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资讯 > 怎么评价《琅琊榜》里的豫津?

怎么评价《琅琊榜》里的豫津?

2020-09-01 16:40阅读(85)

怎么评价《琅琊榜》里的豫津?:在《琅琊榜》的小辈当中,萧景睿和言豫津作为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是的,我就是想用这两个词)的挚友,友情甚笃。不管是在原著还是:

1


在《琅琊榜》的小辈当中,萧景睿和言豫津作为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是的,我就是想用这两个词)的挚友,友情甚笃。不管是在原著还是剧中,大部分时候都是一同出场,举止间默契十足,豫津抬个手,景睿就会把倒好的茶自然地放到他手上。景睿情绪低落,也是豫津第一个察觉。这两个排在琅琊公子榜前十的世家贵公子,一个心实宽厚,一个爽直洒脱,再加上谢弼和穆小王爷,几个少年嬉笑打闹,给《琅琊榜》这样略显沉重的剧情里增添了不少亮色。那么豫津,绝对是当中非常治愈的一个重要元素。

如果说景睿这样奇特的身份在以往许多言情和武侠小说中会是人生赢家男主角,那么豫津这样的国舅府独子,往往就是作为主角的朋友或者情敌这样的配角了,而且人设一般也是个纨绔子弟。尤其刚开始看他像只花蝴蝶一样,逛个街都要调戏一下卖乐器的小姑娘;在郡主招婿的比武中原本五十八招就能制胜,偏要拖到六十五招,就是为了展示他那落英缤纷的身法;看到夏冬就一副怂怂的可怜样;为了在苏宅跟夏春争着找《广陵散》的曲谱,拽着景睿和穆小王爷到处翻;整天不是约这个世子打马球,就是跟纪王这个忘年交去妙音坊听曲;甚至还想带着飞流去螺市街逛青楼,让「飞流」变「风流」。

跟景睿对谁都温和谦让的好脾气比起来,豫津这个出生在七夕节的孩子率性洒脱,偶尔会闹点小脾气,知道景睿和谢弼喝照殿红没叫他,就瘪嘴说再也不理他们两个。被景睿调侃是野猫,也要反回一句:「就您萧大公子有气质,你是家猫行了吧?」还时不时卖个萌吃吃小醋,看到梅长苏送给景睿护心丹,就说梅长苏偏心,「你从来都没送过我,你明明最喜欢我的嘛,是吧?」就是见到太皇太后,别人都在规规矩矩行礼答话,就他自己狗腿地凑上前去说:「太奶奶,我前两天刚给您请过安的,我长得这么好看,您不记得我了?」

他知音知乐,幽默风雅,纪王和宫羽都认可他的音乐鉴赏能力。他就是去郊外赏花,也要说:「那我折一枝春色回来供苏兄赏玩。」

被霓凰郡主试身手,郡主夸了景睿,他也要争着问一句他有没有长进,还委屈地说:「霓凰姐姐,你下次不要一见到我们就试我们身手。这么多人看着,打不过你很丢人的。」

就是打马球时不慎打翻路过夜秦使臣的马车也毫不在乎地说:「打翻东西算什么,哪有我的新马球重要。」

原著中更让人忍俊不禁的,就是他亲上琅琊阁,花了一千两去问自己的未来媳妇儿是谁,对家里安排的对象不满意还威胁说要娶景睿。真是像一个有钱任性的公子哥儿所为。也难怪在童年时就因为多动话痨而被没有耐性的林殊绑在树上。

这样的开心果,每每出现,都会让人在紧张沉重的时刻暂时放松下来。春猎时豫津眼红梅长苏教导庭生规矩,说他偏心,梅长苏笑着说:「你还记不记得,第一次参加围猎的时候,是谁教的你规矩?」梅长苏在和蒙挚、霓凰郡主、静妃讲到旧事时总是悲痛忧伤,甚至有些避讳。唯有和豫津讲起,才有轻松的笑容。

上元之夜,他带着梅长苏和景睿一行人到螺市街,被景睿笑说他「恨不得天天都来一回。」他倒是满不在乎地回了一句:「怎么了,天天来也不丢人,这叫『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出自明朝洪应明晚年所写的一部语录体的说理劝世的作品《菜根谭》,通意为只有真正的大英雄在做事的时候流露出本色,只有真正的名士为人处事的时候流露出那种不常见的潇洒,那种不做作。简而言之就是真正的英雄名士不会拘泥常态,不会做作。此句后来在《红楼梦》中史湘云大啖鹿肉时说出,更觉几分潇洒。

而从言豫津的口中说出,初闻仿佛小儿自得,将自己比作「大英雄」、「真名士」。可纵观全剧,他完全没有抬高自己,他确实堪当潇洒脱俗的英雄名士。

比起景睿的实心眼和厚道,豫津多了一份机灵和知世故。这位诗酒风流的公子看上去大大咧咧没心没肺,却总是能看到许多景睿看不到看不透的地方,只不过很多时候他没有点破。

面见太皇太后时,景睿已经先进门,走在最后的豫津却顺手悄悄给门口通报的小太监打赏了一包银子。看着是不经意的一个动作,却足以看出来他处事态度是要比景睿更为伶俐。

看到誉王给梅长苏送礼,景睿又是担忧又是焦急,只有豫津还能言笑晏晏:「这么早就有人送礼呀,这要是冬天就好了,下着大雪,二位殿下亲顾茅庐,那才应景呢。」还拉住了想要阻止的景睿:「关你什么事啊,谢弼才是宁国侯府的世子,让他应酬去。」

梅长苏处理完郡主险被越贵妃和太子谋害清白这么重大的事情,心有余悸,豫津扬着笑脸问梅长苏:「苏兄,事办完了吗?那现在就来看我打马球吧。」梅长苏也忍不住笑了:「你呀,真是我见过最心宽的人了。」

心宽不代表对所有事情都毫无察觉毫不关心,只是他相信梅长苏的能力,以及他明白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的不该过多干涉的,就不应添乱。

