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资讯 > 为什么当年在香港票房失利的《大话西游》却在中国大陆得到追捧?

为什么当年在香港票房失利的《大话西游》却在中国大陆得到追捧?

2020-08-17 03:20阅读(132)

为什么当年在香港票房失利的《大话西游》却在中国大陆得到追捧?:我也是一名电影爱好者,所以对此还稍有一番了解,与君分享。首先来看一下《大话西游》当时在香

1

我也是一名电影爱好者,所以对此还稍有一番了解,与君分享。

首先来看一下《大话西游》当时在香港的境况。

当年在拍摄《大话西游》时,几乎剧组所有人都在骂周星驰和刘镇伟是个疯子,当时的剧组成员大都来自于西安电影制片厂,开工的时候一大堆人站得远远的,看着刘镇伟和周星驰拍戏,跟看耍猴似的:“这都什么乱七八糟的玩意儿!”

而刘镇伟那时是很伤心的,因为他觉得自己写了一个天才的剧本,结果全世界都在骂他,很多人觉得这种片子居然跟堂堂《西游记》挂钩是一件极其可耻的事情。

就比如说《仙履奇缘》开场时,朱茵划船时的那段《芦苇荡》,创作这首配乐的人叫赵季平,是圈里数一数二的配乐大师,当年拍《大话西游》时特意让赵季平来谱曲。

结果赵季平一看剧本,脑袋就大了,当时电影还叫《大话东游》,没有完全成型不说,而且逻辑写得乱七八糟,于是赵季平就去片场探班,正巧碰上剧组拍摄牛魔王和春三十娘打架的那场戏,当时片场到处挂着五脏六腑肠子内脏什么的,赵大师一看就恶心坏了,后来做了配乐,还到处找人请客送礼,请求片方不要在片尾出现他的名字,来败坏他的名声。

西安电影制片厂的群演更是罢工不想演这样的垃圾剧,好不容易拍完了,6000万港币成本的《大话西游》只收回了不到5000万港币,内地票房更受益惨淡,只有不到20万的票房。

所以看到没,从票房来看,《大话西游》在大陆和香港没任何区别。

为什么内地票房也这么惨呢?

据说当年《大话西游》上映时,一场就没超过10个观众,唯一一次超过10个的,还是一群小伙伴相约喊着退票,结果刚上映两天就被撤下来了,刘镇伟一气之下去了美国做了家庭煮夫,星爷更是赔了个底儿朝天,刚成立的星彩公司也倒闭了,剧组碰头开会,也把失败原因归功于周星驰和刘镇伟,刘镇伟没有成行的本子,边拍边改,星爷更是一个天马行空的主。

那么问题来了,当年成为反面典型的一部电影,票房还惨败,咋后来就变成经典了呢?它的转折点到底在哪里又归功于谁呢?

其实周星驰和刘镇伟最要感谢的是一群人,而这群人就是大学生。

1996年,片方将《大话西游》的拷贝送给了北京电影学院,没成想,电影在学校一放映,大学生们瞬间就疯了,立刻把这部电影当做自己的宝,大学老师一看这架势,也立刻把它当做一部伟大的学术作品来研究,说里面包含了大量的后现代主义,而事实上周星驰和刘镇伟听到这个词后就蒙圈了,啥玩意儿?后现代主义?我们根本没听说过好嘛!!

后现代主义是啥呢?

简单来讲,就是对给定的一个文本、表征和符号,可以有无限多层面的解释可能性。放在电影里,就是假如导演放了一只袜子,观众可以解读为孤独,可以解读为整蛊,它不再是导演的单一指向性思想,而倡导观众自由解读。

自此,《大话西游》就因为“后现代主义”,成为了经典流传在了中华大地上……

2

首先是观看方式的原因。香港人看电影都是真金白银,买票进电影院看的。而大话西游分为上下两部,摆明了是想圈钱。这种分上下两部的电影,在华人区是绝对没有市场。吴宇森的《赤壁》和《太平轮》,就是这方面最好的例证。而《大话西游》在大陆传播完全是网络,花钱看和不花钱看的心情是完全不一样,如果好看,那我觉得,你只是对得起我的票价,而不花钱看的话,如果还好看,那我觉得我是赚了。所以这就是为什么香港和大陆口碑完全不一样的原因之一。

其次是文化的差异。在香港,文化圈对于经典的颠覆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他们早已经,耳熟能详,见怪不怪了。而在大陆,则完全是另一番天地,每年暑假,我们都要重温一遍西游记。那如果突然有一天有人告诉你,西游记还可以那么拍,而且拍的还挺搞笑的,挺煽情的,那么这种反响是,如暴风般剧烈。这就是为什么香港和大陆翻译不同原因之二。

第三点还是与网络的兴起有关。网络的传播已经不同于以往的口口相传,他的速度几乎是以毫秒来计算。有些人可能觉得大话西游可能并不那么好看,但是在网络面前,每天受到这些舆论的熏陶,即使不好看,也能背上来了。

最后我想说的是,《大话西游》可能创造了一个纪录,我没有全面的考证,所以只是推测,那就是一部电影了,在赔钱的情况下,还能拍出两部续集,这可能是很罕见的一种现象。这也是大话西游的一个过人之处吧!

