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资讯 > 《前任3》为什么票房那么高?

《前任3》为什么票房那么高?

2020-10-12 19:20阅读(60)

《前任3》为什么票房那么高?:总结一下就是宣传力度大,嘘头新,受众人群较多,迎合度高。现在这个社会有前任的人太多了。能产生共鸣人自然也就多了,从结构上:-

1

总结一下就是宣传力度大,嘘头新,受众人群较多,迎合度高。现在这个社会有前任的人太多了。能产生共鸣人自然也就多了,从结构上说,第一个是最后半个小时的情感爆发。前边再烂,没关系,因为后边攒了个情感爆发,一把就收了回来。

最后半个小时的台词和情节处理让错过初恋前任的人都能有个感慨,到时候都一边看一边想初恋去了,谁还顾得上镜头语言到底有多烂。

而且前边平淡最后爆发的这种结构,很利于大家看完电影后的口碑传播。你要是能爆发的点放在前边,后边越来越烂,那就完了,看完了基本一点回味和感触都没有了。

我们当时也没人预料到,2018年第一部破10亿的电影会是《前任3》;更难以想象的是,这部电影票房破了10亿后一路向15亿挺近,上映十几天依然以45%的排片分走当日近六成的票房。

从影片上映第二天开始,就稳坐单日票房冠军,五天票房超过5亿,10天超10亿,排片也一路上升到45%左右。中国电影报副总编辑张晋锋表示,一部电影票房达到10亿量级,就已超越类型本身而变成“爆款现象”,为了参与这种话题讨论,会有更多的人涌入影院:

张晋锋:大部分爆款都有个共性,就是触动观众敏感神经、触动社会敏感神经,成为社会话题。你不去看这部电影,就会显得落伍、没有谈资、无法跟大家对话。它就是做到了超越影片和类型本身。

《前任3:再见前任》讲述了男女主角进入爱情倦怠期后,因一点小事闹了分手。分手后故作潇洒各自拥抱新生活,却又相互暗自较劲,心系对方。最终,他们遗憾错失彼此,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导演田羽生说,影片灵感来自一个前女友给他发的微信:“她跟我道歉,说可能是她以前不懂事,但是现在过的平淡的生活其实也挺好的,还时不时怀念起当年。最后一句话,她说,也许我最爱的那个人已经错过了。她一下子就点醒了我某一根神经,我就觉得让我充分感到了遗憾。”

我们从猫眼电影对影片精确的用户画像中,能找到一些线索。《前任3》的观众中,六成为女性;三四线城市观众占比超过50%,一线城市只有一成左右;同时,64.5%的观众学历为本科以下,44%的人小于25岁。这部分被概括为“小镇青年”的观众群体,一直被认为是最具潜力的“票房仓库”。沃美院线北方区经理赵勇说:其实目前来讲,小到一部影片,大到整个电影市场,贡献越来越多的就是三四线城市。《前任》里搞笑的语言等等对于习惯看欧美影片的一线城市观众可能觉得没什么新鲜度,但是对于三四线城市没有这个习惯的人群,可能觉得新颖。

张晋锋认为:有句话说,每个人都是别人的前任。所以,讲好这个故事,点中青年情感的穴位,每个观众都觉得是讲了自己的故事或者周围朋友的故事,能在里面找到共鸣。

2

贴近现实,符合大众的焦点

目前社会离婚率等婚姻方面的问题太普遍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也集中在这一方面。

3

适合年轻人观看,演的比较现实,适合当下的生活,年轻人基本都会看,所以票房高

4

目前《前任3》的票房已经突破15亿,超过了《芳华》,但是在豆瓣上的评分还没达到及格分数。

15亿什么概念?《前任1》和《前任2》的票房加起来都只有3亿左右,可想而知《前任3》的劲头有多猛。一部成本只有3千万左右,没有大导演大明星的电影,为什么票房会这么高?