也是他,在景睿的话中敏锐地感觉到梅长苏其实并不是真的为誉王效力。

第一次让我对豫津开始刮目相看的,是景睿和他在河边的对话。景睿对梅长苏与以往不同的行径感到忧心忡忡。从来不正经的言公子,难得认真地说:「说句不好听的话,苏兄是个深不见底的人。虽然我们是世家贵公子,但是,我觉得在他眼里,我们还没有那个分量,能成为苏兄的朋友。」

景睿对此感到很不理解:「人与人之间相处,难道就只是冷冰冰地评测彼此的分量吗?」

豫津拍了拍他的肩:「人生苦短,应当及时行乐。」

景睿生为两姓之子,背负了两家的期望压力,天生有责任感,所以事事先为他人考虑,将他人置于自己之前,从来不让任何人失望。而豫津他不过表面纨绔,实际性情疏阔爽直,似是没有心机,但心底却是心明如镜的,只是他不在意。

也许此时在他的心里,梅长苏对于他来说,也还没有那么重的分量,只不过如同小时候景睿喜欢跟随那个不耐烦的林殊哥哥他也不得不跟着一样,因为景睿视梅长苏为知己,梅长苏又确实气度非凡,他也就多关注梅长苏几分罢了。说到底,他看重的只是景睿这个朋友而已,至于梅长苏所谋为何,的确是与他无关的,也就不必为此过于伤神,他只是担心景睿受到伤害。

看他如此嬉笑爱热闹,原本以为是一个从小被娇惯全无烦恼的人,直到谈及了言侯,才知道无忧无虑的外表下,掩住的是一颗孤单寂寞渴望关怀的心。

「我家包下了三座看台,可是只有我一个人,其他都空着。」「我爹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想着求仙问道炼丹,要是没我这个儿子,我们家都改成道观了。」「我爹喜欢清修嘛,若不是家里宗祠需要照管,他一早搬到山里去住了。」「不像我们家,每次祭完祖、叩完头后,整个府里,就像只有我一个人似的。我爹一般就是回丹房去炼丹了。」

母亲早逝,没有兄弟姐妹,父亲汲汲于求仙问道,对这个儿子好像也不怎么上心。这么一个爱热闹的孩子,平日里该多寂寞啊。可能他的贪玩好动,除了自己要排遣孤单之外,也想多吸引一点父亲的注意力吧。言侯回府时他开心地跑进府里请安,言侯却说只是回来收拾东西一会要走,他虽然失落,但还是关心地说了一句:「爹,您求仙修道,怎么都好,只是,那丹砂实在是吃不得。」言侯转身离开,后叫了他一声,他又满怀期待地跑到言侯身边,言侯问他银子是否够用,明显见他失望的神情,却还是笑着点头,目送着言侯离开。

景睿生日宴那晚被谢玉的府兵和弓箭手围困在湖心小屋的时候,他还落寞地说:「今天闹成这样,幸好我爹不知道。不过就算他知道,也不会在意的吧。」

梅长苏和言侯深谈过后,告诉豫津除夕夜言侯会与他父子二人守岁,他立马笑颜逐开。到了除夕之夜祭完祖后,豫津仍是有些小心翼翼地问:「父亲,您是继续回房清修,还是去丹房看丹炉呢?」言侯说要与他一同守岁,看他欣喜不已的笑容,我突然觉得很为他心酸。

饶是他有再多玩伴再要好的朋友,每年的除夕之夜,就连形影不离的景睿也在家和两对父母还有兄弟姐妹一大家子热闹和睦地团圆,只有他一个人孤孤单单地在空荡荡的国舅府中守岁。这二十多年来的除夕夜他是用什么样的心情度过,是否艳羡天底下所有能享受天伦之乐的孩子,又是否于爆竹声声的夜里偷偷在被中流泪过。可是他从来都没有和任何人抱怨过,每天仍然满脸笑意地去见每一个人,看上去和每一个有父母关爱有手足陪伴的幸福的孩子一样。他不是全无烦恼,他只是会放松自己,很多事情,没有过多去纠结和在意而已。洒脱,是为了不让自己陷入困局。

除夕夜过后,他得知言侯多年的复仇筹谋和梅长苏的成功劝阻,前去苏宅拜谢。他一改往日的嬉笑,严肃正式地给梅长苏行了一个大礼。

「昨夜父亲与我一同守岁,他把什么都告诉我了。父亲这些年,虽一直忽视我,而我身为人子,不能体察他的苦楚,只怕也谈不上一个『孝』字。」

要知言侯的计划,是要弑君,抱着与梁帝玉石俱焚的决心。而豫津何其无辜,如若计划成行,那么言氏一族将遭到灭顶之灾,豫津的下场可想而知。在这点上,言侯是自私了。可豫津不仅完全没有怨恨不满,反而还体谅言侯的痛苦,认为自己没有尽到为人子的孝道。他不但没有因为得不到亲人的关爱而变得愤世嫉俗,没有成长为横行霸道的恶少,也没有怨恨自己的父亲忽略他,甚至连一丝负能量的影子都没有,反而聪颖通透、是非分明、善解人意。


「苏兄救我言氏一族,此恩此情,豫津定当谨记。」

「此话严重了,最近朝局多变,动荡得太过厉害。我只是不想再生枝节,另添变数罢了。」

「不管苏兄怎么说,我相信这里面,是有情义在的。说实话,家父直到现在也不后悔他所谋划的这个行动。但是他仍然感激你阻止了他,这话听起来矛盾,但是我想,苏兄你应该明白其中的意思。」

「是啊,人心往往就是这般复杂,并不是简单的只有是非黑白,可以一分为二。」

「无论怎样,言府的平静算是保下来了。我只要谨记苏兄的恩情,至于更深层次的原因,又于我何干呢?」

「豫津,你真是聪明透彻。」

「朝局难测,我们大家的命运又会如何,都难以预料,但是唯有把握,此心而已。」

他知晓世故却不世故,心思细腻看事通透,做事却化繁为简,抓住主心。此时的他,已经把梅长苏也当成了真正的朋友,他理解梅长苏的苦心,所以不管梅长苏所做为何,恩情却是难忘。这世间风云变幻,祸福难测,唯独可以掌控住的,只有那一颗初心而已。这番话,岂止是聪明透彻。

