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资讯 > 余华《活着》告诉我们什么?

余华《活着》告诉我们什么?

2020-09-13 10:40阅读(63)

余华《活着》告诉我们什么?:《活着》是余华的长篇小说,代表作之一,据说是他文学创作的分水岭。《活着》写徐福贵经历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

1

《活着》是余华的长篇小说,代表作之一,据说是他文学创作的分水岭。

《活着》写徐福贵经历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迁,失去所有亲人,最后与一头老牛相依为命。

要理解《活着》主要想表达什么,抓住“分水岭”三个字就行。

照惯例,写了那么多时代,应该是一首史诗,可余华于此意图似乎并不明显。

过去,作家谁不希望写出一部史诗?

可是,看不出来。

原因何在?

过去,作家一定会对人物和事件、对社会人生作出政治解读,那样的作品才配称史诗,余华在《活着》里好像没有这方面的努力。

从政治解读扩大到对人的生存状态和处境、人的命运和人性的解读,是突破,是分水岭?

从人的高度去解读社会和历史?

许多解读《活着》的人,都不约而同认为余华要表达的,是活着就是一切,余华自己也说:“我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这篇《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的乐观态度。写作过程让我明白,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活着,我感到自己写下了高尚的作品。”

他并且说,要对善和恶一视同仁。

作家往往是指南打北的。

作家一定要高尚地写作。

从大富大贵嗜赌如命妓女当坐骑到失去一切,徐福贵活着,哪一种活着更能体现人性?



2

好的小说,未必拥有华丽的词藻,关键是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内涵。

余华的巜活着》语言质朴,意义却深远!

小说跨度很大,几乎含盖了主人公富贵的一生,他的一生可谓是苦难的人生,喜怒哀乐、酸甜苦辣,尝遍世间百味,死亡的阴霾始终挥之不去,最痛苦的莫过于白发人送黑发人,最后只剩下孤零零的他和老黄牛相依为命。

其实小说所要表达的象征意义是用死亡象征着活着以及生命存在的不易,重复的死亡,重复的复制鲜活的生命,形成强烈的反差与对比,增强了小说的艺术张力,给读者以巨大的心灵冲击和震撼!

其实,人类何尝不是如此呢?!代代演绎着生命的延续,重复着不可抗拒的死亡游戏,正是因为生命的繁衍与死亡的重复,苦难中的砥砺前行,才使得我们人类得以发展进步,自然,活着就有了更深的意义,生活也会更加精彩和丰富!

3

一,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老人和牛渐渐远去,我听到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在远处传来,他的歌声在空旷的傍晚像风一样飘扬,老人唱道: 少年去游荡, 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这是活着这部中(长)篇小说最后一段的描写,读懂了这一段大致就可以读懂余华在这本小说里面想要表达的意思。

最早看活着,应该是10多年前和父母看的电视剧版,主演陈创(就是后面演哮天犬),那个时候看完就是觉得这电视剧太惨了,福贵的所有亲人都去世了,父母,儿子,家珍,女儿,女婿,外孙......最后就留下福贵一个老人和一头老牛孤独终老。

后来又看了葛优演的电影,最后看的书,之前没有见过余华,心想是什么样的一位作者经历了多么悲惨的人生才可以写出这样一部让人读起来心里酸酸的作品。后来在网络上看到余华的一些采访,发现他特别逗,幽默风趣,原来写悲剧的作者,并不是本人是一个悲观主义者。

少年去游荡,福贵青少年生活,放荡不羁,无忧无虑,挥霍无度。少年不识愁滋味,抽大烟,赌博,逛青楼,世间万般一切都是精彩。谁的青春不迷茫。有句话是这样说的。

  • 少年时,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 中年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 老年时,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

这一句话其实正好对应了《活着》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少年时,哪怕再荒唐不羁,心志总还淳朴的。可以仗剑天涯。人到中年,欲望太多,想要追求的东西太多,世间匆匆忙忙,山不仅仅是山,水不仅仅是水,一直走却忘记了欣赏沿途的风景。老年时,出走半生,归来仍然是少年。一切都已经看的淡了,平和了......

