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资讯 > 为什么有些人初读《红楼梦》时是钗宝党,年纪大了就变成了黛宝党

为什么有些人初读《红楼梦》时是钗宝党,年纪大了就变成了黛宝党

2020-09-07 17:23阅读(124)

为什么有些人初读《红楼梦》时是钗宝党,年纪大了就变成了黛宝党了呢?:恰恰相反,我初读红楼时绝对的喜欢黛玉,不喜欢宝钗,觉得她心机太深。然而随着年龄和阅

1

恰恰相反,我初读红楼时绝对的喜欢黛玉,不喜欢宝钗,觉得她心机太深。然而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加深,反而越来越理解宝钗,甚至自己身上也渐渐有了宝钗的影子,但黛玉依然是我心中的白月光,从未消减半分。

我觉得无论是钗宝党也好,黛宝党也罢,甚至还有钗黛党的,无非都反映的是自己内心的心路变化,而且越长大越不会简单的去评价好与坏。

我们可以以史湘云为例来看待这场心路变化。

小时候,需要一个生活上关爱自己的姐姐。

湘云心思简单纯粹,因为从小父母双亡的缘故,缺乏关爱,谁对她多关心照顾一点,她立刻就觉得谁好,宝钗的出现恰恰弥补了湘云的这个缺口。

宝钗最厉害地方就是世事洞明,善于体察人事,湘云表面上的豪爽和实际的窘迫她都洞若观火,并及时给与帮助和关怀。比如螃蟹宴,比如提醒袭人不要麻烦湘云做活计。

在宝钗或许只是滴水之恩,但在湘云看来几乎就要涌泉相报了。

就像一个小孩子,小时候最喜欢的一定是最照顾她的人。宝钗在这里充当了一个温暖的大姐姐的角色。

长大了,需要一个心灵上能倾诉心事的知音。

湘云对宝钗的感情发生变化并没明写,只是在香菱学诗离开大观园之后,在七十回作者借着碧月之口说道:

“你瞧宝姑娘那里,出去了一个香菱,就冷清了多少,把个云姑娘落了单。”

这还不算,后来在抄检大观园第二天,宝钗就迅速搬离了大观园,彻底把湘云”落了单“。这年中秋,湘云和黛玉一起赏月,湘云叹道:

”可恨宝姐姐,姊妹天天说亲道热,早已说今年中秋要大家一处赏月,必要起社,大家联句,到今日便弃了咱们,自己赏月去了“

在宝钗眼里,湘云还只是个小孩子,根本无需也不会顾及她的精神需求,而宝钗的世界单纯的湘云也的确不懂。

而反倒是之前和湘云一直打打闹闹的黛玉,在此刻可以互相取暖互相宽慰互诉心事。

结语:

宝钗的理智和决绝是与她平日的温柔周到共存的,但放眼大观园无人可以走进她的内心,她也无意向任何人敞开心扉。

而黛玉的”小性“则只对她在乎的人-宝玉而发,除去她自己伤春悲秋的时候(基本都是独处时),她是感性的,开朗的,容易打动别人也容易被别人打动的。

那么您是喜欢谁呢?

2

初读《红楼梦》许多人会喜欢薛宝钗,认为宝姐姐宽容大度,爱帮助人。就像史湘云一样,恨不得自己也有这样一个亲姐姐。可是时间久了,这种感觉就淡了,甚至像史湘云一样怨宝姐姐翻脸无情。于是人们不自觉地从钗党,变成黛党,喜欢林黛玉的单纯、高洁。

老了,才知林黛玉的好。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初识林黛玉,觉得林黛玉太作,弄得宝玉进也不是,退也不是。真的替宝玉不值,干嘛这么低三下四地做小伏低,赔身下气。同时有一点小小的嫉妒,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贾宝玉对其他人虽然也关爱,但是没有对林黛玉这么上心。贾宝玉干嘛对林黛玉“性情体贴,话语绵缠”。

读书读的次数多了,就发现,林黛玉的小性子只对贾宝玉一个人不依不饶的,对其他人则没有这样。顶多对周瑞家的说一句不满的话而已。对其他人真的没有针锋相对过。

史湘云最初和林黛玉关系蛮不错,湘云一来荣国府就和黛玉住在一张床上。后来,宝钗来了,史湘云恨不得自己有宝钗这样的亲姐姐,即使没有了父母也没什么。湘云开始处处针对林黛玉。


史湘云多次当面怼林黛玉,林黛玉也不回嘴;即使史湘云在背后说黛玉的坏话,林黛玉听到了,依然不戳破。

史湘云与林黛玉的友谊经历了从有到无,再到有的过程。从最初与林黛玉和平共处,到对林黛玉敌视,到后主动安慰林黛玉,与林黛玉在中秋夜联诗,躺在潇湘馆与林黛玉同榻而眠。史湘云和林黛玉的友谊升华了。