梅长苏再次拜访言侯时,还未开口,豫津就明白他有要事相商:「今日无论先生与家父商量何事,家父会做怎样的决定,我想,他都有他的道理。」

梅长苏想让言侯相助靖王,言侯不问缘由,答应了,是因为他知道靖王的品性,明白此事的意义。而豫津也不问缘由,亦能明白言侯的心思。

「父亲,朝局如何孩儿并不明白,但孩儿毕竟是言氏家学出身,能分善恶,能辨是非,至于父亲为何答应苏先生,孩儿心里已明白。」

「今日我虽做了如此抉择,但日后成败尚不可知。若遇什么凶险之事,你我父子二人血脉相连,难免会连累到你。」

「父亲,既是血脉相连,又何必谈连累二字。父亲做任何的抉择,孩儿都会跟随,绝不后悔。」

言氏一族,出过三位太师,两位皇后,两位宰辅,言侯年轻时亦是慧心铁胆的名使。豫津虽然平日不涉朝局,只谈风月,但从他自小仰慕蔺相如这样的人物便可知言家家学已浸入骨髓。他的眼界和胸襟,非常人可比。

之后他假装马车损坏给夏秋指错方向,相救甄平;请纪王至登甲巷北支宫羽住处,发现夏冬转移卫峥;与言侯演戏骗夏江,躲起来避免被夏江抢马使得夏江跑下山损耗体力,无不体现出他的机灵聪颖。看着毫无心机的风流公子,实际上不过是大智若愚。

在对待朋友方面,夏冬作为他的师父,平日里看见他就喜欢欺负一下他,他对夏冬是又敬又怕,但是在景睿生日宴上他会担心夏冬被灌酒,想叫景睿和他一起替夏冬挡酒。看着都是平时景睿在照顾和相让豫津,帮他下井找翠玉珏、送他回家,他还开玩笑想抢梅长苏送给景睿的护心丹。但是在生日宴那晚揭开真相时,所有人都在紧张地看着谢玉和卓家夫妇,还是豫津一直关注着景睿,怕他承受不住,问他要不要服护心丹。宇文念想跟景睿说话,也是豫津坚定地抬手打断她的话,他知道景睿那时最需要的是安静,不能再给景睿增添烦扰。

景睿和宇文念要去南楚,他急匆匆地骑马赶来,生怕景睿一去不返。

「没错,我的确希望你还是以前的你。不过你既然做不到,那也没关系。我们从小一起长大,反正你一直在变,从以前胖嘟嘟的小矮子,变成现在又高又俊;从安安静静不爱说话,变成会跟着谢弼一起吐我的槽。我不介意你继续变下去,反正不管你怎么变,你还是我那个独一无二的朋友,咱们两人的交情是不会变的!所以你给我听着,不管你走到哪里,一定要记住我这个朋友,要是你敢忘,我可绝对饶不了你,听明白了吗?」(这段话出自原著,剧中较为简短,我更喜欢原著中的说法,更加有从小一起长大的熟悉感。)

他知道以前那种青春欢笑的时光已经回不去了,可景睿仍然是那个他独一无二也永远不会舍弃的朋友。

原著中谢弼护送状告庆国公的老夫妇进京,担心庆国公报复。豫津主动分担了这个责任:「你也不要为难,借几十个步兵,我言府的名头就够了,你不要多说话,反正我爹与庆国公一向不太要好,要得罪人我们一家得罪就可以啦,不值当再白搭上你们家。」如此有担当,原是之前小看了他。

谢弼独自前往黔州将谢玉骨骸带回,往日那么多名门公子来往,谢家落魄了,却只有豫津一人来相送。豫津知道谢弼从未独自行走江湖,细心地给他准备了碎银和地图。

「黔州路途遥遥,又是潮湿烟瘴之地,我还真替你担心呢。」

和景睿对待朋友地全心全意稍微不同,豫津对待朋友同样推心置腹以诚相待,但他不会过多地将期望寄予对方身上,对方是否以同样的心意回馈他,他也从来不在意,所以从来不觉得不甘。

他看起来为人轻狂,但在关键时刻,对于家人与朋友而言,却是可以依靠支撑的存在。

就像在猎宫前他第一次庄重地穿上铠甲,拔剑守在宫门。

「难道你让我跟一帮老头子待在里面啊。苏兄,替我照顾好我爹。」

关于爱情,景睿在原著中苦恋云飘蓼,而豫津对宫羽,从来没有过特别明确的表示。他就像一个欣赏她才情的知音,经常去给她捧场,真诚地赞美她,在她需要帮助的时候轻轻伸出援手,不会让人感到负担和反感。

景睿生日那天他亲自去接宫羽,「这种护花的机会,实属难得,反正景睿和谢弼是抢不过我的。」连原本心事重重的宫羽也忍不住一笑。

揭开真相时宫羽嘲讽地大笑,也是他首先发现。之后混战中,他也在帮着宫羽。

春猎时誉王举兵造反,两方那么多人在打杀,也是他注意到宫羽有危险,奋力冲过去替她杀敌,一手挥剑,一手将她护在身后。

结束后小心地为她脱下铠甲,扶她去疗伤。

以豫津的细心,他应该不难察觉宫羽对梅长苏的感情,或者说也许至少察觉到宫羽另有意中人。可他既不过问,也没有刻意表露心迹。如他这般洒脱之人,可能也不曾纠结于宫羽对他是否有意,对于他来说,也许爱慕一个人,只要她能过得好,并且能做她的知音就足够了。此情无关风与月。

故事的最后,他与景睿一同前往募兵处报名,共赴沙场。

那些以争权夺利为目的的所谓名士,还有那些沽名钓誉者,不能算名士,也并不风流。真假名士往往在和平时代很难做到辨别得清楚,而在国家危难关头,却自显风流。所谓英雄诞于危难之中。

其实如果可以,我倒宁愿他能永远风花雪月、诗酒风流,可在那乱世中,又有哪个有担当的人能真正做到自顾自过得风雅无边呢?纪王那样诗酒风流的妙人,当年在赤焰案中偷偷给祁王妃施以援手诞下庭生,就连向来远离朝堂的琅琊阁少阁主蔺晨在最后也披甲上阵。没有谁能永远置身事外。