二,活着,人生下来得活着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啼哭着来到这个世界上。今生注定要经历沧桑,哭着来笑着去。

书中富贵的一生,除去那一段少年时光,纸醉金迷,荒唐不羁。后来经历过被抓壮丁,文化革命,大跃进,自然灾害等,整个家庭支离破碎,富贵他苦吗?说实在的他是真的苦。但是他依然挺起脊梁顽强的生活着,拥有相当豁达的心态。

“或者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正如余华在书中说的这样,人生给予了福贵太多的苦难,并且让他顽强的活下去,甚至是带着微笑的活着。有时候人选择活着,比选择死去更加艰难。某种意义上讲,福贵是生命的主宰者。

三,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

这句话是余华在《活着》自叙中写道的。

活着是一种过程,无论生命是幸福或不幸,精彩或平庸,快乐或痛苦,都需要我们去品尝它的喜怒哀乐和悲欢离合。这样活着的生命才有意义。

《活着》是一部非常好的文学作品。余华用最朴素的文字描写了福贵老人沧桑的一生。它剔除掉了人性中的喧哗和浮躁,赋予人性升华和洗炼。他告诉你,人活着是为了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其他而活着。空下来,再读一遍这本10多万字中(长)篇小说吧!它可能会给你不一样的感动。

4

在余华《活着》作品里,我们真切的看到了富贵在世间活着的意义。

我们从富贵的一生中,真切的认识到了活着的意义。

这活着的意义便是:毫无意义。

人来自于哪里?又要往哪里去?

这个关于极终的问题,古往今来,无数哲学家,人类学家,佛家、道家、阴阳家、基督徒等等等等,甚至到科学发达到上天入海的今天,也无人回答这个极终的问题。

神学家说,人来自于上帝,终归要归于上帝,神以人的形体来到世间来解救人,这样看来,人活着的意义是要被神解救成为上帝的信徒。

佛弟子信奉,人来自于一花一世界,从尘土中来,在世间进行苦难的修炼,最终成仙成神。

阴阳家说,人来自于前世,是六回转世而来,前世的因注定了今生的果,或享福或受难,最终进入阴曹地府或升往天堂。

哲学家说,人来自于虚无,最终走向虚无。

科学家举着显微镜和望远镜,透过千万年的时空,发现人类来自于海洋边雷电的反复交媾,终于有了生命,终于有了思想。

这些说法,各有其理,但都解释了人类的来源和人类的归去。

至于人为什么要活着,却语焉不详。

人类侥幸的来到世间,又必然的离去。这人生的意义,只有自己给自己下个定义,任何强加给他人的理想、信念、目标都毫无意义。

我们在内心一遍一遍又一遍的问,富贵的一生有意义吗?他活着的意义是是什么?

不能立功留名,则毫无意义;不能锦衣玉食,则毫无意义;不能四世同堂,则毫无意义;没有科学发明,为人类的辛福生活做出更大的贡献,则毫无意义。

这些目标,都是我们学会了思考后从古书堆里,从课堂上学习到或灌输到的。

当我们抱着曹雪芹先生红楼梦中的好了歌反复吟诵: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吟诵完了发现,人生毫无意义?

我们在悲叹悋悯富贵可怜的一生,我们在悲叹悋悯富贵一生的可怜可叹的时候,我们的一生岂不是也是如此?

我们为什么活着,只因为我们活着啊。

我们活着要吃穿住行,我们活着要侍奉老人养育孩子,这就是活着的最基本的实质,在此基础上的引申便是所谓的活着的意义了。

就这样活着吧,在悲欣交集中。




5

活着是为了什么,为了自己,为了家人,亦或只是单纯的为了活着而活着。

我们都在努力的活着,却也在被动的为了活着而活着。努力挣钱,努力工作,当这一切的一切都只是为了能够活着的时候,一种悲哀,两处闲愁。 这是我第一次因为一部小说的名字有意义才去认真买来看的小说,我也在困惑中想知道小说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又传递了一种什么观念,能让我从中学会什么,又能否解开缠绕我心中许久的疑问呢?于是我关闭了手机,于晚上九点看到十一点,两个小时一本书,我逐字逐句认真看完。

