内心不能放松,清闲悠然,所以内心就不快乐,造成自杀这种情形。总之,有许多因缘条件,所以我们首先要去探讨这个原因是什么,明白了解这些原因以及佛教如何看待抑郁症,思维要如何把这些原因消除掉,而且我们要学习正面调适的道路。

-

下面是更多关于佛教如何看待抑郁症的问答

佛家如何看待抑郁症

佛教如何看待抑郁症呢?在佛教看来,贪、嗔、痴是我们造业的恶因,并不是和心理疾病有直接的关系。

《佛教怎样看待抑郁症》

抑郁症污垢过多的体现,也就是内心的污垢超出了所受的范围主要原因是对外界的打击、干扰……不能正确处理,而是把这么污浊不断地放在心上造成的。抑郁症患者应当在正确的引导下,学会放下名利,明了心不应随境而转的道理,学会了,再去做,这就是修行,通过修行,完全可以治愈的。

佛教是如何看待抑郁症的?

心无所持 随遇而安

佛教如何看待抑郁症?

忧郁症是怎么产生的?大宝法王:近来全世界各特别像是在中国台湾香港等华人地区,出现了忧郁症的疾病,这些人的内心变的紧绷慌张,很不快乐!这种疾病的产生当然不是无缘无故的,这是有某些各种不同的原因造成的。要想办法不要得到这个疾病,首先要探讨原因是什么,这是非常重要的。根据我的经验来推论的话,我们的内心变的紧绷慌张、不快乐、出现自杀等等的恶业,主要是自己内心不能够知足的缘故而造成。在任何方面,我们不管做什么事,怀着强烈的期望,有时期望太强烈,而不能够实现,这样的痛苦强烈折磨下所以导致了自杀。同样的,现在这个世界,经济发展非常繁荣的缘故,许多大都市变的非常忙碌,因为非常忙碌之故形成了一种压力,影响了我们的内心,内心变得烦躁不安,所以内心不能放松,清闲悠然,所以内心就不快乐,造成自杀这种情形。总之,有许多因缘条件,所以我们首先要去探讨这个原因是什么,明白了解了这些原因,思维要如何把这些原因消除掉,而且我们要学习正面调适的道路。佛教如何治疗忧郁症?大宝法王:内道佛教义理之中提到,我们要消除这种痛苦最好的方法,就我的看法,就是要多多思维业力因果,业力因果是真实不虚的,不会造假的,如果能够明白了解业力因果理论,当我们内心有强烈期望的时候,非常痛苦的时候,都是有一些帮助的。同样的,观修慈心悲心,也是非常重要的,其中更特别的是要能够安心,心能够宁静的方法是安止,就是观修安止〈止观〉,肯定的,如果用安止的方法使内心得到了宁静,实在是非常好的。安止方面对这个疾病是非常有用的,我是这样想的。 极力念诵忏悔 金刚萨垛百字明咒:嗡班扎尔萨埵萨玛雅嘛、努巴拉雅、班扎尔萨埵底诺巴、底叉知桌美巴哇、苏埵卡约美巴哇、苏波卡约美巴哇、阿努RA埵美巴哇、萨儿哇斯地玛美扎雅叉、萨儿哇嘎嘛苏扎美、则当洗央古噜吽、哈哈哈哈吙、班嘎哇纳萨尔哇达他嘎达、班扎尔嘛麦母杂、班扎尔巴哇、嘛哈萨玛雅萨埵啊梭巴仁波切:净除忧郁恶业最好的方法是修持金刚萨埵净业法门。只要这个恶业没有被净除,你就会一而再的于未来世持续性的承受忧郁的痛苦。当你一早醒来,没有任何原因就觉得非常沮丧,如果你无法解决这个问题的话,那或许你可以试着去睡一觉、或者是去某个地方休息、或是开车去某处。否则的话,你会很心烦,并且影响到你周围的人。当你生气的时候,很多种坏念头、无法克制的思想都会出现在你的心中。如果你的因为某种事情的发生而忧郁,那你可以运用和特定状况相关的某种禅修技巧来改善,如果是没有任何原因而觉得忧伤,最好的方法是修持菩提心。你可以念诵上师荟供中的道次第文“加持认清惜我之陈痾,即是生起不欲苦之因,然后于之归咎而怀恨,摧毁我执此巨大邪魔。”,由于忧郁的困扰,责备这个自我爱惜的魔。然后再念下面的偈颂“加持认清惜他予乐心,即是生起无边功德门”上师荟供中另一个偈颂是“纵使此诸众生成为敌,仍珍惜之胜过惜己命。”如果你觉得忧郁的时候,每天能念这些偈颂,是很好的。然后你可以运用你的忧郁来修持这两个偈颂。“我”是所有一切痛苦问题的来源,因此这个“我”是你应该舍弃的对象。而所有个人和他人的安乐、所有的证悟、一切完美的安乐等,都来自于珍爱他人。所有美好的一切都是来自于珍爱他人的态度,来自于他人,因此众生是应该永远被珍爱的。所以你应该要报答这些众生对你的恩惠,尽你所能去帮忙他们。但如何作到这些呢?在无数的轮回中,他们都曾经是亿万富翁,也都曾作过国王,但是这些都没有让他们从轮回中解脱出来。报答他们最好的方法是修持道次第,将愚痴、执着、及自我爱惜转为慷慨、纯净的思想。由于证得了成佛之道,你就可以轻易的解脱众生。因此报答众生恩惠最好的方法是思维菩提心。因为所有一切美好的事务都来自于珍爱他人的态度。这些都依赖于他人。因此所有的众生都应该永远的被珍爱。你应该报答这些珍贵众生的恩惠,尽你所能的帮助他们。最好的方法是什么?