《琅琊榜》能有言豫津,实为大幸。也愿这世间的「言豫津们」能继续以原色为本,率性洒脱而活。

最后聊一下关于纪王说的「如果豫津是女孩儿当年会许配给谁」这个小谜题,我个人认为是夏江的儿子寒濯。有些人说景睿,有些人说是林殊,甚至有人猜是靖王。纪王说的是如果那个孩子还在的话应该和豫津差不多大,言侯也对夏江说过:「如果夏首尊的儿子仍在世,恐怕撒起娇来,也是这样吧。」而且夏江的妻子和言侯是旧友,所以我猜测应该是夏江的儿子。

2

如果评选琅琊榜中最适合当老公的角色,我猜第一名肯定是言豫津。萧景睿童鞋身世太复杂,自己也活的苦兮兮的。谢弼的相貌没那么讨喜。卓青遥倒是挺帅,可惜已经结婚了。蒙大统领就别提了,资深直男癌工作狂。梅长苏不是我们凡人能受得了的,蔺晨过于没溜,从头到尾也没正经。穆小王爷太孩子气了,聂锋……咳咳,咳咳,没什么…



相比之下,言豫津简直是暖男加富二代,虽然有调戏路边小妹妹的劣迹,但显然他就是闲的。而且品味很好。性格上来讲,言豫津也是个充满正能量的童鞋。从小就没有一刻消停,照顾他居然能成为林殊多年来的心理阴影。长大之后也热衷于串门凑热闹,按照原文中的描述,如果你有什么八卦消息想散布出去,大概最好的方法就是告诉言豫津。所以才有了他和萧景睿的经典对话:这么隐秘的事情你怎么知道的?——从你爹那知道的……

虽然幼年丧母,父亲也不是很亲近,但是言大少爷还是悠然自得的长了这么大,而且看起来也没留下什么心理阴影。和这样的人交朋友,真的算是赏心乐事。可以一起打马球、听曲、喝酒,而且他三观很正还能聊聊天下兴亡。最重要的是,他从来不会让你感觉到负能量或者沉重。



可是真的有这么完美的人生么?

其实他未必是没有忧愁的,他也孤单。在每一个没有父母陪伴、独自度过的黑夜里(夜盲眼又看不清),他未必没有过孤寂和痛苦。


或许就是因为缺少别人的关心,豫津才那么会关心别人。劝告父亲别吃丹药,景睿生日去接宫羽、并且一直开玩笑让她不要感到拘束,在混乱的夜晚关心景睿的心情,在谢弼和景睿离开京城时,豫津也都去送行。

或许就是因为他知道孤单的沉重,才总会想着不要让别人孤单。或许就是因为他自己默默地照顾了自己很久,所以才这么会照顾别人。


每一个快乐的人、分给别人无限正能量的人,未必就是因为安全感太多,一定要拿出来和大家分享。或许就是那些没什么安全感的人,那些孤单的人,更珍惜和别人的情谊,也更懂得在相处中如何让别人觉得安心。


每一个人都不是无缘无故的,就成了现在的样子。

不过不必同情他,他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并且乐在其中。人生得意须尽欢,不能奢求完美,也就更不能让一点点的不完美成为自己人生的缺憾。


他活的温和而宽厚,可以面对这人生的种种刻薄。言候想必也明白这一点,他知道他不再是个调皮的孩子,他能承受的更多,能成就的也更多。


那就喝酒吧,青眼高歌俱未老,共君此夜须沉醉。谁都没有理由不过好自己的人生,如果一定要和生命中的刻薄和冰冷较劲,又如何能有今天鲜衣怒马无忧无虑的国舅公子呢~

3

豫津一开始的出场我眼珠子都爆了,这不是蔺晨在书里出场时的形象吗?不过随着剧情深入,发现他是除了林殊和祁王外小一辈里双商最高的。很多别人看不透的事情他一眼能看透,看似嘻嘻哈哈心里却比谁都明白,比如景睿担心五天训练三个零基础的孩子去击败百里奇太困难,他却说苏兄这么做肯定有他的道理,看似大心脏其实对于梅长苏的了解他已经超过了景睿,又如景睿对梅长苏对他疏远感到郁闷时,他一针见血指出他们这些世家公子未必入得了梅宗主的眼,又如和景睿讨论朝局时,首先提出苏兄是不是没有真心为誉王服务等等,这种揣着明白装糊涂的功力,难怪能跟纪王爷成为忘年交。要知道言侯也只能做到远离朝政,而做不到虚与委蛇。不知道第二部会不会有老年豫津出现呢?

4

追完《琅琊榜之风起长林》,忍不住又看了一遍《琅琊榜1》。

时隔两年,再重温第一部,却被言豫津圈粉。同龄人中最通透豁达之人,不是萧景睿,不是穆青,而是这位励志的留守儿童。

豫津一出场就自带“笑果”——满脸堆笑在街市把妹。

他对摊主小姑娘温柔道:小妹妹,这个多少钱呀?那这个呢?这个呢?

乍一看,与普通纨绔子弟无二。

他至真至纯,像一个孩子。

金陵城外,豫津和景睿被霓凰拦住测试武功,听到她夸景睿,便急着凑上去问:霓凰姐姐,那我呢?我的功夫有没有长进?!

就像我们小时候急需被老师、家长肯定的样子。

见太皇太后,所有人都恭恭敬敬地行礼答话,他却迫不及待地上去说:“太奶奶,我是豫津啊,我前两天刚给您请过安的,我长得这么好看,您不记得我了?”

让人忍俊不禁。

看到梅长苏送景睿护心丹,他心生醋意:你从来都没送过我!你明明最喜欢我的嘛,是吧?

在猎场,豫津问梅长苏:是收庭生为徒了吗?

梅长苏:算是吧。

豫津:好生偏心啊,你都没教过我!

梅长苏:你还记不记得,第一次参加围猎的时候是谁教的你规矩?

豫津一脸傲娇:是林殊哥哥!

梅长苏莞尔。

豫津和庭生在帐中读书,不自觉弯下背。梅长苏道:把腰挺直!