开头小说的节奏是欢快的,我以为写作者自己的故事的时候小说的节奏开始变换了,以作者去乡下收集民谣碰到的一个叫福贵的老人和一头牛的故事通过主人公福贵以第一人称的叙述开始讲述了他的一生。

故事的开头充满滑稽和搞笑,作者形容的人物生动,语言朴实简洁。 我一开始在困惑作者为何以第一人称叙述的形式完成小说的创作,通过后边的过程我开始明白这才是作者写作的高明之处。自己的人生更具有现实感,很多的变故都是一场场事故,充满悲观离合,只有自己能体会到发生到自己身上的那些无可奈何。别人的叙说也只是一场故事,故事的真假又有谁知,那种痛苦也只是作者笔下的痛苦。

主人公福贵,看完小说时原以为他的一生除了不幸只有悲痛,却原来还有些许美好。不幸的是他身边所有人都死了,却只有他活着。他的一生该是不幸的,最应该死的是他。可该死的没死,不该死的全死了。这个世界或许就像别人说的,“好人不长命,祸害遗千年”。

所有的不幸都来自于福贵的赌博,输掉了家中几世的家业。所以也让我第一次觉得,这个世界可以穷,但不可以去赌博嫖娼,那会让你一无所有。 主人公福贵的生活虽然很不幸,却也充满了美好。这也是他在身边所有人都死了他却还充满希望的活着。

他的每一个阶段的人生完全不同。从一个赌博的坏人,变成一个好人。从一个富家大少变成一无所有的贫民。从家庭美满,儿女双全,到亲人皆离他而去。多么戏剧的一生,多么苦难的一生。我以为他会死,他会很痛苦的死去。

却原来在所有希望变成死寂的时候他还坚强乐观的活着,带着他的牛,唱着民谣,淡淡的过着每一天。生活的重担压不挎他,生离死别也不足以让他放弃活着。哪怕这个世界只有他一人,他也能找到活着的意义,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故事终有结尾,可我们的人生却才刚刚开始,画不了结局。活着或许很累,很苦,也很甜,可我们也终会遇到福贵碰到的那些生离死别。或许我们没那么惨,但当我们遇到那些苦难的时候,又能否有他那样的承受力。故事很发人深省,也在告诉我们这些活着,并且活的很幸福的人,珍惜身边那些对你好的人,做一个好人,活出生命的意义,将来不管多苦多累,只要我们活着,乐观的活着,我们的人生才会发光发彩。

一生能有几多悲苦,一世能有几多惨事。受常人所不能受之痛,尝常人所未尝之苦,方能明白活着的意义,进而立足于世间。笑着活下去,不为他人,不为自己,只为活着的本身而活着。 乐观的生活态度,积极的心理,以及任何时候都打不倒的坚强毅力,才是我们活着并且活出意义的动力。

我们见过太多承受不住压力,承受不了生命逝去后的痛苦而死亡的人。他们自私的把痛苦留给了自己的孩子,亲人,自己不珍惜生命。可是福贵呢,他承受的灾难是有些人几代都未必能遇到的,却还有很多人因为一点点事情寻求死亡,我们该为这些人悲哀吗?我想是的。

当你活着的时候你要明白,活着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这才是活着的真谛。

6

《活着》就像一个传说,作者余华先生用他冷静的笔调叙述一个命运这么不济又这么悲惨一个普通人的人生经历。主人公富贵由一个无知,荒诞的富家少爷变成一个穷困撩到,家破人亡的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小人物,他用小人物的生活经历折射出当时的时代背景。对于富贵来说,好像世间的所有不幸与苦难都全部落在了他身上,但他并没有气馁,承受着所有的痛苦和贫穷依然乐观向上的过着,活着。就像余华先生说的:“活着的力量不是呐喊,也不是进攻,而是去忍受,忍受着生命赋予人们的责任”。富贵只是一个平凡的小人物,他并不懂得什么人生大道理,更不懂得道法自然。他只是遵守了他的人生信条:活着就好。其实他不明白,他的人生信条,就是人们常说的自然法则。就像自然界中的一草一木,它们在经历着风吹、日晒、雨打、雷轰,但依然遵循着自然法则:春生秋老,年复一年,生生不息,才有了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它们毫无怨言,默默无闻,从不问为什么,这就有了《活着》的内涵:“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作者余华先生通过《活着》告诉我们,无论发生什么,活着就好。就这么简单,没有为什么,也不为什么。谢邀!