他们曾经无数次当过亿万富翁,他们也曾经都当过娑婆的国王,但是这些都没有让他们从轮回当中解脱出来。报答他们最好的方法是修习道次第。将愚痴、执着、自我爱惜转化为慷慨;纯净的思维。由于证悟整个道次第,你将可以轻易的解脱其他众生。因此报答他们恩惠最好的方法是在你的心中思维及增长菩提心。取所有的众生都是你过去、未来及现在的安乐源。透过以下思维生起悲心:我要将所有一切众生痛苦及痛苦因取到我的心中来,包括热地狱、冰寒地狱、以及一切令人不悦意、恶心、不安乐的、病态的、染污的环境。如此的思维将可以去除你的自我爱惜的态度。当你的自我爱惜的态度被摧毁时,将你的心安住在空性中作短暂的思维。施自我爱惜的心被摧毁以后,生起将你所拥有的安乐、功德、及美好事物、包括你的财富、身体、及健康布施给众生的爱心。圆满他们所有的愿望、如同拥有一个如意宝珠一般。由于布施一切给众生,你累积了无量的福德。当他们获得所拥有的一切时,你可以持诵咒语。实际上他们不觉得他们真的获得他们要的。他们所需要的是遇到佛法。但是如果他们不了解佛法的利益,他们要佛法以外的东西。他们获得这些好事物后,观想帮助他们成就道次第的证悟,清净二障,他们获得佛的色身,成就佛果。思维:如果我能为他们作到这些的话,那该有多好!在过去世,我已经无数次为了个人的安乐而死去,但是都一无所成。我仍然在轮回当中。我从未因为为利益他人而死,如果是因为帮助众生成就佛果、断除烦恼、停止造恶业、停止掉到地狱,那将是非常值得。思维:“所有众生无量的恩惠,所有一切众生都是我过去、现在、未来安乐的来源。”要成就个人的佛法僧来自于清净自己的恶业后,才能成就佛果。而所有这些都需依靠众生。因此每个众生都是我生命当中最珍贵的。除了服务众生以外,其他都是无意义的。这包括替他们经验沮丧的痛苦。除了服务众生以外,没有其他。其他是完全无意义的。思维:“这些不是我的沮丧,是无量众生的沮丧、是他们的沮丧,他们的痛苦,我在正替他们体验沮丧苦。”给他们每一种安乐、包括自轮回中解脱的安乐,以及获得成佛的无上安乐。那有多好啊。生起欢喜心。这是他们的沮丧,替他们体验沮丧的痛苦。然后生起随喜心,随喜你能够有此机会为众生受这些苦。“多么好,我在替众生经历沮丧的痛苦。”这样的修习方法,藏文叫做Tonglen也就是施与取。一而再的如此思维,多么美好,我每天祈请为众生受苦,现在这些祈请终于实现,我每天在为众生经历这些痛苦。多么好,这使得我的生命变得有意义。思维你的生命的意义,透过这种心理方法,将对由你自己内心观念所夸大产生的痛苦有很大的差别。要完全减低或去除内心的痛苦是可能的。“我生命的目的不是在获得财富、名声、健康、以及拥有众多朋友围绕”就算我拥有这些东西,这也不是我生命的实质意义。就算我活了一千年,身体健康没有病痛,如果我的内心没有半点的悲心与爱心,生命是没有意义的。因为生命的意义在利益一切有情。所以发生什么都没有关系,健不健康、沮不沮丧、有没有癌症、富不富裕,都没关系。生命当中最有意义是让死亡很有意义。就算我得了癌症,我应该利用他来为众生体验痛苦,利用他修习慈悲心、证悟道次第如此则癌症也可成为安乐因。沮丧忧郁可用在此世及来世利益众生成就佛果。尤其是那些承受忧郁症的人如此去修,就如同取毒蛇之毒液来制成解毒药般。你在用你的忧郁症来成就佛果。如此做,由替众生经验忧郁痛苦而成就安乐因。思维:“生命的目的在利益众生,将他们从痛苦当中解脱出来,为他们此世及来世带来安乐,就算我有癌症、爱滋病、及忧郁症,或其他的病,我的生命的目的是在带给众生安乐,为他们承受痛苦。”如此思维则忧郁症也成为成佛的快速之道,为他人受苦成为快速的成佛之道,因为为他人受苦的功德是不可思议的净业方法。这是很殊胜的。 以前有位出家人,他在行脚途中经过一条河,河岸边有一位妇人,那位妇人患有麻疯病,全身都是伤口,由于害怕涉水时的疼痛,她央求这位比丘背她过河。由于比丘不得碰触女众,这位出家人拒绝了。稍后,这位比丘的徒弟,来到河边,他一看到这位麻疯病的妇人时,对他生起悲心,于是二话不说地就将这位遍满伤口的妇人背在背上,涉水过河,结果在河岸途中,这位麻疯病人变成金刚瑜伽母,并且将这位徒弟带到空行净土去,不只是他的意识,包括他的色身。这代表,这位比丘在那边成就佛果,因为只要到空行母净土的人都会在那里成就佛果。在这个故事中,金刚瑜伽母透过凡夫的形象,麻疯病妇女来激发这位徒弟心中的悲心。悲心迅速地净化他无法见到瑜伽母的恶业。同样,密勒日巴透过对马尔巴上师的承事,净化了他看不到瑜伽母的恶业。同样,如果在悲心的基础上,你为其他众生经历忧郁的痛苦,则这种施予取的修持方法,成为迅速的成佛之道,如同那未比丘一般。