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资讯 > 琅琊榜中,靖王为什么不知道林殊母亲的闺名?那不是他的姑姑吗?

琅琊榜中,靖王为什么不知道林殊母亲的闺名?那不是他的姑姑吗?

2020-07-26 05:25阅读(443)

琅琊榜中,靖王为什么不知道林殊母亲的闺名?那不是他的姑姑吗?琅琊榜中借阅《翔地记》情节中,林殊担心把书借给靖王被他发现自己为了避讳母亲的闺名,在两个字

1

林殊母亲是晋阳长公主,闺名溱潆,全名萧溱潆,晋阳长公主是先帝的女儿,现任梁帝的亲妹妹,被册封为长公主,后嫁给赤焰军统领林燮。在得知林殊的父亲林燮因为赤焰冤案而死之后,自刎而死,追随了林殊的父亲。

靖王母亲静妃曾是宸妃的医女,宸妃与晋阳长公主的关系非常要好,宸妃的儿子祁王麾下的赤焰军就是由林殊父亲林燮统领,而靖王与林殊关系非常好,后来静妃由宸妃医女变成皇帝妃子,更是与宸妃变为姐妹,宸妃又与晋阳长公主关系要好,所以静妃和林家有很深的渊源。

在古代女子闺名是不会随便让别人知道的,古代女子从来都是男子的附属品,即使是身处高位的女子,她们的名字也是不重要的,一般都是用封号代替闺名,更何况闺名也是比较隐晦的事情,只有在出嫁前才会告诉夫家。

在剧中靖王不知道林殊母亲晋阳公主的闺名是很正常的事情,在古代一个男的不会随便去问一个女的闺名,更何况这个女的还是自己的长辈,静妃是因为跟晋阳长公主关系好,女子之间知道闺名是很正常的,所以在剧中靖王看了林殊写的游记翔地记上面的批注才会不知道那是晋阳长公主的闺名,这也是为什么静妃由一本游记上面的批注就猜疑了林殊〈梅长苏〉的身份,再到后来因为火寒毒确认林殊〈梅长苏〉的身份。




2

感谢和大家分享。

先给出结论:靖王萧景琰确实不知道晋阳公主的闺名。

01梳理下涉及的角色关系

  • 林殊母亲

林殊之母,封号为晋阳公主,闺名叫做潇溱(qin)潆(ying)。她是长公主,同时也是莅阳公主的姐姐,是先帝的女儿,是剧中现任大梁皇帝同父同母的妹妹,后来嫁给了林殊的父亲林燮。

  • 静妃

靖王之母,医女出身,精于药疗。在多年以前,静妃还只是一个家中遭难的民间医女,流落市井。某个出诊的白日,在街上遭地痞百般欺凌,被化名梅石楠的林燮所救,之后便一直住在林府。晋阳长公主和林燮都将她视为亲人,林乐瑶更是待她情同手足,林府上下也是和谐融洽。后来林乐瑶入宫,获封宸妃,生下皇长子萧景禹。可是之后的宸妃开始体弱多病,一直都调理不好,静妃就自请进宫照顾宸妃。除了与宸妃的情谊,应该更多的还是为林燮分忧的意愿,如同宫羽自请入天牢换夏冬。后被梁帝看中,获得一朝恩宠,封为静嫔,生下靖王。

  • 靖王和林殊

林殊的母亲是晋阳长公主,是皇上的妹妹。靖王是皇上的儿子,林殊是皇上妹妹的儿子。所以他们除了是好基友,更是兄弟无疑,靖王称呼晋阳公主姑姑也合情理。

02《翔地记》风波

事情的发展脉络如下:

蒙挚去探访苏哲时,他正在为一本游记《翔地记》写批注。这时,誉王突然闯进府中,蒙挚只得退进秘室躲避,顺手将这本游记也带进了秘室。恰逢靖王也来寻找苏哲,大家就在密室里碰了面。靖王临走前提出借《翔地记》一看,苏哲犹豫一下之后也只得答应。

后来,靖王和静妃说起苏哲的事情,并提起了那本《翔地记》。静妃看过之后,知道上面的批注是苏哲所写,便猜出了苏哲就是林殊。

《翔地记》里到底有什么?