史湘云和宝钗的友谊,经历了从亲密无间,到无聊再到分道扬镳的过程。

宝钗初到荣国府对史湘云好得不得了,把史湘云弄得团团转,把自己的隐私一股脑地告诉了薛宝钗。湘云住进大观园时,一定要和宝姐姐住在一起。当时住在大观园的还有香菱。湘云和香菱每日高谈阔论,品评诗词。宝钗烦得什么似的,她以开玩笑的口气埋怨湘云和香菱::“一个香菱没闹清,偏又添了你这么个话口袋子”!宝钗对这个两个人的不喜欢溢于言表。可是两个呆子都没发现,依然研究诗词。


后来,香菱回到梨香院,蘅芜苑里只剩下湘云和宝钗为伴。这时候,李纨的丫头都看出了,湘云落了单,寂寞得很。

抄检大观园后,宝钗都没和湘云打招呼,就自己搬走了。宝钗都没有问湘云的想法,直接将湘云安排在稻香村住。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湘云与宝钗相处久了,便发现了宝钗的自我为中心,她和谁好都是有所图。

黛玉从来没有给其他人以假象,从来不以假面目示人。黛玉真实,宝钗虚伪,每个人都喜欢和真实的人交往,而不喜欢虚伪的人。

历尽千帆之后,才懂得个性单纯、品质高洁的可贵


人从小大,从年轻到年老,这中间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为了生存自觉不自觉地做了薛宝钗。为了达到目的步步为营,小心经营。一颗心早已不是当年单纯的模样,变得千疮百孔。步入暮年之后,回首过去,发现单纯是多么难得可贵。

林黛玉即使在风刀霜剑之中,也没有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改变初心。她一直是单纯的、直率的。生活没有将柔弱的黛玉打磨成生活想要的样子,黛玉依然是黛玉。黛玉宁死也不会迎合世俗,不同流合污。黛玉就像一朵莲花,不染纤尘,亭亭玉立,有一颗圣洁的心,一个高贵的头颅。

红尘中,能守住初心的人是值得敬佩的,为了生活随波逐流的人,总不是榜样。人老了,更觉得黛玉在那样复杂的环境里,仍然能保持品质高洁,个性单纯,多么不容易,所以老了,更喜欢林黛玉。


老了,才知道黛玉对宝玉的痴情

黛玉对宝玉的感情很深,爱得很执着。黛玉对宝玉的爱,爱到了骨子里,血肉中。

黛玉只是单纯地爱宝玉这个人。她不为名、不为利。黛玉因为爱宝玉,所以容忍贾宝玉一切缺点,宝玉可以和其他丫头云雨,可以为其他丫头作苦役。只要宝玉喜欢,黛玉容忍宝玉做任何事。宝玉可以不求功名,可以不读书、可以永远这么浑浑噩噩下去。黛玉只要宝玉。

人世间,一个女人不图男人的钱,不图男人的地位,愿意与他过苦日子,容忍他与其他人在一起。这是一个多么痴情的女子啊!


像宝钗那样图未来夫君的身份地位、荣耀、家私的人多,愿意跟着丈夫过苦日子的人少。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女人都抱着一个想法:“嫁汉嫁汉,穿衣吃饭”!她们要让丈夫给她们提供优越的生活条件,尊贵的社会地位,风光的人生。

老了才知道,黛玉对爱人一无所求的痴情,太难得。

老了才知道,身处风刀霜剑之中,历尽沧桑,依然初心不改的林黛玉更值得爱。

情深不寿,黛玉在最美的年华里,泪尽而亡,香消玉殒。怎么会不爱林黛玉!


3

你提的这个问题有事实的依据吗?都有哪些人初读红楼梦是钗宝党年纪大了就成了黛宝党呢?还是只是你的个人如此而已呢?

红楼梦的故事主线就是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三个人的三角恋关系。不同的读者看法肯定不尽相同,有的人认为更期望宝玉和黛玉在一起,有些人则更期望贾宝玉和林黛玉在一起,这都是看读者个人的主观意愿的,并没有前因后果和先后顺序的。

某个时候读者理解了某个人物的行为后觉得三观不符合个人的看法,自然就会开始产生厌恶,慢慢的就会转去接受其对立面的人物。我个人觉得无论贾宝玉跟谁都无所谓,反正红楼梦中除了他们三人的故事外,还有其他人的故事和社会描述很精彩。

