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资讯 > 《雍正王朝》里,雍正为何要杀坎儿?

《雍正王朝》里,雍正为何要杀坎儿?

2020-08-08 03:20阅读(197)

《雍正王朝》里,雍正为何要杀坎儿?:雍正杀坎儿的原因一点也『不简单』!它是全剧最复杂,又最精彩的一段剧情之一这段剧情里有忠、有奸、有黑、有白、有情、有

1

雍正杀坎儿的原因一点也『不简单』!它是全剧最复杂,又最精彩的一段剧情之一

这段剧情里有忠、有奸、有黑、有白、有情、有理、有傻、有精!先介绍雍正杀坎儿的背景剧情:

1,李卫和翠儿离去后,昔日形影不离的三个人如今只剩下坎儿。他孤独地到酒楼喝闷酒。八阿哥胤祀府中的胡管家认出了坎儿是雍王府中的人,遂将他灌醉,更串通小红鞋,令高福在迷糊间,和盘托出《百宫行述》一事的真相。而后,坎儿又把雍正秘密留藏太子书信一事也一并交待给了八阿哥。

2,十三阿哥胤祥得到消息,坎儿最近和八阿哥走的很近,提醒雍正小心提防。雍正让邬思道去试探坎儿,问明事情真相后,邬思道决心拯救坎儿,选择让他将功赎罪。

3,坎儿将太子书信交予八阿哥,不料雍正早已秘密监视并监听了他与邬思道的对话,并命令下人秘密处决了坎儿,邬思道赶到时为时已晚!不禁老泪纵横,自责是自己害死了这个单纯的少年。

坎儿其实是雍正,邬思道以及八阿哥三个人的政治牺牲品

一、邬思道救坎儿的目的:

邬思道误以为雍正不会干飞鸟尽,良弓藏这种卸磨杀驴的事情,亦或是当时自己也不太肯定,因此才会决定挽救坎儿,并让坎儿遵从雍正的意思,把太子写给任伯安的信封送到八王那里,且关键的重点是办完事情后不可汇报雍正,这其实就是邬思道有意试探雍正,亦给了坎儿逃跑的时间。熟料雍正早就秘密跟踪坎儿,并在第一时间灭口,这就提醒了邬思道,雍正早就连他也一块监视了(这就是邬思道哭着说是自己害死坎儿的原因)

二、八爷收买坎儿的目的:

1,由于上书房留守大臣递交给康熙的奏折中说明《百官行述》是在江夏镇缴获的,自己肯定逃脱不了干系,但是又没有人证,物证证明此事与自己无关,因为人都被年羹尧灭口了。

2,坎儿的出现给了八阿哥『一箭三雕』的机会,拿到太子书信可以扳倒太子;再加上坎儿这个人证,又可以扳倒雍正;有了人证,物证,亦能证明《百官行述》案与自己没有关系。

三、雍正杀坎儿的目的:

1,康熙第一次废太子后又复立太子,雍正其实是有点心灰意冷的。但是,太子的一封写给任伯安的信,又让他看到了希望。

2,在烧掉《百官行述》撇清自己的干系后,又让年羹尧剿灭整个江夏镇,让八王党死无对证,并承担《百官行述》案的罪名(雍正对马齐说这本书是在江夏镇缴获的,其实是在京城当铺缴获的,而江夏镇的主人就是八王党的门生)

3,利用《百官行述》甩锅八王后,又秘密留下太子写给任伯安的书信,美其名曰保护十三弟,防止太子将江夏镇一事全推到十三爷身上。其实暗地里是自己想留着太子的把柄,一旦太子登基即可昭告天下

4,本来八王和太子,两个最能威胁到雍正的人,全都被踩在自己脚下。可此时,坎儿却将书信之事透露给八阿哥,自己反被八爷党抓住窥视太子的把柄,无奈只好交出太子书信。同时,又害怕八阿哥直接将人证,物证一并交给康熙,因此只好杀掉坎儿灭口,以致八阿哥最后只能选择通过十四阿哥递交太子书信。

所以,雍正杀坎儿是出愤怒,更是出于自保。自己的秘密被发现后,人证物证都不能留。

2

在《雍正王朝》这部电视剧中,无疑,雍正帝是一个正面人物,是为民做主的好皇帝。

他之所以能登上皇位,也离不开他身边人的努力。这里面就包括邬思道、年羹尧、田文镜、老十三胤祥、李卫(狗儿)以及高福(坎儿)!

这些人里面第一个被自己的主子干掉的却是高福(坎儿),那么坎儿到底做错了什么,为什么会被雍亲王胤禛除掉呢?

这个问题写起来还是有点费劲的,因为电视剧中坎儿被杀是在老四胤禛当上皇帝之前,但是在二月河的小说《雍正皇帝》中,坎儿被杀已经是老四胤禛当上了皇帝了。

为了统一口吻,我们还是称呼老四胤禛吧!

在解释坎儿被杀之前,我们先回顾一下坎儿被杀的背景:

坎儿高福和狗儿李卫跟小翠是好朋友,坎儿和狗儿都喜欢小翠,但是狗儿先行一步拿下了小翠。因此,老四胤禛把李卫派了出去,跟着年羹尧学习本事去了……

留下坎儿在酒楼孤独的喝闷酒,于是后面中了美人计,外加金钱诱惑,导致他无意中透露给了老八胤禩《百官行述》的事,还有太子跟任伯安的书信来往。

然后就是老十三告诉了老四,坎儿最近跟老八的人走的近,要老四提防!

再然后就是邬思道发现了坎儿的问题,并且给他出了一个将功赎罪的主意。当坎儿顺利完成邬思道的任务以后,结果没等见到邬思道,就惨被老四胤禛的人灭口了。

这段剧情非常精彩,这里面充斥着阴谋、金钱、美色、杀戮、忠诚和背叛,如果能看透这里面的东西,那么《雍正王朝》基本也就明白了一半了。

表面上来看,坎儿的死是因为自己背叛了主子,被老八胤禩的人套路了,背叛主子的人只有死!

再深一层看,则是邬思道利用了坎儿,故意让他把太子跟任伯安的信给老八,达到一箭三雕的作用!

当然,除去这两层意思,这背后还隐藏着一个更深的阴谋,可谓是计中计啊!

请听我杨角风慢慢道来:

我们明面上看,邬思道跟坎儿的计谋,好像老四胤禛一直被蒙在鼓里,他本意不想把太子的事捅给康熙帝,因为他不想落下坑害太子的骂名。

再看整部电视剧的剧情发展,自始自终好像老四胤禛都没有争夺皇位的表现,他一直是尽心尽力的办好差事,一心一意的为了江山社稷。甚至在太子第一次被废以后,他仍然保太子复位,本来是一个正面形象的人,无欲无争的。可是为什么到了争夺皇位的关键时刻,他突然蹦出来,展现出了残忍的一面呢?

其实这就是老四胤禛争夺皇位的暗线了,那些表现都是电视剧导演故意让我们观众看到的!

