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资讯 > 《摔跤吧爸爸》抛开争议只看电影本身,真的值豆瓣9.2分吗?

《摔跤吧爸爸》抛开争议只看电影本身,真的值豆瓣9.2分吗?

2020-08-05 11:23阅读(80)

《摔跤吧爸爸》抛开争议只看电影本身,真的值豆瓣9.2分吗?:这部电影一年前看过,现在有些细节忘记了。豆瓣给9.2分,是值的,我也没查一共多少人给分,如果100人

1

这部电影一年前看过,现在有些细节忘记了。

豆瓣给9.2分,是值的,我也没查一共多少人给分,如果100人给分,得9.9分也不足为奇。

这部电影只记得个大概,讲述的是一个的摔跤手和他两个女儿的故事,他的梦想本是站到世界冠军的领奖台上,却因生活所迫放弃了自己的梦想。

印度对女性还是不能公平对待的,甚至很多男人歧视女性,主人公生了四个女儿,对一个摔跤手来说是多么遗憾的事,因为没子继父业,而且在本地的风俗里没有儿子多少也被人看不起的。

女儿逐渐长大,主人公也逐渐把他年轻时候的梦想放弃了,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发现自己的两个女儿有摔跤的天赋,他如获至宝,他的梦想又燃起来了。

在女权低下的印度,主人公培养儿女做摔跤手的行为遭人嘲笑,但主人公最终却排除万难历尽挫折,把自己的女儿吉塔培养成了摔跤世界冠军,也完成他孜孜以求的梦想。

这部电影是非常励志的,深深地触动到我的内心,看到他们四个女儿是很幸福的,因为有这样的一个父亲。我一边看竟然一边流泪了。

我四兄弟,在农村长大,父亲没有尽心的教导,每天去打麻将,我们从小基本都是妈妈一个人照料,本身农村教育就跟不上,加去爸爸丢下不顾,成长总是有一个欠缺——所以看到励志热血的电影便感动不已。

《摔跤吧,爸爸》这部电影,自始至终有父亲在身边教导,是对女儿无限的爱,对女儿无限的激励,也表达了印度女权进步的一个缩影。

这是一部奋发人心的电影,高分排名是实至名归的。

2

很多人会认为,《摔跤吧爸爸》是一部标准的,模板化的好莱坞式的体育励志电影:经过调教和刻苦训练,一路不断打败对手走向巅峰。期间会经历各种挫折、低谷、迷茫等俗套情节,然后经过某些事情得到心灵上感悟,重新振作,最终通过决赛完成救赎。这样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和很多励志片都是一种套路,而且相比很多好莱坞大片,画面感也缺乏精琢,所以根本不值9.2这样的高分。

但是在我看来,这部片子之所以值得这样的高分,是胜在这是一部在印度出产的电影(片型的突破),更是因为片子呈现的社会意义价值,它其中存在了很多国产影片中无法赤裸表露的情节。我们都知道,印度女性地位很低,童婚、一夫多妻,都见怪不怪。所以对于这样背景下产出的这样一部电影,完全是对整个国家现状的一个不满与反思,是对女性自由的维护和对男权的反抗;同时也有对政府、对官僚的批判和揭露,单单从这两个意义上讲,这部电影绝对称得上是一部震撼人心的电影。

故事结尾,当女孩真的通过摔跤改变自己命运的时,我们会跟着荧幕里的主人公一起激动。这种兴奋不仅仅是为这两个女主人公,还有为这个家庭,甚至为这个国家感到的骄傲。一部片子能做到这一点是非常难得的。

可能很多观众依然会认为:“这个父亲是为了让孩子实现自己的梦想,才逼迫女儿们刻苦训练。”没错,这样的把自己梦想强迫给自己孩子来实现,看起来很残酷、不人道。但是往往我们忽略了一个前提,那就是当孩子在已经认识到自己梦想是什么、有自己追求的时候,这种“强迫”才是成立的。

但是事实呢,电影通过舞会中一个14岁姑娘的话回应了她们不甘:“我倒是希望能有这样的父亲,能为我的未来着想,而不是从小就只让我做家务、烧饭”,“被匆匆嫁给从未见过面的男人。仿佛我从来没有存在过一样……接下来我就要过一辈子与扫帚、炉灶相依为命的生活。”与自己去争取命运而言,原来的生活才是她们所要摒弃的。