所以贾宝玉爱跟谁跟谁,无所谓,我读红楼梦看的是王熙凤如何整人,刘姥姥两进大观园的趣事,看抄检大观园的精彩情节,还有赵姨娘和小丫头互扯头发的滑稽,而贾黛钗三人的儿女情长倒是索然无味的。

4

感谢题主提问。

我初读是黛宝党,随着阅历成长,越来越走向钗宝党。

但是题主既然提出有些人的这一转变,我蛮吃惊,略思索,得出以下回应:

第一个因素:以黛玉为理想化的人格和生活的倾慕。

生活是块磨刀石。

在常规的生活之中,芸芸众生更多是走向宝钗,而不是黛玉。

宝钗更真实,谁没经历过无人可依靠的情况,对外是贤淑懂事又会做人,对内要求看透世界勇敢面对。在岁月和生活的磨练考验之中,更多的人都一步步走向了宝钗的人生。学会了冷暖自知,学会了门槛深交,历着炎凉,知着甘苦,终脚踏实地,敢于面对惨淡的人生。

我们就是宝钗,因而更加倾慕黛玉的生活。谁不希望自己青春时绝美出众?谁不希望获取羸弱身躯得到众人偏爱?谁不愿意坦率把敏感愁绪的一面亮出来?而又有哪个女生不愿意让男人将金钱和精力投入到维护自己天真无邪的心上?

真正的宝钗们都去实实在在地生活了,而读红楼梦而历经沧桑后落寞自怜的才是黛玉们。

第二个因素:看不透凡尘因而自我蒙蔽

宝钗的境界太高

她知道生活毫无意义,所以不会执留,也不会为失败而伤心;但是她又知道这就是全部的意义,所以做一点女红,或安慰母亲,照顾别人。她知道空无,却不会像宝玉一样移情于空无,因为她生性平和,空到了无情可移。她永远不会出家,死,或成为神秘主义者,那都是自怜自艾之人的道路。她会生活下去,成为生活本身。

想要到达这种雪中洞的境界,首要就是承认:人在很多命运面前是无能为力的,想要积极走下去的唯一方法就是变成生活本身。

人人大多都是凡夫俗子,并不是所有人都希望自己提升到更高境界。

抱怨失败是可以把无能宣泄,斥责人生意义可以把没有方向的恐惧掩盖下去,习惯于依赖情感就无法把自己以为的心血交付于天,神秘主义达成了敬畏和贪婪的妥协,于是一切的不是一种诱惑,而是一种精神慰籍。

而,人,脆弱的,不得不离开这些骗话。选择黛玉。

当今社会节奏,容不得我们去体会宝钗的魅力,不是吗'?

5

对《红楼梦》的阅读,的确可能会出现初读挺钗、再读挺黛的现象,也有可能出现与上述正好相反的情况,还可能最终会觉得钗黛不应有隔阂、钗黛应该合一。

印象或者观点的变化,或许有以下几个“自变量”在产生作用。

一、《红楼梦》(这里取脂评本)本身,实在是中华千古而下空前绝后、内涵无比丰富的一部奇书。

作为长篇小说,它是文学中的文学,是顶巅上的顶巅,不仅思想深刻、见解独到超前,而且把此前所有的创作手法、方法一涵而尽,比如近脂砚斋在小说开篇首回中列举的有近二十种:

鲁迅先生慧眼独具,在《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中说:

自有《红楼梦》以来,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作为一部文化巨著,《红楼梦》把中华传统文化收入囊中,包罗万象,使各种文化要素(营养)自然融合,并且能够推陈出新、标新立异。

比如它对中国神话的创造性嫁接,比如它对传统文化中儒释道三家关系的诠释(见上图),比如它对理想世界中人与人自由、平等、真诚关系的探索,……留给后人的绝对是一部皇皇巨著,一座高大厚重无比的文化遗产宝山。

二、阅读的感悟会随着读者的阅历、经验、境界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像《红楼梦》这样的奇书,值得让人品读一生。

少年读《红楼》,可能很多读不懂,也许只会看到那么多红男绿女,来来往往,进进出出,多么繁华热闹。对书中人物,可能会喜欢大度周全、八面玲珑的宝钗,也可能正好相反,喜欢多愁善感、直率任性的黛玉;待到多年以后,再去重读,自身的很多阅历、体验都夹杂其间,就会“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认识到人生的“”一堆堆坎坷”,体味到为人处世做事的艰险不易,以前喜欢黛玉多一点的,如今就可能会习惯宝钗多一些。

这就好比南宋蒋捷的《虞美人·听雨》一词,少年、中年、老年时代听雨,心境、感悟自不相同:

三、《红楼梦》中人物形象丰富多面

特别是女主黛玉和作者着力较多的凤姐、宝钗都有此特点。

作者对人物的刻画决不平面化,而是追求立体、生动、真实。写王熙凤,既表现其阴狠毒辣、滥权贪财、草菅人命,又刻画她精明能干、人情练达、远胜男子。

对于黛玉,一方面是其多愁善感、敏感多疑,另一方面是聪慧睿智、(对宝玉)一往情深;塑造宝钗,既有其刻板保守、思想正统,又刻画她虑事周全、行事端方。

在作者的笔下,黛玉固然是其挚爱同情的对象,但对宝钗,他并无多少鞭挞。相反,作者或许认为宝钗、黛玉应该是二体合一,这样才是“兼美”:

在《脂砚斋重评红楼梦》(庚辰本)第四十二回回前批之中,脂砚斋明确提出了宝钗、黛玉名虽两个,是作者的幻笔,其实却是一身,是钗黛合一:

【庚辰:钗玉名虽两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今书至三十八回时已过三分之一有余,故写是回使二人合而为一。请看黛玉逝后宝钗之文字便知余言不谬矣。】

说明:图片来自网络,如有版权要求,请联系删除!

6

人的认识是随着人的实践经历不断变化的。初读红楼梦,会被宝钗“随分从时”欺骗,觉得她成熟稳重,能更好地促进宝玉成长,因而大多数初读者赞同钗宝党,而看不上黛玉的尖酸刻薄。

年纪大了,经历得事多了,阅历丰富了,看人看物的心态就变了。宝钗的“随分从时”更像是一种社会无奈的妥协,而黛玉的真性情却非常难能可贵。上了年纪,更偏爱真善美的简单,对圆滑世故反而多了几分厌弃和失望。因此,多数读者开始偏爱黛宝党。

一言以蔽之,人都是从个人思想出发看红楼。思想看法或者价值观变了,追求的精神境界不一样了,喜欢的或者偏爱的事情自然会变。

7

初时喜欢宝钗,后来喜欢黛玉,可能是因为经过世事,才明白纯真,纯粹,真心的可贵。

我认为绝大多数的人身上会同时兼具宝钗和黛玉的影子。

  •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得不去学做宝钗。
  • 宝钗的特点是“完美”。

父母会希望有一个宝钗一样的女儿,可以为家里操持家事、处理各类杂事;

兄长会希望有个宝钗一样的妹妹,她聪明能干,能为你分担责任、减轻负担;

姊妹会希望有个宝钗一样的姐姐,她会细心关照你的身体,日日送来燕窝,和你说说贴心话;

而男人会希望有个宝钗一样的妻子,温柔贤惠;

公婆会希望有个宝钗一样的儿媳,她会时时劝导儿子求学上进,辅佐他走上仕途;

公司领导会希望有个宝钗一样的下属,她擅长理财,知道如何利用有限条件创造财富。

所有人对宝钗的爱,都来源于她的周全,就像一个万能的工具一般。宝钗能给自己带来种种好处,至于宝钗那“雪洞般的”内心,没人了解,也没人会想要去了解。

宝钗是好女儿、好妹妹、好姐姐、好妻子、好儿媳、好下属,但唯独不是她自己。

  • 宝钗从未在人前袒露过自己的内心世界。
  • 宝钗喜欢宝玉吗?或许喜欢吧!但这样的喜欢不够纯粹!

黛玉和宝钗像是两个极端,黛玉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有真实的情感。

  • 黛玉会因为喜欢宝玉,而为他专门做精致的香囊。
  • 黛玉会为宝玉的伤势而落泪。
  • 黛玉会吃醋,耍小性。但一和好又会关心宝玉穿太少,天凉受冻,

黛玉的好,只给了宝玉,她的一喜一泪一嗔也都只为宝玉。

8

为什么有些人初读《红楼梦》时是钗宝党,年纪大了就变成了黛宝党?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会有这么大的变化,都是因为那些人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对人和对事物的认知有了新的想法和感悟,造成的。

?就拿我来说吧,我初看《红楼梦》时是黛宝党,总是希望贾宝玉能和他心爱的林妹妹在一起,让《红楼梦》这部小说少些遗憾,让有情人终成眷属!这样的想法,在我少年时代有着很长的一段时间,尤其是在看宝玉哭灵那段戏的时候,这个想法更为强烈!那时的我,真的很想不通,为什么明明相爱的两个人却不能在一起?