梅长苏批注的《翔地记》,关键在于“涂州溱潆府”这几个字。因有母亲名讳,就将两字减笔了,一般人也看不出什么端倪的。可偏巧静妃自幼研习医术、心思细腻,对书籍更是看的仔细,同时对好友(林殊母亲)的名字最敏感,所以一看便知其中轻重。之后静妃就多做一份糕点给了林殊,糕点里不放林殊吃了会过敏的栗子糕,传递信息给林殊,我知道你是谁了。而靖王只知道梅长苏不是很想让他看这本《翔地记》,但他看了好几遍,也看不出有什么玄妙。

03靖王很大程度上不可能知道林殊母亲的闺名

  • 从靖王性格性格来推断

相信大家对“水牛”这个名字并不陌生。《琅琊榜》中,萧景琰小时候特别爱喝水,而且每次喝很多,从来不爱喝茶,便有了这么一个绰号“水牛”。放到现在来说,“水牛”就和“铁憨憨”差不多,也能展现出萧景琰的一些性格。

萧景琰,极重情义,行事大大咧咧,不喜善弄权谋,不喜揣度人性。后来的靖王,更是常年行军打仗,对于一些小事情基本不放在心上,俨然一副无所谓、干就完了的姿态。从这点上讲,景琰哪能和全局智商爆表、心思细腻的静妃比。就算当年他无意间听到静妃讲过晋阳公主的闺名,你让他不刻意的就记住林殊母亲的闺名长达十多年,是不是对景琰要求的有点过分了。

  • 从时间上来推断

小说中的设定是事发当年林殊17岁、景琰19岁、霓凰15岁,而电视剧中言侯自述赤焰军遭陷害全军覆没时林殊是19岁,当然这并不影响最后的结论。

虽然书中和电视剧中,没有过多的描写,但零零散散的也能看到一些端倪。萧景琰自小身在宫中,受教于母亲静妃和祁王生母宸妃。景琰和林殊,两个人小时候完全无忧无虑,就是两个混世小魔王,整天是形影不离,所到之处是鸡飞狗跳,那画面是闭着眼睛都能想得出来。

待年岁渐长,两人开蒙进学,就一起在祁王府受教于他们最尊敬的皇长子萧景禹。至此,并未提及景琰和晋阳公主有过多交际,晋阳公主一直在林府,景琰则长期住在宫中,能跑出来的时候,都和林殊一起调皮捣蛋去了。所以此前,他无从得知晋阳公主的闺名。

景琰十七岁之时,梁帝恩准他开府建衙。此后景琰和林殊多行走于军营,景琰更无机会和晋阳公主有交谈的机会,自然也不会得知此事。

十九岁时,赤焰全军覆灭。晋阳公主,听闻夫逝子亡,带刀闯宫,自刎于朝阳殿前。她想要用她的血阻止梁帝,结果3日后梁帝还是赐死祁王,宸妃也自尽了。

十年可以改变一个人很多,也能让他忘掉很多。十二年过去了,林殊以梅长苏的身份回到金陵城。萧景琰和霓凰,曾经形影不离的玩伴,也在十二年之后,变得生疏,一个称呼对方“郡主”,一个称呼另一个“靖王殿下”。时过境迁,玩伴且如此,更何况是都没有提到过有任何交集、去世已十二年之久的晋阳公主。

3

靖王不知道林殊母亲的闺名,我认为原因有三:

一、古代女子地位低下,对外只拥有娘家姓氏,出嫁后还要冠上夫姓,而闺名一般只有父母和丈夫知道。靖王与林殊是好朋友,年纪却不比林殊大,几句话里有交代。

1、林殊化身梅长苏后,第一次到靖王府,站在门口想起当年靖王对他说,“我17岁了,父王允许我开府,皇长兄为我选了这个地方”。

林殊回答:“即便我成年,父帅也不会允许我开府独住。”

靖王笑说:“咱俩好兄弟,我的就是你的。”

2、梅长苏对靖王摊牌:我想选你,靖王殿下。

靖王回答:他31岁了,还未封亲王。





言侯说过,小殊死的那年,只有19岁,而梅岭血案,是13年前。

言归正传,靖王作为晚辈,母亲只是不受宠的次嫔,不知道晋阳长公主的闺名,并不奇怪。

但是他母亲知道,那是因为,林燮当年曾化名梅石楠,救过身为医女的静妃。把她带入林府,英雄救美的故事里,静妃是心有所属的,她看见梅长苏再无当年的面貌,曾哭诉,小殊,你长得那么像你的父亲。

静妃曾痴痴地看着自己宫门口的楠树,以至于未来的太子妃都问,娘娘喜欢楠树?