总而言之,这电影不仅精彩、感人、励志,更是因为电影意义中的反抗精神还有印度本土电影类型的突破,这种可贵当然值得9.2。

3

当然值得!我认为这是亚洲有史以来最好的传记电影!首先,阿米尔先生又做了一次。他在选择电影方面的确很有品位。对我来说,不仅表演,甚至打斗场面都很真实&里尔·吉塔和巴贝塔简直太棒了。在某些时刻,你会放声大笑,变得愤怒,变得情绪化,并明显感到最自豪,这就是这部电影本身带来的。我希望这部电影能给所有的家庭带来欢乐,并让他们有机会看到自己女儿的潜力。


4

看了好几部印度的电影,感觉很好看,质量超高,都不会按快进那种

5

豆瓣评分只是参考,是有一定的算法的,但是在各个平台的电影评分中,豆瓣评分还是比较有公信力的,9.2分的《摔跤吧爸爸》在一定地意义上,不管是严苛的豆瓣,还是在事实上,都是一部非常不错的电影。


我想,楼主想问《摔跤吧爸爸》真的值豆瓣9.2吗,实际上就是想问,这部电影怎么,是不是好电影。“好电影”的标准可能,在不同人看来,各不相同,比如电影从业者和观众之中,除了有共鸣之外,也有对立的地方。

那我们就从多个角度来看剖析一下《摔跤吧爸爸》,抛开好电影还是坏电影的争论,而看看电影、故事本身,能不能打动我们,不让我们用来看电影的两个小时浪费。

第一:印度电影与女性权益之争的话题

印度电影给我们的固有印象是载歌载舞、多宗教还有浪漫的爱情。但是阿米尔汗是印度电影里特立独行的一个,作为国宝级的导演和演员,他从来征服电影还有世界的,都是他的身为印度人的忧患意识。

印度,作为除了中国以外的超级人口大国,人口和资源的不对等,必然会带来很多的社会问题,在阶层之外,最大的可能就是女性的地位问题。女权主义1919年就传入中国了,但是印度的女人还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虽然全世界都诟病印度的女性地位,还有各种层出不穷的女性被侵犯的案件,但是印度人自己似乎却不以为然,因为很多问题都是源自印度的种姓问题。

《摔跤吧爸爸》之所以能脱颖而出,并打动了印度之外的国家,在于,父亲马哈维亚·辛格·珀尕,他没有脱离于印度的社会环境,但是却从人性的角度,给予了女儿最好的出路。纵使国情有不同,但这份舐犊之情是没有国界的。

在这个角度上,延伸出来的女性权益问题,就不是空洞的和教条的,而是有现实土壤的。即使在印度,女孩们的生存环境很艰难,但并非毫无出路,父母的见识和包容,自己的努力和眼光,无数个偶然,还是会带来希望。

电影不能一味地批判、揭露黑暗,总是要给人带来一点光明,才是艺术的善意。

第二:作为励志故事,没有天才,只有努力和坚持

《摔跤吧爸爸》可以从各个角度尤其是正反两个方面来解读。


作为励志电影,《摔》是很标准的:

设定目标,艰苦训练,女儿反抗,父亲强压,崭露头角,开始沉沦,父亲出手,终于成功,然而,二女儿接着开始复制姐姐的成功模式,以此凸显父亲的伟大,并隐含地衬托父亲曾经也是一个伟大的摔跤运动员。

但是,如果仅仅如此,《摔》就没有如此打动人。正因为父亲和女儿的不同遭遇,它揭露了一个刻苦、勤奋之外的偶然的成功因素。所有伟大的成功,都是来源偶然,无数个偶然才导致了成功的必然。这是一个哲学的命题。

否者,为什么,父亲训练女儿能成为世界冠军,为什么父亲自己没能成为世界冠军呢?