豫津下意识地直起腰杆,而后,庭生才坐直了。

他这才反应过来:苏兄不是在说我啊,不过你刚才那架势,我好像在哪儿见过似的。

梅长苏会心一笑,心里一定在想:你们这些小屁孩儿,可不就得时时严加管教。

无论是对萧景琰、穆霓凰还是静妃,炼狱归来的梅长苏忆起往事总是心如刀绞,唯有在这位生性爽直的小兄弟面前,他能暂时忘却沉痛,回味纯粹美好的年少时光。

他坦荡豁达,自有一番大智慧。

在别人眼里,言侯只管炼丹修仙,言豫津的工作无非是拿着老爸给的银子“听曲、斗嘴、打马球,品酒、喝茶、泡温泉”,却不知他比旁人更通透、更灵气。

萧景睿看到弟弟谢弼在处理誉王府送来的礼单,心中不悦,想要阻拦,但随即被言豫津阻止了:关你什么事啊,谢弼才是宁国侯府的世子,让他应酬去吧。

简简单单一句话,提醒了耿直的景睿摆正位置,避免了谢弼在众人面前难堪,也为他兄弟和梅长苏省去了麻烦。

郊外,豫津见景睿为梅长苏进京后的行为忧心,便说道:“苏兄到京城后卷入这一系列事件,一定不是偶然。他的所有行事,应该都有他特定的目的,可惜我们不知道他到底想干什么。”

“说句不好听的话,苏兄是个深不见底的人。虽然我们是世家贵公子,但是,我觉得在他眼里,我们还没有那个分量,能成为苏兄的朋友。”

景睿怼道:“人与人之间相处,难道就只是冷冰冰地评测彼此的分量吗?”他像长者似的拍拍景睿的肩:“人生苦短,应当及时行乐。”

一番对话,让人瞬间对这个“最心宽”的少年刮目相看。

起初,人人都以为梅长苏在为誉王做事,也是他敏锐地觉察到了真相。

我知世事难料、人生无常,何不对酒当歌,聊慰此心?

他知世故而不世故,表面纨绔,实则心思细腻。

进殿见太皇太后时,萧景睿在言豫津前面,径自走了进去。而言豫津却从袖口掏出一个钱袋,微微躬下身,放在了门口太监手里。值得一提的是,誉王向门口太监打探消息,却是将一个钱袋直接扔了过去。

相比景睿不屑世故,誉王的高高在上,豫津在为人处世上却更灵活练达,知世故而不世故才最为难得。

梅长苏说,七夕出生的孩子重情义,豫津就是如此。

得知父亲在梅长苏的全力劝告下放弃了除夕夜复仇计划,言氏家族得以保全,豫津大年初一一早到苏宅行大礼。

他深深地看着梅长苏,眸中一片坦荡:

苏兄为何作此决定我并不想深究,但我相信这里面还是有情义的存在。说实话,家父直到现在,都不后悔他所谋划的这个行动,可是他仍然感激你阻止了他。也许这听起来很矛盾,但人的感情就是这么复杂,并非简简单单的黑白是非,可以一刀切成两半。但无论如何,言府的平静是保了下来,我只要记得苏兄的心意就行了,至于其他更深层次的原因,与我何干?

景睿遭逢家中变故。送别时,豫津道:变了又怎样?我们不是一直都在变吗?如果你回不到从前的你,那也没关系啊,景睿,我只是希望咱们的情义不变。

言侯决定助靖王夺嫡,对豫津说:“可能会连累你。”豫津脱口而出:“你我血脉相连,谈什么连累。”

爹,你放心吧,孩儿是言家子孙,明白什么是忠什么是孝。对于如今的朝局,孩儿的看法其实与爹相同,只是我不太了解靖王……不过,既然爹和苏兄都愿意为他所用,他就一定有过人之处。

他收起素日跳脱不羁的表情,雄雄炉火映射下的双眸分外幽深。

言豫津从小缺乏父母关爱,就连除夕夜和父亲一同守岁这样天经地义的事,对他来说都是奢求。

令人感动的是,这位留守儿童并没有“长残”,他至忠至孝、心如明镜,承袭了父亲的风骨,活得明白、活得坦荡。

5

言豫津在《琅琊榜》看似是一个心无大志,整日跟着萧景睿梅长苏的小跟班。

但是他是整个金陵城中活的最透彻的一个人。知世故而不世故,躲避朝堂凶险不问政事,整日厮混,成了大家眼中最无用和最不用防范之人。

他让所有人都将他当成了孩子。

比剑时因为霓凰夸了萧景睿几句就开始吃醋。给太皇太后请安,他偏要不守规则的卖乖。

连梅长苏送萧景睿护心丹,他都要不高兴的嚷嚷几句,更别说逗得小飞流满屋顶飞了。

这些快乐,不是伪装,但是面对家族,他远没有浪迹天涯的萧景睿那样洒脱。

生为国舅府独子,言侯的终日忙碌对他的疏于照顾,让豫津对家的温暖极度渴望。身为皇家人,豫津深知自己追求之物有多少可笑,但质朴如他,他是藏不住心思的。

除夕夜,豫津小心翼翼的问父亲会否要和自己一同守岁。得到肯定的回答后,豫津大大咧咧的笑看的让人心酸。

他懂父亲,同时又渴望父亲。

在得知父亲的弑君计划后,他义无反顾选择站在父亲身后,同他一起进退。

就像他大些梅长苏的说的那番话。

“父亲这些年,虽一直忽视我,而我生为人子,不能体察他的苦楚,只怕也谈不上一个孝字。”

短短几句,将自己立场表明清晰,尽管父亲多年忽视自己,但是自己始终与他生死不弃。

有情有义,明辨是非,不惧涉险,保持真心。

在这场权谋之战中,豫津何其无辜,又何其聪明。

梅长苏的一句。

“豫津,你真是聪明透彻。”

是了解豫津本心之后最心酸的评价。

(壹条电影编辑部:辑一)

6

豫津一开始的出场我眼珠子都爆了,这不是蔺晨在书里出场时的形象吗?不过随着剧情深入,发现他是除了林殊和祁王外小一辈里双商最高的。很多别人看不透的事情他一眼能看透,看似嘻嘻哈哈心里却比谁都明白,比如景睿担心五天训练三个零基础的孩子去击败百里奇太困难,他却说苏兄这么做肯定有他的道理,看似大心脏其实对于梅长苏的了解他已经超过了景睿,又如景睿对梅长苏对他疏远感到郁闷时,他一针见血指出他们这些世家公子未必入得了梅宗主的眼,又如和景睿讨论朝局时,首先提出苏兄是不是没有真心为誉王服务等等,这种揣着明白装糊涂的功力,难怪能跟纪王爷成为忘年交。要知道言侯也只能做到远离朝政,而做不到虚与委蛇。不知道第二部会不会有老年豫津出现呢?