7

《活着》这本书是去年买的,拿回来的当天,就一口气把书看完了。阅读书籍的后半部分,我已哭成了泪人,泣不成声的那种。《活着》这本书用福贵的人生告诉我们,活着不仅仅为了自己,那些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同样值得你为他们而活。

“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用来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我们总会认为人世间最伤心的事莫过于亲人对你的不理解,当看完《活着》你会知道人世间最痛苦的事。是看着身边一个个亲人慢慢的死去,直到只留下你孤单的一个人,我不敢想象,如果主人翁换成是我,我会不会继续生存下去,但是,福贵他却依然友好的对待世界,这种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和对世界的乐观态度,我想不是一般人能想象得到的。

人活着到底为了什么?

活着,就要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因为“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活着”。

所以勇敢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吧,不要等到以后才去悔恨,勇敢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吧!不要因为现在面临这样那样的困难就轻言放弃好吗?不要让你自己的人生留下遗憾,

加油!加油!加油!!!

8

\"老人和牛渐渐远去,我听到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在远处传来,他的歌声在空旷的傍晚像风一样飘扬……炊烟在农舍的屋顶袅袅升起,在霞光四射的空中分散后消隐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活着》在最后冲淡了活着的艰难之感,多了几分生命的从容与淡定,落晖映衬下的富贵和老牛在经历了沧桑坎坷过后或许更加懂得活着的意义。在时代的大背景之下,作为先锋派作家的余华创作此篇,在冷漠的笔调下酝酿着血泪交织的现实,直抵人心深处,有揭露有歌颂。他在控诉那个非人的时代,给人以警醒。他更在展示着最为原生态的生命,歌颂那些挣扎于时代大潮中的人的坚韧。富贵一家从天堂跌落到地狱,脱下绸缎华衣换上粗布草鞋,搬出徐家大院住进破旧的茅屋,昔日的浪荡公子再无资本出入妓院赌场,再不敢对米行老丈人放肆无礼。当扛起锄头迈上田埂之时,富贵成为了《活着》此篇最为真实的存在,前半生他是那样的可憎可恨,近乎抛妻弃子的疯狂,地主家的儿子在游戏人生,然而祸福相依,生活给了他重重的一耳光。祖辈基业、父母双亲、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外孙一一离他而去,只剩田埂上的老牛和他细细回忆斑驳的过去,体会\"活着\"二字承载的艰难、乐观、坚韧与淡定。

一、 人生实难,死如之何?呜呼哀哉!

疲倦的老牛,垂暮的老人,古板的田地,都是历经沧桑的模样,《活着》的故事讲述从这里开始,\"二喜、有庆不要偷懒,家珍、凤霞耕得好,苦根也行啊。\"这是老人对一头老牛的称呼,可这一个个名字都曾是老人的挚亲,老人过去是地主家的少爷徐福贵,年少的放荡轻狂使得百亩田地和徐家的富贵生活在他手中葬送,这个浪子才开始回头醒悟。这样如坐过山车似的人生无论对于富贵一家还是每一个参与其中的读者而言都是难以接受的,一种世事的无常之感袭上心头。而透过富贵的讲述我们倍感欣慰,家族遭遇的从天堂到地狱的巨变,反而拯救了这个纨绔浪子,他开始意识到肩上的责任,对于妻儿对于父母。《活着》在此初次深刻凸显了\"活着\"二字最为原生态的样貌,大祸临头,生命还在,一切就还有所附丽,生活的磨难又何尝不是一场痛切地修行,也许不堪一击的肉体,从此开始坚强。沦为佃农的富贵一家,在艰难度日,耕耘着寥寥田地,微薄的收入支撑着贫困的家庭,富贵想到年幼的女儿凤霞,未出世的儿子有庆,妻子家珍以及年迈的母亲,他是那样的踏实勤劳的努力着,尽管一切劳动的技能都要从头学起,但昔日的浪子真的没有再回来,在作家的笔下此时的富贵是中国四五十年代坚韧的劳苦大众的缩影。