举几个例子,就可以看出老四胤禛的虚伪了:

比如审理刑部冤案一事,本来老四胤禛已经答应康熙帝了,但是晚上回去他就玩了一把又烤火又挨冻的把戏,硬是把自己折腾病了。如果他真心为了江山社稷,他应该出来接下这个差事,但是他选择了明哲保身。

比如康熙帝带着皇子皇孙去狩猎,象征着储君意义的金如意,最后落得了老四胤禛儿子弘历手中,要知道胤禛在当时的表现是不许要,不能要,不敢要。可是镜头一转,就到了雍亲王府上了,老四胤禛高兴的给秋月抬了旗,原因就是她伺候的邬先生好,邬先生又教育弘历好,弘历又给自己争了光!

比如这之后太子被废,众人在商议推举太子的事,老十三曾经问过老四,你就不能出来争一争这个太子之位吗?

结果老四胤禛一脸惶恐的表现,各种说辞推诿,最后通过喝酒来掩饰自己内心的波澜。当然,也成功的骗过了老十三,只是骗不过邬思道!

坎儿被杀这件事之前,老十三胤祥曾经劝老四胤禛烧掉太子跟任伯安的信,如果当时烧掉了,那么坎儿也不至于死了。

可是老四胤禛并没有采纳老十三的意见,因为他知道,这是扳倒太子的最有利武器,错过这次机会,不知道后面还有没有机会了。

所以,后来的邬思道让坎儿送给老八书信,与其说是邬思道的主意,不如说就是胤禛的最真实的体现。这可不是我杨角风胡说,电视剧上有体现的:

在坎儿偷信之前,老四胤禛在府邸的大和尚面前诉苦:

“近日,只要一合上眼,便见万座大山矗立,千条大河奔涌,请问大和尚,这大山是真山还是假山?那大河是真河还是假河?”

这句话的意思再明显不过了,所谓的山河,代表的正是大清江山。现在我老四有一个机会,大清的江山就摆在我面前,那么这是真的还是假的?

大和尚告诉了他一句话:

“有江山便不该有我,有国便不能有家。”

这下老四胤禛算是下定决心了,为了江山连自己和家都可以舍弃,更何况一个小小的坎儿呢?

所以,邬思道给坎儿出主意,虽然电视剧上没有体现到底是邬思道自己想的主意,还是老四胤禛让邬思道这样做的,但是我猜,后者的可能性更大!

只有这种情况下,邬思道才会半夜惊醒,突然意识到,老四胤禛可能会对坎儿下手,于是急忙赶过去,但是为时已晚……

而老四胤禛杀害坎儿并不是在他一偷信时就杀了他,也就是说,杀他的理由并不是背叛。而是选择在康熙帝命令老四去捉拿太子的时候除掉的坎儿。

这只能说明一个道理:

那就是,坎儿对于老四胤禛来说,已经毫无利用价值了,因为太子胤礽是彻底保不住了,留着坎儿(高福)就是留着祸害,万一把这里面的事抖搂出来,对自己争夺皇位不利!

而邬思道嘱咐坎儿的时候,专门提到了一句话,那就是这事办好以后,不要告诉老四胤禛。其实这是保护坎儿的一个方法,给他留下了跑路的时间,只是他没有想到太子被废竟然如此之快!

等他看到坎儿被杀以后,他也终于明白了自己的命运。雍正帝刚刚即位的第一天就匆匆赶回府邸,其实目的很明确,那就是杀掉曾经替他做过很多秘密事的人,还好,邬思道特别聪明,马上提出了半隐,既离开皇帝,又可以让皇帝监视他,让雍正帝放心自己。

邬思道才仰面长叹,自己没有想到,老四胤禛暴露了真面目,原来他真的会“飞鸟尽良弓藏”啊,所以他才自责:

“杀坎儿者,邬思道也!”

而其他的人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在电视剧中邬思道也提醒过老十三看看府邸其他的人有没有遭毒手?用二月河《雍正皇帝》原著中的说法:

“雍正即位两天后的一个夜里,他们也都遭到了“粘竿处”的毒手,死于非命。可怜那个叫坎儿的孩子,因为他的差使是在书房里给四爷管文墨,也替四爷照顾邬思道和文觉、性音两位和尚,他知道的又大多是雍正和阿哥党争夺皇位的事。他就成了第一个不能留下的人,与性音和尚一起走向了天国。”

所以,坎儿是一定会死的!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创作品,不喜勿喷!

更多精彩内容你要关注哦!

3

《雍正王朝》作为历史正剧的集大成之作,其优点并不仅仅在于它将帝王家事刻画的入木三分,更在于其将人性描画的栩栩如生。坎儿与狗儿本是一样的小叫花子,因缘际会得以结识当朝四皇子,被收为家奴,但二人的人生轨迹在进入四王府以后却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狗儿(李卫)从从军一步步做起,后官至两江总督,成为雍正最信赖的封疆大吏;而坎儿(高福)却被一杯毒酒夺取了性命,成了一堆白骨。

更奇特的是,在《雍正王朝》中算无遗策的邬先生在这件事情上却好像失去了掌控,对高福之死竟好似完全不知情。更令人震惊的是,一向“慈悲”的胤禛却对这个打小跟他长大的奴才下手。而要解开这个谜,一切都要从年羹尧说起。

话说彼时的年羹尧已经贵为四川巡抚,封疆大吏,大权在握,胤禛已然不能很好的控制这个昔日的包衣奴才了。而此时的朝堂,百官行述一案刚刚过去,太子又在废立的关口,胤禛需得步步谨慎。那怎么样才能控制住这个封疆大吏,让他乖乖的听话呢?邬先生的办法是“派个人,盯住他”。可是年羹尧毕竟是封疆大吏,又是多年来带兵打仗的主,这眼线又哪里有那么容易插进去呢。于是,邬先生和胤禛布了一个局,棋子便是李卫和翠儿,而眼线便是李卫。

说巧不巧,李卫与翠儿偷情被抓,可四爷府偏偏不处理,只是把他们绑在院子里,直到年羹尧来府上。年羹尧一介武将,虽也是进士出身,可哪里能识破得了这些机关,果不其然便上了当。自己乖乖的把两个眼线带走,还以为是自己做了一件好事。可是李卫与翠儿一走,便只剩下坎儿(高福)一个人,他也喜欢着翠儿。

坎儿只得借酒消愁,却没想到被八爷府上的人盯住了。八爷府上的胡管家偏又是个搞统战的好手,三两黄汤下肚,便把百官行述的事情掏了个差不多。事情掏出来以后,为了接下来继续利用高福,胡管家找了个妓女服侍坎儿。纯情少年哪里经得起这个,加之一套北京四合院的馈赠,坎儿就这样被收买了,把万永当铺和那封信的事情一五一十的倒了出去。

可哪个阿哥都不是吃素的主,高福叛变的事很快就被胤祥告诉了胤禛。当时的胤禛正在和胤祥及邬先生下棋,可接下来却没演,因为接下来三个人做的是见不得人的事情。那就是利用坎儿,实施计中计。邬思道循循善诱,将坎儿与四爷的情缘点的透透的,一番话更将坎儿说的涕泗横流,懊悔不已。坎儿毕竟还是少年,内心悔恨,便将自己叛变的事情告诉了邬先生。邬先生哄其戴罪立功,让他把那封信交给了八爷的人