在《琅琊榜》的小辈当中,萧景睿和言豫津作为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是的,我就是想用这两个词)的挚友,友情甚笃。不管是在原著还是剧中,大部分时候都是一同出场,举止间默契十足,豫津抬个手,景睿就会把倒好的茶自然地放到他手上。景睿情绪低落,也是豫津第一个察觉。这两个排在琅琊公子榜前十的世家贵公子,一个心实宽厚,一个爽直洒脱,再加上谢弼和穆小王爷,几个少年嬉笑打闹,给《琅琊榜》这样略显沉重的剧情里增添了不少亮色。那么豫津,绝对是当中非常治愈的一个重要元素。如果说景睿这样奇特的身份在以往许多言情和武侠小说中会是人生赢家男主角,那么豫津这样的国舅府独子,往往就是作为主角的朋友或者情敌这样的配角了,而且人设一般也是个纨绔子弟。尤其刚开始看他像只花蝴蝶一样,逛个街都要调戏一下卖乐器的小姑娘;在郡主招婿的比武中原本五十八招就能制胜,偏要拖到六十五招,就是为了展示他那落英缤纷的身法;看到夏冬就一副怂怂的可怜样;为了在苏宅跟夏春争着找《广陵散》的曲谱,拽着景睿和穆小王爷到处翻;整天不是约这个世子打马球,就是跟纪王这个忘年交去妙音坊听曲;甚至还想带着飞流去螺市街逛青楼,让「飞流」变「风流」。跟景睿对谁都温和谦让的好脾气比起来,豫津这个出生在七夕节的孩子率性洒脱,偶尔会闹点小脾气,知道景睿和谢弼喝照殿红没叫他,就瘪嘴说再也不理他们两个。被景睿调侃是野猫,也要反回一句:「就您萧大公子有气质,你是家猫行了吧?」还时不时卖个萌吃吃小醋,看到梅长苏送给景睿护心丹,就说梅长苏偏心,「你从来都没送过我,你明明最喜欢我的嘛,是吧?」就是见到太皇太后,别人都在规规矩矩行礼答话,就他自己狗腿地凑上前去说:「太奶奶,我前两天刚给您请过安的,我长得这么好看,您不记得我了?」他知音知乐,幽默风雅,纪王和宫羽都认可他的音乐鉴赏能力。他就是去郊外赏花,也要说:「那我折一枝春色回来供苏兄赏玩。」被霓凰郡主试身手,郡主夸了景睿,他也要争着问一句他有没有长进,还委屈地说:「霓凰姐姐,你下次不要一见到我们就试我们身手。这么多人看着,打不过你很丢人的。」就是打马球时不慎打翻路过夜秦使臣的马车也毫不在乎地说:「打翻东西算什么,哪有我的新马球重要。」原著中更让人忍俊不禁的,就是他亲上琅琊阁,花了一千两去问自己的未来媳妇儿是谁,对家里安排的对象不满意还威胁说要娶景睿。真是像一个有钱任性的公子哥儿所为。也难怪在童年时就因为多动话痨而被没有耐性的林殊绑在树上。这样的开心果,每每出现,都会让人在紧张沉重的时刻暂时放松下来。春猎时豫津眼红梅长苏教导庭生规矩,说他偏心,梅长苏笑着说:「你还记不记得,第一次参加围猎的时候,是谁教的你规矩?」梅长苏在和蒙挚、霓凰郡主、静妃讲到旧事时总是悲痛忧伤,甚至有些避讳。唯有和豫津讲起,才有轻松的笑容。上元之夜,他带着梅长苏和景睿一行人到螺市街,被景睿笑说他「恨不得天天都来一回。」他倒是满不在乎地回了一句:「怎么了,天天来也不丢人,这叫『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出自明朝洪应明晚年所写的一部语录体的说理劝世的作品《菜根谭》,通意为只有真正的大英雄在做事的时候流露出本色,只有真正的名士为人处事的时候流露出那种不常见的潇洒,那种不做作。简而言之就是真正的英雄名士不会拘泥常态,不会做作。此句后来在《红楼梦》中史湘云大啖鹿肉时说出,更觉几分潇洒。而从言豫津的口中说出,初闻仿佛小儿自得,将自己比作「大英雄」、「真名士」。可纵观全剧,他完全没有抬高自己,他确实堪当潇洒脱俗的英雄名士。比起景睿的实心眼和厚道,豫津多了一份机灵和知世故。这位诗酒风流的公子看上去大大咧咧没心没肺,却总是能看到许多景睿看不到看不透的地方,只不过很多时候他没有点破。面见太皇太后时,景睿已经先进门,走在最后的豫津却顺手悄悄给门口通报的小太监打赏了一包银子。看着是不经意的一个动作,却足以看出来他处事态度是要比景睿更为伶俐。看到誉王给梅长苏送礼,景睿又是担忧又是焦急,只有豫津还能言笑晏晏:「这么早就有人送礼呀,这要是冬天就好了,下着大雪,二位殿下亲顾茅庐,那才应景呢。」还拉住了想要阻止的景睿:「关你什么事啊,谢弼才是宁国侯府的世子,让他应酬去。」梅长苏处理完郡主险被越贵妃和太子谋害清白这么重大的事情,心有余悸,豫津扬着笑脸问梅长苏:「苏兄,事办完了吗?那现在就来看我打马球吧。」梅长苏也忍不住笑了:「你呀,真是我见过最心宽的人了。」心宽不代表对所有事情都毫无察觉毫不关心,只是他相信梅长苏的能力,以及他明白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的不该过多干涉的,就不应添乱。也是他,在景睿的话中敏锐地感觉到梅长苏其实并不是真的为誉王效力。第一次让我对豫津开始刮目相看的,是景睿和他在河边的对话。景睿对梅长苏与以往不同的行径感到忧心忡忡。从来不正经的言公子,难得认真地说:「说句不好听的话,苏兄是个深不见底的人。虽然我们是世家贵公子,但是,我觉得在他眼里,我们还没有那个分量,能成为苏兄的朋友。」景睿对此感到很不理解:「人与人之间相处,难道就只是冷冰冰地评测彼此的分量吗?」豫津拍了拍他的肩:「人生苦短,应当及时行乐。」景睿生为两姓之子,背负了两家的期望压力,天生有责任感,所以事事先为他人考虑,将他人置于自己之前,从来不让任何人失望。而豫津他不过表面纨绔,实际性情疏阔爽直,似是没有心机,但心底却是心明如镜的,只是他不在意。也许此时在他的心里,梅长苏对于他来说,也还没有那么重的分量,只不过如同小时候景睿喜欢跟随那个不耐烦的林殊哥哥他也不得不跟着一样,因为景睿视梅长苏为知己,梅长苏又确实气度非凡,他也就多关注梅长苏几分罢了。说到底,他看重的只是景睿这个朋友而已,至于梅长苏所谋为何,的确是与他无关的,也就不必为此过于伤神,他只是担心景睿受到伤害。看他如此嬉笑爱热闹,原本以为是一个从小被娇惯全无烦恼的人,直到谈及了言侯,才知道无忧无虑的外表下,掩住的是一颗孤单寂寞渴望关怀的心。「我家包下了三座看台,可是只有我一个人,其他都空着。」「我爹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想着求仙问道炼丹,要是没我这个儿子,我们家都改成道观了。」「我爹喜欢清修嘛,若不是家里宗祠需要照管,他一早搬到山里去住了。」「不像我们家,每次祭完祖、叩完头后,整个府里,就像只有我一个人似的。我爹一般就是回丹房去炼丹了。」