当土改的大旗在中国各地拉开,地主成为新时代的最大毒瘤被拉上刑场时,富贵一家有时那样的幸运,龙二接替了富贵的地主位子,风光过后却断送了性命。亲眼目睹了龙二的人头落地,富贵唏嘘同情之余更多的绝处逢生的万幸。之后几十年的生活,苦中有乐,富贵和家珍看着两个孩子长大,有庆凤霞能帮家里干活了,种田、养羊,六十年代的饥荒一家人相互扶持踉跄走过。祸不单行的岁月里,躲得过饥荒,却躲不过命运的安排,年幼的儿子因为给县长的老婆献血,抽干血液而亡;有了美满婚姻的凤霞却难产死去;家珍也的怪病走了;偏头女婿老实能干却打工意外身亡;可爱的外孙吃豆撑死,这就是生活,猝不及防的灾祸将每一次即将燃起的幸福火焰活活浇灭,富贵经历着惨痛的白发人送黑发人的苦痛,最终一一送走,一人踽踽独行从此了无牵挂。从富贵讲述中可见此时的自己又是幸福的,他不再担心自己有一天走后,妻子和孩子们的生活,他终于把在自己手中败掉的那只鸡经营成一头牛,两个垂垂老朽相伴终老,平静无挂,这就是\"活着\"的意义,虽历尽万千磨难,但生命的希望从未走远,活着就是一场修行就是一种希望。

二、活在这珍贵的人间,泥土高溅,扑打面颊

当国家民族前进的列车停滞不前甚至于脱轨之时,民众又何谈平顺的生活。富贵在回顾自己的过往,作者传达的没有丝毫的绝望的之感,伴随着富贵的记忆我们一起哭,一起笑。那个年代太过遥远,那样的现实我们不曾亲历更不曾目睹,同情与恐惧都源于我们的未曾知晓。富贵回顾自己过去几十年的生活,在家道败落之时他是悔恨的但他开始了真正属于一个儿子,一个父亲,一个丈夫的生活,他的话里充满重获新生的力量。说到周围亲人的相继离世时,老人是悲痛的,而经历了岁月的洗礼与沉淀后,他开始释怀,寿命皆有天数。亡妻亡子之痛为人间之大悲大痛,苦难的日子里,沉痛过后,富贵艰难求生存的样子,让我们觉得人间更值得,何不让逝者安息,生者释怀。因为富贵活到现在,徐家还在,田地老牛富贵便是这块土地上生命脉搏依旧跳动的见证,坚实的土地,黝黑的老人和老牛,满怀希望的存在,这就是最为珍贵的人间。

《活着》在讲述关于希望的故事,在讲述生比死更有价值的故事,在歌颂这个珍贵的人间,且行且珍惜!

9

《活着》一书,余华完成了自己在文学创作上的升华,并因此享誉全球。充满温情的苦难叙述持续了他叙述上的旁观冷漠,读来震撼人心,让人感动。

余华写作《活着》的初衷

余华在韩文版自序中写道:

这部作品的题目叫《活着》,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一首美国的民歌《老黑奴》作为发轫的契机,深深打动了他。于是他写下了《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写人对世界的乐观态度。文化与人性具有共通之处,福贵的形象,始于一位美洲土地上的老黑奴。

所以我们轻而易举地就能断定,《活着》是一个属于世界的故事。福贵这个人以及他的际遇,同时也是美国民歌中老黑奴这个人以及他的际遇。

《老黑奴》这首歌的歌词大意:

快乐童年,如今一去不复返,亲爱朋友,都已离开家园,离开尘世到那天上的乐园。为何哭泣,如今我不应忧伤,为何叹息,朋友不能重相见?为何悲痛,亲人去世已多年。

阅读歌词,我想到书中的那个场景——

“老人和牛渐渐远去,我听到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在远处传来,他的歌声在空旷的傍晚像风一样飘扬,老人唱道——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这就是一个人平凡的一生,这就是一个生命消解的过程。

《活着》这本书讲了什么?