后边的事情顺理成章,八爷党将那封信交给了皇帝,而太子也二次被废,没有翻身的可能性了。太子真的是八爷党搞下去的吗?是,因为信是他们交给皇帝的,但信却又是四爷故意透给八爷的,所以太子再次被废实际上是四爷一手操作,却又把事情和自己撇的远远地。

这就是胤禛的心术,他明面上是太子的人,可第一次刑部办案时却故意托病,让八爷办了太子。这次太子在存亡之秋,他又故意把信给八爷,让他们出头搞臭太子,自己坐享其成还不沾腥。百官行述案,胤禛是最大赢家。

坎儿为什么要死也就清楚了,只有坎儿死了,别人才不会知道是自己搞掉了太子,才能保全自己的名声;只有坎儿死了,万永当铺的事情才查无可查,一切才能归于平静。所以,胤禛之所以杀坎儿,绝非是他反叛了自己,而是他太关键了,必须除掉。

坎儿死了以后,邬思道大叫“杀高福者,邬思道也”,我们也可以说“二次废太子者,非八阿哥也,胤禛也”

以上。

如果喜欢这篇文章,欢迎关注本头条号“逆流时代”,也欢迎点赞、转发、评论,您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大动力。

4

由于电视剧和小说不一样,所以这个问题我分开说。

先说电视剧

电视剧的明线非常简单,太子因为想要《百官行述》,便亲笔写了一封信给任伯安。后来这封信被年羹尧搞到手,交给了雍正。然后雍正又通过李卫搞到了《百官行述》,并当着众人的面给一把火烧了。

这个事情让太子很不满意,也让老八一党十分警惕,暗示手下收买坎儿获悉了来龙去脉,并且从高福手上拿到了太子给任伯安的信(实际上是邬思道将计就计),指示老十四把信交给康熙,直接导致了太子谋反被废。

也就是说,从明线上看,是坎儿被收买,背叛了雍正,所以被雍正派人赐死,算是清理门户了。

但是如果只从电视剧的明线上分析雍正为什么杀坎儿,那后面的很多剧情就说不通了。比如邬思道为什么要跑?以及雍正为什么想要杀邬思道?

要知道,雍正在未登基前,他的人物刻画都是正面的。譬如专心办事、一心为国、尊敬康熙和太子、无欲无争,连太子第一次被废时,雍正都是一心一意保太子。

前期形象如此正面的人,后面突然变得阴险狡诈,这说不通啊!难道是电视剧BUG吗?当然不是了!

实际上导演在营造雍正的正面形象时,也埋藏了许多暗线,刻画了雍正虚伪的一面。杀坎儿就是这些暗线之一。




早在群臣拥戴老八当储君时,十三阿哥就问雍正,你就不能出来争一争这个太子之位吗?

雍正先是一副惶恐的表情,接着又是各种假模假样的推诿,用喝酒来掩饰表情,其实虚伪全写在脸上。(唐国强演的真牛B)

雍正的这套把戏也就骗骗十三阿哥这种直肠子的人罢了,岂能瞒过邬思道?雍正有争储的心思,导演已经用暗示挑明了。

后来老十三让雍正烧掉太子写给任伯安的亲笔信,雍正以保护老十三为借口拒绝了。当然这只是明面上的理由。

实际上隐藏的理由是,雍正深知这封信是扳倒太子的重器,这是自己重要的机会,一旦烧掉了,就错过了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只不过雍正没有下定决心,还在犹豫中。

我这么说,是有理由的。因为这部剧的情节非常紧凑,却在坎儿偷信之后,拍了一段雍正找潜邸的大和尚“心理治疗”的戏。

雍正对大和尚说自己“近日来,一闭上眼睛,就看到大山大河扑面而来,无穷烦恼”。这里,雍正脑海中的大山大河就代表了江山,把江山藏在心中,即寓意雍正早就在心中有了扳倒太子,争储的念头。而他居然能隐藏的如此深,心机怎能不深?

这段戏表面上和前后剧情没有直接联系。但是本剧的剧情如此紧凑,导演也不可能拍一段没有意义的片段吧?



只不过就在雍正犹豫的时候,旁边的邬思道已然窥探到了他的心思,便将计就计,指示坎儿将信交给老八,并通过老八一党扳倒了太子。

这里还需要说明的是,坎儿被赐死的时间点也很值得玩味,可谓极其有深意。

坎儿把信偷给八阿哥之后,雍正一直都没有处理他。也就是说坎儿的死,并不是完全是因为他背叛了雍正。(否则发现之后应该直接就杀了)

雍正是等到太子被逼谋反后,受康熙的皇命去监视和捉拿太子之前,抢先除掉了坎儿。试想一下,在形势如此危及的情况下,雍正竟然还有闲心去除掉高福,为什么?

因为太子已经铁定要被彻底废黜了,高福留着也没有价值了。反倒是高福知道了这封信的秘密,如果一旦传到康熙的耳朵里,自己不仅无望争储,性命都难保。

所以,雍正杀高福,实际上是在利用完高福的价值之后,必然的结果罢了。而高福死后,邬思道也看透了雍正,绝不是一个简单的讲究情义的人,对自己有任何威胁的障碍,就算是自己一手带大调教的奴才,也是除之而后快。从而有了退隐之心。

————————分割线————————

再说小说

小说就非常简单了,文字描写也很露骨。值得一提的是,小说中的高福和坎儿是两个人。

杀高福的原文:

戴铎便问:“四爷,这次回来见那院里少了四五个熟人,高福儿也没见,四爷差他出去了么?”胤禛阴狠地一笑,看了看周用诚,说道:“我差他们到鬼门关去了。没天理的混帐王八,我是何等样人,为了一个臭婊子加上八千两银子,他就敢卖主!”——《雍正皇帝·九王夺嫡》第四十九回

杀坎儿的原文:

雍正即位两天后的一个夜里,他们也都遭到了“粘竿处”的毒手,死于非命。可怜那个叫坎儿的孩子,因为他的差使是在书房里给四爷管文墨,也替四爷照顾邬思道和文觉、性音两位和尚,他知道的又大多是雍正和阿哥党争夺皇位的事。他就成了第一个不能留下的人,与性音和尚一起走向了天国。——《雍正皇帝·雕弓天狼》第十五回

在杀坎儿(高福)这件事上,电视剧和原著的区别在于:

小说是重点强调了雍正的狠毒,并且这种狠是贯穿始终的;

电视剧则重点强调的是雍正的虚伪,这种虚伪也是贯穿始终的。

5

看到很多人说雍正杀坎儿是因为坎儿背叛了自己,看来是既没有看过小说原著《雍正皇帝》,也没有看懂电视剧《雍正王朝》。无论小说还是电视剧,雍正杀坎儿都是为了灭口。只是小说写的明确一点,电视剧隐晦一点。