人世间最大的痛苦,应该就莫过于此!所以至此以后,我总用这个告诫自己:千万不能像贾宝玉那样,等到心爱的人不在了,再去追悔莫及!要“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在鲜花正在盛开的时候,能折就去折,不要等到花落了之后,无花可折,而空折花枝。

这就是年少时期的我们,敢爱敢恨又纯真可爱,喜欢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一切,同时也希望所有的一切都能成真!这就是这个年龄看《红楼梦》的那些人,会成为黛宝党的原因。

?可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的少年时代的那些人(包括我在内)都成了中年人,而此时的这些人就会变成钗宝党。

之所以会这样想,我觉得应该是跟这个年龄有关系。因为绝大多数已经步入了中年时代的这些人,在这个时期,对生活的艰辛和不易,体会的特别深刻,可以说是“过来人”。这时的他们会认为“面包比镜花水月来的更实际”些,再美的感情也抵不过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消磨。

这时的他们会选薛宝钗一样的儿媳妇做为自己孩子的伴侣,而不是林黛玉那样整日里病病歪歪啥事也干不了的“药罐子”!

在《红楼梦》书中的第三回,有一段对黛玉的描写:

“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果然,黛玉说自己从能吃饭起便吃药,至今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成效。

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日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

这句话,这短短的几个字,说明了什么?说明了:林黛玉因为从小就有病,且这个病很难治愈,她将来很可能会有很多事情做不了,甚至有短命的风险。

试问,正常情况下,哪个做父母做家长的会喜欢这样的儿媳妇,会愿意这样的一个病殃殃,还有极大可能发生生命变故的人为自己孩子的终身伴侣呢!

反过来,我们再看薛宝钗就大不相同了。

通过《红楼梦》中对薛宝钗的描写,我们可以清楚的了解到,薛宝钗是一个办事周到,细心,体贴,集才华与美貌为一身的温柔好姑娘。

①在红楼梦文中的第32回:袭人想请湘云帮忙做些针线活,宝钗知道以后,就对袭人讲明史湘云“在家里一点做不得主”,“做活做到三更天”,以及“一来了就说累得慌”等情况,然后主动接过了原本要给史湘云做的活。

②还有一次,史湘云要开社作东,薛宝钗怕她因花费大而引得她婶娘的不满,便资助她办了螃蟹宴。

③还有对于敏感又容易感伤的林黛玉,家境贫寒的邢岫烟,薛宝钗也都有过种种帮助。即使大观园的下人们,薛宝钗她也能体贴他们的起早睡晚,终年辛苦的处境,为他们筹划一点额外的收益进项。

④在王夫人为金川之死难过时,她耐心开解宽慰王夫人,并把自己的衣物送给金川,在宝玉不想读书时,又劝解他上进,好好学习等等。

这些无一不是在说,薛宝钗是个难得的好姑娘,难得的贤内助!

而且薛宝钗能够被选为进宫的秀女,可见她的品行和美貌有多么的优秀!

这样的妻子人选,试问哪个做家长做长辈的会不喜欢!

所以,岁数见长中年时期的这部分人会成为钗宝党。(这个时期的他们,大多数都做了父母长辈)

?最后要说的就是再年长些,年纪大了的这部分人。这部分人,很多都是年轻时听从父母长辈们的建议,选择“薛宝钗”的那些儿年轻人。

当这部分人老了以后,他们会想起自己曾经未娶的那个“林黛玉”,这时候的他们会怀念,会遗憾,因为此时的林黛玉,俨然已成为了他们心中那颗美好的朱砂痣!

就是这样的心理变化,使得年纪大了的他们,又变成了黛宝党。黛宝党对于这部分人来说,也许就是一种心理慰藉和补偿吧。

总结,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初读《红楼梦》时是钗宝党,(这部分人可能是从中年时期开始读的红楼梦)年纪大了就变成了黛宝党的原因。

9

《红楼梦》是曹雪芹先生耗尽心血所著的一部作品,每读一次小说不少读者都会有不同的感受。有的读者初读《红楼梦》是宝钗和宝玉的支持者,随着年纪的增长又变成了黛玉和宝玉的支持者,有的读者却恰好相反。当然也有由始至终都支持金玉良缘或是木石姻缘的读者。

那么,为什么有些人初读《红楼梦》时是钗宝党,年纪大了就变成了黛宝党了呢?接下来我们便一起来分析下吧!