这是最迅速的成佛之道,因为替众生体验癌症、忧郁症、以及其他痛苦的是不可思议的净业法门。忧郁的痛苦是很好的。因为它可以帮助你了解其他众生的痛苦。当你经验忧郁沮丧的痛苦时,你可以轻易的感受到其他众生所受的不可思议的痛苦。有非常多的人在经验忧郁症的痛苦,也有很多人正在造来世忧郁的因。为其他有情众生体验忧郁症的痛苦,可能比修习密乘道更能迅速成佛,因为如果没有依于三主要道修习密乘的话,则不是迅速成佛之道。当你忧郁沮丧的时候,你要思维:“我正在消除造成无始以来所累积造成忧郁症的恶业”随喜,你应生起欢喜心,思维你的恶业结束了,而不是认为是一件坏事。 在上师荟供中提到“器情世间充斥众罪果,不欲之苦滂沱如大雨,加持认此尽恶业果因,然后转诸逆缘为道用。”故请加持“认此忧郁症为过去恶业之果报,并加持我能迅速转此逆缘为道用”。当你作此禅修时,可以持颂咒语。例如,当你在清洗衣服时,看到衣服的污水流出,你不会认为不好,你知道是代表衣服正在清洗干净,同样当你在修持佛法时,恶业成熟让你生病时,是因为透过修行正在净化你过去所累积的大量的恶业。所以当你忧郁时你应该很欢喜。忧郁沮丧一开始发生在由于过去受“自我”的控制、自我爱惜之心、执着、嗔心、破戒、破誓言、及扰乱上师及圣者的心等等。这个忧郁事由自我所作祟的,自我爱惜的态度、及“我”的存在。反其接受忧郁症,不如将他丢回自我爱惜的态度。运用忧郁为摧毁错误观念“我”的炸弹。然后思维自性存在的“我”是空。有一些方法将忧郁症转为快速成佛之道。透过这些方法可以增长悲心及菩提心,将累积如虚空般的功德并净化难思量的功德。他可被运用来摧毁产生忧郁症主因的永恒存在的我的炸弹。是这个恶魔阻碍你成就佛果、阻碍你从轮回中解脱、一切证悟,它是你一切问题的来源。也可以透过一些前行,如金刚萨埵,来净除忧郁沮丧的恶业。坦尼沙罗尊者: 第一步,参与一些益己益人的活动。这样做,有助于你以一种肯定业力原则[直译:肯定善行价值的原则]的方式,与人类重新建立起联系。举个好例子: 下决心每天做一件佈施。找那些显然用得上你的帮助的人作佈施——不管是金钱上的捐赠,还是时间、知识上的贡献。一次不需要做很多。一开始你可以着重帮助那些平常接触不到的人。你还可以找一位朋友加入你的这项活动,这样可以帮助你坚持下去,直到看见自己心态开始发生好转。 第二步,去野外停留一段时间,走出你的旧环境,从新的角度省视人生。如前所述,你可以找一位同情你的益友结伴同行,使你在野外的时间里思路不致重蹈覆辙。(传统上,这是比丘或比丘尼们在禅修遭遇障碍时的对治法门,不过我发现它对在家者的多种抑郁心态也同样有效。) 第三步,等到你的精力与心理专注力开始恢复一些,接下来要学会把抑郁症拆成小零件,分而治之。换句话说,不把“抑郁”作为一个沉重的大难题来对待,而是学会识别抑郁发作的具体症状。这就要求学会观察症状的显现与消失。一开始,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注意什么样的呼吸最有滋养感。随着你试着维持那股滋养性的呼吸,将会开始注意到,抑郁的阵发症状是怎么来的,又是怎么消失的,它们是怎么影响呼吸和体内总的能量感,身体方面的症状接下来又怎么能够引发一系列的心理症状。(我曾经有一位患抑郁症的弟子,在抑郁开始发作时,先是在胃部有一种特别的感觉。他竭力抵制那种感觉,想把它推出体外,然而那样做,却使自己十分疲劳。随着身体的疲劳,心理症状成为主宰。因为这种交战极其消耗精力,结果那一天他就会卧床不起。我告诉他,不要抵制那些症状,而是试着使呼吸保持一种舒适的节奏,同时让这些症状在全身消散开去。他发现,随着胃部那些不适感的消散,抑郁的症状也缓解了。藉着回避硬战,他没有让自己陷入疲劳。逐渐地,这些发作变得不那么难以应付了。) 不管怎样,要点是,学会如何观察症状,又不与之认同。抑郁症与一切有害情绪一样,你与之认同、指称为我时,它便赢得力量。这意味着,你不仅必须观察症状的发生与消失,而且还必须观察你在这场抑郁症中投入了多大的自我感。一旦你能够看见(1)你从抑郁中得到的是什么;(2)它怎样不值得你的付出;(3)设想出另类思维方式,质疑以往构造自我身份的方式,改换方式,构造一个新的、更善巧的自我,也就是,成为一名观察者,既能够与这些症状共存,又不为之压倒。这里的关键是,不仅观察症状,而且观察给这些症状增添力量的那些思维假设与思维模式。这使你能够质疑那些假设,并且设计出新的思维方式,使你对那些假设的质疑生效。 因此这第三步当中,你对抑郁症的内在问题的对治,是从两方面进行的,既透过身——学习新的、更有滋养性的呼吸方式,引导体内能量的流动; 又透过心——学习新的、更有滋养性的方式,思考与构造自我感。