根据数据分析,这部电影贡献票房的主要人群是女性观众、24岁以下的观众(00后都有前任了!?)和二三四线城市的观众。

近期电影票房前三名除了《前任3》,还有《星战8》和《芳华》。《星战8》这样的好莱坞大片,男生会比较感兴趣,但是不是特别想去电影院看的估计都会忍两个月等资源,毕竟这个系列已经到了第八部...而《芳华》,是追忆80年代那一代人青春的美好,95后和00后自然没有共鸣也提不起兴趣。相比之下,《前任3》这样的都市爱情片,就很接地气了。而且去电影院看电影的人大部分都是闺蜜和情侣,所以结果可想而知了。

这不禁让我感慨,电影的上映时间和受众真的很重要。但是,票房永远都不是衡量电影质量的唯一标准。

5

《前任3》能成为票房冠军,我还是有点意外的,尤其在观影的过程中,我更是不解。

这什么玩意儿啊,这叫电影么。明显是一个加长版的PPT啊,来来回回就是吃饭喝酒唱歌蹦迪,摄像机怼着演员念台词,而且很多念出来的台词的三观还无比的low,镜头和台词剧情什么的就不讨论了,如果从评判电影的角度来说负分无疑了,这片子赢在了两个点上。



第一:是最后半个小时的情感爆发。前边再烂,没关系,后边攒了个情感爆发,一把就收了回来。总体而言,最后半个小时的台词和情节处理让错过初恋前任的人都能有个感慨,到时候都一边看一边想初恋去了,谁还顾得上镜头语言到底有多烂啊。而且前边平淡最后爆发的这种结构,很利于大家看完电影后的口碑传播。你要是能爆发的点放在前边,后边越来越烂,那就完了,看完了基本一点回味和感触都没有了。

第二:就是现在有前任的人太多了。

我有好几对高中同学高中初恋到现在结婚。虽然有的过程中也有过分分合合,但是我估计他们看这片子不会有任何感触,没有过前任啊,也没有最终的错过,他们肯定只会觉得,男女主故意作个什么劲儿啊。

男女主作么?作。

这是这种别扭着也不回去的劲儿,也是很多年轻人经历过的状态。

现在的社会,大家都风风火火的,喜欢就说,烦了就分,作死作到最终错过然后回想“那会稍微坚持一下就能走到结婚”了的也不在少数。


也不能怪那么多人说看完了觉得特别扎心。

年轻时候那种毫无保留毫无算计的喜欢,一辈子可能也就那么一次吧。

没了就再没了,到后来都是算计。

友邻李老湿有一段广播

现在谈恋爱真是不亚于职场心机了。各种维度的条件对比,拖着上家找下家,机会成本和沉没成本的权衡。24*7的表演,有限付出换取更多回报。好不容易走到下一步,又是结合新婚姻法和各地习俗的团队谈判与博弈。结婚真是值得庆祝,多年跟的一个项目终于签了合同。之后是赔是赚,都已经顾不上了。

人到30,差不多80%都是这个状态了。

韩庚没有对着走到路口的大妈说出“我爱你”。

是他心里真的放不下前任么。

未必。

可能是他已经不知道到底爱是什么了。

可以轻易的说喜欢,可以很快上床,可以一起干任何情侣一起干的事情,可以在一起很开心,可就是说不出一个不经大脑思考没有算计的“我爱你”。

影片最后出来“一年后”三个字的时候,我特别怕他们两个人和好了。

因为大部分真实的生活根本不是能和好的。

没有那么多人能在足够成熟的时候遇到一个恰好的另一半,在意识到自己的不舍后还能最终再走回去。

我永远忘不了一个好朋友在结婚前和我说

“不是所有人都能嫁给爱情。”


和女主最后看她老公和孩子的表情,一模一样。

眼里是生活,是父母认为的必要的家庭,而不是充满爱意的温柔眼神。

阴差阳错的错过才是很多人的真实状态。

PS:

情感不坚固的情侣就别去看了。看完了一冲动很容易分手找前任去。

约炮的小年轻们也别看这片子,有的人看完了可能就心心念念想着前任回家哭去了。

6

这个结局一点都不好,导演为什么要两个很相爱的的人,分开? 而且男主孟云,六年前 就和林佳夫妻相称了,熬过了艰难的创业6年,已经在一个城市有房有车,站稳脚跟,为什么不能给林佳陪你你吃苦6年女友一个名分,一个女人在二十几岁最青春的几年什么都不计较的陪着你,都没有让一个男人成熟,所以男主很渣。

7

单身贵族看着都感动

8

《前任3》在豆瓣上的评分虽然5.5,但是票房突破19.40亿,究竟是什么原因,这部成本3000w的小成本电影可以撬动资本呢?让我们来探讨一下。


1.上档的时间。同期上档的电影有《妖猫传》和《妖铃铃》。第一部电影口碑两极分化,妖猫传是陈凯歌导演的电影,一流的画面制作,可惜故事不入流。妖铃铃是吴君如导演的作品,演员深度足够,可惜剧情一般,作为忠实港剧粉丝的我也觉得很尴尬。所以在同期上档电影对比而言,《前任3》具有优势。




2.故事性。影片中男女感情符合现实,这部电影是讲述的还是当代年轻人爱情的纠结故事,电影虽说不出彩,可是剧中的故事却是如此的真实,使无数的观众代入其中。当现实的故事写成电影,加上电影有点轻喜剧的表演,就很容易收到观众的喜爱。




3.观影人群的设定。《前任3》是一部爱情轻喜剧,讲述的是一群当代年轻人的爱情纠结。本身去电影院消费的人群就是20-40岁居多,对于这类电影主打的就是这类人群,而且根据调查显示, 女性观众占比67.8%,得女性者得票房。如果女朋友去看势必会带上自己的男朋友,这样子票房自然会高。


4.歌曲的传唱度。《说散就散》和《体面》,不得不说这两首歌配上这部电影就是绝配。如果说这部电影评分是5.7,可是有3分都得益于这两首。而且这两首在当年的ktv也是必点的歌曲,毕竟每个人都有一个难忘的前任。


看到电影的最后,孟云戴着紧箍咒在繁华的广场喊:“林佳,我爱你”的时候,而林佳则在家中狂吃芒果用生命做赌注,我承认我在电影院有落泪,毕竟用这样的告别仪式确实太轰烈,引起了观众的共鸣


9

首先,观众代入感决定了观众缘。

如果这个代入感越强,观众共鸣性越强烈,那么观众缘越强。

《前任3》火的第一点,就是观众代入感非常强。甚至于《前任3》看上去没有剧情,更接近一部依靠解读两性情感的共鸣性台词,以及分手后,各自成长状态撑起的情景剧。

很多观众看过后,觉得走心,接地气,生活化,是自己。这也是来源于剧情中生活化设定和共鸣性台词。整部剧从开头,就是林佳和孟云作为男性女性代表在解读男女思维,情感模式。这就让观众马上入戏。感觉解读的是自己。