初读喜欢宝钗和宝玉在一起的大致原因:

1、宝钗为人大方,而黛玉常常使小性子

初读《红楼梦》时,应该大部分朋友都和追剧一样,想要尽快读完小说。对于小说中的情节有的读者可能并没有过多地进行思考,只是从事情的表面来对小说中人物的行为进行评判。

薛宝钗给人们留下的印象就是有教养、会处事、为人大方,而反观黛玉呢?她就显得有些小家子气了。小说中宝钗常常去帮助他人解决身边的困难,比如帮助史湘云凑办螃蟹宴、给邢岫烟赎回衣服等。黛玉则是处处和宝玉怄气,动不动就使小性子。

荣国府中的下人们最直观的感受也是宝钗大方又讨喜,黛玉则是一个哭哭啼啼又喜欢计较的女孩子。况且宝钗给大家准备礼物也是面面俱到,就连赵姨娘的那一份她都有准备,也没有带着有色眼镜看人。


宝钗在人们心中就是一个理想妻子的模样,而如果说娶了黛玉的话,免不了要事事以她为中心,照顾她的小脾气。可能不少人都觉得黛玉这样的脾气很难伺候吧!毕竟人们都希望自己的另一半是善解人意的人。

2、宝钗就像是知心姐姐,关怀他人

宝钗是薛姨妈的女儿,薛家又是四大家族之一,薛宝钗也在各种熏陶之下变得非常贴心、会处事。薛宝钗除了帮助史湘云、邢岫烟等人外,就连对黛玉也很关心:

  黛玉叹道:“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有心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

宝钗之前劝说黛玉不要看杂书,之后又让人每日给黛玉送燕窝,对黛玉说了不少知心话。宝钗就像个大姐姐一样照顾着身边需要帮助的人,尤其是她对黛玉说的那些语重心长的话,让人觉得非常暖心。就连黛玉也被宝钗所打动了!


像宝钗这样贴心的人,应该有不少读者都觉得宝钗是一个善良的人吧!宝钗在整部小说中也并没有什么对不起他人的地方,她当然可以喜欢宝玉了!因此,也有不少读者前期是希望宝钗能和宝玉走到一起的。

3、不少读者觉得宝钗能照顾好宝玉

《红楼梦》中,贾宝玉是一个典型的公子哥儿,他不问世事,一心只想着和众姐妹玩乐。黛玉在小说中虽然有才华,但也不懂得如何料理家事。如果说宝黛二人走到一起结为夫妻的话,他们将来的家该如何管理、谁来安排大小事务呢?

虽然说荣国府有管家的人,但是如果一对夫妻对生活中的事情都缺乏经验的话,可能也会遇到很多麻烦。毕竟单是写诗作画并不能替代生活中的所有事情,毕竟人还是要生存、要面对生活中的许多事情的!


倘若薛宝钗和宝玉在一起的话,薛宝钗是有能力、有经验料理家务的!虽然宝玉对这些事情不懂,但是有薛宝钗在,也能将整个家打理的井然有序。

年纪大了喜欢黛玉和宝玉在一起的大致原因:

1、宝黛二人真心相爱

当我们细细品读《红楼梦》之后,我们便会发现,其实宝黛二人彼此间的感情非常深厚。黛玉见到宝玉和其他姐妹过于亲近,便会吃醋、生气,而宝玉见到黛玉生气也会非常担忧、不知所措。两人俨然是一对小情侣的模样!

生活中,我们见了太多有缘无分的情侣,为他们的分开也无比惋惜。宝玉和黛玉也是青梅竹马的一对璧人,他们之间的感情没有参杂任何利益的因素,完全是发自内心地喜欢对方,也是对方的知己。


薛宝钗的出现无疑是宝黛感情中的第三者,而且薛宝钗对宝玉的喜欢有几分是真心实意的呢?相信其实薛宝钗想要嫁给宝玉,多多少少都有为了家族利益的考量在里面。况且,宝玉对宝钗只有姐弟情,宝玉对她根本就没有男女之情。

2、黛玉的真性情的人,毫无心机

当我们到了一定的年纪,经历过了一些事情,才会懂得真心的难能可贵,真性情更是难得。黛玉在曹雪芹笔下就是一个真性情的女孩子。小说中的黛玉开心了就笑,不开心了就哭,毫不掩饰做作。

以薛宝钗的修养,她可能很难像黛玉这样,毕竟薛宝钗要考虑个人形象、众人对自己的看法等。封建社会的条条框框将薛宝钗打造成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大家闺秀,而薛宝钗也因此失去了自我。


宝玉和黛玉在对方面前都可以毫不掩饰地展示出真实的自己,而薛宝钗在见到宝玉的时候,还试图用封建社会的礼教去约束宝玉。如果说长期和宝钗生活在一起,可能也难免会受其影响。

见识了不少的深藏不露,我们会越来越向往内心的那份单纯。因此不少人在上了年纪之后,反而会喜欢毫无心机的黛玉。

3、人们都希望有情人终成眷属

情人眼里出西施!尽管黛玉在众人眼里是那么小气、爱哭,但是在宝玉的心里,黛玉就是那个对的人。在感情中,并不是只看两个人的性格适不适合,各方面是否互补,更重要的是这两个人是否都爱着对方,

显然,宝玉对宝钗并没有感情,他与黛玉才是相爱的一对。尽管在人们的眼中薛宝钗才是那个适合和宝玉一起过日子的人,但是感情的事情不能勉强,不爱就是不爱!况且人们都希望有情人能够终成眷属,黛玉需要宝玉,宝玉也爱着黛玉,这就够了!