先说小说,小说里的坎儿,后来改名周用诚(并非电视剧的高福)。在雍正继位之后,雍正的亲信和尚文觉与其密约,必须将知道雍正继位所做各种事情(阴谋)的人处死,让其各种阴谋不为人所知,从此雍正才能正大光明做皇帝。之后周用诚(坎儿)就消失了。所以,他被雍正灭口了。

再说说电视剧,电视剧里坎儿后来取名高福,坎儿因为李卫(狗儿)跟翠儿在一起了,心情低落,酒楼买醉,结识了八爷府里的胡管家。后来坎儿被胡管家利用,透露了百官行述的事。后来因为十三爷发现了坎儿和八爷的人走得近,告诉了四爷。之后,邬思道得知了此事,质问坎儿,坎儿实言相告,求邬思道指点一条活路。邬思道由此让坎儿继续和八爷的人接触。其实是为了让坎儿稳住八爷,从中反间。


但是为什么后来坎儿还是被赐毒酒了。很简单,他的任务完成了,用不到了,为了灭口必须杀了。原因就是邬思道设计通过坎儿将太子写给任伯安索要百官行述的信传递给了八爷。显然四爷对这个计划是默认的,否则坎儿不可能轻易得到这么重要的密信。而这封信的作用是什么?是让康熙下定决心废了太子。所以很明显了,四爷是借着八爷的手成功打掉了太子。


雍正王朝电视剧对小说原著中的雍正极大的美化了。实际上要夺嫡成功上位,又岂能是靠光明正大就够了的?所以,实际上就要靠各种阴谋。但电视剧毕竟将雍正作为绝对正面形象来塑造,所以不能写的太明。但邬思道一句话已经说明了,邬思道说是自己害了高福。其实就是邬思道没有想到雍正这么狠。最后邬思道归隐而不愿意做官也就是这个道理了。了,如果他做了官,最后一定也会被雍正灭口。

6

文/炒米视角

谢邀@诺尔说事 。杀坎儿的不是雍正。是坎儿“白手套”的身份和自己短浅的目光。坎儿(高福)的灵性相差狗儿(李卫)十万八千里。坎儿和狗儿进入雍王府当奴才的时候,狗儿其实就已经想好出路了;而坎儿只能看见眼前的一亩三分地。这就是差别,这就是两人命运殊途的本质所在。


狗儿接到的差事是去当铺踩点下套,全程无破绽,分寸拿捏得当。所以狗儿知道机会只有一次,错过了,那就是生死的命运! 而坎儿因为心里只有那一亩三分地,所以翠儿和狗儿走了,他就失魂落魄了。而偏偏原本属于狗儿的更脏更累的活儿,也落到了坎儿的头上。其实这也是一种挑战,另一种命运也不是不可能。


但这里面偏偏坎儿被老八府里人设局下了套,坎儿不明白,送上门的好处和送上门的女人,那都是要你命的。但是坎儿一时欢愉,便是苦楚人世最大幸事。 有一个神一般的阴谋家,他一眼便看出坎儿的心思,利用坎儿做一件事(将太子给任伯安的信送给老八),这本是一个可以当做教案的反间计。因为他赌这是雍正欲为而不敢为之事。

但是就连这高人也只猜对了一点,此事的确是雍正欲为而不敢为之事,但是雍正眼里却揉不得半点沙子,所有替他办事的人都不能有半点隐私,任何超出他控制的事情,他是不会讲任何情面的。


其实到了这份上,坎儿可杀可不杀。但是为了不节外生枝(毕竟在雍正眼里已经不可靠),为了给邬思道一点提醒。雍正悄无声息地就秘密处理了坎儿。
留下的是五月天里背后冷汗浃背的邬思道。坎儿的死,雍正连个字都没提,但是信息量之大,令人心惊动魄。邬思道自以为密不透风的谋划,其实连自己放个屁都在雍正的严密监视之下,这也是大功告成之后,邬思道想破脑袋,也要离开雍正身边的缘故。



狗儿和坎儿,名字即命运。李卫一生操劳谨慎如”狗”;坎儿眼见要飞黄腾达,却始终未迈过生命中的那道“坎”!

7

《雍正王朝》中,四爷曾经在去江南筹款赈灾过程中,收了三个因家里遭灾后,无依无靠以乞讨为生的落难孩子,狗儿、坎儿、翠儿。四爷将他们带回府中,经几年的严格调教,他们都成为了四爷府中得力的助手,尽职尽责、忠心耿耿地为四爷办各种事儿。在二阿哥被复立为太子不久后,因为之前刑部冤案九爷门人任伯安与八爷党有了间隙,而早些年任伯安在京里为官时,私编了一部专记录朝廷官员隐事儿、可以要挟朝臣的《百官行述》,如今任伯安打算将此书献给太子以求东山再起,太子也可得到此书巩固地位。

四爷这边得到消息后,在邬思道的策划下,顺着太子之意由偷偷派了年羹尧去江夏镇去找《百官行述》,得到此书的当票后,四爷派出了坎儿去赎当,后又派狗儿扮山西败家子等一系列操作,终于得到并妥善处理了《百官行述》。但是,因为狗儿、坎儿两人因为都去过八爷门人开的万永当铺赎当,四爷担心别人以此二人为突破口,顺藤摸瓜抓到办《百官行述》的详情对己不利。当时还难以安排他们,然而偏偏八爷党的人勾上了年轻不懂事的坎儿,借坎儿醉酒之际知道了其中详情,四爷在得知坎儿泄漏事由,因此,四爷派人将坎儿在四爷府中暗杀了。如题所问,为什么四爷要杀坎儿呢?难道仅仅因为他泄漏了一件大家皆知的事情么?私以为要分析理解这件事情,需从以下四个角度去思考,详见下:

第一、四爷出头办了《百官行述》这件事儿有什么意义?

在聊四爷出头办《百官行述》这件事儿的意义之前,先聊聊若是其他人拿到了《百官行述》有什么好处。

先说说若是太子如愿得到了《百官行述》,将有什么效果。从太子第一次被废和复立之间,太子看清楚了,他的势力远远不如八爷,阴险狠毒更不如八爷。如今虽然康熙复立了他的太子名位,但是八爷的势力居然比他太子的还强大,身为太子不仅没面子,更重要的是完全没安全感。因为,八爷说势力如此强大,一定程度上显现出了太子的无能无德,且八爷党势力之大,心之阴险狡诈,随时必欲取之而后快,令太子感到太子位相当地不稳。从更长远看,太子作为储君,康熙又已年老体弱、行将就木,而八爷党的势力又比太子党势力强大,若是康熙去世,太子不大能坐上、坐稳皇位的。因此,太子复立之后,首先想到的就是打压八爷党势力,拉拢强健太子党势力。

黄体仁:“他利用自己在吏部管理百官档案的机会,广布耳目,把三百多名官儿的隐事都记录下来了。编了一本册子,叫作《百官行述》!”

胤礽:“厉害!这不等于把那三百多名官儿的辫子都攥在手心里了吗?”