那大话西游到底有没有它值得追捧的地方呢?首先我觉得它在叙事逻辑上是失败的,他近乎达到了一种失控的状态。但是在演员表演上面,我觉得他是值得肯定的,周星驰,他家孙这个角色完全演绎出了另一种味道,如果当时在大陆敢有人这么演绝对会被骂死,我估计连送审都通过不了。当然,幸好我们有香港,香港幸好有一个叫周星驰的演员。我不知道他在演孙,之前有没有看过我们大陆拍的西游记。我个人推测他是有看过的,而周星驰的性格是,别人有的,我一定要拍的,比他更好,至少是跟她不同的,所以至尊宝这个角色,不管他是有意为之,还是无意创造,他绝对是一个立体的,有血有肉的角色。从这一点来说,他已经足够成功,多年以后我们,肯定是记不住他这部电影到底讲了什么,但是那个在城门楼上,夕阳之下,落寞的背影,将永远留在观众的心中!

以上就是我对贵问题的解读,谢谢!

3

马东经常说,被误读是表达者的宿命。对于一部文艺作品来说,它一旦被作者创造出来,它就不再属于作者,如何被解读也不由作者控制,被误读是一定的。而被误读分为两种,一种是往坏处误读,一种是往好处误读。

很多作品是被往坏里误读的,比如《无极》,《英雄》也是如此。多年之后人们才发现,这两部片子并不像最初印象的那么差。

相反,也有一些作品是被往好里误读,比如《大话西游》。

电影上线后不仅是在香港票房失力,在北京放映也是票房惨淡,有些电影院还想过同场次放映别的国产片代替《大话西游》。其实早在刘镇伟和西安电影制片厂联合拍摄影片时,西影厂也并不看好这部电影,他们几乎都看不懂剧本,只是看到周星驰的票房号召力才同意拍摄。

整个剧组也从来没有想过把这部电影拍成经典,拍摄之前甚至没有完整剧本,很多台词靠演员的临场发挥,罗家英也是临时被拉来救场。另外从它模仿《重庆森林》的台词桥段来看,这部电影确实有点儿闹着玩儿。

然而,几乎没有人能预见到它多年之后的命运。1995年电影上映时互联网还不见踪影,两年后互联网在内地悄悄布局,大学生们发现了这部电影剧情和台词的标新立异之处,于是跟风模仿台词风格,在校园BBS上刮起仿效和致敬之风。

大学生们在前18年都得规规矩矩好好说话,到大学空前自由之后寻找属于自身的话语体系,周星驰说话的样子给他们树立了榜样,再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大话西游》在内地忽然意外走红,年轻人趋之若鹜,开始过分解读这部电影。

与其说观众们是在解读电影,不如说他们在解读自己,或者憧憬自己可能成为的样子。于是这样一部几乎有些潦草的电影一下子被放大和误读,网民们看出了连刘镇伟和周星驰都看不到的东西。

误读一旦造就,就不太容易消除了。况且这都是好的误读,主创人员也不用感到不安。不过他们有时候可能心里也会想,“我们有那么好吗?”

4

其实大话西游不仅仅在香港被认为是烂片!当初在大陆,也一样,被认为是烂片,而且票房差的不得了,基本上没人去看这部片子,虽然说大话西游现在火的不得了,被奉为经典。

我印象很深!记得当初去电影院看大话西游的海报和影片介绍是,我也被,惊呆了!这个孙的装扮真是,太差了。与我印象中六小龄童扮演的那个孙,差距简直十万八千里,看了海报,我就不想去看这部电影!更何况这部电影的逻辑,对当初的人来说简直就是乱七八糟!

大话西游能够成功,完全是因为,一次成功的运营。

大话西游首映了好几年之后,被一帮清华的大学生给发掘出来了,当时穿越这样的概念还没有流行,那帮大学生觉得这是一种很新奇的表现方式,于是就开始流传了。如果不看解说的话,这部电影根本就没有多少人能够看得懂!