即使剧情里各种场景切换过程中,无法来解读两性话题。也会采用旁白来解读这种共鸣性台词。时时刻刻让观众有共鸣,觉得戳中自己内心。

另外,生活化的人设,通过朋友圈,微信来了解前男友,前女友的状态。也是一个引发观众代入感的很重要因素。因为这确实是大多数普通人生活,情感状态。

第二方面,

前女友,前男友的话题设定,也击中了普通都市男女,尤其是有过失恋经历的人内心。也可以说,几乎没有哪个年轻人不会去关注~

第三方面,

两性话题也一直是所有自媒体的热门。《前任3》也是自媒体的热门内容,自媒体大势的宣传,自动带动了一股热潮。也自然进一步引发火爆。

如果说,电影的口碑完全看豆瓣评分。那么,在现在,影视作品火爆度,票房情况,则完全依赖于自媒体圈,朋友圈的热度。

在这种大量自媒体,朋友圈热度的影响下,也带动了许多路人缘。引发路人观众的好奇和关注度。进一步带动了更大范围的观众缘和票房,火热度。

第四方面,

一部影片火,很大程度也来源于创作团队有观众口碑铺垫。这也决定了影片上映期间,第一批观众愿不愿意为导演和创作团队买单。

比较典型的,如果是开心麻花团队,《夏诺特烦恼》,《驴得水》都有很高的票房或者口碑,第一批观众非常信任,也愿意去为《羞羞的铁拳》买单。第一批观众之后,就是口碑和话题热度的影响。

《前任3》也是在《前任1》,《前任2》基础上进行了一个田雨生导演的口碑正面铺垫影响。所以第三部也一开始,就有观众的信任支持。

其实也可以说《前任3》是一部完全戳中大多数观众心理,帮助大多数观众宣泄内心情绪的影片。观众是需要这种情绪的宣泄途径。这也是《前任3》火的一个根本原因吧~

本文为原创,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欢迎关注 公众号 小喵影视诊断研究~

帮助每个人从零基础也能打造影视高票房火爆

作品

~

10

《前任3:再见前任》火了,这部上映12天的电影已经收获14亿票房,已经超过上映26天的《芳华》。根据猫眼电影预测,《前任3》的总票房将接近23亿。有意思的是,这样一部“猛片”却并没有引发舆论热议,更没有像《芳华》一样在知识阶层引发思索,豆瓣网友无情的给出了5.9的低分,并且还会继续下降。就是这样一部电影创造了票房神话。

《前任3》就是一部烂片

说《前任3》是一部烂片,我没有任何保留意见。尽管郑恺在剧中的卖力演出与编剧导演的用心包袱引得观众笑声不断,但除了这些,这部电影真的是乏善可陈。分手、相亲与复合早就是被用滥的戏剧元素,《前任3》剧情上没有任何新意。剧本结构也是硬伤满满,情节联接蹩脚,前后风格不一,节奏不合章法,甚至贯穿全剧的主要矛盾——韩庚饰演的高富帅要不要和前任复合都是一对伪矛盾,刻意营造的遗憾虚伪做作脱离艺术真实。平时粗枝大叶的笔者,居然还在观影过程中发现了台词中的两处错别字(志在必得,不是势在必得;大势所趋,不是大势所需)。只有影片发行方华谊兄弟携一众投资方喜笑颜开,二级市场股价也顺势扶摇而上。

但《前任3》的火爆又是实实在在的,笔者亲眼所看到工作日的晚上,楼下的社区电影院排片场场爆满,上映十天之后笔者去观影,偌大的影厅依然座无虚席。影片前半段引起多次全场笑声,微博、快手、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上各种唏嘘,大众媒体借势不断报道各种女青年因情自残的新闻,网友评论中纷纷提到《前任3》。甚至越来越多的电影爱好者也慕名而观,观看后又对超高的票房不得其解。《前任3》本身并不是一部值得细思的电影,但该片的火爆又是一个有意思的课题。

在凡人的世界里玩耍

不妨先试着分析下为什么近期口碑爆棚的两部佳作《芳华》与《至爱梵高.星空之谜》为何被《前任3》击败。《芳华》并不是一部商业上失败的电影,近14亿的票房已经完成了当初冯导把东阳美拉卖给华谊兄弟时的业绩承诺,同时也实现了中年后的冯小刚的艺术理想。总票房已经接近6800万《梵高》也不完全是叫好不叫座,中规中矩的成绩也安抚了文青们的心。