黄体仁:“太子爷英明,正是这样。那任伯安原是准备把这本册子献给八爷的。但经过去年刑部那件事后,他改变了主意。现在愿意把它献给太子爷!”

刚好,因刑部冤案八爷“大义灭亲”,没能保住任伯安、任季安和刘八年等党内人士,被罢官的任伯安与八爷党划清了界限。而任伯安曾在任京官期间,私著了《百官行述》,此书因记录了许多官员的隐事儿,足以要挟那些官员。被罢官的任伯安想以此大礼,结交太子谋长远利益,这正好赶上了太子的兴头,等于是给了太子一把利剑。太子可借助曾经八爷党能人任伯安之势力,壮大太子势力,拉拢、打击八爷党势力,而且更可以借助《百官行述》威力,要挟、拉拢那些朝廷官员。如此,既能壮大自身势力,稳固太子位,也可为将来继位登基做保障,只要处理得好,对太子来说真是件天大的好事。

而对八爷党而言呢,若得到了《百官行述》将是如虎添翼,关键是得到此书的难度远远小于其他人。但是实际上,八爷知道任伯安私著《百官行述》又要献给太子这件事,八爷有着重大的失误。失误之一,任伯安依附八爷党这么多年,八爷党居然不知任伯安有这厉害的操作,及早弄到手;失误之二,在刑部冤案后,八爷考虑到名声问题,没能继续拉拢住任伯安,也没能暗里安抚任伯安,以致得力干将任伯安携着利剑“出走”;失误之三,在任伯安讨好太子欲献《百官行述》这事儿上,八爷党获取消息的时机迟了一些,没能抢先处理;失误之四,因为任伯安曾经是自己人,在找《百官行述》这件事上,只要八爷能够快速思考周全下手,也不至于《百官行述》在自己的当铺被十三爷查抄了。如此看来,八爷夺嫡失败也是命中注定的,因为他真的不怎么样。

对四爷来说,得到《百官行述》这套书,因为有邬思道的指点,看得是非常透彻的。核心点在于,不能让别人包括太子弄到手,但四爷自己也不能留在手。一方面是因为《百官行述》这把利剑,不管是太子还是八爷拿到,都是徒壮大了他人势力,致自己前途渺茫,这种损害自身的利益事情怎么能够容许发生呢?而另一方面,因为《百官行述》这事本身不光彩,是朝廷丑事,虽然拿到手有足够大的利益,但是同时谁得到它谁就是朝廷公敌,扎在皇权上的刺儿,必然死无葬身之地。尤其是四爷拿到手在政治上真是弊大于利,将自己依附在太子党下的夺嫡野心暴露了,不利于夺嫡战略,而且《百官行述》这事已经被很多人知道了,因此,四爷必须弄到手但也不能留在手,否则都将于己不利。

邬思道:“好!好!不过不是叫十三爷放,而应该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太子的人去放,这样再去抓他就顺理成章。也只有这样,才能逼任伯安交出《百官行述》!”

四爷府里的神级谋士邬思道,给出了他高超的解决方案,那就是弄到手,然后当众将《百官行述》毁之。这样处理,对四爷来说是有绝对好处的。好处在于,其一,不让他人得到,肥了别人,也可规避了握在手上必然带来的种种风险;其二,如此处理,是站在朝廷利益上考虑的,是为康熙办了一件棘手的事情,不仅不会被康熙追责,而且将会得到康熙的肯定,这就是康熙知道了年羹尧屠灭了江夏镇反而生他官的原因之一;其三,如此处理,体现出四爷人君的格局,可以获得康熙皇帝的认可,也可有意无意间,获得朝臣的钦慕;其四,当众毁之,还可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太子、八爷党等人对他怀疑而深度挖掘,进行政治迫害;其五,办这事儿,可以朝廷和太子为挡箭牌,无论成败都不至于大损自身利益。

总的来说,四爷出头办了《百官行述》这件事儿的意义在于,对自身利益的维护,对政敌企图构建势力的拆台。

第二、八爷为什么要套路坎儿获取详情?

本来,四爷已经当众将《百官行述》烧了,这事儿已经朝野皆知了,康熙也认同了四爷的处理方式了,这事儿完全可以告一段落了。但是,为什么八爷还要套路坎儿获取详情呢?

实际上,烧毁《百官行述》后,八爷派人调查万永当铺的事情,起初为的是希望从中知道四爷派人办《百官行述》的详情,以便从中找到突破口,搞太子或者四爷,即便不能损害到太子和四爷,也可以找个事儿,泄泄愤,毕竟太子和四爷在他的人和他的地盘上弄《百官行述》这事儿,就是搞他。但是,意外的是,通过坎儿的话中,知道了四爷扣留了太子写给任伯安交易《百官行述》信的事,这太有价值了,借此兴风作浪,不仅可以搞倒太子,而且可以将四爷狠狠的打击。

但是另八爷想不到的是,别人棋更高一招。

其一,八爷没想到,自己的人千辛万苦套路坎儿搞到的信是假的,完全中了邬思道的大阴谋了,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在邬思道得知坎儿被八爷的人套路,说出了万永当铺的事儿后,邬思道第一时间就找到了坎儿,为他圆场。虽然坎儿说出了万永当铺的事儿,其实上对四爷来说后果也不大紧,关键是因此坎儿招了四爷的忌,碰到了四爷的红线。因此,邬思道想顺水推舟,背着四爷办一件大事,以此保坎儿一条命。

邬思道:“好!你做得很好。记住,这件事对任何人都不要说起。”

坎儿:“四爷呢?”

邬思道:“也不要说。到时候我会告诉他。”

这件大事就是,借着八爷想要太子写给任伯安交易《百官行述》信的事儿,给八爷这封信,让八爷彻底搞到太子,以致太子和八爷两败俱伤,四爷得渔翁之利。这封要紧的信,显然邬思道是看过的,但是不可能留在邬思道手上,偷是不可能去偷的,这辈子都不可能去偷的,偷了是要掉脑袋的,那怎么给八爷呢?别忘了,邬思道乃江南有名的才子,模仿太子手迹造封假信的“手艺活儿”绝对是有的。当然,邬思道让坎儿给八爷管家的信,不一定和太子的原信相同,因为邬思道肯定是避重就轻,给一封能让八爷斗倒太子,也能使得八爷受到伤害的,同时能够不损害到四爷,甚至能够直接对四爷有利的信。

其二,八爷拿到那封能够搞到太子的信后,兴致勃勃的叫来了老九、老十和老十四商量大计。经八爷的利益思考,他决定让十四爷上书给康熙,搞到太子。但是,令八爷党想不到的是,老十四比他想象中精明得多,老十四什么也不多说,就单单将一封太子的信寄给了康熙,如此锅还是有八爷背上了,使得八爷在康熙眼中的形象,再落千丈,自此可以说八爷几辈子都不可能有继康熙大位的可能了。

胤禩:“乌雅氏这条老母狗,生的儿子没一个好东西!”