佛教如何看待抑郁症

因为妄想分别执着而得出的结果!

如何看待抑郁症对人们的影响?

抑郁症病情对人们的影响还是很大的,自身没有办法正常的工作与生活,家人也将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会造成经济负担加重,家庭关系不和谐,想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就要及时到正规的精神科医院接受治疗才是,

请问佛教如何看待抑郁症?

这个可以禅典,推荐经典,大安般和阿等的,书店流通少就看看,

释迦摩尼老师把人的心理问题分成五类别

然后提出五停心观察,

当然不是一下子能说清楚的,看经要辨别其理,

特别是般若慧学部分,也就是因缘 四念处,六入,五根,一定要弄明白,看了一遍还不够,最好每天内省,每天思辨其理才好,

小乘经很多说练习不净观自杀的,这个是练习过度,其实少量练习不净观没那么恐怖的,这又不是化疗手术,不过是一种心理锻炼术,并不是说你自学经典就不会有问题,只是小乘佛经是基础和偏于大脑(心)保健的,至多没啥鸟用。

我别的也不大懂,当初靠正果和老南以及道家陈撄宁才知道世界有这个玩意儿,然后自己翻了一点儿小乘典籍,完全是自学的,觉得初学者效果好的是不净和听息,阿含反复强调,色无常,色是第一位的,蛮有道理的,现在人动辄觉得释迦摩尼鄙视肉体,那是因为不肯研究,你肚子饿了,哪里痛了,毛病来了,还禅什么修,所以从色法起观察是有道理的。

相关问答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