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资讯 > 为何国产剧的巅峰出现在2000年前后?

为何国产剧的巅峰出现在2000年前后?

2020-07-28 21:22阅读(93)

为何国产剧的巅峰出现在2000年前后?一直有个疑惑,从1995年到2005年,国产电视剧精品出现井喷(包括港台剧),万人空巷,之后,国产剧开始走下坡路,如今却是烂

1


2020年全国两会期间,资深演员冯远征在人大、政协会议上提出了一个议案:对影视行业的演员进行分级管理,评定相应职称。这则新闻报道出来后,在那段时间激起了一圈圈涟漪。

这件事情,和我们今天面对的问题一脉相承:国产剧高峰,起于《天龙八部》,巅峰在《雍正王朝》,终于《亮剑》,在2000年前后一路下滑,此后再也没有重回巅峰,这究竟是为什么?



世贸谈判成功,海外影视剧进军中国

2001年12月11日,在经历了长达十多年的马拉松式谈判以后,中国最终成功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在能源、工业制造、知识产权等领域开展了全方位的经济贸易往来,一方面对外出口,另一方面对内进口。

在知识产权领域,作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休闲娱乐消费,海外影视剧从那时起,被一批又一批引进到中国内地。

时至今日,最让我们津津乐道的美剧《越狱》、《老友记》还有《纸牌屋》,以及电影《碟中谍》系列、《速度与激情》系列、《谍影重重》系列等等,都得益于海外文化版权著作的进口贸易,为我们贡献了海量的影视剧用来观赏。



泛娱乐化倾向,小花鲜肉成批量出道

从2004年开始,湖南卫视推出《超级女声》音乐选秀节目,打响中国娱乐行业朝选秀、综艺方向迈进的第一枪。

如今回顾起来,《超级女声》这档音乐选秀节目,无疑具有里程碑式的标志性意义。自此以后,周笔畅、李宇春、安又琪、张靓颖、张含韵等一大批大红大紫的新秀凭借舞台演唱出道,旋即又跨界转战娱乐圈乃至影视圈。

独特的选秀文化,造就了不计其数的草根明星,但也因为良莠不齐的选拔标准,让山寨之风大行其道,对影视行业的传统主流价值观造成冲击。



影视投资市场化,推动流量票房至上

众所周知,1980-1990年代的四大名著《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以及《红楼梦》的影视剧翻拍制作,几乎都是由中央电视台牵头主导的。

在2000年以后,随着影视行业资本化、市场化的改革倾向,国家鼓励民营资本涉足、投资影视行业,原有国家官办机构包办影视剧拍摄的模式,一去不复返。即使仍有作品问世,也是采取第三方招投标的方式进行,并且自负盈亏。

如此一来,资本的逐利性暴露无遗,流量为王、票房至上成为了资本化、市场化以后的影视行业的生存之道,而作品质量反而是舍本逐末,劣币驱逐良币的逆淘汰现象显现。

投机钻营的各类神剧滥竽充数,让真正优质的影视剧被埋没。

2

本人认为,时代因素,是比较重要的原因。2000年前后的经典电视剧,导演大多是50后,演员大多是60、70后,这部分人多多少少,都有“文革”的记忆,经历了信息闭塞的时代,又经历了80年代的“文艺复兴”。

正是改革开放,使人们积压了一、二十年的情绪得以释放,例如,《大宅门》导演郭宝昌、《雍正王朝》导演胡玫;正是80年代,文艺知识的得以积累、沉淀,到90年代中后期,又迎来市场经济改革后的又一个宽松时期。所有的创作热情,在2000年前后集中爆发

再加上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海内外充满激情与期待,港澳台与内地在影视上加强合作,很多港剧到内地取景,大陆演员也多与港台剧合作,最经典的就是《还珠格格》,可谓珠联璧合,如日中天。

演员人才培养方面,不得不说,80、90年代的教育远比现在多元。当时大学录取率不到10%,绝大多数年轻人上不了大学,要么当工人、入伍、做生意,要么当运动员、当演员、学技术等等,各行各业,百花齐放;而90年代末大学扩招后,大学录取率到了70%以上,大多数人都能上大学,自然人人都抱有这个期望,都去上课外辅导班,都走高考这一条路,各行业人才严重短缺,自然也影响到演艺行业。

总之,80年代“文艺复兴”的积累,90年代宽松的社会环境,以及改革开放初期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得国产剧在2000年前后达到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