八爷利益盘算的很对,确实不能将那封能够搞到太子的信由自己上书寄给康熙,大概自从刑部冤案和推举太子中,八爷也是经过深刻反省了,知道搞到太子的严重性,对自己的损害。所以,让康熙还比较看得上的老十四上书寄信。一方面,让老十四背了搞到太子的锅,让老十四失去圣心,自己可也少了一个强劲的对手;另一方面,可以让其他阿哥误认为是老十四套路坎儿,搞太子的,不至于引火烧身,同时还可间接地检验一下老十四。

康熙:“十四阿哥的折子呢?”

张廷玉:“回圣上,只有太子的这封信,没有十四阿哥的折子。”

康熙:“哦?”

张廷玉:“臣也纳闷,难道十四爷也有难言之隐?”

康熙:“看起来,胤禵也成熟了。张廷玉,朕如果再次废了太子,你说,千秋万代以后,史书上会怎样评价朕?”

但是,老十四岂是八爷所看到的、想象中老十四,老十四的精明远远超过了八爷,他当然知道八爷让上书寄信的意思和后果,所以老十四也是见招拆招,来了一个更高明的招数,那就是一句话也不说,只单单将太子的信寄给康熙。如此,不仅可以将套路坎儿,搞太子等风险完美规避了,而且相当于直接告诉了康熙,这么做是八爷让他这么做的,他不如八爷聪明。不过,还是康熙看得透彻,所以和张廷玉说了一句“看来胤禵也成熟了”。

总之,可以说,八爷为找斗争突破口,令人套路坎儿,确实是获得了意外的大果实。但是,由于他的单纯,结果更加意外,使得八爷夺嫡“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第三、四爷为什么要杀了坎儿?

实际上,很可能四爷只知道坎儿被八爷的人套路了这件事,邬思道捏造假信让八爷斗的太子的事情,大概率是不知道的。因为,邬思道办此事情时,说了不让告诉四爷,而后坎儿却被被害了,想必邬思道也不敢告诉四爷了,毕竟四爷这个人太可怕了,一不小心连自己都会干掉的。不过从邬思道为坎儿圆场的结局看,四爷是最大的受益者的,那四爷为什么要杀了坎儿?

《百官行述》这整件事情,表面上看,四爷是以太子的名义去办的,实质上整件事都是在邬思道的策划下由四爷党主导的。而坎儿和狗儿,在这件事情中,扮演了两个不轻不重的角色。偏偏四爷是个谨慎由谨慎的冷面王,年羹尧和邬思道这种左膀右臂自然没事,但是狗儿和坎儿这就要看他们的造化了,打算将他们“赶出去”,当然不是真的赶出去,而是让他们离开京城避风头,到地方锻炼,总不至于自断手臂。狗儿运气还不错,因为和翠儿偷情被逮到,被年羹尧遇到了,且四爷正需要人去盯着年羹尧,自然顺水推舟的让狗儿去了。

但是,在《百官行述》这件事情上坎儿因为拿着当铺去万永当铺赎过当,其危害性要远比狗儿高,可偏偏一时会儿安排不了他,落了单的年轻的坎儿还偏偏被八爷的人遇上了,并且借着醉酒之时说出了事情真相,还透露了四爷压着太子给任伯安的信,这就将事情闹大了。当四爷知道坎儿泄漏了消息,自然是要考虑后果的,所以就杀了坎儿,原因在于:

其一,杀了坎儿,可以使得八爷断了更进一步的线索。八爷想要干什么,所有人都知道,坎儿无意间给八爷透露了详情不不要紧,毕竟四爷弄到《百官行述》不可能什么都不干,但是坏就坏在坎儿泄漏了四爷压着太子给任伯安的信。如今,坎儿被八爷的人套路了,还收下了人家送的房子和女人,四爷自然是要防着坎儿更进一步地出卖。杀了坎儿可以及时斩断这种可能,也使得八爷断了更进一步。当然,更怕的是,自己培养多年的人,真的倒戈了,与其倒戈与自己为敌,倒不如趁早杀了干净。

其二,因为坎儿被万永当铺的人认出来了,杀了坎儿,查无此人,万一追究起来可以死不认账。其实上,四爷怎么搞到《百官行述》,迟早是要真相大白,不过高人办事,总是影响越小越好。将暂时派不出去的坎儿搞死了,一定程度上可以切断屠灭江夏镇和找《百官行述》的联系,将发现《百官行述》弄成是搜贼赃的意外。如此,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四爷狡猾的面目,即便又追究起来详情时,也因无人证,死不认账。要是八爷党强行攀扯,还可反咬一口。

其三,杀了坎儿,也是正门风。四爷府向来是铁门栓,如今坎儿无意间做出了对不起四爷的事,想必四爷府多数人事知道了,如果不处理他,势必带来不利的影响,四爷府的门风就败坏了,以后四爷府指不定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的。况且,四爷曾在收坎儿和狗儿时就说过规矩的,你不留心也就别怪四爷狠毒了。

胤禛:“你们要记住,四贝勒府是阿哥里头规矩最大的,进门不容易,出门更难。既来了,就预备着老死在我府。我吩咐差使,历来只交待一遍,没听清当面问。差使办走了样儿,没有宽恕,没有第二次悔过。”

其四,因为坎儿泄漏了《百官行述》这件事情的详情,特别是在四爷手中握着太子把柄之时,其实上坎儿就不仅仅是泄漏了消息,而是触碰到四爷埋在深入那敏感的夺嫡之心。虽然四爷此前一直跟着太子干,是太子党,但是身为皇子,怎么能不产生夺嫡的心思,在皇权那么大的诱惑下,要无动于衷实在太难了。如今太子不靠谱,手中刚好掌握了搞太子的利器,必然敏感,自然怕人知道自己那颗骚动的夺嫡之心。杀了坎儿,也有太敏感而为之的成分。

总的来说,四爷杀坎儿,既是利益的选择,也是为人办事风格决定的,害怕自己那颗骚动的夺嫡之心显露出来。不过,就是可怜了坎儿,因为年轻不懂事,招了别人的道,稀里糊涂的就被杀了。

第四、为什么邬思道说“杀高福者,邬思道也”?