母亲早逝,没有兄弟姐妹,父亲汲汲于求仙问道,对这个儿子好像也不怎么上心。这么一个爱热闹的孩子,平日里该多寂寞啊。可能他的贪玩好动,除了自己要排遣孤单之外,也想多吸引一点父亲的注意力吧。言侯回府时他开心地跑进府里请安,言侯却说只是回来收拾东西一会要走,他虽然失落,但还是关心地说了一句:「爹,您求仙修道,怎么都好,只是,那丹砂实在是吃不得。」言侯转身离开,后叫了他一声,他又满怀期待地跑到言侯身边,言侯问他银子是否够用,明显见他失望的神情,却还是笑着点头,目送着言侯离开。景睿生日宴那晚被谢玉的府兵和弓箭手围困在湖心小屋的时候,他还落寞地说:「今天闹成这样,幸好我爹不知道。不过就算他知道,也不会在意的吧。」梅长苏和言侯深谈过后,告诉豫津除夕夜言侯会与他父子二人守岁,他立马笑颜逐开。到了除夕之夜祭完祖后,豫津仍是有些小心翼翼地问:「父亲,您是继续回房清修,还是去丹房看丹炉呢?」言侯说要与他一同守岁,看他欣喜不已的笑容,我突然觉得很为他心酸。饶是他有再多玩伴再要好的朋友,每年的除夕之夜,就连形影不离的景睿也在家和两对父母还有兄弟姐妹一大家子热闹和睦地团圆,只有他一个人孤孤单单地在空荡荡的国舅府中守岁。这二十多年来的除夕夜他是用什么样的心情度过,是否艳羡天底下所有能享受天伦之乐的孩子,又是否于爆竹声声的夜里偷偷在被中流泪过。可是他从来都没有和任何人抱怨过,每天仍然满脸笑意地去见每一个人,看上去和每一个有父母关爱有手足陪伴的幸福的孩子一样。他不是全无烦恼,他只是会放松自己,很多事情,没有过多去纠结和在意而已。洒脱,是为了不让自己陷入困局。除夕夜过后,他得知言侯多年的复仇筹谋和梅长苏的成功劝阻,前去苏宅拜谢。他一改往日的嬉笑,严肃正式地给梅长苏行了一个大礼。「昨夜父亲与我一同守岁,他把什么都告诉我了。父亲这些年,虽一直忽视我,而我身为人子,不能体察他的苦楚,只怕也谈不上一个『孝』字。」要知言侯的计划,是要弑君,抱着与梁帝玉石俱焚的决心。而豫津何其无辜,如若计划成行,那么言氏一族将遭到灭顶之灾,豫津的下场可想而知。在这点上,言侯是自私了。可豫津不仅完全没有怨恨不满,反而还体谅言侯的痛苦,认为自己没有尽到为人子的孝道。他不但没有因为得不到亲人的关爱而变得愤世嫉俗,没有成长为横行霸道的恶少,也没有怨恨自己的父亲忽略他,甚至连一丝负能量的影子都没有,反而聪颖通透、是非分明、善解人意。


7

豫津在琅琊榜的角色中可谓是泥石流一般的存在。卖萌耍宝,活跃气氛,在大家都在静若处子的时候他却一直动若脱兔。豫津的开场就让大家惊掉了下巴,调戏人家卖乐器的小姑娘,让这部原本显得严肃而沉闷的历史剧平添了一丝诙谐和幽默。

从豫津的身世看

他是一个苦命的孩子。言侯爷自己曾说,豫津是一个好孩子,生为他的儿子,苦了他了。言侯爷蛰伏待机,只为了迷惑世人,让大家都以为他早已远遁红尘,不问世事。而这样做的代价就是对豫津从小不闻不问。豫津自己曾说,每年过年的时候家里空荡荡的,就像只有自己一个人,这么多年,豫津的心里想必也是有许多的辛酸和苦楚的。但是在豫津的身上从来看不见片刻的哀愁,永远笑容满面。这样的心胸不可谓不博大。