说到底,父亲没有女儿那么幸运,或者有成为世界冠军的环境和土壤。励志电影,在鼓动人心的时候,也要揭露这个事实,才是本分。


作为亲情电影,《摔》也非常典型:

在印度,父亲对于子女是有绝对权威的,这在电影里,也没有去回避,比如让女儿剪头发、学摔跤、像男孩子一样参加比赛、甚至不让她们参加舞会……

父亲,表面上是为延续自己的摔跤梦,所以哪怕是女儿,他也要不遗余力地训练她们。所以,女儿们会不满,会反抗,还会抱怨。亲子关系的紧张,是肯定的。

但是,看在局外人眼中,就会出现另一个14岁的女孩羡慕她们有这样的父亲,会为她们打算,而不是把自己当成和其他女孩们一样的“赔钱货”,14岁就要面临嫁人生子服侍男人与锅碗瓢盆为伍……

这种亲子关系的模式是很真实的。

父母与女子之间,往往越是这种强压式的、独裁式的相处方式,越会对女子产生深刻的影响。如果不是这种深入骨髓的、条件发射的亲情关系,大女儿在加入国家队遭遇失败时,是不会很快在父亲的帮助下走出低谷的。这种,就是父女之间的信任,很奇妙,是不断的压迫和反抗中建立起来的。

第三:作为一部好电影,它跌宕起伏,有我们想代入的一些东西

如果,《摔》只是讲一个伟大的摔跤运动员的故事,它就是传记电影,但是《摔》依然是个好故事。

它有多印度文化和社会多方面的折射,我们可以在电影中看到一个更加真实的印度。有贫民窟、有丑恶嘴脸的体育官员、有印度食物、还有印度的庆典等等。相比较于某些电影习惯性地美化,《摔》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真实,这种真实也反映在人物刻画上。

虽然,在印度,女性地位低下,但是真实的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男性都是欺负女性的角色。比如陪伴在两个女孩身边的那个男孩,也许也是代表了更普遍的人对于女性的态度,还是比较和善和平等的,甚至还有点怕。


作为故事,除了训练、比赛,父亲和母亲的关系,父亲如何与官员交涉,父亲如何与教练争女儿的训练权……这些都是生动而有趣的。

在看电影时候,看到这样有个性有担当还有情绪的父亲,是会让我们想起自己父亲与自己的相处的点点滴滴,由电影看到人生,也许才最是动人吧。

电影里除了故事,还穿插了爸爸年轻时和年老时的对比,并在电影之外宣传了阿米尔汗的减肥事迹,也算是彩蛋吧。

如此立体多维,有大局观,也有细节,应该当得起豆瓣的9.2分。

6

电影一直以来都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就是反映社会现实,那么这个意义在哪呢,可以以《熔炉》为例,改变韩国的熔炉法,是因为我们可以从电影中去看现实,去改变。

电影是文学艺术的综合体,是文化的一部分,它反映着一个时代的思想的进步,对于女性地位极其低下的印度,更是如此,它反映一种精神,即无论男女都有权利去追寻自由和梦想,作为独立的人格而存在,拥有自己的价值。对于一个故事片电影来说,剧本所包含的主题是非常重要的,就像种族歧视于美国,这个主题对印度也有特殊的意义。父亲不顾让女儿摔跤所面临的世俗争议,那种抗争的勇气让人们觉得他应该有这样的分数,虽然有很多这么高分的经典电影,或许的确比它优秀。但我想,面对千千万万受压迫和伤害的女孩子,当她们看到这部电影时,眼睛里散发的那种光芒,就让它有资格成为一部高分电影。

7

从《三傻大闹宝莱坞》到《我的个神啊》,再到《摔跤吧,爸爸》,阿米尔·汗的电影,名字一如既往的简单粗暴,电影剧情一如既往地好看,观看他的电影,从不让人觉得浪费金钱,浪费时间。

或许是因为摔跤这个电影题材的原因,阿米尔·汗的《摔跤吧,爸爸》没有同以往的电影一样多次出现印度歌舞,但即使少了歌舞的画面,这部电影依旧十分出色,较之前更为克制,更显沉稳,于沉静中显现印度的特色。

影片中,印度冠军摔跤手马哈维亚·辛格·珀尕因生活所迫放弃摔跤,他一心希望妻子生一个男孩子,继而帮助他完成为印度赢得世界级金牌的梦想,不料命运捉弄,他和妻子一连生下了四个女孩子,本以为梦想破裂的他从女儿那里看到了希望,开始教授女儿摔跤,培养她们成为世界级的摔跤选手。

若仅仅看马哈维亚的行为,我们或许可以说是一个父亲为了达成自己的梦想,不惜绑架女儿的一生,让她们失去自我选择的权利。当然,这也是很多关于这部电影负面的评论。

可是,身处印度这样的社会,女孩子哪有什么选择的权利?