结语

人的一生当中,或许会遇到很多人,有的可能像薛宝钗这样,有的也可能与林妹妹相似。在感情的世界里是不能将就的,只有那个对的人,可能才能给我们带来幸福!那些最终支持宝黛在一起的人们,应该也是抱着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愿景,希望相爱的两个人不会被拆散吧!

以上就是我对此题的回答,欢迎大家提出不同的观点,谢谢大家!

注:回答中部分内容引用《红楼梦》原文。

10

有些人初读《红楼梦》时是钗宝党,年纪大了就变成了黛宝党,这与他不同阶段的人生体验及认知有关。

我认为会产生这样的体验及认知转变的多为男生,因此,在接下来的阐述里,将解析人物设定为男性。

初读《红楼梦》时为钗宝党,此时的他尚青涩,个性棱角分明

这时候的男生一般初涉情事,深为女朋友的任性而烦恼。或者他还没有谈情说爱的经历,在围观身边的朋友为情烦恼时所产生的体验认知。

不得不承认,有些女生在这一阶段,比较爱作。真像王菲的歌里所唱的那样:忽然间,很需要保护,再多的爱,也不满足。

有些女生们在这个时候,特别贪恋被宠溺、被需要的滋味。她们渴望男朋友宠成女王、公主,以“作”来试探男朋友的真情。她们生气的时候,如果男朋友表现的紧张、有耐心,就证明他爱自己。反之,则失落、烦躁,甚至会觉得在闺蜜面前没面子。

这时段的男孩子们,也是初涉人世,也有棱角锋芒,也爱内心的那份骄傲。在这一次次的试探、考验中失去了耐心,陷入苦恼和疲惫之中。围观在他们身边兄弟们,也许比他们更早时就产生出不屑、不耐烦。

怀揣着倦怠和疲惫,他们在阅读《红楼梦》时,很自然地将黛玉视为自己那个爱“作”的小女朋友,或者是兄弟的那个爱折腾的小丫头片子。

其中因与黛玉同随贾母一处坐卧,故略比别个姊妹熟惯些。既熟惯,则更觉亲密;既亲密 ,则不免一时有求全之毁、不虞之隙。这日不知为何,他二人言语有些不合起来,黛玉又气的独在房中垂泪,宝玉又自悔言语冒撞,前去俯就,那黛玉方渐渐的回转来。——第五回

初恋时,常发生黛玉和宝玉这种“求全之毁、不虞之隙”。这是懵懂时期,亲密的人之间所特有的冲撞。如果不够亲密,反而没有这些风浪。

开始的时候,男孩子尚觉得这是甜蜜的苦恼。时间久了,耐心消磨的所剩无几,他们便觉得烦恼大于甜蜜,再后来又恶化成只见烦恼不见甜蜜。这时候,他们心里渴望有个像宝钗那样懂得宽容、体谅、谦让的女朋友。

第三十二回,湘云劝宝玉常会会为官做宰的人们,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宝玉马上就对湘云下逐客令。袭人说:

“云姑娘快别说这话。上回也是宝姑娘也说过一回,他也不管人脸上过的去过不去,他就咳了一声,拿起脚来就走了。这里宝姑娘的话也没说完,见他走了,登时羞的脸通红,看他说又不是,不说又不是。幸而是宝姑娘,那要是林姑娘,不知又闹到怎么样,哭的怎么样呢。提起这话来,真真的宝姑娘叫人敬重,自己讪了一会子去了。我倒过不去,只当他恼了。谁知过后还是照旧一样,真真有涵养,心地宽大。谁知这一个反倒同他生分了。那林姑娘见你赌气不理他,你得赔多少不是呢。”

宝钗不仅不主动生事,宝玉得罪了她,她也不计较。和她在一起,不就全是轻松自在了吗!男孩子们把自己带入进宝玉的角色里,一心拥护宝玉娶宝钗。

另外还有一点,男孩子们在这一时期往往意气风发,心想着干一番事业。宝钗常劝宝玉归孔孟之道,博取功名。而黛玉从不劝宝玉读书举业,任由他“不求上进”。宝钗的处世哲学,显然更符合他们。

黛玉的身体不好,每年都犯两次咳嗽,这是很现实的问题,真是个难题。这恐怕也是男孩子们更愿娶宝钗的一个因素。

男孩子们反感爱“作”,惧怕病魔缠身带来的不便,想有个激励自己奋发向上的老婆,这些都可以理解。只不过,在这里,我还想为女孩子们说句话,顺便也帮男孩子们更充分地认识自己。