从梅长苏的评价看

在梅长苏和言侯爷密谋大事的时候,言侯爷让豫津在场旁听。梅长苏曾说豫津,虽然未经官场,但是他的眼界和胸怀却不是常人可比。豫津得知自己的父亲密谋弑君,而后被梅长苏所救,登门致谢。豫津说,凡事唯重此心而已。险些满门抄斩的祸事,豫津却也举重若轻。豫津活的通透且豁达。多说一句,小娱非常喜欢言侯爷这一个角色,仙风道骨,而且有勇有谋,骨子里一腔热血。言家时代忠良,言侯爷如此,豫津也是如此。虎父无犬子,豫津自是有言家风范。

从他的心性来说

豫津出生在七夕,按照梅长苏的话来说,七夕生的孩子无论表象如何内心都是极重情义的,豫津就是如此,重情重义。当萧景睿的家里突遭变故,豫津一直不离不弃的守在景睿的身边。最后景睿去南楚,豫津也是追过来送行。还跟景睿开玩笑说“从你会走路的时候我就认识你了”,豫津对景睿的深情厚谊不言自明。

8

感觉豫津真是潇潇洒洒,父亲一开始不与他交心,他从不怨怼,之后于父联手合作聪明智慧,自认为苏兄没把他当真正的朋友,依然肝胆相照,对景瑞的感情更是难得,去南楚的时候他那样牵肠挂肚。原著中还有一段他不怕得罪太子,独自一人借助官府的力量护送状告庆国公的两位老者进京。城门劫囚时巧妙的帮助甄平,围攻九鞍山时救护宫羽,他有言阙的智慧却比父亲的格局宽,他有太多的好,值得一赞


9

自在潇洒,看似玩世不恭,心却如明镜

言豫津是《琅琊榜》一位真正自在的人。看着玩世不恭,像个纨绔子弟,但他却心如明镜。

他是看着卖琴的姑娘长得好看,要一个一个的问价格的公子哥;萧景睿生日,他送的一套马具,夏冬说那一套马具可以顶她一个俸禄了,可见其大手笔呀;他也是妙音坊的常客,非常喜欢宫羽姑娘,但绝不是藏着掖着那种,而是大大方方的。

言玉津有时候也有可爱,比如与萧景睿斗嘴,和纪王爷聊天等等。他不谈朝政,但是他心里却很通透。

言豫津是最早看出来梅长苏真正要辅佐的人不是誉王。他也会告诉父亲,父亲要做的事情,他必跟随。

当心智不全的飞流给他送信时,他可以猜对所有的意思,他很巧妙的就把纪王爷引到了宫羽处,配合梅长苏的计划。

他是一个潇洒自在的人,但心里却明白得很,只是不善于在表面上表现出来罢了。估计这样的性格也是他爹对他的影响。

是一个孝子,也是值得交的挚友

言豫津是一个孝子,尽管他的父亲常年在山中修道,经常不回家,不管他,但是他很听父亲的话,很尊重父亲。尤其是听梅长苏讲过了他父亲的事情,对父亲更是崇拜了。

言候听了梅长苏的话,与言豫津守岁后,言豫津还特地去感谢梅长苏,可见他想与父亲亲近,尊敬父亲的心。

萧景睿的生世揭开的那天,他仗义的参与战斗,在念念再次想说话时,赶紧挡住念念:“你能不能先不说话”。这可能是他对于景睿最好的保护了。

谢玉死了,萧景睿去南楚了,只有谢弼只身前往去谢玉的流放之地,拿回骨灰盒。在金陵城门口,言豫津骑着马,带着盘缠来送谢弼。患难见真情,这样的人才最值得交!

真智慧,明是非

在《琅琊榜》里,高智商的人很多,高情商的人也多。比如高湛、静妃、纪王爷等等。言豫津虽不如他们老练,但也是有真智慧的人,也是明是非的人。

言豫津在梅长苏的计划里,多次成为关键人物,但每一次他都能够看似很随意的就把任务完成。几句话,就能让纪王爷坚持要去把在登甲巷看见夏冬押解犯人的事情告诉皇上,这样的智慧很厉害的。

他虽然不知道父亲为何帮靖王,也不知道蒙大统领为何那样维护梅长苏,也扶持靖王的具体原因,但他说既然父亲与蒙大统领都能为其所用,那必定值得,是正确的。

于是,他也帮助了靖王夺嫡,因此言豫津是一个明是非的人。

再有就是家国有难时,拿上剑,保家卫国,铁血男儿绝不退缩!

10

“必须明白的事可不能糊涂”——《琅琊榜》大智若愚的言豫津

电视剧里的英雄大多有些苦大仇深,总得有一两个调节气氛的才能让整部电视剧不那么沉闷,言豫津就是这样的存在,他嬉笑怒骂中有大智慧。《琅琊榜》的序言里讲,海晏将疏狂给了蔺晨,将旷达给了豫津,真是再恰当不过了。

言府公子

初见言豫津,他在“调戏”卖乐器的小姑娘,不是卖花,不是卖面,而是卖琴。可见言豫津对音律的爱好,有这样的雅好,说明他并不是纨绔子弟。可他言行举止并不“端庄”,与一旁的萧景睿对比鲜明。

初见豫津

当景睿表达了他的不耐烦之后,豫津遍说出了他的理由:现在是午膳时间,不宜登门。可见豫津是个有主意的孩子,若不是他,景睿真的要冒冒失失的登门拜访了。

一对小乖乖

豫津比景睿聪明,当景睿在懊恼梅长苏有事瞒着自己的时候,豫津已经明白梅长苏与他们根本不是一路人,他是兄长,是老师,但却不是嬉笑怒骂的好朋友。

豫津也很豁达,当景睿笑话他天天逛螺市街,他满不在乎的说:“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这种潇洒不做作,可与红楼梦史湘云大啖鹿肉相媲美。

豫津重感情,他与景睿算是“青梅竹马”,因此景睿遇到的那场人生变故,也是豫津的灾难。当所有人都已爱裹挟景睿,豫津却很明智的选择了顺从,即便是最好的朋友,也要有距离,足见豫津对人情关系处理上的成熟。

言侯父子

保护美人

更可贵的是,豫津在大是大非上毫不含糊,围猎场上拼死杀敌,国家危难时上战场,梅长苏与言侯密谈之后,他感念在心,一番内心表述更是让人对这个孩子刮目相看:朝局难测,我们大家的命运又会如何,都难以预料,但是唯有把握,此心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