其实,从邬思道支招为坎儿圆场时,邬思道也害怕,但是邬思道毕竟四爷那潭水有点深,他也没达到四爷那种薄情寡义的境界。所以,在才会在半夜惊醒,来看望坎儿,可是一切都已经晚了。望着坎儿的尸体,邬思道说“杀高福者,邬思道也”,实际上,坎儿的死,一定程度上确实和邬思道有关系。《百官行述》这件事情,整个计划邬思道都有在参与,从结果上还不错,但是过程中还是存在不少问题的,其中导致坎儿被杀的问题就有。

其一,拿到当票,没能想到做适当的掩饰去赎当,更没调查过当铺的后台关系。能藏《百官行述》这种诛九族的东西的当铺,在朝中没关系显然是不敢收的,怎么能不深入思考就拿着当票去赎当呢?即便要去赎当也要适当地遮遮掩掩的,毕竟《百官行述》这东西干系太大!而不幸的坎儿就干了这事儿。因此,可以说是邬思道思考不周导致的意外结果。

高勿庸:“喝吧,喝了它你就什么烦恼都没有了。”

高福:“高公公,我要见邬先生,让我见见邬先生……”

其二,在坎儿被套路后,邬思道想到了为坎儿收场,却没能想到及时为坎儿保命。其实上,邬思道私自为坎儿收场,心是好的。但是因为在四爷这种“特别的人”之下,就变成了坏事。如此,不仅加速坑害了坎儿的命,也使得四爷对背着自己自作主张的邬思道有所忌惮。如果,邬思道知道坎儿的情形后,不是私自为坎儿收场,而是直接将他带到四爷面前,及时说明、分析清楚相关情况,再行动,其实上坎儿是死不了的。因为,说到底,坎儿泄漏的事情,圆场后四爷的利益更大。而坎儿只需邬思道支个招,像狗儿一样送到远处历炼就好了。坏就坏在聪明一世的邬思道这个时候糊涂了,只能说坎儿命该如此。

其三,在《百官行述》这件事后,狗儿和翠儿偷欢的事情被逮到后,邬思道出招找人盯着有点问题年羹尧,应该让坎儿去。实际上,从狗儿、坎儿、翠儿三人的关系,以及狗儿、坎儿在这件事情中的轻重,以及狗儿和坎儿的精明度看,应该优先将坎儿送出去监视年羹尧。因为坎儿在这件事上干系更大一些,坎儿也落了单容易出事,且论精明坎儿不如狗儿。但是邬思道没想到这一层,所以导致了坎儿的悲催下场。

总之,《百官行述》这件事后,坎儿被四爷暗杀,从邬思道在其中的作为看,确实有所失误,但是也真的难以避免的。从邬思道的自责来看,邬思道虽说专搞阴谋诡计,其实上内心还是非常善良的。不过,对邬思道来说,也是因祸得福,因为透过这件事,让邬思道加深了对四爷的认识,好好上了一课,让他可以提前思考如何避免灾祸,如何收场的问题,否则的话邬思道说不定还认为自己忠心耿耿辅佐四爷多年,四爷会念及感情呢,到了关键可说不定他也要遭殃的。

结语

综上所述,按常理来说,不是非杀坎儿不可,但是巧就巧在,刚好遇到了邬思道的失误,摊上四爷这样冷面冷心的家伙,所以四爷杀坎儿,只能说时也命也!当然,若从利益上看,四爷杀不杀坎儿,他都是最大的受益者。对邬思道来说,四爷杀了坎儿寒了既他的心,也捡到了一条命,总的来说也不亏吧。以上是个人见解,望各位批评指正,欢迎评论交流。

8

同是患难之交的“坎与狗儿”的命运截然不同,主要问题不是命运,是来自于“灵气、忠心、杂念”,一失足成千古恨,不是帝王家生养的料,然短命!

《雍正王朝》中的“坎儿与狗儿”同是天涯沦落人,在扬州的讨饭的集市上遇到不是一般的贵人,是皇四阿哥胤禛与皇十三阿哥胤祥,由于慧眼识珠,看着他们有灵气,可以为雍亲王,皇四阿哥胤禛所用,收了这两个奴才外加小翠。

人走时气马走膘,皇四阿哥胤禛收了这两个小子立马见效,在回京的路上要不是这两个小家伙,住了黑店,四爷、十三爷早就被做了!所以回到京城,“翠”就跟着福晋,这两个“缠死鬼、鬼难缠”就做了长随。

四个奴才一桌牌,看如何打

本人的看法与分析、评论:

年羹尧是发现奴才的奴才,也是奴才在奴才之上的奴才!可是过于心狠手辣,不知收敛,荣华富贵让年羹尧享受尽了,却忘了自己是一个奴才!最终死无葬身之地。

所以;不是人的命,天注定,是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无时无刻要有自知之明,该享得福是有定数的,把握好自己才是硬道理。

年羹尧这人就是不做就不会死!

坎儿高福的缺心眼

同时与狗儿李卫出身于市井,一步跨入天堂,坎儿高福的灵气够,但是还不广阔,就拿他们的“翠儿”来说话吧:坎儿高福与狗儿李卫都对“翠儿”有意。坎儿高福不但错失了良机,竟然让一个妓院的婊子给拿下了!不但丢了卿卿性命,还落了一个不忠、不孝、不廉、不耻,猪狗不如的下场。

占小便宜吃大亏就是说砍高福这样的人,“大公与小私”排位错误,靠邬思道的承诺救你?邬思道不知是如何脱身的,还得“去傻气留灵气”。

不是李卫鬼道,是一颗心

狗儿李卫可了不得!有记载;雍正帝的宠臣:年羹尧、隆科多、田文静、李卫,四人,就是这李卫得以善终。举几个列子看看:

坎儿高福,狗儿李卫与翠儿是一起因祸得福。前两位哥俩同时对翠儿有情,翠儿对他们都有意,就看谁先下手快。狗儿李卫下手了!违反了雍亲王府的家规该死,可偏偏四爷用人之际,就此开始当官,还脱离了“雍亲王府”那是非之地。

全凭一片忠心,一根肠子走到底,不但升官,还富贵一生留美名!

要问为什么要杀坎儿?

要问为什么要杀坎儿,邬思道最清楚了!邬思道也有“大意失荆州”。

在冷面王爷的雍亲王府当差,那不是一般的差事!水里、火里、阎王爷那里或者是天堂,都有可能是你的家,就看你的造化如何。

坎,高福的死不是偶然的,就坎高福的干法,早死早超生。与雍亲王爷的敌人合作,还是为了一个最下贱的婊子就出卖了雍亲王的情报,那是有八个脑袋也保不住。

最后“邬思道”说他对不起坎高福,实际上没什么对不起的,他做了该死的勾当,必须付出代价。雍亲王爷胤禛,不:邬思道当天晚上就改口了,叫皇上、皇上好像被感动了,放了邬思道,他一蹦八个高跑了,哪有力量管侃,高福的性命如何。

(图片来自影视资料)

请关注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欢迎网友一起互动、评论、留言!