爱情会发生争吵,并不一定全是女孩子爱“作”引起的,男孩子们也有粗糙、颟顸的不足。为什么夏洛蒂·勃朗特笔下的罗切斯特会在女生中广受欢迎?因为罗切斯特在历经浮华沧桑之后,懂得了阅读女孩子的善良,理解她们的脆弱,欣赏她们不易为人察觉的好处。

男孩子们的青涩制造出许多缺憾,天性中棱角给女孩们带来过一些伤害。你们没来得及最好的自己给她们,就已经彼此消失在人海了。

年纪大了变成为黛宝党,此时的他已识得愁滋味

这时候的男生们通常已经在社会上摸爬滚打有些年头了。他们有一些在事业上有点成就,有一些则仍在茫然打拼。

品尝了人情冷暖、生活的艰辛,叩问内心,发现自己只有满腹的沧桑及令人匮乏的无聊。

有些人咀嚼过纯洁的爱情,却已然失去。有些人连真爱滋味都不知为何物,到了一定的年龄,每逢年节假时便忙不迭地相亲,找一个适合结婚的人结婚,对自己和家人有个交代,了此一生。

他们这才发现,那个喜欢哭闹、因为自己会弹吉他、会打篮球就爱上自己的姑娘,是多么的纯洁可爱。如今这些要车子要房子的女孩,又是多么的令人无奈。更可悲的是,那份酸酸甜甜晶莹剔透的爱情,再也不属于自己了。

他们怀着萧疏与落没,重读《红楼梦》,在黛玉的身上找到那份失落,为曾经迷失的自己伤感不已。

随着阅读的深入,他们逐渐感知到,黛玉不是只会哭哭啼啼闹别扭,她对宝玉也有关怀备至的时候。

第四十五回,宝玉冒着秋雨夜探黛玉。戌末亥初之间,黛玉催宝玉早点回去:“你听雨越发紧了,快去罢。可有人跟着没?”有两个婆子答应:“有人在,外面拿着伞点着灯笼呢。”黛玉笑道:“这个天点灯笼?”宝玉道:“不相干,是明瓦的,不怕雨。”

黛玉听说,回手向书架把个玻璃绣球灯拿了下来,命点一支小蜡来,递与宝玉道:“这个又比那个亮,正是雨里点的。”宝玉道:“我也有这么一个,怕他们失脚滑倒了打破了,所以没点来。”黛玉道:“跌了灯值钱,跌了人值钱?你又穿不惯木屐子。那灯笼命他们前头照着。这个又轻巧又亮,原是雨里自己拿着的,你自己手里拿着这个,岂不好?明儿再送来。就失了手也有限的,怎么忽然又变出这‘剖腹藏珠’的脾气来!”

宝玉爱惜那盏玻璃绣球灯,下雨天都舍不得点。而在黛玉眼里,这个灯和宝玉比起来,一文不值。灯摔碎了不要紧,人跌伤了才是大事。黛玉还了解宝玉穿不惯木屐,知道雨中夜行的风险,分外关心宝玉。

黛玉也不是只在温情脉脉的时候才知道关心宝玉,在和宝玉拌嘴的时候,也没忘记关心他。

第二十二回,湘云来了。黛玉听说宝玉从宝钗那里来,不高兴,和宝玉有了言语失合,赌气回房。宝玉跟了来,黛玉继续怄气。宝钗走来,推宝玉走了,黛玉越发气闷,对窗流泪。

没两盏茶的工夫,宝玉又来了,一番劝说,黛玉消了气。

半日说道:“你只怨人行动嗔怪了你,你再不知道你自己怄人难受。就拿今日天气比,分明今日冷的这样,你怎么倒反把个青肷披风脱了呢?”宝玉笑道:“何尝不穿着,见你一恼,我一炮燥就脱了。”林黛玉叹道:“回来伤了风,又该饿着吵吃的了。”

眼泪刚擦干,就开始担心宝玉穿少了,刀子嘴下的全是柔情。这份不以物喜的爱情,忘我的亲昵,只有黛玉才能给宝玉。

尝过艰辛,洗尽铅华,领略到从人性中真诚地释放出来的个性,才是最真挚可贵的,哪怕带点刺,也是迷人的。

也许男孩子们在不谙世事的时候,很难理解宝玉到最后为何要悬崖撒手,离开宝钗。待他们领悟到何为心灵契合,便明白貌合神离带给人的痛苦,同床异梦对人精神上的消磨。

最后说一句,我从初读《红楼梦》就是黛宝党,直到现在仍是黛宝党,一天都没变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