即使当初也没有多少人能够看得懂,就像皇帝的新衣一样,既然别人说好,自己也肯定要假装看得懂,特别是发起这场运动的人是清华的大学生,似乎能够看懂这部片子就觉得自己很高大上。觉得自己的智商能够和清华的大学生一样,可以比肩了,于是他首先在全国的大学生的圈子里开开始慢慢的流传起来。

再接下去,就是在全社会开始流传了,这是一条鄙视链!清华大学生,全国其他学校大学生,社会上的普通民众。其实就是因为觉得想装逼。

所以结论就是,因为想装逼,所以部电影才火了。

5


我一直都觉得《大话西游》在中国电影史上可以说是一个类型的巅峰之作,也是周星驰拍摄的电影里的代表作。

不论该部电影拍摄前拍摄的电影,还是拍摄后拍摄的电影,都没有达到这部电影的艺术高度。这部电影在融合了香港无厘头搞笑的同时,却讲述了一个悲剧故事,讨论的是一个严肃的不得了的问题。这个问题几乎所有人都曾经遇到过,但是绝没有几个人能够顺利的解决,所以电影在国内播出之后,引起轰动是很正常的。


但是这部电影,在香港却不能引起轰动,这个也是很正常的,这是因为。

首先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个非常东方的故事,里面的故事情节,所要讲述的人情事理,所要考虑到的问题,所包含的哲学思想,都是非常的东方化。而这些问题在非常西化的香港人们很难思考的到,或者有意识的不去做思考,这就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在西方文化里,爱一个人就是爱,不爱了或者爱不了就不再去相爱,并没有什么生死相许。而在东方,不论从春秋的《诗经》,还是到清代的“人生若只初相见,何事秋风悲画扇”。几千年的时间里,上从君王,下到黎庶都在讲生死相许,都在讲爱情,婚姻,家庭。所以往往东方人看一眼就能理解,并引起共鸣的东西,西方人却不知所谓,他们既不懂得,也不理解。所以身处西方文化体系里的香港,在九几年,说要理解东方哲学思想,简直就是可笑的,是落后的,是被人鄙视的,香港人也许懂得,但是并不屑于尊崇。


其次,这是一部在国内拍摄的电影。

除了主创,和主要演员,其他的很多人都是内地人参与。所以这部拥有一些大陆血统的电影,这在当时自诩为西方文化代表者香港社会精英们面前,当然是不屑一顾的。对于他们来说,在一个被称作“文化沙漠”的地方拍摄出来的电影能够有什么思想呢?怎么可能会精彩呢?好在星爷还有一点票房号召力,不然扑街到血本无归都是有可能的。


第三,这部电影讲述的思想过于超前。

这部电影所讲述的思想其实是与当时香港的主流意识是互相抵触的。95年的香港电影,正是小马哥、陈浩南、山鸡的天下,满大街都是效仿他们讲义气的古惑仔。然而在这个以小马哥称王的香港,突然冒出一部全是谈论爱情、人生的文艺片,这简直就是滚滚的泥石流中突然冒出来一朵白莲花,所以,你不死谁死?所谓提“前一步是先知,提前两步是先烈”,很遗憾,《大话西游》就变成了大家眼中的那个扑街的先烈了。

所以,从现在看来,《大话西游》绝对是一部有思想,有艺术的好电影。但很可惜,生不逢时,就如同星爷的个性一样,想的太多,却不肯迎合俗人。最后的结局,只能是在扑街之后被大家广为传唱,一如同那些死去的著名画家一样。

6

不怕影迷拍我。其实大话西游就应该是烂片。

属于经典反拍,搞笑杂货铺,加上卖点儿情怀而已。

在出生地根本不火是因为知道它的来龙去脉,知道它其实没那么多创新,也没那么超前,里面不少桥段其实就是强装搞笑而已。

而大陆观众看的老电影过少,少了几十年的积淀,看这种集合式叛逆式片子打中了不少学生的心,再加上部分人的过分解读,逐渐轰动起来,仿佛不说它好就不时尚,其实不少人就是跟风吹牛而已。

举例说明,比如怪唐僧,大陆以前压根儿没有,就是脸谱式83西游记版唐僧一个形象,突然看到罗家英版觉得面目一新,如果各种唐僧见的多了,你还觉得新鲜完美吗?,观音,妖怪都是这样。

仅此而已。

7

什么时候香港人的看法,成为了审美和正确与否的标准?