静妃回答:是,一直都很喜欢。

综述,静妃后来被林府送进宫,照顾生产后身子不好的林乐瑶,但是对于“情敌”的闺名,作为心细的女人,她是知道的,也牢记的。



二、靖王的心,在战场、在朝堂,不在闺帷

1,得麒麟才子者,可得天下,这位麒麟才子说,我想选你,靖王殿下的时候,靖王的反应是大笑,笑他没有眼光,“我还未封亲王,母亲不受宠,朝中无人,也无得力外戚”。

很明显,他是分析局势,但没否认他有夺嫡之心。从前,他一心只是追随辅助皇长兄,但是13年里,他如放逐一般,四处征战,军功累累,宫中也传言,若轮军功,誉王太子,所有的皇子加起来也比不上。他走的是一条铁血之路。

2,霓凰青丝绕事件之后,得了赏赐的誉王要分绸缎给靖王,他回答,我府中只有侧妃,也用不上。皇上寿辰、百官逼宫的早上,太子带太子妃入宫用早膳前,太子妃给他整理衣冠,他客气地说,多谢你。

3,言皇后说,靖王是个武人,谁没事跟他比军功。

静妃安慰太子妃,坊间传言,说他并非良善之人。你放心,景琰品性良正。这是母亲对他的评价。

可见,他并不在意闺帷小事,对女子,没有太多关注。

三、靖王连梅长苏是林殊,大家都知道了,他再被刻意隐瞒,他自己也怀疑过,但都并没有深追。心算是够大了。

综述,靖王不知道林殊母亲私密的闺名,不是什么奇怪的事。他母亲当时身份低微,若不是他和林殊要好,若不是他和林家有渊源,即便是姑姑,他有没有机会单独近距离觐见长公主都是问题,何况闺名。

4

首先,林殊的母亲晋阳长公主不是靖王的姑姑。靖王她妈,也就是静妃,是林燮救回来的,虽然对她很好,也不是亲姐妹。长公主是长辈,哪有小辈打听长辈闺名的事。闺名这种,本就是未出嫁的时候最亲密的人叫的,出嫁以后就有封号了。即使靖王在场,也不会有人叫长公主的闺名。

5

古代女子的闺名一般不会告诉至亲之外的人,比如《红楼梦》里贾雨村作为林家西席,一开始就不知道黛玉母亲的闺名。

6

不知道很正常,莅阳公主出嫁的时候靖王还没出生,所以不知道这么姑姑的闺中名字。靖王出生后,所有人都叫这位长公主的赐号:莅阳公主,也就直接隐去了莅阳公主的原来名字。靖王除非向他母亲或者父辈们请教才知道。

7

亲,电视剧里是林殊把母亲闺名中的某个字缺笔了,而不是闺名,靖王这个钢铁直男看书只能看到有一个字写错了,或者压根就没注意,他能想这么多的弯弯绕吗?更不可能联想到是为了避讳母亲名字缺笔,静妃心细人设能想到正常,靖王的人设,连林殊都认不出来,还让他想这个?

8

不知道很正常啊!帝王家,子孙后代多,姑姑肯定不止一个啊!谁会跟一个小辈谈起长辈的闺名呢

9

像他们这种地位,普通人不敢直呼其名,兄弟姐妹们也是姐姐妹妹的叫,只有地位低的人才能经常听到别人叫你名字,就像现在机关单位,如果不出现书面函文,你可能永远只知道某局,某总,因为大家都这么叫,所以作为侄子现实中很难听到,除非自己去打听,但是没有什么原因去打听长辈名字很不礼貌

10

古代闺名都是比较隐蔽的,一般只有婚前才告诉夫家。外人很难知道。