《活着》这本书,以解放前后的中国乡村作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叫福贵的老人回忆自己一生的故事。

余华和擅长细节描写,那些看似冷漠但是又细致入微的细节扣人心弦,读到那些文字,忍不住就喉头哽咽,热泪盈眶。那些描写因为太真实,所以是如此触动人心。

年轻时候的福贵荒唐风流,嗜赌如命,当他输光了全部家产。福贵他爹卖光了所有的家产,让福贵挑着装满铜钱的担子进城去还赌债。

遇上大饥荒,一家人饿得只能喝水。好不容易捱过了最艰难的日子,儿子有庆却遭遇横祸,因为县长夫人生孩子献血,失血过多而死;女儿凤霞长大后结婚,却因为生孩子难产而死。

不久,原本患病的妻子家珍也死了。四年后,女婿二喜在工地上被水泥板压死了。唯一的外孙苦根长到七岁,却因为吃豆子撑死了。

所有亲人都离他而去,只剩下一头老牛与他相依为命。身边的亲人一个个离去,福贵亲手安葬了他们。很心酸,很无奈。

《活着》背后的深沉意义

《活着》这本书为什么让人感动?因为太真实了,余华的文字没有任何虚饰,就那么真诚直白地把那些场景摆在读者的面前。

多年后,当这位叫福贵的老人回忆自己饱经沧桑和苦难的一生时,他说:我有时候想想觉得伤心,有时候又很踏实。

余华在《自序》中写道:

《活着》里的福贵经历了多于常人的苦难,如果从旁观者的角度去看待,福贵的一生除了苦难什么都没有。可是当福贵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他的苦难里充满了幸福和欢乐。

福贵相濡以沫的妻子家珍,还有他懂事听话的一双儿女凤霞和有庆,还有他的女婿二喜和外孙苦根,以及那条最终陪伴着他的老牛……这些构成了福贵一生的生命历程。

他们活着,带给他生命的充实和希望;他们走了,福贵依然感受着这样的充实和希望。所以年老的福贵耕田时,依然一次一次地叫着他们的名字。

小说的最后,老人和老牛在夜色苍茫中消失,故事在对土地的讴歌中结束。福贵坦然地接受了这一切的苦难和不幸,以其强大的生命意志,继续在那片广阔的土地上坚韧地活着。

我相信很多人是流着眼泪读完这本书的。余华以其冷静的笔触,向读者讲述了一个结局悲伤的故事,可是每一个读者,都将含着眼泪接受了这样的结局。

END.


声明:本文由博书团队原创首发,禁止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若侵,联删。

我是博书君,更多精彩内容,关注我的账号:博书。看完文章,记得点赞和关注~

10

谢谢相邀!

《活着》是余华先生的一部代表作品,讲述了在旧时代,主人公富贵嗜赌如命,输掉家财,父亲被气死,家人也一个个相继死去,最后只剩下一头老牛和他相依为命。空气中弥漫着绝望,而富贵并没有被悲惨的现实所打到,坚强的活了下来!

有人曾经抨击余华先生的《活着》,说人像牲畜一样没有尊严的苟活着,并予以唾弃。最后随着海外市场的认可与高度评价,人们对《活着》有了新的认识。那就是人活着本身就是活着而已,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如果非要赋予什么意义,那就是生活的本身,活着了。

无论是富有,还是贫穷,只要健康的活着就好。生活本身就是一场修行 ,磨难痛苦是必不可少的路程,只要坚持坚持就好了。相比主人公富贵,你还有什么理由放弃,自弃!

余华先生的《活着》为我们呈现了旧时代的苦难生活,不就是叫我们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我想,这就是这部作品存在的最大意义!

活着,就是一种莫大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