9

四爷执意要杀高福,最直接的原因是四爷痛恨手底下的奴才对自己的背叛,哪怕是一星半点,四爷都巴不得狠狠得惩治。

清朝的皇帝中,数雍正对朝廷官员的管理最严格。贪官、赃官杀头、抄家、充军、给披甲人为奴自然是家常便饭,但你若是身处雍正朝为官,想要明哲保身做个庸官、懒官,那也是很难在雍正这里通过的。

因而,《雍正王朝》在四爷对高福背叛一事上的态度设定,大体比较符合雍正的干部管理风格,甚至可以说是相当得贴切。

要说高福,其实也真够倒霉的。

本来自己喜欢的翠儿跟了李卫,从小到大的“暗恋+初恋”一夜之间突然破灭,这样的打击已经让他感情极为受挫了。

独自跑去酒楼买醉,想要躲起来发泄一下,不巧被八爷府上的胡管家碰见。胡管家设套,迷迷糊糊的高福在酒精的麻醉和妓女的诱惑下,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干嘛,就把四爷打发李卫到万永当铺卖假当的事吐露了出来。

从此就一只脚踏上了贼船,再也拔不出来了。

这个情况被消息灵通的十三爷,捅到了四爷耳朵里。可奇怪的是,一向嫉恶如仇、眼里容不得沙子的急脾气四爷,这回却显得十分沉得住气。

反倒是邬先生观察出高福近来的反常举动与神色,对他旁敲侧击搞清了前因后果。

依小编来看,四爷这回一反常态,不吱声、不言语,也不表态,实则是在下一步欲擒故纵的大棋。

以四爷对邬先生的了解,知道他定能发觉并套出高福心里藏着的事。而且以邬先生搞阴谋诡计的本领,当然是不会放过这么一个极好的利用高福的机会。四爷不表态,正是默许,甚至鼓励邬先生去暗地里给对手下点眼药。

邬先生这头,估计也是知晓四爷的打算的,之所也不去找四爷面对面得商量讨论下一步的对策,当中大约有两层意思:

一则主仆二人极有默契,彼此也不需要直接交流就能达成一致意见;

二来是想先维持着不说破的朦胧局面,为的是让高福立下功劳,好将功折罪,自己再出面卖个老脸替高福求情也方便些。

接下去邬先生果然使出了“借刀杀人”的狠招。

先是由高福故意向八爷透露太子写信给任伯安索要《百官行述》的情况,然后还是通过高福“偷”出太子密信送到八爷手中。借着八爷党的手,这封密信被交到了康熙跟前,直接促成了太子的第二次被废。

整个过程杀人不见血。结局看似太子倒台,夺嫡之争腾出了储君空位,老四和老八站到了同一起跑线上。然而细想一下,老八这回可是结结实实得吃了一个大亏。

太子不争气,康熙固然在心目中对他失望至极,彻底得放弃了这个儿子。但是把太子拉下马的老八,就能因此落下什么好果子?

答案显然不是。

康熙晚年目睹众位皇子阿哥们的夺嫡之争,对即将出现的手足相残局面痛心不已。这也是太子第一次被废时,大阿哥提出要提皇阿玛行万难之事杀了废太子胤礽,康熙听后大发雷霆将其永远圈禁的原因。

老八第一次诱供肖国兴,利用刑部冤狱企图推到太子。这一次又拿太子密信,想方设法把太子拉下储君之位。在康熙看来,太子不对是太子的事,你老八成天专门捣鼓兄弟相残,实在是令人相当的厌恶与反感。

因而,“密信事件”的结果,一是太子被废;二是老八离储君的位置越来越远;三是老四一步棋踢倒了两个强劲的皇位竞争对手。

然而,回顾整个计策过程,有一个薄弱环节是四爷不得不痛下决心防备的,那就是犯有背叛前科的高福!

八爷这次吃了个闷亏,但却并非完全没有翻盘的机会。

只要抓住穿梭于四爷府与八爷府之间执行计策的高福,搞出一份完整的黑材料供词,或者干脆往康熙跟前一送,不仅邬先生“借刀杀人”的计策要穿帮,而且老四一直以来小心翼翼维护着的正面形象人设也必将瞬间塌陷。

因而四爷这边只有杀人灭口,才能将整个过程布置得天衣无缝。真相四爷不会自己说出去,邬先生也是铁杆核心人物,只要高福一死,老八便就死无对证,只能在康熙心目中坐实了推翻太子的“幕后黑手”角色,被厌恶,被反感。

分析到这一层,小编还是想说一句,假如高福能力十分出众,在四爷团队中的利用价值特别高,或许还能侥幸躲过一劫,得到四爷的容忍和庇护。

这点可以在年羹尧身上得到印证。

年羹尧剿灭江夏镇,黑吃黑私吞八爷党的几百万两银子小金库,回头一个字都不和主子提;回京接受陕甘总督任命,不先到雍王府报道,反而上窜下跳十四爷、八爷府里走进走出。

这一切四爷难道没察觉?难道不生气?恐怕心里早就恨得牙痒痒了吧!只不过年羹尧人才难得,太有利用价值了,夺嫡阵营里少他不得,四爷才一再容忍。不仅不严厉处置他,反而想方设法得笼络,还将其妹妹年秋月纳为侧福晋,用联姻方式巩固主仆之间的关系。

可摆在高福身上,这个叫花子出身的奴才,在四爷心中显然没有年羹尧那样的重要位置。所谓的拥兵自重、恃才傲物,你得有“兵”、有“才”了起,才能“重”的起来、“傲”的起来啊!

10

《雍正王朝》中,坎儿与狗儿本来是流落扬州街头的乞丐,机缘巧合之下遇见了下江南赈灾的胤禛。胤禛办完差事,带他们回京城,两人就成了王府的奴才。坎儿长得帅被赐名高福,是重点培养的对象,许多事情胤禛都优先安排他。刚开始,坎儿的起步是领先狗儿一步的。到了后来,狗儿青云直上,坎儿却因故被雍正秘密清理。

年羹尧血洗江夏镇后,给胤禛添了一个大麻烦。胤禛不放心,在邬先生的建议下,安排狗儿和翠儿去监视年羹尧。看着爱慕已久的翠儿被发小狗儿带走,坎儿心中难免有些失落。从此坎儿变得孤苦伶仃,一个人跑到八爷的地盘喝闷酒被人认出是胤禛的奴才。八爷的门人设下圈套,先灌醉高福,然后美人计诱之,上了八爷的贼船。

当时康熙在江南,胤礽被复立为太子并监国,阿哥之间争斗激烈。太子写给任伯安的信落到了胤禛手里,胤禛抓住这个小辫子就是为了防止太子对自己下手,甚至以此扳倒太子。高福的不忠很快被胤禛察觉,胤禛将计就计,先用邬思道感化坎儿,坎儿主动承认错误并表示愿意将功赎过。当坎儿将太子写给任伯安的信交给八爷的时候,自己已经走向了万丈深渊。这是无间道,也是一条不归路。

在职场与情场上同样如此,不要脚踏两只船,弄不好就掉水里去了。领导向来都喜欢忠心耿耿的员工,有二心的员工很难受到领导的重用。

八爷拿到信欣喜若狂,感觉太子就要再次被废却不知中了胤禛的反间计。于是,八爷让十四爷将信转交给康熙。收到信的康熙对太子大失所望,先将信寄给太子敲山震虎,同时安排胤禛控制太子。至此,胤禛借刀杀人扳倒太子的计划大功告成。胤禛是整个事件的主谋,也是最大获益人。这个事件关系到胤禛的政治前途,知道的人自然是越少越好。

在忠君爱国的大清朝,当坎儿变节的那一刻,胤禛府上已经没有他的容身之处。同时,坎儿参与了重大的见不得光的秘密事件,已经没有任何利用价值,胤禛留下他只会增加事件走漏的风险。

原创:陈秋媚,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问答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