但是这两部电影与《前任3》相比最大的不同是缺乏参与感。《芳华》的剧情与年轻观众的历史认知有较大隔阂,再现天才画作的《梵高》更是阳春白雪到曲高和寡。在现实中挣命的80后、90后们,很少人愿意去思考父辈年轻时的时代悲剧。梵高的画作被深圳大芬村的画匠们复制后,以每幅几十元的价格销往全球并悬挂在快捷酒店的走廊和卫生间里。梵高是个为艺术献身、被时代抛弃如今又被拾起的疯子,疯子的世界常人当年难以参与,那么在凡人的世界里,大家总能一起玩耍吧,是的,《前任3》就是凡人世界的闹剧。

《前任3》很好的抓住了当下年轻人的共有体验——现实并纠结的感情。在现实生存压力的逼迫下,爱情已经变成一个沉重到难以说出口的词汇,分手成为都市青年感情经历的家常便饭,郑恺表现出的荒诞复合狠狠地消费了当下青年人对于感情的玩世不恭,纠结拧巴的韩庚又在让观众观影时要么获得了智商与情商的优越感、要么生硬得把剧情套在观众个体的经验之上,产生了沉浸式的审美快感。对于许多观众而言,这种参与感正是许多“好片”所稀缺的。

那么究竟是哪些观众受用于《前任3》的审美参与呢?猫眼公布的想看画像道出几丝玄机。20至20岁人群占到了想看观众的近70%,三线与四线城市的想看观众占比接近50%,再加上二线城市的想看观众,二三四线城市占比接近90%。当然,这一数据或许难以充分说明问题,因为上述人群对于任何一部院线电影而言都是最主流的人群。至少,《芳华》与《梵高》的年轻观众占比与三四线观众占比确实明显低于《前任3》。

康德已死,娱乐至死

在这里不得不提到启蒙运动最后一位主要哲学家和集大成者康德,这个老头提出的美学思想至今被主流学界奉为圭臬。康德美学的主要观点是“审美静观”,将观赏者与审美对象分离,排除艺术对象工具性价值和欣赏者的个人目的,只关注纯粹的对象,采取一种为艺术而艺术的态度。说人话就是,如果你发现不了一件事物的美,那就是你的文化还不够。然而现代哲学与现代艺术的出现,不断提升者观赏者的地位,极度拉近了观赏者与审美对象的距离,审美也变得更加工具化。说人话就是,老子觉得美才是美,什么理想、价值、标准,统统去死。

上世纪后半叶,美国学者阿诺德.伯林特提出了审美参与理论,审美参与理论主要观点是:以审美经验建立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审美理论,可以为审美经验的变化提供一个坚实的基础,艺术领域的创新将被接受,同时这种综合的审美理论也可以在认知的背景下对艺术客体进行评价。Sorry,又不说人话了。试着将上述语句翻译成人话就是:没见过、没经历过的事物我干嘛要去了解?阳春白雪没见过,就是白雪公主吃阳春面吗?

审美参与理论似乎能够解释为何《前任3》在社交媒体中成为大热话题,为何能够令诸多少男少女“感同身受”的原因。与教化刻板的官媒、狡猾功利的商家、现实世故的社会相比,《前任3》的沉浸式体验直接并且纯粹,这样快餐式的体验民主很容易被年轻观众们欣然接受。《前任3》是一件畅销的商品,或许片方原本就没想流芳影史,人民币滚滚而来,是放弃审美拥抱娱乐的奖赏。

然而,迎合这种建立在观众原本就很有限的经验基础上的世俗文化,很容易令本已模糊的社会价值观更加模糊,这也是为什么《十三邀》被《奇葩说》的粉丝怒怼,而马东却对自己的商业实践怡然自得,连罗振宇博士也开始将各学科的知识打包成快餐贩卖、并把原本充满了理想主义的跨年演讲变成电视购物节目的原因。

时代赋予了年轻人干瘪的经验,也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欣赏并参与着《前任3》这样的狂欢,同时对康德式的传统审美标准筑起城墙。快手上的“双击666”成为年轻人前进的口令,而我们这个尚未现代化的社会却日渐失去了应有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