在印度,女孩子的一生似乎永远摆脱不了与锅碗瓢盆打交道的命运,她们的一生清晰可见,自出生起,就可以预见她们的一生,从一个家庭再到另一个家庭,从未有人为她们考虑过,从没有人问过她们想要的是什么。

“真希望我的爸爸能这样对我,这样我就不会再一天之内被改变养在深闺的命运,去给一个根本不认识的男子做妻子,替他生孩子,做家务照顾全家,这种生活无穷无尽,重复到死。”

参加闺蜜婚礼的时候,吉塔和巴比塔忍不住抱怨父亲的霸道,新娘这么说道,很讽刺,是吧,但在印度的偏远地区,这是常态。

从这一方面考虑,吉塔无疑是幸运的,她们的父亲,教授她们摔跤为的不仅仅是自己的梦想,更是为了女儿拥有自主选择的权利。

为此,马哈维尔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磨难。

影片的前半部分,马哈维尔打破陈规,让女儿们脱下纱裙,穿上男孩子们的短裤,头发也剃成板寸,他忍受着街坊邻居的白眼,任凭他们议论纷纷,克服一切困难,坚持让女儿学习摔跤,更以实力征服所有人,向世人证明女孩不比男孩差。

终于,摔跤训练初成,吉塔赢得全国冠军,来到国家运动中心,接受国家摔跤队教练的训练。然而不懂得因材施教的国家队教练没有意识到吉塔的长处,以至于后来的国际性赛事屡屡失利。

磨难的到来,使吉塔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她剪去刚刚蓄起的长发,与父亲和解,开始了征战世界性赛事的旅程,她一方面接受父亲的指导,另一方面与心怀嫉妒的国家队教练斗智斗勇。即使早已猜到结局,但看到吉塔胜利的那一刻,包括我在内的影院里的所有观影者都忍不住欢呼,毫不掩饰内心的振奋。

正如马哈维尔所说,“如果你明天赢了,并非自己独享胜利,有几百万个像她们一样的女孩跟你一起得胜,所有被认为不如男孩的女孩们、那些被迫做繁琐家务的女孩们、那些被嫁出去生儿育女的女孩们,明天你不仅跟澳洲选手比赛,还是跟这些轻视女子的人比赛!”

吉塔的比赛,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比赛,更是一个国家的比赛,她代表着印度这个国家内的所有女孩子,代表着印度这个国家的荣誉。

国歌的唱响,马哈维尔的泪光,吉塔被压抑住的兴奋,所有的感情,克制的令人心暖,却又觉得心酸。

有时,我忍不住在想,影片中的吉塔和我们是多么相似,一样的毫无选择,一样的被命运推着走,一样地努力争取更多选择的权利。

高考之前,我们上学,升学,考试,十二年的一切似乎都只是为了短短两天的高考,高考之后,步入大学的我们,被生活推着走,我们只有更加努力,更加拼命,才能拥有更多选择的权利。

吉塔也是这样,身处印度这样的社会,她唯有付出更多努力,才能拥有更多选择的权利,看过了广阔的天地之后,即使回到了平静的村落,内心的淡定从容也不是常人可以比拟的。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这是龙应台写给儿子安德烈的一句话,不也正是马哈维尔教授吉塔姐妹摔跤的目的吗?

我不知道那些批评这部电影三观不正的观影者,是怎么得出的这个结论,在我看来,这部电影,三观很正。

透过影片,我看到的是一个有勇气与全世界对抗,承受着所有人冷嘲热讽的父亲,他敢于推动女儿的命运发生改变,敢于对抗社会中那些不公正的言论,他是一个热爱摔跤、热爱国家、一心希望祖国赢得世界级摔跤金牌、并为之付出努力的英雄。

看完这部电影后,我再次体会到,很多事情是没有对错的,每个事件背后都会有着深重的文化底蕴,吉塔摔跤训练背后的一切,我们所必经的高考,即使存在着不合理的现象,但也不是我们指责的理由,与其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评判,还不如像男主角的饰演者阿米尔·汗一般积极地改变这些陋习。

毕竟阿米尔·汗可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一个明明可以凭借颜值,却偏偏要展现才华的艺术家。