95年的时候,第一次看《大话西游》,看不懂,既没有笑也没有哭,完全是非常失望的离开了录像厅,内心甚至认为周星驰的电影退步了,更不用说里面的其他演员“二当家的、瞎子、葡萄”等。


突然,《大话西游》火了,至于为什么火,在当年并不清楚,甚至是从哪里开始火起来的,是谁带的头……也完全不知道,只知道《大话西游》火起来了。


然后又去看了一遍……请记住:去看第二次的时候,只知道这部片子火了,其他的一概都不知道,甚至不知道里面的那句台词有什么含义。


第二遍的时候,竟然感觉到了幽默的所在,也确实发现了以前从未留意的笑点“抢劫脚底板、老婆,出来看上帝了、没事,你继续”。但是对片尾曲也没啥感觉。


后来又看了第三遍……竟然落泪了两次。一次是在至尊宝不顾金箍在头上的不断收缩,头痛欲裂下依然奋力去拉紫霞的手,另一次当然就是“他,好像条狗啊”。


转眼20年过去了,我看《大话西游》应该有6遍吧,虽然很多桥段都已经烂熟于心,但是依然会落泪,依然会笑出声。当然,我并不认为我看懂了周星驰想表达什么,但是从他的电影中,我看懂了我能懂的地方,这就够了!


至于香港人不喜欢……呵呵,我又从来没把香港人的审美观、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当做我的目标,当做我的标准;甚至可以说:我尊重你的看法,但是我更尊重的内心,仅此而已!

8

当年大众电影,评选合拍片,其中大话西游占了十大烂片的两个席位。为什么当时票房只有20万的烂片,最后又咸鱼翻身得到大陆青少年的追捧,甚至以后对大陆的网络语言和网络社区文化的影响深远,至今仍在呢?


个人认为原因有二

其一、当大陆的社会价值观飞速下坠时,茫然不知所措的青年唯有在此看到心中的爱情观,甚至为那个一万年感动流泪,而此时的香港主流思想已经将这种爱情观抛弃回归现实。

其二、搞笑、无厘头是新人类乃至新新人类的标签,特别是这种做派的语言,迅速在网络发酵流行,以至于没有看过《大话西游》就是弱鸡,不夸《大话西游》好就是傻逼的思想在这些人群中泛滥,说实话,这种“人云亦云”的人并不是少数。

人也会老去,当随着社会的变迁,文化思想的沉淀,这种洋溢着青春理想的片子也势必离你远去。我们不是不愿意享受唯美的爱情,只是这种无厘头颠覆性的爱情不值得品味。

9

《大话西游》导演刘镇伟直到今天还会提到,他在加拿大的家里接到的那个令人幸福至今的电话。

打电话的人是他的老搭档王家卫。当年两人在公司里一个负责艺术,一个负责商业,两人联手制造了《东邪西毒》《东成西就》的光辉,直到今天还照耀着华语影坛。

王家卫在电话里告诉刘镇伟,《大话西游》在内地火得一塌糊涂。

《大话西游》在香港上映之时所造成的损伤,其实是一种思维方式走到尽头时候的必然结果。上映七天即告下线,票房是20几万。刘镇伟在创作《大话西游》时候,想到的是穿越、武打、爱情等等尽数收悉,在贺岁期间上映,必有一款适合您。

影片在香港收获的恶评,最终作用在了票房上。

但电影这门艺术的魅力在《大话西游》身上,再次以只能是传说中的方式,拉开了大幕。

电影拍摄出来后,其所属权已经不只归于导演等主创,其真正的所有者已经变为每一个观看的人。他们会从电影本身上,看到他们需要看到的东西,这个东西不一定是主创们在创作时候所想要表达的。

互联网的兴起,不仅仅是一种传播方式的出现,而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改变,成为可能。《大话西游》的无厘头,和互联网所倡导的草根精神,形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共振。

一种民间的呐喊,找到了它可以宣泄的出口,这个出口落在了《大话西游》身上。

《大话西游》里的至尊宝可以是每个不自由的人,在狭窄的现实际遇里,去追求那个叫做自由的东西。

《大话西游》的无厘头和互联网草根的狂欢,归根结底是一种欲望的冲撞,通过自嘲、混不吝等方式,解构了话语权,并重新建立了话语权。

10

真正看懂这个片,是需要有大情怀的,是要经过许多磨难的积累,才会体会到期中的内涵。

我其实想问:是香港成就了周,还是大陆?

我还想问:如果周生长于大陆,是否还能造就今天的成绩?

如果说是环境使然,那为什么一直在香港环境下长大的周,却能拍出让大陆人感动的电影来?

答案应该是:周的为人处事、思考方式等,是与生俱来的,在香港就只能算是异类。而这些却正好契合大陆人的认知和感受。

感谢上天的安排,让周的思考,能在他的祖国,有用武之地,立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