8

我们都知道,印度女性地位很低,童婚、一夫多妻,都见怪不怪。时不时都曝出印度又有女子被q j的新闻,这些受害人中还包括在印度旅游的白人女子。

根据印度国家犯罪记录局2014年的数据统计,在印度,平均每天有93名女性被强奸。

可以说,在印度,绝大多数女性的地位真的是低到了尘埃里。虽然这个国家一直在标榜自己的民主与自由,但却不能说明它有多开化

BBC在2015年围绕着德里公交车轮奸案,拍出了一部震惊世界的纪录片《印度的女儿》

纪录片讲述的是,一名医大女学生晚上看完电影和男性好友回家时,在公车上被四名男性强奸致死的事件。她尖叫、求救,然而没有人能救她。他们用铁棍捅她,甚至拉出她的内脏…

这个事件被曝光后,大批女性和富有正义感的人走上街头,要求严惩恶徒。

面对警察的高压水枪,他们也没有退缩。



2012年12月17日,强奸案发生后

政府最后迫于压力,给这些示威游行的人一个交代,才将4名犯罪分子统统抓捕归案。

整个片子最令人感到恐怖、恶心的场景来了。

犯罪人面对镜头,说出了一系列冰冷、毫无悔改之心的话,他把所有的错误都推给了那个被他们谋害的女孩。

一个巴掌拍不响,对于强奸来说,女人比男人的责任更大。她在被强奸的过程中不能反抗,应该安安静静的接受,这样我们之后就会放她走,殴打那个男的。

四名犯罪人之一Mukesh Singh

而他的辩护律师,受过良好的教育,西装革履、道貌岸然,竟然也可以毫无羞耻地对着镜头说:

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是朋友?对不起,在我们的社会里,完全没有这样的概念。一个女人在男人眼里就是性。

在我们的文化里没有位置留给女人

来,让我们再来看看与印度接壤,同样男尊女卑的孟加拉国。

2011年,继纪录片《大都会浮生录 》、《工人炼狱》之后,奥地利导演米歇尔·格拉沃格拍摄了“全球化纪录片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妓女的荣耀》

其中一段讲述了两个孟加拉女孩被父母遗弃、贩卖成雏妓的故事。

在镜头面前她们最开始是羞涩的,随着慢慢敞开心扉,才说出了心里话。

她们聊到了一天要接多少客;要如何与客人讨价还价;如何讨客人欢心,让他下次不去到其他女孩的房间;如何面对客人们无理的要求。

其中一个小女孩一直很轻松地在谈论她的“工作”,一直在笑。而另一个小女孩对她说:“笑不会带来好运”,第一个小女孩略作停顿回道,“不笑,难道要哭一辈子吗?”

生活硬生生地把两个13、14岁的姑娘逼成了哲学家。

那个说“笑不会带来好运”的女孩最后痛苦地说到“我们为什么要如此痛苦地活着?”每天不停接客的生活让她开始怀疑人生。

从她父母把她卖给了这里的妈妈桑时,她就失去了人身自由。

她没有文化、没有一技之长、她只有自己的身体。

她要离开这个魔窟就得挣足够多的钱自己赎身。

没有办法,没有任何其它办法。

什么叫身不由己?这就叫身不由己。

更令人绝望的是,这样身不由己的女孩在印度、孟加拉贫困落后的地区太常见了

我们为什么要如此痛苦地活着?

这时候我们再来看看《摔跤吧,爸爸》里的父亲马哈维亚·辛格,顿时会觉得他的身上闪着金光。

他质问着,“你认为我们的女儿不如男孩?”

你认为我们的女儿不如男孩?

如此坚定的眼神,让每个女孩都会感动得想哭。

这样的思想,在印度这样一个男权社会里是多么珍贵。

因为在电影里,即使是女孩们的妈妈,都依旧困于守旧的思想。理所应当地认为洋娃娃是女孩玩的,小汽车是男孩玩的。

自然,摔跤是为男孩准备。

“摔跤是为男孩准备的”

而当我们看到电影的最后,女孩真的通过摔跤改变自己命运的时,我们当然会发自内心地认为这个故事,这个真实的故事,原来那么光明、暖心。

可能依然会有人说,这个父亲是为了让孩子实现自己的梦想,才逼迫女儿们刻苦训练。

但看看电影里那个14岁就被父母嫁出家门的姑娘说了什么:

我倒是希望能有这样的父亲,能为我的未来着想,而不是从小就只让我做家务、烧饭

我一满14岁,就被匆匆嫁给从未见过面的男人。仿佛我从来没有存在过一样。

接下来我就要过一辈子与扫帚、炉灶相依为命的生活。

这个女孩的父母和西蒙娜·波伏娃在《第二性》里描写的那些父母有着如出一辙的观点:

父母抚养女儿是为了让她们结婚,他们并不想鼓励她的个人发展。

直到现在,很多中国父母也依然保有这样的观点。

女孩子,别那么累。你最终还是要相夫教子、回归家庭。如果你是博士或者业界精英,反而会成天担心你找不到对象。

如此教育子女会怎样呢?

波伏娃接着说了,“会使得她往往不如她的兄弟们受到那么多的专业训练,她也不会那么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的职业中。

与这些父母相对比,马哈维亚,在决赛前夕却女儿这样说:

赢得金牌,就能告诉那些想要改变自己命运的女孩们:“我(们)”也可以!

印度裔的Reshma Saujani女士曾在TED上做过一次名为Teach Girls Bravery,Not Perfection(《教女孩勇敢,而非完美》)的演讲。其中她提到:

当我说我要参加国会议员选举,所有人都认为我疯了。

而33岁,当她真正实现愿望,成为首位踏入美国国会的印度裔女议员后,她也践行了电影里父亲对女儿说的话:站出来,用自身的经历鼓励更多的女孩,“我们可以!”。

所以,姑娘们,你们也应该勇敢地去尝试,去拼搏!这并不丢人。

如果,孟加拉这个未成年的小姑娘也有个拳击选手父亲,训练她通过拳击来改变命运,我想她一定也会拼了命地勤加练习。因为她别无选择。

为什么女人要承受这些?难道就我们就没有其他路可以走了?

在印度,一个把女性视为低一等生物的国家,一个父亲能够通过摔跤来帮助女儿改变命运,这就是他最伟大父爱的表现!

我们有最优越的文化,在我们的文化中,没有女人的位置。

作为家中养着女儿的人,坦白说,曾经很长一段时间,我也为此焦虑。

当然不是因为我更喜欢男孩,纯粹是因为担心女儿,怕她受苦。

如果是一个姑娘,我会更担心她的人身安全。担心她碰到坏人却手无缚鸡之力;担心她会被坏男孩欺负;担心她因为女性的身份在职场无法和男性一样有平等的晋升机会;担心她怀孕时不能工作会被婆家嫌弃;担心她生育时会有意外发生......

在当今的中国,大部分男性显然占有更多的社会资源,拥有更高的地位。

在这样一个依旧存在男尊女卑现象的国家,一个可怕的事实是,如果用起跑线来比喻,男孩的起跑线已经超越了女孩一大截

在女儿出生后,我无时不刻都被她的软萌给融化,但又不得不担心她未来如何在这个男女不太平等的社会生存

为了让她有一定的防卫能力,我宁愿她把时间花在学习跆拳道,也不要花在芭蕾上。

虽然我知道芭蕾优雅有气质,但我更希望我的女儿能够有足够的安全意识和勇气。

她不用成为冠军,但必须要有自我保护的能力和坚韧的性格。

并且还要学会在面对挑战时,深呼吸,并对自己说,要勇敢就像她一样。


9

影片的评分因为是个人评分,当评分规则合理,评分基数大的时候,他的分数反映的就是这部电影在大众心目中的真是水平。


最近几年,印度电影逐渐被大家所熟知,从《三傻》到《摔跤》,我们看到了很多及其优秀的印度电影。一改大家之前认为的印度电影只是跳舞电影的刻板印象。


在印度的国家,这些电影不仅优秀,同时大多数电影的社会意义非常深刻,《三傻》,教育问题,《额滴神》,宗教问题,《摔跤》,女性问题。可谓百花齐放,摇曳生辉。


《摔跤》,剧本优秀,对印度社会中的女性问题做了艺术化的反映,在其他国家的观众看起来,也会引起很大的共鸣。


这样一部,剧本优秀,表现技法优良,演员演技到位,反映现实的影片,高分当之无愧。

10

这种电影叫作 有意义!把国家的问题放到台面上 如果国家能够重视改变!给一万分都可以!比如我不是药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